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环网查询工具 >> 行政区划 >> 世界地名索引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   十画[ 丿]   十一画[ 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

[十三画·丶]

 

谬杭  一译“谬洪”。缅甸西部若开邦城镇。在莱姆罗河右岸,实兑东北约65公里。十五至十八世纪间为一地方王朝的都城,有独具风格的古建筑遗址多处。有沿海公路南经洞鸽与内地相通。

廓尔喀  尼泊尔中部城市,廓尔喀王朝发祥地。位于加德满都西北80公里,海拔1,500米。县的行政和商业中心。居民多为古隆人和马嘉人。十八世纪曾为尼泊尔王朝的首都。加德满都至博克拉的公路通过此地。产稻、玉米、小麦、粟、蔬菜等。有印度教女神庙。

慈城  朝鲜北部鸭绿江畔的边境城镇,慈城郡首府。在慈江高原中部。农产以大豆、粟为主。亦产人参。

慈江道  朝鲜北部的内陆道。北以鸭绿江与中国相邻。面积1.69万平方公里。辖3市15郡。人口115.6万(1987)。首府江界。1949年设道。东部为狼林山,西为其支脉形成的低山区。秃鲁江、忠满江自东向西北流,注入鸭绿江。大陆性气候。原为狩猎、采伐区,解放后经济发展迅速。工业以水电、机械加工、采矿、森林采伐为主。开采铅、锌(在和丰、东方)和石墨(在和平)等。耕地占总面积的7%,多种植玉米、大麦、粟、烟叶、亚麻等。沿山地南坡有果园,山区牧业发达。

意大利  国名。位于欧洲南部,西临利古里亚海与第勒尼安海,东滨亚得里亚海,北接法国、瑞士、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隔地中海同北非突尼斯相望。领土由大陆部分、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撒丁岛和沿海诸小岛组成,面积30.1万平方公里。人口5,744万(1988),约98%为意大利人,余为法兰西人、加泰隆人和弗留里人等。绝大多数信天主教。意大利语为国语。首都罗马。北边有阿尔卑斯山脉,边境多4,000米左右山峰,意法边界上的勃朗峰,海拔4,807米,为欧洲第一高峰。阿尔卑斯山是意大利与西欧、中欧间的巨大屏障,但多山隘可资交通,如布伦纳、辛普朗等山口。其南是以波河为主的冲积平原。亚平宁山脉纵贯半岛,两侧有小块沿海平原。南部多火山,维苏威与埃特纳为欧洲最著名的活火山。地震频繁。海岸线曲折多良港。大部分属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湿,夏季干热。平原地区月平均气温,从北至南1月0-10℃;7月23-26℃。山地气温较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北部平原与沿海平原600-750毫米,但西北部沿海及山地有超过3,000毫米处。河、湖众多,北部有波河、阿迪杰河等河流与加尔达、马乔列、科莫等湖泊;半岛部分有阿诺河、特韦雷河等。水力资源丰富。全国约有四分之一的电力靠水力提供,阿尔卑斯山区的水力又供应全国水电约70%。矿藏数量不多,天然气、地热资源尚称丰富,其他矿物有石油、汞、硫黄、铝土、大理石等。山区覆盖有较多的森林资源。古代为罗马帝国核心部分。十至十一世纪北部和中部形成许多城市共和国。文艺复兴的发源地。1870年意大利王国统一全境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建立法西斯统治。1935-1936年侵入埃塞俄比亚,1939年侵占阿尔巴尼亚,1940年同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签订三国轴心协定,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3年战败被迫投降。1946年废除君主制,成立意大利共和国。工业发达,以机器制造(主要为汽车、造船、飞机、机床、电子电器等)、钢铁、炼油、化学、合成纤维、纺织和食品等为主,多集中于北部热那亚-米兰-都灵三角区。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稻米、马铃薯、甜菜、烟草、蔬菜与葡萄、油橄榄、柑橘、柠檬等。世界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国之一。家畜饲养以牛、猪为主。欧洲共同体成员国。输出机器与精密仪器、化学品、汽车、纺织品、水果等,输入原油、煤、铁、羊毛、棉花、粮食等。重要海港有热那亚、那不勒斯、威尼斯和巴勒莫等。欧洲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982年接待外国游客达4,800万人以上。

意大利半岛  即“亚平宁半岛”。

意属索马里兰  历史地名。指过去曾被意大利侵占的今索马里南部地区。面积46.35万平方公里。1885年意大利开始入侵,1925年占领全境。1941年落入英国之手。1949年成为意大利托管地。1960年7月1日宣布独立,同时与索马里北部地区(原英属索马里兰)合并组成索马里共和国(1969年改名索马里民主共和国)。

滔江  即“红河”。

满蒲  朝鲜北部边境城市。在慈江道西北部,临鸭绿江。对岸为中国的集安,有铁路相通。有木材厂,还有纺织、日用品等地方工业。满蒲铁路线的终点。江岸有古迹洗剑亭。

满者伯夷  也译“麻喏巴歇”。1293-1451年印度尼西亚的古国。位于今爪哇岛东部。新柯沙里故王女婿罗登维阇所建。以满者伯夷(今泗水附近)为都城。十四世纪后期,征服室利佛逝,领有今印度尼西亚大部分领土,为印尼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国家。经济发达,对外贸易兴盛,香料畅销欧洲市场。沿海出现繁荣海港。十三世纪末,伊斯兰教由阿拉伯传入。十五世纪后,陷于分裂瓦解。1478年为淡目国所代替。

满剌加国  十四至十六世纪马来亚封建王国。在今马六甲州。十五世纪初,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其国王曾数度来访。明代郑和也屡至其国。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击败暹罗,控制海上贸易,扩张势力。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入后衰亡。其港口马六甲,在新加坡开埠前为东方船舶在马六甲海峡中的主要泊所。

滨北  日本本州中南部城市。属静冈县。在滨松市东北。人口7.8万(1986)。1963年设市。工业以摩托车和汽车部件、纺织、电机、木材加工为主。养猪有名,盛产柑橘。

滨松  日本本州中南部城市。属静冈县。在滨名湖与天龙川之间。人口51.4万  (1986)。早期即为交通要地,处于大阪与东京间铁道线上。1911年设市。主要工业有摩托车、汽车部件、乐器、纺织、机械等。有滨松城旧址(1568年引马城改筑称滨松)等游览地。

滨海城  新加坡市中央区的延伸部分。由新加坡河口东北方及南侧的两片填海形成的新土地组成,前者名滨海城中区,面积6.9平方公里,后者名滨海城南区,面积2.55平方公里。中区位于莱佛士镇东南方,贯穿新加坡岛东西海岸的高速公路经此,建有百货大楼、酒店、露天商场、高级公寓、海洋公园、体育中心等。南区建有贯穿全岛的地下铁道南线端点站。

滨海福斯  法国地中海沿岸的市镇和港口。位于罗讷河三角洲东部的福斯湾,东南距马赛不到50公里。福斯-贝尔湖工业区的中心,有钢铁、冶金和炼油等工业。港口有石油、矿石专用码头和集装箱码头。

滨海布洛涅  简称“布洛涅”。法国西北部城市,临加来海峡(多佛尔海峡)。人口约4.8万(1982)。法国最大的渔港,有现代化的海港设施;亦为法、英两国间的汽车轮渡港。有色冶金、造船、机械、纺织和鱼品罐头等工业发达。军事要塞。城内多古建筑物,如建于十三世纪的城堡、十八世纪的市政厅和十六到十  八世纪的教堂等。海滨浴场吸引不少游客。

滨海边疆区  在俄罗斯东南部太平洋沿岸,濒日本海。西和西南同中国、朝鲜相邻。面积16.59万平方公里。人口218.9万  (1987),俄罗斯人占85.5%,还有乌克兰、白俄罗斯、鞑靼、楚瓦什、朝鲜人等。首府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大部为山地。锡霍特山脉纵贯全境,最高峰1,855米。西部乌苏里江及兴凯湖沿岸为平原和低地。温带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沿岸-14--12℃,内陆-45--20℃;7月14-21℃。年降水量600-900毫米。煤、锡、铅、锌、金、森林和海洋渔业资源丰富。1938年建立。工业以鱼类加工、采矿(煤、铅、锌、锡等)和有色冶金、森林采伐为主,次为机械修造及农畜产品加工工业。农牧业在远东区最发达,以肉乳畜牧业为主,养兽业发达。种植业集中在西和西南部,主产小麦、水稻、大豆和燕麦。海洋渔业和海运业发达。主要城市还有纳霍德卡及乌苏里斯克等。原属中国,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被帝俄割占。

滨海萨凡纳  一译“萨万纳马尔”。牙买加西南岸港口。位于卡巴里塔河河口。人口1.4万(1982)。周围是重要的甘蔗产区;城北约7公里的弗罗姆,有牙买加最现代化的制糖厂。港口主要输出糖。常遭暴风袭击。

滨海阿尔卑斯  法国东南部沿海省名。面积4,299平方公里。人口97.2万(1990)。首府尼斯。1860年由尼斯伯爵领地和普罗旺斯的一部分合并组成。北部和中部为阿尔卑斯山地,受河流切割的谷地常出现崩塌和滑坡。建有滑雪场和滑雪营地数处。种植麦类;有养羊、乳牛、果园、花卉等业。南部人口集中于滨海工业区,工业以造船、炼油、机器制造和化学为主。旅游业发达。

福山  日本本州西南岸港市,临濑户内海。属广岛县。人口36万  (1986)。中世纪作为港市兴起。十七世纪二十年代筑城后逐渐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铁路通达后工商业发达。1916年设市。工业以钢铁为主,占市工业产值一半以上,有世界最大的钢铁厂之一。还有机械、电机等。福山城旧址公园等为游览地。

福井  ①日本本州中西部的县。一级行政区。临日本海和若狭湾。面积4,191平方公里。人口82.4万(1990)。木芽以南为高原性山地,海拔800米左右。北为海 岸、平原与山地。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北部冬季降雪量大,日照少。森林面积占74%。旧若狭、越前两国,今包括7市。首府福井市。有铅、锌等矿。纺织工业发展最早,三十年代转向人造丝生产,五十年代合成纤维兴起,成为主要工业部门,产量占全国43%。此外有电机、化学、机械、木材等工业。敦贺半岛有原子能发电站。各种纸类、漆器、刃具金属品等传统工业有名。特产眼镜架,产量占全国70-80%,行销国内外。农业盛产水稻。若狭湾中富水产。交通较便利。主要城市有福井、敦贺、武生等。②日本本州中西部城市,福井县首府。位于福井平原中央。人口24.7万(1986)。纺织工业城市。市街形成于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筑城,1889年设市。原纺织与纺织机械制造工业发达,今以人造丝、合成纤维织品为主,还有机械、金属制品、电机等工业。铁路北连金泽,南通大阪。有福井城旧址等名胜古迹。

福冈  ①日本九州北部的县。一级行政区。北临博多湾。面积4,958平方公里。人口481.1万  (1990)。东、南为熔岩台地,有英彦山(1,200米)、释迦岳(1,231米)等高山。北部为平缓的筑紫山地,在北部和南部山地间形成筑紫平原,是福冈县的农业中心区,有久留米、筑后等城市。北部山地北侧,河流冲积形成一些局部平原,有福冈、北九州等大城市。主要河流有筑后川、远贺川、矢部川。平原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4℃以上,降水量北部平原为1,500-1,600毫米,内陆山地为2,500-3,000毫米。属旧筑前国和筑后国。现包括22市。首府福冈市。九州地区工业最发达的县,产值占全国的2.6%(1982)。以重工业、化学工业为主。有筑丰、三池煤矿以及八幡和小仓两大钢铁联合企业。近年电子工业发展迅速。农业、水产业较发达。筑后平原为九州重要产粮区,产稻米,还产柑橘、蔬菜。北九州市为重要工业城市。②日本九州北部港市,福冈县首府。位博多湾沿岸。面积335.9平方公里。人口111.2万(1985)。九州第一大城和最大商业中心。1889年设市。港口历史悠久,博多地区为古代著名港口和商业贸易中心,与中国贸易的重要口岸。除南部为山地外,市域沿博多湾延伸。工业发达,以食品、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为主。多中小企业。重要文化中心,有九州大学等高等学校。多历史古迹,福冈城迹、和平球场、大濠公园等为名胜地。

