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环网查询工具 >> 行政区划 >> 世界地名索引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   十画[ 丿]   十一画[ 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

[八画·丨]

   

卓勒法  伊朗西北部边境城市。位于大不里士西北90公里,阿拉斯河南岸。对岸是亚美尼亚的卓勒法城,有铁路桥相通,是伊朗与亚美尼亚交通的首要门户。为伊朗北部重要农业区之一的中心。

鸣门  日本四国岛东岸城市。属德岛县,临鸣门海峡。人口6.5万  (1986)。以盐业为中心兴起。十八世纪下半期制盐业相当发达,今盐田已废。硫酸等化学工业始建于十九世纪末期,化学药品等工业相继发展。1947年设市。现化学工业居首位,次为食品、纸浆、造纸、针织品等。水产业发达。多游览地。

咖法  埃塞俄比亚西南部边境省,与苏丹相毗邻。面积5.3万平方公里,人口298.4万(1991)。首府季马。地处海拔1  ,800-2,400米的高原山地,属亚热带高地气候,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重要的农牧业区。全国咖啡主要产地和阿拉伯种咖啡的原产地,十三世纪后逐渐传入世界各地。“咖啡”一词即从“咖法”演变而来。还种植小麦、大麦、高粱和苔麸。养牛、羊业发达。有咖啡加工、制革、锯木和食品等工业。公路通亚的斯亚贝巴和邻国肯尼亚。

呵叻  也叫“那空叻差是玛”。泰国中部城市,呵叻府首府。呵叻高原上政治、经济、交通中心。位于蒙河上游南岸。人口8.7万(1979)。商业发达。农、牧产品集散中心。工业有碾米、发电、纺织、印刷等厂。交通枢纽,东北线铁路由此分叉,东至乌汶,北达廊开。公路通东北各府。有东北工艺学院。郊区有建于十一世纪的拍农旺石宫。

呵叻高原  泰国东北部高原。西起碧差汶、桑坎彭山脉,北、东至湄公河,南迄扁担山。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100-300米。由红色砂岩组成。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起伏不大。主要河流为栖河和蒙河,汇合后向东流注入湄公河、大陆性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年降雨量1,300毫米。开发历史晚,农业主产糯稻、玉米、木薯。畜牧业以水牛为主,数量居全国第一。

呼罗珊  ①西南亚古地区名。大部分在今伊朗境内,一部分在阿富汗赫拉特一带和土库曼斯坦境内的马雷一带。②旧译“霍拉桑”。伊朗东北部省名。包括科佩特山、比纳卢德山之间的卡沙夫河谷地与阿特腊克河上游谷地,以及比纳卢德山以南的平原地带。地处伊朗、阿富汗、土库曼斯坦交界地带,在内陆交通上居重要地位。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稻米、棉花、烟草、甜菜、水果。近年着重发展甜菜生产。山地高处为牧场。省会和最大城市马什哈德。有食品、纺织与建筑材料等工业。

呼治尔图  蒙古中部的温泉地。在杭爱山东端,鄂尔浑河支流的上游。蒙古最大的医疗用热矿泉,闻名全国。休养地,夏季度假者多。

果阿  在印度德干半岛西部阿拉伯海沿岸。果阿-达曼-第乌中央直辖区的主要部分,包括安杰迪夫岛。面积3,701平方公里。人口100.3万(1981)。首府潘吉姆。境内大部分为丘陵、山地,仅沿海有平原。港湾宽阔,有铁路与内地高原相通。产稻谷、甘蔗、花生、槟榔与木材。有铁、锰矿,还有金属冶炼工业和造纸、纸板、皮革、罐头、酿造等小型工厂。出口以铁、锰矿为主,沿海有渔业。1510年起被葡萄牙占领。1961年由印度收回。

果阿-达曼-第乌  原印度的中央直辖区。三地均在阿拉伯海岸。果阿在印度半岛西部,1510年起葡萄牙占领。达曼在坎贝湾东岸,1539年起葡萄牙占领。第乌在卡提阿瓦半岛南端,1535年为葡萄牙占领。葡萄牙将三地组成葡属印度,以果阿为首府。面积共3,813平方公里。1961年印度收回,合并为一个行政单位。首府潘吉姆。现已分成果阿邦、达曼和第乌中央直辖区。参见“果阿”、“达曼”、“第乌”条。

非洲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在东半球西南部。赤道横贯中部。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同欧洲相望,东北以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为界与亚洲相邻,西濒大西洋,东临印度洋。面积约3,020万平方公里,为次于亚洲的第二大洲。人口5.53亿(1985),主要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种人和以北属白种人的阿拉伯人。全境大部属起伏平缓的地台型高原,平均海拔约700米;东南半部较高,大多在1,000米以上,称高非洲,世界最大的块状断裂带--东非大裂谷纵贯其间,形成一系列狭长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西北半部较低,大多在500米以下,称低非洲,主要是低高原和盆地,仅西北端有阿特拉斯褶皱山系。海岸较平直,较大的海湾仅几内亚湾。沿岸岛屿不多,最大的岛是马达加斯加岛。主要河流有尼罗河、刚果河(扎伊尔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等,水力资源丰富。大部分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上。生物气候带在赤道两侧呈明显的南北对应分布:赤道附近终年湿热,多热带雨林;南北回归线一带,干旱少雨,热带沙漠广布;沙漠与雨林之间是广阔的热带草原。动植物种类繁多,野生动物以非洲象、大猩猩、斑马、河马、长颈鹿等最著名;植物有4万余种,主要有油棕、咖啡、栓皮栎以及特有的猴面包树等。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古代,各地曾先后形成埃及、加纳、博尔努、贝宁、马里、加奥、阿克苏姆等国。十五世纪起,葡、西、荷、英、法、比等国殖民者相继侵入。长达四个世纪的奴隶买卖使全洲损失人口一亿左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西欧帝国主义国家几度瓜分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3个独立国家,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绝大部分国家先后独立。矿产资源丰富:金刚石、黄金和钴的产量均占世界三分之二以上;钒、铬、铂、锰、锑和磷灰石产量在世界上亦居显著地位;还大量开采石油、天然气、铀、铜、铁、铝土等。世界最重要农业原料供应地之一,大量输出可可、咖啡、花生、油棕、剑麻、棉花等农产品。主要粮食作物有粟、高粱、玉米、薯类和水稻等,多数国家尚不敷自给。加工工业基础薄弱,独立后新建的企业以纺织、轻工居多。非洲的国家和地区有: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西撒哈拉、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尼日利亚、佛得角、乍得、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中非、加蓬、刚果、扎伊尔、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塞舌尔、坦桑尼亚、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博茨瓦纳、南非、莱索托、斯威士兰、纳米比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科摩罗、圣赫勒拿岛和阿森松岛、留尼汪岛等。

非斯  摩洛哥北部城市。在中阿特拉斯山北麓海拔410米的高地上。西距拉巴特190公里。居东、西、北部地区交通要冲,铁路通达尔贝达和乌季达。人口54.8万(1982)。旧城始建于公元前808年,新城建于1276年。历史名都和伊斯兰教圣地。农牧产品重要集散地。有面粉、木材加工、纺织等工厂,并以皮革制品、陶瓷、毛丝织品和地毯等手工业驰名。有古城堡、宫殿等文物古迹和300多座清真寺,最古的一座建于九世纪,附设有伊斯兰教学院。市内多清泉,有“圣水”之称。郊外低丘环绕,多果园和油橄榄树。

非洲之角  指非洲东北部一片呈犀牛角状向东突出的地区。包括肯尼亚和乌干达以北、白尼罗河以东,直到红海、亚丁湾和印度洋岸之间的地区。一般指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和吉布提等国。处世界海上交通要冲,地理位置重要。

忠州  韩国中部城市。属忠清北道。在小白山脉北侧,南汉江及其支流达川汇合处。面积97.8平方公里。人口12.1万  (1987)。新罗、高丽和李氏王朝时兴盛。原为道首府, 1908年迁清州后渐衰。周围主产稻、麦和豆类,果园(苹果)、黄烟、畜产(牛)和养蚕业发达。附近赤铁矿、煤矿较多。有丝织厂、化肥厂和火电站等。弹琴台、水安保温泉等为旅游胜地。

忠武  旧名“统营”。韩国南岸港市。在半岛东南端,统营半岛的顶端,属庆尚南道。控制巨济、闲山等群岛的天然良港。古时曾是南海的军事要地。人口8.1万  (1982)。近海渔业基地。水产品加工、渔船、渔网生产中心。漆器有名。建有造船厂。

忠清北道  韩国中部行政区。居于内陆。面积7,437平方公里。人口141.4万  (1990)。辖3市10郡。首府清州。东高西低,东部为小白山脉,西部为锦江、美湖川沿岸平原。典型大陆性气候。有金、锌、无烟煤等资源。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园艺作物,还有人参、药材、黄烟等特产。山地多辟为牧场。工业有化肥、水泥、轻纺等。京釜高速公路通过。主要经济中心清州、忠州。有俗离山等游览胜地。

忠清南道  韩国中西部的行政区。西临黄海。面积8,851平方公里。人口308.9万  (1990)。辖2市15郡。首府大田。车岭山脉斜贯境内,多为500米以下低丘。锦江流域和牙山湾为平原区。沿岸多半岛、岛屿和海湾。气候温和。资源贫乏。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稻米和麦类,还有大豆、苎麻、人参、烟叶。养蚕业较发达。工业有食品、纺织、皮革、造纸等部门。大田、乌致院缫丝有名。扶余、公州、儒城、温阳等为旅游胜地。

岸和田  日本本州中西部工业城市。属大阪府。在和泉海岸平原中部、大阪湾岸。人口18.5万  (1986)。旧城1336-1339年筑,现址建于1570-1572年,1791年筑港,十九世纪末工业开始发展。1922年设市。1932年以后筑新港口。钢铁、纺织工业为主,还有金属加工、机械等。特产透镜、显微镜等精密仪器。市郊蔬菜、花卉、乳牛业发达。丘陵地的柑橘有名。有旧城址等名胜古迹。

岩手  日本本州岛东北部的县。一级行政区。东临太平洋。面积1.5万平方公里,仅次于北海道。人口141.7万  (1990)。奥羽山脉纵贯西部,主峰岩手山海拔2,041米。东部为北上山地。中为马渊川、北上川冲积平原。东侧沿海有狭小的海岸平原。东南部海岸线为典型峡江海岸,多良港。奥羽山地气温低,冬季积雪多,年降水量2,000-2,500毫米。山间谷地属内陆性,降水量1,100毫米。有铁、铜、硫黄等矿。旧陆中国与陆前国一部分,今包括13市。首府盛冈市。工业产值只占全国0.48%(1982)。釜石有钢铁联合企业。其次则为食品、轻工业和传统地方性工业。农业较重要,产值占全国2.8%(1982)。南部以水田为主,北部多旱田。近年发展肉、酪生产。森林面积广阔。畜牧与林业次于北海道都占全国第二位。沿海为重要渔场。主要工业中心釜石。

岩国  日本本州西部城市。属山口县。临广岛湾。人口11.2万(1986)。十七世纪初兴起。自古为交通要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曾为日本最大人造丝工厂所在地。三十年代纸浆、纺织、石油等工厂相继建立。军事基地。1940年设市。现有石油精炼厂等大型联合企业,还有机械、纸浆、造纸、木材、纺织(化纤和织品)等工业。

岩槻  日本关东地方中部城市。位埼玉县东部岩槻台地上。面积49.8平方公里。人口10万  (1985)。  1954年设市。岩槻木偶远近闻名,今木偶头的生产占全国95%以上,有300多所家庭工厂专门生产木偶。还有机械、金属加工、食品等工业。亦为佛教胜地,慈恩寺建于公元824年。

岩见泽  日本北海道中西部城市。介于石狩平原与夕张山地之间。人口8.3万(1986)。1884年来自本州岛山口县移民,取名“岩见村”。后铁道通达后成为交通要地。1943年设市。稻米产区中心。工业有食品、纸浆、造纸、机械、木材加工等,多属中小企业。

尚迪  苏丹东北部城市。在尼罗河右岸,东北距达迈尔160公里。历史名城,十七到十八世纪时为芬吉王国军事重镇。现为工商业中心。棉花、谷物、瓜菜、牲畜集散地。有罐头食品、棉织、金属加工等工业。铁路通喀土穆和阿特巴拉。附近多名胜古迹,为旅游地。

尚贝里  法国东南部城市,萨瓦省首府。在阿尔卑斯山脉西侧的山谷间,布尔热湖以南。人口约9万(1982)。公路中心和铁路枢纽。工业有食品、炼铝、服装、制鞋、建筑材料、化学等部门。有建于十五世纪的大教堂。

尚古古  卢旺达城镇。在西南边境,临基伍湖。人口7,000多(1978)。地方性农产品贸易市场,附近地区多牛,产咖啡、茶叶等。有铝制品厂。公路通布塔雷和邻国扎伊尔,湖运联系基布耶与吉塞尼。

尚佩恩  一译“尚潘”。美国伊利诺伊州东部城市,工业、贸易和教育中心。位于芝加哥以南203公里。人口5.8万。建于1860年。周围是富饶的农业地区。工业有合金铸件、漂白剂、空气调节设备、水泥制品、服装、体育器材以及各种食品加工等。有伊利诺伊大学。

尚加内河  莫桑比克南部河流,林波波河左岸支流。源出加扎省西北边境高地,先东南流,继转南,至希布托注入林波波河。流域内少雨,水量较小。两岸地势低平,涨水期河水泛滥,沿河多沼泽湿地,为重要谷物产区和养牛区。

尚普兰湖  北美洲淡水湖。位于美国纽约州、佛蒙特州和加拿大魁北克省之间。长172公里,宽22公里,面积1,126平方公里。最大深度122米。来自阿迪龙达克山和绿山的河流注入湖内。通过尚普兰博格运河与哈得孙河相连,借黎塞留河北流与圣劳伦斯河相通。湖滨景色秀丽,多休养地。

尚塔尔群岛  一译“善塔尔群岛”。鄂霍次克海西部岛群。属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由大尚塔尔岛(面积1,790平方公里)、费克利斯托夫岛、别利奇岛、小尚塔尔岛及普罗科菲耶夫岛等15个岛组成,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多山地,最高点海拔701米。森林遍布,多冷杉、落叶松、桦。居民稀少,以渔猎为生。

易北河  在欧洲中部。上游拉贝河源出波、捷边境苏台德山,曲折流经捷克西北部;中、下游斜贯波德平原西部,在德国北部注入北海。全长1,165公里,流域面积14.4万平方公里。重要支流有哈弗尔河和萨勒河。有运河分别与奥得、威悉等河相通。入海处形成2.5-15公里的河口湾,海轮上溯可达汉堡。结冰期1-3个月。河口附近年平均流量710米2/秒。航运作用重要,从河口至科林通航940公里,皮尔纳(德国)以下可通行千吨以上轮船。重要河港有德累斯顿、马格德堡等。

易北-哈弗尔运河  德国东部通航运河。从哈弗尔河畔勃兰登堡向西连接易北河,沟通中德运河和奥得河水系(通过奥得-施普雷运河和奥得-哈弗尔运河)。长56公里。水深2米。可通行500-1,000吨船舶。有水闸3座。

易北-吕贝克运河  旧称“易北-特拉沃运河”。在德国北部。从劳恩堡到吕贝克附近,沟通易北河和波罗的海。长62公里。建于1895-1900年,取代1391-1398年开凿的施特克尼茨运河。有船闸7座。可通航1,000吨位的轮船。

昂热  法国西北部城市。在卢瓦尔河下游支流曼恩河畔。人口13.6万,包括郊区19.5万(1982)。商业和工业中心,有食品、冶金、机械、化学、电子、纺织等部门。多中世纪建筑的教堂和修道院等。

昂古莱姆  法国西部城市。地处高原,位于夏朗德河和昂吉安河的交汇口。人口4.6万,包括郊区10.2万(1982)。交通枢纽。工业以造纸、印刷、冶金、冷藏机制造业为重要。英法百年战争时曾在此激战。

昂提乌姆  古港市名。即今意大利安济奥。濒第勒尼安海,在罗马东南约53公里。古代是沃耳西人的堡垒。公元前338年被罗马兼并。后为罗马教皇领地。1698年,教皇英诺森十二世重建港口。1871年统一于意大利。

昂儒昂岛  科摩罗的第二大岛。在南纬12°16'、东经44°26'处,莫桑比克海峡北口。面积424平方公里,人口13.7万(1980)。为火山岛,多崎岖山地,最高点海拔1  ,575米。沿海有狭窄平原。热带湿润气候。居民主要从事农业,产香精作物、椰子、咖啡、薯类等。行政中心穆察穆杜在北部沿海。有航空站。

