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环网查询工具 >> 行政区划 >> 世界地名索引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   十画[ 丿]   十一画[ 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

[八画·丶]

 

单马锡  新加坡的旧称。《郑和航海图》译“淡马锡”。

房总半岛  日本本州东南端向南突出的半岛。东、南临太平洋,西界东京湾。为千叶县的主要部分。旧安房国与上总国,总称“房总”。东西长106公里,南北长130 公里,面积5,034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小丝川、养老川等皆北流。中为台地,北为下利根平原。东京湾沿岸工业发达,成为京叶工业地带的一部分。主要城市有千叶、君津等。暖流经过,冬季气候温暖,2月平均气温在4-7℃之间,距东京近,为冬避寒、夏避暑胜地。南房总为国定公园和县立自然公园,是京滨地区旅游胜地。

京都  ①府名。日本一级行政区。在本州中西部,北濒日本海。面积4,612.9平方公里。人口259.6万(1990),80%以上集中于城市。境内南部为京都盆地,北为丹波、丹后山地,平均高度约600米。奥丹后半岛突出于日本海中,其东为若狭湾。沉降海岸,有舞鹤、宫津等良港。较大河流为淀川水系主支流和由良川等。森林面积占75%。年平均气温14-15℃。降水量南部1,400毫米以下,北部1,600-2,600毫米,降雪期长。旧畿内的山城国,山阴道丹波国的大部分和丹后国。今包括11市,首府京都市。 1868年置京都府。工业以电机、纺织、食品等为主,运输机械(造船)、化学、一般机械亦较发达。传统工业高级丝织品、染色、陶瓷、酒类以及漆器、扇子等手工艺品夙享盛名。耕地78%为水田。南部丘陵产茶有名。乳肉用养畜业发达。鱼产丰富,海陆运输便利。多古迹名胜、寺院、美术工艺建筑和自然风景区。主要城市有京都、宇治、舞鹤等。②亦称“西京”。日本故都。国际文化、游览城市。京都府首府。在本州中西部,京都盆地的北半部。人口146.9万(1986)。公元794-1869年为日本首都,名“平安京”。都市建筑仿中国唐都长安。古文化中心。1889年设市。工业以纺织为主,次为食品(造酒等)以及电机、运输机械、出版印刷、精密机械、化学、铜加工等。西阵丝绸夙享盛名,染色、陶瓷、酿酒、漆器、扇子等传统工业亦甚著名。市南部形成的洛南工业地域为阪神工业地带的一环。陆、空运输枢纽。商业发达。有国立京都大学等高等学校多所。旅游业发达,多历史遗迹与古代文物,有故宫、平安神宫等。市西北岚山山麓的龟山公园内,1979年建有周恩来诗碑。

京畿道  韩国西北部的行政区。西临黄海的江华湾。面积10,867平方公里。人口615.4万(1990)。辖8市19郡。首府水原。地势东高西低。沿海有金浦、金泽等平原。汉江从东南向西北流贯全境。西部沉降式海岸,海湾、岛屿、半岛交叉。温带季风气候。年较差大,干湿季分明。降水沿海多于内陆。耕地面积约占30%。农作物有稻、麦、豆、杂粮,还有人参、花生、烟叶等。京仁郊区和南部园艺、乳用农业发达。江华、金浦多盐田。工业集中在京仁工业地带,以纺织、玻璃、陶瓷、钢铁、机械、食品为主。汉城是首都以及海陆空交通中心。仁川为主要港口。

夜丰颂  泰国西北部城镇,夜丰颂府首府。在清迈的西北部。人口4.05万(1980)。柚木集散地。有锯木厂。公路可达清迈,空运通曼谷、南邦、清迈等地。

夜功河  泰国西部河流。上源有奎艾)和奎诺伊两大支流,皆源于泰、缅边界山区,由西北向东南流,在北碧汇合,成为夜功河干流,注入曼谷湾。长400公里,流域面积27,220平方公里。雨、旱季落差大,高、低水位差达10米以上。下游塔芒站平均流量3,100米3/秒。修筑有瓦吉拉隆库坝等大型水利综合工程,雨季灌溉423公顷,旱季243公顷。

怡保  马来西亚霹雳州首府,自治市。工商业、交通中心。面积127平方公里,人口35万(1980)。十九世纪末因采锡业而兴起。旧城位于近打河与干线铁路之间的狭窄地带,华人称为“坝罗”。近打谷地曾为世界最大的锡矿区,现已逐渐枯竭,改为开采铁矿。附近橡胶林面积广大。产花生、柚、榴梿。市郊三个工业区生产水泥、五金、钢铁、橡胶制品、胶合板等。铁路和公路枢纽。郊区多石灰岩丘陵,峭壁悬崖,洞穴深邃,有三宝洞(纪念郑和)、南天洞、东华洞、吡叻洞等,另有热水壶温泉,均为旅游地。

怡朗  菲律宾港市,怡朗省首府。位于班乃岛东南端,哈罗河口,临班乃湾。人口 26.3万(1984)。1688年成为首府,  1855年辟为对外贸易港口。港内水深,设备完善,是米沙鄢群岛和棉兰老岛之间的沿海航运港口之一。环岛公路枢纽。西米沙鄢地区的主要贸易中心,输出糖、烟草、棉花等。有制糖、船舶修理厂。所产土布亦闻名。

刻赤  乌克兰古城和渔港。在克里米亚半岛东端,临刻赤海峡。人口16.8万(1985)。公元前六世纪属希腊,称“蓬吉卡裴”。公元前五至四世纪为博斯普鲁斯王国都城。十五世纪末为土耳其要塞。1774年并入帝俄。附近有著名铁矿。工业以采铁、造船和鱼类加工为主。刻赤海峡有火车轮渡,使克里米亚同北高加索铁路相接。设有亚速海-黑海渔业及海洋地理研究所。附近有公元前四至二世纪古迹。

刻赤半岛  在乌克兰南部克里米亚半岛的东端,北濒亚速海、南临黑海,东隔刻赤海峡同塔曼半岛相对。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西南为平原,东北为丘陵(最高处海拔190米),有泥火山。气候较干燥,年降水量300-400毫米,费奥多西湾沿岸属半荒漠区。大部已开垦为农田,种植粮食、瓜类和葡萄等。东部有著名的刻赤铁矿。刻赤为主要港市。

刻赤海峡  在乌克兰南部,克里米亚的刻赤半岛同俄罗斯北高加索的塔曼半岛间,连接黑海同亚速海。长41公里,宽4-45公里,深5-15米。大部为岩岸,局部为沙岸。冬季有浮冰。西北岸有著名的刻赤港,同塔曼半岛的高加索港间有火车轮渡。

育空河  北美洲大河。源出加拿大境内落基山脉西侧,西北流,到美国阿拉斯加境内折向西南流,注入白令海的诺顿湾。长3,185公里。流域面积85.5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在加拿大境内有佩利河、克朗代克河;在阿拉斯加州有塔纳纳河、科尤科克河。封冻期长达9个月,怀特霍斯以下直达河口每年可通航5个月(5-10月)。水力资源和鱼产都很丰富。

育空堡  美国阿拉斯加州东部,北极圈上的村落和贸易站。在波丘派恩河与育空河汇合点。人口619(1980)。1847年在俄国的许可下,美国哈得孙湾公司在此开创因纽特(爱斯基摩)物资交易站。北阿拉斯加主要狩猎中心,以皮毛贸易和捕兽用的圈套供给地而闻名。有飞机场、学校、医院等。

育空地区  加拿大行政区。位于加拿大西北部。北滨北冰洋,东界西北地区,南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西南与美国阿拉斯加州为邻。面积48.3万平方公里。人口 2.6万(1990),印第安人占15%。首府怀特霍斯。以高原山地为主,广大内陆高原呈波状起伏,加拿大7个高峰都位在西南角上。气候凛冽,永冻层使工程施工困难。夏季短促,白昼长,北极圈以北地区更甚。植被稀少,但南部河谷地带森林茂密。矿产丰富,有金、银、锌、铅、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富水力资源。1870年起陆续发现金矿,掀起了淘金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处于军事要道,再次兴起。交通便利,有铁路由怀特霍斯通往美国阿拉斯加州太平洋岸的斯卡圭。有航空站。皮革、采矿是主要工业。旅游业在发展中。

诗里亚  文莱西北部石油城。北临南海。人口2.4万(1981)。原为热带丛林荒野,  1923年发现石油,1929年开采。市区沿海岸分布,石油井架林立,为文莱陆上石油主要产地。有小型炼油厂。部分原油出口,部分由陆上油管输往沙捞越的罗东提炼。有轻便铁路通巴达斯,沿海公路可通白拉奕、都东、斯里巴加湾等地。郊区有飞机场。

诗梳风  柬埔寨西北部边境城镇。位于南猛河畔,在马德望西北64公里。交通中心,金边至曼谷的公路经过。城西4公里有航空站。稻米集散地。

诗都文罗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部商业城市。位于泗水东南152公里。人口约3万。铁路和公路连接爪哇的主要城镇。稻、糖、花生和玉米的集散地。

府中  日本关东地方西部城市。在东京都中部。面积29.9平方公里。人口19.4万(1985)。交通要冲。旧武藏国府所在地。1954年设市。近年工业发展迅速,以电机和运输机械为主。游览地。

庞贝  一译“庞培”。意大利古城。位于维苏威火山东南麓,西北距那不勒斯 23公里。公元79年8月为维苏威火山大喷发所湮没。古城挖掘始于1748年,至1960年接近完成。城筑在面积约63公顷的五边形台地上,有长3公里的城墙所围绕,古罗马建筑物、工艺品及其他生活遗迹保存完好,为研究古罗马社会和历史提供第一手资料。著名的游览地。

庞卡城  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北部城市。在阿肯色河畔,州首府俄克拉何马城以北 160公里。人口2.6万(1980)。1893年始建,  1899年设市。石油工业中心,以石油炼制和石油机械制造为主,还有农畜产品加工和拖车装配厂等。有开拓者博物馆。附近有印第安人保留地。

庞廷山脉  西方对土耳其*黑海山脉的称呼。

庞蒂亚克  ①美国密歇根州东南部城市。在底特律市西北。人口7.67万(1980)。为底特律汽车工业的一个中心,以生产拖拉机、汽车车体、汽车零件等为主。还有橡胶、化学、机器制造、食品加工等工业。②美国伊利诺伊州东北部城市。芝加哥西南约140公里。人口1.1万(1980)。1856年建村,  1872年设市。在玉米带内,农畜产品集散地。有大孵鸡场。以生产鞋、手套、家具等轻工业品为主。砂砾和石灰石的采掘业也很盛。

