当前位置:十环网查询工具 >> 行政区划 >> 世界地名索引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   十画[ 丿]   十一画[ 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

[十五画·丶]

 

鹤冈  日本本州北部城市。位庄内平原南部,属山形县。面积234.8平方公里。人口10万  (1985)。古城下町。1924年设市。十九世纪末绸缎产量曾居全国首位。现仍有小量生产,多远销国外。农机具、木制家具、酿造业较重要。附近盛产水稻。金锋山、马场町的旧致道馆为名胜地。

寮保山口  亦名“哀牢峡”。越南与老挝边境通道,长山山脉低矮的山口,海拔203米。位于宾汉河上源支流宽达2公里的河谷中,南北两岸有海拔300—500米的几座山头,9号公路沿着河的北岸,东抵越南广治,西通老挝车邦、塞诺,直达沙湾拿吉,是湄公河中游地带东去南海沿岸的重要路线。

额尔登特  蒙古北部城市。位于杭爱山北麓。人口4.5万  (1986)。1965年为开发铜、钼等矿藏而建市,  1975年定为直辖市。架设了高压输电线和专用铁路、公路线。

额伦寮布  蒙古东北隅的边境城镇。位于低湿的哈拉哈草原带。1939年与乔巴山窄轨铁路开通,全长230公里。延伸到俄罗斯的博尔集亚,是对俄贸易的中转站。

额尔古纳河  黑龙江上源之一。源出中国境内大兴安岭西坡,上游称海拉尔河,西流到新巴尔虎左旗阿巴该图附近称额尔古纳河。在满洲里以东折向东北,成为中俄界河。流至漠河以西的恩和哈达附近同石勒喀河汇合后称黑龙江。长1,520公里,流域面积16.4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加齐木尔河、激流河、根河。河口处年平均流量340米3/秒,年径流量13立方公里。奥洛奇以下有428公里可不定期通航。11月末到5月初封冻,结冰期长达5个多月。

额尔齐斯河  鄂毕河左岸大支流。源出中国境内阿尔泰山南坡。上源由卡拉额尔齐斯河、布尔津河及哈巴河等一系列近于平行的支流汇合而成,注入哈萨克斯坦斋桑泊前又称黑额尔齐斯河,向西北流经荒漠、草原、森林带,在汉特—曼西斯克附近注入干流。长4,248公里。流域面积164.3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伊希姆河、托博尔河、孔达河、奥米河。河口处年平均流量2,830米3/秒  (最大12,100米3/秒,最小297米3/秒)。年径流量约95立方公里。水力资源丰富,上游干支流上建有布赫塔尔马、舒利宾斯克及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等梯级水电站。结冰期从11月至翌年4月。自河口以下至中国新疆的布尔津均可通航。巴甫洛达尔以南的耶尔马克建有额尔齐斯—卡拉干达运河。沿河主要城市有: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塞米巴拉金斯克、巴甫洛达尔、鄂木斯克及托博尔斯克等。

额尔齐斯—卡拉干达运河  在哈萨克斯坦中部。渠道引水枢纽位于额尔齐斯河左岸分叉白河上,在耶尔马克市南5公里处,向西经过埃基巴斯图兹煤区,然后折向西南,通过希杰尔特河与努拉河的分水岭后,在卡拉干达市北入努拉河,并借助于输水管道将水引至卡拉干达市。运河全长458公里,水面宽约20—40米,深5—7米。运河于1962年动工,1971年竣工,1974年正式使用。运河的修建缓解了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工农业缺水矛盾。年设计引水量约20亿立方米,有效供水量17.2亿立方米。1975—1983年间,年实际引水量不足10亿立方米。八十年代中期运河进行第二期工程  (总长865公里,其中运河125公里,管道长540公里)。最终目的把这条运河向西南延展到杰兹卡兹甘铜矿区。