昌巴  一译“钱巴”。印度西北部喜马偕尔邦城市。人口1.4万(1981)。地处拉维河右岸,海拔915米。森林广布,水果与桑树也重要。有织巾、刺绣和木材、水果加工业。出口有胡桃、蜂蜜、苹果、小茴香和木材、手工业品等。公路通海拔2,036米的达尔胡西避暑胜地。

昌岛  一译“仓岛”。泰国泰国湾东南岸最大岛屿。位于北纬12°05'、东经102°20'。面积181平方公里。南部还有马克、库特等小岛。最高峰海拔661米。风景秀丽。产椰子和木材。居民多从事渔业和伐木。汽船通唸喔港。

昌城  朝鲜北部昌城郡首府。在平安北道北部。原为寒冷不毛之地。解放后多辟为耕地,发展旱田作物、果树、养蚕等,是朝鲜北部丘陵地利用的典范。有针织、造纸等地方工业。城东北12公里处为水丰电站。附近为主要的金产地。

昌原  韩国东南部昌原郡首府。属庆尚南道。洛东江支流流过,临近马山与镇海两市。是新兴的机械工业中心,以电机、精密机器制造为主。

昌克勒  一译“钱克勒”。土耳其中北部城市,昌克勒省省会。人口3.5万(1980)。古代为帕夫拉哥尼亚国都城。附近有开采历史悠久的大盐矿。为从安纳托利亚通往黑海的铁路、公路交会点。

昌巴尔河  旧称“卡尔曼瓦蒂河”。印度亚穆纳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温德亚山脉,东北流,沿途接纳卡利辛德河、帕尔巴蒂河和巴纳斯河等支流,在穆拉德甘杰附近注入亚穆纳河。长1,050公里。水力资源丰富,并有渠道灌溉中央邦和拉贾斯坦邦部分农田。干季时水流枯减,雨季农田易涝。支流上源水土流失严重。

昌迪加尔  印度西北部城市。中央直属区,又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的首府。面积114平方公里。人口连郊区45万(1981)。市区多法国式建筑,划为30个长方格形,行政区位于北部,西为大学区,东为工业区,市中心有绿色地带与空旷处和宽狭不同的道路系统。工业有纺织、缝纫机及零件、玻璃、科学器材等。有航空站。

昆巴  喀麦隆西南部城市,在布埃亚东北61公里。人口5.3万(1981)。可可、香蕉、棕仁、橡胶集散中心。有食品加工、建筑和木材加工业。交通枢纽。铁路通杜阿拉,公路通布埃亚、巴门达。附近有火口湖,供游览。

昆卡  ①西班牙中东部的省,位于梅塞塔高原南部。面积1.7万平方公里。人口21万(1981)。首府昆卡。北部山地起伏,多河流切割;南部为平原,胡卡尔河、桑卡尔河流贯。盛产谷物、葡萄、油橄榄、番红花、水果、木材等。养羊和养蜂业发达。出口山羊乳酪和羊毛。②西班牙中东部城市,昆卡省首府。位于胡卡尔河和韦卡尔河交汇处的锥状山地区。人口4万(1981)。中世纪后期因羊毛贸易兴起,以制造银器著名。十九世纪向附近低地发展。上城(旧城)街道狭窄,多白色岩石所建住宅,有建于1197年的哥特式教堂。下城(新城)建于乌卡尔河之西的平原上。工业有制革、面粉、造纸、家具、化肥和羊毛纺织品等。③厄瓜多尔南部城市,阿苏艾省首府。在安第斯山区保特河谷地,西北距瓜亚基尔120公里。海拔2,581米,气候四季温和宜人。人口15.7万(1983)。始建于1557年,原为印加帝国汤姆班巴城故址。南部山区的最大商业中心,集散谷物、水果、牛、皮革、金、银、大理石等。有毛纺织、制革、食品加工、轮胎、锯木、酿酒、陶器、塑料等工业,尤以巴拿马草帽、花边编织、金银首饰等手工艺品著称。全国文化艺术中心,有建于1868年的大学以及艺术学院、教堂、博物馆等。旅游胜地。铁路北通首都基多。泛美公路通过。有飞机场。

昆嵩  越南中部城市。位于嘉莱-昆嵩省中部,南距波来古72公里。人口约3.4万。传统的兽皮、马和芝麻的贸易中心。14号公路南通波来古、邦美蜀,北通顺化等地。

昆仑岛  又名“昆山岛”。越南南部岛屿,位于北纬8°43'、东经106°36'。离金瓯半岛东岸100公里。总面积77平方公里  (包括附近14个小岛)。主岛长15公里,宽9公里,最窄处3公里。岛上多蛇,故又称“蛇岛”。1862年起法国人设监狱。全国统一后建有烈士陵墓。有水稻以及椰子、柑橘、香蕉等热带水果。海产有蚌、螺、玳瑁、海参。昆仑镇位于主岛东北部。

昆都士  阿富汗北部城市,昆都士省首府。位于喷赤河左岸支流昆都士河谷中。人口5.7万(1982)。有轧棉、棉籽榨油、肥皂、面粉、碾米等工业。

昆陶尔   冈比亚中部河港。在冈比亚河右岸。附近地区所产花生、稻谷的转运站。冈比亚河终年通航,雨季海轮(吃水不足5米)可自河口上溯至此。

昆士兰州  澳大利亚联邦的一州。位于大陆东北部。东临珊瑚海,北濒卡奔塔利亚湾。面积172.7万平方公里。人口293.9万(1991)。首府和主要港口布里斯班。东部海岸线多为大堡礁屏蔽。大分水岭自北而南蜿蜒东部沿海。主要河流有菲茨罗伊河、布里斯班河。内陆仅有季节性河流。西部大自流盆地为重要畜牧区,饲养牛羊。北部森林茂密。热带气候,东部湿润,西部干旱。沿海盛产甘蔗、棉花、烟草和热带水果。东南部达令草原有黑土,为小麦、大麦主要产区。有煤、铝土、铜、铅、锌、银、铀等矿开采。工业有初级产品(甘蔗、肉类、木材、铝等)加工和印刷、汽车修理等。主要城市均为沿海港口,有布里斯班、罗克汉普顿、汤斯维尔、凯恩斯等。

昆迪纳马卡  哥伦比亚中部山地省。面积2.26万平方公里。人口151.3万(1985)。首府圣菲波哥大。地处东科迪勒拉山脉,多山间高原和谷地,海拔2,400-2,700米,气候温和,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  土地肥沃;西部为马格达莱纳河谷,气候炎热、干燥。原为印第安奇布查人的居住地。经济发达。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主产咖啡、棉花、香蕉、甘蔗、玉米、小麦、水果等。畜牧业发达,以饲养良种奶牛和羊为主。煤炭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并有铁、盐、大理石等矿产。集中全国加工工业的四分之一以上,有纺织、食品、玻璃、水泥、化学、烟草等部门。交通便利。旅游业亦盛。

昆代隆古国家公园  扎伊尔东南自然保护区。位于昆代隆古山南端,西南距卢本巴希150公里。面积2,400平方公里。建于1970年,原为禁猎区。属高高原,海拔1,200─1,750米,以热带草原为主,亦有森林。扎伊尔唯一有猎豹的国家公园,多狮子、羚羊、象、斑马、麋等。园内有洛法瀑布,落差340米。公园接待站卡特韦有公路通卢本巴希,还有小型机场。

齿舞诸岛  一名“水晶诸岛”。在西北太平洋日本北海道东北,距根室半岛纳纱布岬7公里。包括水晶、秋勇留、勇留、志发、多乐等岛与附近岩礁。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地势低平,略有起伏。志发岛较大,面积45平方公里,南部海拔30米左右,北部仅9米。次为水晶岛、多乐岛,面积各为20平方公里。其他面积都在10平方公里以下。周围多岩礁,阴碍航行。水产丰富。居民过去以采集海带和捕鱼为主。原属日本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苏联占领,现为俄罗斯领有。日本要求归还。

肯套  一译“肯塔乌”。哈萨克斯坦南部城市。在卡拉套山南坡,东南距奇姆肯特市225公里。人口5.8万(1985)。1955年建市。有公路与突厥斯坦火车站相连。附近有铅锌矿,建有大型采选公司,为奇姆肯特铅厂的重要矿石基地。还有挖土机、变压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厂。

肯特  英国英格兰东南部的郡。北临泰晤士河河口湾,东濒多佛尔海峡,西北与大伦敦毗邻。面积3,710平方公里。人口148.6万(1983)。首府梅德斯通。北部多低地和沼泽,中部为丘陵,南部为河谷地。有煤矿。主要河流梅德韦河,北流注入泰晤士河。农业和畜牧业都发达,农用地的一半为牧草地。以养羊业著称。作物有麦类和蛇麻子等。南部河谷地栽有苹果、梨、李和樱桃等果树。泰晤士河谷地和东部有重要的园艺业。乳、肉用牛与绵羊饲养业发达。工业以农机、造纸与水泥为主。格雷恩岛有炼油业。沿海岸多旅游地。主要城市还有多佛尔、坎特伯雷等。

肯尼亚  国名。在非洲东部,东南濒印度洋。陆疆邻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面积58.26万平方公里。人口2,288.2万(1989),主要是吉库尤人、卢希亚人和卢奥人。居民大多信基督教,余信拜物教和伊斯兰教。斯瓦希里语为国语,但通用英语。首都内罗毕。大部为高原山地。西部是东非大裂谷东支,多海拔2,000─3,000米的山地,最高峰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为非洲第二高峰。中部为尼卡高原,海拔500-700米,地表平坦,兀立着残丘、孤峰。东部为平原,海拔从500米降到沿海的100米以下。赤道横贯中部,以北半沙漠气候占优势,多间歇性河流;以南主要属热带草原气候,高地温和,低地湿热,3,500米以上山地有时降雪。十五世纪末叶起,葡、英等殖民者相继入侵,  1895年沦为英国保护地,  1920年被改为殖民地。1963年12月12日宣布独立。1964年12月12日成立肯尼亚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农业是国民经济主体。85%人口从事农牧业,其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三分之一。粮食基本自给,生产玉米、薯类、小麦和稻谷。经济作物中茶叶产量居非洲首位,除虫菊生产居世界首位,还有咖啡、剑麻、棉花、甘蔗等。畜牧业较发达,肉用养牛业较重要。除食品加工(罐头、乳品、食糖)外,较大企业有炼油、水泥、化工、轮胎、轧钢、汽车装配、电力等。矿业规模不大,以开采天然碱较重要,其次为盐、萤石、金等。出口咖啡、茶叶、油品(三者约合占出口总值四分之三)、除虫菊、剑麻、皮革、肉类罐头、水泥、天然碱等,进口机器设备、原油、消费品、钢材、化肥、药品等。主要铁路从蒙巴萨经内罗毕通向乌干达,输送本国和相邻内陆国的大量货物。旅游资源丰富,有9处野生动物园,旅游业是重要外汇来源。

肯皮纳  罗马尼亚南部城镇。在普洛耶什蒂西北约30公里的铁路干线上。人口3.7万(1983)。石油开采及其加工中心,还有石油装备和化学工业等。夏季避暑地。东北郊的多夫塔纳,原为囚禁共产党人的监狱,今已辟为纪念馆。

肯达里  印度尼西亚东南苏拉威西省首府。位于东南半岛东岸,濒肯达里湾,临马鲁古海,周围山丘环抱。人口4.1万(1980)。公路通西岸港口科拉卡。有工艺制作,为木材出口港。

肯杰仁  一译“肯泽仁”。波兰南部城市。属奥波莱省。临格利维采运河南岸。人口4.4万(1982)。重要的化学工业中心,有石油化工厂和大型氮肥厂(产量占波兰全国的二分之一)。另有有色金属冶炼业(锌厂)。

肯塔基  美国中部偏东南的州。面积10.46万平方公里。人口371.3万(1991)。首府法兰克福。最大城市路易斯维尔。1792年建州。是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最早的开拓地。大部地区属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麓,主要由石灰岩构成的台地,受河流强烈切割成丘陵状,土壤贫瘠,交通不便。西南部的石灰岩台地岩溶地貌比较发育,多地下河和溶洞。北部和西北部是俄亥俄河沿岸平原,富水运,城市密集。湿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1,000-1,250毫米。中部以列克星敦为中心是肯塔基兰草地带,故该州别名“兰草州”,利用肯塔基兰草喂养的纯种赛马很有名。农业占重要地位。烟草生产仅次于北卡罗来纳州居全国第二位(1980),此外有玉米、小麦、大豆等。牲畜以牛、猪、羊为主。西南部乳用畜牧和果树栽培很盛。矿产有煤,本州与西弗吉尼亚州同为全美著名的煤炭(沥青煤)产地。还有天然气、石油、萤石。工业有烟草、威士忌酒、肉、乳等农产品加工和电气、机械、金属加工、化学等。主要城市还有列克星敦、卡温顿。

肯德瓦  一译“坎德瓦”。印度中央邦西南部城市,在纳巴达河谷的高地上。人口11.4万(1981)。阿杰梅尔─肯德瓦和阿拉哈巴德─孟买两铁路线的交会点,并有公路干线通过。纳巴达河谷内的重要产棉区。棉纺织工业和农具制造业兴盛。

肯尼亚山  肯尼亚中部熄火山。最高峰海拔5,199米,是仅次于乞力马扎罗山的非洲第二高峰。山顶终年积雪,并有15条冰川伸延到4,300米处。海拔1,500─3,500米多密林。2,000米以下多种植园,在火山岩发育的肥沃土壤上种植咖啡、剑麻、香蕉等。连同周围地区辟为国家公园。以热带雪峰景色和众多野生动物吸引大量旅游者。

肯特山脉  在蒙古东北部,自东北向西南延伸250公里。山势较平缓,一般海拔2,000米,最高峰阿萨拉尔图2,751米。其两翼高度不断下降,东部转为东蒙大平原,西部过渡到色楞格、鄂尔浑河流域。克鲁伦河和鄂嫩河发源于此,是太平洋水系与北冰洋水系的分水岭。北段多森林。蒙古主要的游牧地带。有煤、铁、金等矿藏。

肯普隆格  罗马尼亚城镇。在布加勒斯特西北约128公里的南喀尔巴阡南坡。人口3.9万(1983)。建于十二世纪,曾为瓦拉几亚最早的首府。铁路终点。有机械制造(吉普车、纺织装备)、木材和食品加工等工业。有建于十三至十七世纪的修道院、王宫和教堂等古迹。

肯尼亚高地  肯尼亚经济核心地区。在西南部,跨西方、尼安萨、裂谷、中央等省。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属熔岩高原,海拔1,000─3,400米,被南北向裂谷带分成东西两半。热带高地气候,四时如春,降水充足稳定。土壤肥沃。独立前大部土地被白种人占作农场和种植园,被称为“白人高地”。独立后,陆续收回一些农场。全国粮食、经济作物、林业和商品性养畜业基地。蒙巴萨─乌干达干线铁路横贯,有铁路支线与公路联系各主要城镇。

肯皮亚─图尔济  罗马尼亚城镇。在穆列什河支流阿列什河畔,西北距克卢日─纳波卡约30公里。人口2.6万(1983)。铁路、公路枢纽。以钢铁(优质钢和钢材)、金属加工等工业为主。1601年罗马尼亚国王米哈伊(勇士)被暗杀并葬于此。

旺阿雷   一译“璜加雷”。新西兰北岛东北部新兴港市。位于旺阿雷湾西北顶端,奥克兰以北约140公里。市区人口4.1万(1986)。附近建有大型炼油厂和火电厂。港口总吞吐量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最大的原油输入港。

旺阿努伊  一译“旺加努伊”。新西兰北岛西南岸港市。位于旺阿努伊河口,惠灵顿以北152公里。市区人口4.1万(1986)。是附近农牧产品集散中心。有肉乳加工、木材加工等工业。出口以肉类、羊毛、乳制品等为主。1842年始建。有旺阿努伊学院及博物馆等。

明石 日本本州岛西部濑户内海岸城市。属兵库县。隔明石海峡与淡路岛相对。人口26万(1986)。扼大阪湾的咽喉,自古即为水陆交通要地。十七世纪初叶筑城后兴起。二十世纪初轻重工业相继发展。1919年设市。航空、机械、电机、金属制品等工业为主。渔业中心。市西郊有西八木“明石原人”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及明石城旧址等,为游览胜地。