底比斯  一译“忒拜”。①古埃及中王国(约公元前2000-前1780年)和新王国(公元前1567-前1085年)时期的都城。城跨尼罗河中游两岸,规模宏大,称为“一百城门的底比斯”。建筑壮丽,壁画尤为精致。其遗址即今埃及卢克索和卡纳克一带。公元前88年被毁。现有大量古代文化遗迹。②古希腊城邦。位于今希腊中部彼俄提亚境内。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前,依附于斯巴达,为伯罗奔尼撒同盟成员。嗣后逐渐强盛,先后击败雅典和斯巴达,成为亚尔加底亚诸城邦的盟主,称霸希腊。但不久即趋于衰落。公元前335年为马其顿所灭。

底特律  美国密歇根州东南部大工商业城市,世界著名的汽车工业中心。临底特律河西岸,东濒圣克莱尔湖。交通枢纽。同对岸加拿大的温泽汽车工业城有桥梁、地下隧道相通。人口108.9万(1984),大市区475.3万(1980)。多黑人。因汽车工业发展,人口增加迅速。1701年法国设交易站,渐成为该地区政治、贸易中心。1825年伊利运河开通后发展成工业城市。1899年始建汽车工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跃居工业中首位。现为美国各大汽车垄断组织及其主要工厂集中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部所在地。飞机制造、电气机械、铝金属制造、化学、制药、橡胶、计算机等各种工业也发达。多高等学校、博物馆及图书馆。

底格里斯河  西亚大河。发源于土耳其东部山区的格尔居克湖,向东南流,其间有长约 32公里的一段构成土耳其和叙利亚的界河,流入伊拉克境内,经摩苏尔、巴格达等城市,沿途接纳大扎卜河、小扎卜河、迪亚拉河等支流,到库尔纳与幼发拉底河汇合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长2,045公里,流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42亿立方米,为西亚水量最大的河流。自古以灌溉著名。巴格达以下可通汽船。参见“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水系”。

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水系  又称“阿拉伯河水系”。西亚最重要的水系,包括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汇合后形成的阿拉伯河。流域面积共105万平方公里。上源分布于安纳托利亚高原与伊朗高原,中下游地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其主要作用在于灌溉。美索不达米亚长达五、六千年的文化即以灌溉农业为主要基础。现两河中下游的灌溉区是伊拉克首要农业区,建有很多灌渠和堤坝。航运价值主要在底格里斯河。海轮可通航到阿拉伯河畔的巴士拉港。巴士拉以上通行吃水较浅的船只。幼发拉底河通行木筏。参见“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宝塚  日本本州中西部城市。属兵库县。在武库平原的西北隅。阪神住宅卫星城。人口19.3万(1986)。1954年设市。有名的温泉城市。庭树、盆景、树苗栽培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建立航空机械工业,战后机械、轴承、电机、化学等工业兴起。游览地有温泉、动植物园等。

宜力  马来西亚北部边境重镇。滨霹雳河上游,横贯马来亚北部山区的高速公路的起点。郊区有宜力湖与温泉,附近霹雳河谷出产烟草、大豆、稻米和橡胶。

实兑  缅甸西部港市,若开邦首府。临孟加拉湾北岸,加叻丹河口西侧的一个小半岛上,是缅甸孟加拉湾沿岸的最大城市和海港。人口15万(1980)。英国统治时期名“阿恰布”,缅甸独立后恢复原名。周围是缅甸最重要稻米产区之一,碾米工业发达。以输出稻米为大宗。设有船舶修造厂。

实皆  缅甸中部城市,实皆省首府。在曼德勒西南16公里,伊洛瓦底江右岸,与阿瓦以铁桥联系。人口约2万。建于十四世纪,十八世纪下半叶曾一度(1760-1764)为缅甸首都。棉花、芝麻、盐、小米的集散地。交通中心,仰光-密支那铁路通过,另有铁路支线西通亲敦江东岸的蒙育瓦和耶乌。水路至仰光终年通航。

实武牙  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西海岸港口。前临打巴奴里湾,湾口有木萨拉岛屏蔽。周围谷地盛产咖啡和橡胶,城市内外多橡胶、椰油、卷烟及锯木厂,产品多由此出口。附近淘洗金矿。七十年代扩建海港,供特大油轮停泊。 

实珍群岛  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北面的群岛。临伊里安湾。由比阿、苏皮奥里、农福尔和其他小岛组成。面积3,188平方公里。人口约2.5万。大部分为丘陵,只有比阿岛东、南有宽阔的平原。1616年荷兰航海家实珍首先抵此,故名。居民从事农业和渔业。重要居民点在比阿岛上的波斯尼克。

宗博  莫桑比克西北部城镇。在赞比西河左岸支流卢安瓜河注入处。与赞比亚的费拉隔河相望。边境贸易重镇,以稻谷、玉米、豆类市场出名。附近有煤矿。卡布拉巴萨水坝建成后,成为人工湖上重要港口。

宗谷岬  日本北海道本岛最北端的国境岬。位于北纬45°31′、东经141°50′。属北海道宗谷支厅。与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最南端的克里利昂角隔宗谷海峡遥遥相对。出入日本海必经之地,岬上设有灯塔。

宗哈拉  旧译“东哈拉”。蒙古北部城市。重要铁路站。人口1.2万(1980)。酒精厂全国著名,还有木制构件厂、食品厂等。有农业研究所等机构。

宗莫德  蒙古中部城市,中央省首府。北距乌兰巴托40公里。人口9,800(1979)。建有食品厂、交通运输站。

宗谷海峡 即“拉彼鲁兹海峡”。

宗古尔达克  一译“宋古尔达克”。土耳其北部城市,宗古尔达克省省会。人口 12.5万(1984)。位于黑海沿岸,为宗古尔达克煤矿(中东最大的煤矿)的煤港,有炼焦厂和化工厂。

泸江  越南红河左岸最大支流。发源于中国云南省开远市,中国境内称盘龙江,入越境称明江,汇合锦江后称泸江,在越池附近注入红河。在越南境内长280公里。30吨左右的船只终年可通航。

沼津  日本本州东南岸城市。属静冈县。临骏河湾。人口21.1万(1986)。1479年筑三枚桥城,  1601年荒废,1777年再筑。交通中心。伊豆半岛西岸航运据点之一。1923年设市。工业以电机、金属、机械、汽车部件、食品、化学等为主。沿岸水产业发达。

浅间山  日本长野、群马县境三重式的活火山(那须火山带)。属上信越高原国家公园。山体呈圆锥状,海拔2,542米。曾多次喷火,1783年最大一次喷发物总量达4-5亿立方米。具爆发型喷火特征。东麓有火山观测所。南麓轻井泽高原为避暑胜地。

注文津  韩国东海岸主要渔港。属江原道(南),在江陵市北22公里处。人口约2.7万。沿岸寒暖流交汇,鱼获量大。设有渔业试验所。

沿海山脉  俄罗斯贝加尔湖西南岸山脉。在伊尔库茨克州东部。长350公里。大部山峰海拔1,000-1,500米,最高峰特廖赫戈洛维山,海拔1,728米。主要由砂岩、石灰岩、片麻岩和花岗岩组成。东坡陡峻,西坡平缓。岩溶发育。大部山坡覆盖森林,以松和落叶松为主。局部地区为草原。

河内  越南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红河三角洲西北部。面积597平方公里。人口连郊区305.7万(1989)。历史古城,原称大罗城。1010年建都,改称昇龙,后为越南历代封建王朝京都。十六世纪发展成重要贸易港埠。1831年改名河内。四郊农产丰富,以稻米为主。工业有机械、化工、建材、纺织、制糖、卷烟等。铁路枢纽,可通海防、谅山、老街、胡志明市等地。中型海轮沿红河可达本市,东郊有嘉林机场。市内有二十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博物馆等。有古螺城、文圣庙、还剑湖、西湖、巴亭广场等名胜。

河宣省  越南北部边境省。北界中国云南省,由原河江、宣光省合并组成。面积 13,519平方公里。人口102.6万(1989)。地处山区,北部的布它嘎山,海拔2,274米。泸江和锦江两大河流,由北向南流贯。森林占全省面积64%,产贵重木材和藤、竹等。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皆占越北山区的三分之一。宣光煤田,产无烟煤。首府河江,位于明江右岸,是边境重镇。2号、13号公路干线可通往邻省。其他城镇有宣光、北光、那杭、咸安。

河内长野  日本本州中西部城市。属大阪府。人口9.2万(1986)。自古即为交通要地。1954年设市。有以铸铁为中心的钢铁工业,还有机械、木材等部门。近郊果园业发达。有古寺院等游览胜地。

泗水  亦译“苏腊巴亚”。印度尼西亚第二大城,东爪哇省首府。隔泗水海峡与马都拉岛相望。人口约202.8万(1980)。中世纪即为爪哇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现代化的工业城市,渔港,海军基地,铁路枢纽。农产品集散地。工业有造船、铁路车辆、机械、冶金、化工、纺织、玻璃、食品加工、卷烟等。附近有油田。南郊沃诺克罗莫有1890年建立的印尼第一座炼油厂。有国际航空站。

泗务  旧译“诗巫”。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第三省省会。位于拉让河三角洲顶点,离河口112公里。人口8.6万(1980)。建有丹戎马尼海滨深水锚地及拉让深水港。近郊多卷烟、锯木与木材加工厂。鱼市场兴旺。拉让河流域橡胶与木材在此集散。郊区有新建机场。离城4.8公里的红水河镇,为开辟泗务的最新华人移民落脚处,人口1万(1986),与泗务合为沙捞越第二大城,当地沿用历史旧称“新福州”。

泗里奎  一译“泗里街”、“萨里凯”。马来西亚沙捞越州城镇。濒拉让河口上游 43公里之左岸。深水港,胡椒和橡胶的种植与出口中心。产经济木材盐木。新建的拉让港,可泊万吨海轮。河口内侧右岸有丹戎马尼滨海深水锚地,系木材出口港,可泊吃水较深的轮船。河口有锯木厂及木板厂。有公路通泗务、成邦江与古晋。

泽拉  索马里港口。在西北边境,濒亚丁湾,西北距吉布提40公里。历史上曾是从埃塞俄比亚内陆通海的重要口岸和奴隶买卖市场。现为地方性农牧产品集散地。输出牲畜、皮革、阿拉伯树胶等。附近海域以采珠业著称,海滩有晒盐业。公路通哈尔格萨。

