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环网查询工具 >> 行政区划 >> 世界地名索引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   十画[ 丿]   十一画[ 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

[十二画·一]

 

雄基  朝鲜东北隅临日本海的港市。属咸镜北道。临造山湾。人口约2万。近海水产丰富。水产加工业发达,还有化学和建筑材料工业等。西部龙水湖畔的贝冢,东郊20公里屈浦里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

壹岐岛  日本九州岛与对马岛间的岛屿。属长崎县。面积133.8平方公里。东西宽13.4公里,南北长16.5公里。人口约5万。为第三纪玄武岩台地,最高点不超过200米。三分之一为耕地,多旱田。稻米、烟草、日本牛  (和牛)为三大物产。渔业、养殖业亦盛。有水产加工业。乡浦为全岛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与博多、佐世保、长崎间有定期航船和班机。自然景色优美,又多古迹,沿岸一带属壹岐对马国定公园。为游览胜地。

韩国  朝鲜半岛南部国家。首都汉城。见*南朝鲜。

琼格拉德  匈牙利中南部城市。属琼格拉德州。在蒂萨河及其支流克勒什河汇流处。西北距克奇克梅特40公里。人口2万。铁路和公路要站。位居大平原农业区中心,为农产品集散地。部分居民从事农业生产。有食品加工、制砖、锯木、家具等工业。

联合王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简称,即“英国”。

硫黄列岛  又名“火山列岛”。在日本小笠原群岛的西南部海上,距东京都1,250公里。由硫黄岛  (中)和南、北硫黄岛组成。面积31.2平方公里。属富士火山带,近年有喷发现象。亚热带气候,植物贫乏。有甘蔗、蔬菜种植。沿岸不易停泊,有定期空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美国占领,1968年归还日本。

琵琶湖  日本最大淡水湖。在本州岛滋贺县中部。地层陷落湖。形似琵琶,故名。面积673.9平方公里,长63.5公里,最宽处约22公里,最狭处1.3公里,附近架有大桥。湖面海拔85米。湖水平均深41.2米,最深点103.4 米。湖面水温最低6℃。受水区域广,有野洲川、日野川等河注入,蓄水量275亿吨。湖水由南端濑田川-宇治川-淀川流入大阪湾,流域面积3,848平方公里。湖北岸、西岸临近山地,东南岸平原广。湖中多岛屿。水产丰富,盛产鲫鱼,珍珠养殖业发达。航运、灌溉、发电和工业用水综合利用。沿岸有大津、长滨、彦根等城市。是国定公园。琵琶湖八景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琴斯托霍瓦  波兰南部城市,琴斯托霍瓦省首府。在瓦尔塔河上游,卡托维兹北60公里。人口24.7万(1984)。交通枢纽。有多种工业,最重要为黑色冶金业。附近有铁矿,产量占全国的90%;设有大型选矿厂和大钢铁厂。又是全国纺织工业中心之一和最大的大麻-黄麻纺织工业中心。次为化学、造纸工业。以当地石灰岩和泥灰岩为原料的建材工业也很发达。有中世纪古迹。亚斯诺古拉的天主教隐修院,是宗教中心。

越池  越南北部工业城市,永富省首府。在红河三角洲顶点,黑水河、泸江与红河汇流处,东南距河内70公里。有化肥、农药、制糖、造纸、尼龙、食品、发电等工业。交通枢纽。铁路和公路东南通河内,西北达老街。水路可上溯至安沛、宣光、和平等城市。

越南  国名。在中南半岛东部,东濒南海,北与中国,西与老挝、柬埔寨接壤。面积329,556平方公里。人口6,440万  (1989),有60多个民族,京人占89%,还有岱、傣、芒、侬、苗等少数民族。越语为国语。首都河内。地形狭长,南北达1,650公里,东西最窄处仅50公里。山地占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三,平原占四分之一。北部山区多石灰岩。山峰多在2,000米以上,最高峰黄莲山的番西邦峰,海拔3,142米。中部长山山脉纵贯南北。北部有红河三角洲平原,南部有湄公河三角洲平原,为全国农业基地。红河与湄公河为北、南两大水系。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全年各月平均气温23-28℃,年雨量1,500-3,000毫米。干、湿季明显,5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森林占全国面积40%。矿产有煤、铁、铬、锡、钨、锌等。历史悠久,古代曾建立“瓯雒”等国。十九世纪中叶法国殖民者侵入,1884年沦为法国保护国。被分成东京(北圻)、安南(中圻)、交趾支那(南圻)三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占领。1945年9月2日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但法国对越南进行武装干涉,1954年5月取得抗法战争胜利,以北纬17°为界,分成南、北两方。规定法国部队集结在南方。以后美国取代法国势力,阻挠南北统一。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1975年南方全部解放。1976年7月,越南国会宣告北方和南方统一,并改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经济以农业为主,稻米是主要农产品,其他作物有玉米、棉花、甘蔗、茶叶、橡胶、咖啡、椰子、胡椒等。沿海渔、盐业发达。工业有钢铁、水泥、机械、采矿、纺织、制糖、食品、化工和农产品加工。水陆交通便利,铁路干线纵贯南北,长1,700多公里,河内另有支线至老街和同登,分别与中国云南、广西铁路衔接。重要海港有鸿基、海防、岘港、金兰、胡志明市等。

越后山脉  在日本本州北部,出羽山脉以南。东与奥羽山脉平行,纵贯山形、福岛与新潟三县,东北部止于群马县境。为日本东北地方与中部地方的界山。东北-西南延伸,长约170公里。包括朝日等许多山地,海拔1,500-2,000米,南端的帝释山海拔2,060米,与其相接处燧岳(海拔2,346米)为日本东北地方最高峰。山地河流阿贺野川等水力蕴藏量大。富原始林。有金、银等矿。

朝鲜  国名。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部朝鲜半岛的北部,包括附近一些岛屿。南北长,东西窄。北以鸭绿江、图们江与中国为邻,西临黄海,东滨日本海,东北与俄罗斯接壤,南与韩国相连。面积12.3万平方公里,人口2,300多万  (1987)。单一朝鲜族。国语为朝鲜语。首都平壤境内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北和东部高,西南沿海低。北部盖马高原为主干,由结晶岩和片麻岩组成。海拔约1,000-1,500米,北部边境的将军峰海拔2,749米,为全国第一高峰。东南沿海有太白山脉。西南部多丘陵,沿海平原为主要的农业地带。温带季风气候,夏湿热,冬干冷。年降水量1,500毫米,内陆高原在500毫米以下,60%集中6-8月。河网稠密,多数流程较短,水力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森林面积占73%。特产人参。矿产有煤、铁、铜、钨、铅、锌、金、石墨等。沿海盛产鱼、盐。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七世纪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建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十世纪建立高丽王朝。十四世纪末李氏王朝取代,改称朝鲜。1910年沦为日本殖民地。朝鲜人民不断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5年8月北部获得解放。1948年9月9日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纬38度临时军事分界线以南在美军占领下,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朝、中人民并肩作战,经过三年抗美战争,于1953年签订停战协定。战后工业发展迅速,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三。主要有机械、钢铁、煤炭、电力、纺织、化学等部门。多集中在大同江中上游和东北沿海地区。1958年实行农业合作化。农作物以稻和玉米为主,还有棉花、烟草和特产高丽人参等。养蚕业、水产业也居重要地位。以铁路运输为主。主要港口元山、清津、南浦,兼为渔港。输出金属矿产、化工产品、水产品和丝织品等,输入钢材、机器、工业装备和建筑材料等。

朝霞  日本本州中部城市。位于老埼玉县东南部,武藏野台地的东北缘,跨荒川右岸低地。人口9.1万  (1985)。面积17.8平方公里。1967年设市。江户末期以水车为动力发展铜加工业。后转用煤炭,工厂渐增,形成工业中心。现以电机、机械和金属加工、出版印刷为主。市郊建大量住宅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陆军学校,今为陆军基地。东京都卫星城市。

朝鲜半岛  亚洲大陆东北岸向南突出半岛。北界图们江和鸭绿江,东滨日本海,西临黄海,东南临朝鲜海峡。介于北纬34°-43°之间。南北长825公里,东西距离354公里,面积21.4万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8,700公里。东海岸较平直,西和南海岸曲折。古老山地,久经侵蚀,平均高度480米。山地占半岛的四分之三。山脉主干在北部和东部,向南和西海岸延伸,高度渐次递减。楸哥岭地沟带以北为高山区,以南为低山、丘陵、平原区。位于北部中央的狼林山是东西的分水岭,东侧的盖马高原、白茂高原称为朝鲜的“屋顶”,有咸镜山脉、摩天岭、赴战岭、将军岭  (海拔2,749米)。西侧有东北-西南走向的江南山脉、狄逾岭、妙香山脉。地沟带以南,东侧太白山脉是半岛脊梁,有广州、车岭、芦岭、小白山等支脉。西和南海岸多在500米以下,较大平原有载宁、平壤、湖南等,都是产粮地带。温带季风气候,南部具海洋性气候特征。北部夏湿热、冬干冷,年平均气温北部4℃,中部11℃,南部14℃。1月北部可达-40℃,南海岸在0℃以上。年降水量北部内陆在500毫米以下,南部沿海近1,500毫米。60%集中夏季。河网稠密,多数短小湍急,以黄海水系为主,有鸭绿江(中、朝界河)、清川江、大同江、汉江、锦江等。另有图们江(中、朝和朝、俄界河)注入日本海;洛东江南流入朝鲜海峡。植物种类繁多,北部多松、杉,南部有亚热带植物。特产高丽人参。矿藏较丰富,有煤、铁、钨、镁、钼、铜、铅、锌、金、石墨等。沿海盛产鱼、盐。北部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部是大韩民国。

朝鲜海峡  朝鲜半岛东南部与日本九州岛北库之间的水域。东北通日本海,西南接东海。长约300公里,宽180公里左右。水深80-230米。海底地形朝鲜侧倾斜较缓。两岸为沉降式海岸,多良港、小湾。暖流通过,渔业、养殖业发达。韩国釜山、马山、丽水等港与日本下关、博多港有定期航线。战略地位重要。狭义的朝鲜海峡,指朝鲜半岛和对马岛之间的海峡,宽50公里。

惠山  朝鲜东北部两江道首府。在鸭绿江上游。同中国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隔江相望。与中江同为朝鲜最冷地区,绝对最低气温曾达-42℃(1915)。原为小山村,解放后成为朝鲜北部林业基地。建有造纸、木材加工和亚麻纺织工业等。鸭绿江水运的起点。名胜有白头山的登山口、革命烈士墓。

惠灵  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北部城市。临俄亥俄河。人口4.3万,大市区18.5万(1980)。1769年英国向该处移民,1774年建为英军要塞。以美国独立战争的最后战场而闻名。1806年命名惠灵。附近有丰富的煤、天然气,很早便是西弗吉尼亚州重要的工商业中心。主要工业有钢铁、炼锡、食品、人造纤维等。

惠灵顿  新西兰首都,全国第二大港口,主要工业、文化中心。位于北岛南端,适居南、北两岛联系要冲。人口32.8万(1990)。始建于1840年,当时称“不列颠尼亚”。1865年自奥克兰迁都于此。城市背山面海,濒临库克海峡,环抱天然良港--尼科尔森港。是本国沿海和岛际航运中心,与国外有密切的海、空联系。除有冻肉、炼乳等畜产加工传统工业外,还有新兴的汽车装配、橡胶制品及电子工业等。输出以肉类、乳制品、羊毛为主。输入石油制品、汽车、煤等。有维多利亚大学及其他高等院校多所,并有富藏特产生物标本的博物馆和全国最完备的图书馆。

惠特尼山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最高峰,也是美国本土(不包括阿拉斯加州)的最高峰,海拔4,418米。尖峰高耸于山脉主脊之上,由结晶岩组成。终年积雪。1864年为美国地质学家惠特尼所发现,故用其名。1873年被首次登顶。

植物学湾  音译“博特尼湾”。澳大利亚东南部太平洋岸小海湾。在新南威尔士州东部,班克斯角与索兰德角之间,约成圆周形,湾口宽1.61公里,直径8公里。英国船长库克1770年在此登陆并宣布澳大利亚东海岸为英国所有。海湾北岸距悉尼市中心约16公里,已成为该市的南部重工业区。

棕榈泉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游览城市。在洛杉矶以东160公里、被雪覆盖的圣哈辛托山麓,借高架有轨电车(是美国最长和最高的高架有轨电车)可登攀。人口3.2万。向有“美国第一流沙漠游览地”之称。有著名的高尔夫球场。按人口比例计算,本市的游泳池数量居世界首位。有1,500-2,000年古老的棕榈树及矿温泉,还有许多美术陈列馆。

棕榈滩  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的著名游览城镇。位于沃尔斯湖和大西洋之间的一个细长沙洲的北端。有3座桥和西棕榈滩相连。人口9,700。1871年以后开始有人定居。1887年命名。游览业发达。

棉兰  印度尼西亚城市,北苏门答腊省首府。位于苏门答腊岛北部德利河畔,接近马六甲海峡北口。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160万(1985)。古代已是地区经济中心。附近有肥沃火山土,开辟为全国最大的种植园区。开采石油和天然气,还有农产品加工、炼油、化工、纺织、机器制造等工业。日里河水浅,航运困难,市北23公里河口的勿老湾岛建有现代化港口,作为棉兰的外港。公路、铁路通岛内各地。有苏丹王宫及清真寺等古典建筑,郊外鳄鱼园饲养一千多条鳄鱼,吸引游人。

棉兰老岛  在菲律宾群岛南部,全国第二大岛。东临菲律宾海,西接苏禄海,南连苏拉威西海,北邻保和海。南北长471公里,东西宽528公里,面积9.46万平方公里。人口1,097万(1980),主要居民为摩洛人(中部和西部)、米沙鄢人(北部)。南北纵列的山地和平原交错。有全国最高峰阿波山和最长的河流棉兰老河。西南和东北部分别为由棉兰老与阿古桑两河形成的宽阔谷地和沼泽。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港湾。气候炎热潮湿,大部分地区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产蕉麻、椰子、稻、玉米、烟草、咖啡、菠萝和木材等。工业有化肥、钢铁、木材和食品加工。有铁、金、铬、铜、煤等矿。主要城镇为达沃、三宝颜等。

棉兰老河  菲律宾大河之一。位于棉兰老岛中部。源自布基农省东北部山区。上游为普兰吉河,向南流,汇入卡拜坎河后称棉兰老河,最后注入莫罗湾中的伊拉纳湾,全长约300公里。水系处于广阔肥沃的盆地内,是重要的农业区。通航里程有限。河道曲折,多沼泽。

森塔  南斯拉夫东北部城市。属塞尔维亚的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在蒂萨河畔。人口2.5万。1218年首见于史籍。铁路要站。工业有棉纺织、麻纺织、食品、木材加工和建筑材料等。市郊有天然气矿。

森美兰  马来西亚一州。位于马来半岛西海岸中段。面积6,646平方公里。人口72.4万(1990)。首府芙蓉。北部有吉保和武弄两山脉低丘,森林茂密,有锡矿,多沼泽。山间谷地及南部沿海平原橡胶林绵延。内地河谷多稻田。海滨有椰子林。交通发达,半岛马来西亚东西线铁路分别纵贯州内东西两地区,在东南边境金马士相会。公路网通达州内各城镇。马六甲海峡东岸的波德申是本州海上门户,又为马来西亚石油化工基地。沿岸海底有锡矿。

森特什  匈牙利东南部城市。在蒂萨河左岸支流韦凯尔河畔。南距霍德梅泽瓦沙海伊25.6公里。人口3.5万(1984)。铁路枢纽。有纺织、面粉、酿酒、陶器、制砖等工业,还有精密机械制造厂、饲料联合企业。附近产小麦、玉米,有奶牛场。

森纳尔坝  苏丹重要水坝。在青尼罗河中游森纳尔附近。1925年建成。坝高36米,长3,018米。坝后水库蓄水能力9.3亿立方米。主要为杰济拉平原提供灌溉用水。

森莫诺隆  柬埔寨东部城市,蒙多基里省省会。位于该省东南部的丘陵区,在桔井的东部。人口1.8万。气候温和。公路通金边和邻国越南。有飞机场。农产品贸易中心。

森伯尔布尔  一译“桑巴尔普尔”。印度奥里萨邦西部城市。人口11万(1981)。西临希拉库德水库。南有默哈讷迪河中游平原,利用希拉库德水库灌溉,种植水稻、小麦、甘蔗、香蕉等。工业有碾米、制糖、造纸、锯木和水泥、炼铝与铬铁厂。

森林几内亚  几内亚的自然、行政区。辖东南部七省,面积4.9万平方公里。首府恩泽雷科雷。大部为山地、丘陵,海拔一般600-1,000米。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多雨,年雨量1,500-3,000毫米。森林资源丰富。产稻、薯类、咖啡、茶叶、金鸡纳树及各种名贵木材。工业以木材加工为主,还有茶厂和奎宁厂。有富铁矿和金刚石矿。巴南科罗金刚石露天矿,年产17.5万克拉,70%为宝石金刚石。公路北通康康,西北抵马木,南通邻国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科特迪瓦。主要城市有恩泽雷科雷和马森塔。

森蒂纳尔山脉  意译“哨兵山脉”。在西南极洲埃尔斯沃斯高地上,即南纬77°-78°,西经86°-92°30'之间。主脉东北-西南走向。北端的乌尔默山海拔3,810米。有许多石山高峰突兀于冰原之上,形似哨兵。

彭巴    旧名“阿梅利亚港”。莫桑比克东北部港口。在莫桑比克海峡彭巴湾顶端。德尔加杜角省首府和农产品集散中心。渔港。新建较大毛毯厂,还有榨油、腰果和鱼类加工等小型工业。输出棉花、剑麻、腰果、花生、椰干。有航空站。

彭亨  马来西亚一州。在半岛马来西亚中部偏东。面积35,960平方公里。人口105.5万(1990)。首府关丹。北有大汉山脉、丁加奴高地和金马仑高原,西为吉保与武弄两山脉的宽广山体,东为南海沿岸广阔平原,东南为浪平沼泽洼地。彭亨河流贯,水力丰富,有比勒与珍妮两个天然湖泊。内地为宽广肥沃的山间盆地,有两个国家重点垦殖区,将近全州面积的40%。山区有金矿及世界著名的林明脉锡矿,还有铜、铁和锰矿。森林广布,产木材、藤条与树脂。稻田、橡胶园面积广大。海岸边多椰林。半岛马来西亚干线公路与铁路穿过本州联系首都及东西海岸重要城镇。

彭世洛    又译“披萨努洛”。泰国中北部城市,彭世洛府首府。在难河右岸。人口7.3万(1979)。历史古城,旧称“二河城”,大城王朝时改今名,曾建为陪都。农林产品贸易中心。有碾米厂等企业。交通中心,铁路、公路、水路的交会点。郊区大佛寺的铁佛像,铸于1364年,为泰国名胜之一。

彭达拉  一译“班德拉”。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东部城市。在韦恩甘加河上游右岸。人口3.9万。附近盛产棉花。锰矿开采重要。工业有棉纺织、炼油和机器制造业。

彭里斯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部城市。位于霍克斯伯里河畔,悉尼以西48公里。人口10.9万(1981)。生产奶制品,水果种植发达。工业有铝箔、水泥、建筑材料、纺织、电器等。附近有蓝山游览地。