澳洲  “澳大利亚洲”的简称。一般指澳大利亚大陆及其附近的塔斯马尼亚等岛屿,是世界上最小的大陆。现通常把大陆和新西兰以及太平洋岛屿合称为大洋洲。

澳大利亚  位于南半球东部、西南太平洋的整个澳大利亚大陆上,并包括其邻近的塔斯马尼亚等岛屿。四周海洋环绕,北有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东临太平洋,西和南为印度洋。大陆领土东西长4,000公里,南北距离3,150公里,包括邻近岛屿面积为768.2万平方公里。人口1,625万(1987),白种人占99%,其中绝大多数是英国移民的后裔,余为欧洲其他地区的近期移民。通行英语。居民多信基督教和天主教。土著居民(澳大利亚人)在殖民者初来时约有30万,现仅残存约14万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五分之四以上,大部分布在东部沿海。首都堪培拉。全大陆有一半以上面积低于海拔300米,只有5%面积高于600米,为世界上地形最低平的大陆。西部较高地区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海拔200—500米,多沙漠和半沙漠,仅有几条海拔1,000—1,200米的横断山脉。中部低地区海拔200米以下,最低处为艾尔湖,低于海平面12米;周围广大平原为大自流盆地,低地南部为墨累河流域。东部高地区自北向南伸延3,000公里,大部分海拔800—1  ,000米,即“大分水岭”。东南部的科西阿斯科山海拔2,230米,是全国最高点。大陆周边沿海有狭窄的海岸平原;东北部海岸外有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名大堡礁。有三分之一以上面积位于热带。最热月在12月至次年2月,月平均气温高者达32℃以上,最冷月在6—8月,大部在10℃以上。仅东南沿海山地有时降雪。三分之二以上地区平均年降雨量不足500毫米,其中三分之一地区不足250毫米,内陆的艾尔湖地区在125毫米以下。唯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分别受季风和信风影响,降水较多。主要河流有墨累河及其支流达令河、马兰比吉河等,水量少,季节变化大。土壤较贫瘠。森林稀少。植物主要有桉树属和金合欢属。特有动物有袋鼠、考拉熊、负鼠等有袋类,还有针鼹、鸭嘴兽、鸸鹋、琴鸟等种属。矿藏十分丰富,主要有煤、铁、铝土、铜、铅、锌、镍、铀、金红石等。1788年英国在悉尼始建殖民据点,作为罪犯流放地。十九世纪初发展了养羊业,1851年又发现金矿,移民剧增。1901年组成澳大利亚联邦,成为英国的自治领。英联邦成员国。经济原以农牧业为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成为主要矿产国。羊毛、肉类、奶制品和小麦生产发达。铝土、铁、镍、铅、锌、铀、金红石、锆、独居石等产量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发达。主要经济部门有汽车、钢铁、冶金、机械制造、炼油、化工、纺织、乳品加工、家用电器等工业。为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羊毛和矿物输出国之一。海运业重要,港口大部在东海岸,主要有悉尼、墨尔本、纽卡斯尔、布里斯班等。

澳大利亚洲  即“澳洲”。

澳大拉西亚  西方国家在十六、十七世纪向西南太平洋航海探险时期开始用的地理区域名称。原指亚洲以南可能存在的全部陆地,其后专指澳大利亚大陆、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及邻近岛屿。广义说法与大洋洲范围一致。

澳大利亚山脉  澳大利亚东南部山脉,构成大分水岭南段。由雪山山脉、鲍恩山脉、巴里山脉等组成。平均宽约150公里。有科西阿斯科(2,230米)、汤森(2,210米)等全国最高峰。墨累河、马兰比吉河和一些海岸河流的发源地。有雪山水电工程。森林茂密。冬季高峰积雪。为优良的夏季牧场和著名的滑雪运动场地。