泽尔菲  一译“德尔斐”。希腊古城。位科林斯湾北岸9.6公里。古希腊最重要的朝圣地。公元前七世纪起,泽尔菲神谕除用作个人卜巫外,并供国家决疑。所建阿波罗庙和圆形神庙,闻名于古希腊。全希腊性庆典常在此举行,有音乐、竞技、体育等活动。公元四世纪受罗马帝国掠夺,成为废墟。1892年起经考古发掘,其遗址为世界著名旅游胜地。

泽尼察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钢铁工业中心。在萨瓦河支流博斯纳河畔,东南距萨拉热窝60公里。人口6.1万,连郊区13.3万(1981)。  1436年首见于史籍。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随钢铁企业的兴建发展。采矿(煤、铁、锰矿)及其冶炼、焦煤化学工业发达,还有造纸、食品加工等工业。

泽西岛  英国海峡群岛中最大和最重要的岛屿。位于群岛的最南部。北距根西岛约 29公里,东距法国诺曼底海岸 24公里。面积116.2平方公里。人口7.6万(1981)。北部地形崎岖,海岸陡峭,内地为森林茂密的高原。饲养奶牛,种植水果、马铃薯、早鲜蔬菜及花卉。还有旅游业。传统的毛线编结业已经衰落。有客、货轮与伦敦、利物浦以及法国的圣马洛联系。有泽西动物园。首府圣赫利尔。

泽布吕赫  比利时城市。濒北海。有一条长10公里的运河(水面宽69米、水深7.8米)与布鲁日相通,进港需经赞德航道。重要的渔港。石油进口港。旅游地,有海滨浴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被德军占为舰船基地。

泽济里河  葡萄牙中部河流。特茹河支流。源出于埃什特雷拉山脉南坡,流经下贝拉省山地丘陵,自东北向西南注入特茹河。全长260公里。建有大型水电站。

泽廖诺格勒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卫星城之一。在莫斯科至圣彼得堡的铁路线上,东南距莫斯科40公里。人口14.2万(1985)。1960年始建,1963年设市。工业以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制品)为主。郊区盛产蔬菜和水果。有电力工程学院。

法戈  美国北达科他州东部城市。在红河西岸州界上。人口6.13万,大市区13.7万(1980)。1872年随铁路的兴建出现的居民点。红河溯航终点,水运和陆路交通要冲。小麦和肉牛集散地。有农机制造、水泥、化肥、食品加工等工业。有研究农业著名的法戈州立大学。

法兰  今称“帕兰”。缅甸西部城市,钦邦首府。东临亲敦江右岸支流曼尼普尔河,西倚兰克兰山。有公路东通曼德勒,北入印度境通英帕尔,向南可经新建的哈卡-甘高公路,通往缅甸南部各地。

法伦  瑞典中部城镇。在法伦河畔。人口5万(1979)。城市围绕老铜矿区而发展。1230年即开采铜矿。1624年成镇,后铜矿枯竭。1761年遭两次大火灾,城市衰落。十九世纪因筑铁路而复兴。铁路枢纽。附近有铁矿,并有硫、锌矿。机器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发达。有工业博物馆。

法拉  阿富汗西部城市,法拉省省会。人口约2万(1982)。位于法拉河绿洲中,海拔750米。为进入锡斯坦的主要道路与赫拉特-坎大哈公路的交叉点。商业中心。

法国  位于欧洲西部,包括科西嘉等岛屿。西靠大西洋的比斯开湾,西北隔拉芒什海峡(英吉利海峡)和加来海峡(多佛尔海峡)同英国相望,东北和东部同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摩纳哥接壤,东南滨地中海,西南同西班牙、安道尔相邻。面积55.16万平方公里。人口 5,587.4万(1989),90%是法兰西人,边境有阿尔萨斯人、布勒通人、科西嘉人、巴斯克人、佛兰芒人等。居民多信天主教。法语为国语。首都巴黎。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向大西洋敞开。东部是阿尔卑斯山地和侏罗山地;中南部为中央高原;西南边境有比利牛斯山脉;中央高原和比利牛斯山地间的西南地区为阿基坦盆地;北部是巴黎盆地;西北部为阿莫里坎丘陵。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常年有雨;东部和山地大陆性较显著;南部属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湿,夏季干热。月平均气温:一月西部及南部4-7℃,东部及北部1-3℃;七月北部及西部 16-18℃,南部及东部21-24℃。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山区达1,500毫米以上。主要大河有塞纳河、卢瓦尔河、加龙河和罗讷河等。铁、煤、铝土储量较丰富,还有铅、锌、铀、钾盐等。林地覆盖率26.4%。公元五世纪法兰克人移此定居。公元843年成为独立国家。十五到十六世纪初形成中央集权国家。1789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先后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48-1852)、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0-1940)、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1958)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1958年起)。十九世纪末,成为世界主要殖民帝国,侵占了许多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协约国方面主要成员国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被法西斯德国占领,  1944年德国占领军被逐出,恢复主权。战后所属殖民地纷纷独立。工业发达,重要部门有机械(汽车、飞机、造船、电机等)、钢铁、有色冶金(铝、铅、锌)、炼油、石油化工、化肥、纺织、化妆品、食品加工等。农业也很发达,农牧结合,综合发展。主产小麦、大麦、玉米、甜菜、马铃薯、烟草、葡萄、苹果、蔬菜和花卉。葡萄酒产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业和禽蛋业。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输出机器、汽车、化学品、纸、纺织品、钢铁、化妆品、粮食和葡萄酒等。输入燃料(石油、石油产品等)、原料、机器、食品、饮料和烟草等。重要海港有马赛、勒阿弗尔、敦刻尔克、南特、圣纳泽尔、鲁昂等。

法诺  意大利中部港市。濒亚得里亚海,东南距安科纳47公里。人口4.8万。农产品集散地与重要渔港。工业有丝织、家具、制鞋等。在米兰-巴里铁路干线上。避暑胜地。有奥古斯都宫等古罗马建筑。

法奥  伊拉克最大的油港。位于波斯湾头,靠近阿拉伯河河口。伊拉克南部祖拜尔等油田的原油由此输出。近年输出量已超过基尔库克油田经由地中海油港的输出量。

法鲁  葡萄牙东南端城镇,法鲁区首府。位于圣玛丽亚角附近,濒大西洋,西北距里斯本217公里。人口2.2万。农产品集散地。渔港。工业以鱼类罐头(金枪鱼、沙丁鱼)、棉纺织、化学、制盐等为主。输出鱼、葡萄酒、鞣料与水果等。有铁路、公路通里斯本。旅游业兴盛。有摩尔人遗迹、罗马式教堂与图书馆等。

法凡河  埃塞俄比亚东部河流。源出哈拉尔东北32公里高地,东南流560公里,至克拉福注入谢贝利河。流域内气候干热,蒸发强烈。旱季时上游断续相连,下游未达河口即消失于沙洼地中。

法尤姆  埃及城市,法尤姆省首府。东北距开罗88公里,濒优素福运河。人口16.7万(1976)。法尤姆洼地农产品贸易和交通中心。有轧棉、棉毛纺织、制革、烟草等工业。铁路通开罗-阿斯旺干线上的贝尼苏韦夫。附近有油田。

法尔孔  委内瑞拉西北部一州。北临加勒比海,西北为委内瑞拉湾。面积(包括帕拉瓜纳半岛)2.48万平方公里。人口 63.3万(1990)。首府科罗。北部主要是沿海平原,南部为丘陵山地。平原气候炎热干燥,山区较温和湿润,半岛则属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矿藏有石油、煤、盐等。基本上是农牧业经济,山地河谷种植玉米、咖啡等作物,养羊业普遍。工业集中于帕拉瓜纳半岛和科罗周围,有大炼油厂,产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二,另有水泥以及制糖、乳品、酿酒、屠宰、碾米等农牧产品加工工业。公路交通便利。

法尔斯  伊朗西南部省份。面积13.3万平方公里。人口319.3万(1986)。省会设拉子。古称“帕尔斯”或“波息斯”,波斯一名即源于此。曾名法尔西斯坦。阿黑门尼德王朝(公元前558-前330年)与萨珊王朝(公元224-651年)均以本区为重心。有波斯波利斯与帕萨尔加迪等著名古迹。大部属扎格罗斯山区。海拔750米以下称为“暖区”,人烟稀少,部分地方种植水果、谷物与烟草。海拔750米以上为“冷区”,若干盆地靠灌溉发展为农业区,产谷物、棉花、椰枣、水果、葡萄、甜菜等。手工业以地毯为主。有以游牧为生的卡什加伊、卡姆色赫等族。

法希尔  苏丹西部城市。在达尔富尔高原东北部。人口5.2万。北达尔富尔省首府和贸易中心。阿拉伯树胶、谷物、芝麻、棉花集散地。是苏丹-乍得国际公路要站,有商路通埃及的艾斯尤特。有航空站。

法拉卡  印度西孟加拉邦中部的镇,在恒河下游南岸,东距孟加拉国约17公里。在恒河上建有法拉卡水坝,1971年完工,连接南北的交通。并有42公里长的运河与胡格利河连接,引恒河水注入该河。

法拉河  阿富汗西部河流。发源于兴都库什山中部,西南流,在法拉城附近注入锡斯坦湖区盆地。长645公里。下游于干季断流成为一串水池。汛期在春季,常泛滥而断绝交通。

法明顿  ①美国密苏里州东南部的小城市。人口约0.8万(1980)。1800年定居,  1879年建市。周围为铅矿山,有乳用畜牧、家禽饲养和蔬菜栽培业,该市为其贸易中心。有面粉、乳制品、木材加工等工业。②美国新墨西哥州西北端的小城镇。人口约3.1万(1980)。1875年殖民,  1901年成为镇。附近地下资源丰富,开采天然气、石油、煤、钒、铀等。风景秀丽,有印第安文化遗迹。

法绍达  古城名。今称科多克。位于苏丹南部,白尼罗河中游沿岸。属东苏丹地区。从十九世纪起,东苏丹地区为英法争夺的焦点。十九世纪末,英国侵略军占领其地,法国殖民军也于1893年从中苏丹进入法绍达,战争一触即发,国际上称为“法绍达事件”。1899年达成协议,东苏丹名义上为英国与埃及共管,称英埃苏丹,实际上成为英国殖民地。

法恩扎  意大利北部城市。位于亚平宁山脉东北麓,博洛尼亚东南,临拉莫内河。人口5.5万。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花饰陶器的著名产地。工业以传统手工艺(陶瓷、金、铜、木器)、食品与炼硫为主。在米兰-巴里-布林迪西铁路干线上,输出水果与葡萄酒。多温泉。有国际陶瓷博物馆(建于1908年)与大教堂、美术馆等。