彭亨河  半岛马来西亚最大河流。源于金马伦高原,汇集吉保山脉以东、大汉山以南、东海岸山脉以西诸水。注入南海。长434公里,流域面积29,137平方公里,约占半岛马来西亚面积的四分之一。上游地势陡峻,穿行在山崖中。支流切穿山脉,多险滩与瀑布。中下游河水含沙量大,经常改道。东北季风期间,多山洪,三角洲上常泛滥成灾。下游两岸沼泽广布。瓜拉立卑以下320公里可通小船,淡马鲁以下可通较大木船。河口南岸有城镇北干。中下游沿岸是全国重点垦殖区。

彭登布  塞拉利昂东部城市,近利比里亚边界。可可、可拉果和咖啡集散地。与几内亚的过境贸易甚盛。有棕油、棕仁加工厂。公路通弗里敦和邻国几内亚。

彭特兰湾  位于英国大不列颠岛之北,是苏格兰与奥克尼群岛之间的水道。沟通大西洋与北海。长23公里,宽10-13公里。水域波涛起伏,流速急,不利于航运。

彭萨科拉  美国佛罗里达州西北部城市、军港。临墨西哥湾。人口5.7万,大市区28.9万(1980)。  1559年起为西班牙殖民地。自十八世纪初到十九世纪,归属权转换于西、法、英三国之间,1821年为美国所有,并成为重要的海军基地和海军航空基地。保留着浓厚的西班牙时代的风俗文化。主要工业有合成纤维、化学药品、造船、食品、木材加工等。渔业很盛。

彭特科斯特岛  西南太平洋瓦努阿图(新赫布里底)中部岛屿。在南纬15°42'、东经168°10',圣埃斯皮里图岛东南96公里处。陆地面积438平方公里。人口约7,300。火山岛。中部是山地,东部有肥沃谷地。产椰子、咖啡。岛的南部和北部各有一飞机场。

彭贾里国家公园  在贝宁西北部,彭贾里河左岸。建于1952年,面积5,000平方公里。境内山丘起伏,是热带稀树草原带的天然动物保护区。生长牛油果、木棉、猴面包树和相思树等植物,动物有狮、豹、斑纹鬣狗、薮猫、胡狼、疣猪、髯猿、狒狒、象、河马、鳄鱼等。1954年与毗邻的尼日尔和布基纳法索自然保护区共同组成西非国家公园。

提尔  又名“苏尔”。即*推罗。

提尼斯  古城名。在埃及尼罗河中游西岸,今纳贾哈马迪附近。约公元前三千年,南部的上埃及王国并吞北部的下埃及王国,埃及初步统一,成立早期王国。国王美尼斯定都提尼斯。

提奈斯  阿尔及利亚北部港口。濒地中海,南距阿斯南38公里,有公路相通。人口1.8万。腓尼基人建立的古城,原名卡尔坦纳。有罗马时代古迹和九世纪清真寺。港口运出谢利夫河谷及附近所产农产品。有鱼类罐头和饮料厂。附近开采铁、铜矿。

提洛岛  一译“季洛斯岛”。希腊基克拉泽斯群岛中的岛屿。西为大提洛岛,东为小提洛岛,其中小提洛岛面积3.43平方公里。历史上素负盛名。公元三千年前已有居民,公元前九至前十世纪爱奥尼亚人在岛上设庙膜拜。公元前478年建立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该岛曾为希腊各城邦同盟的总部和财库所在地。古代爱琴海的宗教、政治及商业中心。曾长期为独立的岛屿。公元前166年以后在罗马统治时期为自由港。公元一世纪后海上贸易路线改变,商业衰落,祭祀亦废,渐成无人居住的荒岛。经1873年起考古发掘,成为世界考古学研究的中心之一。已发现的古迹有:巨大的阿波罗神像残骸、9尊大理石狮、月神庙、酒神庙、爱神庙、阿波罗宗教城、圆形剧场、古体育场等。

提格雷  埃塞俄比亚北部的省。面积6.57万平方公里。人口294.6万(1991)。首府默克莱。西部为高原,海拔1,500-2,000米,有特克泽河和加什河流经,属热带草原气候;东部为达纳基勒低地,气候炎热干燥,属荒漠半荒漠。西部主要是农业区,产小麦、苔麸、油料作物、棉花等;东部为游牧区,并产食盐与钾盐。

提尼安岛  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岛的大岛。在北纬15°、东经145°38',塞班岛西南5公里处。陆地面积101平方公里。人口710。火山岛。南岸有提尼安港。美国军事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美曾在此激战。产甘蔗、菠萝等。

提亚雷特  阿尔及利亚西北部城市。西北距瓦赫兰176公里。人口5.3万(1977)。地处上高原边缘,扼泰勒阿特拉斯山脉西段隘口。公元前二至公元一世纪罗马人建为军事要塞。现为提亚雷特省省会和贸易中心,谷物、牲畜、羊毛重要集散地。铁路通瓦赫兰,公路四达。

提济乌祖  阿尔及利亚北部城市,提济乌祖省省会。西距阿尔及尔88公里,有铁路相通。人口10.1万(1983)。大卡比利亚山区农产品贸易中心。有橄榄油、无花果加工、酿酒等工业。

提斯浦尔  印度阿萨姆邦北部、布拉马普特拉河畔城市。人口约4万。茶叶、大米及其他谷物的贸易中心。工业有制茶和锯木。有航空站。

提斯塔河  孟加拉国西北部河流。源于喜马拉雅山干城章嘉峰的泽母冰川,流经锡金、印度,进入孟加拉国后于奇尔马里附近汇入贾木纳河。长约400公里。下游河床宽270-550米,洪水位高2-2.5米,最大流量35,000米3/秒,最小流量4,000米3/秒。在巴林德地区修建的提斯塔河水坝工程,可灌溉土地12,000公顷。

提赫高原  在埃及的西奈半岛北部和中部。海拔500-1,600米,自北向南升高。由石灰岩和泥岩构成,地表平坦,间有流沙。气候干旱,常终年无雨。植被稀疏,仅散生一些多刺灌木。人烟稀少。

提贝斯提高原  北非撒哈拉沙漠中部的熔岩高原,在乍得西北部。长约480公里,宽约280公里。5座火山海拔在3,000米上下;图西德火山为休眠活火山;最高峰库西山海拔3,415米,是死火山。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多呈暴雨降于夏季。地势崎岖,风蚀、季节性水流侵蚀强烈。居民多从事半游牧,以饲养骆驼、驴、绵羊为主。局部种植椰枣、大麦、粟、西瓜、烟叶等。产阿拉伯树胶。野生动物有北非小羚羊、狷羚、野牛、扁角鹿、鬣狗、胡狼、沙漠狐、野猫、狮等。为旅游、狩猎区。有钨、锡和石油矿藏。奥祖以北有大铀矿。公路沿西部山麓南通拉若。在恩德拉利有飞机场。设有沙漠研究站。

提迪凯勒特绿洲  阿尔及利亚中部撒哈拉沙漠中的一组小绿洲。在塔代迈特高原南缘,东西向伸延150公里。主要绿洲和居民点有艾因萨拉赫、提特、奥莱夫阿拉伯等。由自流井和地下水灌溉。主产椰枣,还种植谷物。

雅西   ①罗马尼亚东北部的县。面积5,469平方公里。人口81.6万(1990)。首府雅西。北部为摩尔多瓦丘陵,南部属伯尔拉德高原。普鲁特河流经东部边境。山丘多森林,河谷和坡地为农牧业区。有机械、化学、纺织、食品加工等工业,主要集中在雅西。城镇还有帕希卡尼等。②罗马尼亚东北部城市,雅西县首府。在普鲁特河支流巴赫卢伊河畔的阶地上,东距摩尔多瓦边界13公里。人口26.5万,包括郊区为30.5万(1983)。十五世纪初为繁华的市镇和关卡,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曾为摩尔多瓦公国都城。铁路要站。工业有机械、电子、化学、纺织、食品加工、制药等。有国家科学院分院、大学、工学院、文化宫及建于十五世纪的教堂等。

雅典  ①古希腊爱奥尼亚人建立的奴隶制城邦。即今希腊首都雅典。位于巴尔干半岛东部阿蒂卡半岛西侧。附近有良港,便于航海和经商。公元前六世纪后逐渐繁荣,建立奴隶主的民主政治。公元前五世纪初,发展对外贸易和移民,进行扩张。曾以盟主地位联合希腊各城邦组成提洛同盟,与波斯争夺爱琴海霸权,爆发希波战争(公元前500-前449年)。公元前五世纪六十年代,成为雅典帝国,称霸爱琴海。势力扩展至意大利南部、黑海沿岸、东地中海以至埃及。雅典的扩张引起和其他希腊城邦特别是斯巴达的冲突,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战争使雅典城邦趋于衰落。公元前四世纪三十年代,被马其顿征服。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并入罗马版图。雅典人民创造的古典文化,在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科学等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为欧洲文明发源地之一。②希腊首都。在国境东南部的阿蒂卡半岛。人口88.5万,大雅典市包括比雷埃夫斯港和若干郊区居民区,人口309.6万(1991)。三面环绕石灰岩山地。是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公元前四世纪为地中海区域的文化中心,艺术、文学、哲学已很发达。古城最早建于阿克罗波利斯山,以后逐步扩展。大雅典为希腊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外港比雷埃夫斯海轮辐集,有多条铁路、公路、航空线通国内外重要城市。大雅典市工业产值占全国57%。有造船、机器制造、冶金、纺织、食品、化学等工业。马拉松水库供全市用水,有世界少见的大理石水坝(1931年建)。多古希腊、罗马和拜占庭时代的古迹,如雅典娜寺和卫城等,建筑壮丽,吸引游客。有国家图书馆、卫城博物馆、国家美术馆、雅典大学,美术、戏剧、音乐等高等院校和许多科研机构。是世界最著名的古典文化旅游城市之一。③美国俄亥俄州东南部的城市。在哥伦布东南120公里处。人口1.9万。建于1800年。1912年设市。周围是肥沃的农业地区。有机器、小型汽车、卡车、建筑材料等工业。1804年建立的俄亥俄大学是西北地方第一所高等学府。

雅法  见“特拉维夫-雅法”。

雅尔塔  乌克兰著名疗养城市。在克里米亚半岛南岸,黑海港口,北距辛菲罗波尔79公里。人口8.9万  (1985)。背山面海,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3℃。盛产葡萄和亚热带水果。工业以食品加工(葡萄酒等)为主。设有葡萄研究所和乌克兰气候疗养研究所。1145年见于史籍(称贾利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5年2月4-11日)美、苏、英三国首脑曾在此举行会议。

雅加达  当地华人通称“椰加达”。东南亚最大城市,印度尼西亚首都、特区。位于爪哇岛西部北岸,临雅加达湾,跨芝利翁河东西两岸。面积590平方公里,人口847万(1989)。十四世纪为东方有名的胡椒出口港,名“巽他噶喇吧”,1527年改名“查雅加达”,  1618年荷兰侵占,改称“巴达维亚”,印尼独立后,恢复原名并简化为雅加达。工业有造船、汽车装配、机械、建筑材料、纺织、轮胎、化工、肥料和食品加工等。国内海陆空交通枢纽,东南亚与澳大利亚之间航线中心。输出橡胶、咖啡和茶叶。市内有许多博物馆,其中雅加达博物馆为东南亚最大的博物馆,藏有爪哇猿人头骨化石,中国青铜时代的鼎和鬲以及历代文物。有许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文化中心、水族馆、体育场、动物园和兰圃等。西郊和西北郊八十年代初建立普西毕特科学城与太阳能发电站。离城10公里的印尼缩影城集中表现全国各地的风物和文化。外港丹戎不碌在城东10公里,有运河和铁路相通。东郊13公里的珍卡兰新国际机场于1985年启用。

雅各布  “恩卡伊”的旧名。

雅茅斯  一译“亚茅斯”。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西南部的海港。滨芬迪湾,隔大西洋与美国缅因州相望,有轮渡相连。主要商业和航运中心。水、陆、空交通畅达。人口7,000多。1785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许多反对独立者从纽约等城市迁居于此。建于1890年。气候凉爽宜人,为良好休养地。以渔业和木材工业为主。草莓和鹿角菜很负盛名。

雅浦区  西太平洋加罗林群岛西北岛群。位北纬6°40'-10°06'、东经137°33′-147°13'之间。由雅浦、鲁蒙、马普、加吉尔等15个岛和附近小岛组成,陆地面积216平方公里。人口9,320(1980),主要是密克罗尼西亚人。行政中心在雅浦岛科洛尼亚。多山地。属热带雨林气候。森林茂密。1898年德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日本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美国托管地。1979年5月11日成为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组成部分。重要的海底电缆站。低地多椰子树、槟榔树和竹林,产椰子、菠萝、甘蔗和草裙等。渔业发达。有磷灰石矿和镍矿。雅浦岛上曾发现有大量圆形石币等文物,别称“石币岛”。

雅温得  喀麦隆首都,中南省首府。在国境中南部。人口70万(1987)。建于1888年,曾先后为德、法殖民统治据点。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有木材、可可加工、制糖、榨油、烟草、饮料、制革、机械等工业。木材、可可等贸易甚盛。铁路西通杜阿拉,东北通恩冈代雷。有国际航空站。有1962年创办的雅温得大学,还有国立图书馆、研究院。周围丘陵起伏,森林茂密,有瀑布,多岩洞。旅游业发达。

雅库茨克  俄罗斯雅库特自治共和国的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在勒拿河中游左岸。人口18万(1985)。1632年在勒拿河右岸建城堡,1642-1643年迁现址。为帝俄向亚洲东北部、向南及向太平洋沿岸扩张的重要据点。河港,航空要港及公路运输中心。勒拿-维柳伊气田有输气管通达。轻工、食品、建材工业较发达,并有船舶及汽车修理厂和发电厂。有数所高校及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分部。

雅洛米察河  多瑙河下游左岸支流。在罗马尼亚东南部。源出南喀尔巴阡山脉的布切吉山,从山地流到特尔戈维什泰后进入多瑙河下游平原,在久尔杰尼汇入多瑙河。长410公里,流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下游多曲流和沼泽地。3-4月为汛期。不能通航。上游建有小水电站。主要支流为普拉霍瓦河。

雅各布阿巴德  巴基斯坦中部城市。位于苏库尔西北部。周围产粟、小麦、水稻等。工商业中心。有棉毡、刺绣、漆木玩具等厂。交通枢纽,铁路、公路西北通锡比,东南至苏库尔、拉尔卡纳等地。

雅罗斯拉夫尔  ①州名。俄罗斯行政区。在伏尔加河上游。面积3.64万平方公里。人口145.8万(1987),主要是俄罗斯人,城市人口占80%。1936年设州,首府雅罗斯拉夫尔。地势平坦,仅南部有丘陵。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10℃,7月18℃。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属针叶林和混交林带。工业以机械制造(汽车、柴油机、电机)、石油炼制和化工(合成橡胶、染料)为主,还有亚麻纺织和电力工业。伏尔加河上建有雷宾斯克水库和水电站。盛产亚麻和马铃薯。乳用畜牧业及养猪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重要城市有雷宾斯克、图塔耶夫等。②市名。  俄罗斯伏尔加河上游右岸港口,雅罗斯拉夫尔州首府。在雷宾斯克水库东南约80公里。人口62.6万(1985)。建于1010年。十七世纪为重要商港。河港,铁路枢纽。工业以机械制造(汽车和电机)、化工(合成橡胶和染料)为主,次为石油加工和纺织工业。有6所高等学校及十七至十九世纪初的古迹。

雅布洛诺夫山脉  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贝加尔湖东侧。东北-西南走向。长约650公里,宽20-120公里。大多海拔1,000-1,500米,最高点1,680米。主要由花岗岩、结晶片岩和砂岩组成。有古冰川的遗迹。海拔1,200-1,400米以下山坡覆盖森林,主要树种为落叶松,次为云杉及雪松等。山顶为山地苔原带。南段是太平洋、北冰洋水系的分水岭。

雅库特自治共和国  俄罗斯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在东北部,北临北冰洋的拉普捷夫海和东西伯利亚海。面积310,32万平方公里。人口103.4万(1987),以雅库特人和俄罗斯人为主。山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西为中西伯利亚高原,东为上扬斯克和切尔斯基山脉(最高点3,147米),南为斯塔诺大山脉(外兴安岭)。中部的勒拿河中下游沿岸及北冰洋沿岸为平原和低地,主要河流有奥列尼奥克河、勒拿河、因迪吉尔卡何等。40%以上面积在北极圈内。气候寒冷,大陆性显著。1月平均气温-50--28℃,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为北半球“寒极”。7月平均气温2-19℃。年降水140-280毫米。永冻土和冻土广布。森林占全境面积的一半以上。金刚石、金、云母、铁、煤、天然气、锡、钨等矿藏丰富。1922年设自治共和国。工业以采矿(金刚石、金、锡、云母、锑、煤、天然气等)为主,金刚石产量居全国首位。还有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鱼类加工及建筑材料工业等。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主要饲养驯鹿及牛。狩猎业甚盛。区内交通不便,以公路和水运为主。主要城市有首府雅库次克、米尔内和阿尔丹等。

惹班  即“莫佐克托”。

董里  又名“什田”。泰国西南部城市,董里府首府。位于董里河左岸。人口1.71万(1980)。椰子和橡胶的贸易中心。有机修、化工、碾米和木材加工等厂。泰南铁路在童颂有支线经本市至于东港,公路通洛坤、博他伦等地。有飞机场。

落基山脉  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东部的山脉。北连阿拉斯加北部的布鲁克斯山脉,南隔格兰德河谷与墨西哥的东马德雷山脉相接。全长4,800公里。多为平行的狭长山脉,并夹有山间盆地和高原。美国境内的一段,许多山体巍然隆起,成为落基山脉最高部分。埃尔伯特山海拔4,399米,是落基山脉的最高峰。此外,布兰卡峰、朗斯峰等也都海拔4,300米以上。美国境内因气候干燥,没有较大冰川;加拿大境内,山地冰川很发育,形成阿尔卑斯式的尖峰。落基山区开发较晚,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因修建了横贯大陆的铁路,矿山大量开发,才逐渐发展。采矿业占重要地位,如比尤特的铜,利得维尔的铅、银,科莱马克斯的钼等都很著名。

葛鲁  一译“格劳”。缅甸掸邦西南部的城镇和山区休养地。在掸邦首府东枝西南56公里,从仰光-密支那铁路的塔泽通往东枝的铁路和公路从这里通过。

葛底斯堡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南部的一个自治村镇。位于阿勒格尼山东麓。人口7,200。水果产地中心和加工地。美国南北战争中葛底斯堡战役(1863年7月1-3日)的战场,林肯总统曾在此发表具有历史意义的演说,提出“民有、民治、民享”口号。国家军事公园中保留有许多战场和国家公墓。

葛林芝火山  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巴里桑山脉的活火山。位于巴东城东南。苏门答腊的最高峰,海拔3,805米。有一个很大的破火山口。1838年以来曾多次喷发,最近一次在1938年。

