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环网查询工具 >> 行政区划 >> 世界地名索引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   十画[ 丿]   十一画[ 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

[四画·乛]



以弗斯 古希腊殖民城市。在小亚细亚西岸。公元前六世纪为吕底亚王国的工商业中心。后迭被波斯、马其顿、帕加马、罗马等占领。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时修筑的驿道(称御道),即以此为起点。是当时交通要冲。

以色列 ①古国名。约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闪米特族游牧部落哈卑路人进入巴勒斯坦,是希伯来人或以色列人的祖先。他们征服原住的迦南人,成为两个部落联盟,南为犹太,北为以色列。约公元前十三、十二世纪,逐渐形成两个奴隶制城邦。公元前十世纪,犹太国王大卫和其子所罗门在位时,两邦统一,定都耶路撒冷城,称为以色列-犹太王国。在所罗门统治年代(公元前973-前935年),疆土扩张,北起亚述,南迄埃及,占有全部巴勒斯坦。公元前935年,国势衰落,南北分裂,北为以色列王国,定都撒马利亚;南为犹太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722年,以色列被亚述所灭,公元前586年,犹太被巴比伦所灭。②国名。在西亚巴勒斯坦地区内。人口447万(1988,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定居点和东耶路撒冷犹太居民)。按联合国1947年通过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决议,以色列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在1948-1949年侵略战争后,实际控制面积为2.07万平方公里。1967年6月的战争中,又侵占了6.5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国家领土(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军被迫退出部分地区)。工业主要有纺织、化学、金刚石研磨、食品、石油提炼等。种植小麦、大麦、高粱、水果(柑橘、葡萄)、蔬菜、棉花等。进口食品、石油和石油制品及其他工业原料。出口中柑橘占首位,还有金刚石、纺织品等。

双溪大年 马来西亚吉打州瓜拉慕达县治。人口3.6万。吉打平原南部产稻中心,铁路与公路交会点。南去北马工业重镇及海港北海与槟城,北上州的首府亚罗士打,东通边境山城华玲,皆仅20-30公里,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

双溪林明 一译“林明”。马来西亚彭亨州关丹县内地村镇。人口约1万(1982)。坐落于山间盆地,滨林明河,为半岛马来西亚东部锡矿带所在。有东南亚储量最大、世界最深的脉锡矿,矿区面积16平方公里。年产量占半岛马来西亚锡产量的4-5%,有轻便铁道输往关丹出口。副产品有铌、钽、钛、铁、铜与锰。附近山岩洞穴中有大量蝙蝠粪用作天然肥料。

邓迪 一译“丹迪”。英国北部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于苏格兰东部、泰湾北岸。人口17.5万(1981)。1892年建市。早期以捕鲸、鲸油提炼与黄麻制品著名。现为世界黄麻纺织工业中心之一。有造船、炼油、金属铸造、纺织机械、电器和食品等工业。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港口与北欧、南亚海港联系密切。有邓迪大学(建于1881年)、技术学院、师范学院等高等学校。

邓多克 爱尔兰东北港市。滨爱尔兰海,南距首都都柏林约80公里。人口约2.6万(1981)。捕鱼业发达。是全国皮鞋工业最大中心,并有酿酒、腌肉、烟草和面粉等食品加工业。又是牲畜和农产品集散中心。铁路南通首都,北连英国。

邓莱里 即“丹莱里”。

水丰 中朝界河鸭绿江上的大型水电站,溯江而上90公里处。1937年9月兴建,1944年完成。装有7台水轮发电机组,最大发电能力70万千瓦。筑有高,106.4米、宽30米、长900米的大坝,水库面积345平方公里。库容量116亿立方米,有效库容量76亿立方米。中朝两国共用。

水户 日本关东平原东北部城市,茨城县首府。横跨那珂川下游低地和常总台地。人口22.5万(1985)。面积145.9平方公里。1889年设市。自古为水陆交通要冲,农林水产集散中心。现为首都圈的卫星城市。工业以食品、机械为主。

水岛 在日本本州西南部,濑户内海沿岸。属冈山县仓敷市。由高粱川以东的旧连岛、福田两町(镇)境与河口以西的玉岛地区以及海中的水岛滩填海造陆组成。以石油、石油化学、钢铁为中心的重工业、化学工业基地。

水泽 日本本州东北部岩手县城市。在北上盆地中部。人口5.7万(1985)。面积95.6平方公里。古城镇,1954年设市。林产品集散中心,木材加工业发达。有拖拉机、钢丝起重机等重工业。交通便利。市内北纬39°8′34″处有1898年设立的国际水泽纬度观测所。

水原 韩国西北部城市,京畿道首府。距汉城41.7公里。人口50.6万(1987)。古时汉城防卫四镇之一。筑有城墙。高丽太宗时称水州,1271年改称水原,1949年设市。1969年京畿道首府由汉城迁此。南部农业的中心地,奶牛、肉牛有名。设种畜场,园艺试验场,并有汉城大学农学院。纺织工业发达,还有食品、农机等工厂。多名胜古迹,如八达门、访花随柳亭等。

孔埠 老挝国境南端湄公河上重要门户,位于孔瀑布附近一座洲岛上。人口约1,700。1971-1975年,曾为西潘顿省省会。

孔敬 一译“坤敬”。泰国东北部城市,孔敬府首府。位于栖河上游,距栖河左岸4公里。人口11.5万(1983)。商业中心。有碾米、纺织、化工、印刷等厂。铁路、公路通那空叻差是玛、乌隆、廊开等地。有孔敬大学和工艺学院。市内有风景秀丽的孔敬湖。

孔雀城 音译“马图拉”。印度古城名。即今北方邦西部的穆德拉。濒恒河支流亚穆纳河右岸。公元前六世纪为苏罗森那国都城。公元三至六世纪是印度艺术最著名中心之一。公元六世纪成为佛教和耆那教中心,以后伊斯兰教传入,建有清真寺和博物馆。十五世纪后到十八世纪中叶,几次被入侵者劫掠和破坏。

孔瀑布 湄公河最大瀑布。位于老挝南部边境。宽10公里,洪汛落差15米,枯水落差24米。瀑布被岩礁分成两半,西边松帕尼瀑布最高,枯水时完全断流;东边帕彭)瀑布枯水时落差18米。雨季洪汛流量4万米2/秒。

孔艾尔夫 瑞典西南部城市。在诺德勒河岸,近约塔河,其南18公里即为重要港口哥德堡。人口2.7万。公元九世纪已成为重镇,当时称“康格海尔”。有玻璃制造、制鞋和冶金等工业。河中岛上有十四世纪早期的城堡残垣。

孔迪亚瓦 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央山脉北坡的小城镇,钦布省首府。人口4,300(1980)。附近地区有大咖啡种植园。是咖啡产品的集中地和加工中心。

孔塔戈拉 尼日利亚西部城市。临孔塔戈拉河南岸。1864年为富拉尼人所建,曾为孔塔戈拉酋长国首府。人口3.9万(1982)。地处杰巴-卡杜纳公路干线上,为西部主要公路枢纽。棉花、花生和畜产品的集散地。金银饰物加工中心。市内有苏丹王宫、联邦高等师范学院等。

孔斯贝格 一译“康斯堡”。挪威东南城镇。在洛根河畔,奥斯陆西南64公里。人口2.1万(1980)。曾是银矿开采要地。铁路枢纽。萤光石开采中心。有水电站、军火厂等。

孔科尔迪亚 阿根廷东北部城市。在乌拉圭河畔,与乌拉圭的萨尔托隔河相望。人口9.4万(1980)。始建于1832年。恩特雷里奥斯省东北部农牧区主要工商业中心。有食品、制革、锯木等工业。乌拉圭河上海轮和河轮的转换港,同巴西、乌拉圭及巴拉圭贸易频繁。周围盛产柑橘类水果。有飞机场。多现代化建筑,为旅游地。

巴门 在德国西部、伍珀河右岸,是伍珀塔尔市东部的组成部分。恩格斯的故乡。建于1808年。旧属普鲁士莱茵省。十八世纪即为纺织工业中心。1929年与邻近的埃尔伯费尔德等五个城镇组成伍珀塔尔市。坐落在恩格斯路的恩格斯故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毁。在此废墟上建为街心花园,附近有恩格斯纪念碑和故居展览馆,收藏着珍贵的文献和图片。

巴东 印度尼西亚城市,西苏门答腊省首府,文教、商业中心,苏门答腊岛印度洋岸最大港口。位于省境中段平原上。面积600平方公里。人口50万(1985)。周围农业和养畜业发达,矿藏丰富,所产咖啡、橡胶、茶叶、烟草、椰干、煤炭和马匹在此集散。城市发展迅速,有博物院、华人古庙西兴宫。有水泥厂、纺织厂和植物油厂。本港水浅,又乏屏蔽,城南恩玛外港,筑有防波堤,可泊海轮。更南方有两个海湾天然深水港,名直落巴由。市北9公里有机场。市外20公里有风景如画的海滨浴场直落蒙古斯)。

巴生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城镇,苏丹驻地。东距首都吉隆坡35公里,西离全国最大港口巴生港5公里。人口21.6万(1984)。1870年前曾为雪兰莪州首府与锡矿出口中心。有橡胶制品、皮革、油脂、锯木、电子、炼锡等工业。新建班达马兰工业区,有尿素及肥料工厂。市区跨巴生河两岸,有桥梁联系,北岸多工厂,南岸多商店。

巴尔 旧称“安特巴鲁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部港市。滨亚得里亚海巴尔湾,西北距杜布罗夫尼克90公里。人口2.9万。古罗马居民点。1571年被土耳其统治,1878年属黑山。铁路终点。1952年随建现代化港口而发展。港内可停万吨级油轮。有轮渡通意大利的巴里。附近有铝土矿。避暑胜地。

巴尼 多米尼加共和国南部城市,佩拉维亚省首府。位于首都圣多明各西南约50公里处,距加勒比海5公里的沿海平原上。人口3.67万(1981)。周围农业区的工商业中心。有家具、碾米、咖啡加工、制革等工业。市内多殖民时期建筑。公路通圣多明各。

巴西 国名。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位于南美洲的东部和中部,东濒大西洋,陆疆同法属圭亚那以及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阿根廷、乌拉圭相邻。面积851.2万平方公里。人口14,130万(1987),白种人占55%,黑种人占6%,印欧及黑白混血种人占38%,另有印第安人20万,日本人70万,华人10万。70%集中于东南沿海,城市人口约占68%。葡萄牙语为国语,多信天主教。首都巴西利亚。绝大部分领土处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北部是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中部是起伏平缓的巴西高原,平均海拔400-900米,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近大西洋海岸有高峻的大崖壁,其东南地势下降,形成一条宽约50-100公里的沿海平原,气候湿热;西南部是巴拉圭盆地的一部分,属亚热带气候。境内有亚马孙河、圣弗朗西斯科河和巴拉那河三大河系,后者多急流和瀑布,富水力资源。矿藏丰富,铁、锰、铝、铬、铌、钽、铍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伊塔比拉露天铁矿和卡拉雅斯铁矿均名列世界最大的优质铁矿;此外还有铅、钨、镍、铀、金,金刚石、石油和煤等。森林面积约占领土的70%,居世界第二位,亚马孙平原的红木、橡胶,东北部的丝棕榈,南部的巴拉那松等都是著名的森林资源。沿海鱼产丰富。十六世纪初沦为葡萄牙殖民地;1822年9月7日独立,成立巴西帝国;1889年推翻帝制,由临时政府执政,并于1891年定国名为巴西合众国;1968年2月改名巴西联邦共和国。本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经济发展较快,现为拉丁美洲经济较发达国家,工业和农业产值居拉丁美洲首位。世界最大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现有耕地面积6,195万公顷,仅占可耕地的17.6%。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咖啡、西沙尔麻、蓖麻籽、甘蔗、木薯、香蕉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柑橘、大豆、可可居第二位,还产玉米、棉花、稻、马铃薯、小麦等,粮食不能自给;牛、猪、马的总头数在南美洲国家居首位。工业部门齐全,主要有钢铁、化学、采矿、汽车、飞机、军火、电子、造船、石油加工以及纺织、制糖、烟草、水泥等。旅游业较发达。铁路全长3万多公里,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公路全长150万公里;内河航道总长3.6万多公里;民用机场94处。输出以工业品为主,次为咖啡、铁矿砂、大豆、可可、蔗糖、棉花等,输入原油、机器设备、化学品、小麦等。

巴色 老挝南部占巴塞省首府。城市面积约10平方公里,人口4万多。位于老挝地势最低的巴色低地北端,洞河与湄公河合流处,13号公路穿城而过。海拔100米左右。老挝南部的关口,湄公河上下往来的客货集散地,下寮与泰国及柬埔寨邻近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分布在洞河的东西两岸,洞河及湄公河上皆有桥梁。郊区多稻田,有水产养殖;市内有锯木、碾米等工厂。城西有机场。附近有铜矿。

巴里 意大利东南部港市。在布林迪西西北,滨亚得里亚海。人口37万(1982)。农产品集散地与重要工业中心,有机械、水泥、食品、纺织、印刷等厂。交通枢纽。与巴尔干、近东地区的海上贸易频繁。有国际机场。输出以葡萄酒、橄榄油与杏仁为主。有罗马式大教堂与诺曼底式城堡等中世纪建筑。有大学。每年在此举行东方贸易博览会。

巴库 阿塞拜疆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外高加索最大城市,里海西岸大港。在阿普歇伦半岛南岸。人口169.3万(1985)。大巴库包括周围近50个工矿镇,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公元五世纪首见于史籍。1747年为巴库汗国都城。1806年并入俄罗斯。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发石油而兴起,二十世纪初为外高加索工业中心及全国石油基地。高加索铁路的终点,1967年起市内有地下铁道。有输油管道通黑海东岸巴统等地。工业以石油采炼、石油化工及石油设备制造为主,还有电力、化学、无线电器材、仪器、食品加工等。有多所高等学校和多处科研设计机构。

巴林 波斯湾西侧的岛国。位于沙特阿拉伯与卡塔尔之间的巴林群岛上,距两国各20余公里。由巴林、穆海拉格、锡特拉、乌姆纳桑等30多个岛屿组成,面积622平方公里。人口48.1万(1989),居民绝大多数为阿拉伯穆斯林,讲阿拉伯语。首都麦纳麦。全境地势低平,大部由石灰岩低丘构成,最高点杜汉山海拔135米,在巴林岛中央。气候干热,年平均降水量为75毫米。1602年被波斯人占领。1783年宣布独立。1820年英国殖民者侵入,1880年和1892年强迫巴林酋长订约,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971年8月14日巴林国宣布独立。经济以石油为主,是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建有大炼油厂(除加工木国石油外,还加工来自沙特阿拉伯的原油)、炼铝厂、发电厂等,还有石油化工、建筑材料等工业。造船业亦重要。耕地只占领土的5%,主要集中在巴林岛,种植蔬菜、水果、椰枣等,还有少量小麦、大麦。曾为波斯湾沿岸珍珠采集业中心,现已衰退。沿海有渔业。出口主要为石油。进口粮食及轻工业品。正在修筑通往沙特阿拉伯的长堤。