法斯岛  西太平洋加罗林群岛雅浦区岛屿。位于北纬9°46′、东经140°31′。珊瑚岛。长2.4公里,宽1.6公里。产椰子。有磷灰石矿。

法斯城  古城名。在今摩洛哥的安达卢西亚区。八世纪末期,阿拉伯领袖伊德里斯进入摩洛哥北部,建立伊德里斯王朝(788-985年),定都于此。

法扎巴德  ①印度北方邦城市。在戈格拉河中游右岸阿拉哈巴德以北140公里。人口10.2万(1981)。铁路、公路、河运的枢纽。附近以产水稻、油菜籽为主。工业有榨油、制革、玻璃等。②阿富汗东北部城市,巴达赫尚省省会。人口约1万(1982)。位于科克查河河畔,河谷农业区的中心。有碾米厂和面粉厂。居民多为塔吉克族。有公路向西通阿富汗内地;向东有漫长的山路经过瓦罕走廊可到达中国新疆。

法尔肯塞  德国东部城市。在柏林以西20公里。人口2.3万(1984)。为柏林的卫星城镇,多住宅区。有机械制造业(农业机械、电工器材)、装饰品制造和化学(塑料等)工业。

法尔茅斯  牙买加北岸港口。位于马瑟布雷河河口,西距蒙特哥贝27公里。人口4,000。原为附近甘蔗种植园的起运港。现为蔗糖、糖酒、咖啡、生姜、胡椒、香蕉、蜂蜜、染料木等产品的贸易中心。河口和沿海富产大鰽白鱼和鲑等。城内有法院楼(1813年重建)和邮政楼等古老建筑。

法兰西岛  法国地区名。位于巴黎盆地中部。除巴黎外,还包括上塞纳、塞纳-圣但尼、瓦尔德马恩、埃松、伊夫林、瓦尔德瓦兹和塞纳-马恩等省,面积12,012平方公里,人口1,007万(1982年)。塞纳河及其主要支流马恩河流经。森林面积广大,著名的有贡比涅森林、枫丹白露森林、朗布依埃森林等。盛产小麦。以谷物、蔬菜、水果、乳制品等供应首都区。工业发达。工艺品著名。巴黎南部的索镇建有法兰西岛陈列馆。

法兰西堡  西印度群岛东南部马提尼克岛的首府和港口。位于西南岸法兰西堡湾畔。人口11万(1987)。始建于1638年,  1680年成为首府。1839年遭地震破坏,  1890年被大火烧毁后重建。法属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港口和工商业中心。有制糖、酿酒、石油提炼、化肥、水果罐头等工业。港湾深入,内宽外窄。集中进出口的大部分,主要输出糖、菠萝、可可和甜酒。有大学、图书馆、博物馆等。附近有温泉。

法兰克福  ①原民主德国东部的专区。东邻波兰。面积7,186平方公里。人口70.9万(1983)。地处北德低地的东部,为波状平原,海拔在162米以下,境内平原沼泽交错。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00-550毫米。河网稠密,属奥得河流域,有运河同易北河相沟通。工业有钢铁、石油加工、重型机械、造船、建筑材料等。农作物有黑麦、马铃薯、甜菜、烟草。畜牧业以乳牛饲养和养猪为主。柏林附近地区多果园和蔬菜种植业。奥得河、施普雷河及运河可通航。重要城市有法兰克福、菲尔斯滕瓦尔德、艾森许滕施塔特、施韦特等。德国统一后成为勃兰登堡州的一部分。②全称“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德国东部边境城市。在柏林以东、奥得河左岸。人口6.9万。中世纪法兰克商人始建。1253年建市。1368年加入“汉萨同盟”。十七至十九世纪曾为对东方贸易的重要商埠。铁路枢纽、河港。对东欧国家贸易的转运站。工业以机械、纺织、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部门为主。有十五世纪教堂和市政厅、古老的大学(1506年建)。③美国肯塔基州中北部城市和首府,临肯塔基河的河港。人口2.6万(1980)。  1786年建村,1792年成为州首府。附近为著名的牧草产地,也是著名的肯塔基良种赛马产地。烟草、谷类、家畜的贸易中心。电子仪器、制鞋、纤维、威士忌酒等工业兴盛。有自由大厅等历史性建筑物。

法吉宾湖  马里湖泊。在国境中部,处尼日尔河内陆三角洲尾部马西纳低地。海拔约 400米。长113公里,面积620平方公里。水浅,最大深度14米。富产淡水鱼。

法考福岛  太平洋中部托克劳群岛的主岛。在南纬9°22′、西经171°14′。陆地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650  (1981)。由一系列小礁屿环绕礁湖构成。是托克劳群岛首府所在地。产椰子、面包果、香蕉。

法罗群岛  欧洲大西洋北部的火山群岛。在挪威海以南,不列颠群岛以北,设得兰群岛和冰岛之间。是西北欧到冰岛航线的中途站。在北纬61°25′-62°25′和两经6°19′-7°40′之间,分布有24个小岛和岩礁,其中17个岛有居民。较大的岛屿有斯特勒姆、东岛、南岛等。面积1,399平方公里。人口4.5万(1984)。首府托尔斯港。多山,冰斗、U形谷发育,最高点海拔 882米。各岛海岸线曲折,多峡湾。海洋性气候,夏凉(7月平均气温10℃)冬冷,年降水量1,500毫米,雾日200多天。海鸟群集。沿海盛产鱼类,居民主要以捕鱼为主。养羊业亦盛。 1035-1380年属挪威。后属丹麦,1948年获得自治,成为自治州。

法哈尔多  西印度群岛波多黎各东部城镇。居法哈尔多低地上,西距首府圣胡安约 50公里,有铁路相通。人口2.7万(1980)。建于1760-1772年。烟草、甘蔗产区的集散与加工中心。有大型糖厂及雪茄、家具、金属制品、电子设备等工业。城东3公里处为外港普拉亚-德法哈尔多。航海运动场所。

法赫萨湾  冰岛西南的海湾。属大西洋的一部分。北起斯内费尔半岛,南界雷克雅未克。长48公里,湾口宽约86公里。全湾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叫赫瓦尔峡湾,长32.2公里。西部叫博尔加峡湾,长24公里。是良好的渔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为盟国重要海军基地。首都雷克雅未克在海湾的东南岸。

法马古斯塔  又名“阿莫霍斯托斯”。塞浦路斯东岸法马古斯塔湾的港市,法马古斯塔行政区的行政中心。人口4万(1980)。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现存有威尼斯人建筑的城墙、圣尼古拉斯天主教堂改成的拉拉·穆斯塔法清真寺等古建筑物。曾为全国第一大港,近年货运多转往利马索尔港与拉纳卡港。有制鞋、纺织、服装、肥皂、金属制品与运输工具等工厂。海滨为重要旅游区。

法尤姆洼地  埃及西部沙漠中的洼地。在开罗西南面。东西长80公里,南北宽50公里,底部低于海面45米。人口逾100万。著名农业区。由优素福运河引尼罗河水灌溉。耕地18万公顷,种植谷类、棉花、甘蔗、果类等。西北部有加龙湖,产鱼。古埃及第十二王朝(公元前1991-1785年)时期的皇室所在地。已发现多处古代文化遗迹。

法卡拉瓦岛  太平洋东南部土阿莫土群岛第二大岛。位于南纬16°20′、西经145°37′。岛长65公里,宽24公里。礁湖长50公里,宽16公里。人口170。主要村镇罗托阿瓦曾是土阿莫土群岛的行政中心。珍珠重要产地。

法尔斯特岛  丹麦的岛屿。在西兰岛南,默恩岛西南和洛兰岛之东的波罗的海中。南北长约45公里,宽5-23公里。面积513平方公里。人口4.5万。有长3,000余米的大桥,跨越斯托海峡同西兰岛相连。土地肥沃,种植甜菜、烟草和谷物。岛中部和东部有森林。主要城市为尼克宾和斯图伯克宾。

法兰克王国  古国名。日耳曼人法兰克族建立的早期封建国家。日耳曼人一支最强大的部落法兰克人原住莱茵河下游,公元三世纪时,南迁进入高卢(今法国南部)东北定居。公元486年,撒利克法兰克人的部落酋长克洛维打败西罗马帝国在高卢的残余势力后建国,由墨洛温王朝统治。496年东征莱茵河中上游阿勒曼尼亚(今属德国)。507至510年,南征西哥特,占领阿奎丹(今法国西南部),六世纪后,先后征服易北河以西图林根(今属德国)和勃艮第,合并普罗旺斯和加斯科尼(今法国西南部),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以后封建贵族势力发展,王权日益微弱,751年,宫相丕平(矮子)篡夺王位。墨洛温王朝灭亡,开始加洛林王朝的统治。丕平之子查理在位时更大规模向外扩张,公元800年查理加冕称帝,成为查理曼帝国。其疆域东至易北河和多瑙河,西南至埃布罗河,北达北海,南至地中海,并占有大部意大利。843年内部分裂为三部分,即后来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雏形。

法里达巴德  印度哈里亚纳邦东南端城市。在亚穆纳河南岸、德里南面。人口33.1万(1981)。新发展的工业区,有机械、玻璃和玻璃制品、橡胶制品、化学、皮货、农用机动车与摩托车、电器和电冰箱等工业。

法拉凡加纳  马达加斯加港口。在东南沿海,濒印度洋。北距马纳卡拉约80公里。潘加兰运河终点,公路通内地。输出稻谷、咖啡、香料、木材、皮革等。有航空站。

法拉卡水坝  恒河下游的水坝。位于印度西孟加拉邦中部最狭窄处,1971年完工。南侧有法拉卡镇,故名。因水坝的建成,恒河河水60%以上被运河引入胡格利河,用来灌溉印度境内的恒河下游平原。水坝东距孟加拉国约17公里,因水量减少过甚,严重影响其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近年印、孟两国为分配恒河水量,初步达成协议。

法捷耶夫岛  北冰洋沿岸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群岛中安茹群岛的岛屿。东隔布拉戈维申斯基海峡同新西伯利亚岛相望,南隔桑尼科夫海峡同利亚霍夫群岛相对。面积约5,300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最高点海拔65米。岛周围有宽广的浅滩。西部因抬升同科捷利内岛和本格地岛相连。大部属北极荒漠和苔原带。无定居居民。冬季捕猎北极狐。为纪念第一个在此过冬的俄国工业家法捷耶夫而得名。