葡萄牙  国名。位于欧洲西南伊比利亚半岛的西部,东、北邻西班牙,西、南滨大西洋。面积9.2万平方公里。人口1,030.5  万(1989),99%以上为葡萄牙人,余为西班牙人等。通用葡萄牙语,多信天主教。首都里斯本。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多山地,埃什特雷拉山脉横贯北部,最高点埃什特雷拉峰,海拔1,991米;南部多丘陵。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海岸间有石质岬角与沙质海湾。北部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南部属地中海式气候。月平均气温:1月2-11℃;7月20-26℃。年降水量一般500-1,000毫米,西北部有超过1,500毫米处。主要河流有特茹河、杜罗河、瓜的亚纳河、萨杜河。富水力资源,中上游多建有水电站。特茹河与萨杜河有宽阔的河口湾。有钨、锡、铀、铁、锰,铜等矿藏。中世纪时受摩尔人统治,后属西班牙,  1143年成为独立王国。十五到十六世纪在海外占有许多殖民地。1581-1640年复受西班牙统治。1910年成立葡萄牙共和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二。耕地占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林地亦占三分之一,其中三分之一为栓皮栎林,软木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为主。盛产葡萄、油橄榄与无花果等,葡萄酒、橄榄油产量居世界前列。畜牧业以养羊为主。海洋渔业发达,富沙丁鱼、金枪鱼等。工业以纺织、炼油、造船、电器、化学、造纸、软木加工、食品为主。出口以纺织品、软木与软木制品、沙丁鱼罐头、葡萄酒、橄榄油为大宗,进口粮食、肉类、原油、机器、化学品、金属、羊毛与棉花等。旅游业颇盛,游客年达800万以上(1983)。

葡萄牙萨  “波图格萨”的旧译。

葡属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的旧称。

葡属东非洲  见“莫桑比克”。

葡属西非洲  见“安哥拉”。

蒂科  喀麦隆西南部港口。临几内亚湾。人口1.3万(1976)。输出香蕉、可可、咖啡、棕仁、棕油、木材、橡胶产品。附近多种植园。有橡胶加工、铸铁、动力机械等工厂。公路通维多利亚、杜阿拉。有航空站。

蒂黑  波兰南部城市。北距卡托维兹15公里。人口18.2万(1984)。1629年首建啤酒厂,以产啤酒著名。还有造纸厂,附近有煤矿。

蒂奥  西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亚岛东部城镇。向西南经山地和努美阿有公路相连,人口约3,000。主要镍矿产地。

蒂马鲁  新西兰南岛东岸港市。位于克赖斯特彻奇西南约150公里,濒临坎特伯雷湾。市区人口2.9万(1986)。农畜产品集散中心和铁路枢纽。有毛纺织厂。出口以冻肉、羊毛、面粉为主。海滨旅游胜地。

蒂卡尔  玛雅古城遗迹。在危地马拉北部佩腾省东北部丛林中,东北距弗洛雷斯约35公里。约在1696年发现,1848年发掘,1955年起对外开放。古代玛雅最大城市之一,建在沼泽环绕的丘陵上,由九组建筑群和大广场组成,以桥梁和堤道相连。占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城市在公元800-900年间被遗弃。1963年起进行大规模发掘。考古、游览胜地。可乘飞机抵达,并有公路通危地马拉城。

蒂尔堡  荷兰南部城市。在威廉米娜运河畔。人口15.4万(1982)。毛纺织工业中心,还有机械、电器、皮革等部门。有大学。

蒂华纳  墨西哥西北边境自由市。位于北下加利福尼亚州的西北端,特卡特河畔,临近太平洋,北距美国圣迭戈19公里。海拔1,450米,交通方便。人口46.1万(1980)。  1862年为一大牧场的村落,以后成为边境娱乐地;1900年只有242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为新兴的旅游城市,以美国游客为多。工业以装饰品、食品、轻工业为主。周围灌溉农业区出产小麦、棉花、蔬菜、葡萄等。

蒂米什  罗马尼亚西部的县。面积8,692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人口71.5万(1990)。首府蒂米什瓦拉。属蒂米什河与贝加河流域,西部为大平原,东北部为丘陵高地。农业生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小麦、玉米、向日葵、甜菜产量较大。畜牧业、园艺业甚盛。工业比较发达,主要有机械制造、化学、食品加工、纺织、皮革等。

蒂沃利  意大利中部城市。位于萨比尼山西坡,临特韦雷河支流阿尼埃内河,西距罗马29公里。人口4.6万(1980)。以食品、皮革与橄榄油等工业部门为主。为罗马至佩斯卡拉横贯亚平宁山脉的铁路、公路枢纽。阿尼埃内河上的瀑布,高108米,十分壮观。有中世纪城堡、文艺复兴式建筑的公园与罗马时代的建筑遗迹。有温泉浴场。

蒂罗尔  奥地利西南的州,分为北蒂罗尔及东蒂罗尔两部分,面积合计12,647平方公里。人口63万(1991)。首府因斯布鲁克。大部为阿尔卑斯山地,因河及德拉瓦河河谷有平原。历史上曾建蒂罗尔公国,  1363年后为哈布斯堡王朝所有。1919年南部平原划归意大利,北部山区成立蒂罗尔州。有铜、菱镁矿、盐等矿藏。工业有钢铁、电子、化学、人造宝石等,彩色家具、木雕、羚羊皮包别具风格。林牧业发达,产乳肉。耕地少,产土豆、黑麦。本州以国际滑雪场及避暑胜地著称。

蒂哈马  一译“帖哈麦”。指阿拉伯半岛的全部沿海地带,主要指阿拉伯半岛西岸、南岸与东南岸的狭窄平原。终年高温,空气潮湿,“蒂哈马”一词意即“闷热的低地”。蒂哈马常冠以所在地区的名称,如汉志蒂哈马、阿西尔蒂哈马、阿曼蒂哈马等。

蒂宾根  德国西南部城市。在内卡河、阿默河和施泰因拉克河交汇处。人口7.5万(1984)。1078年始见记载,1231年建市。出版业中心。工业有金属加工及木材加工、机械制造、纺织、造纸等部门。多中世纪建筑古迹。设有大学(1477年创办)、天文台,还有多所科研机构。

蒂朗岛  红海北部亚喀巴湾南口蒂朗海峡中的小岛。长约16公里,宽约8公里。属沙特阿拉伯。由于亚喀巴湾是约旦的唯一出海口和巴勒斯坦南部的唯一出海口,故蒂朗岛地理位置很重要。

蒂萨河  多淄河中游左岸支流。源出乌克兰西南部东喀尔巴阡山,纵贯匈牙利东部,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西北约42公里处汇入多瑙河。流域平均海拔仅85米,是典型的平原河流,河道弯曲,原长1,400多公里,经截弯取直后缩短为980公里。流域面积15.7万平方公里。下游南斯拉夫森塔附近年平均流量810米3/秒,流量变化大。沿河两岸筑堤防洪,并建有许多运河和渠道,利于灌溉和航运。索尔诺克(匈)以下可通航。上游蒂萨勒克附近建有水坝和电站。

蒂斯河  英国英格兰东北部河流。发源于奔宁山脉西北部的克罗斯山,东流注入北海。长110公里。流域面积1,834平方公里。中游多瀑布,下游流经平原。河口段经整治可通15万吨级的大型油船与矿石船。下游地区炼油、石油化工与钢铁工业发达。

蒂伦豪特  一译“蒂尔努”。比利时北部城市。在蒂尔努运河上,离荷兰边界仅8公里。人口3.8万(1981)。罐头食品、印刷等工业重要,还有纺织(花边)、化学工业。有许多封建时代的住宅。

蒂米什河  多瑙河中游左岸支流。源出罗马尼亚西南部南喀尔巴阡山脉西端的切尔纳山,先向北,经卢戈日折向西,再向南成弧形,入南斯拉夫境内,在潘切沃附近注入多瑙河。全长340公里。主要支流伯尔扎瓦河。中下游可通航小船。

蒂库伊蒂  新西兰北岛西部城镇。位于怀托卡河支流怀巴河畔,奥克兰以南168公里。人口4,840。附近有世界闻名的怀托莫溶洞,为游览胜地。是周围山区木材集散中心。

蒂阿瑙湖  一译“特阿瑙湖”。新西兰第二大湖。位于南岛西南部山区,因弗卡吉尔西北120公里。湖长61公里,最宽处9.7公里,面积344平方公里。湖水深276米。怀奥河发源于此。湖四周多小港汊。出产鲑鱼、鲟鱼。

蒂拉贝里  尼日尔西南部城镇。临尼日尔河左岸,东南距首都尼亚美110公里。稻谷贸易和加工中心。附近利用尼日尔河水灌溉,发展水稻种植,还产粟和牛。公路南通尼亚美、北通邻国马里。

蒂鲁布尔  印度泰米尔纳德邦西部城市。在诺伊尔河畔。介于埃罗德与哥因拜陀之间。公路交通中心。人口16.5万(1981)。附近产棉花、油料作物、茶、甘蔗、咖啡。工业中心,有较大的纺织工业,还有炼油和农产品加工工业。

蒂米什瓦拉  罗马尼亚西部城市,蒂米什县首府。西部平原最大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城跨贝加河两岸。人口30.3万(1983)。原为古罗马居民点,十三世纪时为要塞,曾称泰梅什堡。交通枢纽。有机械(电机、电子仪器、农机)、纺织、制鞋、化学和食品等工业。有大学、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和研究机构以及历史博物馆等。还有十五世纪城堡、十八世纪市政厅和大教堂等古建筑。

蒂拉斯波尔  摩尔多瓦城市。德涅斯特河左岸港口。人口16.2万  (1985)。1792年建为要塞,1795年设市。1929-1940年为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首府。河港。铁路枢纽。工业以罐头食品为主,葡萄酒和白兰地酒以优质著称。还生产电气设备、铸造机械、玻璃器皿和棉纺织品。有历史地志博物馆。

蒂科皮亚岛  西南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最南岛屿。位南纬12°10′、东经168°50′。岛长5公里、宽3公里。人口1,040。是古老火山岛,森林茂密。

蒂里奇米尔峰  世界著名雪峰。在巴基斯坦吉德拉尔以北55公里,邻近阿富汗边界。兴都库什山脉最高峰,也是巴基斯坦最高峰。海拔7,690米。

蒂鲁内尔维利  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南部城市。公路与铁路交通枢纽。人口12.9万(1981)。附近产棉花、水稻与豆类。工业有纺织(包括手工纺织)和制造手摇纺织机,还有水泥、火柴等厂。

蒂鲁吉拉伯利  印度南部城市,属泰米尔纳德邦。人口连郊区60.8万(1981)。位于高韦里河中、下游之交,有航空站及通往马德拉斯、埃罗德和马杜赖的铁路、公路。重要的商业中心。有纺织、水泥和机械工业,并生产高压锅炉。

博川  朝鲜北部城市,博川郡首府。在平安北道西南部,大宁江左岸博川平原中心。附近盛产稻、麦、大豆等,养蚕业发达。有丝织工厂,是朝鲜北部主要丝织品产地。

博马  扎伊尔历史名城。在刚果河(扎伊尔河)下游右岸,离河口80公里。人口约9.4万(1975)。曾是松戈王国和刚果自由邦首邑。多古迹,有全国最老的教堂、旧政府官邸、群众起义纪念碑等。亦是重要港口。有榨油、食品、啤酒、化学等工业。铁路通切拉铝土矿区。

博韦  ①法国北部城市,瓦兹省首府。在泰兰河畔。人口连郊区5.6万(1982)。有纺织、化学、冶金、家具制造等工业。重要的交通中心。建于十三至十四世纪的圣皮埃尔大教堂、圣安蒂教堂及古老的主教宫都很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城市遭受严重破坏,后重建。②加蓬中北部城镇。在奥果韦河北岸。人口约8千。农林产品集散地。河港。附近奥堪美木、桃花心木、乌木等资源丰富,产咖啡、玉米等。河运上通拉斯图维尔,下达河口。公路通利伯维尔。修建中的横贯加蓬铁路经此。西南有动物保护区和国家公园。

博卢  土耳其西北部城市,博卢省省会。人口3.8万(1980)。位于博卢山南麓,海拔742米。有皮革工业。设有师范学院与林业学校。附近有古代卑斯尼亚王国著名城市厄斯基希萨尔的遗址,旅游业重要。

博尔  ①乍得西部城镇,湖省首府。在乍得湖东北岸一个半岛上。渔业和湖盐开采颇盛。公路通马奥和恩贾梅纳。附近还产硫黄。②南斯拉夫东部山城。属塞尔维亚。在尼什以北90公里处。人口5.3万。铁路要站。1904年随铜矿开采而兴起,建有全国最大铜矿冶炼中心,生产粗铜、电解铜、多种金属和硫酸等。设有矿业学院、矿物陈列馆。市郊有中世纪古迹。

博凯  几内亚西北部新兴矿业城市,博凯省首府。在廷吉林塔河左岸,东南距科纳克里160公里。人口22.5万(1983)。附近铝土矿储量20亿吨,品位58-62%。矿山始建于1969年,设计年产矿石900万吨。1973年投产,有专用铁路通康姆萨尔港输出。有航空站。

博城  塞拉利昂第二大城,南方省首府。西北距弗里敦176公里。人口3.94万(1974)。曾为塞拉利昂保护国首府。南部地区行政、商业、教育中心。棕油、棕仁、生姜、可可、咖啡、稻米重要集散地。有金刚石开采和金刚石研磨、食品加工工业。公路枢纽。有航空站。有师范学院及图书馆。

博埃  几内亚比绍城镇。在东南边境。原为丛林中的小村庄,几内亚比绍人民武装斗争根据地之一。1973年9月24日,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在此宣告成立,曾为临时首都。

博德  挪威北部港市。位于挪威海中部的半岛上,索尔特峡湾口,北极圈之北。人口3.3万(1980)。渔业中心。水上飞机的基地。有修船厂、啤酒厂。是铜矿的转运港。旅游地。每年6月初至7月初出现极昼现象。

博巴森  旧称“博巴森-罗斯希尔”。毛里求斯第二大城。在毛里求斯岛西部。由博巴森、罗斯希尔两城不断扩大连接而成。人口9.4万(1985)。蔗糖加工中心。住宅城市,商业发达。公路通路易港、卡特勒博纳、居尔皮普等地。

博龙岸  菲律宾港市,东萨马省首府。位于萨马岛中东部。人口3.3万。东部沿海公路通过此地。有椰子种植园,稻米、玉米、甘蔗的集散地。椰干输出港。

博他仑  又称“高头廊”。泰国西南部城市,博他仑府首府。在宋卡的西北部。历史古城,位于马来半岛北部,銮湖附近。古城距新城8公里。橡胶、椰子、锡的集散地。有皮革、碾米等厂。泰南铁路干线经本市;公路西通董里,南达合艾。市郊的名胜地,丘哈沙江山洞,有佛像多尊。

博尔马  突尼斯最大油气开采区。在南部沙漠中,近阿尔及利亚边境。1964年发现,1966年起开采。估计石油储量约7,400万吨,有185公里的输油管通地中海加贝斯湾岸的苏海赖。全国天然气开采几乎全部集中于此,供国内消费。

博尔顿  英国中部城市。在英格兰西北部,克罗阿尔河畔,东南距曼彻斯特18公里。面积140平方公里。人口26.2万(1983)。中世纪时已是重要毛纺织业中心,十八世纪棉纺织取代毛纺。十九世纪中叶成为纺织、采煤工业中心。现代工业还有机械、造纸、化工等。有美术馆、博物馆和纺织机械陈列馆。陆路交通枢纽。

博尔德  美国科罗拉多州中北部城市。在丹佛西北35公里。人口7.6万(1980)。1858年始建。1871年设市。工业有飞机制造、电子仪器、化学、体育用品等。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科罗拉多大学所在地。附近有原子能工厂。为前往落基山国家公园出入口,旅游业发达。

博亚卡  哥伦比亚中部一省。面积2.32万平方公里。人口121万(1985)。首府通哈。东部为奥里诺科河支流冲积平原和低山坡,占全省面积70%,西部为海拔3,500米的东科迪勒拉山地。热带气候。东部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西部750毫米。经济以农牧业为主。耕地中有三分之二为牧场,以饲养牛、羊为主,牲畜头数居各省前列。主要农产品有谷物、咖啡、烟草、甘蔗、水果等。富森林资源。有石油、铁、煤、金、铜等矿产,绿宝石产量居世界首位。在帕斯德里奥建有全国最大的钢铁厂。巴塔河上建有奇沃尔水电站。有铁路、公路和航空线通省内外城市。

博伦厄  一译“博兰格”。瑞典中部的城市。在达尔河畔。人口2.9万(1979)。  1875年铁路开通后,发展迅速。以后成为周围地区的商业中心,重要陆运枢纽。钢铁工业中心之一。有造纸、锯木、铸铁、皮革等厂。

博伊西  美国爱达荷州最大城市、首府。在州西南部斯内克河支流博伊西河畔。海拔835米。人口10.7万(1984)。  1863年附近发现大金矿而始建居民点,1864年为州首府。早期因采金,后期因林业和灌溉农业扩大而发展,现为农畜产品贸易中心。以食品加工、家具、电机等工业为发达。有博伊西州立大学。

博克拉  尼泊尔中西部城市。位于塞蒂河宽广平坦的河谷里。海拔888米。人口约5万。公路交通中心。加德满都至博克拉公路的终点站。飞机场。四周环山,风景秀丽,周围被芳草繁花环绕,犹如公园;附近的培瓦湖,湖水清澈,为游览胜地。商业较发达,大麦、大米、粟、蔬菜的集散地。附近有铜、盐等矿。

博希孔   贝宁南部城镇。在波多诺伏西北96公里。农产品集散、加工中心,附近产油棕、棉花、咖啡、玉米、木薯等。有榨油、轧棉、麻袋等工业和棉花研究机构。铁路南通帕胡,北达帕拉库。公路通阿波美。

博阿利  中非共和国中南部城市,翁贝拉-姆波科省首府。在班吉西北65公里,姆巴利河左岸。人口2.5万(1975)。棕油、棕仁、橡胶、棉花集散地。有纺织、轧棉工业。附近有铜矿。在西北面博阿利瀑布处建有水电站,装机容量5,200千瓦,向首都输送电力。

博阿科  尼加拉瓜中部城市,博阿科省首府。位于中央高原西侧,南距尼加拉瓜湖40公里。海拔388米。人口2.2万(1978)。内地农牧区的贸易和加工中心。工业以乳制品和畜产品加工为主,另有锯木业,并生产肥皂、砖瓦、矿泉水、巴拿马草帽等。有公路通马那瓜。

博拉马  几内亚比绍西部城镇和港口。在博拉马岛上,北距比绍约30公里。1941年前是葡属几内亚首府。地方性工商业中心,有榨油等农产品加工工业。沿海航运及渔业较重要。

博罗莫  布基纳法索中西部城镇。当瓦加杜古一博博迪乌拉索公路中点。农畜产品集散和加工中心。附近盛产花生、棉花、粟、稻,多牲畜。有榨油等工业。

博帕山  一译“波帕山”。缅甸著名的火山。勃固山脉的最高点,位北纬20°55′,东经95°15′处,海拔1,518米。在仁安羌东北65公里,蒲甘东南60公里。历史时期有喷发,火山口直径超过1.5公里。一向为缅甸佛教徒朝拜的地方。

博帕尔  印度中部城市,中央邦首府。人口67.2万(1981)。重要的小麦产区,新兴工业城市。有面粉、造纸、制革、纺织、化学、制糖和五金工具等工业。郊区戈温德布拉有全国规模的重型电机厂。德里-马德拉斯铁路经过。东北的桑奇,有著名的乌代吉里佛窟和斯图帕佛窟。1984年12月,市内一美国农药厂毒气泄漏,导致死亡数干人,致残10万人,是世界最严重的毒气泄漏事故。

博祖姆  中非共和国西北部城市,瓦姆-彭代省首府。在瓦绿河右岸。棉花、木薯、粟等集散地。有轧棉工业和金矿开采。公路枢纽。

博萨索  旧称“卡西姆港”。索马里北部港口,濒亚丁湾。地方性贸易市场。渔港。主要接纳非机动的阿拉伯独桅船,输出周围地区所产乳香、没药等。每年6月中旬至9月中旬,因风浪过大,停止开放。公路通加罗韦。有航空站。