澳大利亚首都地区  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境内,首都堪培拉所在地。面积2,400平方公里。人口28.9万(1991)。南部多山,马兰比吉河从东南向西北流贯本区。平地养牧牛、羊,并种植小麦、玉米、水果、蔬菜,但农业在本区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原属亚斯堪培拉地区,1911年由新南威尔士州移交联邦政府管辖,称联邦首都区,  1938年起改今名。参见“堪培拉”。

潘多  玻利维亚北部边境省。北界巴西,西邻秘鲁。面积6.38万平方公里。人口5.9万(1990)。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首府科比哈。地处亚马孙平原,气候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25℃,年降水量1,500毫米,7—9月为干季。河流众多,主要有贝尼河、马德雷德迪奥斯河等。富森林资源。1938年设省。经济以林业为基础。主产橡胶、金鸡纳皮、巴西坚果和硬木;农作物有稻米、木薯、甘蔗、香蕉、土豆、花生和玉米等。交通主要靠河运。

潘切沃  南斯拉夫东北部城市。在多瑙河左岸,西北距贝尔格莱德约16公里。人口6.1万,连郊区12.4万(1981)。十二世纪见于吏籍。铁路要站,河港。工业有炼油、石油加工、飞机、汽车和电机制造、木材加工、纺织、玻璃等。

潘古纳  西太平洋上布干维尔岛东南部铜矿产区的重要新兴城镇。人口6,600,其中外来侨民约3,000。山区有巨大的铜矿蕴藏,有大型露天采矿场。居民大部从事铜矿生产。所产矿石经初步加工后,由长约26公里的公路及一条输送精铜矿砂浆的管道,直达东岸港口输出。

潘吉姆  旧名“帕纳吉”。印度西海岸海港城市,果阿中央直辖区首府。人口7.7万(1981)。十六世纪初葡萄牙占领后作为葡属印度首府,  1961年由印度收回。有铁路、公路通内地,西南季风季节港口关闭。有造纸、木材加工、冶炼、皮革和酿造等小型工业。旅游城市。

潘加尼河  坦桑尼亚东北部河流。发源于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东南流约400公里,在潘加尼注入印度洋奔巴海峡。干流与主要支流皆源出多雨山区,并有融雪水补给,富水力及灌溉之利。流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是坦桑尼亚人烟稠密、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盛产剑麻、咖啡、甘蔗、小麦、木材。上中游建有4处水电站。潘塔尔岛印度尼西亚中部阿洛群岛中的小岛。位于龙布陵岛东面,阿洛岛西面,帝汶岛以北。长48公里,宽21公里,面积703平方公里。东北部为山地丘陵,余均较平坦。沿海居民经营商业、渔业,内地居民从事农牧及狩猎。产玉米、棉花、稻、椰子等。南北岸均有港口。

潘普洛纳  西班牙东北部城市,纳瓦拉省首府。位于阿尔加河西岸肥沃的农业区中。人口连郊区18.6万(1982)。周围盛产小麦、葡萄、蔬菜等。有食品、陶瓷、机器、造纸等工业。手工制造酒囊和凉鞋著名。公元前75年创建。公元1000年为纳瓦拉王国都城。1841年卡尔里斯特战争后,改为纳瓦拉省首府。市中心有十四至十五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并多罗马帝国遗址遗物。旅游业很发达。

潘加兰运河  马达加斯加人工水道。在东部沿海低地,近海岸平行伸延。北起富尔潘特,南迄法拉凡加纳,全长640公里。利用一系列长条形潟湖,经疏通连接而成。塔马塔夫以南500余公里段可拖驳运输,对南北间物资交流有较大意义。

潘帕斯草原  南美洲南部大草原。一般指阿根廷中、东部的大平原。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安第斯山麓,北连大查科,南接巴塔哥尼亚高原。面积约76万平方公里。大部分为自西向东缓斜的平坦草原,仅西北部和南部有少数山脉和低丘。气候冬温夏热,年降水量约为250—1,000毫米,自东北向西南递减。西部为干旱潘帕,分布着栗钙土、棕钙土,多盐沼、咸水河和大片荒漠;东部为湿润潘帕,分布着肥沃的黑土。植被几乎为单一的多年生禾本科植物,西南一带生长着稀疏的旱生灌木。大部分已开垦为农田和牧场,集中全国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85%,牲畜的60%,为阿根廷最重要的农牧区。集中有全国人口的67%,工业的80%以上,铁路的70%,成为阿根廷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的心脏地区。