法鲁卡巴德  印度北方邦中部城市。临恒河右岸,在阿格拉东160公里。人口14.6万(1981)。农产品贸易中心。有黄铜与紫铜、印花布等手工艺品。工业有制糖、烟草与火柴。

法属圭亚那  位于南美洲北部。北濒大西洋,西邻苏里南,东南同巴西接壤。面积 9万平方公里。人口9.3万(1989),主要为混血种人、白人和黑人。居民多信天主教。法语为官方语言。首府卡宴。地势南高北低,沿海为宽16-48公里的冲积平原,多沼泽,集中人口的90%以上;内地为圭亚那高原,森林密布。河流众多,主要有马罗尼河、马纳河、奥亚波克河等,水量丰沛,多急流瀑布。地近亦道,属热带雨林气候。沿海地区年平均气温25-26℃,年降水量达3,500毫米。森林占全境面积的 80%以上。有铝土、金、钽、铁等矿藏。1676年沦为法国殖民地, 1946年改为法国海外省。经济以农业和林业为主,集中在沿海地带,内地大部未开发。主要出产木薯、稻米、玉米、甘蔗和硬木。还开采少量黄金和铝土。沿海产鱼虾。工业仅有制糖、酿酒等小工场。输出海虾、木材、黄金等,输入机器、粮食、石油产品、日用工业品等。

法属西非洲  历史地名。包括过去曾被法国侵占的非洲西部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法属苏丹(今马里)、几内亚、象牙海岸(今科特迪瓦)、达荷美(今贝宁)、上沃尔特(今布基纳法索)、尼日尔以及多哥东部地区。

法属索马里  见“吉布提①”。

法达恩古尔马  布基纳法索东南部城市,东部省首府。农畜产品集散地。附近产粟、高粱、玉米、花生、木薯,多牛、羊。公路西通瓦加杜古,有航空站。东南45公里有辛古动物保护区。

法属赤道非洲  历史地名。包括过去曾被法国侵占的非洲中部乍得、乌班吉沙里(今中非共和国)、刚果和加蓬。

法属波利尼西亚  太平洋东南部岛群。在南纬7°-29°、西经131°-156°。由社会群岛、土阿莫土群岛、马克萨斯群岛、甘比尔群岛和土布艾群岛(又称南方群岛)等5个群岛130多个珊瑚岛和火山岛组成。陆地总面积4,000平方公里。人口18.8万(1988)。主要为波利尼西亚人,余为华侨、欧洲人、美洲人。首府帕皮提。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5-27℃。年降水量1,750毫米。土地肥沃,植物繁茂。十八至十九世纪各岛先后沦为法国殖民地。1958年成为法国海外领地。生产并出口椰油、香蕉、珍珠、磷灰石和香草。旅游业发达。有海、空航线通各地。

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  北冰洋巴伦支海北部俄罗斯的岛群。在新地岛北面。属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由约190个小岛组成。面积 1.61万平方公里。可分为东、中、西三个岛群。大岛有格奥尔基地、维利切克地、格雷厄姆·贝尔岛及亚历山大地等。海拔400-600米(最高点620米),因火山活动形成的桌状高原广布。气候严寒,属北极荒漠带。85%的地面有冰盖。无定居居民。北极科学考察基地,建有北极观测站和地球物理观测站(建于1957年)。1873年奥匈探险队到此,并以奥地利国王法兰士·约瑟夫一世命名。

法属阿法尔与伊萨领地  见“吉布提④”。

  布基纳法索南部城镇,近加纳边界。地方性农业、商业中心,附近产粟、玉米、薯类、牛油果,多牛、羊。公路北通瓦加杜古,南通邻国加纳。

波贝  贝宁东南部城市。南距波56公里,有铁路相通。油棕、玉米、大蕉、稻谷、薯类集散和加工中心,有榨油(棕油)工业和油棕研究机构。

波兰  国名。在欧洲中部,北临波罗的海,东邻俄罗斯、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南界捷克、斯洛伐克,西接德国。面积31.27万平方公里。人口 3,776万(1987),98%为波兰人,还有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犹太人等。波兰语为国语。首都华沙。全境绝大部分为略有起伏的低平原(平均海拔173米),北低南高,北部多冰碛湖,南部有低丘陵,靠近捷边境为苏台德山和贝斯基德山。全国99.7%属波罗的海流域,其中维斯瓦河流域占二分之一,奥得河流域占三分之一。属温带阔叶林气候,自西而东,自北而南,海洋性渐减,大陆性递增,年降水量450-800毫米,南部山区可超过1,000毫米。森林占国土 28%。波兰公国最初建立于十世纪中叶,1025年成为统一的波兰王国。 1569年同立陶宛王国联合,成为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广阔王国。十七世纪渐衰。十八世纪末因遭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三次瓜分(1772年、1793年和1795年)而灭亡。1918年恢复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1939年)被法西斯德国占领。 1944年获解放,同年7月22日建立波兰人民共和国。1989年12月改称波兰共和国。工业发达:采矿业以煤及褐煤最重要,煤炭储量居欧洲前列;铜矿开采发展迅速,为欧洲主要产铜国之一,还开采硫黄、岩盐、铅和锌等;钢铁、造船、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都相当发达。耕地占国土面积50%左右。主要作物为各种麦类和马铃薯、甜菜等。牲畜主要养牛、猪和羊。出口以工矿产品(煤、褐煤、焦炭、船舶、车辆等)为大宗;进口以石油制品、铁矿石、棉花和粮食为主。主要城市有罗兹、波兹南、克拉科夫、什切青、格但斯克等。

波尼  “安纳巴”的旧称。

波克  菲律宾城市,马林杜克省首府。位于马林杜克岛的西海岸。人口3.7万。十六世纪建城。岛际航运的港口。椰子、稻米、蕉麻的集散地。

波里 芬兰西南部海港。在科凯迈基河流入波的尼亚湾的河口。人口7.9万(1981)。港口全年不冻。航运中心。有木材、纸浆、造纸、棉纺、火柴、机器制造等工业。曼蒂卢奥托和雷帕萨里为其外港。有铁路和坦佩雷相连,有空运与赫尔辛基联系。输出以木材制品和金属为主。

波季  黑海东岸的港口。在格鲁吉亚境内的里奥尼河口。人口5.4万。公元前五至四世纪见于史籍。1578年土耳其人建要塞。1828年并入帝俄。1863年辟海港。有铁路通罗斯托夫等地。附近开采锰矿。渔业中心。工业以动力机械制造、鱼类加工和船舶修造等为主。有茶叶及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有地志陈列馆。

波河  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源出西部阿尔卑斯山地维索山(海拔2,042米)北坡。横贯国境北部,冲积成波河平原。流经都灵、皮亚琴察等城市,注入亚得里亚海。全长652公里。流域面积约 7.5万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370米3/秒。含沙量年达1,300-1,500万吨。因各支流挟带的大量泥沙进入干流后严重淤积,波河已成高出地面6米的地上河。沿岸筑有大堤,但仍常泛滥成灾。1951、1966年两次泛滥,损失重大。三角洲向外生长迅速,平均每年80公顷,自罗马时代以来,已推进了25公里。主要支流有提契诺河、阿达河、奥廖河等。山地支流富水力,建有水电站,干流利于灌溉,帕维亚以下可通航。

波城  法国西南部城市,大西洋岸比利牛斯省首府。在波河畔。人口约8.4万,包括郊区13.1万(1982)。工业有制鞋、机械、纺织等。商业中心。设有气象站。市内有建于十三世纪的城堡、十四世纪的瞭望塔等。

波哥  柬埔寨西南方城镇。在象山山脉南部,南临泰国湾。海拔1,081米。气候凉爽,依山傍海,风景优美,是著名的高原疗养地。

波恩  德国西部城市。在莱茵河西岸,北距科隆21公里。人口29.1万(1986)。扼莱茵河上游山地和下游平原的咽喉,形势险要,历史上为战略要地。公元一世纪时为古罗马要塞。十三至十八世纪曾是科隆选帝侯国的都城。  1949年9月成为联邦德国临时首都。1957-1991年为正式首都。现为德国政府所在地(正式首都改在柏林)。水陆交通孔道,铁路要站,建有地下铁道。河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工业,有有色冶金、电讯设备、建筑材料、家具、乐器、食品等部门。印刷、出版业中心之一。三分之二工业建于郊区。市内多博物馆、文化机构、公园和古建筑。波恩大学创建于1786年,马克思曾在此学习( 1835-1836)。音乐家贝多芬诞生地,其故居已辟为博物馆。郊区盛产蔬菜、水果,森林和公园占全市面积三分之一。

波鸿  德国西部鲁尔区城市。位于鲁尔河与埃姆舍尔河之间,西距埃森市 16公里。人口39.1万(1983)。1041年见于记载,十三世纪时为农产品集散小镇。十九世纪中叶人口仅2万,随着煤铁资源的开采,迅速发展成鲁尔区的工矿、商业和文化中心。工业有钢铁、化学、汽车、机械、纺织、啤酒、卷烟及电机等部门。市内多学校及研究机构。鲁尔大学建于1965年。还有行政管理、工业、外贸、矿业学院以及宇宙卫星研究院、天文馆、矿物地质博物馆和运动场等。

波斯 伊朗的旧称。

波士顿  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州首府,新英格兰地区最大港口城市。位于查尔斯、米斯蒂两河河口,临波士顿湾。东岸大港中距欧洲最近。大城市带的最北端城市。人口57.1万(1984),大市区276.3万(1980,包括劳伦斯、劳韦尔等)。城市历史与美国独立、发展密切相关。始建于1630年。早期为开展抗英独立运动的中心。南北战争时是主张废除黑人奴隶制的北方重镇。现为新英格兰地区金融和工商业中心。重要的渔市场和羊毛贸易市场。工业有棉毛纺织、皮革制品、制鞋、造船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发展了电子计算机和电子设备、塑料、化学等各种工业。重要文化城市之一,有很多著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如哈佛大学(1636年建于市郊剑桥)、马萨诸塞理工学院(1859年建于波士顿,1915年迁至剑桥),国家航空和航天的电子研究中心,亦设于西部的卫星城剑桥。

波卡拉  芬兰南部,伸出于芬兰湾的半岛。东距首都赫尔辛基仅30余公里,与爱沙尼亚的塔林隔海相望,扼海上要冲,富战略意义。根据, 1944年苏芬停战协定,芬兰将波卡拉租给苏联作海军基地,以换回汉科半岛,租期50年。1956年苏联将此地归还芬兰。半岛上有城镇波卡拉。