博登湖  即“康斯坦茨湖”。

博蒙特  美国得克萨斯州东南部的河港城市。在休斯敦东137公里处,临内奇斯河。有萨宾-内奇斯运河与墨西哥湾相通。1901年附近发现石油后,成为该州最早繁荣起来的石油城。人口12.3万(1984)。铁路、公路、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的枢纽;大型河港。石油加工、石油化工和合成橡胶的重要中心,还有石油工业设备、造船、食品等工业。

博尔扎诺  一译“波尔萨诺”。意大利东北部城市,在阿迪杰河支流伊萨尔科河北岸。人口10.4万(1982)。重要工商业中心。有炼铝、铁锰冶金、机械、汽车、军械、纺织与食品等工业部门。交通枢纽。有铁路北通意、奥边境的布伦纳、雷西亚山口,南接米兰-的里雅斯特铁道干线。旅游业亦较重要。有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与博物馆。

博兰山口  巴基斯坦西部著名山口。位于博兰河上游,奎达的东南部。几世纪来是巴基斯坦至阿富汗的重要通道。由一系列长而窄的狭谷和峡口组成。沿通道筑有铁路和公路,连接锡比和奎达。

博托沙尼  罗马尼亚东北部城市,博托沙尼县首府。在雅西西北约100公里。人口9.4万(1983)。1439年见于记载。有铁路通此。地处农业区中心,为农产品集散地。工业以纺织为主,还有服装、食品、家具、玩具、农业机械等工厂。有建于十五至十八世纪的教堂。

博克龙省  巴拉圭西北部边境省。西北界玻利维亚,西南邻阿根廷。1941年建省。面积原达16.8万平方公里,1973年缩小至4.7万平方公里。人口1.7万(1990)。首府佩德罗·佩克尼奥·培尼亚博士镇。地处北部查科平原腹地,气候干燥,丛林灌木及草原为其自然景观。种植大豆、棉花、高粱、花生等。采伐破斧树(可提取单宁酸)为重要生产活动,产品经窄轨铁路运往巴拉圭河的港口输出。有公路通行。

博克斯堡  南非城市。在德兰士瓦省南部,海拔1,665米。人口15万(1980)。建于1887年。南非金矿开采中心之一,附近还采煤。有耐火材料厂。铁路通约翰内斯堡。

博纳贝里  喀麦隆西南部港口。在武里河口右岸,与杜阿拉隔河相望,有桥梁相连。杜阿拉港区的一部分。通恩康桑巴铁路的起点。有肥皂厂。

博奈尔岛  西印度群岛中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的岛屿。在小安的列斯群岛西部,南距委内瑞拉北岸80公里。长35公里,宽10公里,面积288平方公里。人口9,500(1981)。首府克拉伦代克。北部为低矮的山丘,最高点仅240米,南部地势平坦。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温度28℃,年降水量440毫米。岛上多鸟类,尤以红鹤著名,有“红鹤岛”之称。1520年为西班牙所占。1634年沦为荷兰殖民地。以晒盐工业为主。农业主产剑麻、药用芦荟等,有养羊业。游览业较盛。

博罗季诺  一译“波罗季诺”。俄罗斯莫斯科州村庄。东距莫斯科124公里,在莫斯科河支流科洛恰河畔。著名古战场。1812年8月26日,库图佐夫率领俄国军队在此击溃拿破仑的法国军队。1941年苏联红军在此同德国军队激战。设有军事历史陈列馆与古迹保护区、战斗英雄纪念碑。

博季努德  伊朗东北部城市。人口10万(1976)。位于科彼特山以南的阿特拉克河谷地中的交通要道上。为小麦、核桃、羊毛等农牧产品的市场。有地毯业。

博茨瓦纳  国名。旧名“贝专纳”。在非洲南部内陆,邻纳米比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和南非。面积58.2万平方公里。人口121万(1988),绝大部分是贝专纳人。居民85%信拜物教,余信基督教。通行茨瓦纳语,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哈博罗内。大部属卡拉哈里盆地,东高西低,海拔800-1,000米,地表覆盖粗细砂砾,地形微缓起伏,有孤丘和岛山散布其间;东和东南部为盆地边缘的丘陵区,平均海拔1,220米;北部低洼,有大片沼泽和盐沼。亚热带干燥气候,年降水量700-250毫米以下,自东北向西南递减。全年有水的河流很少。十九世纪初英国势力侵入,1885年沦为英国保护国。1966年9月30日宣告独立,改名博茨瓦纳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养牛业尤为发达,平均每人有牛3头余,活牛和牛肉每年有大量出口。少量种植高梁、玉米、花生、豆类等作物,粮食不敷自给。采矿业发展迅速。是世界主要金刚石开采国之一,金刚石占全国出口总值的60%和政府总收入的三分之一。铜、镍、煤的开采和出口量亦居非洲前列。加工工业以屠宰和肉类加工较发达。铁路南通南非、北通津巴布韦。

博洛尼亚  一译“波伦亚”。意大利北部城市,艾米利亚-罗马涅区首府。位于波河平原南缘、亚平宁山脉北麓。人口45.5万(1982)。农产品集散地,商业中心。工业以食品、纺织、农业机械、汽车、铁路器材和化学为主。铁路枢纽。多城墙、塔、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哥特式教堂等古代建筑。有欧洲最古老的波伦亚大学,建于十二世纪初。

博泰夫峰  一译“博特夫峰”。曾名“尤姆鲁克恰尔峰”  (1950年前)。巴尔干山脉最高峰。在保加利亚中部。西南距卡尔洛沃11公里。海拔2,376米。顶部宽广平缓,多草地。登萨河源出其东麓。上有保加利亚最高的普雷斯卡瀑布。建有气象站、电台和电视台。

博特尼湾  即“植物学湾”。

博特罗普  德国鲁尔区北缘工业城市。在埃森西北8公里、莱茵河-黑尔讷运河畔。人口11.3万(1984)。  1092年始见记载,十九世纪下半叶因发现和开采煤矿而兴起。铁路枢纽:河港。工业以采煤、焦炭化学、机械制造为主导部门。北部有广阔的林地和公园。

博朗吉尔  印度奥里萨邦西部城市,马哈纳迪河中游平原西南境的公路中心。人口3.6万。西南山区的木材、平原上的稻谷和甘蔗的集散地。工业有棉纺织、碾米、制糖、锯木和家具制造业。

博桑戈阿  中非共和国中西部城市,瓦姆省首府。在沙里河支流瓦姆河左岸。人口3.5万(1982)。轧棉工业中心。交通枢纽。干线公路南通班吉,北通邻国乍得。

博尔本德尔  一译“波尔班达尔”。印度古吉拉特邦卡提阿瓦半岛的海港城市。临阿拉伯海。人口11.5万(1981)。有铁路和公路线与内地相连。化学工业(苛性钠)重要,还有水泥工业、钢铁器皿制造业。

博尔加坦加  加纳北部边境城市,上部区首府。在沃尔特盆地北缘。人口1.89万。农畜产品集散中心,牛油果、玉米、牲畜、皮革的贸易甚盛。以篮篓编织手工业闻名。有肉类加工厂。公路中心。有航空站。

博尔赫霍特  在比利时北部,是安特卫普市的东郊。人口4.4万(1981)。原为村庄,  1836年曾成独立城市。金刚石琢磨业颇负盛名。印染、服装、化学、卷烟等工业发达。建于十九世纪的教堂是比利时第一个新哥特式建筑物。

博约马瀑布  亦称“基桑加尼瀑布”,旧称“斯坦利瀑布”。在刚果河(扎伊尔河)上、中游交界处,扎伊尔乌本杜和基桑加尼两河港间长约100公里的河段上,是世界最长的瀑布群。共有7个瀑布,落差合计约70米,其中第七级瀑布最大,宽约800米,六、七两级落差共达50米。沿岸筑有窄轨铁路连接航运。

博里霍尔姆  瑞典东南部城镇。位于厄兰岛西岸,临卡尔马海峡。人口约7,000。建于1816年。是谷物、牲畜和白垩土的转运地。有十六世纪城堡残垣。是海滨游览地。

博阿维斯塔  全称“布朗库河畔博阿维斯塔”。巴西北部城市,罗赖马地区首府。位于内格罗河支流布朗库河右岸,南距马瑙斯640公里,有公路相通。人口4.3万(1980)。1926年设城。1943年定为首府。畜牧区的中心。上游地区开采黄金、金刚石、铝土矿和锡石。有冶金、建筑材料、酒精等工业。输出畜产品、烟草、橡胶、巴巴苏坚果、木材等。公路通委内瑞拉和圭亚那。有飞机场。1975年建有卫星电话联络站。

博纳维斯塔  加拿大纽芬兰岛东部的城镇。位于博纳维斯塔角正南面,省会圣约翰斯北120公里。人口4,000多。有冷藏鳕、鲑、鲭等各种鱼的工厂,是纽芬兰岛上最早的捕鱼基地之一。

博拉博拉岛  太平洋东南部社会群岛岛屿。在南纬16°30′、西经151°45′,塔希提岛西北270公里。属法属波利尼西亚。陆地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2,580。由中部主要岛和周围一系列小岛组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是美国海空军基地。是社会群岛最美的岛屿之一。岛西岸的瓦伊塔佩是主要居民点和港口。北端小岛上有飞机场。产椰子、柑橘、香草等。旅游业重要。

博特朗日山  比利时最高峰。位于阿登高原北部。海拔694米。

博德罗格河  蒂萨河右岸支流。由发源于喀尔巴阡山的拉托里察河与拉博雷茨河汇流而成。先南流经斯洛伐克东端,后入匈牙利西南流,在托考伊注入蒂萨河。是大平原中曲流发育比较典型的河流。长267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17米3/秒。有春汛,夏季有洪水。可流送木材。

博布鲁伊斯克  白俄罗斯中南部城市、河港。在第聂伯河支流别列津纳河右岸。人口22.3万  (1985)。十四世纪见于史籍。1793年并入帝俄。1795年建市。有铁路通连明斯克和乌克兰。工业以锯木、胶合板、家具等木材加工为主,次为修船、轮胎、农机和拖拉机配件生产。有地志陈列馆。

博恩霍尔姆岛  旧译“博恩岛”、“波恩荷尔姆岛”。波罗的海中丹麦的岛屿。北距瑞典仅40多公里。长36公里,宽28公里,面积588平方公里。人口4.7万。全岛丘陵起伏,中央最高,海拔162米。北部和中部由花岗岩构成。北岸和西岸为陡峭的岩岸。农业、渔业和航海业发达。有花岗岩采石场。陶瓷制品著名。伦讷为主要港市。是游览胜地。

博博迪乌拉索  布基纳法索第二大城市,上盆地省首府。在国境西部。人口16.5万(1982)。建于十五世纪。南部地区工商业中心。棉花、花生、牲畜重要集散地。有机械修配、碾米、卷烟、榨油(花生)、轧棉、饮料等小型工业,珠宝、雕刻、铜铁器等手工业著名。近郊有剑麻种植园。交通枢纽。铁路通瓦加杜古和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公路四达,有国际航空站。有清真寺和地质、纺织、社会经济等研究机构。

博普塔茨瓦纳  在南非开普省东北部和德兰士瓦省西部,由6片互不连接的地区组成。面积3.2万平方公里。人口103.6万(1980),主要为班图语系的茨瓦纳人。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土地贫瘠。属粗放畜牧业地区。南非白人政权推行“黑人家园”政策,强行规定这里是240万茨瓦纳人的“家园”,受到当地居民坚决抵制。

博德瓦尔高原  一译“波托瓦尔高原”。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北部高原。在杰赫勒姆河与印度河之间,北起卡拉奇塔丘陵,南至盐岭山脉。东西长240公里,南北宽96公里,面积18,200平方公里。高原呈波状起伏,海拔300-600米,地面由东北向西南缓倾,生长稀树灌丛。重要河流有索安、哈罗等,还有几个湖泊。气候干旱,年雨量380-510毫米。农作物有小麦、大麦、高粱、烟草。矿产有岩盐、煤、石膏等。重要城市有伊斯兰堡和拉瓦尔品第。

博卡斯德尔托罗  巴拿马西部加勒比海海港,博卡斯德尔托罗省首府。位于阿尔米兰特湾科隆岛南端。人口约2,515(1980)。十九世纪初由黑人移民兴建,曾两次焚毁。热带种植园作物区的贸易中心和港口。本世纪三十年代前曾是重要的香蕉出口港,现输出以可可、椰子、马尼拉麻为主。有飞机场。

博斯普鲁斯海峡  黑海海峡的北段。长30公里。北口最宽3.6公里,鲁梅利堡附近最窄,仅720米。形成于结晶岩区,两岸平原极窄,丘陵陡立。水深28-80米。峡道弯曲,水流急。同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连接,成为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唯一通道。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位于海峡中南段两岸,1973年筑成跨越海峡的博斯普鲁斯公路大侨,长1,560米。

喜马偕尔邦  印度西北部的邦。面积5.57万平方公里。人口511.1万(1991)。首府西姆拉。南面一小部分为旁遮普平原与西瓦利克山脉,北为大喜马拉雅山。印度河、恒河上源及其支流水力丰富。湖泊众多。富森林和岩盐等资源。环境幽美,旅游业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有马铃薯、小麦、玉米、水稻和水果、生姜、茶等农产品。畜牧业有牛、绵羊、山羊。

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最高大的山系。分布在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境内。长2,450公里。由北向南分为柴斯克和拉达克山、大喜马拉雅山、小喜马拉雅山、西瓦利克山四带。平均海拔6,000米。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在中尼边界上。北坡主要为高山草甸,南坡多森林。

堺  日本本州岛大阪湾岸工业城市。属大阪府。在大和川下游左岸,北与大阪市毗邻。人口80.9万  (1986)。古城镇。中世纪兴起,为贸易港。十六世纪极盛,十七世纪实行锁国政策后衰退。1868年后再兴起。1889年设市。主要工业为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学、钢铁、机械、造船、自行车、有色金属等,纺织、刃具等传统工业亦发达。与泉北形成堺、泉北临海工业地带,并建新港。

堤岸  越南胡志明市组成部分。在西南部。人口45.8万。1778年建市。1932年与西贡合并为双联市,称“西堤联区”,简称“西堤”,两市相距5公里,有运河、铁路、电车连接。现同西贡、嘉定合称为胡志明市。工商业发达。碾米业集中区和大米的集散地。

堪培拉  澳大利亚联邦首都。在首都直辖区东北部。东北距悉尼240公里,西南距墨尔本500公里。人口29.73万(1989)。城市位于澳大利亚山脉区的开阔谷地上。海拔760米。莫朗格洛河横贯市区,西流入马兰比吉河。原为牧羊地,1913年按规划始建,1927年联邦政府从墨尔本迁此。全国政治中心。银行、饭店和公共服务业为主要经济部门。有铁路连接各大城市。有国立堪培拉大学和国立图书馆。市区西南有宇宙航行跟踪站。旅游业甚盛。

堪萨斯  美国中部的农业州。面积21.3万平方公里。人口249.5万(1991)。首府托皮卡。最大城市维奇托。系1803年自法国购入的土地的一部分。1861年建州。概为平地,偏东属中央低地范围,海拔300-400米,中、西部是太平原一部分,西边最高达1,200多米。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从东部的1,000毫米,向西递减至400毫米左右。常有旱灾和沙暴。农牧业极盛,多大农场。小麦约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产量居全国首位(1980)。其次有玉米、高粱、燕麦等。畜牧业以饲养肉牛为主,次为乳牛、猪、羊等。采矿业以石油、天然气重要。工业有食品加工(主要是面粉)、石油加工等。维奇托是全国著名的飞机工业中心。深受清教徒主义影响,从1880到1948年施行禁酒法,现每逢星期日和节日仍不能购买酒类。

堪萨斯城  ①美国密苏里州西部主要工商业城市。位于密苏里河岸。人口44.8万;和河西堪萨斯州的堪萨斯城以及东边的一些城市合称大堪萨斯城,人口132.7万(1980)。  1821年法国人在此设交易站。现为美国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线和水路的交叉点。农牧产品大集散地,有巨大的谷物仓库和特有的天然冷藏仓库(地下石灰洞)。有石油加工、炼铁、面粉、罐头、农业机械、宇航设备、飞机部件等工业。纳尔逊美术馆是美国最大美术馆之一,以收藏东方艺术品和法国近代绘画著称。②美国堪萨斯州东北部工商业城市。位于堪萨斯河与密苏里河汇合点。有高架桥和对岸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相连。是以后者为中心的大堪萨斯城的一部分。人口16.1万,大堪萨斯城人口132.7万(1980)。水陆交通要地,向为大平原、得克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工业以农畜产品加工、汽车制造、石油精炼、造纸等为主。

堪察加河  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源出斯列金内山脉的马尔金山 北坡,北流经半岛中部,在乌斯季-堪察加斯克注入太平洋的堪察加湾 。长758公里,流域面积5.59万平方公里。支流密集短促,较大的有卡拉科瓦亚、叶洛夫卡河。河口附近的年平均流量1,030米3/秒。米利科沃村以下可通航小船486公里,  11月到翌年4-5月结冰,航期约6个多月。为鲑鱼的产卵场,6-9月捕捞鲑鱼业盛。

堪察加半岛  俄罗斯最大的半岛。在亚洲东北部,西临鄂霍次克海,东濒太平洋和白令海。从东北向西南延伸达1,200公里,宽约100-450公里。面积37万平方公里。斯列金内山脉纵贯南北,西岸及中部有狭长平原。半岛最大的堪察加河纵贯中部。有火山160多座,其中活火山28座,东部的克柳奇索普卡火山海拔4,750米,为半岛最高峰。大部地区为温和的季风气候,中、北部为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冬寒夏凉,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高山有现代冰川  (面积866平方公里)。森林占半岛面积的40%。有煤、浮石、金、云母、铜、汞、钼、钨等矿藏。人烟稀少。经济以海洋渔业及捕猎海兽、鱼类加工、木材加工为主。建有地热发电站。主要城市有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及乌斯季-堪察加斯克。

塔扎  摩洛哥中北部城市。人口14.7万(1981)。地处里夫山和中阿特拉斯山交接处的隘口,是东西交通必经之地,有“塔扎走廊”之称。历史上是重要兵站,现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国际铁路干线经此。皮毛、木材、谷物集散中心。有木材加工、纺织、皮革、面粉厂和地毯织造等手工业。有古城堡、清真寺。气候凉爽,为夏季游览地。附近开采铅、锌矿。

塔瓦  尼日尔中西部城市,塔瓦省首府。人口3.8万(1981)。近农、牧区的交错地带,是游牧民和定居农民农畜产品交易的重要市场。公路通尼亚美、阿加德兹,并有全天候公路通东北的阿尔利特-阿库塔矿区。有航空站。

塔布  ①法国西南部城市,上比利牛斯省首府。在阿杜尔河畔。人口连郊区7.9万(1982)。曾是古代比戈尔区的首府。十四世纪末为英国占领。十七世纪初归还法国。有传统的皮革工业,还有电机、电子、机械、化学等部门。②科特迪瓦西南部港口。濒几内亚湾,近利比里亚边界。咖啡、可可、棕仁、棕油、橡胶、木材转运点。渔港。公路通国内主要城镇。有航空站。