福岛  ①日本本州东北部的县。一级行政区。东临太平洋。面积13,784平方公里。人口210.4万  (1990)。东部有阿武隈山地,中部为奥羽山地纵贯,西部为会津盆地、猪苗代盆地,沿海为滨通低地。两山地间为阿武隈川谷地。沿海夏凉爽,冬温暖。中部、西部冬寒夏凉。旧为盘城国、岩代国。今包括10市,首府福岛市。工业产值仅占全国1.1%(1982)。以化学、机械、金属加工为主,设有原子能发电站。农业发达,以水稻为主,主要分布于会津、猪苗代、郡山等盆地。麦类主产于中通。山麓地区盛产烟草。福岛盆地果树业(苹果、梨、桃)发达。主要经济中心除福岛外,还有盘城、郡山等。②日本本州北部城市,福岛县首府。在阿武隈川与须川汇合处。面积745.9平方公里。人口26.8万(1985)。原为城下町和奥州街道宿驿。1907年设市。商业发达。工业多地方性中小企业,以食品、纺织、机械制造、金属加工等为主。交通枢纽。多温泉。吾妻山、安达太郎山等为盘梯朝日国立公园的中心,旅游胜地。

福贾  意大利东南部城市。位于普利亚平原的中心。人口15.7万(1982)。长期来一直是重要的羊毛市场。小麦、蔬菜、油橄榄、葡萄、水果、烟草与乳酪等农产品集散地。工业以食品(乳酪、面粉、榨油)、造纸、纺织为主。铁路枢纽。有军用机场。在1741年的地震中部分遭受破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破坏,后修复。有巴罗克式教堂与博物馆、美术馆等。

福古岛  西非佛得角共和国岛屿。在北大西洋东南部,背风群岛的圣地亚哥岛和布拉瓦岛之间。面积477平方公里。人口3.1万(1980)。火山岛。大部为山地。福古火山(活火山)海拔2,829米,是全国最高峰。耕地分布在西、北岸,产蓖麻、咖啡、柑橘、烟叶等。西岸的圣菲利普为主要城镇。

福知山  日本本州中西部城市。属京都府。人口6.4万(1986)。中心市街在由良川与土师川的汇合点。十六世纪中筑城。后改修,名“福智山城”,1728年改今名。水陆交通发达。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铁路相继通达,成为物资集散中心。丹波牛市场。1937年设市。工业有化学、精密机械、钢铁、有色金属等。

福莫萨  ①阿根廷北部边境省。在皮科马约河、贝尔梅霍河和巴拉圭河之间,邻接巴拉圭。面积7.2万平方公里。人口36.3万(1991)。首府福莫萨。属查科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向东平缓倾斜,森林茂密,多湖泊、沼泽。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东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西部雨量较少,5-10月为干季。农牧业经济,主产棉花、烟草和甘蔗,饲养牛、羊。林木采伐和加工占有重要地位。有制茶、制革等工业。②阿根廷北部城市,福莫萨省首府。在巴拉那河西岸,对岸为巴拉圭的阿尔韦迪。人口9.5万(1980)。建于1879年。附近盛产甘蔗、烟草、棉花、牛等,农牧区的商业和工业中心。重要的河港,输出以鞣酸、坚木树皮等为大宗。有家具、制革、肉类加工、肥皂、酿酒等工业。

福基斯  希腊中部的历史地理区。西界奥索比恩和杜里斯,东滨爱琴海,北接奥普蒂恩,南临科林斯湾。包括现福基斯州和弗西奥蒂斯州的东南部。是重要的小麦、油橄榄、葡萄产区。畜牧业发达。

福斯特  德国东部边境城市。在尼斯河左岸。人口2.6万(1984)。  1428年建市。铁路要站。毛纺织工业重要,还有机械制造(纺织机械)、化学、玻璃等工业。附近有褐煤开采和火电站。

福斯湾  在英国苏格兰东岸,福斯河的入海口。河口湾从金卡丁到梅岛长77公里,最宽28公里。昆斯费里附近架有一座公路与铁路桥。沿岸主要港口有利斯、柯科迪、巴克哈文、北伯威克。

福尔里弗  美国马萨诸塞州东南部,临蒙特哈普湾的工业、海港城市。人口9.2万,大市区17.7万(1980)。附近福尔河有急流、瀑布,自十九世纪利用其水力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现在棉纺工业仍是重要部门之一,其他有橡胶、造纸等。

福尔肯岛  太平洋南部汤加王国哈派群岛西部岛屿。位于诺木卡岛西北30多公里。十九世纪火山喷发露出海面,1894年调查时岛长2公里,高50米。1927年10月又一次火山猛烈喷发,岛屿升高至118米,长2.4公里。以后地壳下沉,海水侵蚀,岛屿又几乎没入水中。这种地壳短期内发生升降的现象,已引起科学界注意。

福克沙尼  罗马尼亚东部城市。弗朗恰县首府。在锡雷特河支流普特纳河畔。人口8万(1984)。建于十五世纪初。长期为葡萄产区酿酒业中心。罗马尼亚统一前该城分属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铁路、公路枢纽。有食品、家具、农机修造和服装等工厂。有十七世纪教堂等建筑古迹。

福利尼奥  意大利中部城市。在佩鲁贾东南,临特韦雷河上游支流托皮诺河,是翁布里亚平原通向亚得里亚海的要塞。人口5.1万。商业与工业中心。有制糖、金属加工、纺织、造纸与出版印刷等工业。1832年遭强地震破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遭轰炸,战后重建。有十二世纪罗马式教堂与博物馆、美术馆等。

福沃海峡  新西兰南岛南端与斯图尔特岛之间的海峡。宽约30公里。已发展成为大牡蛎养殖场。南岛城市布拉夫在海峡北岸。

福塔莱萨  巴西东北部大西洋岸海港,塞阿拉州首府。横跨帕热乌河河口两岸。人口64.8万,连郊区130.8万(1980)。始建于1609年,1823年设市。十九世纪起因公路和铁路通达内地而逐渐发展为现代化港市。港口建有防波堤,海轮可直泊码头。输出蔗糖、咖啡等。有石油化工、钢铁、船舶修造、纺织、制革、制糖、面粉等工业,以吊床和花边编织等手工业品著名。设有大学。

福克兰群岛  即“马尔维纳斯群岛”。

福里德布尔  一译“法里德普尔”。孟加拉国南部城镇。在马拉帕德马河畔。人口7万(1981)。商业中心。铁路、公路通库什提亚、杰索尔、库尔纳等地。

福拉尔贝格  奥地利最西部的州。面积2,601平方公里,人口33.3万。首府布雷根茨。北部为莱茵河平原,东北部是丘陵,南部是山地。1918年设州。工业仅次于维也纳州,居全国各州第二位。主要有纺织、服装、钟表、化工、制药等。畜牧业以牧牛为主,盛产乳制品。旅游业日益兴盛。

福格尔斯山  德国中部莱茵片岩山脉东缘的穹窿山。由砂岩和石灰岩组成,上覆玄武岩。最高点陶夫施泰因山,海拔774米。顶部平坦,呈桌状;坡缓,被放射状河流切割。有褐煤、铝土矿及玄武岩采石场。

寝屋川  日本本州中西部城市。属大阪府。大阪市东北卫星城。人口25.6万(1986)。  1951年设市。市区西部为低地,东部丘陵起伏。与大阪市工业地带有生产联系有电机、金属加工、机械、自行车制造等。

塞古  马里第二大城市,塞古区首府。在西部,尼日尔河右岸,市区沿河东西延伸约7公里。人口6.5万(1976)。1660-1861年曾为班巴拉部族国家的都城。1890年法国入侵后建为殖民据点。附近有1947年建成的著名水利工程桑桑丁水坝。尼日尔河流域稻谷、棉花、牲畜、皮革等农畜产品的重要集散和加工中心。有纺织漂染厂及轧棉、碾米等工业。公路西南通巴马科,东南通邻国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有航空站。

塞拉  摩洛哥西北部城市。临大西洋,与首都拉巴特隔布赖格赖格河相望。人口15.6万。建于十一世纪。曾是重要商港。现为首都的卫星城。有鱼类罐头、面粉、榨油、栓皮栎和阿尔法草加工厂等,以精制“摩洛哥地毯”和陶器等手工艺品著称。

塞特  法国南部城市,地中海岸的港口。地处孤立的圣克莱尔山山麓,介于托湖和利翁湾之间。人口3.9万(1982)。城建于1666年。中运河和塞特-罗讷运河通过。法国南部第二大港,进口肉类、谷物、水果、原油;出口石油制品、葡萄酒、酒精、铁矾土、水泥和化工产品。炼油工业重要。托湖边有盐田、渔港。海滨有浴场。有水文地理学校、蒙彼利埃大学的动物学研究站。

塞雷  希腊东北部城市,塞雷斯州首府。在斯当马河谷东部。人口4.6万(1981)。土地肥沃,位置险要。拜占庭帝国时曾在此筑堡俯瞰附近的鲁比尔隘道,是希土两国交通孔道。历史上希腊、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等兵家常争之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较迅速。

塞卜哈  利比亚中西部城市,塞卜哈区首府。在奥巴里沙漠东缘奥巴里绿洲中。人口约7.6万(1984)。从公元十一世纪起是队商贸易要站。重要椰枣、谷物、水果、蔬菜集散地。有汽车修理、面粉加工厂等。公路通的黎波里,有航空站。有师范学校、农业学院和博物馆。

塞卜泰  一译“休达”。摩洛哥北部港市。位于直布罗陀海峡东端南岸,濒地中海,战略地位重要。面积19平方公里。人口7.1万(1985)。古代腓尼基人建为通商口岸,公元771年起成为阿拉伯的港口而兴起。1580年起被西班牙占领迄今。自由港、渔港和燃料供应站。军港。有鱼类加工、纺织和船舶工业。距欧洲最近的非洲港口,轮渡来往于西班牙阿尔赫西拉斯之间。西班牙、摩洛哥两国物资交流大部经此。输出矿产品、鱼类及其制品、软木塞等。铁路、公路分别通得土安与丹吉尔。

塞马拉  西撒哈拉北部城镇。西距阿尤恩160公里,有公路相通。人口约2,000。位处萨基耶阿姆拉流域一片绿洲中。牲畜市场。是撒哈拉沙漠中历史悠久的商旅要站,多条商路通周围邻国。

塞马湖  芬兰东南部湖泊。面积800平方公里。湖水通过武克希河向东注入俄罗斯境内的拉多加湖。参见“大塞马湖”。

塞文河  一译“塞汶河”。英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威尔士坎布里亚山脉普林利蒙山的东北坡,流经英格兰西南部,注入布里斯托尔湾。全长338公里,流域面积11,267平方公里。主要支流埃文河。有运河与泰晤士、乌斯、特兰特等河流相连,由河口上溯可通航280公里。下游有长约80公里的三角湾。塞文河口湾底有长7.2公里的铁路隧道(1873-1886年建),沟通威尔士南部与英格兰西部;在格洛斯特建立了公路桥(1962-1966年建),全长988米,连接伦敦至威尔士南部的高速公路,为欧洲著名的大桥。

塞布河  摩洛哥北部河流。源出中阿特拉斯山北坡,流向西北,在盖尼特拉附近注入大西洋。长448公里。有沃尔哈河、拜赫特河等支流。上游流经山地,干支流上筑有多处水坝,有灌溉发电之利。下游河道宽150-200米,水深8-10米。两岸平原宽阔。河口以上有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的沼泽湿地。

塞卢姆  埃及西北部港口。近利比亚边界,濒塞卢姆湾。铁路通亚历山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英、德军队反复争夺的战略目标。

塞兰岛  亦称“伊纳岛”。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第二大岛。北滨塞兰海,南临班达海。面积1.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万。山脉绵亘,有几座千米以上的山峰,最高峰比奈亚山海拔3,055米,在岛的中部。沿海有狭窄低地和几个海湾,有珊瑚礁。炎热多雨,富热带森林。海岸西谷生长茂盛。产稻、玉米、甘蔗、椰子,输出椰干、香料、金鸡纳皮、硬木和西谷。海上捕捞鱼虾、玳瑁、海参和海菜,山中制取鹿皮和鹿茸。东北岸布拉油田开采石油。行政中心马索依在西南岸,外港安马海滨埃巴普提湾。海边有公路联系各村镇。

塞兰海  马来群岛海域。在印度尼西亚东部,属太平洋。北界苏拉等岛,南迄布鲁、塞兰等岛。面积18.7万平方公里。东部深1,000-2,000米,西部深2,000-4,000米,最深处5,319米。