波卡罗  印度比哈尔邦东南部城镇。临达莫德尔河上游。人口26.1万(1981)。附近有优质煤矿,又接近铁矿区,动力供应与交通方便。钢铁工业城市,与丹巴德、辛德里共同构成工业区。

波尔多  法国西南部城市、港口。位于加龙河下游,距大西洋98公里。人口20.8万,包括郊区62.5万(1982)。1870、1914和1940年曾为法国政府所在地。全国重要港口和铁路枢纽。有炼油、造船、食品、木材、化学等工业。酿酒中心,以出产波尔多葡萄酒闻名于世。有圣安德烈大教堂、高达109米的圣米歇尔塔等古迹。另有许多博物馆。

波尔图  葡萄牙第二大城,波尔图区首府。位于西北部的杜罗河口,西距大西洋约 5公里。人口32.7万(1981)。城始建于公元五世纪。旧城筑于东岸的丘陵坡地上,新城大部在北岸。城市以东为杜罗河峡谷,上架桥梁三座,其一为进城的铁路桥。葡萄牙北部经济中心。工业以纺织(棉、毛、丝)、食品(葡萄酒等)、软木加工、机械、化工和炼油为主。铁路、公路枢纽。重要海港,输出葡萄酒、橄榄油与水果等。因河口沙洲扩大与河流水量季节变化悬殊,  1890年在西北5公里处的大西洋沿岸建立外港莱雄角什。有波尔图大学和博物馆(藏有史前和古罗马工艺品)。多中世纪教堂。海滨浴场吸引游客。

波尔茨  全称“莱茵河畔波尔茨”。德国西部城市。在莱茵河右岸,西北距科隆约 13公里。建于1929年,1951年设市。1975年起成为科隆市的组成部分。河港。工业以铸造、机械(电机、发动机等)、玻璃等为主。设有宇航研究机构。

波托西  玻利维亚西南边境省。南邻阿根廷,西界智利。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人口96.7万(1990)。首府波托西。地处东科迪勒拉山脉和普纳高原,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地表多岩石。气候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10℃,年降水量380毫米。矿藏丰富,矿业为经济基础。  1545年在波托西附近的里科山发现巨大银矿而发展成为世界重要银产地。从十九世纪末至今,以开采锡矿为主,还开采铅、锌、铜、铋、金、银、钨等。西部乌尤尼盐沼开采大量固体盐。农业以种植谷物、马铃薯、豆类为主;山地放牧绵羊。铁路通阿根廷和智利。②玻利维亚西南部城市,波托西省首府。位于玻利维亚高原东部波托西山麓。海拔4,020米,年平均气温10℃,年降水量170毫米,是世界上降水最少、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人口10.3万(1982)。1545年在里科山发现银矿后建城。十七世纪上半叶人口曾达16万,为西半球最大城市,银产量几达世界半数。后因银矿枯竭而衰落,又随锡的大量开采而逐渐恢复。全国重要矿业城市。有锡、铅、铜、银、锌、镁、金、钨、汞等采矿业和冶金业,还有食品、电器、家具、制鞋、制革等工厂。交通枢纽,铁路东通苏克雷,西通智利的安托法加斯塔;有飞机场。有古老教堂、修道院、博物馆及大学(1892年建)。

波伦亚  即“博洛尼亚”。

波来古  越南中部城镇。嘉莱-昆嵩省首府。北距昆嵩72公里,地处波来古高原。人口7万(1974)。农产品贸易中心。空军基地。14号、19号公路在此交会。

波佐利  意大利南部港市。位于那不勒斯湾东北岸,东距那不勒斯15公里。人口6.2万(1980)。公元前529年建城。工业以机械、水泥(用火山土作原料)、钢铁、军火为主。渔港。温泉疗养地与海滨游览地。有古罗马最大的圆形露天剧场。

波坦察  意大利南部城市。位于亚平宁山脉南部山区,巴森托河上游。海拔 820米。人口6.5万(1982)。城建于公元前二世纪。农产品集散地。工业以食品加工为主。有大量的园艺和果园产品输出。铁路与公路枢纽。

波帕扬  哥伦比亚西南部城市,考卡省首府。位于普拉塞火山西麓考卡河支流普文萨河畔,海拔1,760米,北距卡利120公里。人口12万(1981),大部为印第安人。始建于1536年。风景美丽,气候宜人。殖民时期为重要的行政、宗教、文化中心,现存有古老的大学(1640年建)、修道院、大教堂、博物馆等建筑。复活节前一周有国际著名的宗教游行。旅游业发达。咖啡产区的商业中心。有食品、纺织、服装、建筑材料等工业。泛美公路枢纽,铁路终点站。有飞机场。

波波湖  玻利维亚第二大湖。位于玻利维亚高原奥鲁罗省东部。湖面海拔3,690米。长90公里,宽32公里,面积2,8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米,最深3米。由源出的的喀喀湖东南角的德萨瓜德罗河以及马克斯河注入。系内流区咸水湖,含盐量大,仅在雨期经由拉卡哈维拉河泄水于科伊帕萨盐沼。湖中有潘萨岛和圣菲洛梅纳岛。

波茨坦  ①原民主德国中部的专区。面积12,568平方公里。人口112.1万(1983)。地处北德低地的东部、哈弗尔河流域。南高北低,地表呈波状起伏,最高点海拔201米。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25-665毫米。河网稠密,多湖泊、沼泽。工业有机械制造、电机、光学仪器、黑色冶金、化学和食品加工等。畜牧业以饲养乳牛和猪为主,农作物有黑麦、燕麦、小麦、马铃薯、甜菜、青饲料等。在柏林附近地区以种植蔬菜为主。有稠密的铁路网和公路网。哈弗尔河、易北-哈弗尔运河、奥得-哈弗尔运河、哈弗尔运河可通航。重要城市还有勃兰登堡、卢肯瓦尔德、拉特诺等。德国统一后成为勃兰登堡州的一部分。②德国中东部城市。勃兰登堡州首府。在哈弗尔河畔、柏林西南27公里。人口13.7万(1984)。公元993年为斯拉夫人村落。十四世纪建市。十八至十九世纪为普鲁士王国的夏宫。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曾在此举行会议,签订了有关处理德国原则的《波茨坦协定》。铁路和公路枢纽;河港。工业以机械制造(电气机车、车厢、船舶、精密机械)、药品、纺织为主,还有印刷、食品加工等。设有政法、财政、农、医、电影和电视等高等学校、电影制片厂、天文台、气象台。有十八世纪中叶建造的桑苏茜宫(一译无愁宫)和新宫殿、十八世纪勃兰登堡门和教堂等古迹。

波兹南  波兰中西部城市,波兹南省首府。临瓦尔塔河,居大波兰平原的中心。人口 57.4万(1984)。初建于公元九世纪,后曾为波兰首都。多条铁路干线会集点,公路枢纽,大河港,空运发达。波兰最大的工业、交通、文教和科研中心之一。工业部门众多,以机械制造(机床、轴承、机车车辆、精密机械等)为主,并有冶金、化学、橡胶、纺织等。设有多种科研机构、大学、自然博物馆、考古博物馆等。1921年起国际博览会定期在此举行。

波莫纳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南部城市。在洛杉矶以东40公里,洛杉矶的住宅、工业卫星城。人口9.2万(1980)。  1875年始建。有导弹、电子仪器、玻璃、纸张、奶油、干酪等工业部门。

波莫瑞  见“波美拉尼亚”。

波索湖  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中部地堑湖。南北长约30公里,宽15公里,湖面海拔510米,水深440米。群山环抱,山峰海拔一、二千米。湖水于东北岸经波索河北流,于波索镇注入托米尼湾。

波哥大  全名“圣菲波哥大”。哥伦比亚首都,全国最大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昆迪纳马卡省首府。位于东科迪勒拉山脉波哥大高原东缘,海拔约2,640米,气候凉爽,年平均气温14℃。市区面积120平方公里,特区面积,587平方公里。人口578万(1987)。建于1538年,原为印第安奇布查人的文化中心巴卡塔。殖民时期曾为新格兰纳达总督辖区首府。1819-1831年为大哥伦比亚首都。1886年起为哥伦比亚共和国首都。1954年设置波哥大特区。全国最大工业中心,工业产值占全国一半,主要有纺织、食品、化学、冶金、汽车和机车装配等工业。附近山地产绿宝石。陆、空交通枢纽。有十六、十七世纪的大学、博物馆、天文台、教堂等古老建筑。近郊山岭环绕,景色壮丽,为南美著名旅游胜地。

波特兰  ①在美国俄勒冈州西北部,为该州最大城市。位于哥伦比亚河支流威拉米特河畔,近两河汇合点,距哥伦比亚河入海口约115公里。人口36.6万(1984)。水、陆、空交通要地,海轮可直达市区。木材、羊毛和农产品的集散地。有木材加工、造纸、金属加工、罐头食品、运输机械、电气设备等工业。有波特兰州立大学等多所大学,是该州文化、教育中心。市内多公园,有著名的国际玫瑰花实验公园,每年6月举行玫瑰节。太平洋国际禽畜展览会每年秋季在这里举行。②美国缅因州西南部港口城市。临卡斯科湾。人口6.2万(1980)。缅因州及新英格兰北部的经济中心。港口的货运量达2,600万吨(1970),主要输入石油。有造船、石油加工、木材加工、制鞋、食品加工等工业。渔业很盛。著名诗人朗费罗(1807-1882)诞生地。

波萝勉  柬埔寨南部城市,波萝勉省省会。西北距金边48公里。人口1.1万。有古代高棉庙宇的遗迹。公路南连一号公路,通金边和越南胡志明市。农产品贸易中心。近郊有橡胶种植园。养蚕、捕鱼甚盛。有锯木厂。附近的乃良城有湄公河渡口。

波斯湾  阿拉伯人称“阿拉伯湾”,简称“海湾”。印度洋的一个边缘海。介于阿拉伯半岛与伊朗高原之间,西北起阿拉伯河河口,东南到霍尔木兹海峡。长970公里,宽56-338公里,面积24万平方公里。水深一般不到 100米,只东南部有少数海域超过 120米。湾内有众多岛屿,大都为珊瑚岛。湾底与沿岸为世界上石油蕴藏最多的地区之一。淡水绝大部分来自西北面的阿拉伯河与卡仑河。因蒸发量超过注入量,故西北部盐度(38-41‰)仍比东南海口(37-38‰)高。西北部水温 16-32℃,东南部24-32℃。自古为海上交通要道。沿海居民从事航海、商业、渔业与采珍珠业者较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的石油主要经波斯湾外运。