塔夸  一译“塔库瓦”。加纳西南部城市。在塔科拉迪西北48公里。人口1.1万。重要金矿开采中心。与普雷斯特阿、胡尼瓦利构成加纳的“金三角”,并与科农戈、奥布阿西、比比亚尼同列为加纳四大金矿开采中心。有黄金提炼厂。库马西-塔科拉迪铁路要站,有支线通普雷斯特阿。

塔纳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西北部城市。在孟买西北。人口连郊区38.9万(1981)。孟买的卫星城镇。铁路与公路枢纽。水果、蔬菜作物和槟榔种植面积广。有纺织、火柴和金属制造工业。

塔林  古称“科累万”,后称“烈韦里”。爱沙尼亚首都、最大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在波罗的海芬兰湾南岸。人口46.4万  (1985)。大型海港。有铁路通莫斯科、圣彼得堡和里加等地。工业以机械制造(电动机、挖土机、工业设备、无线电测定仪表等)、化肥、纺织为主,还有造纸、建材、鱼类加工等食品工业。没有爱沙尼亚科学院和大学多所。有建于十三至十四世纪的城堡、教堂等古迹。

塔琅  一译“塔銮”。老挝佛教圣地。位于万象市东北5公里。由30多个群塔组成,建筑造型、结构和布局享有艺术盛誉。澜沧文化的杰作,建于1566年,几次遭受破坏,现塔琅系1930年重修。老挝佛历12月13-15日(10或11月间),在此举行塔琅盛会,是老挝民间规模最大的庙会。1957年在此举行盛大的2,500年佛诞祭礼。七十年代利用塔琅庙会举行“塔琅国际博览会”。

塔銮  即“塔琅”。

塔马利  加纳中北部城市,北部区首府。在沃尔特盆地中部。人口21.9万(1982)。北部工商业重镇和交通枢纽。棉花、谷物、畜产品贸易中心。工业以轧棉、纺织、食品加工、运输机械制造为主。公路四达。有航空站。西南43公里处有沃尔特水库顶端的港口亚佩伊(亦称塔马利港)。

塔什干  ①州名。乌兹别克斯坦东北部行政区。在奇尔奇克绿洲上。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422.6万  (1987)。首府塔什干。东、东北部为山区,南、西南大部为山前平原。地震活动频繁。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主要河流有锡尔河及其支流奇尔奇克河等,用于灌溉和发电。有铜、铅、锌、钼、煤等矿藏。1938年建州。乌兹别克斯坦最发达的工业区和重要的农业区。工业以机械制造(农机、纺织机械等)、冶金(铜、锌、炼钢)、电力、轧棉、纺织、食品加工为主,化肥、建筑材料工业也较重要。开采煤。建有大型电站。农作物主要种植棉花,还产大麦、小麦、水稻和槿麻。果园业较发达。肉-乳用畜牧业、养蚕业重要。有塔什干矿泉水疗养区及恰特卡利自然保护区。主要工业中心有塔什干、奇尔奇克、阿尔马雷克、安格连等。②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和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塔什干州首府。在东北部锡尔河支流奇尔奇克河谷地。人口203万(1985)。中亚古城之一。公元前二世纪末已是城镇。公元六世纪起即以商业、手工业著称。为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心和交通要冲。屡遭地震灾害。1966年被大地震破坏后重建。重要的铁路及公路枢纽。国际航空站。市内有地下铁道。工业以机械制造(农业机械、纺织、运输机械等)、棉纺织和食品加工为主。附近建有奇尔奇克-博兹苏梯级水电站。设有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和多所高等院校。有建于十二至十六世纪的建筑古迹。

塔尔卡     智利中部城市,马乌莱区和塔尔卡省首府。地处中央谷地马乌莱河支流克拉罗河畔。人口12.6万(1983)。始建于1692年,  1928年遭地震破坏后重建。周围是全国最大的葡萄酒产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有国内最大的火柴厂以及食品、面粉、制鞋、铸造、制革、酿酒和造纸等工业。有大学、艺术宫和博物馆(国家独立声明在此签署)。交通枢纽,泛美公路和南北铁路干线通过;有横向铁路和公路通阿根廷。

塔尔图  曾称“尤里耶夫”。爱沙尼亚城市。临埃迈厄吉河。人口11.1万(1985)。五世纪建要塞。十三至十六世纪曾加入汉萨同盟。河港。铁路枢纽。主要有仪器制造和农业机器制造、钢筋混凝土构件、食品加工、皮革、纺织和印刷等厂。系古老的文化城。设有大学、爱沙尼亚农业科学院以及艺术、动物、地质博物馆等。

塔尔萨  美国俄克拉河马州第二大城。临阿肯色河,在首府俄克拉何马东北190公里。人口36万,大市区人口68.9万。1901年附近发现丰富的石油。现为全国性石油工业主要中心。有大型炼油厂、采油设备工厂和800家以上与石油有关的公司、机构。有“世界油都”之称。其他有机械、农畜产品加工、建筑钢材、科学仪器等工业部门。

塔兰托  意大利东南部城市,爱奥尼亚海塔兰托湾的港口。城筑于萨伦蒂纳半岛和一个小岛上。人口24.3万(1982)。建于公元前八世纪。农产品集散地。渔港。产牡蛎与贻贝。有大型钢铁企业与军械厂,还有造船、机械、食品与家具等工业。与布林迪西、巴里等有铁路相通。海、空军基地。国立博物馆收藏有古代雕刻艺术品;多圆形露天剧场等罗马时代遗迹。

塔朱拉  ①亚丁湾西端海湾。在吉布提东岸,东西长80公里,最宽处56公里。最深1,082米。湾中有穆沙群岛。沿岸人烟稀少,有吉布提、奥博克、塔朱拉等港口。向西又深嵌入至吉布提中部,其顶端又形成一个小海湾,称古巴特-哈拉卜港。②吉布提港口。在塔朱拉湾北岸。原为当地贸易口岸,有多条商路联系内陆,码头只能停靠小船。现为吉布提港取代。渔港,鱼、牧产品和盐(产自阿萨勒湖)的贸易市场。附近有森林,所产木材、木炭经此运往吉布提港。有矿泉水厂,供出口和本地市场。有小型飞机场。

塔伊夫  沙特阿拉伯的夏都。位于西部赛拉特山地的中段。人口20.5万(1983)。该城建在盖兹旺山上,海拔约1,500米,为避暑胜地。建有豪华的住宅和别墅,王宫与机场建在该城以北约30公里的哈维雅。未得最高政权许可,非穆斯林不得进入此城。塔伊夫及附近水源丰富,土地肥沃,为重要农耕区。所产水果、小麦、大麦、蔬菜等,除自给外,还供应麦加等城市。蔷薇水供朝圣者使用。

塔伊兹  也门西南部城市。位于苏卜尔山的山谷中,海拔1,372米。人口12万(1981)。历史上几次成为也门首府,长期为伊斯兰学术中心,设有伊斯兰教大学。周围为也门南部主要咖啡产区,并出产亚热带水果、卡特、鲜花、谷物和马铃薯。建有铝制品厂。手工业有制革、棉织与珠宝等行业。该城为南部交通枢纽,有公路向北通往萨那,向西通往木哈港,向南通往亚丁港。

塔克纳  秘鲁南部城市,塔克纳省首府。位于安第斯山麓、卡普利纳河畔。人口9.7万(1981)。建于1615年,1883-1929年曾为智利所占。烟草、葡萄、棉花、甘蔗、蔬菜等农产品贸易中心。有制革、水果罐头、葡萄酒酿造、饮料等工业。城北80公里的阿尔科塔湖为工业和灌溉提供用水。距智利阿里卡港64公里,铁路、泛美公路直通。有飞机场。

塔杜阿  即“班讯村”。老挝万象市与泰国之间的渡口,在万象东南29公里,滨湄公河左岸。对岸是泰国廊开,有铁路通曼谷。为老挝经曼谷出海的重要口岸。附近有铜矿。

塔里哈  ①玻利维亚南部边境省。东界巴拉圭,南邻阿根廷。面积3.76万平方公里。人口31.5万(1990)。首府塔里哈。西部为安第斯山东坡,东部属格兰查科平原。有皮科马约河和贝尔梅霍河流经。1832年设省。农牧业经济。西部主要放牧牲畜,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水果和蔬菜,东部产甘蔗、香蕉、稻米、烟草、棉花和柑橘等。有铁、银矿产,塔里哈附近有油田,凯瓜地区有全国最大的油田之一,萨南迪塔是重要的石油开采和提炼中心。有食品、制革、石油提炼等工业。铁路穿越东部平原,主要城镇间有公路联系。②玻利维亚南部城市,塔里哈省首府。位于东科迪勒拉山脉东坡瓜达尔基维尔河谷地内,海拔1,950米。人口5.4万(1982)。始建于1574年。1807年曾在此爆发反西班牙的起义。周围农业区的贸易中心。有食品、制革等工业。公路通省内主要城镇,有飞机场。设有大学。

塔努特  尼日尔中南部城镇。阿尔及利亚南通津德尔的纵贯撒哈拉公路要站。周围是牧区,部分地区也产粟和豆类等。附近发现褐煤矿(煤层厚达20米)。有航空站。

塔纳岛  西南太平洋瓦努阿图(新赫布里底)南部岛屿。位于南纬19°29′、东经169°20′。陆地面积556平方公里。人口约1.2万。东北部雷索卢申港4公里处,有亚瑟火山,海拔1,084米,是世界上容易接近的活火山之一。火山口有平台可供观察。是瓦努阿图最著名的游览地。西南端的莱纳克尔是南部区的行政中心。产椰子、甘蔗、棉花和檀香木等。岛上有两个飞机场。

塔纳河  ①肯尼亚东部河流。发源于阿伯德尔山东坡,绕过肯尼亚山南、东侧,向东、南流,在基皮尼注入印度洋。长800公里。上游流经高地,谷深流急;中游穿过干旱的尼卡高原;下游段水势平稳,可通航。流域内有两处灌溉工程。上游建有金达鲁马水电站。②挪威北部与芬兰北部之间的界河。发源于北纬68°45′的山地。向东北流入巴伦支海的塔纳峡湾。全长320公里。以产鲑鱼著称。

塔纳湖  埃塞俄比亚最大湖泊,阿巴伊河(青尼罗河)源地。在中西部。由熔岩阻塞河谷形成。湖面海拔1,830米。长75公里,宽70公里,面积依季节变化于3,100-3,600平方公里之间。5-6月水位最低,9月最高。平均水深14米,最深72米。有许多山溪注入,以小阿巴伊河最大。湖中有德克等岛屿。有渔业、航运之利。出口处年径流量40亿立方米,建有水电站。

塔奇拉  委内瑞拉西部边境州。西界哥伦比亚。面积1.11万平方公里。人口86万(1990)。首府圣克里斯托瓦尔。除北部低地外,大部分为梅里达山地。热带山地气候。有石灰石、煤、石油、金、银、铜等矿藏。全国咖啡主要产地,还产甘蔗、可可、马铃薯、小麦以及水果等。畜牧业以牛为主。有水泥、制糖、陶器、锯木、皮革等工业,主要集中在圣克里斯托瓦尔。公路交通便利。

塔拉拉  秘鲁西北部太平洋岸港口城市。人口5.5万(1981)。位于沿海沙漠-绿洲内,用水经40公里长的水管从奇拉河输入。是石油产区及重要的炼油中心,并没有化肥厂。公路同附近的油田及其他城市相连。主要出口石油产品和鱼。在城西南面的阿莫塔佩山麓,有秘鲁1850年开凿的第一口油井。

塔波拉  坦桑尼亚西部城市,塔波拉区首府。人口6.7万(1978)。建于1802年,曾是殖民者掠夺奴隶和象牙的据点。现为全国最大的烟叶贸易市场和谷物、棉花、花生集散地。铁路枢纽,中央铁路及姆万扎支线在此交会。有航空站。

塔科马  美国华盛顿州西部港口城市。位于普吉特湾南端。人口15.9万(1984),大市区48.5万(1980)。海陆空交通要地。农林产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有“美国木材业首都”之称。主要工业有木材加工、机器制造、食品加工以及有色金属冶炼、造船等。是前往雷尼尔山和奥林匹克山的旅游基地。有普吉特湾大学(1888年建)、太平洋路德大学(1890年建)。

塔博尔  捷克西部城市。在卢日尼采河畔,北距布拉格88公里。人口3.3万(1983)。建于1420年。曾是胡斯运动政治和军事中心。铁路枢纽。有电力、机床、化工、纺织、食品、造纸等工业。有晚期哥特式建筑,胡斯纪念馆和十五至十六世纪古城堡遗迹。

塔霍河  欧洲伊比利亚半岛最长的河流,发源于西班牙东部的阿尔瓦拉辛山,向西流入葡萄牙;称特茹河,在里斯本附近注入大西洋。全长约1,100公里。多支流,在西境有蒂埃塔尔河、阿拉贡河等;在葡境有泽济里河等。流域面积8.1万平方公里。多急流,富灌溉和水电之利。仅下游200公里可通航。

塔霍湖  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和内华达州交界处的湖泊。位于内华达山区,海拔1,897米。三分之二在加利福尼亚境内。南北长35公里,最宽20公里,面积502平方公里,最深490米。冬季水温保持0℃以上。湖水注入特拉基河。高山积雪,风景秀丽。冬夏游览和休养胜地。附近国立塔霍森林是1960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场地。

塔马塔夫  马达加斯加最大海港,塔马塔夫省首府。在东北部一个小半岛上,濒印度洋。人口10万(1982)。始建于十九世纪初,  1927年遭飓风破坏后重建。有较大炼油、水泥和纸浆厂以及肉类加工、汽车装配、制糖等工业。现代化港口,可停泊2万吨级海轮。全国一半以上外贸物资经此,输出咖啡、蔗糖、稻米、香精、丁香油、木材等。铁路通首都塔那那利佛。有航空站。

塔比拉兰  菲律宾港市。保和省首府。位于保和岛的西南端,临保和海峡。人口4.3万(1980)。沿岸航运发达,连接棉兰老岛和宿务岛,客运繁忙。环岛公路的中心。有航空站。城市具有农村的特点,种稻和椰子。贸易发达,输出椰干。

塔瓦斯科  一译“塔巴斯科”。墨西哥东南部一州。北临坎佩切湾。面积2.46万平方公里。人口150.1万(1990)。首府比亚埃尔莫萨。地势低平,海拔在200米以下,为格里哈尔瓦河和乌苏马辛塔河的冲积平原,多沼泽、潟湖和热带森林。气候闷热,雨量丰富,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1824年设州。经济原以香蕉、可可、甘蔗、玉米、硬木、牲畜和鱼虾为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发陆上和近海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共有30余个油田,佩梅克斯城和拉文塔有大型石油化工厂,石油为经济主要来源,主要出口港弗龙特拉。

塔甘罗格  俄罗斯西南部重工业城市,亚速海塔甘罗格湾东北岸港口。有铁路通罗斯托夫和乌克兰顿巴斯。人口28.9万(1985)。海港,铁路要站。1698年辟为军港,  1775年建市。十八世纪八十年代起为俄国重要商港。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产值占该市工业总产值的60%。锅炉生产居全国首位,联合收割机、火车轮箍和石油天然气工业用钢管、船舶修造等重要。鱼类加工发达。俄国作家契诃夫的故乡,设有故居纪念馆。

塔尔苏斯  土耳其南部城市。人口12.1万(1980)。阿达纳平原古代的政治中心,扼托罗斯山重要山口吉里吉亚门南口。中世纪由于港口淤塞,进出口贸易已转到西南面26公里的梅尔辛。现为阿达纳平原农产品的集散地,有食品工业与轧棉厂。

塔尔沙漠  巴基斯坦东南部沙漠。在印度河与萨特莱杰河以东,为印度大沙漠的延伸部分。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沙丘一般高30-90米,最高达150米。气候干热,夏季最热月48-51℃,年雨量150-250毫米。5-6月有强烈尘暴。有季节性盐湖及干涸的河床,只有深层水可供利用。居民多从事牧业。产小麦、粟、棉花等。

塔尔努夫  波兰东南部城市,塔尔努夫省首府。临皮亚瓦河,下经杜纳耶茨河与维斯瓦河相通。西距克拉科夫75公里。人口11.3万(1984)。中世纪时已为重要城市,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教育中心。煤炭化学和机械制造业发达,生产人造纤维和氮肥等各种化工产品。另有电机、农机、纸浆-造纸、玻璃、食品(肉乳)工业。交通枢纽,铁路西达克拉科夫,北至华沙,东通马克兰,南通斯洛伐克及匈牙利。

塔尔图斯  叙利亚西岸港市,塔尔图斯省省会。人口5.2万(1981)。为全国第二大商港与渔港。附近平原产葡萄、柑橘、油橄榄、棉花、谷物、烟草、甘蔗。

塔兰托湾  意大利南部海湾。在圣玛丽亚迪莱乌卡角与科隆内角之间,长、宽各约140公里。有众多小川注入湾内。产牡蛎与贻贝。沿岸主要港口有塔兰托与加利波利等。

塔夸伦博    旧称“圣弗鲁克图奥索”乌拉圭中北部城市,塔夸伦博省首府。位于小塔夸伦博河畔。人口3.4万。始建于1831年。农牧区产品的贸易和工业中心。有肉类、羊毛、皮革等工业。交通枢纽,有铁路、公路和航空站。市内有著名的介绍印第安人和游牧民族高乔人历史的博物馆;市中心广场有建于1834年的大教堂。游览业渐盛。

塔伊塔山  肯尼亚东南部尼卡高原上的孤立山群。由坚硬的古老变质岩和混合岩构成。最高峰2,149米。降雨较多,土壤肥沃。人烟稠密。种植玉米、烟草、薯类、香蕉、菠萝等作物。西南面的塔韦塔地区,有许多小型灌溉工程。

塔劳群岛  印度尼西亚东北部的岛群。位于菲律宾棉兰老岛之南。由主岛卡拉开隆及萨勒巴布、卡巴朗等许多小岛组成。面积1,281平方公里。人口约19.4万。主岛除南岸外,均较陡峭。东北方的小岛,热带森林茂密,盛产黑檀木、铁木。有椰子、西谷、豆蔻。沿岸渔业甚盛。

塔克西拉  巴基斯坦重工业城市。在北部,东南距拉瓦尔品第30公里。人口20万(1981)。历史古城。有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城遗址,为古犍陀罗印度佛教美术中心,中国唐代玄奘曾于公元七世纪来此取经。有重型机器、重型铸锻件等工厂。铁路、公路通拉瓦尔品第、白沙瓦、哈里普尔等地。有博物馆。

塔克洛班  菲律宾港市。莱特省首府。位于莱特岛的东北端。人口11.7万(1984)。曾为西班牙殖民时的首府。1874年起成为重要的贸易港。锚地水深7-12米。1952年设市。有油库和飞机场。环岛公路的中心。商业发达。出口蕉麻、椰干、木材和鱼类。有大学和技术研究所。市南红滩为游览胜地。

塔希提岛  太平洋东南部法属波利尼西亚最大岛屿。在南纬17°32′、西经149°34′。陆地面积1,042平方公里。人口9.6万,主要为波利尼西亚人,还有华侨、华人。主要城市帕皮提,是法属波利尼西亚的首府。属热带海洋气候。是个“8”字形火山岛。中部为山地,沿海为平原。原为王国,  1842年沦为法国保护国。1880年改称殖民地。  1958年成为法国的海外领地。主产椰油、蔗糖、香草、磷灰石、水果、珍珠贝等。旅游业发达。