明亚  埃及城市。在上埃及北部,尼罗河西岸。人口14.6万(1976)。明亚省首府和贸易中心,棉花、谷物、甘蔗集散地。有轧棉、羊毛加工、制糖、乳品加工工业。重要河港。铁路通开罗、阿斯旺。

明江   越南北部河流。参见“泸江”。

明兴   即“慕尼黑”。

明纳  尼日利亚中西部城市,尼日尔河州首府。人口9.9万(1983)。在拉各斯-卡诺铁路线上,有铁路支线通尼日尔河重要河港巴罗。金矿开采中心。花生、棉花、薯蓣、牛油果等农产品集散地。有轧棉、牛油果加工厂,还有制砖、大理石开采业。以手工织布、染布闻名。公路交叉点。

明登  德国西北部城市。在威悉河和中部运河交汇点,汉诺威以西58公里。人口7.6万(1984)。公元798年首见记载。公路和铁路交通中心,河港。工业以化学、纺织和服装、玻璃、机械制造为主,还有造纸、酿酒、陶器等厂。

明古鲁    旧名“萌菇莲”。印度尼西亚明古鲁省省会。人口6.5万(1980)。在苏门答腊岛西海岸,背倚巴里桑山脉,面临印度洋。沿岸多椰林,南部有丁香。有公路南北通西海岸各地,为矿产和农产品贸易中心。工业有金属加工、纺织、制陶、蜡染、木雕、草编等。有机场。

明杜利  刚果南部城市。在瀑布高原北麓,近扎伊尔边界。刚果河-大西洋铁路上的要站,东通布拉柴维尔,西通黑角。重要采矿中心,附近有铜矿和大型铅锌矿。

明斯克  ①州名。在白俄罗斯中部。面积4.08万平方公里。人口155.9万(1985,不包括明斯克市)。 1938年设州,首府明斯克。大部为平原和低地,西北有丘陵,南部多沼泽。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7℃,7月18℃。年降水量700毫米。第聂伯河支流别列津纳河及涅曼河上游流贯。矿藏有钾盐和泥炭。森林面积占三分之一以上。工业以机械制造(汽车、机床、钟表等)、化工、森林采伐及木材加工为主,南部开采钾盐。钾肥产量占全国重要地位。农业以乳肉用畜牧业和马铃薯种植为主。重要城市还有波里索夫、莫洛杰奇诺等。②市名。白俄罗斯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明斯克州首府。在别列津纳河支流斯维斯洛奇河畔。人口147.2万(1985)。1067年见于史籍。1793年并入帝俄。莫斯科至华沙铁路干线的枢纽。机械制造工业(汽车、拖拉机、电冰箱、工具、计算机等)重要,木材加工和建筑材料工业亦发达。有白俄罗斯科学院、13所大学及卫国战争纪念馆。

明斯特  德国西北部城市。位于安河和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河畔。人口27.35万(1983)。公元804年见于记载,十二世纪建城,汉萨同盟成员。旧城多中世纪建筑,很多已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重建。附近的农产品贸易中心。工业有机械制造、纺织、金属器具、瓷器、水泥、食品、采煤等部门。

明德卢  西非佛得角最大城市和港口。在圣维森特岛西北岸、东南距塞内加尔的达喀尔800公里。人口3.6万(1980)。有采煤、捕鱼、农产品及水产品加工业。优良港湾,大西洋航线的重要中途站和船舶加煤站。也是海底电缆站。

明尼苏达  美国北部的州。北邻加拿大,东临苏必利尔湖。面积22.4万平方公里。人口443.2万(1991)。首府圣保罗。最大城市明尼阿波利斯。1858年建州。以波状平原为主,海拔300-500米。多冰川湖、沼泽、水碛丘陵。有“万湖州”之称,湖泊多达15,291个。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植物生长期100-160天,年降水量约700毫米。农牧业占重要地位,尤以畜牧业为突出,家畜收入占农业收入的三分之二,奶油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燕麦、亚麻等。矿产以铁最重要,有梅萨比、维尔米里昂等大矿山。工业以肉类加工为主,其次有面粉、农机制造、皮革、木材、造纸、乳制品等。明尼阿波利斯是著名的面粉工业城市。主要城市还有德卢斯等。

明奇海峡  亦称“北明奇海峡”。是外赫布里底群岛与苏格兰之间的海峡,通大西洋。宽40-70公里,流急。小明奇海峡为其向南延伸部分。位于外赫布里底群岛与内赫布里底群岛之间,宽24-40公里。

明打威群岛  印度尼西亚西部的火山岛群。位于苏门答腊西岸外。由西比路、帕吉和锡波拉等70个岛屿组成。面积6,096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多丘陵,土地肥沃。西岸陡峭,多珊瑚礁。地震频繁。富热带森林。居民风俗习惯和语言与苏门答腊岛不同。善造木船。用弓和毒箭狩猎,采集林产品。产西谷、糖、烟草、椰子。渔业颇盛。

明尼苏达河  美国明尼苏达州河流。源出近南达科他州边界的大石湖。东南流,折向东北,于圣保罗对面的门多塔注入密西西比河。全长534公里。灌溉着富饶的农业地区。曾被叫做圣彼得河或圣皮埃尔河。以往探险家和皮毛商多取道于此。

明铁盖达坂  中国与克什米尔间的山口,横穿喀喇昆仑山,海拔4,703米。由中国新疆通往巴基斯坦的公路由此经过。

明盖恰乌尔  一译“明格乔尔”。阿塞拜疆中部城市。跨库拉河两岸。人口7.4万(1985)。1945年因建明盖恰乌水电站(装机容量36万千瓦)而设居民点,  1948年建市。有筑路机械、玻璃纤维、橡胶制品、电缆、纺织和电气用具等工厂。

明尼阿波利斯  美国明尼苏达州最大城市。位于州东南部密西西比河西岸。市区人口35.8万(1984),包括对岸圣保罗及整个郊区人口为211.4万(1980)。重要交通枢纽和商业、金融中心。十九世纪后期发展成著名的面粉工业城市,现面粉业仍是主要部门之一。亚麻油、油漆生产也重要。其他工业有农业机械、精密仪器、电力设备、机车车辆、木材加工、印刷、畜产品加工等。与对岸圣保罗结为双联市。有明尼苏达大学(1851年创建)等高等学校和明尼苏达交响乐团(1903年创立)。

凯米  芬兰西北部城市。位于凯米河河口、波的尼亚湾顶。人口2.7万(1981)。纸浆和木材工业主要中心。是波的尼亚湾上的转运港。附近的伊索哈拉水电站提供芬兰北部三分之二地区的电力。城西北6.5公里有飞机场。

凯洛  乍得西南部城镇。东距首府拉伊50公里。人口2.7万(1979)。地处洛贡河支流坦吉莱河与卡比亚河之间的河间地上,附近为重要农业区,盛产稻谷、棉花。公路通蒙杜、邦戈尔及喀麦隆。

凯塔  加纳东南部城市。在几内亚湾凯塔潟湖东岸。人口1.2万(1982)。建于十七世纪,曾为丹麦殖民者的贸易据点。现为沃尔特盆地商业中心。渔业、盐业甚盛。有椰子加工、棉纺织工业。

凯内马  塞拉利昂东部城市,东方省首府。人口1.3万(1974)。几内亚高原边缘重镇,公路中心。棕油、可可、咖啡贸易甚盛。也是金刚石矿区中心,有金刚石研磨、木材和食品加工工业。附近开采铂矿。有航空站。

凯尔采  波兰东南部城市,凯尔采省首府。在克拉科夫东北100公里。人口20万(1984)。十一世纪末初见记载。中世纪时以产银、锌、铜闻名。现为机械制造业中心,并有水泥、玻璃、食品加工、木材、纺织等工业。华沙-克拉科夫铁路干线上的要站。附近多岩溶洞,是旅游胜地。

凯米河  芬兰最长的河流。长547公里。发源于国境北部距俄罗斯边界不远,流经凯米湖和罗瓦涅米,在凯米注入波的尼亚湾。主要支流欧纳斯河。是重要的木材流放的水道。产鲑鱼。河上建有水电站。

凯里马  一译“克里马”。新几内亚岛东南部巴布亚湾北岸的市镇,巴布亚新几内亚海湾省首府。东南距莫尔兹比港224公里。人口3,400  (1980)。附近沿海平原有橡胶和椰子种植园。

凯里乔  肯尼亚西南部城镇。在基苏木东南64公里。人口3万(1979)。周围是全国茶叶最大产区,茶园面积约1万公顷;还产金合欢、咖啡、除虫菊。有大型制茶厂和除虫菊加工、乳品加工、制革等工业。公路通纳库鲁-布泰雷铁路支线的隆布瓦。

凯纳纳  苏丹新建大型灌区。位于国土中部杰济拉灌区以南的青、白尼罗河河间平原上。1976年动工,自鲁赛里斯引水自流灌溉,发展甘蔗种植。现已成为全国食糖生产基地,建有制糖厂。

凯拉洪  塞拉利昂东部省城市、凯拉洪县行政中心。靠近与几内亚交界的莫阿河南岸。人口7,200(1974)。为东部边境主要农畜产品贸易中心,可可和咖啡集散地。公路通凯内马和几内亚盖凯杜。

凯格勒  ─译“凯加拉”。斯里兰卡中西部城市。位处康提西面海拔200米的丘陵地区。人口1.5万(1981)。康提至科伦坡的公路经过。周围产橡胶、椰子、稻、蔬菜等。矿产有石墨和宝石。

凯恩斯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海港城市。位于大陆东北部太平洋岸,濒特里尼蒂湾。在布里斯班西北1,380公里。人口3.7万(1981)。有制糖、牛肉加工、木材加工等工业。全国性糖业港口,并出口木材、金、锡、铜、奶制品、热带水果等。

凯旋门  巴黎著名建筑物。位于市西夏尔·戴高乐广场(原名星形广场,1970年改今名)。为纪念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于1806年始建,  1836年落成。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四面有门,中心拱门宽14.6米。外墙上有巨型雕像,以刻在右侧石柱上的《出征》浮雕最著名,是雕刻大师弗朗索瓦·吕德的不朽杰作。门内侧刻有曾跟随拿破仑出征的386名将军的名字。门下有无名战士墓,并设有“长明火炬”,以资纪念。12条林荫大道从广场辐射延伸,使凯旋门更形雄伟壮观。

凯鲁万  突尼斯东北部城市。位于阿特拉斯山脉东南坡的冲积平原上,东北距苏塞48公里。人口7.2万(1984)。公元670年建立的古城,800-909年为柏柏尔人阿格拉拜王朝都城,曾发展成北非重要政治、商业、宗教和文化中心之一。十一世纪后因突尼斯城兴起而地位下降。现仍为伊斯兰教圣地,有宏大的清真寺。羊毛、皮革、谷物、橄榄油集散地。以精制“突尼斯皮革”、手工编织、地毯、铜器等闻名。旅游业颇盛。铁路通首都和苏塞。

凯德里  ─译“克特里”。印度拉贾斯坦邦北部新兴的工业城市。附近有大型铜矿区,以炼铜业著名,还有机械和电器工业。

凯布讷山  瑞典最高峰。在国境西北部基律纳市以西72公里,距挪威边界仅40公里。海拔2,123米。多冰川,景色秀丽。

凯尔奈克  埃及旅游胜地。在卢克索东北1.5公里处。位于古城底比斯北半部遗址。以古代(公元前二十到前一世纪)巨大的建筑群著称,用石灰石建成,内有无数殿堂、浮雕、雕像。其中阿蒙神庙是世界最美的古建筑物之一。

凯里尼亚  塞浦路斯北岸港市,凯里尼亚行政区的行政中心。人口3,900(1982)。始建于公元前十世纪。现为尼科西亚的附属港口,游艇港与冬季休养地,渔港,地方性市场。

凯凯什峰  匈牙利北部马特劳山的高峰。海拔1,015米,是全国最高峰。西南坡海拔708米处,建有疗养院。夏季凉爽,秋冬晴朗,日照多于全国各地。山泉含碳酸矿物,对肺病和代谢病患者有较好疗效。

凯撒里亚    巴勒斯坦西部城市,滨临地中海。始建于腓尼基时期,罗马帝国统治时期为巴勒斯坦 最重要的港口,并曾为首府。存有当时港市的遗迹如城墙、防波堤、剧场等。1940年成为犹太人居民点。现为一海滨休养地,建有旅馆、别墅、剧场、高尔夫球场等。

凯穆纳岛  也叫“科米诺岛”。马耳他的一个岛屿。在地中海中部,马耳他岛和戈佐岛之间。面积约3平方公里。人口2,000余。有圣约翰堡,上筑古塔(1618年建)吸引游客。产蜂蜜、葡萄,养殖羊群。凯夫拉维克冰岛西南的城镇。在法克萨湾西南岸,首都雷克雅未克西南35公里,有公路通达。人口6,747(1982)。渔港。小集市中心。

凯里尼亚山  也叫“卡帕斯山”。塞浦路斯北岸山脉,从安德烈亚斯角伸展到科尔马基提角,长约160公里。最高峰基帕里索弗诺山海拔1,024米。大部由灰岩与白垩构成。为夏季旅游胜地,有中世纪城堡,以及安梯弗尼蒂斯等修道院。

凯奇凯梅特  匈牙利中部城市。巴奇-基什孔州州首府。当多瑙河与蒂萨河之间,西北距布达佩斯80公里。人口10万(1984)。始建于公元四世纪。公路和铁路枢纽。水果、蔬菜种植区中心。工业有食品加工、农业机械、纺织、家具等。还以产蜜糖、白兰地酒闻名。有博物馆、教堂、寺院等历代建筑物。

凯科斯海峡  西印度群岛中巴哈马群岛东面的海峡。在凯科斯群岛和马亚瓜纳岛之间,宽约65─72公里。为大西洋通往加勒比海必经航道之一。

凯科斯群岛  西印度群岛中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的一部分。东南距特克斯群岛35公里。由西凯科斯、普罗维登西亚利斯、北凯科斯、大凯科斯、东凯科斯、南凯科斯等16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以大凯科斯岛最大,南凯科斯岛居民最多。岛群呈半环形分布,外侧风大浪急,内侧为长约180公里、直径93公里的凯科斯滩,风小水浅。各月平均气温介于16─35℃之间,年降水量660毫米,并受飓风影响。经济以晒盐、捕捞海贝、海绵和鱼虾为主,也种植少量剑麻、玉米和热带水果,饲养家畜。西部的普罗维登西亚利斯岛游览业发达,设有飞机场。南凯科斯岛上建有美国军事基地。

凯撒斯劳滕  德国西南部城市。在普法尔茨林山北侧,劳特河畔。人口9.9万(1984)。1276年建市。重要铁路转运中心。工业以机械制造(仪器、汽车等)和纺织为主,还有木材加工、皮革、家具等工厂。周围辟为法尔茨自然保护区。

凯厄图尔瀑布  圭亚那中部埃塞奎博河支流波塔罗河上的瀑布。波塔罗河自帕卡赖马高原下跌226米,再下蚀26米直达底部的大岩石上,形成一道高大的瀑布,宽达91-106米,景色极为壮丽。1930年辟为凯厄图尔国家公园,为圭亚那的主要游览中心。

凯尔盖朗群岛  ─译“克尔格伦群岛”。印度洋南部的岛群。在南纬48°30′─49°30′、东经68°42′─70°35′之间,由主岛凯尔盖朗和300多个小岛组成。陆地总面积6,129平方公里(主岛面积5,732平方公里)。多高原和山地,由火山喷发岩形成。主岛中的罗斯山,最高峰海拔1,960米。山地表面绝大部分被冰川覆盖。近海低地多湖沼,沿岸有陡峭的峡湾。气候潮湿,酷寒,多风暴。年平均气温约4℃。冻土带植被,有凯尔盖朗甘蓝。动物有企鹅、海豹、鲸。矿产有褐煤。1772年法国人凯尔盖朗到达后成为法国领地。1950年在主岛的法兰西港建立永久性基地和科研中心。

凯英厄罗阿森林  ─译“卡因加罗阿森林”。新西兰最大的人造林场,面积达15万公顷。位于北岛中部的火山高原地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国营林场。树木品种优良。为新西兰林产品重要来源。

迪尔  巴基斯坦西北部城镇。位于洛瓦拉尔河西岸,白沙瓦以北140公里处。附近产玉米、小麦、水果和木材。贸易中心。公路南通马拉坎德。沿吉德拉尔河谷,经洛瓦拉尔山口到阿富汗。

迪伦  德国西部城市。在艾费尔高原东北坡、马斯河支流罗埃尔河右岸,科隆西南32公里。人口8.5万(1984)。公元748年见于记载。铁路枢纽。工业以造纸、机械、仪器和汽车制造、玻璃、纺织、化学为主,还有制糖、地毯、服装等厂。