巴杰 突尼斯北部城市。东距首都90公里。人口4.7万(1984)。建于公元前一世纪。迈杰尔达河谷地小麦集散中心。有面粉、制糖、食品等工业。有农业实验站。附近开采铅锌矿。铁路通首都和比塞大。有罗马时代的城堡遗址。

巴罗 美国阿拉斯加州村镇。位于巴罗角西南14公里处,1826年为英国北冰洋探险队首先到达。因纽特(爱斯基摩)人最大居民点。人口2,200(1980)。主要有捕鲸业。附近有美国海军北极研究基地。

巴统   格鲁吉亚所属阿扎尔自治共和国首府,外高加索黑海东南岸港口。邻近土耳其边界。人口13.2万(1985)。十至十三世纪为要塞。1878年建市。1883年通巴库的铁路和1897-1907年石油管道建成后兴起。工业以石油加工、机械制造(船舶、电机等)为主,还有制茶、食品加工(咖啡)等,并建有海军兵工厂。市北9公里处有亚热带植物园。市东北海滨地带是旅游疗养地。

巴真 又名“巴真武里”。旧名“万坎”。泰国东南部城市,巴真府首府。在南萨科河右岸,西南距曼谷122公里。人口1.56万(1980)。稻米、食糖、硬木和木炭的集散地。东线铁路要冲。

巴萨 旧称“巴萨里”。多哥中北部城市。在索科德西北48公里,有公路相通。人口2.2万(1981)。花生、棉花和畜产品贸易中心。有富铁矿藏,估计储量5亿吨以上。

巴曼 一译“巴赫马尼”。古国名。1347-1526年间,突厥人在南印度建立的伊斯兰国家。建都比达尔。曾和南方的维查耶纳伽尔国进行长期战争,以致国力削弱。至十六世纪时,各地封建主割据,陷于分裂。

巴塔 赤道几内亚大陆部分主要城市,原为木尼河省首府,现为滨海省首府。临几内亚湾。人口2.4万(1983)。 赤道几内亚大陆部分所产咖啡、可可、橡胶和木材等均由此出口。也是渔港。公路通内地城镇及邻国喀麦隆和加蓬。有航空站。

巴斯 美国缅因州的城市。靠近肯纳贝克河注入大西洋处,在波特兰东北45公里。人口约1万。一度曾是著名的造船中心。现主要是夏季休养地,但许多工业仍和造船有关,如起锚机、航海灯等制造业。还生产鱼罐头、衬衫等。达文波特纪念馆内有许多有关于海的展品。

巴登 ①全名“巴登维也纳”。奥地利东北部城市。位于施韦夏尔河畔,维也纳森林的东缘,距维也纳24公里。人口2.3万(1981)。史前期已有居民,罗马帝国时建有水宫。公元869年曾为法兰克王国宫廷所在地。1480年建市,1529和1683年曾两度为土耳其军队所毁。后重建。城市规模扩大,多建筑精美的别墅、旅馆、剧院、音乐厅和博物馆等。工业以纺织业为主。以热矿泉(水温23-26℃)著名于世,旅游者甚多。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和斯特劳斯等著名音乐家曾先后在此工作。②瑞士北部城市。在阿勒河支流利马特河畔,苏黎世西北。人口1.3万(1980),主要讲德语。1291年由哈布斯堡人建城,曾为巴登州首府。铁路枢纽。有电机、棉纺织、葡萄酒酿造等工业。以热温泉著名,旅游业较盛。有哈布斯堡时代所建的古堡。

巴蒙 湄公河右岸的泰国聚落,在万象上游29公里。湄公河由此往下有一系列低峡谷,长约10公里,宽200-1,000米,有许多适宜建筑水库的坝址。1958年起,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勘查设计,在巴蒙下游5公里建立90米高坝水库,可具有发电能力 480万千瓦,灌溉农田150万公顷,改善上游航道340公里。

巴蜀 泰国西南部海港城市,巴蜀府首府。位于马来半岛北部、泰国湾西岸。人口8,482(1980)。古代曾设关卡,称“空江”,后改现名。农产品贸易中心。泰南铁路和公路皆经过本市。

巴黎 法国首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在北部巴黎盆地中央,跨塞纳河两岸。市区划分为20个区,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217.6万(1982); 包括周围7个省在内的法兰西岛区,面积12,012平方公里,人口约1,007万(1982)。公元508年起为法兰克王国首都。十八世纪末叶,以此为中心开展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71年3月18日,法国工人阶级在此建立过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国内和国际的重要铁路、航空枢纽,塞纳河河港。最大的工业中心,职工人数与工业产值约各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工厂大多在郊区,汽车、飞机、电子、金属冶炼与化学工业最重要,次有机械、纺织、化妆品等部门。塞纳河右岸是商业区。左岸(拉丁区)集中了科学研究机关和巴黎大学(建于1253年)等高等学校。有国立图书馆等数个全国最大的图书馆。旅游胜地,有革命纪念地公社社员墙以及巴黎圣母院、国立美术博物馆--罗浮宫、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等著名名胜古迹。

巴卜达 黎巴嫩城市。在贝鲁特东南8公里,海拔700米。为桑蚕、棉花、谷物、柑橘产区的中心。

巴士拉 伊拉克最大海港,巴士拉省省会。人口91万,连郊区118.4万(1982)。位于阿拉伯河西岸,哈马尔湖出口处,距波斯湾120公里。始建于公元前636年,在阿拔斯王朝时已是著名的文化和贸易中心。可同时停泊二十多艘万吨海轮。石油化工中心,有聚乙烯、炼油、石油气液化、化肥、苛性钠厂,还有钢铁、造纸、纺织等工业。有油管通往巴格达。输出石油与椰枣等。巴格达铁路的终点,重要的国际航空站。

巴门达 喀麦隆西部城市,西北省首府。在巴门达高地上。人口5.9万(1981)。皮革、咖啡、烟草集散地。公路通雅温得、林贝。有艺术、科技专科学校。多名胜,旅游业颇盛。

巴马科 马里首都和最大城市。班巴拉语意为“鳄鱼河”。在西南部,尼日尔河上游西北岸。人口64.6万(1987)。北靠库鲁巴山,市区呈三角形,街旁大多种植杧果树。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有机车修理、食品加工(屠宰、罐头)和轻纺工业。金银细工、象牙雕刻、彩饰、皮革制品著名。尼日尔河流域农畜产品集散中心,牲畜、棉花、花生的贸易甚盛。建有热带眼病研究所,以研究防治沙眼闻名;还设有全国性医院和高等学校。铁路通塞内加尔的达喀尔。西非公路网中心之一,通几内亚、科特迪瓦等邻国。有国际航空站。

巴云邦 菲律宾吕宋岛中部城市。新比斯开省首府。位于马加特河上游。人口2.4万。公路通马尼拉和卡加延河口的阿帕里。稻米、玉米的集散地。

巴比伦 ①巴比伦王国。西亚巴比伦尼亚南部奴隶制城邦。以巴比伦城为中心。公元前十九世纪中,阿摩列依人在此建国。史称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前1595年)。其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先后征服其他城邦,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成为西亚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典型。所颁《汉穆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亚第一部成文法典。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特别是数学和天文学。汉穆拉比死后,逐渐衰弱,在公元前1595年为赫梯王国所灭。公元前626年,闪米特族的一支迦勒底人占领巴比伦,重建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国。公元前612年与米堤亚联军灭亚述,其疆域包括两河流域的大部、叙利亚、巴勒斯坦以至阿拉伯北部地区。公元前六世纪后半期,国势强盛。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多次发动对外战争,进行扩张。公元前586年,攻占耶路撒冷,灭犹太王国,其疆域包括两河流域大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以后政变屡起,国势顿衰。公元前538年为波斯所灭。②巴比伦城。西亚古城。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濒幼发拉底河下游右岸(今伊拉克巴格达之南)。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先后在此建都,成为当时两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四世纪末渐衰,至公元二世纪化为废墟。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期建造的新巴比伦城,据近代考古发掘,有三道城墙环绕,黄色城墙长约12.2公里。主墙建有塔楼300多座,有浮雕56座。 幼发拉底河上架设石墩桥梁。国王宫殿壮丽,建有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巴比伦城代表古代两河流域建筑艺术的高度水平。

巴巴角 亚洲大陆的最西端。坐标为北纬39°27′、东经26°14′,位于土耳其爱琴海沿岸,木赛利姆湾西口北岸。

巴示戈 菲律宾最北部城镇,巴坦省首府。位于巴坦岛北岸。人口约4,000。交通以沿海航运为主。米、玉米的集散地。渔业甚盛。附近有煤矿。

巴古拜 一译“巴库巴”。伊拉克东部城市,迪亚拉省省会。人口3.9万。位于迪亚拉河河畔,从巴格达通往伊朗边境的铁路与公路经过该城。为椰枣、水果等农产品与牲畜的贸易中心。建有轻型机械厂,生产洗衣机、电烙铁、钟、电扇等。

巴布亚 ①即“新几内亚岛”。②指今巴布亚新几内亚本土南半部。

巴布纳 一译“帕布纳”。孟加拉国中西部城镇。位于伊奇马蒂河南岸。人口10.1万(1981)。商业中心。公路通拉吉沙希、纳加尔巴里等地。有建于十八世纪中叶的印度式庙宇。

巴生谷 马来西亚经济与人文荟萃之区,新兴工业中心,雪兰莪州南部巴生河谷地。面积1,932平方公里,人口120余万,占半岛马来西亚面积的2%和人口的10.7%,但拥有半岛马来西亚工业项目、商业额、货运量及政府公职人员数目的25-35%,国内生产总值的25%,水资源消费量的35%。有规模最大的马来亚大学,还有全国最大的锡矿区,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11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迅速发展,从吉隆坡东郊山足丘陵迤西直抵巴生河口约45公里的地带,建筑群绵延不断,计有新工业区安邦-乌鲁巴生、首都吉隆坡、八打灵工业卫星镇、出口加工区双溪威、国际航空港及商业中心与组屋区梳邦、州首府沙阿兰、老工业城巴生、全国最大港口巴生港以及康诺桥动力基地等。铁路与高速公路横贯全境。

巴生港 旧名“瑞天咸港”。马来西亚最大港口,1973年建为红海与马六甲海峡之间第一个集装箱货运港。滨巴生河口,东距吉隆坡40公里。人口约13万。腹地广阔。全国木材、棕油与橡胶的主要出口港,进口钢铁、化肥、砂糖、小麦、大米、石油及化工产品。河口有群岛屏蔽,分南北两港。两港相距4.8公里。北港对面深水锚地能同时停泊20艘海轮,工业有面粉、制糖及橡胶等。

巴尔西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东南部城市。位于皮马河中游盆地的北部。人口6.2万。盆地内盛产棉花、粟和花生。棉纺织工业重要。北上戈达瓦里河上游河谷盆地的要道。

巴兰河 马来西亚沙捞越州东部河流。源于州内地势最高、雨量最丰的东北部山区,先西南流,折向北流,在巴兰角注入南海。全长400公里。河床比降大,支流多而长,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有支流茹南河和亚家河等。上游朗亚家为马来西亚雨量特大的地区之一,年雨量5,900毫米。可通航约170公里。三角洲伸入海中较远。

巴尼河 尼日尔河重要支流。发源于科特迪瓦北部丘陵区,由上游段巴戈埃河与巴乌莱河汇合而成。在马里莫普提汇入尼日尔河。长约1,000公里。河口平均流量约700米2/秒。流域内地势低平,两岸多沼泽。下游与尼日尔河中游低地连成巨大河网区,称内陆三角洲,每年水淹1-3个月。盛产各种鱼类。

巴尼特 一译“巴讷特”。英国大伦敦的一个市。位于伦敦市西北。人口29.2万(1981)。面积91平方公里。住宅区。西部有电器等工业。1920-1930年因伦敦地下铁道网扩建而发展迅速。著名建筑有契平巴尼特教堂(1250年建)、莫恩肯哈德利塔形教堂等。有大学。

巴亚莫 古巴东部城市。在巴亚莫河畔,东南距圣地亚哥100公里。人口10.9万(1981)。始建于1513年。曾多次遭受地震破坏。附近农牧区重要的工商业和交通中心,集散烟草、甘蔗、咖啡、稻米、牛等农畜产品。有乳品、制糖、咖啡、烟草、制革等工业。附近有铜、锰矿开采。铁路、公路枢纽,有机场。

巴西兰 菲律宾西南部港市,巴西兰省首府。位于巴西兰岛的西北岸,临巴西兰海峡。人口4.9万(1980)。交通以沿海航运为主,与对岸的三宝颜有定期班船来往。装饰性硬木产品的集散地。附近多珊瑚礁。

巴列塔 意大利东南部滨亚得里亚海的城市。在曼弗雷多尼亚湾南岸,近奥凡托河河口。人口7.8万。农产品集散地,附近产葡萄酒与油橄榄、杏仁等。工业以电器、化学、汽车、木材与皮革为主。重要渔港、商港与海滨疗养地。有十二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和诺曼底式城堡等建筑。

巴伊亚 巴西东部一州。东临大西洋。面积56.7万平方公里。人口1,173.8万(1990)。首府萨尔瓦多。除东部为狭窄的沿海低地外,绝大部分为崎岖的高原,中部有迪亚曼蒂纳高原纵贯全州,最高点阿尔马斯峰海拔1,850米。沿海地区为热带森林气候,年降水量达1,500毫米以上,内地高原大部分为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主要河流有圣弗朗西斯科河和巴拉瓜苏河。葡萄牙最早殖民统治地。1822年设省。1889年设州。经济比较发达。可可、西沙尔麻、蓖麻籽产量占全国首位,还产甘蔗、椰子、烟草、棉花等;高原饲养牛羊。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占全国首位,另有铅、金、铜、铬、锰、石棉等矿产。工业以石油提炼和化工、水泥、钢铁、纺织、制糖、酒精,可可加工为主,电力大部分由保罗-阿方索大型水电站输送。

巴米扬 一译“巴米安”。阿富汗中部城市,巴米扬省省会。在喀布尔西北150公里。人口7,732(1982)。海拔2,591米。古代为兴都库什山区中的重要农业区与交通要道,商业与佛教中心,中国高僧玄奘曾于公元630年到此。城北有众多石窟。其中两座分别以有高53米与37米的佛像尤为著名。现为旅游中心。所在巴米扬各地有大型铁矿。