塔沙乌兹  土库曼斯坦北部城市,塔沙乌兹州首府。在阿姆河下游塔沙乌兹绿洲,中亚地区通往俄罗斯的铁路干线上。有沙瓦特运河流经。人口10.3万(1985)。十九世纪初建为要塞。1924年建市。建有轧棉、榨油、制毯、农机修配厂和食品加工厂等。设有地志博物馆、师范学院。

塔阿尔湖  菲律宾吕宋岛西南部的湖泊,实际是火山口。长24公里,宽14公里,面积244平方公里,海拔10米。水深170米。鱼产丰富。风景秀丽,为游览胜地。

塔努拉角  一译“坦努拉角”。沙特阿拉伯的最大油港,波斯湾的主要油港之一。建在一个小半岛的顶端,位于达曼港以北64公里。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经过扩建并成为石油加工中心。码头可供最大油轮停靠。有炼油厂、石油化工厂与沥青厂。还设有石油工业技术学校。附近海洋有著名采珠场。

塔拉戈纳  西班牙东北部城市。滨地中海,在弗兰科利河口。人口连郊区13.8万(1982)。建于海滨的高岗上。原为伊比利人居民点,公元前218年罗马人在此筑城,改建港口,成为要塞。十二世纪为阿拉贡王国重镇,商业繁盛。有奥古斯都大帝庙、罗马型墙垣及圆形剧场等古迹,旅游业发达。重要农业市场。

塔拉瓦岛  太平洋中西部吉尔伯特群岛主岛,也是基里巴斯共和国最主要的岛屿。在北纬1°30′、东经173°。陆地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2.2万(1980)。略呈三角形珊瑚岛,中为礁湖,西部是暗礁,南部、东部有拜里基等11个礁岛。南部的拜里基镇是共和国首都。东南角的邦里基有国际机场。从拜里基到邦里基有堤道和公路相通。西南端的比休岛,  1942年前曾是殖民地行政中心,现为主要港口。输出椰干和珍珠。

塔拉帕卡  智利最北的区(一区)。北界秘鲁,东邻玻利维亚,西濒太平洋。面积5.8万平方公里。人口35.8万(1990),90%集中在阿里卡及区首府伊基克两城。1974年建区,由阿里卡、伊基克两省组成。地处阿塔卡马沙漠,东为安第斯山地,西有海岸山脉。沙漠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年降水量仅10毫米,为世界最干燥地区之一。绿洲农业靠灌溉,种植甘蔗、橄榄、柑橘等。矿藏丰富,有硫黄、硝石、铜等。渔业和鱼类加工业(鱼粉、鱼油)在国内居重要地位。区内有电子、罐头食品、汽车装配等工业。泛美公路纵贯全区,并有国际铁路通邻国。

塔拉哈西  美国佛罗里达州首府。位于阿巴拉契湾北岸约40公里处。人口约11.2万(1984),大市区15.9万(1980)。十六世纪以后在印第安人村落基础上兴建,随大规模种植园业的发展而繁荣,现仍残留有南北战争以前种植园主的豪华宅邸。有木材、木器制造、食品加工等工业。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农工大学设此。

塔拉莫尔  爱尔兰中部城市,培拉莫尔郡首府。位于中央低地,塔拉莫尔河畔。人口1.8万(1982)。以生产烈性酒“爱尔兰雾”闻名。有食品加工厂。附近有铜器时代和基督教早期历史的纪念馆。

塔姆沃思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部城市。位于皮尔河畔,悉尼西北约450公里。人口3.3万(1982)。附近为羊毛、小麦、奶制品产区。有面粉厂、酿酒厂、奶品厂、电缆厂、木材厂等。

塔特拉山  一译“塔特里山”。喀尔巴阡山脉最高部分。主要由花岗岩和石灰岩等组成。已测出高度并定名的山峰超过300座。通常分为:高塔特拉山,在波兰、斯洛伐克边境,东西长约94公里,宽24公里,最高点格尔拉赫峰(在斯境内),海拔2,655米;低塔特拉山,全在斯洛伐克境,东西长约104公里,宽30公里,最高峰琼别尔山,海拔2,043米。山地具有阿尔卑斯式地形,多冰斗、溶洞、山岳湖泊和悬谷等。在海拔1,500米以下覆盖有云杉林,间长山毛榉、冷杉、落叶松林等;往上达海拔1,900米处为高山矮曲林;再往上为山地草甸和灌丛。有矿泉。有山地索道穿越。辟有国家公园(分别在波、斯境内)。登山运动和冬季体育运动中心、山地气候疗养地和旅游胜地。山麓北坡波兰的扎科帕内附近的波罗宁有列宁旧居博物馆。

塔斯曼海  西南太平洋属海。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北连珊瑚海,西南经巴斯海峡与印度洋相通。东西最宽2,250公里。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最深处5,943米。表层水温冬季(8月)北部22℃,南部9℃;夏季(2月)相应为25℃和15℃。盐度约35‰。产鲔、鲱、旗鱼、飞鱼等。沿岸主要港口有悉尼(澳)、奥克兰(新)等。

塔斯曼湾  塔斯曼海的海湾。位于新西兰南岛北部,库克海峡西南。东西宽72公里,南北长48公里。海湾东端入口处有迪维尔岛,东南岸为纳尔森港,西岸有莫图伊卡港。

塔韦乌尼岛  南太平洋斐济第三大岛。在南纬16°51′、东经179°58′。陆地面积470平方公里。和瓦努阿岛仅隔一索莫索莫海峡。火山岛。180°子午线经过岛中部。斐济最美的岛屿。盛产椰干、咖啡等。主要居民点在北岸瓦伊耶沃。北端和南端各有一飞机场。

塔毛利帕斯  墨西哥东北部边境州。北界美国,东临墨西哥湾。面积7.98万平方公里。人口224.4万(1990)。首府维多利亚城。除中西部和西南部为东马德雷山地外,大部分是向墨西哥湾倾斜的平原,沿海低平,多潟湖和红树林。气候山地温和,平原炎热,年降水量400-1,000毫米,由南向北递减。1824年设州。经济以农业为主。布拉沃河南岸是主要灌溉农牧区,出产棉花、甘蔗、烟草、水果(柑橘)和牲畜。有石油、天然气、锰、金等矿产;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主要城市有坦皮科、马塔莫罗斯等。

塔布拉斯岛  菲律宾中部锡布延海的小岛。位于班乃岛的北部。长64公里,宽18公里,面积686平方公里。多山,中部是低山区。气候湿热,森林茂密。产稻米、椰子。主要城镇洛克和巴达霍斯,均为贸易中心。

塔尔卡瓦诺  智利中部太平洋岸重要港口。位于康塞普西翁湾西南岸的小半岛上。人口21.7万(1984)。  1730年地震后成为东南15公里的康塞普西翁的外港。输出木材、皮革、羊毛;进口以机械设备为主。重要的商业中心和渔业、制造业中心。有鱼类加工、造船、面粉、石油提炼、玻璃等工业;附近有瓦奇帕托现代化钢铁厂和圣维森特化学联合企业。智利的主要海军基地,铁路、公路直通康塞普西翁。

塔吉克斯坦  国名。在亚洲的西南部。西、北同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东邻中国新疆,南界阿富汗。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人口551.2万(1990),城市人口占33.6%。塔吉克人占58.8%,余为乌兹别克人、俄罗斯人、鞑靼人等。首都杜尚别。全境十分之九以上为山地,约二分之一的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北为费尔干纳盆地的西缘,中为吉萨尔-阿赖山系,西南有吉萨尔和瓦赫什谷地,东为帕米尔高原的一部分。高山常年积雪,多冰川。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150-700毫米。主要河流有锡尔河、喷赤河、瓦赫什河等。水力资源丰富。有煤、石油、天然气、铅、锌、钨、锑、汞等矿藏。大部原属布哈拉汗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并入帝俄;东南部原为中国领土,十九世纪末被帝俄武力侵占,至今成为悬案。1924年成立自治共和国,属乌兹别克。1929年成为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9月9日宣布独立,成立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植棉业重要,是中亚长绒棉的主要产区。还种植小麦、大麦、水稻。果园业、养蚕业也较重要,畜牧业以养羊为主。工业多属轻工(纺织、制毯)和食品加工(榨油、罐头、酿酒),还有机械制造、炼铝和化工等。开采煤、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建有努列克水电站(270万千瓦)。

塔那那利佛  马达加斯加首都和最大城市。旧称“阿纳拉曼加”。在中部高原东一处海拔1,470米的山脊上。人口125万(1988)。建于十七世纪。市区依地势起伏,山顶有伊麦利王国时期的宫殿,政府和金融机构分布在稍低处,再往下是商业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有较大棉纺织厂、水泥厂,还有食品、木材加工、车辆装配、皮革、化工等工业。铁路通塔马塔夫、安齐拉贝,公路西北通马任加。郊外有国际航空站。有天文台、动物园、植物园、艺术和考古博物馆。

塔阿尔火山  菲律宾吕宋岛塔阿尔湖中的活火山,本身还包含一个小火山口,叫黄湖。高300米。火山口常移动,  1794-1911年间多次在岛的中部喷发。1965年9月改在西南部喷发,出现长约1.5公里、宽0.3公里的新火山口,火山喷出的烟云高达300多米,  80公里以外的地方有火山灰落下;在60平方公里内,火山碎屑物堆积25厘米,喷出和移动的物质多达7,000万立方米。1966、1967、1969年仍有喷发活动。

塔姆舍凯特  毛里塔尼亚南部城镇。在奥卡尔沙漠西南,阿富莱山西北30多公里。人口约650。出产牲畜和阿拉伯树胶。重要的考古发掘地区。在北面40公里的泰格达乌斯特发掘出公元八世纪的奥达哥斯特古城遗址。

塔斯卡卢萨  美国亚拉巴马州西部城市。位于汤比格比河支流布莱克沃里尔河左岸。人口7.5万(1980)。始建于1816年。1826-1846年间曾为州首府。“塔斯卡卢萨”印第安语意为“黑色战士”,以纪念同白人战死的该地酋长。附近棉花、木材、煤的贸易中心。主要工业有纸浆、造纸、纺织、化学、木材加工等。有亚拉巴马大学(建于1831年)和专收黑人的大学。

塔普尔群岛  菲律宾苏禄群岛中部岛屿。位于和乐岛和塔威塔威群岛之间。包括锡亚西、塔普尔、拉帕克等70个小岛。面积259平方公里。有活火山。全年湿热。植被主要为海滨森林和热带森林,多已砍伐。居民从事渔业。主要城市塔普尔。

塔比特韦亚岛  太平洋中西部吉尔伯特群岛最大岛屿,属基里巴斯共和国。位于南纬1°23′、东经174°51′。陆地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4,290。由一系列小礁屿组成环礁,主要陆地在东南和东北部。尤蒂罗亚是主要居民点。

塔代迈特高原  在阿尔及利亚中部,介于东部大沙漠和西部大沙漠之间。石灰岩构成的桌状高原,平均海拔500米,最高点818米。四周陡崖环绕。北部和东北部受间歇河流切割,形成岛山地形。年降水量约100毫米,多降于冬季。属石质荒漠,植物稀少。

塔尔迪库尔干  一译“塔尔德-库尔干”。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城市,塔尔迪库尔于州首府。在卡拉塔尔河左岸,准噶尔阿拉套山麓。人口10.6万(1985)。1944年建市。铁路要站,有支线与土西铁路相连。建有水果罐头、电池、缝纫、制鞋厂和建筑材料及纸浆硬纸板联合企业等。郊区种植水稻。设有师范学院、历史地志博物馆。附近的捷克利镇开采多种金属矿,并建有铅锌联合企业。

塔尔诺布热格  波兰东南部城市,塔尔诺布热格省首府。临维斯瓦河右岸。人口3.9万(1982)。初建于1593年。原为小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在附近的维斯瓦河两岸发现大型天然硫黄矿(蕴藏量居世界前列),遂迅速发展为重要的采矿和化学工业中心,还有机床制造、纺织和食品等工业。

塔宁巴尔群岛  印度尼西亚东南部岛群。位于阿鲁群岛西南,帝汶岛东北。由扬德纳、拉拉特、塞拉鲁等岛以及30多个珊瑚礁和岩岛组成。面积5,625平方公里。人口约5万。居民为大洋洲矮黑人,男子以纹身出名。多低矮丘陵,富热带森林。产玉米、稻米、椰子、西谷、芋头、果类等。居民用弓箭狩猎,捕捉海龟、鱼、海参。

塔拉韦拉火山  新西兰北岛中北部火山。位于罗托鲁瓦以东20多公里。火山高峰海拔1,111米,附近有塔拉韦拉湖和许多温泉。1886年6月10日曾喷发。

塔威塔威群岛  菲律宾苏禄群岛西南岛群。介于塔普尔群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包括150多个岛屿。面积1,087平方公里,以塔威塔威岛最大(面积593平方公里)。人口19.5万(1980)。古代奴隶贸易场所,曾为美国海军基地。多火山,气候湿热,土壤肥沃。热带森林茂密,海岸地区有繁茂的红树林。产椰子、杧果、贝壳。渔业甚盛。有铁矿。主要城镇巴林宾。

塔斯马尼亚州  澳大利亚联邦最小的一州。在南部培斯马尼亚岛上,中隔巴斯海峡,西岸濒印度洋,东岸为太平洋的塔斯曼海。面积(连同邻近小岛)6.8万平方公里。人口45.9万(1991)。首府霍巴特。在地质上为澳大利亚大陆的延续部分。境内多山,为大分水岭的余脉。中央高原海拔600-1,200米。最高峰奥萨山海拔1,617米。西部山林茂密。北部塔马尔河和东南部德文特河流域为农业地区。气候湿润。河流水力资源丰富。有锡、钨、铜、铅、锌、铁、煤等矿物开采。乳用畜牧业和果园业发达。工业有有色金属冶炼、造纸、化工、毛纺织、水果和肉奶加工等。1642年,荷兰航海家塔斯曼到达此岛,命名为“范迪门地区”。主要城市有霍巴特、朗塞斯顿、伯尼、德文波特等。

塔尔巴哈台山脉  在中国新疆西部和哈萨克斯坦东部边境上,阿拉湖和斋桑泊之间。长约300公里。最高峰塔斯套山  海拔2,992米。由页岩、石灰岩、砂岩和花岗岩组成。北坡平缓,南坡较陡。喀斯特地貌发育。坡地为峡谷切割。南坡草原中有灌木。

塔胡穆尔科火山  危地马拉西南部死火山。位于圣马科斯省中部,西距墨西哥边界20公里。海拔4,220米,为中美洲最高峰。主要由安山岩、玄武岩构成。周围覆盖有硫黄堆积物。

斯韦格  瑞典中部城镇,位于于斯南河畔。人口1.3万。铁路枢纽。商业中心。有民间艺术博物馆。

斯巴达  希腊南部城市。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埃夫罗塔斯河右岸。人口1.4万(1981)。是尤罗莱姆平原的工农业中心,水果、谷物、橄榄油、葡萄酒等贸易甚盛。公元前六世纪为以军事称雄的奴隶制城邦国家,建立伯罗奔尼撒同盟。公元前405年战败雅典,为希腊最强城邦。后受罗马统治。公元396年为西哥特人所毁,拜占庭帝国时重建。今城建于1834年。1906-1910年,  1924-1929年两次发掘遗址。为旅游胜地。

斯卡恩  一译“斯卡晏”。丹麦日德兰半岛东北的城镇和港口,位于半岛北端的海岬上,临卡特加特海峡。人口1.2万。建于1413年。是全国主要渔业中心之一。亦为夏季疗养地。有造船厂。南有拉比杰格米尔沙丘,1775年大风暴时曾将一古教堂全部埋入沙内,仅露其顶,至今保留作为游览古迹。向北3公里为丹麦最北点格雷嫩角。

斯托克  全称“特伦特河畔斯托克”。英国英格兰中部城市。位于特伦特河上游源地,东南距伯明翰61公里。人口25万(1983)。建于1910年,由6个城镇合并而成。英国陶瓷工业中心,细瓷工艺品行销国内外。还以生产耐火砖瓦、各种管道著称。市内有十八世纪英国陶瓷工乔赛亚·韦奇伍德的塑像。

斯利马  马耳他的城镇。在马耳他岛东海岸,滨地中海的马耳他海峡。人口2.1万(1984)。是首都瓦莱塔的卫星城镇,现代化建筑、住宅和旅社集中。海口有中世纪钟楼,曾用于监望海盗入侵。现为旅游地。斯利文保加利亚东部工业城市,斯利文州首府。位于巴尔于山脉南麓。自古为战略要地。1153年建市。人口10.2万(1983)。主要纺织工业中心之一,1834年全国第一家呢制工厂建立。有毛纺织、丝纺织、纺织机械、机床制造、食品、木材加工和玻璃、陶瓷工业。设有图书馆、博物馆。市郊产玫瑰油尤著名。

斯希丹  荷兰西部城市和港口。离鹿特丹约5公里。在新马斯河畔。人口7.4万(1981)。铁路中心。有造船、玻璃、化学、机械等工业。酿酒中心。周围谷物种植业发达。有十五世纪的教堂、十七世纪的市政厅。

斯库台  阿尔巴尼亚西北部城市,斯库台区首府。在斯库台湖东南岸。人口7.1万(1983)。曾为伊里尔人古都。中世纪是重要商业与手工业中心。西北部公路枢纽。工业有炼铜、木材加工、造纸、水泥、纺织等,附近有水电站。银丝镶嵌、木刻、刺绣等手工业著名。设有高等学校。布郊山丘最高点上有罗扎法特城堡。还有博物馆等。

斯坦福  美国康涅狄格州西南部的城市。在长岛海峡上,纽约市东北58公里处。是纽约的卫星城市。人口10.2万。1840年铁路修建后开始发展。有化学、电子、化妆品、橡胶、药品等多种工业。为研究化工、电子、医药、光学等方面的实验室设备完善,颇负盛名。

斯旺西  英国威尔士南岸重要港市。西格拉摩根郡首府。临布里斯托尔湾。人口16.8万(1981)。附近为产煤区。十八世纪早期是著名的煤港。十九世纪中期曾为英国以铜为主的有色冶炼中心与世界铜贸易市场。以铜、铅、锌、镍冶炼业为主,还有炼钢、炼油、化学和造船等工业。港口贸易以输出煤、焦煤、石油制品、马口铁为主,输入以原油、铜、镍矿石、铁矿石、木材、谷物与橡胶为大宗。斯旺西大学(建于1920年)以冶金和机械专业著称。斯旺西湾海滩宽阔,旅游业兴盛。

斯凯岛  英国内赫布里底群岛中最大最北的岛屿。位于苏格兰西北近海处。长77公里,面积1,735平方公里。人口8,139(1981)。多山地与高沼地,最高点海拔1,009米。海岸线切割破碎,海湾深入内陆达8公里左右。牧场广大,以饲养牛、羊为主。作物有马铃薯等。沿海有渔业。还有硅藻土开采加工、威士忌酒酿造、毛纺业等。旅游业亦较重要。主要城镇波特里。

斯波坎  美国华盛顿州东部工商业城市。位于斯波坎河上源。人口17.3万(1984),大市区31.4万(1980)。横越北落基山脉铁路的交通要地和农、林、矿产品的集散地。始建于1871年。曾利用斯波坎河急流的水力发展了木材加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其西面150公里处建成大古力水坝,借水电发展了多种工业。主要有有色金属冶炼、化学、纺织、木材加工、食品等。旅游业很盛。

斯科讷  瑞典南部的农业区。临波罗的海和厄勒海峡。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占全国人口10%以上。曾是古代许多战争的战场。