塞舌尔  印度洋中西部的岛国。位于南纬4°-5°、东经55°-56°之间,距非洲东海岸1,500多公里。由40个花岗岩岛和45个珊瑚岛以及许多岩礁、沙洲组成,总面积444平方公里。人口6.7万(1990),主要是班图语系黑人,其次是克里奥尔人。通行克里奥尔语,法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居民90%信奉天主教。首都维多利亚(在马埃岛上)。花岗岩岛崎岖多山,最高点海拔915米。珊瑚岛地势低平,仅高出海面约1米。气候温暖多雨,年降水量2,000-4,000毫米。1505年葡萄牙人曾到达。1756年被法国占领后,运入黑人种植香料作物。1794年英国取代法国。1814年并入英属毛里求斯岛,1903年改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976年6月28日宣告独立,定名塞舌尔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经济以商业、交通运输、旅游业等为主,其次为农业、渔业和小型制造工业。种植椰子、肉桂、香草、薄荷等作物。有12%居民从事渔业。有一些小型农产品加工厂。出口以椰干、鱼和肉桂为主,合占总值的90%以上,其次是香草、海鸟粪等。进口食品、燃料、制造工业品、机械和车辆。

塞多姆  ①镇名。西亚死海西南岸古代原有一居民点称为塞多姆,其遗址不详。1934年在该地区建立了生产钾碱、溴、镁等矿产的工厂,又名死海工厂,厂址定名为塞多姆。低于海平面394米。其原料取自死海西南部浅水地区的盐滩。由于气候炎热,工人多在内盖夫较高地区的迪莫纳或阿腊德休息或居住。②山名。死海西北部的荒山,长约11公里,宽约1公里,陡立于湖岸上高达240米。为一盐丘,是厚度至少达3.000米的盐层的顶部。

塞里尔  利比亚最大油田,也是非洲最大油田之一。在东部卡兰舒沙漠中。储量10亿吨以上(1980)。1961年发现,1967年起开采,一般年产油1,000万吨以上。有512公里长的输油管通地中海岸的哈里盖油港。

塞阿拉  巴西东北部一州。北临大西洋。面积14.6万平方公里。人口647.1万(1990)。首府福塔莱萨。北部是沙质沿海平原,南部是巴西高原东北坡的山地。气候干热。年降水量自北部的1,500毫米递减至内地的400毫米,并集中于3月至5月。1799年分自伯南布哥。1884年首先废除奴隶制。1889年设州。巴西东北部主要灌溉农业州。棉花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腰果产量居第一位,牛总头数居东北部各州的前列,还产甘蔗、咖啡、豆类、稻、香蕉等。有渔业和伐木业。工业以纺织、制革、榨油、面粉、板材、塑料为主,有铁、铜、锰和石膏等矿产。境内铁路、公路纵横。

塞纳河  法国的大河。发源于东部海拔471米的朗格勒高原,流经巴黎盆地,在勒阿弗尔附近注入拉芒什海峡(英吉利海峡)。长776公里。流域面积7.86万平方公里。通航里程约540公里。涨潮时海轮可达鲁昂港。货运量全国第一。主要港口有勒阿弗尔、鲁昂和巴黎。上游建有水电站。沿岸地区为法国经济中枢,炼油业与石油化工业发达。有运河同莱茵河、索恩河、卢瓦尔等河相通。

塞纳镇  莫桑比克中部城镇。在赞比西河右岸。农产品集散地。地处国内主要甘蔗产区,有较大糖厂。交通枢纽。贝拉-马拉维铁路要站,有支线通太特。赞比西河下游段重要河港。城北有铁路大桥,建于1935年,长3,680米,是非洲著名长桥。

塞拉亚  原尼加拉瓜东部边境省。北界洪都拉斯,东濒加勒比海。包括科恩群岛面积为5.9万平方公里,几占全国领土的一半。地广人稀,人口仅20.2万(1981),多居住在河流沿岸。首府布卢菲尔兹。绝大部分为莫斯基托斯海岸平原,土壤贫瘠;内地有伊萨贝利亚山脉的支脉伸入;沿岸多沼泽和潟湖。气候湿热。河流众多,水量充沛。富森林资源,多松、棕、榈等树木。有金、银和铜矿。农业主要种植香蕉、椰子。工业以木材加工为主。交通主要靠河运。

塞拉莱  阿曼南部佐法尔地区的首府与主要海港。位于阿拉伯半岛南岸。人口1万。出口内地山区所产乳香。附近产椰枣、棉花、烟草、小麦、甘蔗、香瓜与无花果等。设有空军机场。阿曼苏丹常驻此。

塞迪卡  见“索非亚”。

塞罗韦  博茨瓦纳城镇。在东部高地上,东距帕拉佩48公里。人口约2万(1981)。中部区首府和贸易中心。牲畜、谷物、棉花集散地。有肉乳加工、制革等小型工业。有航空站。

塞法杜  塞拉利昂东部城镇。为附近地区棕油、棕仁、可可贸易中心。重要金刚石产地。公路通凯内马、博城。

塞法杰  埃及港口。在红海西岸。重要磷灰石输出港,转运乌姆侯韦塔特所产矿石。铁路通基纳。去卢克索的旅游者多途经此地。

塞姆南  伊朗北部城市,塞姆南行政区首府。人口4万。位于厄尔布尔士山南麓,德黑兰-马什哈德铁路线上,海拔1,138米。为附近平原地区的谷物、棉花、烟草、阿月浑子等农产品的市场,有棉纺织、针织、地毯等厂。附近有铁矿与天然硫等矿藏。

塞兹兰  俄罗斯古比雪夫州城市。在伏尔加河中游右岸。铁路枢纽。河港。人口17.3万(1985)。建于1683年。1896年设市。重型机械和农业机械制造中心,生产石油开采设备和石油化工设备、水轮机、播种机等。炼油厂原油年加工能力600万吨。有地志陈列馆。

塞班岛  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岛主要岛屿和行政中心所在地。在北纬15°12′、东经145°43′。陆地面积122平方公里。人口1.5万(1980)。珊瑚岛。沿西海岸有潟湖。山脉南北延伸,占全岛三分之二,最高峰塔格波查海拔479米。1565-1899年隶属西班牙。1899年被德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日本委任统治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美两军曾在此激战,战后为美国托管地。南端有飞机场。产甘蔗、椰子、香蕉、木薯、磷灰石等。

塞格德  匈牙利东南部城市,琼格拉德州首府。在穆列什河和蒂萨河汇流处附近,人口17.6万(1984)。1879年遭洪水泛滥破坏,后重建。铁路枢纽,河港。南部经济、文化中心。轻工业发达,以棉纺织、食品(罐头腊肠)为主;还有玻璃、橡胶、服装、家具、金属加工、造船等工业。近郊有石油、天然气,并发展了相应的加工工业。有大学、博物馆、剧院,存有十五至十八世纪建筑古迹。

塞勒姆  ①美国俄勒冈州首府。在州西北部哥伦比亚河支流威拉米特河上。人口8.9万,大市区24.9万(1980)。始建于1840年,1864年成为州首府。为附近农牧区产品(水果、蔬菜、酒花、牲畜)的重要集散地及加工中心。工业有罐头食品、造纸、毛纺织等。有西部最古老的威拉米特大学(创于1842年)。②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湾上的工业城市,也是新英格兰最古老的海港之一。距离波士顿仅24公里。人口3.8万(1980)。1630年初建,1836年建市。工业以电气器材、皮革和化学制品为主。有关海军历史文物的展出以及许多十七世纪古老建筑物吸引大量游客。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所在地。③一译“撒冷”。印度南部城市。属泰米尔纳德邦。多条铁路和公路交叉处。人口连郊区51.5万(1981)。附近农、矿产品(菱镁、铬、铁等)的集散地。已发展成南印度的钢铁工业中心。还有棉纺织、炼油、机械和手摇织布机制造和食品加工(制茶、咖啡)等工业。与梅杜尔已结合成一工业地带。

塞勒峰  旧译“拉塞勒山”。海地共和国最高峰。位于海地南部提布龙半岛东端。亦为塞勒山脉最高峰,海拔2,680米。

塞得港  埃及港市,塞得港省首府。在苏伊士运河北端,地中海与曼宰莱湖之间人工填成的狭长条形地上。人口36.4万(1983)。  1859年随苏伊士运河的开凿而兴建。1956年在英、法侵略埃及战争中被严重破坏,战后重建。良好的人工港,由总长4.6公里的3条防波堤防护,港池面积超过300公顷,有完善的装卸、仓储、修船设备。世界最大的煤炭、石油贮藏港之一,澳洲、南亚与地中海各港间商货的转口港,尼罗河三角洲东部所产棉花、稻谷的出口港。有造船、化工、鱼类冷冻与加工等工业。铁路、公路通开罗。

塞盖拉  科特迪瓦城镇,塞盖拉省首府。位于中西部南北与东西公路交叉点。人口1.2万(1975)。热带草原地区农畜产品集散和加工中心,附近有金刚石矿。

塞提夫  阿尔及利亚北部城市,塞提夫省省会。在泰勒阿特拉斯山区,海拔1,096米。人口18.7万(1983)。建于公元前一世纪。曾是法军要塞。谷物、牲畜集散地。有较大机械配件厂及食品、建筑材料、塑料制品、电池等工业。有地毯织造业。铁路通阿尔及尔与君士坦丁。

塞谢凯  赞比亚西南边境重镇。在赞比西河北岸,隔河与纳米比亚卡普里维狭长地带的卡蒂马穆利洛相望。牲畜、谷物集散地。公路通马兰巴和芒古。有航空站。

塞内加尔  国名。在非洲西部,西临大西洋,陆疆环抱冈比亚,并同毛里塔尼亚、马里、几内亚与几内亚比绍为邻。面积19.62万平方公里。人口711.3万(1989),主要是沃洛夫人、富尔贝人、谢列尔人、迪奥拉人、曼丁哥人和杜库勒人。居民80%信伊斯兰教。通行沃洛夫语和谢列尔语,官方语言为法语。首都达喀尔。大部为平原,东南部有丘陵,海拔100-200米,最高419米。热带草原气候为主。自东北向西南,年降水量从不足400毫米递增到1,600毫米以上,雨季亦由3个月增至5个月。西南端有季雨林,余为热带稀树草原和热带干草原。主要河流有塞内加尔河和冈比亚河。历史上先后属于加纳王国、马里王国和桑海王国。十五世纪起葡萄牙、法国相继侵入。1895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09年并入法属西非洲。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59年与法属苏丹(今马里)组成马里联邦。1960年8月20日退出联邦,成立塞内加尔共和国。四分之三以上职业人口从事农牧业。近半数耕地种植花生,产量居非洲第二位;其他作物有粟、高粱、稻、木薯、棉花等。渔业较发达。牲畜多羊、牛。工业以榨油、水产加工为主,还有纺织、化工、食品、建材、造船等。重要磷灰石生产国之一,还有钛、铁、铜、金、石油等矿藏。交通较发达。自达喀尔通马里的铁路是西非内陆重要出海通道。出口以花生及其制品和磷灰石为大宗,次为皮革、鱼等。进口机器设备、燃料、粮食等。

塞文山脉  法国中央高原东南部的山脉。东北-西南向延伸。最高峰梅藏克山海拔1,754米。古老结晶岩出露最广,也有中生代沉积岩。海拔400米以下遍植果类,如油橄榄、葡萄等。400米以上阔叶林密布。有煤矿、温泉。

塞布尔岛  在北大西洋上,是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省会哈利法克斯以东288公里外的一个孤岛,位于欧洲通向美国和加拿大的重要航线附近。是由海流和海浪不断冲积砂质沉积物而成。法语“塞布尔”意即沙岛。长约40公里,宽1.6公里。岛上仅有矮小的灌木。人烟稀少,只有气象站和雷达站的工作人员。附近即著名的“百慕大三角”地带,常发生船只失事事件,有“大西洋墓地”之称。

塞尔扣克  加拿大马尼托巴省东南部城镇、湖港。濒雷德河岸,省会温尼伯东北37公里。人口约1万。1767年建碉堡。为本省北部物资转运中心。有钢铁、造船等工业。

塞尔希培  一译“塞尔日皮”。巴西东北部一州。东临大西洋。面积2.19万平方公里。人口126万(1984),城市人口占55%。首府阿拉卡茹。东部为沿海低地,气候湿热;西部为崎岖的高原,炎热干燥。年平均气温26℃。1889年设州。农牧业为经济基础。沿海盛产甘蔗、棉花、稻、椰子、烟草、玉米等;内地主要饲养牲畜。工业以石油、制糖、纺织、食品、制革为主,还有钾、优质石灰石、岩盐等矿产。铁路通阿拉瓜斯州和巴伊亚州。