巴约讷 一译“巴永讷”。法国西南部城市,大西洋岸港口。位于阿杜尔河下游,临比斯开湾。人口4.1万,包括郊区12.7万(1982)。从阿杜尔河河口到巴约讷间约6公里的范围内,属巴约讷港区。出口硫黄、玉米,进口铁、煤、锰。有冶金,天然气、化学、造船等工业。重要的旅游中心。

巴芬岛 一译“巴芬兰”。世界第五大岛,加拿大西北地区北极群岛中第一大岛。在巴芬湾以西、哈得孙海峡以北。长约1,600公里,宽800公里以上。面积约50.7万平方公里。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东部多山,最高点3,000米。有冰川和冰盖。南、北部大部是高原。福克斯湾沿岸低平。海岸线破碎,有深长的峡湾,如坎伯兰湾和弗罗比舍湾。居民约3,400多人,以因纽特(爱斯基摩)人为主,以狩猎和捕鱼为生。

巴芬湾 大西洋西北部海湾。介于北美洲格陵兰岛、巴芬岛、埃尔斯米尔岛之间。通过戴维斯海峡和大西洋相通,经史密斯海峡、罗布森海峡与北冰洋相连。长约1,126公里,宽112-644公里。水深为366-2,744米。表层海水温度1月-2℃,8月为6℃,盐度30-32‰,东南部可达34.5‰。全年大部分时间封冻,夏季仅8月初至9月可完全通航。冰山随拉布拉多海流经此南流。十九世纪时曾是重要的捕鲸和捕猎海豹地。

巴克乌 ①罗马尼亚东部的县。面积6,606平方公里。人口73.6万(1990)。首府巴克乌。西部为东喀尔巴阡山地,东部为伯尔拉德高原。锡雷特河自北向南流贯中部。山地多森林,高原为农牧业区。重要石油产区。工业有化学、机械、食品、纺织、木材加工等。有乔治·乔治乌-德治、科梅内什蒂等城镇。②罗马尼亚东部城市。巴克乌县首府。在东喀尔巴阡山脉东侧、比斯特里察河畔。人口16.5万(1983)。十五世纪初见于史籍。铁路、公路枢纽。工业有纺织、造纸、食品、化学和机械等。有国家剧院、地区博物馆及建于十五世纪的教堂等。

巴杜勒 斯里兰卡东南部城市。位于巴杜勒河沿岸的乌沃盆地内,周围群山环抱。人口3.3万(1981)。铁路通科伦坡,公路接全国主要城镇。周围产茶、橡胶、稻、蔬菜、柑橘、菠萝,农产品贸易中心。有石灰岩采石场。旅游城市,有两座大型寺庙和古代金塔,城北3公里处为著名邓欣达瀑布。

巴库马 中非共和国中东部城市。位处丘陵地带。为周围地区粟、剑麻等集散地。附近的姆帕图是重要铀矿区。公路通布里亚、班吉。

巴耶岛 马来西亚吉打州西海岸外岛屿。位于吉打河口以西24公里,凌家卫岛东南20公里。附近海深30-32米,海底泥质。周围海域为马来亚西北部重要渔场,盛产鲭鱼。大陆沿岸及河口泥质海滩养殖蚌类,盛产螃蟹。

巴林岛 巴林国的主岛。南北长48公里,东西宽16公里,面积562平方公里。为一海拔30-60米的石灰岩台地。中央有一长19公里、宽6公里的侵蚀洼地,其中有杜汉山,海拔137米。气候干旱。多泉水。北部沿海依靠泉水和泵井灌溉种植蔬菜、椰枣、水果、小米、小麦。西南海岸低地有盐沼。杜汉山山麓产石油,油田中心为阿瓦里。炼油厂设在该岛东北部,靠近首都麦纳麦。油港设在附近的锡特拉岛。

巴拉圭 南美洲内陆国。位于南美洲中南部。同玻利维亚、巴西、阿根廷为邻。面积约40.68万平方公里。人口392万(1987),印欧混血种人占95%,其他为印第安人和白人,95%信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国语,也通用瓜拉尼语。首都亚松森。地处拉普拉塔平原北部,巴拉圭河自北向南纵贯中部,把全国分成东西两部分:河东为巴西高原的延伸部分,约占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拔300-600米,多为山地、波状平原和沼泽,土地肥沃,适宜农牧,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人口。河西为格兰查科平原的一部分,海拔100-400米,主要为原始森林和草原,人烟稀少,多未开发。南回归线横贯中部,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森林气候。夏季(12月至次年2月)气温26-33℃;冬季(6月至8月)气温为10-20℃。降水由东向西递减,东部约1,300毫米,西部干旱地区400毫米左右。森林面积占全国面积54%,富珍贵硬木林、破斧树和马黛茶树等。石灰石储量较多,还有少量锰、铜、铁等矿藏。水力资源甚丰,已同邻国巴西、阿根廷合建大型水电站。1537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11年5月14日宣布独立,成立巴拉圭共和国。经济以农牧业和林业为主,占国民收入的44.3%(1981年)和出口总值的95%(1982年)。农作物有木薯、玉米、大豆、稻米、甘蔗、小麦、烟草、棉花、咖啡等,还产桐油、马黛茶和水果。畜牧业以养牛为主。工业有肉类和林产品加工、榨油、制糖、纺织、水泥、卷烟等。输出以棉花、大豆、木材为大宗,其他有棉籽油、桐油、烟草、鞣酸、马黛茶、皮革等。输入机械、石油、车辆、钢铁、化工产品、食品等。

巴拉那 ①巴西南部一州。东南濒大西洋,西南临巴拉圭和阿根廷。面积19.93万平方公里。人口913.8万(1990)。首府库里蒂巴。1889年设州。大部分属巴西南部高原;东部马尔山脉逼近海岸,有狭长的沿海低地。南回归线横穿北部,沿海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内部高原属大陆性气候。主要河流均是巴拉那河支流,富水力资源,有著名的伊瓜苏瀑布和塞特克达斯瀑布。多森林。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咖啡、大豆、小麦、稻谷、花生、玉米、豆类产量居全国前列,还产马黛茶、棉花、甘蔗、苎麻以及大量畜产品和木材。工业以农产品加工和木材加工为主。有云母、铅、铁、煤、金、银、大理石等矿产。西部建有世界最大的伊泰普水电站(1,260万千瓦)。有高级公路通巴拉圭。②阿根廷东北部的河港,恩特雷里奥斯省首府。位于巴拉那河左岸,市区距其河港约3公里。人口16万(1980)。始建于1730年。1853-1862年曾为阿根廷联邦的首都。东部农牧区的贸易和工业中心。有食品、卷烟、车辆制造、木材加工、水泥、陶瓷、肥皂等工业。铁路、公路通往乌拉圭和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有水下隧道同圣菲城相联。城东15公里有飞机场。有大教堂、议会大厦、博物馆等古老建筑。

巴拉望 菲律宾西南部的岛屿。位于南海和苏禄海之间。东北-西南长423公里,宽9-45公里,面积11,655平方公里。人口约31.2万(1980),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山地集中在西南部,最高峰曼塔林加汉山高2,084米,东北为海拔600米左右的丘陵地。沿岸少平原。多海湾及珊瑚礁。年平均气温26.9℃,西部年雨量1,500-3,000毫米,东部2,000-3,500毫米。有大片的森林和肥沃土地。产椰子、稻、玉米、甜薯、水果等。饲养牲畜。捕鱼业甚盛。以采集蜂蜜与燕窝著名。有汞、磷、铬、锰等矿。最大港口普林塞萨港。

巴罗达 又名“瓦多达拉”。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城市。在坎贝湾之东,铁路经此。人口连郊区74.4万(1981)。位于肥沃的棉区平原上,纺织工业发达。附近是印度最大的石油与天然气产区,发展了化学工业,有化肥、药品、染料等厂,并有炼油和石油化工厂。还有机械、毛织、制烟和砖瓦等工业。有伊斯兰教寺庙与旧王宫建筑。

巴罗角 美国阿拉斯加州北冰洋岸突出的沙嘴。位于北纬71°25′、西经156°20′。长6.2公里。1826年由英国海军上校比切发现。以英国北冰洋探险家约翰·巴罗命名。

巴罗岛 澳大利亚岛屿。位于西澳大利亚州西北海岸外20公里的印度洋上。为蒙特贝洛群岛中最大岛。岛长19公里,宽8公里,面积200平方公里。多陡峻砂质山岗,最高点海拔82米。四周为珊瑚礁。盛产鸟类和海龟,为采珠及捕鲸船停泊 点。

巴罗河 爱尔兰东部重要河流。发源于中东部的布卢姆山脉,向东流经沼泽地与低地后,即转而南流,于沃特福德港入海,全长191.5公里。1759年与爱尔兰大运河连接后可通都柏林。阿赛以下可通航。

巴图里 喀麦隆东部城镇。位于卡代伊河畔。人口1.4万(1976)。木薯、稻米、粟、咖啡集散地。有小规模黄金、金刚石开采。公路通雅温得和邻国中非。有航空站。

巴法塔 几内亚比绍第二大城镇,巴法塔区首府。位于中部、热巴河左岸,西距比绍约130公里。人口1.3万(1979)。农畜产品集散地和商业中心,有农产品加工等小型工业。全国公路枢纽,热巴河航运终点。有航空站。

巴厘岛 印度尼西亚岛屿。连同东南方努沙珀尼达等小岛组成巴厘省,面积5,561平方公里,人口250万(1980),其中巴厘岛面积5,500平方公里,人口230万。人口密度仅次于爪哇,居全国第二位。山脉横贯,东高西低,最高峰阿贡山,海拔3,142米。北坡陡,南坡缓,大部分为熔岩风化的肥土,筑成梯田,火口湖为天然水库。架渡槽,凿涵洞,引水入田。产稻米、玉米、椰子、咖啡、烟叶、水果等。饲养猪、牛。工业有食品、纺织、皮革、木材加工、建筑材料等。居民信印度教,以庙宇建筑、雕刻、绘画、纺织、歌舞和风景闻名于世。东南亚旅游中心之一,许多国际会议常在此举行。南岸城镇登巴萨为省会所在地。

巴厘海 位于马来群岛南部,巴厘、龙目、松巴哇、马都拉和甘厄安群岛之间。面积11.9万平方公里,深度由西(38米)往东(1,000米),由北(300米)往南(1,000米)逐渐增加,最深1,589米,在龙目岛北侧。海中有珊瑚礁。望加锡与龙目两海峡间航线的必经之地,交通位置重要。

巴哈马 岛国名。位于西印度群岛最北部巴哈马群岛上,西距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东岸96公里,南距古巴80公里。由30个大岛、700多个小岛和2,400个珊瑚礁组成,面积13,935平方公里。人口27万(1988),85%是黑种人,主要分布在30个大岛上。居民多信基督教新教,通用英语。首都拿骚。全由石灰岩岛屿组成,地势低平,一般海拔40-60米,最高点仅125米,多沼泽和浅湖。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并受湾流和信风影响,气候四季温和,各月平均气温21-28℃,年降水量西北部约1,200毫米,多集中于6-9月;东南部不足1,000毫米,多集中于9-11月;6-9月有飓风。1648年英国人在伊柳塞拉岛设立殖民点,并于1718年对群岛行使管辖权。1783年正式沦为英国殖民地。1964年获得内部自治。1973年7月10日宣布独立,成立巴哈马联邦,并为英联邦成员国。拉丁美洲人均国民收入最高国家之一。经济以旅游业为基础。白色沙滩,清澈的海水,秀丽的景色,使巴哈马成为国际著名的冬季旅游地。游览业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全国就业人数三分之二与旅游业有关。产蔬菜、水果、玉米、龙虾、海绵、珍珠、海盐等。有石油提炼、罐头食品、制糖、酿酒、水泥、制药、锯木、造船等工业。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设有400多家外国银行,从业人数占全国10%。空运和海运发达,有拿骚和弗里波特两个国际海港和3个国际机场,各岛间有游艇往来。公路全长3,350公里。输出石油产品、盐、甜酒、水果和蔬菜等,输入以石油、粮食和工业品为主。

巴莱尔 菲律宾东北部良港。位于吕宋岛东海岸中部,巴莱尔湾西南端。人口1.4万。北有马德雷山脉,屏挡东北季风,东南有恩坎托角,可减弱台风袭击。吕宋岛东部对外航运中心,沿岸航运的主要港口。稻米、椰干、鱼产品的集散地。

巴莱拉 委内瑞拉西部特鲁希略州最大城市。位于梅里达山脉西北坡、莫塔坦河畔,海拔550米。人口11.5万(1981)。山地北部农业区的重要贸易中心,甘蔗、可可、咖啡、水果和谷物等在此集散。工业有面粉、酿酒、制革、铸造、玻璃和电器设备等。公路枢纽,有机场。

巴真河 见“邦巴功河”条。

巴格兰 阿富汗北部城市,巴格兰省省会。人口4.1万(1982)。位于兴都库什山北侧山谷中,傍昆都士河。喀布尔到阿富汗北部和瓦罕走廊的公路由此经过。有甜菜糖厂与棉纺织厂。

巴格达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省省会。人口连郊区380万(1989)。位于中部,跨底格里斯河两岸,距幼发拉底河仅30多公里。 市区主要部分在河东,称为“鲁萨费”, 河西部分称为“卡尔赫”。公元762年成为阿拉伯帝国都城,786-833年最为繁盛,成为中东广大地区最重要的文化与贸易中心。此后由于政治变动与战争而衰退。1921年成为首都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现为全国最大城市与首要交通、商业与文化中心。工业有炼油、纺织、皮革制品、食品、烟草、砖瓦、水泥、制药、铁路工厂与钢铁厂等。重要的国际航空站。有高等学校和约一百座清真寺。

巴特那 印度比哈尔邦首府。恒河及其北来支流甘达克河、南来支流宋河汇合口的南岸。人口连郊区91.6万(1981)。商业和文化的历史古城,建于天然堤上,东西长约20公里,宽不到2公里。河运中心。铁路、公路交通枢纽,有航空站。谷物、油料作物、甘蔗、香料等的贸易中心。有棉纺织、制糖、榨油、水泥和云母等工业。手工业有铜器、陶瓷、地毯和制革等。佛教圣地。有巴特那东方博物馆和大学。

巴特纳 阿尔及利亚东北部城市,巴特纳省省会。东北距君士坦丁96公里,有铁路相通。人口12.3万(1983)。建于1848年。曾是法军要塞。小麦、牲畜、皮毛、林产品集散地。有面粉、建筑材料等工业。附近有大片雪松林。有古罗马城市提姆加德和兰贝塞遗址。