斯莫梁  保加利亚南部城市,斯莫梁州首府。位于罗多彼山脉东南部阿尔达河支流切尔纳河沿岸,海拔1,000米。近保、希国境。人口3万。位处农业区中心,工业有木材加工、烟草、制呢和电机、陶瓷等。附近有丘陵、森林、湖泊,是休养和旅游胜地。

斯大林城  原名“库索沃”。1991年复名“库索沃”。阿尔巴尼亚中南部城市。在塞曼河支流德沃尔河左岸。人口1.9万(1983)。石油工业中心,有输油管通发罗拉港和策里克。还有机械制造、炼油、石油化学等工业。

斯大林诺  “顿涅茨克”的旧称。

斯韦德鲁  加纳南部城市。南距温尼巴24公里。人口2.4万。重要可可市场,棕油、棕仁等集散地。可可等多经温尼巴输出。

斯瓦特河  巴基斯坦西北边省河流。源于兴都库什山南坡、海拔5,625米的舒希山口,在马拉坎德以西与班杰戈拉河相汇,在阿托克注入印度河。长320公里。下游灌溉渠道发达,可灌田6.5万公顷。以种植甘蔗和小麦为主。

斯内克河  美国西北部哥伦比亚河左岸支流。源于落基山黄石公园地区,流经怀俄明、爱达荷、俄勒冈和华盛顿4个州,在帕斯科附近注入哥伦比亚河。长1,670公里,流城面积28.2万平方公里。靠雪、雨补给,4-6月涨水。河口附近平均流量1,390米3/秒。在爱达荷州南部有许多瀑布、急流和陡峭的峡谷。峡谷总长度约400公里,深达800米。其中以肖肖尼瀑布和海尔斯峡谷最险峻。沿岸风景美丽。水产丰富,鲑鱼特多。河水主要用于发电和灌溉,建有许多水坝。

斯卡伯勒  原名“路易斯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主要城镇和深水港。位于多巴哥岛西南端、斯卡巴勒湾畔。人口6,057  (1980)。  1796年取代乔治敦成为多巴哥的首府。周围为椰子种植区。工业有锯木和生产酸橙。城内有十八世纪的古堡、兵营遗址、教堂。游览业甚盛。公路通全岛,轮渡通西班牙港,并有机场。

斯卡帕湾  英国苏格兰以北、奥克尼群岛南部的海湾。北为梅恩兰岛,东为南罗纳尔德萨岛,西为霍伊岛。长约24公里,宽13公里,面积130平方公里。为一封闭型海湾。有3条航道通大西洋和北海。曾为英国重要海军基地(已于1956年关闭)。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据此控制北海,起了重要作用。

斯托克劳  奥地利东北部城市。位于维也纳的西北,多瑙河的支流畔。人口1.27万(1981)。1012年经济已颇繁荣,1893年建市。铁路枢纽。有冶金、机器制造、化学和玻璃等工业。

斯托克顿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城市。在圣弗朗西斯科以东132公里处。人口14.9万,大市区人口34.7万(1980)。是商业和装运中心。借斯托克顿水道把圣华金河和圣弗朗西斯科湾连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发展迅速。以轻工业为主,蔬菜、水果罐头(番茄、菠菜)和酿酒颇负盛名。

斯克兰顿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工矿业城市。人口8.9万,大市区64万(1980)。著名无烟煤产地。因重油、天然气、电气取暖的发展,无烟煤被排挤,人口自1930年以来减少4万多。除采煤业外,还有纺织、服装、电子设备、机器制造、化学等工业。

斯里兰卡  旧名“锡兰”。国名。在南亚次大陆东南的印度洋北部,隔保克海峡与印度半岛相望,扼西太平洋地区与西亚、欧洲、非洲间的海上交通要冲。岛南北长434公里,东西宽225公里,面积65,610平方公里。人口1,636万(1987),主要是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合占总人口的90%以上,余为摩尔人、伯格人和马来人等。大部分信佛教。主要语言为僧伽罗语和泰米尔语,前者为官方用语。首都科伦坡。中部偏南的中央山区最高,约占全国面积的五分之一。沿海平原在全岛作环状分布。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11月至次年3月为东北季风期,5至9月为西南季风期。西南属潮湿区,平均年雨量2,000-3,000毫米,东北属于燥区,年雨量1,000毫米。矿藏有钛、石墨、锆石、宝石、磷灰石等。水力资源丰富,估计蕴藏量达,140万千瓦。森林面积占全国面积45%。历史悠久。公元前五世纪已建立维阇那王朝。公元前三世纪曾为佛教文化中心之一。公元四世纪末起,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十六至十八世纪先后被葡萄牙、荷兰殖民者侵入,1795年英国侵入,至1815年占领全岛。1948年2月锡兰自治领获得独立,为英联邦成员。1972年5月22日改称斯里兰卡共和国,1978年改为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种植园经济为主的农业国,农业人口占85%。茶、橡胶、椰子三大作物的出口收入占全部外贸收入的80%以上。还生产粮食等。工业以衣产品加工和采矿工业为主。出口茶、橡胶、椰子及石墨等;进口粮食、糖、机器和石油等。

斯利那加  南亚克什米尔的城市。位于杰卢姆河右岸的河谷平原中,海拔1,586米。人口52万(1981)。有公路通向查谟,河运也方便。工业以毛毡、地毯、丝织、制革和造纸等为主。木、金、银、铜雕刻和绣花围巾著名。有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大学和医学院,还有莫卧儿时代建的花园和八世纪的清真寺。以风景优美著称,旅游业甚盛。夏季气候宜人,为旅游旺季。有航空、公路通德里。

斯库台湖  巴尔干半岛最大湖泊。在南斯拉夫与阿尔巴尼亚边境。原为海边潟湖,后因地壳轻微下沉而加深。离亚得里亚海12公里,湖面海拔12米。长40公里,宽6.4-12公里,面积370平方公里(其中222平方公里属南斯拉夫)。最大深度44米。由河水及少量地下水补给。冬季水量增多,湖面可扩大三分之一。湖水经布埃纳河注入亚得里亚海。盛产鱼类。可通航。湖岸城市有斯库台(阿)、维尔帕扎尔(南)等。

斯坦利港  即“阿根廷港”。

斯拉蒂纳  罗马尼亚南部城市。奥尔特县首府。在奥尔特河畔,东距布加勒斯特约128公里。人口6.8万(1983)。铁路、公路枢纽。有大型的炼铝和铝制品厂,还有机械、食品加工工业和大电站。有建于十七世纪的教堂等。

斯帕坦堡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皮德蒙特高原上的城市。在哥伦比亚西北150公里处。人口4.39万(1980)。纺织工业及纺织机械中心,还有服装、电机、化学、食品等多种工业。附近有许多独立战争时代的遗迹。

斯图尔湖  瑞典中部的湖泊。南北长72公里,宽1.6-16公里,深约86米。面积456平方公里。西岸为厄斯特松市。湖水由因达尔河北泄。湖内有福洛色岛,面积41平方公里。

斯图加特  德国西南部城市,经济、文化中心,巴登-符腾堡州首府。位于莱茵河支流内卡河谷地中部。人口57.1万(1983)。十三世纪时为城防要塞,曾是符腾堡新公国的首府。铁路枢纽,河港,国际航空站。德国南部仅次于慕尼黑的工业城市。有电子、汽车、机械、精密仪器、纺织、食品等工业。世界著名汽车城,奔驰汽车公司所在地。也是出版业中心。多高等院校、博物馆等。附近有大矿泉,多葡萄园。是重要矿泉水、葡萄酒产地。哲学家黑格尔诞生生此。

斯法克斯  突尼斯第二大城和港口。在地中海加贝斯湾北岸。人口23.2万(1984)。建于公元九世纪,古代是著名商港。现为农、矿产品输出港,主要输出磷灰石和橄榄油。有大型磷肥厂和榨油、纺织等工业。地毯织造、皮革加工等手工业颇盛。全国最大渔港。东面80公里处的阿希塔尔特近海油田是突尼斯主要油田之一。

斯威士兰  国名。当地非洲人称“恩格瓦尼”。在非洲东南部内陆,邻莫桑比克和南非。面积约1.74万平方公里。人口72万(1987),约90%是斯威士人,余为祖鲁人等。居民多信基督教,通用锡斯威蒂语,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姆巴巴内。全境大部属三级南北向延伸的高原,自西向东从海拔1,500米降至300米,东部边境为山地。河流多石滩。气候依地势变化,西部凉爽湿润,东部炎热干旱;年降水量500-1,400毫米。十九世纪中叶起,成为英、荷殖民者争夺对象。1906年沦为英国保护地,  1968年9月6日宣告独立,名斯威士兰王国。仍留在英联邦内。多数居民务农为生。农、矿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其次为高粱、甘薯等。沿河灌溉区出产稻米、甘蔗、水果、棉花等出口作物。草原占国土的四分之三,牲畜多牛和山羊。有大片人工育松树和桉树林。开采石棉、铁、煤等矿。有食品加工、制糖、纸浆等工业。出口中糖、铁矿石、纸浆、石棉、柑橘合占80%以上,进口大宗是机器装备、车辆、日用品、食品。铁路通莫桑比克的马普托,是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

斯科舍海  南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南乔治亚岛与南桑德韦奇群息、南奥克尼群岛之间。深6,468米。水温-1°-2℃。含盐度小于34‰。多鲸和鳍脚目。1819-1821年俄国人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曾在此考察。

斯科普里  马其顿共和国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在西北部瓦达河上游。人口40.6万,连郊区50.7万(1981)。公元六世纪始建。曾数度被战争和地震所毁。1963年7月26日发生8.2级强烈地震,破坏甚重,已重建成现代化工业城市。巴尔干半岛通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的重要交通枢纽。全国最大烟草加工中心,还有冶金、机械制造(汽车、农业机械等)、化学、电气器材、水泥、玻璃等工业。金银饰品等手工艺品著名。设有大学、马其顿科学艺术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市郊有古城斯科比废墟。

斯洛伐克  欧洲中部内陆国。周围与捷克、波兰、乌克兰、匈牙利、奥地利相邻。面积4.9万平方公里。人口527万(1991),86%为斯洛伐克人,12%为匈牙利人,余为捷克人和乌克兰人;城市居民约占40%。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境内主要为西喀尔巴阡山脉所盘踞,西南和东南有小片平原。温和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山区1,000毫米以上。主要河流有瓦赫河、赫朗河等,属多瑙河流域。森林面积占全境三分之一。山地南坡为阔叶林,北坡为混交林和针叶林。矿产主要有铁、锰、锑、菱镁矿等。电力发展较快,瓦赫河上建有梯级水电站。还建有核电站。原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共和国之一。1993年1月1日宣布成立独立的斯洛伐克共和国。工业部门主要有黑色和有色冶金、机械(货车、船舶、电器设备等)、石油化工、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纺织、食品等。主要工业中心有布拉迪斯拉发、科希策及其周围地区。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玉米、油料、烟叶、甜菜等。还有园艺和葡萄栽培。畜牧业较发达。

斯特雷萨  意大利西北部城镇。在马焦雷湖西岸。人口6,416(1981)。环境幽美,气候宜人,著名的旅游与疗养胜地。

斯诺登山  英国坎布里亚山脉的最高峰,海拔1,085米。位于威尔士西北部。大部由火山岩、板岩与灰岩组成。北坡陡峭,南坡较缓。降水丰沛,山顶年雨量达5,000毫米,为不列颠群岛最湿润的地区之一。山上树林茂密,风景优美,是斯诺多尼亚国家公园著名的游览区。有齿轨铁路(建于1896年)通顶峰。

斯基克达  旧名“菲利普维尔”。阿尔及利亚东北部港市,新兴工业中心和重要石油、天然气输出港。在地中海斯托拉湾南岸。人口14.1万(1983)。罗马时代古城鲁西喀达的旧址,留有该时代的剧场遗迹。现城建于1838年左右。羊毛、皮革和牲畜的贸易甚盛,有酿酒、制革等工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陆续建成现代化炼油厂、天然气液化厂和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炼油厂年加工能力1,615万吨。有输油管与输气管分别通迈斯达尔和哈西鲁迈勒。港区可停泊5万吨级海轮。输出石油制品、液化天然气、铁矿石、畜产品等。

斯塔万格  挪威西海岸博肯峡湾中的商港和渔港。人口9.2万(1983)。建于八世纪,为挪威古城之一。奥斯陆和克里斯蒂安松到斯塔万格铁路终点。有飞机场。鱼罐头业中心。有钢铁、机械、冶金、纺织和木材加工等厂。自北海发现并开采石油后,成为新兴石油城市。有博物馆和美术馆。

斯普利特  克罗地亚东南部重要港市。临亚得里亚海。人口19.4万,连郊区23.6万(1981)。公元七世纪建市。铁路终点。工业有冶金、造船、水泥、化学、纺织、食品加工等。设有海洋生物研究所、大学、博物馆及艺术画廊。有罗马帝国时的皇宫和其他古迹多处,多教堂。疗养和游览胜地。

斯普林斯  南非城市。在德兰士瓦省南部。海拔1,627米。人口15.4万(1980)。南非金矿开采中心之一,附近还采煤。有铀矿提炼、矿山机械、印刷机械、电机制造等工业。铁路通约翰内斯堡。有工学院。

斯温斯岛  太平洋中部岛屿。位于南纬11°3′、西经171°5′,图图伊拉岛以北320公里处。陆地面积4平方公里。人口40。1925年美国占领,行政由东萨摩亚管理。四周珊瑚礁环绕,中有礁湖。沿海种植椰子、油棕等。

斯潘塞湾  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大海湾。介于艾尔半岛与约克半岛之间,通连印度洋。南北纵深322公里,最宽128公里。入口处有很多岛屿。北端有奥古斯塔港,东北岸有皮里港,西北岸有怀阿拉港,东岸有沃拉鲁港,西南岸有林肯港。

斯大林格勒  “伏尔加格勒”的旧称。

斯达汉诺夫  旧译“斯塔哈诺夫”。1937-1943年称“谢尔哥”,1943-1978年称“卡季耶夫卡”。为纪念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斯达汉诺夫而更名。乌克兰顿巴斯城市。在北顿涅茨河支流卡梅舍瓦哈河畔,东距卢甘斯克(伏罗希洛夫格勒)53公里。人口11万(1985)。建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工业以采煤、选煤为主,铁、合金、焦炭化学、机械制造(车厢、桥式起重机)亦重要。有矿冶学院。

斯托本维尔  美国俄亥俄州东部城市,滨俄亥俄河。人口2.6万,大市区人口16.5万。1851年建市。盛产煤,是重要工业中心,也是交通枢纽。有钢铁、金属加工、钛铁合金、造纸等工业。

斯托克波特  英国英格兰中部城市。位于大曼彻斯特都市区的东南。人口28.9万(1983)。面积126平方公里。1220年建市。十九世纪纺织工人经济斗争活动中心之一。纺织业历史悠久,为英国重要的棉纺织业中心,还有机器、电器、化学、制帽等工业。有战争纪念馆等。

斯希普霍尔  荷兰西部城市。在阿姆斯特丹西南约10公里,环形运河畔。航空运输中心(有斯希普霍尔机场)。王国航运总部设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毁,战后重建并扩大。

斯武普斯克  波兰北部城市,斯武普斯克省首府。临斯武皮亚河下游,北距波罗的海岸18公里。为滨海铁路上的大站,东通格但斯克、西达什切青。人口8.8万(1982)。城东北波罗的海岸建有国立公园。西北18公里有渔港乌斯特卡。

斯坦利维尔  “基桑加尼”的旧称。

斯坦利瀑布  “博约马瀑布”的旧称。

斯帕罗斯角  美国马里兰州切萨皮克湾沿岸的海港,巴尔的摩的卫星工业城市。人口约1.1万。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伯利恒钢铁公司工厂所在地。有矿石船专用的深水码头,并有造船、化学和建筑材料等工业。

斯图尔特岛  新西兰第三大岛。位于南岛以南32公里的南太平洋中,隔福沃海峡同南岛相望。长63公里,宽32公里,面积约1,746平方公里。1864年英国人占领前,毛利人称“拉基尤拉”。火山岛。全境多山,森林茂密,为国家风景保护区。常年受西风影响。居民稀少(1986年仅有542人),多从事渔业。主要城镇有奥班,在东北岸;佩格瑟斯港,在西南角。

斯哈尔贝克  在比利时中部。是大布鲁塞尔市北郊城镇。人口11.1万(1978)。  1795年成为城镇。有大电力站,是布鲁塞尔重要的工业点。冶金、机器制造、纺织、化学等工业发达。

斯洛文尼亚  国名。在南欧巴尔干半岛西北部。西邻意大利,北界奥地利与匈牙利,东、南邻克罗地亚。面积2.03万平方公里。人口194.8万(1989),90%为斯洛文尼亚人。首都卢布尔雅那。西北部为斯洛文尼亚阿尔卑斯山地,南部为石灰岩高原。德拉瓦河与萨瓦河上游流经,河谷平原占全国总面积五分之一。原为南斯拉夫联邦成员共和国之一。  1991年6月25日宣告独立,名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农业以畜牧为主。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黑麦等。有煤、铁、汞、铅、锌矿开采。工业以冶金、机械、木材加工、纺织为主。重要城市还有马里博尔、采列、科佩尔等。

斯洛博齐亚  罗马尼亚东南部城市,雅洛米察县首府。在雅洛米察河畔,西距布加勒斯特90多公里。人口4.2万(1983)。铁路、公路枢纽。有化肥、食品加工、纺织等工业。有建于十七世纪的教堂。城北是阿马拉疗养地。

斯莫尔尼宫  俄罗斯圣彼得堡重要古建筑物之一。建于1806-1808年。原为贵族女子学院。1917年11月6日列宁曾在此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曾在此举行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告苏维埃政权成立。建有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的纪念碑。

斯特拉特福  美国康涅狄格州西南部城市。位于豪萨唐尼克河口,临长岛海峡。人口约5万(1980)。疗养地和渔港。生产飞机、药品、金属器具、机械等。过去以生产牡蛎和造船业有名。地名引自莎士比亚在英国的出生地。现以演出莎士比亚戏剧著名。

斯特拉斯堡  法国东北部阿尔萨斯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德国边界。人口约24.9万,包括郊区37.3万(1982)。东北边境的水、陆、空交通枢纽。莱茵-马恩运河和莱茵-罗讷运河的起点。重要河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炼油、金属和食品加工基础上,发展了机械、电机、石油化工、合成橡胶等工业,成为全国大工业中心之一。历史悠久的文化城,以音乐、戏剧著称。设有斯特拉斯堡大学。老城多名胜古迹。旅游业颇盛。欧洲议会与国际博览会所在地。

斯特鲁马河  在保加利亚西南部和希腊东北部。源出索非亚西南部维托沙山西南坡,东南流经希腊阿希努湖入爱琴海。长408公里。流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保、希边境河段年平均流量80米3/秒。下游(在希腊境)经疏浚整治成运河,为索非亚通爱琴海的航道。河水用于灌溉。保境内建有水库。流域内产褐煤。下游为农业区。

斯涅日卡山  捷克与波兰边境克尔科诺谢山脉的最高峰,也是苏台德山脉的最高点,海拔1,602米。由页岩构成。山坡广布石质碎屑。有山地牧场。年约7个月有雪覆盖。建有气象站、公园和铁索道。为游览和冬季滑雪运动中心。

斯海尔德河  一译“些耳德河”。欧洲西部河流。发源于法国北部圣康坦以北,在法国境内叫埃斯考河,经比利时,在荷兰注入北海。长435公里。支流众多,水量充沛。有运河通马斯河和莱茵河。沿岸地区经济繁荣。通航里程达333公里(其中法国段63公里,比利时段185公里)。安特卫普和根特间航运最繁忙,两岸多工业企业。