迪拜  ①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的酋长国。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主要部分滨临波斯湾,在哈杰尔山区有一块小飞地。人口29.6万(1982),90%以上集中在首府迪拜及其附近。经济以商业为主,沿海有渔业与采珠业,农业人口比重在各酋长国中为最低。六十年代发现费斯近海油田后,已成为重要产油区。②迪拜酋长国的首府。人口26.6万(1980)。长期为波斯湾南岸的首要商业中心。市区分布于一个长约11公里的狭长海湾的两侧。现已在该湾西面的海岸上建立了新港拉希德港。工业有木船厂、塑料管厂、鱼罐头厂等。市区正在沿海岸向东、西两侧扩展。东侧距旧城约30公里的阿里山正建成为工业区,有炼铝厂、动力与海水淡化厂、钢结构厂以及大型干船坞等。

迪雷  马里中部城市。在尼日尔河中游西北岸,通布图西南64公里。人口约1万。建于十三世纪。十五到十七世纪是商业和伊斯兰教中心,至科特迪瓦商路的起点;盐、牲畜等贸易较盛,曾与通布图齐名。1818年以后衰落。现为撒哈拉沙漠边缘农畜产品集散中心。附近产稻谷、粟、棉花、花生、牲畜。有棉花试验站和牲畜场。公路北通陶代尼,西南通巴马科。河运通尼日尔河沿岸城镇。

迪戈斯  菲律宾城市。南达沃省首府。位于达沃湾西岸,东北距达沃市48公里。人口4.2万。原为小村,后发展为行政中心。公路连接达沃及三宝颜市。蕉麻及椰子的集散中心。

迪比克 ─译“杜比尤克”。美国艾奥瓦州东部城市、河港。临密西西比河。人口6.2万(1980)。铁路枢纽。1833年移民开始定居,1837年设市。工业有农机制造、肉类包装、金属和木材加工等。

迪亚拉  伊拉克东部的省。面积19,292平方公里。人口96.1万(1987)。首府巴古拜。包括迪亚拉河谷地及其以东的山地。产谷物以及柑橘、苹果、李子等水果。畜牧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东部边境地区产石油,哈纳金设有炼油厂。

迪克森  俄罗斯北冰洋喀拉海南岸港口。在泰梅尔半岛西北端、叶尼塞湾口东岸。水深,可泊海轮。北海航线上的重要港口及燃料补给基地。人口约3,000。三十年代中随北海航线开发而兴起。由迪克森岛(面积25平方公里)及对岸港区组成。有机场、水文气象站、北极无线电气象中心、地球物理天文台和鱼类加工厂。

迪沙鲁  马来西亚柔佛州哥打丁宜县南海岸边聚落。位于丹戎泊拿洼附近。海滩绵亘,细沙平铺,洁白纯净,天然海滨浴场。1977年开始建造旅舍和运动场,是东南亚国际旅游胜地。

迪耶河  在捷克、奥地利境内。摩拉瓦河右岸支流。由摩拉瓦-迪耶和拉科乌斯克-迪耶两河汇流而成。长302公里。流域面积1.34万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44米2/秒。流经捷克-摩拉维亚高地。有水电站。可流送木材。

迪耶普  一译“第厄普”。法国北部城市。临拉芒什海峡(英吉利海峡)的港口。人口连郊区4.2万(1982)。原为诺曼底人的古老村庄,十二世纪时商业繁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严重破坏,后修复。重要的旅游港口、渔港和商港。进口乳类、棉花,出口葡萄酒、水果和蔬菜。有造船、医药用品制造业。有著名的海滨浴场。

迪凯特  美国伊利诺伊州中部城市,在斯普林菲尔德以东56公里,临桑加芒河。人口9.4万(1980)。铁路交通和商业集散中心。位于煤产地和玉米、大豆栽培地带。以重工业为主,主要产品有钢铁、黄铜制品、汽车部件、电子元件、挖土机械、玻璃、化学品、食品等。多林肯总统生平活动遗迹。

迪兹河  伊朗西南部河流。发源于扎格罗斯山中段,向南流,在阿瓦士城北40公里注入卡仑河,长约400公里。伊朗唯一的南北纵贯铁路有一段便沿这条河流的河谷建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迪兹富勒以北处修筑了高大水坝,形成长约105公里的水库,用以灌溉下游土地。

迪莫纳  以色列内盖夫地区北部城市。东距死海西南岸塞杜姆47公里。人口2.8万(1982)。建于1955年。地势较高(海拔550米),夜晚较凉爽。原为塞杜姆死海工厂与乌仑磷矿雇员的住宅区,后又设立了大型纺织厂、瓷器厂。附近建有核反应堆。

迪基勒  吉布提西南部城镇,东北距吉布提市88公里,有公路相通。山羊、绵羊市场,附近埃塞俄比亚一些地区所产咖啡和皮革经此运往吉布提港输出。周围发现丰富地下水资源,对全国经济有重要意义。

迪夫里伊  土耳其唯一重要的铁矿区中心。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偏东。人口1.5万(1980)。含铁率60-65%。所产矿石供卡腊比克钢铁厂使用。

迪瓦塔山  菲律宾棉兰老岛东北部山脉。南北走向,有3座山峰,以希隆希隆山最高,海拔2,013米。气候终年湿热,热带雨林保存良好。主要居民为矮黑人。有金矿。

迪古尔河  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雪山山脉以南的最大河流。源于查亚维查亚山脉的迪古尔山,流经平原,注入阿拉弗拉海,全长约800公里。曲折蜿蜒,下游河道宽达2公里,500吨轮船可上驶460公里抵打那美拉镇。流域内多沼泽,热带雨林密布。

迪尔伯恩  美国密歇根州东南部城市。在鲁日河畔,底特律西郊卫星城市之一。人口9万(1980)。1900年为仅有居民844人的小村。自福特汽车公司总部于1917年从底特律迁此后,发展很快。1927年建市。现为著名的汽车工业城,并有飞机零件、金属制品等工业。有福特纪念公园,爱迪生博物馆,格林菲尔德村公园等。全市面积15%辟为公园、游乐场和游泳池。

迪弗当日  一译“迪弗丹热”。卢森堡西南端城镇。在希埃河畔,邻法国边界。人口1.7万(1981)。地处丘陵。位于大铁矿区中,产铁矿石,有钢铁、机器制造和肥料等工业。

迪亚拉河  西亚底格里斯河的左岸支流。发源于伊朗扎格罗斯山区哈马丹以西,在伊朗境内称锡尔万河。长443公里。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以南16公里的迪亚拉村注入底格里斯河。河上筑有达尔班德汗等坝,用以发电与引水灌溉。沿河农业区以白库巴城为主要中心。河谷为伊拉克中部与伊朗西北部之间的交通要道,有铁路与公路从巴格达通往伊朗的克尔曼沙赫。

迪延高原  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火山高原。由一群火山连成弧形山地,海拔2,000米,有湖泊和洞穴。七十年代开发地热能,凿出喷泉水柱高达80米,蒸汽170个大气压,为世界最大的热喷泉之一。

迪纳普尔  印度比哈尔邦城镇。在恒河右岸,巴特那西8公里。巴特那的卫星城。人口4.3万。谷物与甘蔗的集散地,有制糖、磨粉与制革工业。

迪兹富勒  伊朗西南部城市。人口14.1万(1982)。位于迪兹河流出山区处左岸。有十三世纪修筑的长410米的大桥通向右岸。“迪兹富勒”意即“迪兹河桥”。伊朗纵贯铁路从右岸通过。为山区牧民的冬季市场。有磨粉厂。

迪格博伊  印度阿萨姆邦东北部城市。在帕特凯山脉西北麓。人口1.7万。是石油城,有机械制造业。与迪布鲁格尔和纳姆鲁布组成一工业区。

迪斯布尔  印度阿萨姆邦首府。在高哈蒂东南5公里的公路交点上。1960年以前,系以农业和林业为主的村落。现有面粉、化工等小型企业,商业也有发展,高哈蒂的郊区镇市。

迪德朗日  卢森堡南端城镇。近比利时北部边界。人口1.4万(1981)。位丘陵地,战略和交通位置重要。产铁。有冶金、化肥工业。卢森堡电视台设于此。

迪布鲁格尔  印度阿萨姆邦东北部城市。人口8万。濒布拉马普特拉河左岸,汽船从下游可直达。经常受洪灾。有石油、天然气与煤矿。阿萨姆东北部的工商业中心,设有小钢铁厂、农具厂和锯木厂等。有航空站。茶叶集散地。与迪格博伊、纳姆鲁普组成一工业区。

迪亚巴克尔  土耳其东南部最大城市。迪亚巴克尔省省会。人口30万(1984)。旧称阿米德,二十世纪初改今名。位于底格里斯河右岸,控制重要通道,历史上向为军事重镇,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先后占领该城,保有罗马时代的城墙。现为土耳其东南部重要军事中心。有地毯、棉毛纺织、皮革制品与铜器制造厂,金、银丝细工制品著称。

迪纳加特岛  菲律宾棉兰老岛东北沿岸岛屿。南北长69公里,面积803平方公里。人口约1.4万。山脉南北延伸,有几座山峰高560-1,100米。气候湿热;终年多雨,无干季。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产椰子。矿产有铬、锰及少量煤炭。西海岸的迪纳加特城是主要居民点。

迪纳杰布尔  孟加拉国西北部城镇。在普纳尔巴巴河东岸。人口9.6万(1981)。工商业及历史古城。有黄麻加工、碾米、发电等厂。铁路通兰格普尔、桑塔哈等地。

迪纳拉山脉  也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绵延于克罗地亚、波斯尼亚- 黑塞哥维那、南斯拉夫沿岸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宽广山地,为阿尔卑斯山脉向东南延续部分。西北-东南走向。长640公里,宽100─250公里。一般海拔1,000──2,000米。2,000米以上高峰二十多座,以贾拉维察峰(海拔2,656米)、杜米托尔峰(2,522米)等为著名。山体主要由石灰岩构成,溶蚀作用强烈,广泛发育有石林、漏斗、小盆地、溶洞和地下河等岩溶地貌,西北部喀斯特高原尤为典型。多森林。矿藏有煤、石油、铁等。

迪戈加西亚岛  印度洋中部查戈斯群岛的主岛。在南纬7°20′、东经72°25′,距南亚次大陆最南端1,900多公里。位处好望角、新加坡、红海、澳大利亚间多条航路的会合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陆地面积约27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主要为军事设施服务和从事渔业、采集椰子、龟壳与制盐。全岛为向北开阔的V字形珊瑚环礁,中央潟湖长24公里,宽6.4公里,是天然良港。1532年葡萄牙人迪戈加西亚到达,1810年被英国占领,为英属毛里求斯属地,  1965年成为英属印度洋领地的一部分。向为远洋轮船的燃料补给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为英国空军基地和重要海军停泊港。1966年英美签订协议后,成为美国在印度洋的重要海空军基地。还建有现代化的军火库和通讯中心。

国分寺  日本关东地方中部城市。位东京都中部武藏野台地上。面积11.4平方公里。人口9.3万(1985)。公元714年设立武藏国国分寺,占地100平方公里,有塔、金堂、讲堂等建筑,后被烧毁。江户时代开拓新田聚落。交通中心。1964年设市。东京都的住宅卫星城。有食品和机械工业。

国后岛  在西北太平洋日本北海道东北,北纬44°5′、东经146°。西南隔根室海峡与北海道相连,东北隔国后海峡与择捉岛为邻。呈东北-西南向,长100多公里,宽5─26公里,面积1,500平方公里。地形陡峻,多火山,爷爷岳(茶茶岳)海拔1,822米,为全岛最高峰, 1973年7月曾大爆发。多原始森林。与色丹岛间有优良的渔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居民多从事渔、林和养狐业。西南端的泊湾可停巨轮。最东岸古釜布为不冻港,有水产加工,俄罗斯行政机构设此。原属日本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苏联占领,现由俄罗斯领有,日本要求归还。

国际瀑布城  美国明尼苏达州北部城市。在德卢思西北265公里,美国和加拿大界河雷尼河南岸。有大桥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弗朗西斯堡连接。人口5,611(1980)。  1910年建市。周围地区生产三叶草、马铃薯和蔬菜。本区贸易中心。工业以造纸、奶制品等为主。夏季休养地。

图巴  塞内加尔旅游胜地,伊斯兰教圣城。在国境西部,捷斯东116公里。建于1886年。清真寺规模宏伟,内有塔顶高87米的伊斯兰教堂和教典大学,寺中央是伊斯兰教大隐士艾哈迈杜·邦巴墓。一年一度的圣教节(最高潮为伊斯兰年历11月10日晚至11日清晨),全国各地及外国大批穆斯林来此朝拜。

图尔  法国中西部城市,安德尔─卢瓦尔省首府。地处巴黎盆地西南,卢瓦尔河畔。人口13.2万,包括郊区25.5万(1982)。公元四世纪以后发展为文学和艺术中心。九世纪丝绸业兴起,更形繁荣。现有食品(葡萄酒酿造)、机械、印刷、医药和纺织等工业。铁路枢纽。设有许多高等学校。

图拉  ①一译“土拉”。俄罗斯的一州。在中俄罗斯丘陵东北部。面积2.57万平方公里。人口186.3万(1987)。首府图拉。一般海拔200米,最高300米。矿藏有褐煤、铁、岩盐、磷灰石等。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10℃,7月19℃。年降水量500毫米。奥卡河流经西北边境。1937年设州。工业以采煤、炼铁、农机和铁路机械制造为主,电力和食品加工业亦重要。农业主产小麦、马铃薯和甜菜。乳用畜牧业发达。主要城市有新莫斯科斯克等。②一译“土拉”。俄罗斯城市,图拉州首府。在奥卡河支流乌帕河畔,北距莫斯科180公里。人口53.2万(1985)。1146年见于史籍。十七世纪中叶成为铸铁中心。铁路枢纽。工业以钢铁、机械制造(运输机械、农机等)和采煤为主。有矿冶学院、十六至十八世纪古迹及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故居纪念馆。③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山地村镇,埃文基自治区首府。在叶尼塞河支流下通古斯卡河同科切丘姆河汇合处。人口5,100。俄罗斯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交通中心。有林业管理机构。④墨西哥南部城市。位于伊达尔戈州西南部,南距墨西哥城70余公里。人口约3.6万。附近有公元900─1200年古代墨西哥托尔特克人的都城遗址。经近30年的考古发掘,估计当时面积至少有7.7平方公里,居民约万人。主要建筑物有举行宗教仪式的4个广场,以及周围的金字塔、神殿、石柱和球场。金字塔高达4-5层,每边长65米,台基上屹立一排石雕巨人,墙上刻满浅浮雕,是研究古代托尔特克文化的重要文物。附近建有石油提炼厂。

图恩  瑞士西部城市。在伯尔尼东南、阿勒河出图恩湖处。  人口3.6万(1980)。建于十二世纪。有陶瓷、手表、金属加工等工业。游览地。伯尔尼阿尔卑斯山的登山起点。有建于十二世纪的古堡,现为博物馆。

图勒  ①现名“登达斯”。见该条。②即图勒村。格陵兰岛西北部因纽特(爱斯基摩)人村落。濒巴芬湾东北部的哈佛尔湾,在登达斯北145公里。自1952年登达斯建美国空军基地后,该地的北极熊、海狮等动物日渐稀少,居民亦随而北移至此建立新的居民点。

图森  美国亚利桑那州东南部城市。南至墨西哥国境线仅79公里。人口36.5万(1984),大市区53.1万(1980)。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十八世纪中期西班牙人和美国人移入,  1854年归美国。1880年随铁路铺设而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其他有飞机零件、导弹、塑料、光学仪器等工业。也是附近银、铜矿产的经营中心。气候干燥,阳光充足,为冬季旅游疗养地。附近多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村落,多西班牙时代史迹。近郊有柱状仙人掌大群落。亚利桑那大学所在地。

图马科  哥伦比亚太平洋岸最南港市。位于纳里尼奥省图马科湾南端小岛上,东南距帕斯托180公里。人口5.2万(1981)。始建于1570年。因输出腹地东部热带雨林中的橡胶、金鸡纳霜而繁荣,南部普图马约油田输油管通此后得以进一步发展。输出农产品和木材。附近开采金矿。有轻工业。铁路通东南80公里的埃尔迪维索。有飞机场。