巴拿马 国名。位于中美洲东南部,南、北分别濒临太平洋和加勒比海,西邻哥斯达黎加,东接哥伦比亚。巴拿马运河横贯中部,面积7.7万平方公里(包括运河区1,432平方公里)。人口228万(1988),印欧和黑白混血种人占65%,余为黑种人、白种人、印第安人等,城市人口占54%。西班牙语为国语。居民多信天主教。首都巴拿马城。除两岸沿海平原外,多为森林密布的山地。东部和西部山脉高度较大,向中部延伸高度渐降,在中央地峡处海拔仅84米,巴拿马运河即利用此有利地形开凿。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7℃,北部年降水量2,500-3,500毫米,南部为1,500-2,000毫米;河流多短促急流,不能通航。森林面积占领土面积70%,产红木、棕榈树和天然橡胶。多海湾和岛屿,渔业资源较丰富,有金枪鱼、海虾等。矿产有金、银、锰、铜、铁、盐、铝土,石油等。1501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718年与今哥伦比亚同属新格兰纳达总督辖区。1821年独立,并加入大哥伦比亚;1830年大哥伦比亚解体,巴拿马仍为新格兰纳达(今哥伦比亚)一部分。1903年11月3日脱离哥伦比亚,成立巴拿马共和国。同年美国强迫其签订不平等的《美巴条约》,取得巴拿马运河开凿权和运河区“永久租让权”。1977年巴拿马和美国签订两项新条约,规定1999年12月31日后,将由巴拿马收回运河全部权益。1982年4月1日巴已接管了运河区司法权。经济以运河区的劳务收益为大宗。农业主产香蕉、甘蔗、稻、玉米、咖啡、可可、烟草等。海产以海虾为著。畜牧业饲养牛、猪和家禽。工业有食品加工、服装、炼油、木材加工、造纸、化工、水泥等。出口石油产品、香蕉、糖、咖啡、海虾和服装;进口石油、化学品、各种制成品、车辆、机械和食品。

巴朗牙 菲律宾吕宋岛西南港市。巴丹省首府。位于巴丹半岛东岸,临马尼拉湾。人口2.5万。铁路南接马尼拉,北通仁牙因。农产品贸易中心。有制糖厂。

巴勒莫 意大利港市。位于西西里岛西北岸,滨第勒尼安海的巴勒莫湾。人口70.8万(1982)。有机械、造船、化学、纺织、食品、印刷和玻璃等工业。农产品集散地,渔港,商业繁荣。输出柑橘、谷物、鲜鱼等。多阿拉伯、罗马、哥特式古代建筑。有大学与国立博物馆。旅游业很盛。

巴淡岛 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北部岛屿,隔新加坡海峡与新加坡相望,相距20公里。面积415平方公里,人口2.2万(1981)。中北部是山丘,最高点169米,有原始森林;南部、西南部及西北部沿海是平原,海滩景色幽美。全岛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和小港口。1978年辟建自由港,计划发展为多元化的工商业中心及旅游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着手建设基础设施,包括100余公里公路、3座码头、机场、水电、通讯服务等。并建立工业、出口加工、货物集散和旅游区。巴淡与新加坡两岛之间有轮渡联系。

巴博勒 伊朗北部城市。位于里海南岸平原上,临巴博勒河畔。人口6.8万(1976)。为当地农产品如稻米、棉花、亚麻、柑橘等的市场,有轧棉等工业。但大工厂多在附近的沙希城。

巴斯克 西班牙历史地理区。位于北部,北临比斯开湾,东北邻法国。包括阿拉瓦、吉普斯夸、比斯开和纳瓦拉四省。面积4.46万平方公里,人口265.2万(1981)。是西班牙少数民族巴斯克人的聚居地。

巴蒂卡 圭亚那北部城市,马扎鲁尼-波塔罗区首府。位于埃塞奎博河、马扎鲁尼河和库尤尼河的交汇处。人口约2,300。位处内地金矿区、金刚石矿区以及凯厄图尔瀑布旅游区的中心地带。水陆交通枢纽。有公路网将本市与伊萨诺、波塔罗等地连成一片。有飞机场。

巴雷利 印度北方邦北部城市。在恒河支流拉姆根加河左岸。人口连郊区43.8万(1981)。始建于1537年,原为一要塞城市。贸易中心,粮食与甘蔗集散地。铁路与公路交通枢纽。工业有粮食加工、制糖、火柴、纺织、机器、农机设备、电器和机车修配、合成橡胶与化学工厂等。手工铁、钢器皿制造也重要。有兽医研究所。

巴雷鲁 葡萄牙西部城市。在特茹河口湾南岸,西北距里斯本7公里。人口5.1万(1981)。工业以钢铁、面粉、化学、软木加工为主。有牲畜饲养。铁路终点站。

巴塞尔 瑞士第二大城。在西北边境,瑞士同法国和德国交界处。人口18万,连郊区36.3万(1982)。巴塞尔城半州首府。市区跨莱茵河两岸,有6座桥梁相连。中世纪时对欧洲各地贸易重要。欧洲铁路枢纽之一,国际航空站,莱茵河重要河港,瑞士对外贸易约半数经此。瑞士化学工业中心,制药业亦居重要地位。还有丝纺织、机器制造、电机、钟表等工业。工业区及港口多位于河的左岸,每年在此举行工业展览会。商业、行政中心、文教、住宅区主要在右岸,有罗马和哥特式教堂(建于十一至十六世纪)。有瑞士最古老的巴塞尔大学(建于1459年),还有图书馆、博物馆等。瑞士许多大银行及国际结算银行设此。

巴塞河 泰国中部河流。源于碧差汶山脉北端,由北向南流,在大城附近注入湄南河。长513公里,流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下游水量充沛,可全年通行。

巴德冈 “巴克塔普尔”的旧称。

巴士海峡 在中国台湾以南,菲律宾巴坦群岛以北。平均宽185公里,最窄处在巴坦群岛最北头的亚米岛和台湾兰屿之间,宽95.4公里。高温多雨,雷暴频繁。7-11月多台风,影响通航。水深2,000-5,000米,最深处5,126米。南海和太平洋间的重要通道。

巴韦安岛 一译“马威安岛”。又名“毛燕岛”。印度尼西亚爪哇海中的岛屿。位于爪哇岛东北端庞卡角以北115公里。面积200平方公里。热带森林茂密。 沿岸有险滩。产稻、玉米、鱼、虾。手工编织业著称。贸易甚盛。南岸的桑卡普鲁港有定期班船停靠。

巴丹半岛 在菲律宾吕宋岛西南部,介于马尼拉湾和苏比克湾之间。长48公里,宽24公里。面积1,373平方公里。人口32.3万(1980)。多邦板牙人。陡峭的山峰纵贯南北,北为纳蒂布山,高1,287米;南为巴丹山,高1,432米,大部分为丛林。平均气温25-28℃,年降雨量1,500-3,000毫米。东部沿海平原为农业区,产稻、玉米、甘蔗、木材和鱼类。南部有造船厂,北部辟为国家公园,有温泉。

巴巴多斯 岛国名。位于西印度群岛最东端。面积431平方公里。人口25.4万(1987),平均每平方公里591.4人,是美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黑种人占91%,多信基督教或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布里奇敦。珊瑚岛。中部地势较高,为丘陵,最高点希拉比山海拔340米。由中部向西地势呈阶梯状降至海边;沿海多为平坦沙滩。近海多珊瑚礁。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2-28℃,年降水量中部高地迎风坡可达2,100毫米,南部背风低地仅1,100毫米。矿藏仅有少量石油、天然气及石灰石。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6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61年实行内部自治。1966年11月30日宣布独立,为英联邦成员国。经济以旅游业和制糖业为主。耕地面积约占全境三分之二,大部分用于种植甘蔗,也种少量棉花、薯类、蔬菜等。工业以制糖为主,还有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玻璃器皿、电子仪器装配、化工和石油提炼等。输出蔗糖、电子仪器、服装、饮料,输入粮食、车辆、肥料等。交通发达,公路全长1,540多公里。有国际机场同外界联系。旅游业发达。

巴巴奥约 厄瓜多尔中西部城市,洛斯里奥斯省首府。在巴巴奥约河畔,西南距瓜亚基尔60公里。人口3.78万(1980)。附近可可、稻、咖啡、甘蔗、椰子、水果和木材等农产品的贸易和加工中心。有碾米、制糖及酿酒等工业,并有硫黄、金、银等矿产。河港,公路和河运通瓜亚基尔。有技术大学。

巴巴群岛 印度尼西亚东南部岛群。位于班达海东南,丹尼巴岛西南方。由巴巴岛(570平方公里)和几个小岛组成,总面积813平方公里。人口1.4万。海滨有肥沃平原。森林茂密。产西谷、稻、椰子、玉米等。主要城镇是巴巴岛西北角的特帕。

巴布亚湾 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部的大海湾。位于珊瑚海西北部。宽360公里,长152公里。北有基科里河、西南有弗莱河注入。沿岸港口:东有莫尔兹比港,北有凯里马,西南有达鲁。

巴布达岛 又名“杜尔西纳岛”。西印度群岛中岛国安提瓜和巴布达主岛之一。南距安提瓜岛40公里。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珊瑚岛。地势低平,森林遍布,仅东北部有一些低矮山丘(海拔85米)。热带草原气候。土地肥沃,产甘蔗和棉花。居民多集中于该岛西侧小湖畔的卡德林顿。

巴打斯河 一译“帕达斯河”。马来西亚沙巴州西部重要河流。源于西南边境,在北流,切穿克罗克山脉,形成幽深的峡谷,有良好坝址,铁路在此通过。所经丹南、保佛等山间盆地,农业兴盛。下游折向西南,于韦斯顿北面注入南海文莱湾。保佛以下通小轮。

巴卡尔丁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中西部城镇。人口1,440。绵羊牧区中心,铁路纵横干线交叉点,羊毛集散地。

巴尔卡德 一译“帕尔加特”。印度喀拉拉邦中部城市。在西高止山西侧。人口11.1万(1981)。旁有巴尔卡德山口,孟加拉湾沿岸与阿拉伯海沿岸之间的陆上交通孔道,有铁路与公路经过。附近是经济作物种植区,盛产椰子、槟榔、胡椒与茶叶。有锯木和胶合板厂。

巴尔代雷 索马里南部城镇。在朱巴河东岸。地方性谷物市场。有水泥厂等。朱巴河航运始点,往下可通行小船。附近有小型水电站和灌溉工程。

巴尔米拉 又名“泰德穆尔”。叙利亚中部城市,位于叙利亚沙漠北部边缘的一个绿洲中。人口1.3万。历史悠久。公元前一世纪曾为叙利亚与两河平原之间的贸易中心。公元三世纪曾为一王国首邑。现存有巴力神庙等著名古迹。公路与伊拉克基尔库克油田的出海油管经此。

巴尔的摩 美国东部马里兰州重要港口城市。波士华大城市带中心城市之一。位于切萨皮克湾头的帕塔普斯科河河口。西越阿巴拉契亚山脉至俄亥俄州的入口处。宾夕法尼亚煤田的煤炭多由此装运。人口76.4万(1984)。1729年始建。港口的吞吐量常居国内前列地位。主要输出煤、焦炭、谷物、钢铁制品、饲料、铜等。输入铁矿石、石油、砂糖、硫黄等原料。有巨大的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炼铜为主)工业,造船、电机、化学、石油等工业均占重要地位。多著名科研机关和大学,如约翰斯·霍普金斯应用化学研究所、国立保健研究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于1876年)、马里兰大学等。

巴尔博亚 中美洲巴拿马运河区内港市。居巴拿马运河南口、运河码头与安孔山之间。人口1,952(1980)。始建于1914年。拥有供远洋轮船停靠的港口设备以及修船厂、铁路修配厂等。毗连的巴尔博亚海茨是巴拿马运河区的行政中心。城内有著名的兰花圃,栽培400多种兰花。有大桥(长1,653米)横跨运河彼岸。铁路、公路和班机通加勒比海岸的科隆。

巴尔喀什 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杰兹卡兹甘州城市。在巴尔喀什湖北岸。铁路要站。湖港。人口8.2万(1985)。哈萨克斯坦大炼铜中心。三十年代后期随附近科温拉德铜矿的开采与冶炼而兴起。建有大型炼铜厂,并副产钼和硫酸。还有鱼罐头、肉类联合企业和火电厂。设有哈萨克科学院植物园。

巴尔策斯 一译“巴尔泽尔兹”。列支敦士登西南端城镇。近瑞士边境,北距首都瓦杜兹10公里。人口3,419(1982)。产玉米、马铃薯;畜牧业发达。公路北达奥地利,南通瑞士。有史前期堡垒遗迹、古城堡废迹和古教堂。

巴尔瑙尔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南部城市,阿尔泰边疆区首府。在鄂毕河上游左岸,巴尔瑙尔河注入处。人口57.8万(1985)。建于1730年。十九世纪初是阿尔泰边疆区的有色金属开采及冶炼中心,后为商业中心。铁路枢纽,河港,航空要站。工业以机械制造(发动机、锅炉、机床、压力机、铁路车辆、农机等)、纺织、化工(化纤、轮胎、橡胶)及食品工业为主。有工、医、农等多所高等学校。对岸的新阿尔泰斯克为铁路枢纽,建有大型车辆厂。

巴兰尼亚 匈牙利西南部一州,南与克罗地亚接界。面积4,487平方公里,人口41.9万(1990)。首府佩奇。北有迈切克山地,最高点海拔682米,有优质煤矿。可炼焦;南有狭而低的维拉尼山地,有铝土矿,中部为巴兰尼亚丘陵,其北为佩奇平原。多瑙河流贯东部,德拉瓦河流经西南边境。温和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600-700毫米。工业主要有采煤、炼焦、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等。向阳山坡多葡萄园、果园,平原丘陵地带产小麦、玉米、大麻等,有乳肉畜牧和养蜂业。主要城市有佩奇、科姆洛、莫哈奇等。

巴兰基亚 哥伦比亚最大海港,大西洋省首府。在加勒比海岸马格达莱纳河左岸,距河口16公里。人口92.4万(1982)。始建于1629年。地势低洼,海拔5.3米,气候炎热,沿河多沼泽。原为内河贸易港,经疏浚河口段航道后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海港,可通万吨海轮。输出以咖啡、石油和棉花为主。全国重要工业中心,有纺织、食品、铝制品、金属集装箱、石油化学、电子、造纸、冶金、水泥等工业。北部油田四条天然气管道的终点。铁路枢纽,有国际机场。1958年辟为工商业自由贸易区。设有两所大学。