斯海弗宁恩  一译“斯赫维宁根”。在荷兰西部,临北海。是海牙市的组成部分。十四世纪渔业发达,  1818年起建立许多海滨浴场,发展旅游业。后又建立现代化捕鱼船队,有鱼品冰冻厂和罐头厂。每年举行音乐联欢节。

斯梅代雷沃  南斯拉夫东部城市。在摩拉瓦河同多瑙河汇流处。人口连郊区10.7万(1981)。十五世纪中叶曾为塞尔维亚首府。河港。工业有冶金、机械制造、炼油和食品加工等。产白葡萄酒著名。有厚5.2米城墙、塔和城堡等建筑古迹。

斯维什托夫  一称“西斯托瓦”。保加利亚北部城镇。位于多瑙河下游右岸阶地上。同罗马尼亚济姆尼恰隔河相对。人口3万。1791年8月在此签订划分奥、土边界的西斯托瓦和约。保加利亚在多瑙河上的大河港,航运贸易中心。有罐头、面粉、酿酒为主的食品加工、人造纤维等工业。附近为农业区。设有财经学院。有古老教堂、钟楼等古迹。

斯塔福德郡  英国英格兰西部的郡。位于西米德兰地区。面积2,716平方公里。人口102万(1991)。首府斯塔福德。东北部为海拔240-460米的石灰岩高台地,是特伦特河的发源地。南部是奔宁山脉山麓高地,东部有宽广低地。乳用畜牧业发达。作物有小麦、马铃薯、甜菜与蔬菜,园艺业也较重要。有煤与铁。十三世纪已兴起采矿业,现代工业有机械、陶瓷、制鞋、化学和酿酒等。1951年在南部佩奈恩山麓建立了国家公园,为西米德兰的主要游览地。主要城市还有伍尔弗汉普敦、斯托克等。

斯德哥尔摩  瑞典首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波罗的海西岸、梅拉伦湖入海处。由12个大小岛屿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部分陆地组成。市内水道纵横,由70座桥梁相连。有“北方威尼斯”之称。面积142.5平方公里。人口65万,包括郊区154万(1982)。是现代化城市。建筑物排列整齐,有宽敞的林荫道和许多公园。钢铁、机器制造(电机、造船、机车)、化学、炼油、纺织等工业发达。设有科学院、大学和原子能研究中心。有宫殿、教堂,斯坎森大露天博物馆保存着十二、三世纪的文物。市内有音乐厅,诺贝尔奖金授奖仪式在此举行。

斯摩棱斯克  俄罗斯古城,斯摩棱斯克州首府。在第聂伯河上游。河港。铁路枢纽。人口33.1万  (1985)。建于863年。十九世纪中叶兴建公路、铁路后,发展成工商业城市。军事战略要地。1812年俄军同拿破仑一世指挥的法军在此激战。1941、1943年苏军同德国军队亦在此大战。工业以亚麻纺织、机械制造(飞机、仪表、计算机、农机、纺织机械等)为主。有十二世纪以来的建筑古迹。

斯大林纳巴德  “杜尚别”的旧称。

斯韦托扎雷沃    1946年前名“亚哥迪纳”。南斯拉夫东部城市。属塞尔维亚。在摩拉瓦河左岸支流莱别里察河畔。人口2.9万。铁路要站。为谷物和牲畜的重要集散地。工业以食品加工为主,还有电缆、陶瓷、啤酒酿造等。

斯瓦尔巴群岛  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斯瓦科普蒙德  纳米比亚城市。在中部沿海,南距沃尔维斯港32公里。人口约1.7万(1983)。建于1892年,在德国占领期间曾是西南非洲主要港口,因不断淤塞而为沃尔维斯港取代。附近有晒盐场。铁路通温得和克和沃尔维斯港。有1951年建立的博物馆。是海滨疗养地。

斯巴斯基钟塔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主塔和通连红场的正门。位于列宁陵墓后侧、红场南端。高67.3米。平面呈方形,系石砌,原作防御之用。1491年建为炮楼。十六世纪安装第一个时钟。1628年上部改建为多层天幕式结构,安装新时钟。每15分钟鸣钟一次。莫斯科广播电台以该钟报时。常被认作莫斯科城的标志。

斯列金内山脉  一译“中部山脉”。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东北-西南走向。长约1,200公里,宽达120公里。大部山峰海拔1,500-2,500米。最高峰伊钦斯卡亚火山,海拔3,621米。主要由结晶片岩、片麻岩、砂岩和火山岩组成。有大量死火山。冰川地形  (冰斗、冰川)发育。现代冰川面积866平方公里。高山为山地苔原,下部有岳桦、偃松、赤杨等森林,山谷为高山草甸。

斯克内克塔迪  美国纽约州东部城市。在奥尔巴尼西北20公里,莫霍克河畔。人口6.8万(1980)。建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河港和铁路交通中心。以电气机械、电子机械、化学等工业为著名。有联合大学(创于1795年)、杰克逊植物园、斯克内克塔迪博物馆等。

斯里巴加湾市  原名“文莱”,1970年10月改现名。文莱首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文莱湾西南,离文莱河口14.5公里。市区人口5.2万(1989)。原为沿河分布的几十座水上聚落,现为现代化城市,有豪华宫殿、体育馆、博物馆和巨大清真寺等。港区涨潮可进入吃水5-7米轮船。公路通都东、诗里亚、白拉奕、穆阿拉、万加等城市。1973年建成国际机场。航线通东南亚各国首都和香港等地。历史古迹多,风景秀丽,为东南亚游览胜地。

斯奈尔斯群岛  新西兰西南部群岛。位于南太平洋上,南纬48°、东经166°30′,斯图尔特岛西南105公里。包括6个小岛,陆地面积仅2平方公里。无定居人口。岛上多鸟类。

斯拉维扬斯克  乌克兰顿巴斯西北部城市。在卡焦内托列茨河畔。人口14.3万  (1985)。  1676年建为要塞。铁路枢纽。有钾盐矿。岩盐生产中心。工业以电力、制碱为主,还有建筑机械制造、绝缘器材厂。附近有以泥疗为主的疗养所。

斯凯尔涅维采  波兰中部城市,斯凯尔涅维采省首府。在罗兹东北50公里,华沙西南70公里。人口3.3万(1982)。  1360年始见记载。地居要冲,十八世纪末起先后受普鲁士、帝俄和奥地利统治,1918年复归波兰。多条电气化铁路的交叉点。蔬菜生产中心,没有蔬菜研究所。工业有金属加工、纺织和电力等。

斯洛伐克矿山  西喀尔巴阡山的组成部分。在斯洛伐克东部。长140公里。主要由花岗岩和结晶片岩构成。山势以中等高度居多。最高点斯托利采山科胡特峰海拔1,481米。南坡栎树和山毛榉居多,北坡为松、杉等。蕴藏有铁、铜、锑、金、菱镁矿等。在鲁德内、多布希纳和盖尔尼察等地有采矿企业。

斯特龙博利岛  第勒尼安海中火山岛。属意大利。位于西西里岛近海的利帕里群岛东北端。面积13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从火山口直至海中均分布有喷出岩,最近一次大喷发在1921年。现火山活动处于平静期。夜晚火山口发出火光,成为地中海的天然灯塔。岛上栽有油橄榄与多种水果。壮观的火山、宜人的气候与海滨浴场,每年吸引许多游客。

斯特拉科尼采  捷克南部城市。属南捷克州。在伏尔塔瓦河支流奥塔瓦河畔。人口1.9万。工业以运输机械(汽车、摩托车)、纺织、服装和奶制品罐头、啤酒等食品加工为主。

斯捷潘纳克特  1923年前称“汉肯德”。阿塞拜疆所辖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首府。在卡拉巴赫山东麓。人口3.3万。工业产值占该自治州一半以上,以丝织、地毯、家具、制鞋和食品加工为主,还有照明电器制造业。有师范学院和地志陈列馆。

斯塔夫罗波尔  ①边疆区名。俄罗斯行政区。辖卡拉恰耶夫一切尔克斯自治州。位于北高加索中部。面积8.06万平方公里。人口271.5万  (1985)。首府斯塔夫罗波尔。大部为丘陵、低山,一般海拔300-600米;南部属大高加索山地,海拔3,000米以上;西北、北、东北边缘为平原和低地。矿藏有天然气、石油、煤、铜、铅、锌。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10--4℃,7月22-25℃。年降水量从西南向东北递减(2,000-300毫米)。主要河流有库班河及库马河。1924年设区。工业以天然气、石油开采及其化工、采矿机械制造为主,次为农产品加工(肉类、面粉、葡萄酒等)。北高加索冬小麦和细毛羊重要产区。罗斯托夫至巴库的铁路横贯南境。南部有矿泉疗养地。主要城市切尔克斯克、涅文诺梅斯克、皮亚季哥尔斯克等。②市名。1935-1943年曾名“伏罗希洛夫斯克”。俄罗斯北高加索城市,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在斯塔夫罗波尔丘陵西北部。人口28.1万(1983)。1777年建为要塞。十九世纪是北高加索商业中心。公路枢纽。附近细毛羊养殖业发达。工业以食品加工、机床、汽车拖车和家用电器制造为主。有研究所和高等学校数所。

斯塔比亚海堡  意大利南部古城。位于那不勒斯湾的东南角,西北距那不勒斯26公里。人口7万(1981)。工业以通心粉、水泥、机械、肥皂、纺织为主。海滨景色优美,罗马时代以来为著名的温泉疗养地与游览地。有中世纪大教堂与城堡。

斯塔拉霍维采  波兰东南部城市。位于维斯瓦河中游左岸支流卡米恩纳河上游。人口5万(1982)。附近有铁矿,工业以黑色冶金、汽车工业最著。罗兹通向东南地区的铁路干线经此。

斯塔诺夫山脉  外兴安岭的一部分。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近于东西走向的弧形山地。西起奥廖克马河中游,东至阿尔丹河支流乌丘尔河源。长约700公里,宽100-180公里。大部海拔1 ,500-2,000米,最高点2,412米。为北冰洋同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岭。主要由结晶片岩、片麻岩和花岗岩组成。海拔1,200米以下山坡多落叶松林和云杉,以上为偃松。山顶属山地苔原。有金、稀有金属、铁矿及云母等矿藏。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以外兴安岭和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作为中俄东段边界,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后被帝俄割占。

斯普林菲尔德  ①美国马萨诸塞州南部工业城市。临康涅狄格河。人口15万(1984),大市区51万(1980),创建于1636年。1794年建国家兵工厂,制造步枪闻名于世。机械、电气、塑料等工业很盛。多古老的街道和教堂。篮球运动发祥地,在斯普林菲尔德大学内建有高大的篮球馆。有由博物馆、美术馆、天象馆、图书馆等构成的文化区建筑群。②美国伊利诺伊州首府。在州中部桑加蒙河畔。人口10.2万(1984),大市区18.7万(1980)。  1818年始建居民点,  1837年成州首府。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农畜产品集散中心。周围煤藏丰富,工业以金属加工、电子仪器、汽车零件、机器制造、食品加工等为主。美国总统林肯的居住地,有林肯墓地、旧居和收藏在建州百年纪念馆中的遗物、资料。③美国俄亥俄州中西部城市。在哥伦布以西72公里处。大市区人口18.3万(1980)。1799年开始定居。1850年发展为城市。是农业地区的贸易中心。工业有通风设备、发电机、起重机、内燃机、飞机元件、压气机以及塑料制品等。④美国密苏里州西南部的城市。在欧扎克山附近,堪萨斯城东南298公里处。人口13.7万(1984)。  1861年10月南北战役曾在市西南16公里的威尔逊河进行,有埋葬南北两军战死者墓地。是食品加工地区的运输、批发中心,通往欧扎克山区的白河风景区的要道。工业有汽车拖车、卡车垫、钢铁产品、金属加工、化学制品、纺织品、家具、服装等。

斯卡格拉克海峡  欧洲北海东部的海峡。在日德兰半岛和挪威南部之间。西通北海,东经卡特加特海峡、厄勒海峡通波罗的海。长225公里,宽110-150公里。南浅北深,平均深度200米,东部最深处达809米。是波罗的海诸国通在大西洋的要道。主要海港有挪威的奥斯陆。

斯拉沃尼亚丘陵  在斯洛文尼亚东北部和克罗地亚西北部,当德拉瓦河与萨瓦河之间,阿尔卑斯山余脉东延的低山丘陵。受河流侵蚀切割,多缓坡低谷,除个别高地可达海拔900米以上,一般海拔300-500米,沿河谷地海拔300米以下。产小米、玉米、黑麦、马铃薯等。山麓有葡萄园、果园。山区伐木业、乳牛饲养业兴盛。

斯帕斯克-达利尼  简称“斯帕斯克”。俄罗斯远东区滨海边疆区南部城市。在兴凯湖的东南,西南距符拉迪沃斯托克  (海参崴)243公里。人口5.8万(1985)。二十世纪初随西伯利亚大铁道的通车而兴起。1926年设市。建有大型水泥厂、钢筋混凝土构件、拖拉机及汽车修配、肉类加工、蔬菜与水果罐头及卫生设施配件厂等。

斯波拉泽斯群岛  希腊爱琴海中的群岛。分南北两组。北斯波拉泽斯群岛在埃维亚岛东的海域中,包括斯基罗斯、斯基罗波拉、斯基亚索斯等岛屿。南斯波拉泽斯群岛在小亚细亚西海岸附近,包括伊卡里亚岛、萨摩斯岛和多德卡尼索斯群岛。主要种植油檄榄、水果;养殖山羊、绵羊;还有酿酒业和渔业等。

斯威夫特卡伦特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西南部城市。省会里贾纳以西205公里,位于斯威夫特卡伦特河畔。人口1.4万。1914年建市。铁路交叉点。附近有石油生产。有农业机械、塑料等工业。是广大小麦产区贸易和物资供应中心。

斯海尔托亨博斯  荷兰南部城市。位于马斯河左岸支流阿河和多梅尔河的汇合处,有运河经过。人口8.9万(1981)。有纺织、化学和食品工业。

斯捷尔利塔马克  俄罗斯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城市。在卡马河支流别拉亚河中游左岸,北距乌法约130公里。人口24万  (1985)。建于1766年。当时为食盐的转运点。铁路要站。第二巴库油田有输油管通达。附近蕴有丰富的盐矿、石灰石及褐煤。著名化工中心之一,纯碱产量尤多,并有大型石油化工厂、合成橡胶厂和烧碱厂。石油及化工机械、建筑机械、轻工及食品工业亦较发达。

斯蒂基斯霍尔米  一译“斯蒂基斯候尔默尔”。冰岛西部城镇。滨瓦姆峡湾湾口,布雷迪峡湾东南,近挪威海。人口1 ,100。渔港。是斯奈山半岛的贸易中心。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北冰洋上岛群。在北欧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之间。由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东北地岛、埃季岛、巴伦支岛等组成。总面积约6.1万平方公里。1194年由挪威人最早到达。居民约4,500人。以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为最大,约占总面积的一半,首府朗伊尔城在该岛的西岸。多山地,最高点海拔1,712米。沿岸多峡湾。地处北极圈内,气候寒冷。冬夏各有100多天的极夜、极昼。冰盖遍布。矿藏有煤、磷灰石、铁、石油和天然气等。沿海盛产海象、海豹、北极狐、鲸等。1920年巴黎条约规定,挪威对该群岛“拥有完全和绝对的主权”。1925年正式归属挪威,与南面的熊岛合为斯瓦尔巴群岛行政区。

斯特罗斯纳总统港  巴拉圭东部城市,上巴拉那省首府。位于巴拉那河右岸,隔河与巴西为邻。人口4.9万(1982)。城名取自巴拉圭斯特罗斯纳总统之名。边境贸易中心,建有连接巴西的友谊大桥(1964年)。因世界最大的伊泰普水电站兴建而迅速发展,为仅次于亚松森的全国第二大城。伊泰普大坝巴拉圭境内工程建设中心。有陶瓷、食品加工等工业。旅游业兴盛。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  ①俄罗斯旧州名。1991年改称“叶卡捷琳堡州”。在乌拉尔山中、北段东坡。面积19.48万平方公里。人口470.3万(1987)。首府叶卡捷琳堡。全境三分之二属西西伯利亚平原。余为山地、丘陵,一般海拔500-1,000米。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有铁、铜、煤、铝土、石棉、滑石、金、铂族等矿藏。森林资源丰富。  1934年建州。工业以钢铁、炼铝和炼铜、重型机械制造为主,煤炭化工、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及造纸业、电力、轻工和食品工业也较发达。城郊型农业为主。饲养乳肉用牛、猪及家禽。农作物以麦类及饲料作物为主。铁路网稠密,公路、管道运输发达。主要城市还有下塔吉尔、卡缅斯克(乌拉尔)、第一乌拉尔斯克及谢罗夫等。②旧市名。原名“叶卡捷琳堡”(1924年前)。  1991年复称“叶卡捷琳堡”。俄罗斯乌拉尔最大城市和工业、交通、文化中心,叶卡捷琳堡州首府。在中乌拉尔山东坡伊谢特河畔。市区面积400平方公里。人口130万(1985)。  1723年建冶金厂而兴起,并成为要塞。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是乌拉尔的经济和革命运动中心之一。重要交通枢纽。俄罗斯东部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及航空要站。重要的机械制造中心之一,以重型机械制造(采矿、冶金及化工设备等)为主,其次是电机和动力机械制造。化工、食品、轻工及冶金业也较发达。有多所高等院校和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中心等50多个科研机构。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也叫“舍伦山脉”,旧译“基阿连山脉”。纵贯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长约1,700公里,宽约200-600公里。中等高度的古老台状山地。西坡陡,东坡缓。一般海拔约1,000米,最高峰加尔赫皮根海拔2,468米。个别地区有冰川覆盖。从山麓向上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地。矿藏有铁、铜、钛、黄铁矿等。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欧洲最大的半岛。在北欧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长1,800公里,宽300-700公里,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包括挪威、瑞典和芬兰的西北部。人口1,200余万。西部属斯堪的纳维亚山地,东部、南部较低平。挪威海岸曲折陡峭,多岛屿和峡湾。沿岸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暖流影响,冬季温和;瑞典北部,冬季严寒。多湖泊,河流短急,富水力。大部分生长针叶林,仅南部有混交林。富铁矿,还有铜、铅、钛等矿藏。经济以林业、渔业、水电、采铁和造船业为主;南部农业较盛。西部沿海是世界三大渔场之一。

斯塔夫罗波尔丘陵  在俄罗斯北高加索中部库班河、库马河及库马-马内奇低地间,南接大高加索山。长300公里,宽170公里。为穹状隆起。由页岩、砂岩和石灰岩组成。一般海拔350-600米,最高峰斯特里扎缅特山高831米。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西南山区600-800毫米。植被以草原为主,大部分已开垦,靠库班-叶戈尔雷克水系和大斯塔夫罗波尔水渠灌溉。富天然气。南部多矿泉。东北部细毛羊养殖业发达。

斯科普里-佛莱斯盆地  在南欧马其顿共和国境内的瓦达河流域,属断层盆地。地势低平,微有起伏。瓦达河上游与摩拉瓦河接近,形成北起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南至希腊的萨洛尼卡的河谷。自古为中欧与爱琴海间的交通孔道。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灌溉面积较大,作物有烟草、水稻、棉花、花生、芝麻、蔬菜、甜菜等,还有果树和葡萄。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十画[丿] 十一画[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