图瓦卢  旧称“埃利斯群岛”,也叫“潟湖群岛”。太平洋中西部岛国。在南纬5°39′-10°45′、东经176°-179°51′之间。由富纳富提、瓦伊图普、纳诺梅阿等9个珊瑚岛群组成,其中8个岛有人居住。陆地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9,00(1989),主要为波利尼西亚人。首都富纳富提。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32℃,年降水量3,000毫米左右。1892年沦为英国保护地,1916年为英属吉尔伯特和埃利斯殖民地的一部分。1975年10月1日改名图瓦卢,1978年10月1日宣告独立。英联邦成员国。经济以农业为主,椰子、香蕉和面包果是其主要作物。主要出口椰干和手工艺品。近年发展渔业、旅游业。邮票经营成为重要外汇收入。

图文巴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东南部城市。位于布里斯班西105公里。人口7.3万(1981)。地处大分水岭上,海拔610米。为达令草地地区工商业中心。有面粉、奶制品、酿酒、服装等工业。市内园林众多,附近有雷文斯本国家公园。著名休养地。

图巴特  巴基斯坦伸路支省西南部城市。位于凯奇河南岸。附近产小麦、大麦、小米等。农产品贸易中心。公路通贝拉和卡拉特等地。

图卢兹  法国西南部大城市。位于加龙河上游、波尔多东南约250公里。人口约34.8万,包括郊区51.8万(1982)。城市跨加龙河两岸,沿岸有护城防洪大堤。铁路枢纽。有运河连接地中海。巨大的飞机、军火工业中心,还有电子、机械、家具制造等工业。有法国现存最大的罗马式教堂,以及建于1229年的图卢兹大学。是法国最古老的文化中心之一,并为国家宇宙空间研究中心。

图们江  朝鲜称“豆满江”。中国东北与朝鲜北部的界河。下游为朝鲜与俄罗斯界河。源于中朝边境白头山东麓,沿中朝边境向东北后转东南流,汇集嘎呀河、西头水等支流,注入日本海。全长520公里,流域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三分之二在中国境内。上游流经玄武岩台地,中游为深谷,下游形成冲积小平原。河床陡峭,水量小,流量变化大,图们市以下可通小船,并用以流送木材。沿岸林业资源丰富。有铁和褐煤等矿藏。

图尔达  罗马尼亚西北部城市。在克卢日-纳波卡市东南约24公里。人口5.9万(1983)。中世纪时曾为特兰西瓦尼亚议会集会的地点。铁路、公路枢纽。重要的建筑材料工业中心,生产水泥、预制构件、耐火材料、玻璃等;还有化学、食品加工等工业。有建于十五世纪的教堂。附近的图尔达山沟是岩溶地貌发育的风景区,为旅游胜地。

图尔坎  厄瓜多尔北部边境城市,卡尔奇省首府。在安第斯山卡尔奇河以南,邻近哥伦比亚,海拔2,770米。人口3万(1980)。昔为印第安卡拉人的聚居地图尔坎克故址,十八世纪成为西班牙的殖民点。1923年遭地震破坏,后重建。富饶农牧区的贸易和加工业中心。附近盛产农畜产品。有制革、毛纺、木材加工等工业,并以乳酪产品著名。泛美公路经此。

图尔库  瑞典称“奥布”。芬兰的主要港市。在芬兰西南奥拉约基河河口,波的尼亚湾畔。人口16.3万(1984)。是全国最古老的城市。工业有制糖、钢铁、木材、面粉、陶瓷和纺织。有全国最大的香烟厂和造船厂。是文化中心,有不少大学、专科学院、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古建筑有古亚波城堡、十三世纪的教堂和露天博物馆等,都很著名。

图尔沃  哥伦比亚西北岸港市。位于加勒比海乌拉瓦湾畔,东南距麦德林约240公里,有公路相通。面积4,321平方公里。人口连郊区6.5万(1981)。周围盛产香蕉、稻、棕榈、可可和水果。输出以香蕉为大宗。附近有油田。有飞机场。

图尔奈  比利时西南部城市。在斯海尔德河畔,距法国的里尔仅26公里。人口约7万(1981)。有食品、纺织工业,还有冶金、电子等部门。利用附近的石灰石制水泥和建筑材料。多中世纪建筑,还有考古博物馆、美术陈列馆。

图尔恰  罗马尼亚东部港市。图尔恰县首府。在多瑙河三角洲顶端附近。人口7.9万(1983)。公元前七世纪为古希腊人所建的居民点。铁路终点。有食品加工(鱼类和水果罐头等)、造船、芦苇加工和农机修造等工业。渔业和旅游业中心。

图尔宽  法国北部城市。在里尔东北约13公里,近比利时边界。人口9.7万(1982)。里尔工业区的中心之一。纺织工业重要,还有机械工业等。

图库尤  旧称“新朗根堡”。坦桑尼亚西南部山城。南距姆贝亚48公里,有公路相通。伦圭山区农产品集散地,附近人烟稠密,盛产咖啡、茶叶、烟草、除虫菊等。

图库曼  ①阿根廷西北部的省。面积2.25万平方公里,人口114.2万(1991),为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首府图库曼。西部为阿孔基哈山脉,富森林资源;东部为平坦肥沃的冲积平原。气候冬暖夏热,年平均降水量在山地为2,000毫米,平原为900毫米。主要河流有萨利河。有大理石、金、银、铜、铁等矿藏。甘蔗播种面积居全国首位,还有出产玉米、稻、烟草、水果、蔬菜等。畜牧业发达。工业以制糖业著称,糖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并有酿酒、纺织、机器制造、锯木等工业。②全称“圣米格尔─德图库曼”。阿根廷北部重镇,图库曼省首府。位于阿空基哈山脉东麓萨利河畔。人口39.3万(1980)。始建于1565年。阿根廷独立战争时的重要战场之一,  1816年拉普拉塔河联合省国民议会在此宣布国家独立。附近灌溉农业区盛产甘蔗、谷物和水果。全国制糖业中心,并有纺织、酿酒、锯木、建筑材料、制革等工业,电力由城北萨利河上的水电站供应。依山傍水,气候温和,有“共和国的花园”之称,为旅游胜地。西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

图拉巴  沙特阿拉伯西部城市,属南方省。位于图拉巴涸河上游谷地。居民数千人。为一农牧业产品市场,周围多椰枣园。谷地长约120公里,产椰枣,并有香蕉、柑橘、葡萄等果木与小麦、大麦、高粱、蔬菜。

图拉河  俄罗斯托博尔河左支流。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和秋明州境。源出中乌拉尔山东坡,流经西西伯利亚平原西南部。长1,030公里。流域面积8.04万平方公里。沿河多沼泽。下游距河口184公里处年平均流量177米2/秒。支流有培什马河、塔吉尔河及尼察河等。河口以上可通航635公里。10月末-11月至翌年4月-5月上旬结冰,封冻期长6个多月。河上建有3座水库。沿河主要城市有下图拉和秋明等。

图兹拉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北部矿业城市。在马耶维察山西麓,萨拉热窝东北约80公里。人口6.1万,连郊区12.2万(1981)。  1510年曾为土耳其兵营。铁路和公路交会点。煤产量约占全国的大部分,有“煤都”之称。还有食盐、石油开采。有大型热电站。设有矿业学院。

图兹湖  土耳其中部的内陆咸水湖。在安卡拉西南50公里。面积与水深随季节变换而变化。通常南北长约8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面积近1,500平方公里。春季湖面可扩大到2,500平方公里。夏季湖面缩小,水深不到1米。产盐。

图卜鲁格  一译“托卜鲁克”。利比亚东北部港市。人口9.4万(1984)。地中海南岸著名良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德军曾在此激战。有食品、酿酒等工业。沿海干线公路经此。六十年代后期,附近兴起重要石油输出港哈里盖港。有航空站。

图古尔特  阿尔及利亚东北部城市。在东部大沙漠北缘。人口4.2万(1977)。重要椰枣集散地,牲畜、皮毛贸易亦盛,有地毯织造等手工业。交通要站,铁路北通比斯克拉和北部沿海城市,公路南连东南部诸绿洲。

图兰低地  一译“土兰低地”,亦称“图兰平原”。中亚西部的低平原。南自科佩特山和帕罗帕米兹山麓,北抵图尔盖高原,西起里海东岸,东北达哈萨克丘陵地,东南以天山和阿赖山地为界。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卡拉库姆、克孜勒库姆等沙漠占大部地区。西、中部一般海拔100─200米,东部200-300米。里海东岸的卡拉吉耶洼地低于海面132米。仅个别地区有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地。最高点塔姆德套山海拔922米。沙漠气候。阿姆河、锡尔河自东南流向西北,注入咸海。有石油和天然气等矿藏。

图库皮塔  委内瑞拉东北部城市,阿马库罗三角洲地区首府。位于马纳莫河畔。人口2.9万(1981)。建于1885年。内地农业区的贸易中心和河港。附近有油田,建有炼油厂和锯木厂。马纳莫河上建有水电站。公路可直通马图林。有飞机场。

图阿普谢  黑海东岸港市。属俄罗斯的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人口6.3万(1985)。  1838年建堡垒。1896年开始海上贸易。1916年设市。1924年铁路通达。俄罗斯重要石油输出港之一。工业以石油加工(年加工能力约300万吨)为主,次为船舰修造。附近有军事工业。为黑海沿岸疗养胜地之一。

图罗舒夫  波兰西南部边境城镇,位于与捷克、德国交界处。波兰最大的褐煤产地,煤田面积达135平方公里。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三,均为露天开采;又是重要的动力基地,有大型发电站数座。

图莱亚尔  马达加斯加港市,图莱亚尔省首府。在西南部,濒莫桑比克海峡,近乌尼拉希河口。人口3.4万(1978)。输出大米、棉花、剑麻、水产品等。有肉类加工、轧棉、碾米、剑麻加工等小型工业。公路通塔那那利佛与马任加。有牲畜育种站和农业试验站。有航空站。

图盖拉河南非东部河流。发源于莱索托北部边界上的泉山,东流接纳克利普河、布法罗河等支流,在纳塔尔省埃绍韦南40公里处注入印度洋。全长480公里。上游峡谷深切,多瀑布,其中图盖拉瀑布落差853米,是世界最高瀑布之一。

图隆阿贡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南部城市。位于茉莉芬东南部。人口约4.3万。交通便利,铁路和公路连接爪哇岛的主要城镇。有纺织厂。大理石、糖、玉米、椰干、金鸡纳皮、橡胶的集散地。

图韦格山脉  沙特阿拉伯中部内志高原东南侧的山脉。为一灰岩断崖,比高原面高约240米,最高峰海拔约1,080米。北段为重要的居民区,农业较发达,有著名的哈尼法涸河与沙特阿拉伯的首都利雅得。

图瓦特绿洲  阿尔及利亚中西部一组小绿洲。在舍什沙漠东缘,呈西北─东南向沿贝沙尔至马里加奥的公路成串分布,延伸120公里。引地下水灌溉,产优质椰枣和谷物、蔬菜。阿德拉尔是主要绿洲和居民点。

图尔卡纳湖  旧名“卢多尔夫湖”。在肯尼亚西北部,北接埃塞俄比亚。由断层陷落形成。湖面海拔375米。南北长256公里,东西宽50─60公里,面积6,405平方公里。最深73米。湖周多火山。有奥莫河等注入。是缩小中的内陆湖,地质历史上曾与尼罗河相通。水微咸,但可饮用。

图尔基诺峰  古巴东南部马埃斯特腊山脉和古巴岛的最高峰。由逼近海岸的3个山峰组成:古巴峰、瑞典峰和雷亚尔峰。其中古巴峰海拔1,810米,由石灰岩组成;雷亚尔峰海拔1,974米,主要由玢岩和石英闪长岩组成。沿海山麓遍布珊瑚石灰岩。山势高大雄伟,森林茂密,为旅游地。

图尔盖高原  在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境内。西以南乌拉尔山、穆戈扎雷山东麓为界,东接哈萨克丘陵地,北连西西伯利亚平原,南到图兰低地。南北长600公里,宽300公里。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海拔310米。经受切割成桌状高原和平顶残丘。多盐湖、干谷、峡谷和盆地。中部有图尔盖洼地,南北方向延伸。北部属草原带,为农垦区,南部是半荒漠地带,用作牧场。有铁、铝土矿、煤等矿藏。库斯塔奈铁矿区为重要的铁矿石基地。

图林根林山  德国中南部的山脉,在威拉河和图林根盆地之间。主要由斑岩等组成。西北-东南走向。长约80公里,宽15-30公里。一般海拔400-500米,最高点贝尔山海拔982米。云杉、冷杉林占优势。矿产有重晶石、铁、锰等。多盐泉和矿泉。

图图伊拉岛  太平洋中南部东萨摩亚群岛的主岛。在南纬14°17′、西经170°41′。陆地面积137平方公里。人口2.7万。首府帕果帕果在南岸。东、中部多山,森林茂密,最高峰马塔福峰海拔702米。西部有肥沃平原。西南角的塔富纳有大型飞机场。出口椰干、鲔鱼罐头及手工艺品。

图尔努-默古雷莱  罗马尼亚南部边境城市。在奥尔特河注入多瑙河处附近,东北距布加勒斯特128公里。人口3.3万(1983)。原为古罗马营地,十四世纪建城堡。河港,铁路终点。有大型化学联合企业及食品、家具等工业。

图穆库马克山脉  南美洲东北部山脉。阿卡拉伊山脉的东延部分,东-西走向,为巴西同苏里南、法属圭亚那的边界山脉。长约290公里。平均海拔850米。由结晶岩构成。为亚马孙河下游支流与圭亚那高原河流的分水岭。

图斯特拉-古铁雷斯  墨西哥东南部城市,恰帕斯州首府。位于海拔530米的恰帕斯谷地中,东距格里哈尔瓦河12公里。人口10.4万(1980)。1892年成为首府。农产品集散地和州工商业中心。周围农业区产玉米、棉花、剑麻等作物和木材。有考古博物馆。有公路通玛雅古迹博纳姆帕克。

  旧称“网帕”。泰国北部城市,帕府的首府。在永河左岸。人口1.85万(1980)。柚木的贸易中心。有纺织、卷烟、碾米等厂。公路与北线铁路连接,通清迈和曼谷。有飞机场。

帕卢  印度尼西亚城市,中苏拉威西省首府。位于苏门答腊岛西北部,北距赤道约100公里,临帕卢湾;东西两侧有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屏挡,多干热的焚风,是全国最干燥的地方。人口29.9万(1980)。外港栋加拉位于帕卢湾西岸半岛的北头。有公路顺内地河谷或海滨联系附近城镇。

帕安  一译“巴安”。缅甸南部城镇,克伦邦首府。临萨尔温江下游左岸,南距毛淡棉50公里。人口约1万余。有公路西达直通,北达瑞遵。又是萨尔温江下游瑞遵到毛淡棉88公里河运的中途港。

帕坦  又名“勒利德布尔”。尼泊尔第二大城。在巴格马蒂河畔,西北距加德满都3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有巴格马蒂河桥连接首都。人口7.9万(1980)。历史名城。公元前650年已为居民点,建于公元299年,尼泊尔古都之一。十一至十八世纪曾为尼瓦人帕坦王国都城。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其中最著名的是建于十二世纪的金寺,被誉为“艺术之城”。大麦、稻、小麦、粟等的贸易中心。金属和宝石加工业较为重要。东面的孙科西河上有水电站。

帕拉  ①乍得西南部城市。在邦戈尔西南112公里。人口2.2万(1979)。有轧棉和食品工业。公路通恩贾梅纳、萨尔赫和邻国喀麦隆。有航空站。附近开采铁矿。②巴西北部一州。东北濒大西洋,西北与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相邻。面积124.7万平方公里。人口500.2万(1990)。首府贝伦。除北部为圭亚那高原,南部为巴西高原外,多属亚马孙河下游谷地。亦道气候,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密布热带雨林。1889年建州。种植甘蔗、稻、棉花、橡胶、巴巴苏坚果、药用植物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日本移民引入黄麻、胡椒等种植园作物。有食品、纺织、化学、轮胎、锯木等工业。矿物资源丰富,南部卡拉雅斯山脉开采富铁矿、锰矿、铝土矿等。东部托坎廷斯河上建有图库鲁伊水电站。

帕波  匈牙利西部城市。在包科尼山北侧陶波尔曹河畔,东北距杰尔40公里。人口3.4万(1984)。铁路枢纽。有纺织、机械、金属加工工业,还有制鞋、雪茄、食品加工工业。设有新教伦理学院。有十八世纪末城堡、古老教堂、博物馆。为旅游胜地。