塞尔维亚  南斯拉夫最大的成员共和国。包括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两个自治省。面积8.84万平方公里。人口931.4万(1981)。主要是塞尔维亚人。首府贝尔格莱德(也是南斯拉夫首都)。西、南为丘陵和山地,东为巴尔干山地,北为肥沃的多瑙河中游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50-750毫米。南斯拉夫经济最集中的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绝大部分。小麦、玉米、甜菜、葡萄、麻类和牲畜的重要产地。矿产有铜、铅、锌、褐煤和石油等。工业以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机械、化学、纺织和食品加工等为主。重要城市还有尼什、苏博蒂察、克拉古耶瓦茨等。

塞尔福斯  冰岛西南部近海岸的村镇。距大西洋仅8公里,在首都雷克雅未克东南56公里,有公路直达。人口3,409  (1980)。位居全国最主要农业区的西缘,是农产品集散市场、畜牧业中心。旅游业甚盛。

塞尼山口  法国和意大利交界处阿尔卑斯山中塞尼峰附近的山口。海拔2,083米。山口南面有塞尼山隧道,长13,668米,里昂至都灵的公路在此经过。严寒时山口关闭。

塞皮克河  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北部主要河流。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与伊里安查亚接壤的中央山脉北坡,向东北蜿蜒曲折流经山区后注入俾斯麦海。全长1,100公里,小船上溯可达480公里。最大支流为波特河。

塞伊汉河  土耳其中南部河流。发源于马拉提亚以西,穿越托罗斯山,南注地中海梅尔辛湾。全长约560公里。流出山区的一段建有水库,灌溉下游的重要农业区阿达纳平原。阿达纳位于下游右岸。   

塞克萨德  匈牙利南部城市,托尔瑙州首府。位于欧里阿什山东北麓山丘上,近希欧河畔。东北距布达佩斯128公里。人口3.8万(1984)。地当葡萄种植区中心,产葡萄酒和干红椒著名。工业有食品加工、农业机械、测量仪器制造、皮革等。

塞拉利昂  旧译“塞拉勒窝内”。国名。在西非西岸,濒大西洋,陆疆邻几内亚、利比里亚两国。面积7.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82.2万(1987),曼迪人、泰姆奈人占五分之三,余为林巴人、西伦卡人、卡诺人、歇尔布罗人等。居民多信原始宗教,少数信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讲本民族语言。英语为官方语言。首都弗里敦。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内陆为几内亚高原的延续,平均海拔450米,最高点洛马山  1,948米。沿海为宽约160公里的冲积平原,河网密布,多沼泽。海滨多沙洲、潟湖。西端塞拉利昂半岛为海拔900米的丘陵,岩岸曲折,多良港。沿岸大陆架宽阔,富渔业资源。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6℃。5-11月为雨季,多雷暴雨。年降水量内陆在1,000毫米以上,沿海可达3,000-4,000毫米。大部为次生灌木林和热带草原,留存的热带森林仅占全国面积的4%,主要在东南部。1462年起葡、法、荷、英殖民者相继入侵,贩运奴隶。1787年英国在弗里敦建立殖民地,1896年侵占全境,并划为塞拉利昂保护国和殖民地。1961年4月27日独立,1971年4月19日改为塞拉利昂共和国。英联邦成员国。经济以农、矿业为主。农业人口占三分之二,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主产棕仁、咖啡、可可、稻、玉米、花生等。采矿业重要。主要开采金刚石(占出口收入二分之一)、铁、铝土矿、金红石、铬等。工业以食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为主,还有木材加工、炼油、化工等企业。出口矿产品(占出口总值的80%)及咖啡、可可、油棕产品等,进口车辆、机器、燃料、纺织品、粮食等。

塞图巴尔  葡萄牙西南部港市。位于萨杜河口湾北岸、里斯本东南32公里。人口7.8万(1981)。主要渔港。工业以陶瓷、制盐、沙丁鱼罐头、葡萄酒、软木加工为主。输出麝香、葡萄酒、橘和盐。古老建筑几乎全毁于1755年地震。但附近尚有罗马时代古城遗迹。

塞哥维亚  西班牙中部城市,塞哥维亚省首府。人口5.5万(1982)。建于石灰岩山脉的谷地,河道迂回。公元前七世纪即为伊比利亚人居民点。公元前80年属罗马。公元八世纪属摩尔人王国,1079年属卡斯蒂利亚王国,曾建有国王行宫。十六世纪末遭瘟疫而衰落。十九世纪因建铁路经济又繁荣。四周农业发达,现有橡胶、面粉、化学、纺织、水泥等工业。多古迹,为旅游地。

塞浦路斯  国名。位于亚洲西部、东地中海中的塞浦路斯岛上,在国际交通与战略上具重要地理位置。面积9,251平方公里。人口68.4万(1987),其中74%为希腊族,说希腊语,信东正教;21%为土耳其族,说土耳其语,信伊斯兰教;其余多为亚美尼亚人和阿拉伯人。首都尼科西亚。山地横亘北部和西南部,北部有基里尼亚山,其东延部分成为狭长的卡帕斯半岛;西南部有特罗多斯山;山区有森林、果园与游览区。年降水量最多处达1,000毫米。两山之间是平原,为主要农耕区,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其东部较宽广。地中海式气候,夏干热,冬温湿。沿海除港口外开发较少。本岛与西亚、北非、南欧交往已有数千年历史,公元前十二世纪希腊人开始移居;1571-1874年受奥斯曼帝国统治;1878年被英国占领,1925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60年8月16日宣布独立为塞浦路斯共和国。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占全国面积50-60%。柑橘、葡萄酒、橄榄油等为主要农产品与出口货物;小麦、大麦等次之。古代以产铜著称,出口少量石棉、铬、铜、黄铁矿石等。工业有水泥、砖瓦、纺织、卷烟、制鞋、酿酒等部门。

塞琉西亚  古港市。位于地中海伊斯肯德仑湾。公元前四世纪初,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其部将塞琉西建立以叙利亚为中心的塞琉西王国(中国史书称条支),建都安条克,塞琉西亚是其外港。

塞萨利亚  希腊中部地区。包括拉里萨、肯迪察、马格尼锡亚和特里卡拉4州。面积1.4万平方公里。主要城市特里卡拉、拉里萨。四周为山地;中央有特里卡拉低地和拉里萨低地,土壤肥沃,富谷物、葡萄、油橄榄、蔬菜等农产。东南滨爱琴海,交通便利。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塞维利亚  ①西班牙西南部省名。位于瓜   达尔基维尔河下游。面积1.4万平方公里。人口147.7万(1981)。首府塞维利亚。西北界摩勒纳山脉,南和东南为外拜梯克山脉。多油橄榄、葡萄、谷物、棉花的种植。富铜、铁和煤等矿藏。②西班牙西南部城市,塞维利亚省首府。在瓜达尔基维尔河左岸,距河口120公里,为内陆河港。人口65.3万(1982)。工商业和文化中心。水陆交通枢纽。港口于涨潮时可通海轮。有飞机制造、纺织、造船和拖拉机厂。公元711年后,由阿拉伯人控制,十二世纪是摩尔人所建王国的都城。1212年为西班牙王统治。1503年在此建立了西班牙和美洲间往来的贸易所。1519年麦哲伦从此出发作环球航行。有希拉尔达阿拉伯城堡、大清真寺、大教堂等古迹,旅游业发达。

塞斯诺克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城市。位于纽卡斯尔以西37公里。人口3.6万。附近为重要采煤区。有奶制品工业和葡萄种植。

塞塞群岛  非洲维多利亚湖西北部岛群,属乌干达。包括大小15个岛屿,西起卡通加河口,向湖延伸80余公里。附近水域富鱼类资源,是全国捕捞基地之一。

塞夫利耶沃  保加利亚中北部城镇。在巴尔干山脉北麓,罗西察河左岸,西北距普列文56公里。人口约2.5万。早期为一重要手工业城镇。铁路修筑后又为园艺中心。有棉纺织、制革、面粉等工厂。水果集散中心。

塞内加尔河  西非河流。上源巴芬河出自几内亚富塔贾隆高原,北流至马里东部与巴科伊河相会,转向西北,沿塞内加尔与毛里塔尼亚边界,至圣路易注入大西洋。全长1,430公里。流域面积44.1万平方公里。上中游流经山区,多急流瀑布;下游经干旱平原,成为重要的灌溉水源。河口处形成面积1,5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河口平均流量760米3/秒,但季节变化大。波多尔以下终年通行小船,雨季可上溯至马里的卡伊。流域内有关各国成立塞内加尔河国家组织,研究河流的开发利用。

塞巴蒂克岛  婆罗洲(加里曼丹岛)东北部沿海岛屿。位于科威湾,滨苏拉威西海。岛上有低丘,周围有冲积层阶地和沼泽。西北半部属马来西亚沙巴州,东南半部属印度尼西亚东加里曼丹省。马来西亚境内的华莱士港有木材加工业,与对岸斗湖港遥望。岛上有煤藏。

塞尔柱突厥  古国名。公元一千年左右,突厥人的一支--塞尔柱突厥人在酋长塞尔柱率领下从中亚迁到锡尔河下游,并南下据有伊朗大部分。1055年西进占领巴格达,迫使阿拉伯哈里发授予苏丹称号。继向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红海东岸扩张。到十一世纪末达于极盛。疆域东起印度库什山,西达地中海,成为当时西亚一大帝国。到十一、十二世纪之交,开始瓦解。十三世纪初,花刺子模征服中亚和伊朗大部,帝国解体。

塞尔萨尔湖  伊拉克西北部的涸河与湖泊。塞尔萨尔涸河发源于摩苏尔以西的辛贾尔山,向南流200多公里,注入长约100公里的塞尔萨尔湖。该湖南口有一长50余公里的水道向东通往底格里斯河的萨迈拉坝,常年有水,使该湖成为灌溉区的蓄水库。

塞克什白堡  匈牙利中西部城市,费耶尔州首府。东北距首都布达佩斯约60公里。人口11万(1984)。古罗马时即为村镇,后被毁;十八世纪重建。铁路和公路枢纽。炼铝工业中心,还有机械制造(汽车等)、化学、制革、食品等工业。蔬菜、葡萄、马匹交易中心。有中世纪古迹。

塞姆利基河  非洲中东部河流。自爱德华湖北端流出,先向北,再东北折,绕过鲁文佐里山西麓,注入蒙博托湖。下游构成扎伊尔与乌干达边界。长约210公里,落差近300米。水势湍急,多瀑布。河口形成宽广而多沼泽的三角洲。

塞莱比-皮奎  博茨瓦纳东部城市。西北距弗朗西斯敦88公里。人口3.3万(1984)。1973年起因铜镍矿开采、冶炼而兴起,居民大多为矿工及其家属。有金属加工、机修、车辆修配等小型工业。支线铁路连接哈博罗内-弗朗西斯敦铁路。有航空站。塞琉西王国古国名。一译“塞琉古”。公元前四世纪初,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分裂,部将塞琉古一世在西亚建立独立王朝,以叙利亚为统治中心,故又称叙利亚王国(公元前312年建立)。中国古籍称条支。先占有巴比伦地区,后夺取叙利亚。定都安条克。建国后不断扩张,囊括亚历山大在亚洲的领土,东侵印度河流域,西占小亚细亚,与埃及争夺巴勒斯坦和东地中海霸权。承袭波斯帝国的专制政体,发展城市经济,控制从小亚细亚横贯两河流域进入伊朗中亚的贸易通道。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巴克特里亚和帕提亚相继独立,版图缩小。公元前223-前187年,再度扩张。后国势转衰,仅占有叙利亚一带。公元前64年亡于罗马。

塞萨洛尼基  一译“萨洛尼卡”。希腊北部城市。位哈尔基迪斯半岛西侧,萨洛尼卡湾端。人口40.6万(1981)。建于公元前315年,以亚历山大帝的姊妹命名。公元146年后为罗马马其顿省首府。拜占庭帝国时商业繁盛。现为希腊仅次于雅典的大城市。1901年建筑新港。铁路通马其顿共和国和南斯拉夫。有机器制造、冶金、酿酒、皮革、纺织、食品等工业。出口铬、锰和农产品。有大量古希腊遗迹。

塞瓦斯托波尔  乌克兰港市。在克里米亚半岛西南岸,临黑海。港湾优良,占地770平方公里。人口34.1万  (1985)。1783年建为要塞。1854-1855年在此发生克里米亚战争。乌克兰南部铁路终点。工业以舰船修造、仪器制造及食品(鱼、肉、乳)加工为主。黑海舰队驻地。东南16公里处为鱼雷快艇及潜艇基地。设有仪器制造学院、军事博物馆及历史博物馆。

塞日-蓬图瓦斯  法国巴黎附近的新城镇。在巴黎西北约25公里,是1965年以来巴黎外围新建的城镇之一,属瓦尔德瓦兹省。人口11.3万(1981)。有电子工业及服务业。与巴黎有铁路、公路相通。