巴尼亚斯 叙利亚西岸中部的海港。在拉塔基亚与塔尔图斯两海港之间。油港,来自伊拉克基尔库克油田输油管的终点。建有年炼油能力600万吨的炼油厂。

巴尼伯德 一译“帕尼帕特”。印度哈里亚纳邦东部城市。在亚穆纳河右侧。人口10.9万(1987)。素以毛毯、玻璃工业和器皿工业著名。现发展化肥、毛纺织、丝织和制糖业,毛毯及各种纺织业均以手工为主。通铁路与公路。

巴加莫约 坦桑尼亚历史名城和港口。濒桑给巴尔海峡,近鲁伏河口。剑麻,棉花、椰干集散地。曾是坦噶尼喀主要贸易口岸和通往内陆的队商路线起点。十九世纪东非最大的奴隶贸易市场之一。有“囚奴堡”遗迹。1891年前是德属东非洲的据点。随达累斯萨拉姆兴起而衰落。有历史博物馆。

巴亚马雷 罗马尼亚西北部城市,马拉穆列什县首府。在克卢日-纳波卡以北约80公里处。人口12.9万(1983)。建于十二世纪。铁路和公路枢纽。巴亚马雷是罗马尼亚语“大矿”之意,有几百年的采矿历史、有色金属开采区中心。铅、铜等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还有化学、矿山机械等工业。有十四世纪的哥特式钟楼和十六世纪的城堡等建筑古迹。

巴西马士 马来西亚吉兰丹州巴西马士县治。马来亚东北部边境重要城镇。位于吉兰丹河下游大河曲顶点左岸。马来亚东线铁路的要站,有支线往西经兰斗班让连接泰国南部铁路。吉兰丹三角洲西部的公路网中心与物资集散地。

巴西古当 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建的工业区与港口,前者名巴西古当工业区,后者名柔佛港),二者毗邻,一般以巴西古当统称。巴西古当镇位于州首府新山东南32公里,柔佛海峡北岸,与对岸新加坡的实理达相望。工业区范围从巴西古当往西北直抵新山北面9.6公里的甘巴士,建有橡胶、棕油、石油化工、植物油、肥料、造船、铸钢、拖拉机等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着重发展为资本密集型工业区,新建有电子及铝箔厂以及十一家棕油提炼厂。港口于八十年代开放为自由港,腹地包括柔佛东南部国家发展区,为州内农产品及木材的集散中心。年吞吐量400万吨,为半岛马来西亚南部的最大海港。港口到甘巴士与新山之间,建有32公里铁路。

巴西尔登 英国南部新城。在伦敦东北40公里处。人口9.4万(1981)。十九世纪前尚为农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伦敦人来此定居,1949年建制成伦敦8个卫星城之一。有轻型机械、化工、服装和印刷等工业。建有新市区。

巴西兰岛 菲律宾棉兰老岛西南部岛屿。东西长56公里,南北宽33公里。面积1,248平方公里。人口约12.7万。居民多为摩洛人。地形起伏,有几座超过600米的火山,最高峰巴西兰山高1,012米。有几条短河,多森林,拥有珍贵木材。产椰子、稻、玉米、橡胶、蕉麻和咖啡等。捕鱼业甚盛。有锯木厂。

巴西利亚 巴西首都,现代化的新兴城市。位于中东部戈亚斯州的高原上。海拔1,100米,气候温和。人口41.1万,连同周围8个卫星城镇组成联邦区,面积5,814平方公里,人口157.9万(1985)。原为采矿和牧牛区,1956年在此建立新城,1960年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此。整个城市座落在人工湖半岛上,形如一架巨型喷气机。布局独特,建筑新颖。机头为突出于半岛尖部的三权广场,建有总统府、最高法院和议会大厦。机身为一条东西向长约8公里、宽250米的主干大道,是政府大楼、广场和大教堂、文教区等,机尾为工业区。有电力、建筑材料、食品、机械、汽车修配、印刷等工业。风景优美,绿化面积占60%,旅游业发达。铁路通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公路达全国主要城镇,南郊有国际机场。

巴西海盆 在大西洋中南部。位于南美洲东岸大陆坡与南大西洋海岭间,南界为里奥格兰德海台。南北长约3,000公里,东西宽2,000-2,500公里。大部水深5,000米,最深6,679米。

巴达洛纳 在西班牙东北部,巴索斯河口,临地中海。是全国最大工业中心巴塞罗那的东北部卫星城市。人口连郊区22.8万(1981)。有电子、化学、纺织、发动机制造、酿酒和香料加工等工业。博物馆内珍藏罗马帝国时代遗物,有建于十五世纪的圣赫罗尼莫寺院。

巴达赫尚 阿富汗东北角的省。面积4.7万平方公里。人口52万(1982)。东部狭长地区即“瓦罕走廊”,东端与中国接壤,北界塔吉克斯坦,南连巴基斯坦。地处兴都库什山脉的最高部分,科克恰河与喷赤河沿岸有狭小的河谷平原。首府法扎巴德。气候冬季严寒,夏季凉爽,许多山峰终年覆雪。农业主要在谷底灌溉地上,产小麦、稻、玉米、棉花。低坡旱地产大麦与豆类。山地为牧区与猎区。主要矿产为天青石与红宝石等。

巴达霍斯 西班牙西南城市,巴达霍斯省首府。在瓜迪亚纳河南岸,近葡萄牙边境。人口连郊区11.5万(1981)。先为罗马小镇,后为摩尔人所占,城市繁荣。1229年为阿方索九世取得。是西班牙到葡萄牙的要站,转口贸易甚盛。工业以食品加工、酿酒、蜂蜜等为主。毛毯织造业发达。沿河有古城墙遗址和一系列摩尔人和基督教的古堡和教堂、寺院等。

巴列维港 “恩泽利”的旧称。

巴伐利亚 即“拜恩”。

巴伦支海 北冰洋边海。在欧洲北岸同俄罗斯新地岛、瓦加奇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和熊岛之间。1594-1596年荷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航行至此而得名。面积140.5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229米,最深600米。大陆架面积127万平方公里,平均宽达1,000公里。盐度从北部的32-33‰到西南部的约35‰。西南部因北大西洋暖流分支北角暖流注入,冬季不结冰。其余四分之三海域结冰期为5-7个月。半日型潮,潮差最大达6.1米。鲱、黑线鳕、狭鳕、海鲈鱼及鲽等鱼产著名。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有不冻港摩尔曼斯克。

巴伦西亚 ①西班牙东部省名。滨地中海巴伦西亚湾。面积23,305平方公里。人口383.1万(1991)。首府巴伦西亚。东部沿海平原面积3,222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平原。有胡卡尔河及其支流卡夫列尔河流贯,罗马时代灌溉农业已发达。近海产稻、柑橘、蔬菜,有渔业。山坡地带葡萄、油橄榄种植极盛。②西班牙东部重要工业城市和港口,巴伦西亚省首府。滨地中海巴伦西亚湾,在图里亚河谷的凸岸。人口连郊区75.1万(1981)。交通枢纽。郊区多果园。有造船、机器、化学、纺织、食品等工业。公元前138年为罗马人所建,公元五至八世纪前后为西哥特人和摩尔人所占。十一世纪曾为巴伦西亚王国都城。十五世纪并入卡斯蒂利亚王国后经济和文化繁盛。多古迹,称为“百钟楼城”,最著名的有哥特式米格莱特钟楼(1381-1424年建)和圣卡塔尼那六边形钟楼(1688-1705年建)等,十三世纪所建的拉西奥教堂内有名画家戈雅的宗教画。多大学、科研机构,巴伦西亚大学建于1502年。有植物园和博物馆。③委内瑞拉北部城市,卡拉沃沃州首府。在卡夫里亚莱斯河畔,东离巴伦西亚湖约3公里。人口62.4万(1981)。建于1555年。1812、1830和1858年三次成为首都。重要农业区中心和全国第二大工业中心。工业以纺织和食品加工为主,并有汽车装配、水泥、制革,造纸、木材加工等。城郊以柑橘类水果和乳肉用畜牧业著称。交通枢纽,有铁路和高速公路通加拉加斯、巴基西梅托及其外港卡贝约港。气候宜人,多殖民时期建筑,为国际旅游地。

巴色低地 老挝巴色以南的湄公河谷平原。海拔50-100米。 地势由东西两侧向湄公河岸缓缓倾斜,河边小湖泊星罗棋布,南方有孔瀑布两岸的砂岩夹峙,雨季中积水宣泄不畅,形成大片浸水地区。老挝南部历史悠久的稻米产区。

巴米加三 又名“漯水”。印度尼西亚马都拉岛的主要城镇。位于岛的东南部。人口约4.3万。有横贯南部的铁路线通过。烟草、稻、玉米、花生的贸易中心。有纺织厂。

巴苏陀兰 “莱索托”的旧称。

巴苏鲁安 一译“岩望”。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港口。在马都拉海峡西南岸海滨平原,通铁路和公路。人口9.6万(1980)。输出蔗糖和咖啡,沿海有捕鱼业。南面有火山,为旅游胜地。

巴甫洛沃 俄罗斯欧洲部分中部城市,奥卡河右岸河港,东北距下诺夫哥罗德100公里。人口7.1万(1985)。建于1566年。从十七世纪初起为俄国著名刀、剪、锁具等生产地。1918年建市。市内及近郊工厂生产公共汽车及拖拉机配件等。附近盛产柠檬。

巴里托河 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南部河流。源于北部边境山区,注入爪哇海。中下游进入平原沼泽地,多河曲浅滩。长约880公里,流域面积10万平方公里,流程三分之二可通航。下游与附近并行的其他大河有运河沟通。沿岸产稻、胡椒、橡胶和椰子。

巴里纳斯 ①委内瑞拉西部一州。南临阿普雷河,西界梅里达山脉。面积3.52万平方公里。人口45.6万(1990)。首府巴里纳斯。大部分为海拔200米的高平原。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1,200毫米。河流众多,雨季泛滥。富石油和森林资源。全国第二产牛州和重要产棉区,还种植稻谷、玉米、咖啡、可可、甘蔗等。锯木工业发达,另有制乳、皮革、石油开采等工业。圣西尔韦斯特雷油田有输油管通卡贝略港。公路运输以巴里纳斯为中心。②委内瑞拉西部城市,巴里纳斯州首府。位于梅里达山麓、圣多明各河畔。人口9万(1981)。建于1576年。大牧牛区的贸易中心。附近种植玉米、烟草、可可等;富森林。工业以锯木和畜产品加工为主。公路枢纽,北通瓜纳雷,南通圣克里斯托瓦尔。有机场。

巴里萨尔 又名“贝克甘杰”。孟加拉国南部城市。位于基尔坦科拉河西岸,库尔纳东南。孟加拉国五大内河港之一。人口15.9万(1981 )。附近盛产黄麻、稻。贾木纳河西岸的大部分黄麻和稻米都由此运至吉大港出口。

巴吞他尼 又名“新讪”。泰国中南部城镇,巴吞他尼府首府。在湄南河右岸,南距曼谷30余公里。人口4,877(1980)。稻米集散地和碾米业中心。有砖瓦、竹编等手工业。交通方便,有铁路、公路、河流连接各地。

巴吞鲁日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首府,重要河港。在密西西比河东岸,新奥尔良西北116公里处。人口24.1万(1986),大市区49.3万(1980)。1719年法国在此建城寨,1763年为英国占领,1779年为西班牙占领,1810年为美国领有。1849年成为州首府。周围有大油田。炼油和石化工业中心,并有橡胶、塑料、科学仪器、木材、造纸等工业。巴吞鲁日州立大学设此。

巴坦群岛 菲律宾最北部的群岛,包括14个小岛。面积209.8平方公里。人口约1.2万(1980),主要集中在伊特巴亚特、巴坦、萨布唐和伊布霍斯等岛上。火山喷发形成,地形起伏,多石质山地。夏秋台风频仍。住屋均为石砌。主粮为甘薯。饲养牲畜,也捕鱼。有煤矿。

巴林戈湖 肯尼亚西部内陆湖。由断层陷落形成。湖面海拔960米。南北长19公里,东西宽10公里,面积129平方公里。水深7.6米。湖水咸。有莫洛河等注入。富鱼类。湖南珀克拉河地区有灌溉工程。

巴拉瓜里 ①巴拉圭南部一省。面积8,705平方公里。人口23.1万(1990)。首府巴拉瓜里。北部和东部为山地,南部是肥沃低地,西部为湖泊、沼泽区,有全国最大的贝拉湖。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300-1,500毫米。工业以农牧产品加工为主。种植业多集中在南部,主产棉花、稻米、烟草、甘蔗、水果等。北部高地饲养牲畜(牛)并采伐森林。卡普库附近有铁矿。②巴拉圭西南部城镇,巴拉瓜里省首府。位于巴西高原边缘南坡,西北距亚松森65公里。人口2,700多(1982)。原是耶稣教传教地,1775年设城。1811年独立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为谷类、皮革等的集散地和加工中心。有陶瓷、制革、酿酒、粮食加工等工业。市郊圣托马斯岩洞有早期居民刻划的象形文字。公路、铁路通亚松森。

巴拉圭河 南美洲巴拉那河右岸的主要支流。源于巴西马托格罗索高原,自北向南流经沙拉耶斯大沼泽后进入巴拉圭,接纳皮科马约河后成为巴拉圭、阿根廷界河,至阿根廷的科连特斯附近注入巴拉那河。全长2,200公里,流域面积115万平方公里。河口平均流量约4,700米2/秒,冬枯夏泛。河岸低矮,多沼泽、湿地。中型船只可自河口上溯至巴西境内的卡塞雷斯,为南美洲中部的重要内河航道。富鱼类。

巴拉那瓜 巴西南部城市和第二大咖啡输出港。位于大西洋巴拉瓜湾畔。人口6.8万(1980)。始建于1585年。港口优良,水深10米,主要输出咖啡、马黛茶、木材等。工业以农产品加工和木材加工为主。公路通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巴拉圭出口商品也以此为自由港。多殖民时期著名建筑。

巴拉那河 南美洲第二大河。由发源于巴西高原东南部的巴拉那巴河与格兰德河汇合而成。向西南流经巴西、巴拉圭,至阿根廷的罗萨里奥折向东南,注入拉普拉塔河。长4,000公里,如以格兰德河源起算,计5,290公里。主要支流有巴拉圭河、伊瓜苏河等。流域面积280万平方公里。水量丰富,河口平均流量17,400米2/秒,全年有大、小两汛,9月水枯。上游落差大,多急流、瀑布,有著名的伊瓜苏、瓜伊拉等瀑布;中游宽深,岛屿罗列;下游两岸广布沼泽,迪亚曼特以下为宽广的三角洲。水力资源丰富,且地形有利于大坝和水库建设;建有伊泰普水电站(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科尔普斯水电站(400万千瓦)和亚西雷塔水电站(270万千瓦)。全年通航里程2,700公里,圣菲以下可通海轮。阿根廷对外贸易的30%和巴拉圭对外贸易的90%经此出入,为两国重要内河航道。