帕斯  加拿大马尼托巴省西部城镇,在省会温尼伯西北514公里,萨斯喀彻温河与帕斯基亚河汇流处。人口约6,000。  1690年为皮毛贸易中心。二十世纪初随着采矿业的发展及通往哈得孙湾铁路的建成,开始有定居人口。是马尼托巴省北部采矿、渔业及伐木业管理中心。

帕甘岛  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岛中部岛屿。位于北纬18°07′、东经145°46′。陆地面积49平方公里。人口50余。火山岛。1922年曾火山喷发。有热泉。建有飞机场。

帕丘卡  墨西哥中部工矿业城市,伊达尔戈州首府。位于阿韦尼达斯河畔,西南距墨西哥城80公里,海拔2,426米。人口10.6万(1980)。始建于1534年,是墨西哥最古老的银矿中心之一,现产量仍占全国10%。有电气铁路和公路通附近大矿山雷亚尔德尔蒙特。有采矿、冶炼、金属分解等工厂,并有制革、纺织、酿酒、制皂等工业。设有伊达尔戈自治大学和矿冶学校。

帕尔马  意大利北部城市。位于波河平原南缘,临帕尔马河,东南距博洛尼亚89公里。人口17.8万(1982)。建于公元前183年。十九世纪初为奥地利控制下的公国。1859年撒丁王国与奥战争后,帕尔马加入撒丁,以后成为意大利的一部分。农产品集散地。以产乳酪著名。工业以机械、食品、医药、化肥与制鞋为主。铁路、公路枢纽。有十二世纪地震后重建的罗马式大教堂等,内有米开朗琪罗等作的壁画与阿拉伯式图案。还有大学(建于1422年)与美术研究院等。

帕加马  古国名。位于小亚细亚西北,临爱琴海和普洛滂提斯海(马尔马拉海),今属土耳其。公元前三世纪,脱离塞琉西王国,成为希腊统治下的奴隶制王国。都城帕加马。是希腊化地区经济和文化中心。公元前133年,成为罗马帝国一个行省。雕塑艺术著名。图书馆有纸草卷二十多万卷,在古代仅次于亚历山大的博物馆。

帕皮提  太平洋东南部法属波利尼西亚首府。在塔希提岛西北岸,临太平洋马塔维湾。港内能泊3.5万吨级船只。人口5.2万。始建于1818年,城市沿海滨建筑。市西5公里有国际机场。输出椰油、香料等。旅游业发达。

帕夸奇  乌干达西北部城镇。临艾伯特尼罗河西岸。交通要站和贸易中心。托罗罗铁路终点,艾伯特尼罗河要港,公路通阿鲁阿,城东建有铁路、公路两用桥。水陆转运繁忙。棉花、烟叶、咖啡、牲畜、鱼品的贸易甚盛。

帕伦克  墨西哥东南部的玛雅古国城市遗址。在恰帕斯州卡门城以南128公里处。分布于乌苏马辛塔河谷,延伸11.2公里。面积2,601平方公里。人口2.3万。公元300-900年玛雅人的文化艺术中心。有大量宫殿、庙宇、铭文石碑、金字塔等建筑。建筑物以灰泥浅浮雕著称。1952年发现金字塔地下陵墓,为公元八世纪初著名的帕卡尔王的墓葬。现为旅游中心。

帕多瓦  意大利北部古城。临巴基廖内河,东距威尼斯35公里。人口23.3万(1982)。城建于公元前320年。农产品集散地。商业与工业中心,有电机、电器、农机、摩托车、化学等。铁路与公路枢纽。建于1222年的帕多瓦大学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有欧洲最古老的植物园。市区河上跨有几座古罗马的桥梁。多中世纪宫殿和教堂。博物馆与美术馆收藏有丰富的文物和艺术珍品。

帕利梅  旧称“克帕利梅”。多哥南部城市。在洛美西北105公里,有铁路相通。人口2.6万(1977)。西南部地区农产品集散中心,可可、咖啡的贸易甚盛。有轧棉和农产品加工工业。有农业试验站。附近有铝土矿藏。

帕拉库  贝宁中部城市。人口6.6万(1982)。棉花、咖啡、花生、木棉等集散和加工中心。有纺织和轧棉工业。南北铁路干线终点。公路北通尼日尔。有航空站。

帕拉佩  博茨瓦纳东部城镇。西北距塞罗韦48公里。牲畜、谷物集散地。铁路通哈博罗内和弗朗西斯敦,公路通塞罗韦,专用铁路通城西10公里的大型煤矿莫罗普莱,交通位置重要。

帕拉钦  南斯拉夫东部城市。属塞尔维亚。在摩拉瓦河右侧谷地中,东南距尼什约70公里。人口2.2万。铁路枢纽。地处农业区中心,为玉米、辣椒、葡萄等农产品的集散地。毛纺织工业居重要地位,还有建筑材料、玻璃等工业。

帕格岛  克罗地亚沿海达尔马提亚群岛中岛屿。面积287平方公里。岛形狭长,宽2─10公里,西北向东南延伸60公里。中部最高点海拔348米。主要由石灰岩组成。多岩溶地貌。与沿岸的维列比特山间有狭窄的维列比特海峡相隔。居民7,000,主要从事渔业,并有葡萄酒、制盐、腊肉、干酪等生产。刺绣、花边、服装亦著名。主要城镇帕格,是贸易中心。

帕特森  美国新泽西州东北部瀑布线城市之一。临帕塞伊克河,属大纽约的卫星城市群之一。人口13.9万(1984)。十八世纪后半期以帕塞伊克河瀑布的水力为动力开始发展棉织工业,十九世纪中期成为全美有名的丝织工业中心,有“丝城”之称。现主要工业品除丝、人造丝、尼龙等外,还有飞机引擎、橡胶制品、化学制品、纺织机等工业。有帕特森州立大学(1855年建)。帕特雷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主港。在爱奥尼亚海帕特雷湾东南岸。人口14.2万(1981)。产无核葡萄干、烟草、油橄榄、无花果、柑橘、皮革等。有纺织、食品、造纸、酿酒等工业。公元前31年亚克兴战争后,曾受罗马统治,经济繁荣。拜占庭帝国时以丝业著名。遗留有罗马、拜占庭、土耳其和威尼斯人的古堡。

帕塔亚  泰国东南部游览城市。濒曼谷湾,西北距曼谷147公里。海滨景色秀丽。原为渔村,1963年改为镇,1976年开发为旅游区,  1978年升为市。旅馆、酒店和旅游商品业发达,为国际著名旅游胜地,有“东方夏威夷”之称。

帕斯托  哥伦比亚西南部城市,纳里尼奥省首府。在加莱拉斯死火山(海拔4,069米)东麓,南距厄瓜多尔边境122公里,海拔约2,600米。人口21.9万(1982),多为印第安人。始建于1539年。独立战争时是西班牙殖民者的据点。帕提亚河谷农牧区贸易中心。与厄瓜多尔有过境贸易。附近开采金、银矿。有毛纺织、制糖、制皂、石油提炼等工业。泛美公路枢纽,铁路通太平洋岸海港图马科。附近有山地湖泊游览区。设有大学。

帕提亚  古国名。中国史书称“安息”。位于伊朗高原东北部,里海东南,今土库曼斯坦南部和伊朗东北部。本波斯帝国一行省,后隶属亚历山大帝国和塞琉西王国。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独立,建立阿萨息斯王朝,公元前二世纪领土扩张到包括中亚西南大部,伊朗西部和两河流域以北。公元前二世纪末,东北部国界达到阿姆河和印度西北阿里安那。初建都于尼萨(今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附近),后西迁至里海南埃克巴坦那。公元前一世纪中期定都忒息封(今巴格达附近),成为当时西亚大国。统治达五百余年。公元二世纪末转衰。公元226年为萨珊波斯所灭。

帕福斯  塞浦路斯西南部城市,帕福斯行政区的行政中心。人口2.8万(1982)。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港口,名新帕福斯,历史悠久,只能容纳吃水不到3米的船只。一为位于港口东北约3公里的内陆,名克蒂马,为当地农、牧产品的贸易中心,有酿酒业。

帕尔米拉  哥伦比亚西南部城市。位于山谷省考卡河谷,西南距卡利29公里,海拔1,010米。人口16.6万(1981)。始建于1688年。农牧产品贸易中心。全国农业研究中心,设有农业试验站和农学院。有制糖、罐头食品、制革、制乳等工业。铁路和公路通卡利和马尼萨莱斯。

帕加卢岛  “安诺本岛”曾用名(1973-1980)。

帕加迪安  菲律宾港市。南三宝颜省首府。位于棉兰老岛伊拉纳湾西北岸。人口8.1万(1980)。  1969年设市。有广阔的锚地,沿岸航运便捷。公路可通三宝颜市及其他重要城镇。椰子、稻米的集散地。渔业基地。锯木业中心。

帕伦西亚  西班牙中西部的城市,帕伦西亚省首府。在布尔戈斯西南的平原上。人口6.7万(1982)。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著作中已有记载。古代和中世纪时均为重要经济和军事重镇。十二至十三世纪曾为卡斯蒂利亚王廷所在地。商业中心。有铁器、毛毯、烈酒、肥皂、纺织、机器、化学等工业。有旅游业。

帕劳群岛  见“贝劳”。

帕克斯堡  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西北部城市、河港。临俄亥俄河。人口3.99万(1980)。  1785年始建,  1863年设市。水、陆、空交通便利。是周围农畜产品和矿产的集散地和加工中心。主要工业有化学、铝制品、陶器、玻璃、化纤、造纸、合成橡胶等。

帕里亚湾  加勒比海东南端的海湾。位于特立尼达岛西海岸和委内瑞拉东北海岸的帕里亚半岛之间。北有宽19公里的龙口海峡与加勒比海相连,东南有宽14公里的蛇口海峡与大西洋相通。东西长达160公里,南北宽约70公里,面积7,500平方公里,中部水深20米。有卡罗尼河、圣胡安河及奥里诺科河口三角洲的几条汊流注入。东部沿岸、大陆架富藏右油。主要港口有西班牙港、圣费尔南多等。

帕努科河  墨西哥东部河流。发源于圣路易斯波托西州南部山区,上游叫圣玛丽亚河,向东流经韦拉克鲁斯州,汇合莫克特苏马河等支流,在坦皮科以东11公里处注入墨西哥湾。长510公里。流域面积6.63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548米2/秒。河轮通航里程321公里,海轮可达坦皮科。用于灌溉和发电,并有隧道、运河排出内地特斯科科等湖泊的积水。

帕拉伊巴  巴西东北部一州。东临大西洋,有南美大陆的最东点布朗库角。面积5.39万平方公里。人口324.7万(1990)。首府若昂佩索阿。1822年建省,  1889年改州。博博雷马高原纵贯中部,东为台地和沿海沙滩,西为一准平原。热带气候,年降水量1,500毫米;内地为半干旱区,蒸发大,农业依靠灌溉。北帕拉伊巴河流经东部注入大西洋。种植甘蔗、棉花为主。菠萝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还产剑麻、可可、咖啡、谷物、龙舌兰等。内地放牧牛羊。有铁、铜、锡和稀有金属等矿产。工业以纺织、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人造纤维、塑料、水泥为主。沿海铁路有支线通往内地。

帕果帕果  太平洋中南部东萨摩亚首府和主要港口。在图图伊拉岛南岸中部帕果帕果湾内。人口1.1万(1981)。为天然良港。美国重要的海军基地。输出金枪鱼及椰干等。

帕迪尤卡  美国肯塔基州西部城市、河港。临俄亥俄河。在田纳西河与俄亥俄河汇合点下游。人口2.9万(1980)。帕迪尤卡之名来自当地印第安酋长之名,意为“野生的葡萄”。1821年白人开始定居,  1856年建市。铁路枢纽。原子能工业主要中心之一,此外有化学、汽车零件、食品加工等。附近为国内有名的烟草产地。输出烟草、牲畜、饲料等。

帕图卡河  洪都拉斯东北部河流。由发源于中部米索科山脉的瓜亚佩河和瓜亚姆布雷河汇合而成,向东北流经内陆熔岩高原、莫斯基托海岸,在帕图卡角附近注入加勒比海。全长482公里。上游多瀑布激流,富水力资源;下游可短程通航和浮运木材。

帕格沃希  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一个村落。位于诺森伯兰湾畔,阿默斯特以东约48公里。人口600多。原来只是一个捕鱼和海滨游览地,后以知名学者召开国际一系列会议的会址而闻名。如1955年实业家伊顿(出生于帕格沃希)在此召集来自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家讨论冷战问题;1957年首次在此召开原子时代战争问题的帕格沃希会议。

帕萨迪纳  ①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洛杉矶东北郊的住宅卫星城市。人口11.9万(1984)。1873年创建。有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建于1891年)为首的很多工科研究机构。工业以精密机械等轻工业为主。北面靠山,风景美丽,是旅游休养胜地。②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城市。在休斯敦以东。人口11.2万(1980)。创建于1892年,1928年建市。是农业地区(生产玉米、稻米、花生、棉花等)的贸易中心和运输中心,又是墨西哥湾岸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有大型炼油厂、合成橡胶厂、化工厂以及造纸厂等。

帕塞伊克  在美国新泽西州东北部,临帕塞伊克河,距纽约市曼哈顿区16公里。实际是纽约市的近郊住宅城市和工业城市。人口5.24万(1980)。1679年为荷兰人所建。早期利用帕塞伊克河水力,发展了纤维工业,现仍为该市主要工业部门。手帕的生产最为有名,其他有毛、棉、麻、绢等纺织品及其染色,还有橡胶、化学等工业。

帕德巴拉  一译“巴塔帕拉”。印度中央邦东南部城市。在加尔各答-孟买铁路线上,介于比拉斯布尔与赖布尔之间,商业重要。有面粉和榨油工业。

帕德博恩  德国西北部城市。在利珀河支流帕德河畔。人口11万(1984)。公元805年起是德意志基督教中心,十三世纪加入汉萨同盟。铁路和公路枢纽。重要工业中心,以机械、电子(计算机)、钢铁、水泥为主,还有造纸、印刷、家具、食品加工等部门。周围农业区的粮食和牛等农畜产品集散地。有动植物博物馆。多教堂等古迹。

帕扎尔吉克  保加利亚南部城市。帕扎尔吉克州首府。在马里查河上游两岸。人口7.9万(1983)。十五世纪末设居民点。铁路枢纽。有果品罐头、木材加工、纺织、电机、橡胶、农产品加工等工业。有民族博物馆等。

帕比亚尼采  波兰中部城市。东北距罗兹10公里,为罗兹工业区重要城镇。人口7.1万(1982)。纺织工业中心,棉纺和毛纺尤其发达;此外有电力、机械制造、木材加工(家具)、造纸、制药、食品加工等多种工业。

帕尔巴特山  一译“南迦峰”。在南亚克什米尔境内印度河河湾处,喜马拉雅山西段的高峰。海拔达8,126米,在吉尔吉特附近,山地与印度河的高差达5,180米。西北坡有许多冰川,规模巨大,迪亚米尔冰川下垂至2,800米处。

帕尔杜比采  捷克东北部城市。在拉贝河畔,西距布拉格约96公里。人口9.4万(1984)。有机械制造(农机、电机和食品工业设备)、化学、橡胶、炼油、石油化工、食品等工业。历史古城,建于十三世纪。有许多十六世纪古迹。从十九世纪末起在此举办过多次国际障碍赛马运动。

帕米尔高原  在亚洲中部,中国新疆西南部、塔吉克斯坦东南部及阿富汗东北部一带。是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等交汇而成的大山结。为中国习称葱岭的一部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经此通往波斯(今伊朗)等地。山岭交错,高峰有公格尔山(海拔7,719米)、慕士塔格山(7,546米)。东帕米尔是山原,平均海拔4,000-6,000米,高差一般不超过1,000-1,500米,山势缓和,山地之间有宽阔的谷地和盆地。西帕米尔高山和深谷交错,高差达2,000-3,500米。气候严寒,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面积7,500多平方公里。共有冰川约3,000条,西北角的菲德钦科冰川长达77公里,为世界最长的高山冰川之一。

帕拉马里博  苏里南的首都和主要港口。位于苏里南河下游西岸,距河口约20公里。人口18.4万(1987)。原为印第安人渔村,1667年为荷兰殖民者占有。全国经济和交通中心。有小型轻工业和食品工业,附近有规模较大的木材加工业。公路和铁路的起点站,港口可泊海轮,全国对外贸易几乎全部由此出入。市内多木结构建筑,富于荷兰建筑风格,有博物馆、大学和植物园。附近有十七世纪古迹泽兰迪亚堡,城南45公里为赞德赖国际机场。旅游业甚盛。