塞卢斯禁猎区  世界最大野生动物保护地。在坦桑尼亚东南部鲁菲吉河流域内,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属稀疏林地,多河、湖、沼泽,有峡谷、瀑布等景色。象群多达3.5万头,还有大量犀牛、河马、鳄鱼、狮等兽类。狩猎需申请执照并支付狩猎费。

塞尔维亚王国  欧洲古国名。十三世纪初塞尔维亚人在巴尔干半岛建立的封建王国。六世纪初,南部斯拉夫人的一支塞尔维亚人越多瑙河进入萨瓦河中下游以南山区定居。后被保加利亚征服。1058年又成为拜占庭的附庸。1190年获得独立。1217年大公斯提芬·尼曼雅二世加冕称王,成为封建王国。十四世纪五十年代,国势强盛,陆续占领拜占庭统治下的马其顿、帖撒利、伊比鲁斯和阿尔巴尼亚等地,定都斯科普里。以后分裂为许多公国,国势衰弱。十四世纪七十年代后,先后遭到匈牙利和土耳其入侵,1459年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1877年俄土战争“柏林会议”后获得独立。1882年建立王国。1914年奥匈帝国进犯塞尔维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战后,奥匈帝国瓦解,以塞尔维亚为中心形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现为南斯拉夫主要部分塞尔维亚共和国。

塞伦盖蒂高原  在坦桑尼亚北部、维多利亚湖东南。属熔岩流覆盖的广阔高原,平均海拔1,500米。地表平坦。经济以牧业为主。著名的塞伦盖蒂野生动物园面积1.45万平方公里,1921年起开放。以角马、斑马著称,还有大量狮、长颈鹿、羚羊、象、野牛等兽类共300多万头,其中角马150万头,鸟类有1,500多种。每年5-6月间,大群角马逐水草迁移,马群有时绵延十几公里,异常壮观。

塞米拉拉群岛  在菲律宾民都洛岛南部,东南近班乃岛。面积130平方公里。由3个大岛和其他小岛组成,以塞米拉拉岛最大(面积57平方公里)。多丘陵。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27℃,年雨量1,500-2,000毫米。产椰子。渔业甚盛。有小煤矿。

塞罗德帕斯科  秘鲁中部的矿业城市,帕斯科省首府。位于中部高原,海拔4,338米,为世界最高的城市之一。人口7.2万(1981)。1630年随银矿的发现而兴建。十七至十八世纪时曾为世界重要的银产地,现是秘鲁铜、金、铅、锌、铋等多种金属矿和煤矿的开采中心,附近有水电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部分居民迁至离城1.5公里处新建的圣胡安-德潘帕城。铁路和公路经拉奥罗亚通首都利马。

塞济斯菲厄泽  冰岛东北部的城镇。临大西洋伸入内陆的塞济斯峡湾湾顶。人口998(1980)。有海底电缆通往丹麦。渔港和小集市中心。

塞泰达尔谷地  挪威南部的谷地,陡窄狭长。人口3,400。由于谷地同外界很少往来,居民仍保持古代服饰、语言、建筑和习俗,经营农林牧业,有捕鱼和手工业。

塞特福德曼斯  原名“金斯维尔”。加拿大魁北克省东南部矿业城市。在魁北克南120公里。人口约2万。建于1892年。1912年设市。1876年发现大型石棉矿。工业以开采石棉为主。还有钴、长石等矿藏。

塞米巴拉金斯克  哈萨克斯坦东北部城市,塞米巴拉金斯克州首府。在额尔齐斯河畔。人  口31.7万  (1985)。1718年建为要塞。因河水泛滥,城址于1778年向上游迁移18公里。铁路枢纽;河港。重要的肉类加工中心,并有制鞋、精梳毛呢、羊毛加工、针织等轻工业及水泥、电缆、船舶修造厂等。设有高等学校和博物馆等。

塞纳河畔伊夫里  简称“伊夫里”。法国巴黎东南郊工业区。位于塞纳河畔。人口5.6万(1982)。工业有冶金、化学、电子、汽车、食品等。商业中心。著名的葡萄酒市场。为塞纳河河港,粮食、燃料和木材集散地。

塞纳河畔维特里  简称“维特里”。法国巴黎市东南郊工业区和住宅区。位于塞纳河左岸。面积11.6平方公里。人口8.4万(1982)。有铁路连接巴黎市中心。工业以化学、机器制造、冶金、电子等较重要。传统的花卉种植和园艺市场仍繁盛。有建于十三、十四世纪的圣日耳曼教堂。

塞康第一塔科拉迪  加纳西南部港市,西部地区首府。濒几内亚湾。人口12.3万(1982)。1963年由塔科拉迪与其东北6.5公里的塞康第两港市合并而成。塔科拉迪为几内亚湾岸著名深水人工港。塞康第旧港区供渔业、游览用,并设有海军基地。有榨油(棕油)、锯木与胶合板、金属工具、修船、水泥、卷烟、纺织等工业。加纳数条铁路终点,有航空站。

塞普丁修拉共和国  旧国名。也称“七岛共和国”。1798-1804年间,俄国和土耳其联合,对抗拿破仑法国。1798-1799年,俄、土联合舰队占领在法国统治下的爱奥尼亚群岛,组成此国。形式上宗主权属土耳其,实际上为俄国所控制。1807年拿破仑击败俄国,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俄国退出反法联盟,所占岛屿重归法国,这个国家随之消亡。

新山  音译“柔佛巴鲁”。马来西亚柔佛州首府。人口连郊区14.5万(1985)。位于本州南端,柔佛海峡北岸,以新柔长堤联系新加坡,为半岛马来西亚的南方门户。交通枢纽,有干线铁路和公路由此北 上,分别通往半岛马来西亚东西海岸及内地各城镇。新建士乃机场,为联系东、西马的空中门户,新加坡与东、西马之间的一部分空运也取道于此。橡胶集散中心。郊区  淡杯、惹兰拉庆工业区,建有菠萝罐头、染织、玻璃、电池、石油化工等工厂。名胜有苏丹王宫、苏丹花园(植物园)、海滨大道、独立公园等。

新当  印度尼西亚北部城市。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坤甸东面,卡普阿斯河左岸。人口约2.5万。公路接西岸各港。木材贸易中心。橡胶、椰子的集散地。

新罗  朝鲜古国名。初称徐罗伐,后称斯罗、斯卢或鸡林。公元三至四世纪时朝鲜半岛东南部辰韩部落联盟中斯卢部落建立的奴隶制国家。都庆州。四世纪后,征服周围部落,成为半岛东南部的强国。继与百济、高句丽形成鼎足,互相争霸。六世纪初,领土扩大到半岛中部汉城一带,北至今咸镜南道。660年灭百济,668年灭高句丽,为新罗最盛时期。九世纪起开始衰落。十世纪初陷于分裂。935年为王氏高丽  (王建)所灭。

新津  日本本州中北部城市。属新潟县。人口6.4万  (1986)。原作为农村市场兴起。铁路通达和二十世纪初期油田开发后迅速发展。1951年设市。以电机、陶瓷、纺织工业为主。

新座  日本本州中部城市。位于埼玉县东南部武藏野台地上。人口12.5万  (1985)。面积22.9平方公里。1970年设市。古为宿场町和农业聚落,现为东京住宅卫星城市。近年工业迅速发展,以出版印刷、电机、有色金属加工和食品工业为主。

新浦  朝鲜东北岸咸镜南道港市。临日本海东朝鲜湾。重要渔业基地,有几千吨级渔轮队。以大型鱼类罐头厂著名。有冷藏、鱼加工、渔业机械和汽船修造厂。鱼产品运销国内外。设有中央水产研究所和水产专科院校。

新潟   ①日本本州中北部日本海沿岸的县。一级行政区。包括日本海中的粟岛和佐渡岛,面积1.26万平方公里。人口247.5万  (1990)。三面环山,间有盆地。东部为越后和三国山脉,南境为妙高等火山群。西面飞騨山脉伸入日本海,形成断崖。沿海有新潟等平原。较大河流有信浓川与阿贺野川。冬季湿冷多雪,春夏有干热风(焚风)。旧越后、佐渡两国,今包括20市。首府新潟市。原油产量占全国首位。工业以食品、机械、电机、化学、合成纤维等为主。特产金属制品、西餐食具和高级丝织品。重要稻米产区。果树园艺业发达。海中多渔产。全境有多处公园,为旅游胜地。苗场山东南麓笋山为国际大滑雪场。主要城市有新潟、长冈、柏崎。②日本本州中北部日本海沿岸最大港市。新潟县首府。在信浓川河口一带。人口46.4万(1986)。十七世纪初叶作为滨海城镇兴起。1868年定为通商口岸。1889年设市。1955年大火,1964年遭地震破坏,后重建为现代化城市。石油、天然气主要产区。因地面下沉,60%气井已封闭。炼油、化学、金属加工、机械为主要工业部门,还有纸浆、造纸、炼铝、纺织等。新潟市周围指定为新产业城市。1963年始建东工业港,临海为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

新义州  朝鲜西北部边境城市和工商业中心。平安北道首府。在鸭绿江下游南岸冲积平原上,距河口40公里。隔江与中国丹东相望,有长944米的大铁桥连接中朝铁路干线,北京-平壤国际列车的重点站。人口30.5万(1980)。1910年辟为河港。1924年定为首府后发展迅速。朝鲜北部的轻工业基地、纺织工业(化学纤维、棉纺、毛纺)中心之一。还有机械厂、纺织机械厂、橡胶厂和造纸厂等。外港龙岩浦并有造船厂。新义州-平壤-咸兴-罗津电气化铁路的起点站。

新布萨  尼日利亚西部城市,卡因吉大坝所在地。在尼日尔河西岸。1966年建城。随大坝建筑而兴起。现为金矿开采中心。有纺织、牛油果加工等工业。卡因吉水电站1969年投产,总装机容量98万千瓦,有电网连接首都及国内主要城市。

新加坡  东南亚岛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之东。北以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柔佛州相邻,有新柔长堤连接;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相望。东南亚海空交通枢纽。面积618平方公里。人口261.6万(1987),华人占76.4%,马来人占15.6%,印度人占6.5%。全部为城市人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138人。马来语为国语,华语、泰米尔语及英语为公用语。行政中枢设在新加坡市。地形略有起伏。赤道雨林气候,月平均气温24-27℃,年雨量2,400毫米。两千多年以来,新加坡地区几次成为国际性海港(如单马锡等)。  1819年被英国占领,  1959年成立新加坡自治邦,1963年参加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9日退出,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土地利用率(1980):农地13%、森林4.9%、城镇建筑44.5%。六十年代起,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发展贸易、金融、航运和工业,发展旅游和各类服务。主要工业有炼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船舶修造、冶金、机械、木材加工、仪表仪器等,产品75%外销。石油提炼、海上钻井台建造、港口吞吐量、金融业均居世界重要地位。拥有苏伊士运河以东、日本以西最大造船基地,世界海上钻油服务中心之一。陆上交通发达,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新建有地铁及东南亚最大的樟宜航空港。农业主要饲养食用畜禽和观赏用热带鱼,培植兰花大量出口。

新发田  日本本州中北部城市。属新潟县。在新潟平原北部。人口7.8万(1986)。旧城镇。1947年设市。农产集散中心。食品、服装、电机、机械等工业发达,还有炼镍厂。有新发田城旧址和磐梯朝日国家公园等游览地。

新地岛  北冰洋俄罗斯沿岸岛群。属阿尔汉格尔斯克州。在巴伦支海同喀拉海之间。南隔喀拉海峡同瓦加奇岛相对。长约1,000公里,宽40-110公里,面积8.26万平方公里。以马托奇金沙尔海峡分成南、北两岛(面积分别为3.33万和4.89万平方公里)。多山,北高南低。最高点在北岛西岸,海拔1,547米。气候严寒。全岛约四分之一面积覆盖冰盖,冰层最厚300多米,其中北岛有全国面积最大的冰盖(面积2万平方公里)。余为北极荒漠。南岛多北极苔原。永冻层遍布。居民稀少,以猎取北极狐、海豹、海象和捕鱼为生。沿岸栖息有大量海鸟。在小卡尔马库雷、俄罗斯港和希望角建有北极观测站。