巴拉希哈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卫星城。在莫斯科东25公里处。1830年见于记载,1939年建市。人口12.8万(1985)。1830年建纺织厂,旧纺织工业中心之一。以棉、毛纺织和起重汽车制造为主,还有制氧厂。有著名植物园、十八世纪贵族庄园建筑群。

巴拉迪布 一译“帕拉迪普”。印度默哈讷迪河口三角洲上的新海港(1966年启用)。水深12米,可停泊6万吨海轮,专用作输出铁锰矿石和云母。有铁路与奥里萨高原的铁锰矿区相连。矿石主要输往日本。

巴拉绍夫 俄罗斯西南部萨拉托夫州城市,在顿河支流霍皮奥尔河左岸。人口9.7万(1985)。1780年建市。铁路枢纽。工业以服装、制鞋、家具及食品加工为主,还有云母加工厂、纺织厂、汽车与拖拉机挂车厂和建筑材料厂。有地志博物馆。

巴拉科沃 俄罗斯西南部萨拉托夫州城市、河港。伏尔加河中游萨拉托夫水电站(138万千瓦)所在地。人口18万(1985)。建于1762年,1913年建市。六十年代中期水电站建成后,化纤、磷肥、机械制造和合成橡胶工业兴起。还有船舶修造业。

巴拉索尔 印度奥里萨邦东北部城市。在布拉巴朗河右岸。人口4.6万。有运河与铁路、公路同加尔各答相通。稻谷集散地。有碾米工业。

巴拉顿湖 亦称“匈牙利海”。中欧最大的湖泊。在匈牙利中西部包科尼山东南侧,距布达佩斯90公里。构造湖。长78公里,宽1.5-15公里。面积596平方公里。平均深3-4米,最深处11米。由于湖水很浅,蒸发量大于降水补给量,赖佐洛河和北岸入湖河流调节平衡。通过水道和运河同多瑙河相沟通。盛产鱼类。可通航。四周多果园、葡萄园。湖北岸多山,南岸较宽广平坦。砂质湖滨,水浅沙细,形成天然浴场,为风景区和疗养地。

巴拉奥纳 全称“圣克鲁斯德巴拉奥纳”。多米尼加共和国西南部的重要出口港和渔港,巴拉奥纳省首府。在加勒比海内瓦湾西岸,东北距圣多明各130公里。人口4.9万(1982)。西南部新兴甘蔗产区的中心。有制糖、木材加工、制革和食品加工等工业。沿海盛产盐和鱼。输出以糖、木材和盐为主。公路枢纽,有飞机场。

巴拉腊特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主要城市。位于墨尔本以西118公里,墨尔本至阿德莱德铁路线上。人口6.3万(1981)。十九世纪寻金热潮中兴起,已发展有毛纺织、农矿业机械、铸铜、食品加工、化学制品等工业。附近有褐煤、铁矿石、金矿等蕴藏。本州西部所产美利奴羊毛、小麦、水果等农畜产品集散地。多园林、湖泊。1854年,在此发生著名的尤里卡金矿工人抗暴斗争。

巴罗策兰 指赞比亚西南部地区。班图语系巴罗策人居住此地已近三百年。十九世纪时曾形成封建王国,1890年沦为英国保护国,后被并入北罗得西亚,称巴罗策兰省。赞比亚独立后,巴罗策兰的大部划为西部省。

巴厘巴板 印度尼西亚城市。在加里曼丹岛东岸,西临巴厘巴板湾,东滨望加锡海峡。人口28万(1980)。东加里曼丹石油生产中心,兴起于十九世纪末,有炼油厂,出口石油及其制品。与南北两头的丹戎和贝卡萨油田有油管联系。

巴科洛德 菲律宾内格罗斯岛西北港市,临吉马拉斯海峡。西内格罗斯省)首府。人口28.8万(1984)。十九世纪初开始建城。环岛公路通过。有机场。农产品集散地。渔业甚盛。周围产甘蔗,制糖工业中心。附近的普卢潘旦(是糖出口港。风景优美,是旅游城市。

巴亭广场 在越南首都河内。1945年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此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有检阅台和胡志明主席陵墓等。

巴泰斯克 俄罗斯北高加索城市,北距罗斯托夫11公里。1938年建市。人口9.6万(1985)。重要铁路枢纽。以机械修理和食品工业为主,还有建筑材料工业。

巴都尔山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火山。有直径约10公里的火山口,火山口中央有一火山锥,海拔1,717米。火山口东南侧为半月形火口湖,湖面海拔1,031米。西部的金达曼尼山庄以千余年的历史传统舞蹈闻名,辟为山区胜地,吸引旅游。有公路通巴塘和新加坡惹等地。

巴都拉惹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城镇。位于巨港西南154公里。人口约2.7万。铁路通巨港和直落勿洞。周围多小型种植园。橡胶、茶叶,咖啡的贸易中心。

巴都群岛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海岸的岛群。位于印度洋中的尼亚斯岛和西比路岛之间。由塔纳马萨、塔纳巴拉和皮尼等48个岛组成。面积1,204平方公里。居民大部分为尼亚斯人。地势低,多森林,富优质木材。产椰干、树胶及鱼虾。

巴株巴辖 亦名“旁加兰港”。马来西亚柔佛州西海岸港口。人口约5.3万。位于巴株巴辖河口内侧,南临马六甲海峡,河口深阔,中型轮船可以驶达。公路枢纽。工商业发达。市郊三个工业区有钢窗、纺织、电子、塑料、化肥、纸品等厂,产纱笼著名。对印度尼西亚的航运与贸易联系较多。有铝土矿。沿河两岸椰林宽广,并种植胡椒、油棕等。河口米那务固为旅游地。附近万朗山采掘石块和红土作建筑材料。

巴拿马城 巴拿马共和国首都。位于巴拿马运河太平洋岸入口附近的岩性半岛上。临海靠山,风景优美。人口43.9万(1987)。原为印第安人渔村,1519年建城。殖民时期曾是繁荣的转运贸易港。1671年为海盗所毁,1674年在城西8公里处建立新城。1903年起成为首都。1914年巴拿马运河建成后,城市发展迅速。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运河区的贸易及为运河工作人员的服务业在经济上占主要地位;旅游业、银行业亦重要。有食品、木材加工、烟草、服装、建筑材料、冶金等工业。港口设施建在邻近的巴尔博亚。输入粮食和工业品,输出香蕉、海虾、鱼等。有巴拿马铁路和横贯地峡的公路通科隆港。距城27公里的托库门机场为美洲重要的国际航空港。城内多广场和古老教堂;有大学、科学院、图书馆、博物馆等。

巴拿马湾 巴拿马共和国首都。位于巴拿马运河太平洋岸入口附近的岩性半岛上。临海靠山,风景优美。人口43.9万(1987)。原为印第安人渔村,1519年建城。中美洲巴拿马的海湾。位于巴拿马中央地峡以南,阿苏埃罗半岛以东。东、西最宽处为185公里,南北长161公里。湾岸被切割成很多小海湾,西有帕里塔湾,北为巴拿马海湾,东为圣米格尔湾。湾内水浅,岛屿散布,有珍珠群岛、塔沃加岛等。富水产,是巴拿马重要出口产品海虾的集中产地。北岸有巴拿马城。

巴基斯坦 国名。在南亚次大陆西北部,与阿富汗、伊朗、印度、中国为邻,南濒阿拉伯海。面积79.6万平方公里。人口10,382万(1988),有旁遮普、信德、巴丹、俾路支人等。居民97%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为国教。乌尔都语为国语,官方多使用英语。首都伊斯兰堡。地形复杂,多山地。北部为喜马拉雅高山带,西北端为兴都库什山,西和西南为俾路支高原,中部为印度河平原,东南部为塔尔沙漠和半沙漠。大部分属亚热带草原气候和沙漠气候。山区平均气温1月4-10℃,7月27-30℃;平原1月13-19℃,7月33-38℃。平原区年雨量为75-500毫米,夏雨较多;山区以冬春较多,约1,000毫米。矿藏丰富,有铁、铬、煤、石油、天然气、铀等。历史悠久,印度河平原为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十八世纪下半叶随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英国把英属印度按居民宗教信仰分为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实行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领土包括东西巴基斯坦两部分共94.6万平方公里)。1956年3月23日改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72年印巴战争后,原东巴基斯坦部分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国。1972年脱离英联邦。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农业主产小麦,占播种面积44%,其他作物有稻、玉米、棉花、甘蔗、油菜籽等。畜牧业发达,饲养牛、羊、骆驼等。农产品占出口总值的40%。工业以纺织为主,其次是制糖、化肥、水泥、皮革、造纸、造船、机械、钢铁和采矿等部门。出口棉花和棉纺织品;进口纺织机械、钢铁、石油制品及运输设备等。卡拉奇是全国最大海港。

巴勒贝克 黎巴嫩中部贝卡谷地中的城市。人口1.8万。建在前黎巴嫩山西麓,海拔约1,160米。为一农业区中心,以罗马时期古迹著称,如朱庇特庙、酒神庙与维纳斯庙等。

巴勒阿德 索马里中南部城镇。在谢贝利河下游右岸。有大型纺织印染联合企业。公路通摩加迪沙和贝莱特文。

巴勒迪克 法国东北部城市,默兹省首府。在南锡以西约80公里,位于奥尔南河畔。马恩-莱茵运河经过。人口2.1万。有纺织、铸造、印刷、食品等工业。有建于中世纪的教堂多所。巴勒斯坦①西亚地区名。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与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埃及为邻,西临地中海。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万,主要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境内西部沿海为狭长平原;中部为山地与高原,一般海拔600-1,000米,南部高原较平坦,属内盖夫沙漠;北部加利利高原上的梅隆山海拔1,208米,为全境最高点;东部为约旦河谷地、死海洼地和阿拉伯谷地。地中海式气候,沿海和高原地带气候温和,内陆平原夏季炎热。年降水量北部高地达1,000毫米,往南递减,至南部沙漠仅200毫米。矿藏有沥青、钾、盐、石油、铜、硫黄等。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柑橘类水果、葡萄、橄榄等。出产的葡萄酒素负盛名。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千年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于此。公元前十世纪,在北部建立了以色列王国,南部建立了犹太王国。以后相继受亚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等帝国统治。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帝国侵入,犹太人绝大部分流往世界各地。公元七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成为主要居民。十六世纪属奥斯曼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被英军占领,1922年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在“犹太复国运动”策动下,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以色列国成立。经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了整个巴勒斯坦,使成百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1965年以来巴勒斯坦人民为恢复民族权利和返回家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斗争。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国宣布成立。境内主要宗教圣地有耶路撒冷、伯利恒,大城市有特拉维夫-雅法、海法等。②国名。在西亚巴勒斯坦地区内。西濒地中海。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国在阿尔及尔宣布成立。按1947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面积为1.3万平方公里。首都耶路撒冷。详见①。

巴勒穆拉 克什米尔河谷盆地中的城市。位于斯利那加以西,杰卢姆河左岸。人口2.6万。周围盛产玉米。有粗纺毛线和火柴厂。附近开采煤矿。

巴眼亚比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中部马六甲海峡沿岸城镇。滨罗干河口东岸,所在地为半岛形沼泽地,红树林广布。1880年开始建为重要渔业基地,渔场面积1,600平方公里,出产鲜干咸鱼、虾、虾酱、蟹子等。

巴眼拿督 马来西亚霹雳河口南岸港埠。安顺市的外港,亦名“安顺港”,距安顺45公里,霹雳河沿岸各地水运物资的吞吐港。附近有全国最大的椰子园区,椰林沿公路两侧迤逦达30公里。有公路和内地联系。

巴斯特尔 ①西印度群岛背风群岛中部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的首都。位于圣基茨岛西南岸。人口1.8万(1988)。始建于1627年。1867年大火烧毁后重建。蔗糖、糖蜜、棉花、海盐和热带水果的贸易中心。有制糖、轧棉、酿酒等工业。海港,全部进出口贸易集中于此。有教堂、植物园等。北郊3公里的金岩有国际机场。②西印度群岛中瓜德罗普岛(法)的首府。位于巴斯特尔岛西南岸、苏弗里耶尔火山麓。人口1.4万(1990)。始建于1643年。1979年遭飓风袭击,损失严重。附近农产品咖啡、可可、香料等的集散地。优良避风港,主要输出咖啡、可可、香草、月桂等。

巴斯海峡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与塔斯马尼亚岛之间的宽阔水道。西连印度洋,东接塔斯曼海。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平均宽210公里,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水深50-70米。东有弗诺群岛,西有金岛。东北近海水域产石油。

巴斯蒂亚 法国科西嘉岛东北部城市,上科西嘉省首府。隔海能望见厄尔巴岛。人口约5万(1982)。原为小渔村。1383年建市。港口,商业中心。有食品加工、卷烟业。离城6公里的巴斯蒂亚海滨是重要的旅游地。有许多教堂和古老的宫殿。

巴富拉贝 马里西南部城镇。在巴芬河和巴科伊河交汇处。花生、粟、稻谷、玉米和牲畜集散地。公路网中心,通巴马科和邻国塞内加尔、几内亚和毛里塔尼亚。

巴富萨姆 喀麦隆西北部城市,西部省首府。人口7.58万(1981)。咖啡、可拉果、烟草、茶等集散地,有咖啡加工厂。有商业学校。公路通杜阿拉、雅温得。

巴瑟斯特 ①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东北部城市,渔港。濒圣劳伦斯湾。在省会弗雷德里克东北180公里。人口1.6万。建于1912年。盛产鲑、鳕、香鱼和龙虾等水产。附近蕴藏的铅、锌、铜和黄铁矿已广泛开采、冶炼。有木材、纸浆和新闻纸、机器制造等厂以及热电站。著名海滨旅游地。②“班珠尔”的旧称。

巴塞罗那 ①西班牙第二大城,最大港口。巴塞罗那省首府。在东北部地中海岸,西靠蒂维达沃山,建于向东南倾斜的缓坡上,介于东北的巴索斯河和西南的略夫雷加特河间。人口175.5万,连郊区397.5万(1981)。公元237年迦太基人建立村庄,415年起曾为迦太基公国都城。713年为摩尔人统治。九至十二世纪为独立的伯爵领地。1137年起属阿拉贡王朝,经济开始繁荣。多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博物馆等。市区连卫星城镇组成全国最大工业和文化中心,原以纺织、印刷、机械工业著称;新兴工业有汽车、电子、精密仪器和塑料等。有1450年创办的巴塞罗那大学。音乐及民间舞蹈闻名。旅游业发达。②委内瑞拉东北部城市,安索阿特吉州首府。位于内维里河畔,北距加勒比海5公里。人口21.7万(1987)。建于1638年。内地农牧区和油田的商业和工业中心。有纺织、食品、卷烟、肥皂等工业。运出咖啡、蔗糖、可可、烟草、乳、肉和皮革等产品。同拉克鲁斯港及具外港关塔组成工业综合体。附近有煤田。有国际机场。