帕图斯潟湖  巴西最大湖泊,南美洲第二大湖。在南里奥格兰德州东部,与大西洋隔一北宽南窄的沙坝。湖长290公里、宽64公里,面积10,144平方公里。北端有雅库伊河等注入,南端有圣贡萨洛水道与米林湖相连;在里奥格兰德有宽约1.6公里的水道通大西洋。湖水不深,辟有人工航道,7,000吨海轮可抵北岸的阿雷格里港。富水产。西岸低地已水田化,主产稻。

帕格尔布尔  一译“巴加尔普尔”。印度比哈尔邦东部城市。沿恒河天然堤发展。人口22.1万(1981)。南比哈尔平原的贸易与手工业中心,织绸、柞蚕丝与丝绸印染工业素负盛名,还有手工棉纺织业。有大学和农学院。

帕涅韦日斯  立陶宛中部城市。在涅曼斯河支流涅韦日斯河畔。人口11.6万(1985)。1842年始建。农产品贸易中心。铁路枢纽。公路要站。主要工业有电子显像管、电缆、自动压缩机、制糖及亚麻加工等。

帕萨尔加德  古地名。在今伊朗扎格罗斯山的一盆地中。建于居鲁士王(公元前558─前529年在位)时期,为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第一个都城。大体位于波斯波利斯的遗址东北40公里,遗址分散多处,包括居鲁士的陵墓。

帕斯夸谷镇  委内瑞拉中北部城市。位于瓜里科州东北部。人口5.1万(1981)。中部平原畜牧区的重要商业中心。附近种植棉花、烟草、稻谷等。食品工业,尤其是制乳工业发达,另有轧棉、建筑材料等工业。公路枢纽。有飞机场。

帕卡赖马山脉  南美洲北部桌状山地。在圭亚那高原南缘。西南─东北走向,长约400公里。主要由花岗岩、砂岩组成。最高峰罗赖马山海拔2,810米。奥里诺科河流域和亚马孙河流域的分水岭之一。森林茂密。有金刚石和铝土等矿藏。

帕尔季赞斯克  俄语意为“游击队城”。中国传统名称“苏城”,又名“苏昌矿山镇”(1932年前)、“苏昌”(1932─1972)。俄罗斯远东区滨海边疆区南部城市,在苏昌河畔。人口4.9万。远东区主要产煤中心之一。铁路车站。建有洗煤厂、火电厂及矿山机械修 理厂等。1972年改现名。

帕里库廷火山  世界最年轻的火山之一。位于墨西哥米却肯州西部,东距墨西哥城320公里。海拔2,170米。1943年2月20日,在海拔2,380米的帕里库廷村附近的一块玉米地里喷发,毁两个村庄,当年就升高了400多米。1952年3月的一次喷发后休眠。在10年中共喷出近10亿吨熔岩,覆盖了24.8平方公里的面积。其周围地区覆盖有深厚的火山灰,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农业区。

帕雷西斯山脉  巴西高原西北部的边缘山脉。起自巴西朗多尼亚州中南部靠近玻利维亚边界的热带雨林区,向东南延伸至马托格罗索州南部的迪亚曼蒂努附近。长约800公里,为一波状起伏的丘陵山地,最高峰675米。北坡、西坡为亚马孙河支流茹鲁埃纳河和瓜波雷河的河源区,南坡是巴拉圭河的发源地。

罗马  古国名。公元前六世纪末,拉丁语族罗马人建立的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510年,过渡到共和时代。公元前三世纪初,统一意大利半岛。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到前二世纪中叶,通过布匿战争和马其顿战争,征服了迦太基、西班牙大部、马其顿和希腊诸地区,控制了地中海。公元前27年,执政官屋大维称“奥古斯都”(意即皇帝),共和制度瓦解,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公元一世纪和二世纪,帝国疆域西达今英国、西班牙、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地,东达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南面包括非洲的北非地区和苏丹,成为西方历史上第一大帝国。后期帝国,由于人民反对压迫剥削,起义广泛开展,如高卢地区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亚哥尼斯特运动,给罗马的统治以沉重打击。公元395年,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②意大利首都、第一大城。位于台伯河下游平原,东距第勒尼安海25公里。市区跨台伯河两岸,架有桥梁24座。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283万(1989)。古代罗马的发源地。约公元前二千年初,罗马人从东北移居于此。公元前八至前四世纪筑城堡,逐步形成早期罗马城。公元756-1870年为教皇国的首都,1870年意大利王国统一后成为意大利首都(教皇国退至梵蒂冈)。工业有食品、纺织、机械、印刷、化工、电子和塑料等。意大利电影工业的主要中心。西北沿海的奇维塔韦基亚为其主要港口。世界最著名的游览地之一。占城区面积40%的古罗马城多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如弗拉维安半圆形剧场、科洛西姆大斗兽场、大杂技场、潘提翁神庙、戴克里先公共浴场等)和艺术珍品。城西北的梵蒂冈为罗马教廷所在地。有教堂、宫殿、博物馆、大学(建于1303年)、科学院和图书馆等。③美国纽约州中部城市。在尤提卡西北22公里,临伊利运河。人口4.3万(1980)。十八世纪前半期,英国建要塞,曾为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激战场。独立后开始移民,随着伊利运河和铁路的修建而发展,1870年建市。重要工业是铜和黄铜制品,有薄板和厨房用具。还有钓竿、各种服装、印刷机、人造纤维、体育用品等部门。有大的鱼类孵卵场。附近有空军基地。

罗东  或译“卢通”。马来西亚沙捞越州东北部南海沿岸城镇。位于低平而狭窄的海滩上,因石油业的发展而兴起。有英荷壳牌公司炼油厂,年生产能力300-320万吨,原油除本州油田提供外,还来自文莱的诗里亚油田。沿海水浅,大船不能靠岸,从炼油厂经长4.8公里的海底油管送上油轮出口。

罗利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首府。位于州中部皮德蒙特台地和海岸平原的境界带附近。州政治、文化、商业中心。人口16.9万(1984)。  1794年成为州首府。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周围农业地带的棉花、蔬菜、水果、肉牛等的交易中心,有钢铁制品、化学、面粉、农机、制药、电子零件等部门。市内多橡树,别称“橡树城”。有北卡罗来纳大学(1887年建)等高等学校。

罗恰  乌拉圭东南部城市,罗恰省首府。位于蒙得维的亚以东约200公里,罗恰河畔,距大西洋海岸30公里,城南15公里有罗恰潟湖。人口2.2万。建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全省主要的商业中心。工业有食品、制革、制鞋、木材加工。铁路、公路通蒙得维的亚及其东南的输出港拉帕洛马。景色秀丽。有殖民时期的要塞遗址。沿海多沙滩,游览业发达。

罗津朝鲜  东北部港市。属咸镜北道。在罗津湾东侧,临日本海。三面环山,湾内有岛屿屏蔽,为天然良港。人口约3.4万。原为小村,1932年筑港。有冶金、机械、造船、化工和水产加工业。渔业基地,近海多鳕、鲐鱼。1965年与清津通车,为元罗线终点。

罗兹  波兰第二大城(次于华沙),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罗兹省首府,直辖市。在中部维斯瓦河和奥得河的分水岭上。人口165万(1984)。十四世纪始见记载。1820年后纺织工业兴起。铁路、公路枢纽。纺织工业地位突出,毛织品和针织品产量各占全国总产量四分之一,棉布、棉纱和丝织品均占五分之二。机械制造(电影、纺织机械等)、化学(人造纤维和药品)、橡胶、印刷、建筑材料和食品工业也很发达。全国电影摄制和图书出版中心。周围有多座“纺织城”,共同构成一个城市集聚区。

罗勇  泰国东南部城市,罗勇府首府。在罗勇河左岸,距河口6公里。人口2.37万(1980)。榴莲、木波罗等热带水果及稻米和海产集散地。有鱼露、碾米等厂。罗勇鱼露驰名全国。有海洋渔业站。沿海公路通春武里、占他武里等地。

罗索  ①毛里塔尼亚西南部城市,特拉扎区首府。在塞内加尔河三角洲顶端,西南距塞内加尔圣路易88公里。人口1.6万(1976)。重要农牧产品集散中心。勒基兹湖开发整治和迪亚马大坝的建成使附近成为重要农业区,产稻谷、阿拉伯树胶、粟类,多羊、牛。有屠宰和农畜产品加工工业。河港。公路北通努瓦克肖特,南通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②多米尼加联邦的首都和主要海港。位于多米尼加岛西南岸罗索河河口。人口1.68万(1988)。始建于1750年。1805年为法国人焚毁,后重建。1979年遭飓风毁坏,又恢复。主要输出酸橙、酸橙汁、香料和新鲜蔬菜。有食品加工和锯木工业。市内有罗马天主教教堂、圣乔治教堂、博物馆以及植物园。市郊有瀑布和温泉,为旅游地。

罗曼  罗马尼亚东北部城市。在摩尔多瓦河和锡雷特河汇流处。人口6.8万(1983)。建于十四世纪,一度为摩尔多瓦公国都城。铁路枢纽。工业以钢铁、食品加工、建筑材料和农业机械等为主。有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教堂、城堡等建筑古迹。

罗得  ①希腊岛屿名。位于爱琴海东南。北离小亚细亚半岛仅19公里。面积1,398平方公里。人口8.7万(1981)。多森林,最高峰阿拉维罗斯山,海拔1,328米。气候温和宜人,河流冲积土肥沃,产大麦、棉花、烟草、水果。出口谷物、橄榄油、海绵及酒类。②希腊城市名。位于爱琴海中的罗得岛北端。人口4.1万(1981)。工业和贸易中心,有造纸、白兰地酒、烟草、面粉和肥皂等工厂。港口设施良好,为希腊和土耳其海运的要站。曾建有太阳神大铜像,为世界奇迹之一,公元前三世纪遭地震所毁。多中世纪的宏伟建筑及古代雕刻和绘画。

罗斯   原为俄国民族名。十一至十七世纪俄国史书中通指俄罗斯国家。

罗森  阿根廷南部的港市,丘布特省首府。位于丘布特河口,距大西洋约7公里。人口1.3万(1980)。始建于1865年。1900年成为首府。小麦、饲料、水果和牛等农、畜产品的集市。渔业基地。有罐头工业。

罗干河  印度尼西亚中苏门答腊北部河流。位于巴东高原的奥菲尔山区,向北和东北方向流动,在巴眼亚比附近注入马六甲海峡。全长276公里。流域内为低洼的潮湿区,大部分河段可通航,为重要的运输线。

罗夫诺  乌克兰西北部城市,罗夫诺州首府。在普里皮亚季河右支流乌斯季耶河畔。人口22.1万(1985)。1282年见于史籍。1921-1939年属波兰,1939年划归乌克兰。铁路枢纽。工业以机械制造(高压输电设备、拖拉机配件)和亚麻纺织为主,还有氮肥厂。有水利学院和建于十八世纪的教堂等古迹。

罗地岛  印度尼西亚岛屿。地质上为帝汶岛往南的延伸。长约85公里,宽约20公里,中部有海拔400米以下的丘陵,北岸有平原,聚落沿海滨分布,有环岛公路联系。牧养牛、马著名。

罗安达  ①安哥拉西北部省份。濒大西洋。面积3.4万平方公里。首府罗安达。大部为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东北部有低山丘陵。宽扎河、本戈河、丹德河等流经。气候干旱,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蕴藏石油。农业主产咖啡、剑麻、甘蔗、棉花等。沿海渔业较重要。有炼油、纺织、食品、水泥、钢铁、制糖、造纸等工业。铁路通内地。境内宽扎河全年通航。②亦称“圣保罗─德罗安达”。安哥拉首都和罗安达省首府。在西北部,濒大西洋木戈湾,近宽扎河口。附近蕴藏石油。人口113.4万(1987)。建于1575年,是南部非洲最早殖民据点之一,曾是奴隶贩运市场。有建于17-18世纪的古堡和耶稣会教堂等古建筑。全国主要工业中心和最大港市。有较大炼油厂、纺织厂以及食品、水泥、钢铁、铝器、制糖、造纸等工业。天然良港,输出石油、铁矿石、咖啡、剑麻、蔗糖、棉花等。铁路通马兰热。有国立罗安达大学和国际航空站。

罗讷河  一译“罗尼河”。法国第二大河。发源于瑞士南部阿尔卑斯山的圣哥达,在法、瑞边境潴为日内瓦湖,流经法国东南部,接索恩河后向南流入地中海。长812公里。流域面积9.9万平方公里。水量充足,平均流量1,700米2/秒。上游建有水电站。罗讷河三角洲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沿河两岸工业城镇林立,多种植葡萄。有重要输油管道。有运河同马赛港、塞纳河、卢瓦尔河和莱茵河相连。

罗伯恩  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西北部城镇。濒印度洋岸,在布鲁姆西南612公里。人口1,370。养羊业中心。附近产铜、金、银、锡等。

罗阿讷  一译“罗昂”。法国中央高原东北部城市。在卢瓦尔河上游、里昂的西北部。人口5.3万。建于罗马时代。有十一世纪的堡垒和土牢残迹。铁路和公路交通枢纽。重要的商业和工业中心。纺织工业发达,还有冶金、机器制造、造纸等工业。城南3公里为卢瓦尔河峡谷,城西数公里外是风景如画的马德莱纳山。

罗哈斯    旧称“卡皮斯”。菲律宾城市。卡皮斯省首府。位于班乃岛东北部,班乃河口。人口8.1万(1980)。1951年设市。铁路直达怡朗,有环岛公路经过。沿岸航运的良港。稻米、椰干、烟草、蕉麻及罐头鱼贸易中心。有鱼罐头加工厂。

罗浮宫  一译“卢佛尔宫”。巴黎的古老皇宫。位于塞纳河右岸。1204年腓力二世开始兴建,经查理五世到路易十四历时五个世纪的改建扩建,形成一组气势雄壮、结构严谨的宫殿建筑群。正殿呈口字形,西侧伸展出两个侧厅,宫的东面有长列柱廊,建筑巍峨壮丽。宫里常举办绘画和雕塑展览。1793年改为国立美术博物馆,收藏法国各时代的雕刻和绘画展品比较齐备,并有埃及、希腊、巴比伦和近代各国的雕刻、绘画、装饰美术品、工艺品40万件。

罗得岛  一译“罗德艾兰”。美国东北海岸的州。十三州之一。濒大西洋。面积3,139平方公里。人口100.4万(1991)。是面积小而人口密度大的州之一。首府和最大城市普罗维登斯。境内概为低缓丘陵,北部多冰川湖和冰碛石。气候温和湿润,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冬季雪多。最工业化的州之一。传统的纤维工业近年虽稍有衰退,但仍居全国首位,集中分布在东北部黑石河沿岸。其次有精密机械、化学药品、塑料及传统的宝石、银制品等工业。农业以乳用畜牧和家禽饲养为主。

罗塔克  印度哈里亚纳邦东南部城市。在德里西北50公里。铁路站,公路中心。人口16.7万(1981)。甘蔗的重要产区,谷物集散地。工业有榨糖、自行车、汽车零件、电器制品、医疗器械和农具等。

罗塔岛  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岛南部岛屿。位于北纬14°10′、东经145°15′。陆地面积83平方公里。人口1,100。火山岛。产椰子、甘蔗等。有飞机场。

罗斯岛  南极洲西南部罗斯海中的火山岛。在南纬77°30′、东经168°之间。隔麦克默多海峡与维多利亚地相望。面积1,300平方公里。多山。由火山熔岩组成,最高点海拔4,023米。覆有冰雪。岛上的埃里伯斯火山,海拔3,794米,仍有活动。有储量丰富的硫黄矿。1841年英国人罗斯首先到达。

罗斯海  南太平洋深入南极洲的大海湾。在阿德尔角同科尔贝克角,即西经158°-东经170°之间。西部以多山的高海岸为界,南部为冰障。一般水深500-700米。表面水温-2-0℃。盛行东南风,沿岸流自东向西。全年覆有冰层,多冰山。沿海大陆架发现石油与天然气。1841年英国人罗斯首先到达。

罗赖马  巴西北部一地区。北部和东部与委内瑞拉和圭亚那相邻。面积22.5万平方公里。人口12万(1990)。首府博阿维斯塔。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北部为圭亚那高原的山地,属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平坦,属热带雨林气候。内格罗河支流布朗库河纵贯南北。原属亚马孙州,1943年设里奥布朗库地区,1962年改现名。居民多集中于布朗库河谷地,饲养牛、羊和猪,采集橡胶、巴西坚果,还种植稻、玉米、棉花、甘蔗等。溪流中有黄金和金刚石等矿产。北部划为保护区,居住5,000名印第安人,是巴西最大的与世隔绝的部落。