新西兰  太平洋西南部岛国。隔塔斯曼海同澳大利亚相望。由南岛、北岛及附近一些小岛组成。面积26.8万平方公里。人口337.4万(1990),其中北岛约占人口总数74%,南岛约占26%。大部分是英国移民后裔,当地原居民毛利人约29.4万(1985)。通用英语,毛利人用本民族语言。首都惠灵顿。山地约占总面积的一半,余为丘陵和平原。南岛西部有高大的南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库克山,海拔3,764米;并多冰川和湖泊。山脉东部是广阔的坎特伯里平原。北岛东、中部多山地、高原,中西部有广大火山区,多湖泊、温泉、矿泉、地热区等,沿海有狭长平原。全境河流短小湍急,富水力。气候除北岛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外,其余均属温带气候。年降水量北岛700-1,500毫米,南岛600-1,000毫米,但南阿尔卑斯山西南部则多达8,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均匀。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草原占47%。矿藏资源不多,以煤、铁、天然气比较重要。1350年毛利人已定居新西兰。1777年后英国开始向新西兰移民,1840年起沦为英国殖民地。1907年独立,成为英国的自治领,英联邦成员国。经济以农牧业为主,耕地和牧场合占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有乳牛、肉牛792万头,绵羊678万只,年产肉121万吨(1985)。农业以种植小麦、大麦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工业发展迅速。以食品加工工业占最大比重,其次有木材加工、纺织、造纸、钢铁、机械、炼油、水电等。还有少量煤、铁、天然气的开采。是世界重要的肉类、羊毛、乳制品出口国。进口石油和石油产品、机器设备、金属制品、汽车、轻工业产品等。旅游业发达,每年游客达50万人以上。

新松奇  波兰东南部城市,新松奇省首府。在贝斯基德山北麓、维斯瓦河支流杜纳耶茨河上游的山间盆地(松台奇卡谷地)中。人口6.6万(1982)。有运输机械、农机、化学、纺织、皮革、食品等工业。东30公里的戈尔利采,从十九世纪前半期起开采石油,产量不大。市区多历史建筑,周围地区自然景色秀丽,北郊有水库。交通便利,为旅游胜地。有铁路北通塔尔努夫,南入斯洛伐克东部。

新罗斯  亦称“罗斯”。爱尔兰东南部城镇。在巴罗河及其支流诺尔河交汇处。人口5,386(1981)。公元六世纪建隐修院,后发展为城市。内河航运可达首都都柏林。有纺织、酿酒、制革、化肥、驳船等工业。

新河谷  指埃及西部沙漠中一系列洼地。总面积约320万公顷,四分之一可以垦殖。埃及政府在此实施开垦计划,命名新河谷工程。包括建设一批深300-600米的承压井,以利用深层地下水,还从纳赛尔湖引来尼罗河水,扩大灌溉面积。

新泽西  美国东岸的州。*十三州之一。面积2万平方公里。人口776万(1991)。城市人口占88.9%(1971),人口密度极高。首府特伦顿。最大城市纽瓦克。西北部属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山前丘陵,大部分是大西洋海岸平原。多三角湾海岸。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本州介于纽约与费城之间,属美国城市带的一部分,大小城市相互连接,主要有纽瓦克、泽西城、帕特森、特伦顿、卡姆登等。工业以化学、服装、机械、电气机械、食品、纺织、印刷等部门为主,尤以药品为主的化学工业为重要。农业以供应城市为方向,产蔬菜、水果、家禽、蛋品、牛奶等。滨海多疗养地。本州最初为荷兰殖民地,1664年被英国占领,美国独立战争时为主要战场,史迹很多。

新居滨  日本四国岛北岸重工业城市。属爱媛县。临濑户内海的燧滩,国领川等河下游沿岸平原。人口13.4万  (1986)。原为半农半渔村落。十七世纪末别子铜矿开发后逐渐兴起。初为粗铜输出港。1877年建冶炼厂,现铜矿已关闭。二十世纪初建港。1937年设市。1948年定为商港。工业以化学(石油化学、化肥)、有色金属冶炼为主,两者产值占市工业产值近70%(1983)。还有机械、金属制品等。东予新产业城市的中心。

新胡塔  一译“诺瓦胡塔”,意为“新建的工厂”。波兰钢铁工业基地之一,克拉科夫市东郊的工业区和卫星城镇。临维斯瓦河上游北岸。人口22万(1982)。1949年随大型钢铁厂的建立而兴起。还有焦化、建筑材料工业等。

新莱昂  墨西哥东北部边境州。北邻美国。面积6.46万平方公里。人口308.6万(1990)。首府蒙特雷。东马德雷山自西北向东南流贯全州,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地势向墨西哥湾倾斜,东北部为海拔1,000米以下的高平原和谷地,有萨拉多河和圣胡安河的水库灌溉。山地气候多样,年降水量在1,000-2,500毫米之间。1824年设州,1846-1848年曾为美国占领。盛产棉花、柑橘、甘蔗、蔬菜及牛、羊。全国第二大工业区,有采矿(银、铅、铁、磷灰石等)、钢铁、有色冶金、纺织、造纸、啤酒、水泥等工业。主要城市有利纳雷斯、蒙特莫雷洛斯。

新维德  德国西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城市。在莱茵河右岸、维德河注入处。人口5.9万(1984)。1162年首见史籍。1662年建市。河港;铁路要站。工业以钢铁、机械制造、造纸和木材加工、浮石和水泥等建筑材料为主。曾设有许多摩拉维亚学校(1756-1910年)。是该城众多专业化学校的先导。市内有动物园。

新街场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东南部城镇。位于吉隆坡以南10公里。西干线铁路要站。马来西亚重要锡矿区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以鸿发公司的手掘露天大矿坑闻名于世,该坑长1,000米,宽400米,深103米,掘出土方总计3,060万立方米,为当时世界最大的人工手掘矿坑。

新鲁平  德国东北部城市。在鲁平湖西岸,东南距柏林64公里。人口2.6万(1984)。1256年建市。铁路枢纽;经鲁平运河同哈弗尔河运河系统相通。工业有机械制造、消防器械、染料、印刷、食品和木材加工等。有建于十三世纪的教堂,  1356年创办的中学和古城墙。

新路头  一译“布莱”。马来西亚槟榔屿州威斯利区城镇。位于槟榔屿海峡东岸、新路头河口南岸。辟有出口加工区及巴眼色海综合工业区,有全国最大炼糖厂以及纺织、电缆、饲料加工等厂。另有油库、电力站等。西干线铁路经新路头河大桥延伸至北海,再由海上轮渡与槟城联系。与北海及槟城组成槟城港区。进口石油、煤炭、原材料及大米,出口工业品。新德里印度首都。人口271.9万(1981)。1911-1929年新建于德里西南,  1931年迁都于此,成为全国行政中心。由圆形广场成放射状大道通向四方。绿化良好。东西大道西侧,是政府机关与科研单位。西端为总统府。参见“德里”。

新不列颠  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中部的大工业城市。在哈特福德西南14公里处。人口7.3万。1686年柏林移民首先定居于此。1850年建城镇。1870年设市。除生产全州一半以上建筑用金属器材外,还生产锁、滚珠轴承、电气器材以及金属加工等产品。美术馆展出有由殖民时代以至当代的美术作品。新扎戈拉保加利亚中东部城镇。在旧扎戈拉州。西距旧扎戈拉市32公里。人口约1.4万。农业中心(谷物、棉花);饲养家畜。有纺织、烟草工厂。北郊登萨河畔有疗养所。

新扎姆基  斯洛伐克西南部城市。在尼特拉河畔。铁路枢纽。人口2.6万。1938-1945年属匈牙利,1945年归捷克斯洛伐克。有机械制造(冷藏设备)和食品工业等。

新贝切伊  旧称“贝切伊”。南斯拉夫东北部城市。属塞尔维亚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在蒂萨河畔,西南距诺维萨特40公里。人口4.5万。多瑙-蒂萨-多瑙运河东端起点,河港。有粮食加工等工业。附近有天然气开采和矿泉。

新尼克里  苏里南第二大城和重要港口,尼克里区首府。位于尼克里河下游南岸,距河口5公里,近科兰太恩河口。人口8,000(1980)。附近为全国主要的水稻产区,也产香蕉、可可、木材、巴拉塔胶。有小型农产品加工业。港口能停泊中型海船,输出稻米、木材、香蕉和巴拉塔胶。

新尼德兰  美洲旧地区名。1613-1664年荷兰在北美东岸的殖民地。位于哈得孙河和下特拉华河流域。行政中心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为英国所占,更名纽约。1788年建纽约州。

新加坡市  新加坡共和国行政中枢所在地与商业中心。位于新加坡岛南岸。十三世纪东南亚国际贸易港单马锡的所在地。十九世纪起,从新加坡河口开始逐渐形成现在的新加坡港埠。市区范围包括新加坡、梧槽、加冷、加东及芽笼五小河流域,东西最长将近12公里,南北最宽约9公里,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105万(1982),占全国总人口的43.5%。市中心区在新加坡河口南北两岸总长5公里、东西宽1.5公里的地带,全市主要的商业、金融、通讯、船务、轻型工业等机构集中于此。是世界第四位国际金融中心。巴诗班让与新加坡河口之间一带海岸建有仓库、出口加工区、电站等。市区与全岛各地有干线公路联系;与沿海岛屿有轮渡或空中缆车相通。六十年代起,进行市区重建,填海造陆产生滨海城(新加坡河口两岸),建立莱佛士镇,为新加坡市的延伸,拥有东南亚最高的72层大楼等宏伟建筑。注意绿化,市容清洁。

新加坡岛  新加坡共和国的最大岛屿。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北滨柔佛海峡,南临新加坡海峡。东西最长41.84公里,南北最宽22.53公里,面积570多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92%左右。海岸线约长195公里。地势和缓,最高点武吉知马海拔166米。沿岸多入海的短小河流,河口红树林沼泽已次第垦殖。1980年市镇建筑占全岛面积44.5%,农地13%,森林不及5%。有31公里铁路,从岌巴港及裕廊镇通马来半岛;公路有2,59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0公里(1984)。新加坡市位于岛的南岸中段。海港码头分布在南岸西段及北岸中段;国际机场在岛东端樟宜,与南北岸岛屿有轮渡联系。

新加坡港  新加坡最重要的地区,海港。面积583平方公里,包括柔佛海峡与新加坡海峡的部分水域。码头总长13余公里,集中在主岛沿岸的6个港区和南部岛屿。6个港区是北岸的三巴旺,南岸的直落亚逸、东礁湖、岌巴港、巴诗班让和裕廊港。除直落亚逸与巴诗班让外,皆为深水港,建有集装箱码头。主岛有130多泊位,其中有40多个可泊各种巨轮,南部岛屿有70多个油槽船泊位。有11个干坞,最大40万吨级。辟有出口加工区和海事工程服务中心。每天有200多艘船只进出。有250条国际航线,连接世界370多个港口。港口吞吐量的70%以上为石油,次为机械及运输设备,东南亚是大的石油与橡胶集散中心。吞吐量9,249万吨(1982)。

新加拉惹  印度尼西亚中部港口。位于巴厘岛的北岸,临巴厘海。人口约3.3万。有金属加工、编织等手工业。稻米、咖啡、烟草的集散地。有许多印度教寺庙。

新西班牙  旧地区名。前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总督辖区之一。1521年设立。其最大范围包括现在的美国西南部和佛罗里达、墨西哥、巴拿马以北的中美洲、西印度群岛的西属殖民地,委内瑞拉和菲律宾群岛也一度属这个辖区。行政中心墨西哥城。1821年墨西哥脱离西班牙独立。辖区解体。

新伊瓜苏  巴西东南部城市,里约热内卢市西北郊工业区。处在通往圣保罗的铁路和公路干线上,离市中心约30公里。海拔26米。人口49.2万(1980)。始建于1567年。周围盛产柑橘。工业以橘子汁和蔬菜罐头为主,还有化学、制药、金属制品、造纸、橡胶等。

新英格兰  美国最东北部地区名。包括缅因、佛蒙特、新罕布什尔、马萨诸塞、罗得岛、康涅狄格6州。面积17.25万平方公里。人口1,257.7万(1984)。1614年为英国船长史密斯所命名。其居民被称为“新英格兰人”。十七世纪时英国清教徒大批移入。1773年爆发“波士顿茶党案”,为英国和北美殖民地间公开冲突之始。美国独立后,新英格兰在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有重要影响。大部分属阿巴拉契亚山脉,山地、丘陵、台地连续分布,平原小而分散。遍布第四纪冰川形成的大小湖泊。气候湿凉。河流多小型瀑布。林地约占全境五分之三。美国最早的发达地区。十九世纪开始用水力发电。自1814年在沃尔瑟姆(波士顿西16公里)开设美国最早的纺织业以来,该区成为以纤维工业及钟表、制革等著名的地区。现以精密机械、电子、军事、高级纺织品等工业为重要。农业主要是乳用畜牧业和果树栽培。沿海渔业发达。夏季旅游业甚盛。波士顿为主要城市和最大海港。