潘特马卡萨  东帝汶海港。在帝汶岛西北岸。属欧库西地区。位于帝力西南152公里,临翁贝海峡。附近有航空站。椰干、檀香的出口港。潘古塔兰群岛菲律宾西南部苏禄群岛中的珊瑚群岛。东南距霍洛岛40公里。面积约250平方公里,包括12个小岛。林木繁茂,居民从事渔业。潘泰莱里亚岛地中海中岛屿。属意大利。位于西西里岛与突尼斯之间。面积83平方公里。人口7,860(1981)。原为火山,最后一次喷发在1891年。有若干温泉与喷气孔。土地肥沃,产棉花、无花果、谷物和葡萄。输出无花果干、甜葡萄酒与葡萄干。西北岸的潘泰莱里亚是主要城镇。西岸有新石器时代的遗迹。

摩城  挪威中部偏北的城镇。位于兰河口、兰湾顶,博德南约113公里。人口2.6万。有铁路和其他城镇相通。炼钢中心。四周为矿区,开采锌、铜、铅等。有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等工业。

摩苏尔  伊拉克北部城市和交通中心,尼尼微省省会。位于底格里斯河右岸,对岸有历史名城尼尼微的遗址。人口90万(1979)。附近有艾因扎拉油田,是石油工业的中心。有炼油、水泥、棉纺织、榨糖、罐头等工业。为周围农产品如大麦、小麦、芝麻、小米、苹果、柑橘等以及牲畜与畜产品的贸易中心。

摩纳哥  ①摩纳哥公国。在欧洲西部,法国东南地中海岸。国土北、东、西三面为法国所环绕。长约3.5公里,最窄处不足200米,面积1.9平方公里。人口2.8万(1989),主要为原籍法国和意大利的居民,摩纳哥人仅3,000左右。官方语言是法语,亦通行英语、意大利语和摩纳哥语。天主教为国教。首都摩纳哥。曾为法国保护国,  1911年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地中海式气候。月平均气温,1月10℃;8月24℃。背山面海,风景优美,港湾内游艇密集,为欧洲著名游览胜地。有驰名的海洋博物馆(建于1910年)与赌场。房地产、旅游业、邮票业和赌场收入为经济的主要来源。轻工业较发达,有药品、塑料、微型电子、食品、化妆品与印刷等。②摩纳哥公国首都。城筑于滨海阿尔卑斯山脉伸入海中的崖顶。人口2,000  (1989)。始建于中世纪。旅游中心。有王宫与著名的海洋博物馆。

摩洛哥  国名。在非洲西北端,北濒地中海,西临大西洋,东邻阿尔及利亚,南界西撒哈拉。面积约45.9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1988),主要是阿拉伯人  和柏柏尔人,多信伊斯兰教。阿拉伯语为国语,法语也通行。首都拉巴特。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中、北部为阿特拉斯山地,共分4支,多呈西南—东北走向,最高峰图卜卡勒山海拔4,165米;山地两侧为广阔的高原,其间有肥沃谷地;沿海有平原。西北部属地中海式气候;山区属亚热带山地气候,垂直地带性明显;东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主要河流有乌姆赖比阿河、塞布河、穆卢耶河等。公元前十五世纪,腓尼基人来此。公元前二世纪受罗马帝国统治。六世纪被拜占庭帝国占领。七世纪阿拉伯人迁入后,境内先后多次建立封建王国。十五世纪起,葡、西、法等相  继入侵。1912年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北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被划为西班牙保护地。1923年丹吉尔被划为国际共管区。1956年获得独立。1957年8月14日定名为摩洛哥王国。此后陆续收回大部被西班牙占领的土地并恢复对丹吉尔的主权,还有地中海沿岸几片地区仍为西班牙占据。全国半数人口从事农业,农业占出口总值的20—30%。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柑橘、葡萄、油橄榄。特产栓皮栎和阿尔法草。工业有采矿、发电、炼油、化肥、水泥、汽车装配、金属加工、食品、纺织等部门。世界主要磷灰石生产国之一,开采量和出口量分别居非洲和世界首位。还开采铁、锰、铅、锌、钴、石油和天然气等。沿海渔业较盛,主要捕捞沙丁鱼。磷灰石、柑橘、蔬菜、鱼类罐头、服装、地毯、针织品为主要出口品,进口机器装备、车辆、石油、糖、粮食、奶制品、钢材、化工产品等。