罗塞塔  亦称“拉希德”。埃及港市。在尼罗河三角洲西北部,距罗塞塔河口13公里。人口近4万。建于九世纪,历史上是地中海地区同印度贸易的重要中转站。现为渔港。有碾米厂。1799年附近发现公元前196年的玄武岩石板,刻有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古文通俗体和希腊文写成的词文,称“罗塞塔碑”,是研究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重要史料。

罗德城  西印度群岛中英属维尔京群岛的首府和最大城镇。位于托尔托拉岛南岸罗德湾畔。人口3,000(1988)。英属维尔京群岛重要港口。旅游中心,沙滩洁净并辟有海底公园。有轮船可通美属维尔京群岛的夏洛特阿马利亚。

罗马尼亚  国名。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东北部、多瑙河下游和喀尔巴阡山东南部地区。同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摩尔多瓦和乌克兰接壤,东临黑海。面积23.75万平方公里。人口2,304.8万(1989),罗马尼亚人占88%,还有匈牙利人和日耳曼人等。罗马尼亚语为国语。首都布加勒斯特。境内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喀尔巴阡山脉以半环形盘踞中部,山脉以西为特兰西瓦尼亚高原,以东为摩尔多瓦丘陵,以南为瓦拉几亚平原,东南为多布罗加丘陵。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夏季暖热,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600-800毫米,东南部在500毫米以下。河流属多瑙河水系,多瑙河下游1,075公里沿南部国界线转而流经东南部,为重要的通航河道,峡谷区水力丰富,河口区有芦苇丛生的广阔三角洲。森林面积约占领土的27%。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较丰富,还有煤、铁、铝土、金、铜、锌、铀、盐矿等。罗马尼亚人的祖先是达契亚人,后同罗马人结合成今民族。十四世纪时,境内建立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两个公国。十六世纪起隶属奥斯曼帝国。1600年两公国和特兰西瓦尼亚一度统一。1699年特兰西瓦尼亚成为哈布斯堡帝国的一个省。1859年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两个公国再度合并。1862年称罗马尼亚。1877年5月9日罗马尼亚王国宣告独立。1918年特兰西瓦尼亚等地区统一于罗马尼亚。1940年参加德意法西斯侵略同盟。1944年罗马尼亚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同年8月获得解放。1947年12月30日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1965年改称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89年12月又改称罗马尼亚。经济以工业为主,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石油提炼、电力、钢铁等重要,轻纺工业也较发达。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向日葵、甜菜、马铃薯、亚麻等。葡萄和水果等园艺业较发达,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占40%以上,现代化养畜场日益发展,主要饲养猪、牛、羊等。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对外贸易以海运为主,康斯坦察是最主要海港。输出主要是石油化工产品、石油装备、拖拉机、卡车和农产品,输入以机器设备和铁矿石、天然橡胶、焦炭、有色金属等工业原料为主。重要城市还有布勒伊拉、克拉约瓦、普洛耶什蒂、蒂米什瓦拉等。

罗切斯特  ①美国明尼苏达州城市。在圣保罗东南112公里处。人口5.8万,大罗切斯特9.1万(1980)。1854年建镇,1858年成市。周围是农业区,罐头和乳制品的工业发达,其他工业有医疗器械、留声机、农业设备等。为世界有名的梅约医院(1889年创立)和梅约医学教育研究机构(1915年创立)的所在地。②美国纽约州西部安大略湖岸工业城市,湖港。人口24.3万(1984)。水陆交通要地。世界最大的照像用品厂柯达公司所在地。以生产照像机、电影摄影机、胶片、光学机器、科学仪器等著名。还生产办公用机器、医疗设备、通讯机器、电子机器、服装等。有罗切斯特大学(建于1850年)等高等学校多所。

罗瓦涅米  芬兰北部城镇。位于欧纳斯河口、凯米河右岸。在奥卢北160余公里,北极圈在其偏南处通过。人口3.1万(1981)。城建于1929年。是木材输送和皮革贸易中心。有飞机场。是罗瓦涅米到伊瓦洛和佩琴加(俄罗斯)北极公路的终点。冬季旅游中心之一。每年在此举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冬季运动会。

罗什福尔  法国西部城市。位于滨海夏朗德省夏朗德河右岸,离大西洋岸仅15公里。人口2.5万(1982)。原为防止罗马人入侵而建筑的要塞。1666年设军港,十九世纪初经济有重大发展,兵工厂规模庞大。现为重要空军基地。商港。有乳品、煤炭、木材等工业。矿泉疗养地。

罗托鲁阿  新西兰北岛中北部工业城市。位于罗托鲁阿湖南岸。市区人口5.2万(1986)。附近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火山(如塔拉韦拉)、湖泊、温泉很多,是全国重要旅游休养地之一。全国主要木材集散地以及造纸和木材加工工业中心。市内建有毛利人手工艺学校,是研究毛利人文化的主要地区。

罗克艾兰 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部城市。位于罗克河与密西西比河汇合处的罗克岛(密西西比河上最大岛)上。人口4.7万(1980)。1812年成为英军基地,1826年初移民,  1849年设市。初期借河港繁荣,  1855年密西西比河最早的桥在此建成后迅速发展。铁路、公路交通枢纽。与对岸的达文波特有渡船和3座桥相联系。工业中军需品的生产居首位,此外有罐头、胶合板、缝纫机、涂料、电气设备、拖拉机发动机和全国有数的大拖拉机工厂。多公园和疗养设施。有1862年创立的国立军需工厂和战争博物馆,尤以古印第安人村落的发掘遗迹为珍贵。

罗克尔河  塞拉利昂主要河流。发源于东北几内亚高地,流经北部地区,在弗里敦注入塞拉利昂河河口湾。全长440公里,流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中游流量约100米2/秒。马兰帕以下可以通航。

罗克福德  美国伊利诺伊州北部工业城市。在芝加哥北约128公里。人口13.7万(1984),大市区27.9万(1980)。建于1834年。有机床、缝纫机、纺织机、农业机械、水泥、家具、皮革、造纸等工业。瑞典移民后裔甚多,主要从事家具工业。

罗伯茨港  利比里亚西北部港口,大角山州首府。在蒙罗维亚西北80公里的山角上,居皮索潟湖的出海口。人口2,400多。为著名旅游地和教育中心。渔港。与蒙罗维亚有航道和铁路相通。

罗阿诺克  美国弗吉尼亚州西南部工业城市。临罗阿诺克河。人口10.1万(1984)。铁路交通要地。工业以纺织、电力设备、化学、制鞋、食品加工等为主要部门。有交通博物馆。旅游地。

罗图马岛  南太平洋斐济群岛西北390公里外的火山岛。属斐济。约在南纬12°30′、东经177°5′。陆地面积47平方公里。人口6,830,主要是波利尼西亚人。有优良环岛公路。西北岸阿豪镇是行政中心和港口。有机场。主产并输出椰子。

罗萨里奥  阿根廷城市和重要河港。地处巴拉那河下游西岸。人口87.5万(1980)。建于1725年。十九世纪下半叶起发展成为北部和中部各省的贸易中心和主要港口。港口设施优良,海轮可以直达,是全国三大外贸港口之一。工业中心,有制糖、面粉、肉类加工和冷藏、制革、冶金、化学、石油提炼等工业。铁路枢纽。

罗得西亚  见“津巴布韦”。

罗塔尔山  莱茵片岩山脉的最高部分,莱茵河和威悉河流域的分水岭。在德国西部。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略呈弧形,长约48公里。一般海拔650-750米。东北部较高,最高点卡尔阿斯滕山,海拔841米。莱讷、鲁尔、迪默尔、齐格、埃德尔、兰河等均发源于此。山坡有森林,多牧场。冬季运动中心和疗养地。

罗斯韦尔  美国新墨西哥州东南部城市。位于落基山东麓。人口3.9万(1980)。1869年始建,  1903年建市。周围灌溉农业的发展和油田的发现促进了该市的发展。主要有食品加工和石油加工工业。附近有沃克空军基地。冬季游览地。

罗斯托夫  ①州名。在俄罗斯西南部顿河下游,临亚速海。面积10.08万平方公里。人口429万(1987),城市人口占70%。1937年设州,首府罗斯托夫。大部为平原,西境有顿涅茨山(海拔在300米以下)。矿藏有煤、铁和天然气。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9--5℃,7月22-24℃。年降水量400-650毫米,东南属半荒漠。采煤、化工、钢铁、机械制造(谷物联合收割机、电力机车、电铲、机床、锅炉、锻压设备等)和食品加工业发达。是北高加索商品粮基地之一,盛产小麦、玉米。肉乳用畜牧业亦盛。顿河航运及高加索铁路的起点,水陆交通便利。有塔甘罗格、亚速、伏尔加顿斯克、巴泰斯克等港口、城市。②市名。俄罗斯北高加索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罗斯托夫州首府。在顿河下游右岸,西南距亚速海46公里,海轮可达。人口98.6万(1985)。  1761年建为要塞。1796年设市。十九世纪为俄国南方大港。铁路枢纽。地处农业发达地区,重要农业机械制造中心,罗斯托夫农机厂和红色阿克赛农机厂全国著称。食品加工和化学工业亦发达。有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

罗斯托克  ①前民主德国北部的一区。东邻波兰,北临波罗的海。包括波罗的海的吕根岛和乌塞多姆岛的大部分。面积7,074平方公里。人口89.4万(1983)。首府罗斯托克。地处北德平原东北部,冰碛垅呈带状分布,海岸低平,多港湾。气候温和湿润,年降水量约600毫米。工业有造船、机械、制糖、木材和水产加工、建筑材料等。畜牧业以乳牛饲养为主。农作物有麦类、马铃薯、甜菜等。主要港口有:罗斯托克及外港瓦尔讷明德、维斯马、斯特拉尔松、萨斯尼茨。德国统一后成为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的一部分。从瓦尔讷明德至丹麦的格塞,从萨斯尼茨至瑞典的特雷勒堡之间均有铁路轮渡相通。输油管从罗斯托克通至施韦特。海滨有疗养地。②德国东北部港市。在瓦尔诺夫河口处,距波罗的海13公里。人口23.9万(1983)。初为村落。1189年始建。1218年建市。十四世纪为“汉萨同盟”主要成员。铁路和公路枢纽。重要的客运港、渔港。通过外港瓦尔讷明德同丹麦的格塞间有铁路轮渡相通。输油管通至奥得河畔的施韦特。造船业、渔业和水产加工业发达,还有冶金、机械、化工、木材和食品加工等。设有海滨浴场。有大学(1419年创办)、海洋渔业研究所。有十四至十五世纪教堂、市政厅等建筑古迹。

罗斯冰障  南极洲罗斯陆缘冰的前缘部分。在南纬77°30′-78°处。冰障平均高出海面为20-50米,东西长约950公里。其特征是:冰壁下部被海水融化量和表面每年增加量几近相等,表面的位置与高度几乎不变。

罗斯基勒  丹麦西兰岛东部港口。在罗斯基勒湾顶。人口3.9万(1982)。是哥本哈根的市郊住宅区。西兰岛最大的铁路枢纽。有酒精、纸张、农业机械制造、肉罐头、鞣革等工业。从十世纪到1443年曾是丹麦的首都。建有40个丹麦国王和王族陵墓。附近有原子能研究中心。有渔业。

罗森达尔  荷兰南部城市。近比利时边界。人口5.6万(1983)。铁路中心。有铁路器材、机械、雕刻等工业部门。

罗赖马山  南美洲北部帕卡赖马山脉的最高峰。在巴西、委内瑞拉和圭亚那三国交界处。为边缘陡峭、顶部平坦的桌状山地,长约14公里、宽5公里,海拔2,810米。主要由砂岩构成。奥里诺科河系、亚马孙河系以及圭亚那的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山麓有金刚石、铝土矿藏。

罗弗敦群岛  挪威北部、北海中的群岛。面积1,425平方公里。南北延伸约111公里,同大陆相距1.6-80公里,中隔韦斯特湾。人口2.7万。岛间海峡流水湍急。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较温和。岛上多沼泽、山丘,最高峰1,161米。四周海域盛产鳕鱼、鲱鱼,捕捞后多制成鱼干和熏鱼。广义的罗弗敦群岛包括西奥伦群岛。

罗伊特林根  德国西南部城市。在施瓦本侏罗山西侧、埃哈茨河畔。人口9.6万(1984)。建于十三世纪。主要工业部门有仪器和机械制造、纺织和服装、皮革、造纸和木材加工等。设有机器制造、师范、纺织工学院等高等学校和纺织工艺研究所。有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等古迹。

罗多彼山脉  巴尔干半岛主要山脉。在保加利亚南部边缘和希腊东北部。由西、东北、东南罗多彼山脉组成。东西绵亘约250公里,宽约100公里。山地广阔,总面积14,737平方公里。平均高度785米。山势平缓浑圆,西段较高,山脊超过1,800-2,000米。东段较低,最高点1,483米(奥尔利查峰)。古罗马时为色雷斯和马其顿的分界线。多针叶林、草地。富铅、锌矿和铜矿。罗多彼山脉一般包括里拉山和皮林山,通称里拉-罗多彼山汇。

罗克汉普顿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中东部城市。位于菲茨罗伊河畔,距克佩尔湾口60公里,在布里斯班西北523公里。人口5.5万(1981)。为联系内河及沿海运输的河港,外港阿尔马为远洋运输深水港。出口羊毛、金、煤、铜、活牲畜。工业主要为牛肉加工,次为奶制品、水果罐头、轧棉、铁路设备等。植物园有多种热带植物。有海滨浴场及山区石灰岩洞穴游览地。

罗萨里奥港  北大西洋加那利群岛港口。在富埃特文图拉岛东岸。渔港。苜蓿、蔬菜、谷物集散地和输出港。有石灰窑、面粉厂和刺绣等手工业。

罗斯陆缘冰   南极洲最大的陆缘冰。在罗斯海南部,南达南纬85°以南,北达南纬78°。长、宽各约640公里以上。面积53.85万平方公里。大部浮在大陆架上,冰厚约200米。流速平均每年1,240米。表面除局部有裂缝和压力脊外,大半平滑,便于雪橇通行。临海的前缘形成壁立的冰障。1841年英国人罗斯首先到达。

罗讷-莱茵运河  法国东部运河。西起圣让戴洛桑,向东北流,到达斯特拉斯堡连接莱茵河。全长247公里。建于1784-1833年。多小型闸门,现代航运不便。

罗克斯普林斯  美国怀俄明州西南部城市。位于盐湖城东北落基山中的台地上,海拔1,911米。人口1.9万(1980)。  1862年开始定居,1888年建市。周围矿山和畜牧地区的贸易中心,家畜和木材的贸易很盛。去温德河山和黄石公园休养、游览地的出入口。

罗德里格斯岛  在西印度洋马斯克林群岛东部,西距毛里求斯岛560公里。面积110平方公里。人口3.3万(1983),主要是黑种人,多信基督教。火山岛,周围有珊瑚礁,最高点海拔396米。气候湿热,11月至次年4月多飓风。1645年葡萄牙人到此,曾先后被荷、法、英侵占。现为毛里求斯的一部分。大部居民务农为生,少数从事渔业。

罗蒙诺索夫海岭  北冰洋中部的海底山脉。1948年发现。起自俄罗斯北冰洋岸的新西伯利亚群岛附近,沿东经140度线通过北极,延伸到加拿大北部的埃尔斯米尔岛东北侧。长1,800公里,宽60-200公里。平均高出洋底3,300-3,700米。中部山脊距洋面960-1,650米,最高峰距洋面900米。坡度大多超过13度,在北极附近达30度。北冰洋的北极海就是以这条海岭分界为欧亚海盆(即南森海盆)和美亚海盆(即加拿大-马卡罗夫海盆)。

罗亚尔岛国家公园  在美国与加拿大边界的南面,苏必利尔湖中,包括湖中最大的岛屿罗亚尔岛及其周围200多个小水湾。公园面积2,183平方公里,借小舟或水上飞机到达。岛宽14公里、长72公里,面积545平方公里。是一个半原始森林地带,没有道路和村庄,仅有一些野营帐篷。曲折的峡江海岸,风景优美。岛上几条平行山脉,由火山岩组成,其中有铜矿,印第安人曾用土法开采。有700多种鸟类和狼、麋等野兽。1940年辟为公园。是著名游览地。

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联邦  亦称“中非联邦”。1953年由英国拼凑的殖民地联邦。包括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和尼亚萨兰(今马拉维)。经当地人民反对和斗争,已于1963年解散。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十画[丿] 十一画[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