新拉雷多  墨西哥东北边境城市。位于布拉沃河右岸,与美国边境城市拉雷多隔岸相望。人口20.1万(1980)。始建于1755年。原为内地牧牛区中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灌溉事业发展,成为牲畜和天然气生产中心。还有纺织、食品、制鞋等工业。对外贸易港和国际铁路枢纽。市内的斗牛场吸引旅游者。

新肯辛顿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的城市。在阿勒格尼河上,匹兹堡东北26公里处。人口1.7万。1934年建市。从1892年起就以产铝著称。有铝片、烹饪用具和铝合金器皿生产。还有电气器材、铸钢、镁片、玻璃以及各种棉织品等产品。

新明斯特  德国北部城市。东北距基尔市仅50公里。人口7.9万(1984)。建于1127年。铁路和公路枢纽。工业以纺织、机械制造、化学和造纸等为主。设有纺织博物馆、动物园等。

新罗谢尔  美国纽约州东南部的城市。临长岛海峡。在纽约城东北26公里处。人口约7万。是纽约郊外住宅城市。以轻工业为主,有食品加工、印刷、服装、化学制品以及金属加工等。

新帕扎尔  南斯拉夫东南部城市。属塞尔维亚。在摩拉瓦河左支流拉什卡河谷盆地中。人口2.9万。1346年起作为商业中心闻名。1945年始建纺织工业。有罗马浴室、九世纪教堂、中世纪城堡和壁画等古迹。

新柯沙里  古国名。继马打蓝国分立后在东南亚东爪哇兴起的国家。1222年,马打蓝爆发农民和奴隶起义,地方长官庚·安洛乘机自立,定都新柯沙里(今爪哇东部玛琅北方)。十三世纪后期,征服整个爪哇和马来半岛。先后臣服苏门答腊中部和南部、加里曼丹西南部、巴厘岛、马都拉岛、松巴哇岛以及摩鹿加群岛一部分地区。1292年谏义国王一度复国和1293年元军入侵之后,为满者伯夷国所代替。

新柔长堤  横断柔佛海峡,连接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陆上通道。1919-1923年建。长1,056米,宽25.3米,全部用花岗石建成。南段608米属新加坡,北段448米属马来西亚。堤面中间是铁路,西侧是公路,东侧是自来水管,由柔佛州引水供应新加坡。

新曼博内  莫桑比克中东部沿海城镇。在萨韦河口南岸,北距贝拉120公里。玉米、豆类、鱼类集散地。渔港。小汽轮可沿萨韦河上溯160公里。

新塔尔格  波兰南部新松奇省城市。在维斯瓦河支流杜纳耶茨河上游河畔,克拉科夫南63公里。地居喀尔巴阡山区前缘,海拔590米,为波兰少数地势较高的城市之一。人口3万(1981)。有皮革工业。滑雪运动中心。旅游点。1914年列宁曾被奥地利政府囚禁于此,原监禁处已保留为历史性建筑。克拉科夫有公路通此。

新斯科舍  拉丁语意为“新苏格兰”。加拿大东南部的一省,由新斯科舍半岛和布雷顿角岛组成。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89.2万(1990),英国人后裔占77%,其次是法国和德国人后裔。省会哈利法克斯。1497年约翰·卡博特来到布雷顿角岛后,即被英国占领。1867年设省。除低山地外,有分散肥沃的小平原和河谷低地。布雷顿角岛主要是崎岖的高地。港口终年不冻,是加拿大大西洋岸主要冬季港口。经济以渔业、采矿(煤、石膏)和木材加工为主,还有造船、修船、纸浆、造纸、轮胎、鱼产加工等。主要城市有哈利法克斯、悉尼等。

新奥尔良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东南部大港口城市。位于密西西比河畔,距河口175公里,北临旁札特兰湖。人口55.9万(1984),大市区118.6万(1980)。1718年法国人始建,1722年成为法国殖民地首府。1764-1803年属西班牙,1812年归美国。南北战争之前,以贩卖黑人和输出棉花著名。现为世界大贸易港,主要输出石油、棉花、硫黄;输入甘蔗、香蕉、铝土矿。因附近有大油田,发展了石油加工业。其他有造船、宇航、纤维、食品等工业。城市受法国、西班牙文化影响大,旧市区多法、西式建筑。著名旅游地。

新墨西哥  美国西南部的州。在落基山脉南端,南接墨西哥。面积31.5万平方公里。人口154.8万(1991)。首府圣菲。最大城市阿尔布开克。十六世纪末成为西班牙殖民地,后为墨西哥领土,经美墨战争割让予美国。1912年建州。至今许多地名用西班牙语,多西班牙时代史迹。居民中印第安人及印第安人与西班牙人的混血种人颇多。各地除印第安保留地外,还多古代印第安遗迹。北部、西部主要属落基山地,东部和南部台地广布,多方山地貌,85%的土地海拔1,200米以上。以沙漠和草原气候为主。格兰德河纵贯中部,建有许多水坝,用于灌溉和发电。农牧业历来兴盛,多肉牛和羊。主要作物有小麦、棉花、牧草和玉米。除石油、天然气为重要矿产外,铀、钾的产量也居全国首位(1978),次为铜、金、银等。圣菲西北的洛斯阿拉莫斯有原子能实验站,1945年7月16日最初的原子弹爆炸试验场所在州南部阿拉莫戈多附近。东南部卡尔斯巴德洞窟是世界最大的钟乳洞之一。

新几内亚岛  亦称“伊里安岛”或“巴布亚岛”。太平洋最大岛和世界第二大岛(仅次于格陵兰)。在澳大利亚北面,中隔阿拉弗拉海和珊瑚海。东西长约2,400公里,中部最宽处640公里,面积78.5万平方公里(连属岛在内约8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10万。主要为美拉尼西亚人和巴布亚人。东部居民讲美拉尼西亚语或皮钦语,西部居民通用马来语,但不同地区部落居民语言差异很大。全岛多山,雪山山脉和马勒山脉横贯全岛,大部分山地、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查亚峰(又称卡斯滕士峰)高达5,030米。南部的里古-弗莱平原为最大平原,沿海多沼泽和红树林。海岸曲折,多海湾。较大的河流有弗莱河、塞皮克河和曼伯拉莫河等。地处赤道南侧,气候湿热,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海拔1,000米以上山区属山地气候。年降水量北部为2,500-3,000毫米,南部为1,000-2,000毫米。3-10月盛行东南信风,11月至次年2月受西北风控制。1-4月常受热带飓风袭击。矿藏以金、石油较重要。水力资源丰富。森林占全岛面积的70%。沿海有少数中小城市和港口,广大内地及山区很少开发。全岛在政治上分为两部分:以东经141°为界,东半部为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半部称伊里安查亚,是印度尼西亚的领土。

新不列颠岛  西南太平洋俾斯麦群岛中最大岛。东北-西南狭长,长约480公里,宽约80公里,面积3.7万平方公里。人口22.2万(1980)。地形崎岖多山,有多处活火山,最高峰乌拉万峰,海拔2,300米。海岸曲折,多良港。气候湿热。1884年沦为德国属地。1944年为澳大利亚托管地新几内亚的一部分。现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属岛。盛产椰子、可可、咖啡、木材等。输出以椰干为主。主要城市拉包尔。

新不伦瑞克  ①加拿大大西洋沿海的一省。面积7.34万平方公里。人口72.4万(1990)。省会弗雷德里克顿。大部位于圣约翰河流域,土壤瘠薄,不适于农业,但雨量丰沛,森林生长茂盛,85%的土地为森林所覆盖。960公里长的海岸线以及硬木林促使伐木、造船和渔业的发展。主要工业有造纸、纸浆、木材和食品加工。有锌、铅、铜、煤等矿藏。加拿大唯一的锑产区在本省南部。英法殖民时期人口稀少,主要是皮毛商人。1783年由新斯科舍分出建省。主要城市有圣约翰、蒙克顿等。②美国新泽西州东北部工业城市。在拉里坦河南岸,纽瓦克东南35公里处。人口4.1万。为美国最大的药品和医疗用品中心之一,还有服装和电气器材等部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曾数次是英军或美军的指挥部所在地。

新贝德福德  美国马萨诸塞州东南部港口城市。在波士顿南80公里,布扎德湾西岸。人口9.8万(1980)。原是捕鲸港口,现仍为重要渔港。是周围农牧地区的商业中心。工业以纺织、服装、电力机械、电子部件、橡胶制品、玻璃、染料、罐头食品等为主。公立图书馆富藏捕鲸资料。

新汉诺威岛  又名“拉冯盖”  。西太平洋俾斯麦群岛中的小岛。位于新爱尔兰岛西北,中隔宽约32公里的海峡。人口约5,000。多山,沿海一带以种植椰子为主。

新加坡海峡  位于马来半岛南头,新加坡岛和廖内群岛之间。西连马六甲海峡,东接南海,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扼亚、澳和欧、非间海洋航线的要冲。长111公里,西口宽18公里,东口宽37公里。有许多岛屿和浅滩,通航水道一般宽13.5公里,最浅水深22米,可容四、五艘轮船对开通过。是世界上航运量最大的水道之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每年来往船只5万多艘。

新西伯利亚  ①州名。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南部。面积17.82万平方公里。人口277万(1987),俄罗斯人占十分之九以上,还有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及鞑靼人。首府新西伯利亚。大部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多沼泽、湖泊。东部为萨莱尔山脉,最高点海拔498米。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300-500毫米。鄂毕河流经东部。有煤、泥炭、石油及天然气等矿藏。1937年建州。工业以机械制造(重型电机、机床、仪表、农机等)为主,还有食品加工、冶金(炼钢、锡、金)、轻工和木材加工。农业主要集中于中、南部的巴拉宾草原。作物以春小麦为主。乳肉畜牧业发达。西伯利亚大铁道横贯全境。主要城市有首府新西伯利亚和巴拉宾斯克、别尔德斯克等。②市名。一译“诺沃西比尔斯克”。旧名“新尼古拉耶夫斯克”(1925年前)。俄罗斯西伯利亚最大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新西伯利亚州首府。在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南部、鄂毕河上游两岸。人口139.3万(1985)。1893年随西伯利亚大铁道的修筑兴起。大型铁路枢纽、河港及航空要站。工业以机械制造(重型机床及水压机、重型电机、农机、矿山机械、飞机、无线电及仪表等)为主,冶金(炼钢及炼锡)、化工、轻工及食品工业也较发达。南郊在鄂毕河上建有40万千瓦的水电站。文教科研发达,有多所高等学校和农业科学院。东南郊的科学城建于1957-1966年,为科学院所在地。

新乔治亚岛  西南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的大岛。在南纬8°20′、东经157°30′。陆地面积约3,380平方公里。西南面由珊瑚礁环绕成罗瓦纳礁湖,长40公里,宽6.5公里,是世界大礁湖之一。西部有椰子种植园。西端的蒙达有飞机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美两国曾在此岛激战。主产并输出椰干。

新罕布什尔  美国东北部的州。十三州之一。北邻加拿大。面积2.4万平方公里。人口110.5万(1991)。首府康科德。最大城市曼彻斯特。大部为山地,北部华盛顿峰海拔1,916米,自此往南高度渐降,过渡到大西洋海岸平原。气候温凉,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冬多风雪,夏季凉爽。多森林和冰川湖。农业以乳用畜牧和家禽饲养为主。工业发展历史较久,有机器制造、电子、电气、制鞋、纺织、纸浆、造纸等。风景优美,典型的新英格兰农村景观和美国独立战争时的史迹,吸引大量旅游者。主要城市还有纳舒厄。

新罗西斯克  一译“新俄罗斯斯克”。俄罗斯黑海东北岸重要港市。属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人口17.5万(1985)。1838年建为要塞。1882年建水泥厂。为俄罗斯重要水泥生产中心。农机配件制造和车辆、船舶修理业亦重要。是全国最大石油输出港,可泊8.5万吨级油轮。附近有黑海舰队轻型舰挺基地。设有高等海洋工程学校。

新波洛茨克  白俄罗斯北部城市。在西德维纳河左岸。人口8.4万(1985)。1963年建市。白俄罗斯重要石油加工(年加工能力800万吨)和石油化工中心。秋明油田有输油管通此。有工业学院。