巴赫达尔 埃塞俄比亚中西部新兴工业城镇。在塔纳湖南岸。人口5.2万(1980)。有较大棉纺织和酥油厂。东南30公里的阿巴伊河提斯厄萨特瀑布处建有水电站。公路通亚的斯亚贝巴。

巴赫塔兰 旧称“克尔曼沙阿”。伊朗西部城市,巴赫塔兰省省会。人口53.1万(1982)。位于卡尔黑河上游支流加雷河谷地,海拔1,358米。地处从德黑兰通往巴格达的主要通道上,又有公路通阿塞拜疆,南通胡齐斯坦,为伊朗西部的主要道路交叉点。有面粉、甜菜糖、纺织、地毯、炼油等厂,为伊朗重要工业中心之一。

巴赫赖奇 印度北方邦北部城市。在戈格拉河支流瑟尔久河左岸。人口10.3万(1981)。附近农产品有稻谷、玉米、甘蔗、黄麻。工业有制糖、食品加工和碾米。北面有大道通尼泊尔。

巴黎盆地 法国北部盆地。南靠中央高原,东至洛林高原,北邻阿登高地,西到阿莫里坎丘陵。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300公里,面积约占国土的四分之一。海拔300米以下。塞纳河流贯全境,有运河与卢瓦尔河、马斯河、摩泽尔河相通。有集约农业,产小麦,有乳肉用畜牧业。东部旧香槟省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香槟酒)闻名。巴黎位于盆地中央。

巴士底广场 在法国巴黎市区东部。原为古要塞(建于1370年),十七世纪上半期成为国家监狱,1789年7月14日为起义人民所攻占,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1791年巴士底狱被拆毁,改建成广场。为纪念1830年7月推翻波旁王朝的战斗,广场中央建筑一青铜圆柱,其上置有自由神像。

巴布延海峡 又名“吕宋海峡”。位于菲律宾吕宋岛和巴布延群岛之间。连接南海和菲律宾海。东西长217公里,南北宽40公里,西端最窄处宽仅28公里。水深超过200米。航运便利,马尼拉出太平洋至关岛、火奴鲁鲁的重要水道。

巴布延群岛 菲律宾吕宋岛以北岛屿。介于巴布延和巴林塘海峡之间。包括加拉延、甘米银、富加和达卢皮里等24个岛屿,以加拉延岛最大。总面积582.8平方公里。人口8,900(1980)。多山的火山群岛。居民种稻和捕鱼。

巴尔干山脉   保语称“老山山脉”。巴尔干半岛的主要山脉,为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山脉的延伸。西起南斯拉夫边境的蒂莫克河,横贯保加利亚中部,东抵黑海,绵延555公里,平均宽50公里。主脉为河谷深切,形成伊斯克尔河隘口和卡姆奇亚河隘口。有著名的希普卡峡谷。山脉分西、中、东三段,中段较高。主峰博泰夫,海拔2,376米。北坡较平坦,气温低,较湿润,多森林;南坡日照长,干燥,森林少。水力资源丰富。矿藏有煤、石墨、铅、锌、铁等。多岩洞、温泉和矿泉。是旅游和疗养胜地。

巴尔干半岛 在欧洲东南部,西临亚得里亚海,东滨黑海,东南隔马尔马拉海同亚洲相望,南濒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北界从多瑙河口起到萨瓦河及其汇合处,再沿萨瓦河到卢布尔雅那盆地往西抵的里雅斯特。包括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希腊、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的全部,南斯拉夫、克罗地亚的大部,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的一部分以及土耳其的欧洲部分。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人口6,500多万。大部为山地,仅北部和东部有平原、低地。西岸、南岸属地中海式气候,内陆具大陆性气候。海岸线曲折,长9,300公里,附近多岛屿。有森林、煤、铜、石油等资源。

巴尔卡干河 非洲东北部河流。源出埃塞俄比亚北部克伦附近高地。北流入苏丹后,在沿海平原分为三支,最后消失于陶卡尔附近。长640公里。河水暴涨暴落,季节变化显著。下游河道不固定。当地居民利用雨季泛滥引洪淤灌,种植棉花等作物。

巴尔米拉岛 一译“帕尔米拉岛”。太平洋中部莱恩群岛北部岛屿。位于北纬5°53′、西经162°5′。由50个小礁屿组成,陆地面积12平方公里。无常住居民。由美国内政部管辖。岛屿仅高2米,年雨量高达4,400毫米,岛上植被浓密。有飞机场,港口在西部。

巴尔萨斯河 墨西哥最长河流之一。发源于中部特拉斯卡拉州,流经横断火山带和南马德雷山之间的深谷之中,上游叫阿托亚克河,在普埃布拉以下叫梅斯卡拉河,流经巴尔萨斯城以后才称巴尔萨斯河,在蒙格罗夫角注入太平洋。全长771公里,流域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439米2/秒。全河多急流,不宜航运,但已广泛用于发电和灌溉。谷地主产玉米、咖啡、棉花、甘蔗、水果、蔬菜等。

巴尔喀什湖 中国古称“夷播海”。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堰塞湖。东西长约600公里,宽9-74公里。面积约1.7-2.2万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41米(1978年)。平均水深6.5-6.8米,最深26米。西部水浅且淡,东部水深微咸。有伊犁河等注入。沙漠气候。年降水量西部90-95毫米,东部142毫米。11月底到次年4月中旬结冰。北岸有铜矿。定期通航。产鲤、鳊、梭、鲈等鱼类。主要湖港有布鲁拜塔尔和布尔利托别。卡普恰盖水库的蓄水以及伊犁河流域灌溉用水的增加,使该湖水位下降和含盐度升高。原属中国,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签订后随同其以东、以南大片地区被帝俄割占。

巴尼亚卢卡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东北部城市。在萨瓦河支流弗尔巴斯河左岸。人口10.4万,连郊区18.4万(1981)。十五世纪见于史籍。陆运交通枢纽。畜产品集散中心。工业有炼钢、机床制造、电气设备、木材、合成纤维和食品加工等。有中世纪清真寺、土耳其要塞、罗马浴室等古迹。市郊有水电站和温泉。

巴当帕当河 马来西亚霹雳河支流。源于吉保山脉西坡彭亨州边界,于安顺上游汇入霹雳河。下游双溪曼尼与曾吉戎一带有1.2万公顷沼泽丛林,为稻米垦殖区。上游佐尔河支流建有水库与电站,装机容量15万千瓦。

巴伦西亚湖 旧称“塔卡里瓜湖”。委内瑞拉第二大天然湖。位于委内瑞拉北部卡拉沃沃州和阿拉瓜州之间。东西长29公里,宽16公里,面积440平方公里,深32米。有阿拉瓜等多条河流注入。周围为富饶农业区,并有乳肉用畜牧业。东西两岸有委内瑞拉重要工业城市马拉凯和巴伦西亚。海拔415米,气候宜人,是水上运动、娱乐场所。

巴伊亚群岛 即“海湾群岛”。

巴克利高原 澳大利亚地形区。自北部地方东北部的纽卡斯尔沃特斯向东南方向延伸至昆士兰州西北部,面积约3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米。地势平坦,没有河流,但地下水很丰富。草木繁茂,牧牛业发达。主要牧牛区有亚历山德里亚、纽卡斯尔沃特斯等。东部边沿有大量铜、铅、锌、银、铀等矿蕴藏。

巴克拉水坝 位于印度西北部喜马偕尔邦和旁遮普邦交界,即萨特莱杰河出西瓦利克山口处。壅成比拉斯普尔水库。坝高226米,长518米,总装机容量120.5万千瓦。发电与灌溉两用。通连亚穆纳河和萨特莱杰河的灌溉系统,对旁遮普邦的农田水利起重大作用。

巴克拉运河 印度旁遮普平原中部的灌溉运河。于萨特莱杰河出西瓦利克山地处,修建有巴克拉水坝与楠加尔水坝。水坝下游东岸,于鲁帕尔起,引灌溉渠水而西南下,与其他灌溉渠组成巴克拉运河灌溉渠网,可灌哈里亚纳邦北部与旁遮普邦南部共123万公顷土地。对旁遮普平原上小麦、甘蔗、棉花的种植和收获,以及克服干旱起重要作用。已将运河向西南延长,建拉贾斯坦灌渠。

巴克特利亚 中亚古国名。中国史书上称大夏。位于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上游之间到兴都库什山麓地区(今阿富汗北部)。居民属波斯人。曾属马其顿王国和塞琉西王国。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独立,建都巴克特拉。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前二世纪初国势强盛。领土扩张到北方的粟特(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和今土库曼斯坦地区,南到今伊朗东部,阿富汗和印度西北。后外族入侵,国家分裂。自公元前二世纪起,先后臣服于大月氏、嗕哒、突厥诸族。公元八世纪为阿拉伯人所灭。

巴克塔普尔 旧称“巴德冈”。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城市。西距首都12公里,靠近巴格马蒂河支流哈努门塔河。人口4.8万(1981)。建于公元389年。十八世纪曾为摩拉王朝的首都。公路交通发达。周围产稻、大麦、小麦、蔬菜、水果等。市中心广场四周,有许多古老的建筑。摩拉王朝雄伟的宫殿就在广场中央,是全国著名古迹之一。广场另一端为尖顶的“五层塔”。

巴甫洛达尔 哈萨克斯坦东北部城市,巴甫洛达尔州首府。在额尔齐斯河与南西伯利亚铁路的交会处。人口31.5万(1985)。1720年建为军事前哨。1861年建市。河港。邻近埃基巴斯图兹褐煤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随煤田的开发而兴起。建有大型拖拉机、氧化铝、炼油、热电、船舶修造等工厂,还有建材、轻工和食品加工工业(肉类、罐头、鱼产)等。

巴甫洛格勒 乌克兰东南部城市。位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东部,沃尔奇亚河畔。人口11.9万(1985)。为西顿巴斯煤田的中心。铁路枢纽。工业以煤炭采选及机械制造为主,还有化工机械厂、铸造机械厂、大麻加工厂和油脂工厂。设有历史地志博物馆。

巴里尔山脉 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西部。呈南北走向,与南澳大利亚州州界平行,山势平缓,延伸160公里。山脉南端为布罗肯希尔矿区,有丰富的银、铅、锌矿藏。

巴里桑山脉 纵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海岸山脉。北接马达高原,南达岛的南端,长约1,300公里,宽100-150公里,高1,000-3,000米,最高峰葛林芝火山海拔3,805米。有一系列并行山脉、高原、纵谷、火山锥、地堑湖和火口湖。西坡陡峭,东坡和缓,有宽广的山麓丘陵,具含油构造。山间有重要农耕地带,金和煤矿产地。

巴里奥斯港 危地马拉东北部港市,伊萨瓦尔省首府。位于大西洋阿马蒂克湾南岸。人口3.9万(1983)。深水港。附近盛产香蕉,输出以香蕉为大宗,有石油提炼等小型工业。铁路终点站。自1970年以来,其港口地位已为圣托马斯·德卡斯蒂利亚所取代。

巴利阿克利 即“都柏林”。

巴库油气区 阿塞拜疆最早石油基地,亦称“第一巴库”。位于阿塞拜疆阿普歇伦半岛及其濒临的里海水域。主要储油构造为第三纪地层。十九世纪下半叶即大规模开采,二十世纪初达到高峰,现储量日趋枯竭。采油区在向里海推进。八十年代中期原油产量约1,000万吨。巴库和苏姆加伊特为炼油、石油化工及石油机械制造业中心。

巴耶杜帕尔 哥伦比亚北部城市,塞萨尔省首府。位于圣玛尔塔山脉东南麓,西北距圣玛尔塔130公里。人口10.7万(1981)。始建于1550年。玉米、棉花、香蕉、甘蔗、大米和牛等农牧产品的贸易中心。有农产品加工、制砖、锯木、制冰等工业。公路枢纽,有飞机场。

巴林塘海峡 菲律宾北部海峡。位于巴坦群岛和巴布延群岛之间。宽82公里,平均水深200米以上,最浅处超过50米。南海和菲律宾海间的重要通道。新加坡至日本横滨的船只,多由此通过。

巴拉宾草原 又名“巴拉宾低地”。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南部、鄂毕河同额尔齐斯河之间。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地表呈波状起伏,一系列大体平行的岗丘与低地交互分布。海拔100-150米,以黑钙土为主,还有盐土、灰色森林土。多湖沼,大小淡水和咸水湖有2,000多个。主要为草甸草原,间有桦树林。大部已开垦,为西西伯利亚重要的乳用畜牧业和谷物产区之一。

巴拉诺维奇 白俄罗斯西南部城市。属布列斯特州。人口14.9万(1985)。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设村,1919年建市,1939-1954年为巴拉诺维奇州首府。重要铁路枢组。棉纺织、缝纫、制鞋业发达。机械制造工业发展迅速,食品加工亦重要,还有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造纸工业。设有地志陈列馆。

巴彦洪戈尔 蒙古中西部城市,巴彦洪戈尔省首府。位于杭爱山脉丘陵地带,图音河河谷。1961年首府从嘎鲁特地区迁此。人口1.63万(1985)。早期是东西间交通要道。有服装、制鞋、食品加工等企业。南部有金产地。

巴格马蒂河 又称“圣河”。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的重要河流。源于谷地北部的肖普里山,向南出西瓦利克山入下游平原,又接纳了北部低山地区两侧的许多小支流,最后汇入印度恒河。喜马拉雅山的山前河流,河水主要由降水补给。干流汛期(6-10月)流量占全年的85-92%;枯水期(11月-次年5月),仅占8-14%。

巴格达铁路 中东的重要铁路线。起自土耳其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东岸的于斯屈达尔,终于伊拉克的巴士拉,中途两度经过叙利亚,全长3,184公里。其中从于斯屈达尔到科尼亚的一段于1896年以前筑成。二十世纪初,德国取得从科尼亚向巴格达筑路的权利,始有巴格达铁路之称。科尼亚-巴格达段于1906-1918年筑成,途经阿达纳、阿勒颇、努塞宾、摩苏尔。巴格达-巴士拉段则于英国统治期间到1940年才筑成。现“巴格达铁路”分在三国境内,已非正式名称。土耳其与伊拉克已着手修筑直接铁路连线,不再经过叙利亚。