摩德纳  意大利北部城市。位于近亚平宁山脉东北麓的波河平原,博洛尼亚西北的塞基亚河与帕纳罗河间。人口18万(1982)。城建于公元前183年。农产品集散地。有汽车、金属加工、机械、纺织、食品与皮革等工业。有大学(建于1175年)与十一世纪的罗马式大教堂。

摩尔多瓦  国名。在欧洲东南隅,介于德涅斯特河同普鲁特河之间,北、东、南三面邻乌克兰,西与罗马尼亚接壤。面积3.37万平方公里。人口411.1万(1985),摩尔多瓦人占三分之二,余为乌克兰人、俄罗斯人和犹太人等。首都基希纳乌。丘陵与河谷平原相间,海拔一般在300米以下。大部属温带草原气候。1月平均气温- 5—3℃,7月19—22℃。年降水量300—560毫米。矿产有褐煤、磷灰石。十四世纪是摩尔多瓦公国的一部分。1812年并入帝俄。1918年属罗马尼亚,  1940年又并入苏联,成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8月27日宣布独立,成立摩尔多瓦共和国。60%的土地已垦作耕地。农业中葡萄种植和果园业占重要地位。葡萄、烟草和玫瑰油产量突出,甜菜和向日葵亦重要。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产葡萄酒、果品和蔬菜罐头、砂糖等。电力工业发展快。园艺、拖拉机和食品机械制造亦重要。主要城市有蒂拉斯波尔、别利齐、宾杰里等。

摩加迪沙  索马里首都和最大港市。在国境东南部,临印度洋。人口150万(1986)。九至十世纪建立的古城,曾是西亚和东非间重要通商口岸。全国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有较大肉类加工、炼油、卷烟、火柴等企业和织布、皮革、机修、木材等小型工业。市西有巨大铀矿藏。港口水浅,属驳运港。输出牲畜、皮革、乳香、没药、阿拉伯树胶等。公路通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有国际航空站。市内多名胜古迹,约有150座清真寺。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两次远航到木骨都束,即此。

摩拉瓦河  ①多瑙河右岸支流。由源于马其顿共和国马其顿山地北坡南摩拉瓦河与源于南斯拉夫南部的西摩拉瓦河在南斯拉夫斯塔拉奇汇合而成,长221公里。以南摩拉瓦河为河源算起,长568公里。流域面积3.7万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约260米3/秒。北流在索迈底热伏以东汇入多瑙河。山地性河流,暴涨暴落。河谷深陷,为南北交通孔道。建有水电站。可流放木材,用于灌溉。尼什以下河谷开阔,水势平缓,可通航小船。②多瑙河左岸支流。源出捷、波边境苏台德山,曲折南流,大部流经摩拉维亚平原,下游成捷克与斯洛伐克、斯洛伐克与奥地利界河,在杰温附近汇入多瑙河。长388公里。流域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河口处年平均流量115米3/秒。春季流量大,夏季小。霍多宁以下通航。可供灌溉。建有水电站。沿岸主要城市奥洛穆茨。