新勃兰登堡  ①原民主德国东北部的专区。东邻波兰,东北临什切青湾。面积10,948平方公里。人口62.1万(1983)。地处北德平原东北部、梅克伦堡高地东部。多冰碛垄和丘陵。一般海拔在125米以下。多湖泊。气候温和湿润,年降水量约600毫米。农业具有重要地位,商品率较高。农作物有黑麦、燕麦、大麦、小麦、马铃薯、甜菜、水果等。畜牧业饲养乳牛、猪和羊。工业以食品加工为主,还有运输机械制造、木材加工、建筑材料等。西南部湖区是休养区。德国统一后成为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的一部分。重要城市有新勃兰登堡。②德国东北部城市。在托伦瑟湖北岸、托伦瑟河流出处。人口8.3万(1984)。1248年建市。1352-1471年为梅克伦堡-斯塔加德公国都城。水陆交通枢纽。工业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化学、制革、造纸等为主。有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属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有建于十四世纪的城墙。

新格兰纳达  旧地区名。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四个殖民地总督辖区之一。行政中心波哥大。建于1718年。辖区包括今南美北部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巴拿马。1723年被废。1739年再建时,厄瓜多尔划归秘鲁总督辖区。1819年脱离西班牙独立,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新格拉斯哥  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省会哈利法克斯东北、东河畔的城镇。人口约1万。苏格兰人首先在此定居。建于1875年。附近生产煤和铁。有钢铁厂、板材厂、造船厂及修配厂等。

新爱尔兰岛  西南太平洋俾斯麦群岛的第二大岛。在南纬3°20′、东经152°00′。属巴布亚新几内亚。岛形狭长,长约322公里,面积约8,650平方公里。人口6万(1980)。全岛大部为山岭,森林茂密;东部沿海土地肥沃,以种植椰子、可可为主。行政中心卡维恩位于岛的西北端,也是主要港口。

新奥尔巴尼  美国印第安纳州南部的城市。在俄亥俄河畔,和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相望,两城之间借桥梁相连。人口约3.7万。1839年建市。周围以生产草莓著称,是草莓的集散中心。有胶合板、服装、肥料、家具等工业。

新普利茅斯  ①旧地名。即今美国马萨诸塞州。英国在北美最早殖民地区之一。1620年伦敦商人取得伦敦公司特许状后开始移民于此。以后殖民区扩大为新英格兰。②新西兰北岛西岸港市。濒临塔斯曼海的北塔拉纳基湾。位于埃格蒙特火山北麓沿海平原。市区人口4.7万(1986)。工业有肉类加工、乳制品、铸铁、电力等。输出肉乳产品。每年定期举行一次全国性音乐戏剧盛会。

新锡德尔湖  匈牙利名“费尔特湖”。多瑙河中游平原西部湖泊。在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湖面海拔113米,面积323平方公里,平均深1.5米。面积及深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动。本属匈牙利,  1922年将三分之二的湖区划归奥地利。有运河与匈境内多瑙河支流雷普采河相通。夏季供游泳及游艇活动,冬季开展溜冰及冰上滑艇运动。湖岸芦苇茂密,栖有珍贵水禽,为国际禁猎地。湖畔主要城镇有新锡德尔、波德斯多夫(避暑胜地)和鲁斯特(葡萄酒集散地)。

新赫布里底   “瓦努阿图”的旧称。

新切尔卡斯克  旧称“科敏捷尔”。俄罗斯欧洲部分南部城市。在图兹洛夫河和阿克赛河交汇处附近。人口18.6万(1985)。1805年建为顿河哥萨克人的行政中心。铁路和公路要站。工业以机械制造(电力机车、石油机械、矿山设备和机床)为主,还有电力(240万千瓦的火电厂)和化工。有科学院水化学等多所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顿河哥萨克历史博物馆。

新卡斯蒂利亚  西班牙历史地理区。位于中央高地,包括今瓜达拉哈拉、马德里、托莱多、昆卡和雷阿尔城5省。面积72,263平方公里。人口580.5万(1981)。

新圣萨尔瓦多  又名“圣特克拉”。萨尔瓦多中西部城市,拉利伯塔德省首府。在圣萨尔瓦多火山南麓,海拔240米,东距首都圣萨尔瓦多11公里。人口6.9万(1980)。始建于1854年。1855-1859年取代遭地震破坏的圣萨尔瓦多成为首都。1865年改为省首府。1917年曾遭地震严重毁坏,后重建。重要咖啡产区的商业中心,建有全国咖啡研究所。有制皂、制革、酿酒、火柴等工业。泛美公路通首都。

新西伯利亚岛  北冰洋沿岸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群岛中的一岛。西隔布拉戈维申斯基海峡与法捷耶夫岛相对。面积约6,200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最高点海拔76米。大部属北极苔原带。居民稀少。有狩猎业及渔业。

新库兹涅茨克  原名“库兹涅茨克”,1932-1961年曾名“斯大林斯克”。俄罗斯库兹巴斯的工业中心。在西西伯利亚库兹涅茨克盆地南部、托姆河同其支流阿巴河和康多马河汇流处。人口57.7万(1985)。1617年建为要塞。周围煤藏丰富。1929年随大型钢铁厂的兴建和煤田的开发发展成东部地区最大的重工业城市之一。工业以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矿山机械和铁路车辆等)、焦炭化工为主。建有库兹涅茨克钢铁公司和西西伯利亚钢铁厂。八十年代初年产生铁1,050万吨,钢1,300万吨。还有炼铝、建筑材料工业等。市东的梅斯基建有大型火电站。俄罗斯东部的冶金科研、设计中心。

新沙赫京斯克  俄语意即“新煤矿城”。顿巴斯东部城市。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的罗斯托夫州。人口10.6万  (1985)。1939年由几个煤矿镇合并建市。工业以采煤为主,还有焦炭化工、轻工、食品及建筑材料等。

新阿姆斯特丹  ①旧地名。1625年荷兰在北美东岸哈得孙河口曼哈顿岛上建立的殖民城市,新尼德兰殖民区的行政中心。1664年为英国所占,更名纽约(旧译新约克)。②圭亚那东北部城市和河港,东伯比斯区首府。在伯比斯河口东岸,西北距乔治敦90公里。人口1.9万。始建于1740年,1790年为荷属殖民地首府。沿海低地农牧区的工商业中心,随伯比斯河上游地区铝土矿的开采,迅速发展为矿业中心。有食品、服装、家具、铝土加工等工业。铁路、公路通乔治敦,有飞机场。③苏里南北部城市,科默韦讷区首府。位于科默韦讷河与苏里南河的汇流处,西南离帕拉马里博约10公里。人口2,014。始为荷兰殖民者建立的要塞。附近为富饶的农业区,有小型农产品加工工业。河港。公路通帕拉马里博。有古堡改建的露天博物馆。

新英格兰山脉  (亦称“新英格兰高原”。澳大利亚东南山脉。位于新南威尔士州东北,大分水岭的一部分。自昆士兰州界向南至亨特河谷,大致与海岸平行,绵延200公里。东沿为狭窄的海岸平原。最高峰木洛蒙德峰,海拔1,520米。铁路干线纵贯全山区,本洛蒙德为全国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

新南威尔士州  澳大利亚联邦的一州。在大陆东南部,濒临塔斯曼海。面积80.2万平方公里。人口586.2万(1991)。首府和主要港口悉尼。大分水岭与东部海岸平行延伸,构成州内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全国最高的科西阿斯科山在东南角上。达令河、马兰比吉河流贯全境,墨累河自东而西构成南部州界的一段。工农业生产历来居全国首位。小麦产量占全国50%以上,羊毛生产占全国的40%,木材和鱼类产量均占全国三分之一,还产玉米、燕麦、稻、葡萄、棉花和牛等。东北海岸有甘蔗种植和发达的乳制品业。东海岸亨特河谷地和伊拉瓦拉区域,有全国最丰富的煤区。西端布罗肯希尔附近的巴里尔山区有大量铅、锌、银矿开采。工业大部集中在纽卡斯尔-悉尼-伍伦贡海岸地区。钢铁、有色金属冶炼、机械、金属制品、造船、纺织、农畜产品加工等都很发达。主要城市有悉尼、纽卡斯尔、伍伦贡、彭里思、布罗肯希尔等。

新施特雷利茨  德国东北部城市。在齐尔克尔湖畔,东北距新勃兰登堡23公里。人口2.7万(1984)。1733年建市。铁路要站。工业有食品加工、木材加工、机械制造、印刷等。有建于十八世纪的宫殿。

新莫斯科斯克  ①1934年前名“博布里基”,1934-1961年曾称“斯大林诺哥尔斯克”。俄罗斯图拉州新兴城市  (1930年建市)。在俄罗斯平原中部顿河上源附近,北距莫斯科231公里,有铁路、公路相通。人口14.7万(1985)。1929年因建化学工厂和发电站(43.5万千瓦)而兴起。全国化学工业中心。有采煤、化肥、建筑材料和食品加工等工业。设有煤炭、氮肥工业等研究所。②乌克兰东南部城市。在第聂伯河左岸支流萨马尔河畔。人口7.4万(1985)。  1784年建市。铁路枢纽。以钢铁工业为主,生产大口径钢管。还有钢筋混凝土、枕木防腐、服装、家具、食品加工厂等。有建于十八世纪的耶稣教教堂。

新特罗伊茨克  俄罗斯南乌拉尔奥伦堡州城市。在乌拉尔山南端东坡、乌拉尔河右岸,东距奥尔斯克13公里,有铁路支线通达。人口10.3万  (1985)。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附近有含镍、铬的铁矿。南乌拉尔钢铁中心之一,还有焦炭化工和建筑材料工业。新斯科舍半岛加拿大东南部半岛。以宽仅20.9公里的低平地峡和新不伦瑞克省相连。面积5.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万多公里。沿岸多良港,且终年不冻。以哈利法克斯港最重要。有煤、石膏等矿藏。

新喀里多尼亚  西南太平洋的岛群。在南纬19°41′-22°31′、东经163°19′-168°41′之间。由新喀里多尼亚岛及附近的洛亚蒂群岛、贝莱普群岛、派恩岛等组成。陆地面积1.9万平方公里(其中新喀里多尼亚岛16,750平方公里)。人口14万(1987),以美拉尼西亚人最多,法国人约3万。讲本民族语言和法语。首府努美阿。主要为大陆岛,岛上多山,山势较高,周围有珊瑚礁环绕。属热带气候,东岸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西岸只1,000毫米。富镍、铬、铜、钴、铁等矿藏。1853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885年起改为法属海外领地。经济以采矿和冶炼为主,其中镍矿藏量、开采和出口均居世界前列。并有电力、塑料、造船、建筑材料和农产品加工等。种植椰子、咖啡等。肉类和木材加工重要。交通方便,有海、空航线通各国及太平洋各岛屿。

新古比雪夫斯克  俄罗斯萨马拉州城市。在伏尔加河中游左岸6公里,东北距萨马拉24公里。人口11万(1985)。1948年因开采石油而设居民点,1952年建市。工业以石油加工(年加工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和石油化工为主,还有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等。

新西伯利亚水库  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州东南部及阿尔泰边疆区西北部鄂毕河上游。1957-1959年因建成水电站而形成。坝长198.5米,高33米。库区长200公里,最宽处17公里,面积1,07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3米,总库容88亿立方米。水位变幅可达5米。用于调节水量、发电,并可航运、供水和养鱼。水库大坝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附近。水电站装机容量42.4万千瓦。

新西伯利亚群岛  北冰洋俄罗斯沿岸岛群。在拉普捷夫海同东西伯利亚海之间。属雅库特自治共和国。由安茹、利亚霍夫及德隆加组3岛屿组成,面积3.84万平方公里。其中以科捷利内、新西伯利亚及大利亚霍夫3岛面积较大。最高点海拔374米。气候严寒,主要分布多年永冻层及地下化石冰。大部属北极荒漠和北极苔原带。多湖泊及沼泽。居民稀少,以狩猎和渔业为生。

新普罗维登斯岛  巴哈马的主要岛屿。位于西印度群岛中巴哈马群岛北部安德罗斯岛和伊柳塞拉岛之间。长约34公里,宽约7公里,面积207平方公里。人口13.5万(1980)。地势低平,多沼泽、浅水湖和森林。气候温和,海滩优美。十七世纪为英国所占。经济以旅游业为主,次为农业和渔业。建有小型现代化蔬菜农场、家禽场和奶牛场,还出产椰子、菠萝、甘蔗、香蕉、柑橘、剑麻、龙虾等。东北岸有优良港湾,为首都拿骚所在地,其东端辟有海上公园,旅客可乘玻璃底游艇,欣赏海中的珊瑚和鱼类。有国际机场。

新切博克萨尔斯克  俄罗斯新兴化工城。在伏尔加河中游右岸,西距切博克萨尔20公里。人口10.3万  (1985)。建于1965年。河港。邻近切博克萨尔水电站和热电站。主要生产建筑材料、合成橡胶和染料。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十画[丿] 十一画[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