波德申  马来西亚森美兰州唯一海港。位于州首府芙蓉西南32公里。人口5万多。有石油提炼、石油化工、合成氨、橡胶等厂。有全国最大热电站(60万千瓦),是半岛马来西亚的燃料、化工与动力基地。铁路要站,公路枢纽。港口水浅,大船不能靠岸。西海岸沙滩长达15公里,是全国著名的海水浴场。海底岩石生有大量蚶、蠔。有军人训练学院和马来西亚军港。巴西班让海滨建有森林公园。

波卡特洛  美国爱达荷州东南部城市。在亚美利坎瀑布附近。人口4.63万(1980)。建于1882年,1893年建市。铁路、公路交通枢纽。有历史较久的铁路修理工厂。斯内克河流域物资集散地。有食品加工、水泥、化肥等工业。州立大学所在地。市北郊和西郊有印第安人保留地。

波尔塔瓦  乌克兰东部城市,波尔塔瓦州首府。在第聂伯河支流沃尔斯克拉河畔。人口 30.2万(1985)。  1430年见于史籍。公路和铁路枢纽。附近养猪业发达。工业以肉类加工和皮鞋业著名,还制造肉类加工设备、运输机、电机、针织机械和人造金刚石。有养猪研究所及乌克兰科学院天文台。设有多所高校。

波兰走廊  也叫“但泽走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复国。根据《凡尔赛条约》,把原属德国领土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间、沿维斯瓦河下流西岸划出一条宽约80公里的地带,称为“波兰走廊”,作为波兰出波罗的海的通路,并把河口附近的格但斯克港,划为“但泽自由市”,归国际共管,使德国的国土分成两个不连接部分。1939年,希特勒借口收回走廊,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波弗特海  北冰洋的一部分。在加拿大北极群岛中的班克斯岛以西,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以及加拿大西北部的海域。面积47.6万平方公里。最大深度达 3,000米以上。海中岛屿稀少,有无岛海之称。气候凛冽,除八、九月外,几乎终年封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使用破冰机以及原子潜水艇等进行勘探、研究,发现有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并进行开发。

波弗蒂湾  新西兰北岛东岸小海湾。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吉斯伯恩在其北岸,是1769年英国人库克船长第一次登陆新西兰之处。

波列西耶  白俄罗斯南部及乌克兰西北著名沼泽区。面积27万平方公里。地形呈盆状,北部及东部较高,一般海拔100-150米;西部低洼,多沼泽、湖泊。局部有垄岗、沙丘。普里皮亚季河横贯全境。矿藏有石油、泥炭和钾盐等。非沼泽地带森林茂密。

波多韦柳  一译“韦柳港”。巴西西部城市,朗多尼亚地区首府。在马代拉河南岸,距玻利维亚边境约160公里。人口10.2万(1980)。1915年设城。地区商业和交通中心。有石油化工、炼锡、木材加工、食品、砖瓦等工厂。郊区开采锡矿。输出橡胶、谷物、锡等。河运经马代拉河通至马瑙斯,铁路通往上游的瓜雅拉米林,公路通巴西利亚。有飞机场。

波多诺伏  贝宁首都,第二大城市。在国境东南部几内亚湾沿岸潟湖之滨。西南距外港科托努35公里。人口15万(1988)。历史上曾是波多诺伏王国首邑。1752年葡萄牙殖民者建为商业据点。现与科托努同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议会、总统府和外交部设此(其他政府机关在科托努)。有锯木、榨油(棕油)、食品、肥皂等小型工业。铁路通科托努港。输出棕仁、棕油、咖啡、棉花等。附近蕴藏石油。有古老的非洲宫殿、葡萄牙大教堂等,旅游业较盛。

波希米亚  捷克西部地区旧称。原是日耳曼语对于捷克区的称呼。广义指捷克区全部。狭义仅指今南、北摩拉维亚两州以外的捷克区。

波纳佩区  西太平洋加罗林群岛东部岛群。由波纳佩等岛组成,陆地面积347平方公里。人口2.3万(1980)。行政中心在波纳佩岛北部的科洛尼亚。产椰干、可可、面包果、铝土等。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组成部分。

波纳佩岛  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波纳佩区主要岛屿。位于北纬6°55′、东经158°15′。陆地面积334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火山岛。土地肥沃,降水丰沛。中部山地森林茂密。北部科洛尼亚是联邦首府。产椰子、可可、面包果,有铝土矿和铁矿等。

波拉马尔  委内瑞拉东北沿海玛格丽塔岛上最大的城市和主要港口。位于东南海岸。人口3.2万。建于1526年。重要的贸易中心和采珍珠业中心。远洋捕鱼基地,有鱼罐头厂。班轮通大陆的拉瓜伊拉等港口。有飞机场。旅游地。

波罗的海  欧洲北部的内海。介于瑞典、丹麦、德国、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俄罗斯、芬兰之间。大西洋的属海。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如不包括卡特加特海峡则为38.6万平方公里)。是个浅海,平均深度55米,最深459米。是北欧的重要航道,西面通过厄勒、卡特加特、斯卡格拉克等海峡出北海,和大西洋相通。有波的尼亚、芬兰等海湾。维斯瓦、奥得、涅曼等大、小250条河流注入。世界最淡的海,盐度7-8‰,北端仅2‰。北部和东部冬季封冻期达3-4个月,南部通常不冰冻。盛产鲱、鳕、鲳、鲽等鱼类。重要海港有圣彼得堡、加里宁格勒(俄)、赫尔辛基(芬)、斯德哥尔摩(瑞典)、哥本哈根(丹)、罗斯托克(德)、格但斯克(波)等。

波图格萨   旧译“葡萄牙萨”。委内瑞拉西北部一州。面积1.52万平方公里。人口 62.6万(1990)。首府瓜纳雷。西北部为梅里达山脉及其山麓,余为平原。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主要河流为波图格萨河、瓜纳雷河和科赫德斯河,雨季(4-11月)泛滥。全国主要的农业州。稻米产量占全国60%左右,芝麻占92%,棉花、烟草和玉米产量也占重要地位。畜牧业以养牛为主。工业主要是农牧产品加工。阿卡里瓜为主要的商业中心。

波洛茨克  白俄罗斯北部城市。在西德维纳河右岸。人口7.9万(1985)。公元862年见于史籍。1944-1954年为波洛茨克州首府。铁路枢纽。秋明油田和科米油田有输油管经此通向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附近有大型炼油厂。工业以生产玻璃纤维、塑料、铸件、建筑材料和木器家具为主。有建于十一世纪的教堂等古迹。

波莫瑞湾  旧译“波莫尔湾”。波罗的海南岸海湾。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最深20米左右,岸线分属德国和波兰。南部经希维纳海峡与什切青湾相通,为奥得河出波罗的海的必经之路,海岸平直多沙丘,希维诺乌伊希切(波)是唯一海港。

波特尔堡  乌干达西部城镇。在鲁文佐里山东北麓。人口约8,000。木材、茶叶、咖啡、香蕉集散地。有锯木厂。公路通坎帕拉、古卢、卡塞塞。

波萨达斯  阿根廷东北部城市,米西奥内斯省首府。在上巴拉那河南岸,同巴拉圭的恩卡纳西翁隔河相望,有轮渡往来。人口14万(1980)。富饶农业区的集散中心和河港。有木材加工、食品、纺织等工业。铁路通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巴拉圭首都亚森松。旅游地。

波萨里卡  墨西哥中东部的石油工业城市。位于韦拉克鲁斯州中部卡索内斯河畔,海拔约60米。人口16.7万(1980)。附近有大油田。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中心。设有炼油厂和石油化工厂,并有输油管通向墨西哥城、坦皮科及蒙特雷等城市。

波塔基特  美国罗得岛州工业城市。在普罗维登斯东北6.4公里。人口约7.1万(1980)。 1654年创建,  1885年设市。附近有大瀑布,利用其水力发展了纺织工业,1793年建立的美国最早的纺织厂仍保留至今。纺织品的染色工艺在美国曾具有指导性作用。现仍以棉、毛、化纤等各种纤维加工业和染色业为重要,此外有制鞋、木材、机械等工业。

波斯帝国  古国名。波斯人原居中亚一带,约公元前二千年末叶迁到伊朗高原西南部。公元前六世纪于米堤亚统治下形成强大的部落联盟。公元前550年部落首领居鲁士灭米堤亚建国,定都苏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征讨小亚细亚和两河流域南部,并远征中亚,形成帝国。在冈比西斯(公元前529─前522年)和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年)统治时期,疆土东抵印度河,西迄巴尔干,北及中欧,南至埃及,形成古代最大的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军事大帝国。公元前五世纪和希腊争夺东地中海霸权,爆发持续43年的希波战争(公元前 492-前449年),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统治。划分为二十三个郡,分建四个都城:苏萨、巴比伦、埃克巴坦那、波斯波利斯,建有驿道网。公元前四世纪左右,国势转衰。公元前330年,被马其顿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吸取埃及和两河流域的艺术成果,并对造型艺术进行了独特的创造。有著名的波斯波利斯百柱大厅、人物浮雕、釉陶和有壁画的宫殿。创立琐罗亚斯德教(传入中国称袄教或拜火教)。

波蓬德塔  新几内亚岛东南部市镇。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省的行政中心。人口 6,800(1980)。附近有可可、咖啡、橡胶大型种植园。

波德平原  也叫“中欧平原”。在波兰和德国的北部。北滨波罗的海和北海,南接中欧山地和高原。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200-500公里。地势平坦,一般海拔 50-100米。气候温和,1月平均气温-4--1℃,7月18℃;年降水量500-800毫米。河网密,属奥得河、易北河、威悉河、莱茵河流域。多湖泊和丘陵。人口密集。农产以黑麦、甜菜等为主,畜牧业重要。

波托马克河  美国中东部最重要的河流。源出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麓。由北布朗奇河同南布朗奇河汇合而成。先向东继向东南流,注入大西洋的切萨皮克湾。由南布朗奇河源头算起,长590公里,连同三角港为 780公里,流域面积3.7万平方公里。靠雪雨补给,冬、春高水位。穿越蓝岭山脉形成许多瀑布和壮丽的峡谷。首都华盛顿在河的东北岸,距河口约200公里,中型海轮可达。