巴拿马地峡 连接北美洲与南美洲的中美地峡的最南段地带。位于哥伦比亚和哥斯达黎加之间,分隔太平洋和大西洋加勒比海。一般指巴拿马共和国所在地,包括东部的达连地峡和西部的奇里基地峡以及巴拿马运河区,长约640公里,宽48-193公里,绝大部分地方海拔不超过600米,是美洲大陆最狭窄、低级的地段。地峡西部有塔瓦萨拉山地。

巴拿马运河 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国际通航运河。在巴拿马共和国中部。凿通巴拿马地峡,全长82公里,宽152-304米。船只通过运河需经三级船闸,逐级提高水位,升至海拔26米,然后通过加通湖,再经三级船闸降至海平面。水深12米以上,能畅通6.5万吨以下巨轮。通过运河需15小时,其中7-8小时用于等候船队编组。1880年1月1日起由法国公司开凿;1889年工程停顿。1904年由美国重新开凿,至1914年8月15日完工。1920年正式通航,使两大洋沿岸航程缩短一万多公里。1980年有近1.5万艘船只通过,货运量达1.68亿吨。

巴勒尼群岛 东南极洲附近的火山岛群。在南纬66°14'-67°35',东经162°15'-164°40'之间。由3个大岛和2个小岛组成。从东南至西北,长达160公里左右。最高峰海拔3,660米。岛上覆盖有冰雪。南极大陆与岛屿之间通常为一些冰块所堵塞。无居民。1839年英人巴勒尼首先到达,故名。

巴基西梅托 委内瑞拉西北部重要城市,拉腊州首府。位于巴基西梅托高原的图尔比奥河谷地,海拔565米。人口48.9万(1981)。建于1552年。1812年大地震毁后重建。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广大农牧区的贸易中心。城西地区为全国西沙尔麻的唯一产地。有纺织、西沙尔麻加工、食品、制革、农业机器、水泥等工业。有铁路通卡贝路港和加拉加斯。

巴塔瓦诺湾 古巴西南岸加勒比海的海湾。位于比那尔德里奥省东南岸、卡纳雷奥斯群岛和萨帕塔半岛之间。湾口以比那尔德里奥省东岸至马坦萨斯省西南岸计算,宽约250公里,内宽约130公里,从北端到青年岛80公里。水深都在200米以下。湾内岛屿星罗棋布。盛产海绵和各种鱼类。沿岸多沼泽。

巴登-符腾堡 德国西南部的州。面积35,751平方公里,人口961.9万(1991)。首府斯图加特。全境为多山地区,主要有黑林山和施瓦本山。山青水秀,景色优美,旅游业颇盛。富森林、水力资源。工业兴起较晚,近三十年发展迅速。以加工工业为主,且以中小型占优势;主要有机械、汽车、电子、化学、精密仪器等部门。钟表业占全国五分之四强。畜牧业以养牛为主,河谷低地盛产葡萄。主要城市有斯图加特、海德堡、曼海姆、卡尔斯鲁厄等。

巴瑟斯特岛 ①澳大利亚岛屿。位于帝汶海,在北部地方西北海岸外达尔文港以北96公里。东隔宽仅1.6公里的阿帕斯利海峡与梅尔维尔岛相望。岛屿成三角形,面积2,600平方公里。多树木繁茂的丘陵。为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保留地,以彩色墓柱雕刻等艺术著名。②加拿大西北地区帕里群岛中的岛屿。位于北冰洋上。面积1.97万平方公里。1819年发现。北磁极即在本岛附近。

巴瑟斯特湾 加拿大北冰洋岸科罗内新湾向大陆延伸部分。位于西北地区北海岸,在大奴湖北480公里。南岸有同名居民点。

巴赫蒂亚里 伊朗西部扎格罗斯山地的巴赫蒂亚里族居住区。巴赫蒂亚里族原从事移牧,夏季移往高山草地,冬季移往谷地,以放养绵羊为主,兼种谷物和水果,织地毯,已逐渐改为定居。以沙赫尔库尔德为行政中心。

巴黎圣母院 法国著名古建筑。在巴黎古城中心、塞纳河中的斯德岛上。始建于1163年,主体部分于1245年完工,1345年全部建成。为一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大厅长130米,宽48米,高35米。整个建筑用石头砌成,所有屋顶、塔楼、扶臂等的顶端都用尖塔作装饰,内部极为简朴,且拱顶轻、空间大、光线亮,在建筑史上被誉为“仿佛是由巨大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藏有十三至十七世纪许多艺术珍品。

巴兰卡韦梅哈 哥伦比亚中北部城市和河港。位于桑坦德省马格达莱纳河右岸,东距布卡拉曼加80公里,海拔77米。人口10.9万(1981)。始建于1536年。原为畜牧区(牛)中心,后随附近马格达莱纳河谷全国最大油田的开发而发展。有石油提炼、煤气、化肥、合成纤维、造纸等工业。有输油管通加勒比海岸的卡塔赫纳。重要河港。公路和铁路枢纽,有国际机场。

巴伐利亚王国 古国名。在今德国南部拜恩州。是公元九世纪查理帝国分裂后四个独立公国之一,南德最大的一个公国。十九世纪初,建成王国,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为德意志邦联成员国之一。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参加对法战争。战后加入德意志联邦。

巴伐利亚林山 见“拜恩林山”。

巴利亚多利德 ①西班牙西部的省名。面积8,202平方公里。人口48.9万(1981)。首府巴利亚多利德。杜罗河自东至西穿越本省,平原肥沃,农业发达,盛产小麦、大麦、燕麦、蔬菜、菊苣、阿尔法草和玉米等,养牛业发达。有面粉、农机、冶金、纺织、化工、食品罐头和建筑等工业。现为卡斯蒂利亚与来昂区的一部分。②西班牙西部的城市,巴利亚多利德省首府。在皮苏埃加河和埃斯格瓦河汇口。人口连郊区33万(1981)。1074年首见记载,国王阿方索七世、腓力二世、腓力三世在位期间曾为都城,经济和文化繁盛。1808-1814年战争时损失严重,古建筑大量被毁,现城市多现代化建筑。工业有食品加工、纺织、机器制造等。巴利亚多利德大学成立于1346年,为全国历史最久大学之一。有十五世纪教堂、旧王宫等遗迹。1506年哥伦布在此逝世,建有纪念碑。

巴利阿里群岛 西班牙的属岛,在地中海西部。由马略卡、梅诺卡、伊维萨和福门特拉4大岛及其附属小岛组成。为西班牙的一个省。面积5,014平方公里。人口70.3万(1991)。首府帕尔马市。古代即有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的居民点。公元前123年为罗马人所占,公元798年为摩尔人占有,1229年后属西班牙。农业发达,有谷物、马铃薯、油橄榄、葡萄、杏、无花果等。海滩晒盐,捕捞鱼类和龙虾。有制酒、银器、花饰、陶器等工艺品。多古迹,冬季气候温和,旅游业较盛。

巴哈瓦尔布尔 巴基斯坦中东部工商业城市。巴哈瓦尔布尔专区、县行政中心。在萨特莱杰河左岸。人口17.8万(1981)。有肥皂、弹棉花等厂。手工业以刺绣、毛毡和陶器为主。铁路、公路通木尔坦、苏库尔等地。有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动物园等,还有古城堡和王宫遗址。

巴哈杜尔格尔 印度哈里亚纳邦南部城市,在德里之西。是新发展的工业中心,有电器制品、陶器、卫生设备用品、玻璃仪器、光学镜头、不锈钢用具、医院设备用品、无线电零件、自行车、机床和造纸等工业。

巴特尔克里克 美国密歇根州中南部的工业城市。坐落在巴特尔河和卡拉马祖河汇流处。人口3.5万(1980)。1859年设市。工业部门众多,但以谷类食品加工(如麦片)最负盛名,且畅销国外。还生产卡车、汽车阀门、包装机等。是南北战争前从南方逃跑出来的黑奴一个重要停留点。

巴拿马运河区 巴拿马中部巴拿马运河及以运河中线向两侧延伸、宽16.09公里的狭长地带。贯通巴拿马地峡,长约64公里。总面积1,67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432平方公里。人口中,美国人约有4万,3.1万为平民,其他均为军事人员。行政中心巴尔博亚海茨。主要城市有克里斯托瓦尔、巴尔博亚和安孔。根据不平等的1903年《美巴条约》,美国取得开凿运河权和运河区“永久租让权”。运河区由美国总统任命的总督(也是运河公司的经理)统治,建有14个军事基地和各种军事学校。1977年9月7日,巴美两国签定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和《关于巴拿马运河永久中立和营运的条约》。规定1999年后由巴拿马收回运河全部权益和运河区。1982年4月1日巴已接管运河区司法权。

巴勒克埃西尔 一译“巴勒凯西尔”。土耳其西北部城市,巴勒克埃西尔省省会。人口14.6万(1984)。位于锡马夫河中游谷地边缘的一个小山丘上,附近为集约化农业区。有棉纺织、食品、地毯、皮革制品、水泥等工厂。为铁路交叉点。

巴德加施泰因 一称“加施泰因”。奥地利中西部城市,位于加施泰因纳河河湾处。人口5,200。萨尔察赫河的支流加施泰因河,在此形成落差为85米和65米的两个瀑布。并有18个温泉(水温26-50℃)。从十三世纪起即以放射性热泉著名,十九世纪起为王室贵族旅游地。今为该国最重要的医疗浴场,著名的运动和疗养地,是国际冬季运动中心之一。1865年8月曾在此举行普奥两国的加施泰因会议,就划分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势力范围签订加施泰因条约。

巴布亚新几内亚 西南太平洋的岛国。位于新几内亚岛东半部,西邻印度尼西亚的伊里安查亚(以东经141°为界),南隔托雷斯海峡与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约克角半岛相望。由巴布亚和新几内亚两部分组成:巴布亚在南半部,包括路易西亚德群岛、当特尔卡斯托群岛等约200个岛屿;新几内亚在北半部,包括俾斯麦群岛、布干维尔岛等大小约600个岛屿,总面积46.17万平方公里。人口390万(1989),主要为巴布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还有少数白种人、华侨等。90%为农村人口,主要讲美拉尼西亚语或皮钦语。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莫尔兹比港。中央山系从西部延向东南部,宽度80-240公里不等,山岭、高原、谷地交错,地形崎岖;沿海有狭窄平原;西南部是广阔的沼泽低地。火山带自新几内亚岛延续至东部各岛,时有火山爆发。许多地方有温泉、间歇泉、喷气孔等。除高大山区属山地气候外,其余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沿海在2,000毫米左右,高山迎风坡可达3,000毫米以上。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三为森林覆盖,大部分是原始热带森林。矿藏丰富,主要有铜、金、镍、锰、铝土等。十六世纪起,葡、荷、英、德等西方殖民者相继侵入,1884年英、德两国瓜分新几内亚岛东半部,北部是德属新几内亚,南部(即巴布亚地区)是英属新几内亚;1906年英属新几内亚改为澳大利亚领地,并改称澳属巴布亚。1914年德属新几内亚被澳大利亚占领,1920年成为澳大利亚委任统治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为托管地。1949年澳大利亚将两地区合并,称巴布亚和新几内亚领地。1971年7月改名巴布亚新几内亚。1973年12月获得自治;1975年9月16日宣告独立。英联邦成员国。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有甘薯、玉米、芋头、稻等,还有椰子、咖啡、可可、橡胶等经济作物。山区产林木,沿海产金枪鱼、对虾等。矿产以铜为主。有小型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建筑材料等工业。输出以铜为大宗,还有椰干、咖啡、水产、木材等;其中绝大部分输往澳大利亚。进口食品、汽油、机器、车辆和各种轻工业产品。

巴伯尔图阿普岛 西太平洋加罗林群岛第一大岛。位于北纬7°30′、东经134°36′。陆地面积404平方公里。火山岛。土壤肥沃,森林茂密。产铝矾土。东岸恩吉瓦尔和麦列基厄克是主要居民点。

巴哈瓦尔讷格尔 巴基斯坦东部城镇。在巴哈瓦尔布尔东北,东邻印度。附近产小麦、稻、高粱、棉花。商业中心。铁路、公路通巴哈瓦尔布尔、木尔坦等地。

巴塔哥尼亚山脉 又称“巴塔哥尼亚安第斯山脉”。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南段,北自南纬35°起,南至火地岛。北部山脉平均高度约2,000-2,500米,山峰多在4,000米以下。火山活动频繁。至火地岛减为1,500-2,000米,雪线渐降(至火地岛降至700米左右)。南纬40°以南,山体切割破碎,多山间洼地和冰成湖泊,海岸峡湾广布。降水丰沛,自北向南增多,西坡多于东坡,现代冰川发育。森林繁茂,出产南美杉、山毛榉等木材。

巴塔哥尼亚高原 南美洲东南部的高原。北起科罗拉多河,南迄麦哲伦海峡,东临大西洋,西界安第斯山脉。面积约67.3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在阿根廷境内。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平均海拔900米左右。地面覆盖大量砾石、火山物质,并受河流切割和冰川侵蚀,形成深而宽的谷地,在西部则多冰川湖、洼地,大西洋沿岸崖壁陡峭。气候凉冷干燥,多强风;年平均气温介于北部的14℃和南部的6℃之间,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植被以干草原为主,为世界中纬度大陆东岸仅有的荒漠、半荒漠地区。动物有、栉鼠、骆马、美洲豹等。东岸的里瓦达维亚海军准将城附近盛产石油,西部有铁、锰、煤、铝土、金、银等矿藏。人口稀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经济以采矿和粗放养羊业为主,北部灌溉谷地盛产水果和谷物。西部湖区正发展为旅游地。

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 俄罗斯行政区。大部在乌拉尔山南段西坡及卡马河支流别拉亚河流域。面积14.36万平方公里。人口385.8万(1985),俄罗斯人占37%,巴什基尔人占24%,鞑靼人占20%,余为楚瓦什人等。首府乌法。东和东南部为乌拉尔山南段,海拔500-1,000米,最高峰海拔1,640米。余为丘陵和波状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14--17.5℃,7月16.5-20.5℃。年降水量300-600毫米。石油、天然气丰富,还有煤、岩盐等。1919年建立。俄罗斯主要产油区之一,为“第二巴库”油田的一部分。工业以炼油和石油化工为主,次为机械工业(石油及化工机械、机床、发动机等)、木材加工、轻工和食品工业。主产春小麦、黑麦和大麦。乳肉用畜牧业发达。铁路和管道运输为主。主要城市尚有斯捷尔利塔马克和萨拉瓦特等。

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 见“拜恩阿尔卑斯山”。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十画[丿] 十一画[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