摩拉维亚  欧洲中部旧地区名。在波希米亚、西里西亚和下奥地利之间。中世纪大摩拉维亚王国的中心。1848年为奥地利王室领地。二十世纪初是奥匈帝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1918年归捷克斯洛伐克。1949年大部划入捷南、北摩拉维亚两州。

摩泽尔河  莱茵河中游左岸的支流。源出法国东北部孚日山脉西坡(海拔725米),西北流经卢森堡,在德国的科布伦次汇入莱茵河。流经法国的洛林,德国的萨尔和鲁尔等大工业区。长550公里(法国境内200公里)。从法国的梅斯到德国的科布伦次于1964年筑成摩泽尔运河,并通过其上游的运河可同索恩河、莱茵河(上游段)、马恩河、马斯河等相通。

摩天岭山脉  朝鲜北部的山脉。盖马高原的东缘,呈西北—东南走向。从白头山附近直抵海滨。为第三纪  (上部)与第四纪(下部)的流纹岩组成。有剑德山(2,151米)、南胞胎山(2,433米)、头流山(2,309米)等高峰。有古冰川遗迹。

摩尔达维亚  见“摩尔多瓦”。

摩尔曼斯克  俄罗斯北冰洋岸最大不冻港,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州首府。在科拉半岛东北、北极圈内  (北纬68°58′),临巴伦支海科拉湾东岸。人口41.9万(1985)。  1916年建市。为俄罗斯北方舰队重要基地、北海航线的起点之一。商港兼渔港。八十年代初年货物吞吐量约1,000万吨。工业以舰船修造、鱼类加工、木材加工及建材工业为主。俄罗斯北极地区重要科研中心,有极地研究所、海洋渔业及海洋学等科研机构。

摩里亚半岛  即“伯罗奔尼撒半岛”。

摩洛哥高原  又称“梯状高原”。在摩洛哥西北部沿海平原与阿特拉斯山脉之间。东西长约450公里,南北宽96—120公里。由近似水平的古老岩层组成,上覆浅层现代沉积物。平均海拔300米。多喀斯特洞穴。气候干旱,年雨量300—500毫米。大部为半游牧区;耕作业限于地形雨较多或有水源可资灌溉处,主产小麦、大麦。

摩尔多瓦公国  古国名。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北部,多瑙河下游,东临黑海。公元106年为罗马帝国的达基亚省。九世纪末起,先后受到保加利亚人、俄罗斯人、蒙古人和匈牙利人的入侵。十四世纪中叶,建立摩尔多瓦公国,领土包括今罗马尼亚的摩尔多瓦和比萨拉比亚地区。十五世纪中叶起,臣服于奥斯曼帝国。1859年,与瓦拉几亚合并为多瑙公国。1861年称罗马尼亚公国,但宗主权仍属土耳其。1877年,俄土战争后根据柏林条约取得独立,成为罗马尼亚王国。今分属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共和国。

摩尔多瓦丘陵  在罗马尼亚东北部锡雷特河与普鲁特河之间。地表深受河流切割。北部为丘陵,中部为丘陵起伏的低高原,南部为低丘散布的平原。温和大陆性气候。农业相当发达,种植小麦、玉米、甜菜、大麻和葡萄等。畜牧业以养猪为主。西部山麓有石油开采。重要城市有雅西和加拉茨等。

摩拉维亚通道  捷克东部山口。在苏台德山支脉同喀尔巴阡山西支脉之间,海拔310米。有布尔诺至俄斯特拉发公路和铁路经过。古代为多瑙河流域至波罗的海流域的重要商道。

摩尔多韦亚努峰  罗马尼亚最高峰。

位于南喀尔巴阡山脉弗格拉什山中部。海拔2,543米。由古老结晶岩组成。第四纪冰川地形发育。山顶几乎终年积雪,下为高山草地,再下为针叶林地带。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十画[丿] 十一画[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