波托维耶霍  厄瓜多尔西部城市,马纳比省首府。位于沿海平原波托维耶霍河畔,东南距瓜亚基尔140公里。人口9.8万(1983)。始建于1535年,1628年迁现址。附近农业区和伐木区的贸易中心,集散可可、咖啡、甘蔗、稻米、棉花、玉米和香木等。有纺织、制革、木材、食品加工等工业以及巴拿马草帽编织业。有飞机场,铁路通曼塔,公路通克韦多和拉塔孔加。

波多利斯克  俄罗斯欧洲部分中部城市。在莫斯科河支流帕赫拉河畔。北距莫斯科 43公里。人口20.8万(1985)。 1781年建市。十九世纪末建水泥厂。铁路要站。工业以机械制造(石油加工设备、锅炉、缝纫机、电缆)和水泥、耐火材料等为主。列宁曾在此工作和生活,设有列宁旧居陈列馆。

波多黎各岛  西印度群岛中的大安的列斯群岛东端岛屿。北临大西洋,南滨加勒比海。东西长153公里,南北宽58公里,面积包括附近小岛为8,897平方公里。人口338万(1988),白人占73%,余为印欧混血种人和黑人。通行西班牙语和英语,多信天主教。首府圣胡安。全岛四分之三为山地,中科迪勒拉山横贯全境,最高点蓬塔山,海拔1,338米。热带海洋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24℃,7月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大,西北部在2,000毫米以上,东南部为1,000毫米。北坡为主要河流发源地,南坡多短小急流,冬季干涸。矿藏以铜为主,还有少量铁、镍、铅等。1509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开始侵入。1898年美西战争后,沦为美国殖民地。1952年成为美国的一个“自由联邦”,实行自治。经济以工业为主,有纺织、制糖、电器和电子设备、石油化学、水泥、酿酒等工业。农业主产甘蔗、咖啡、烟草、水果等,粮食不能自给。输出以石油产品、服装、鱼类、烟草、糖为大宗,进口石油、电器、机械、车辆、食品等。主要贸易对象为美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为外汇重要来源之一。交通以公路为主,设有美国军事基地。

波利尼西亚  中太平洋的岛群。意即“多岛群岛”。位于180°经线以东,南纬30°至北纬30°之间。主要包括夏威夷群岛、中途岛、约翰斯顿岛、莱恩群岛、菲尼克斯群岛、图瓦卢群岛、托克劳群岛、库克群岛、萨摩亚群岛、纽埃岛、汤加群岛、社会群岛、土布艾群岛、土阿莫土群岛、马克萨斯群岛、甘比尔群岛和皮特凯恩岛等。陆地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142万,多为波利尼西亚人。除图瓦卢、西萨摩亚和汤加已独立,库克群岛和纽埃岛内部自治外,余分属美、英、法等国。由火山岛和珊瑚岛组成。盛产并输出椰干、甘蔗、香蕉和柑橘等。还有磷灰石、镍、锰等矿藏。旅游业发展迅速。

波利亚尔内  俄语意即“北极的港口”。俄罗斯西北部科拉半岛北冰洋岸不冻港。地处北极圈内,临巴伦支海科拉湾,南距摩尔曼斯克40公里。人口1.7万。建于1939年。受大西洋暖流影响,终年不封冻,为俄罗斯北海舰队水上飞机基地。有捕鱼及鱼类加工业。

波利略群岛  菲律宾吕宋岛东部群岛。位于拉蒙湾之北。面积1,053平方公里,包括17个岛屿。主岛波利略岛,面积772平方公里。中部为高 300米的丘陵区。东部多岩礁,影响航运。年平均气温26.9℃,年平均雨量2,000-3,500毫米。产椰子。渔业甚盛。有金、煤、铅等矿。主要城市是西海岸的波利略城。

波罗芬高原  亦名“富琅山区”。老挝南部高原。位于占巴塞、阿速坡、沙拉湾三省境内,西北-东南长100公里,东北-西南宽 60公里,呈椭圆形。耸立于海拔 200-300米的缓丘之上,周边为1,000米高的陡峻崖壁,顶部起伏和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点1,877米。周围有放射状水系,汇成洞河与公河,汇入湄公河。年平均雨量 3,743毫米,为老挝雨量最多的地区。有龙脑香、红木、紫檀和栗木,产咖啡、豆蔻、砂仁、树脂等,有牛、猪畜牧场和菜圃。70年代辟为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及重点牧业区。

波罗的斯克  1946年前称“皮拉乌”。俄罗斯西部波罗的海重要军港和渔港。加里宁格勒的外港(有运河相通)。人口1.7万。1686年建市。原属德国东普鲁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归苏联的俄罗斯。工业以舰船修造和渔业为主。是原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驻地,有波罗的海海军博物馆。

波的尼亚湾  在欧洲波罗的海北部,介于芬兰和瑞典之间。长650公里,最宽处250公里,面积11.7万平方公里。平均深 61米,最深294米。注入河流众多。盐度低,仅2‰。封冻期3-5个月。以南克伐尔肯海峡通波罗的海。主要港口有波里、瓦沙、奥鲁(芬),耶夫勒、乌默奥(瑞典)等。

波莫拉尼亚  德文作Pommern,波兰文作Pomorze(波莫瑞)。中欧旧地区名。位于波罗的海南岸,原义“沿海地区”,专指波罗的海南岸及毗连地区。范围随时代而异。最广所指,西起施特拉尔松,东至维斯瓦河下游,包括沿海所有岛屿(最大为吕根岛)。历来分为东西两部。韦巴河以东至维斯瓦河称东波美拉尼亚,韦巴河以西至奥得河称西波美拉尼亚。为与奥得河以西部分区别,以上两地区合称远波美拉尼亚,奥得河以西则称近波美拉尼亚。历史上隶属曾多次变动。东波美拉尼亚从十世纪起长期属于波兰,后一部分为勃兰登堡公国占据,其余部分于1772年波兰第一次遭瓜分时被普鲁士兼并(改称西普鲁士);西波美拉尼亚从1181年起为波美拉尼亚公国。后连同西部(即近波美拉尼亚)亦均被普鲁士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波美拉尼亚东半部(即所谓“波兰走廊”)划归波兰,其余各部分仍在德国版图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波美拉尼亚全部为波兰所有,西波美拉尼亚亦并入波兰。奥得河以西部分属德国。

波莫瑞湖区  旧译“波莫尔湖区”。又称“波美拉尼亚湖区”。波兰西北部丘陵性平原。大体介于奥得河和维斯瓦河下游之间,北部为波莫瑞低地,南部为瓦尔塔-诺特茨河谷地带,面积5万余平方公里。多冰碛丘和湖泊(共有大小湖泊4,000个,面积约2,600平方公里)。分布着栎树、山毛榉林和灌丛。土地贫瘠,作物以裸麦、马铃薯和甜菜为主。已开辟为旅游区。

波隆纳鲁瓦  斯里兰卡中部偏北的城市。位于康提东北的平原地区。人口1.2万(1981)。中世纪的古城。公元368年锡兰王驻地。公元四世纪建有长10公里、宽5公里的灌溉池塘。还修建大佛像、佛塔、寺庙等,为佛教圣地。现代城市建于二十世纪。铁路、公路均通过此地。现已修复古代灌溉池塘,占地1.200公顷,为国内最大灌溉系统,供农业用水,种稻米、烟草。市郊有较大的牲畜饲养场。

波斯尼亚河  萨瓦河右岸支流。源出迪纳拉山脉东麓,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南约19公里处。北流经泽尼察、多博伊,在萨马茨附近汇入萨瓦河。全长271公里,流域面积1.05万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142米3/秒。流经山地,水流急湍,水力丰富。自萨拉热窝至萨马茨的铁路,即沿此河谷修建。沿岸重要城市有泽尼察、多博伊。

波斯波利斯  古城名。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第二个都城。位于伊朗扎格罗斯山区的一盆地中。建于大流士王(公元前522-前486年在位)时期,其遗址发现于设拉子东北52公里的塔赫特贾姆希德。附近。城址东面依山,其余三面有围墙。主要遗迹有大流士王的接见厅与百柱宫等。

波蒂斯库姆  尼日利亚东北部城市。棉花、花生、牲畜、皮毛集散地。公路通卡诺、迈杜古里、包奇等地。附近产硅藻土。有航空站。

波德戈里察 见“铁托格勒”。

波希米亚林山  德国东部同捷克西北边境的山脉,北、南两段捷克语分别称捷克林山和 *舒马瓦山。

波斯特马 斯堡  南非城镇。在开普省北部,东距金伯利160公里,有铁路相通。人口约 1.5万。世界最大锰矿区之一, 1922年发现,1929年起开采,绝大部分供出口。附近还开采金刚石、石棉。

波特奇拉普雷里  加拿大马尼托巴省南部城市。在省会温尼伯以西84公里。人口1.3万。1851年始有人定居,1880年铁路通达,发展迅速。公路、铁路交通便利,是富饶农业区的集散中心。工业以罐头食品为主,还有奶制品、鼓风机、水泥等。

波斯托伊纳溶洞  在斯洛文尼亚西南部,东北距卢布尔雅那62公里。长约23公里。最低处至最高处垂直距离67米。由地下暗流在石灰岩地层中历经三百万年溶蚀而成。深入地下达200米。洞中长廊,为天然胜境。还有可容千人的大厅。1861年发现,1872年洞内修筑小铁路。1884年安装电灯,部分洞段对外开放。近年经整修,改用电力机车,供游客乘坐观赏。已辟为自然保护区。

波波卡特佩特火山  墨西哥的间歇火山和次高峰。位于墨西哥城南70公里处。海拔5,452米。山体呈对称的圆锥状,顶峰终年积雪,东坡有冰川。火山口直径800米,深150米,内有含硫黄的沉积物。1519年探险者首次登上顶峰。十六至十七世纪经常喷发,  1802年亦曾喷发;现在火山口仍不时喷发出大量火山气体(烟雾和含硫蒸汽),印第安人称其为“波波卡特佩特”,意为“烟山”。游览胜地。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国名。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北部,与南斯拉夫、克罗地亚为邻。由北部的波斯尼亚和南部的黑塞哥维那组成。面积5.11万平方公里。人口 447.9万(1989)。主要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首都萨拉热窝。境内大部为迪纳拉山地,西南部为石灰岩高原,北部为萨瓦河谷平原。森林面积占全境面积的一半,草地占四分之一。作物以小麦、玉米、烟草和甜菜为主。林业和养羊业也重要。矿产有煤、铁、铜、锰、铅、锌。工业以钢铁、机械、伐木为主。原为南斯拉夫的成员共和国。1991年10月29日宣布独立,名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重要城市还有图兹拉、泽尼察、莫斯塔尔等。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十画[丿] 十一画[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