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环网查询工具 >> 行政区划 >> 世界地名索引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十画[丿] 十一画[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

[三画·乛]

   

卫古岛  一译“哇格乌岛”。印度尼西亚东部岛屿。位于伊里安查亚鸟头半岛西北64公里。东西长128公里,南北宽45公里。人口约3,000。多山,沿岸多陡峭岩壁。富热带森林。产西谷、海龟、海参。矿产有镍、钴、铁等。

习志野  日本东京湾北岸城市。在于叶县西北部。人口13.3万(1985)。面积20.8平方公里。1954年设市。原为农村贸易市场,今为工业、文化中心。东京都卫星城市。工业以电机、机械和钢铁为主。

飞山脉  一名“北阿尔卑斯”。纵贯日本本州中部长野、富山、岐阜以及新潟县西境。南北约90公里,东西宽20公里。峰高谷深,高峰均在海拔3,000米左右,最高峰穗高岳海拔3,190米,为日本第三高峰。有冰斗和冰蚀谷等第四纪冰川遗迹。黑部峡谷是典型的U形大峡谷。山脉大部分划为中部山岳国立公园。具有代表性的高山景观,动植物丰富,并有温泉多处。公园南部乘鞍岳近顶部海拔2,870米和2,815米处分别有日华观测站和宇宙线研究所。

也拉  一译“惹拉”。泰国西南部城市,也拉府首府。在北大年河右岸。人口4.7万(1980)。古代马来人曾建为都城。橡胶和锡的贸易中心。有炼锡厂。泰南铁路有支线经本市。公路北通北大年,南达边境重镇勿洞)。市郊三宝公寺、卧佛洞,珍藏佛像数十尊。

也门共和国  由也门民主共和国、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于1990年合并成立。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  旧国名。简称民主也门。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南滨亚丁湾和阿拉伯海。西、北、东分别同原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沙特阿拉伯、阿曼接壤。面积336,869平方公里。人口216万  (1983),绝大部分是阿拉伯人,信伊斯兰教。首都亚丁。内陆大部分是高原,海拔1,000-2,000米;沿海为宽度不超过80公里的平原。海岸线长960公里。热带沙漠气候,干燥炎热,仅局部高地降水较多。原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1839年英国侵占亚丁后向内地扩张,组成亚丁殖民地。以后又把东、西部25个苏丹国、酋长国组成亚丁保护地。1959-1963年间,英国又把亚丁保护地13国和亚丁殖民地组成“南阿拉伯联邦”,亚丁保护地其余部分改称“南阿拉伯保护地”,遭到也门人民反对。1967年11月30日独立,成立南也门人民共和国。1970年11月30日改名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1990年5月22日与原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统一合并为也门共和国。90%的居民从事农牧业。耕地面积占全国面积3‰,多分布在涸河各地中,特别是哈达拉毛涸河谷地。棉花为主要经济作物,有所出口。还出口少量乳香。粮食作物有小米、椰枣、高粱、玉米、小麦、大麦等,产量不足以自给。亚丁为国际航线上的重要港口和炼油中心。

小山  日本本州关东地方中部城市。在枥木县南部,思川东岸台地,距东京75公里。首都的卫星城。人口13.4万  (1985)。面积173.8平方公里。1954年设市。原为城下町与宿场町,以思川河岸为交通中心。后缫丝业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设飞机零件厂。战后相继建立机械、电机、汽车、金属加工等工业。城郊种水稻、蔬菜、果树等。

小仓  日本九州北部北九州市的旧区。在紫川三角洲上。人口39.7万  (1985)。面积208.4平方公里。1900年设市。旧城下町。1963年与八幡、门司、户畑、若松4市合并为北九州市。1974年又分为小仓南区和小仓北区两个区。北区钢铁、金属加工、化学工业发达,有著名的小仓钢铁联合企业。工厂集中于沿海填海造陆区和市街外部。有小仓港,水深4.5-11米,可进巨轮。住宅区集中于东部山麓和台地。

小平  日本本州关东地方中部城市。在东京都中部武藏野台地上。人口15.2万  (1985)。面积20.8平方公里。1962年设市。原为以养蚕为主的农业聚落。二十年代建成学校城,有东京商科大学预科(现一桥大学分校)、陆军经理学校等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多所。工业发展迅速,以机械、电机和金属加工为主。

小松  日本本州中北部日本海岸城市。属石川县。金泽平原南部中心。人口10.7万(1986)。1576年筑城。交通便利。1940年设市。原以产丝绸品有名,近年以机械、化纤织品为主。电机、家具、金属工业亦较重要。

小牧  日本本州中南部城市。属爱知县。在名古屋北十余公里。人口11.3万(1986)。  1563年筑城。古战场。农产品集散中心。1955年设市。陆路运输要冲。新兴工业城市。机械、陶瓷、橡胶、飞机制造等工业发达。有大型飞机场。

小樽  日本北海道西南部港市,札幌的外港。临石狩湾。人口17.4万(1986)。1922年设市。三面临山。湾内港阔水深,为天然良港。北海道西海岸经济中心之一。工业以食品、金属加工、木材、机械等为主。

小石城 美国阿肯色州首府和最大城市、河港。位于阿肯色河南岸。人口17万(1984),大市区39.3万(1980)。铁路枢纽。为附近农业地区(盛产大豆、棉花、肉牛等)的商业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发展很快。有电气设备、棉籽榨油、木材加工、化学、金属加工、食品加工、服装等工业。近年来为铝土矿重要产地。有阿肯色大学(1927年建)等高等学校。

小田原  日本本州东南部城市。在神奈川县西端,箱根山东麓,临相模湾。人口18.3万(1985)。面积114.2平方公里。1940年设市。古城下町。交通中心。为相模湾沿岸工业城市。主要工业有化学、电机、运输机械等。传统的木材和水产加工业有名。旧城和御幸滨海水浴场等为游览胜地。

小金井  日本本州关东地方中部城市。在东京都中部武藏野台地。人口10万  (1985)。面积11.4平方公里。1953年设市。江户时开拓的新田聚落的一部分。街区呈方格状。铁路通达后为东京都住宅卫星城。有东京学艺大学、法政大学工学部等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多所,为新兴的科学城。在业人口三分之二以上从事第三产业,为科学文教部门服务。

小开曼岛  加勒比海开曼群岛的岛屿。在大开曼岛东北约145公里处。长15公里,觅约2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74(1980)。1670年沦为英国殖民地。居民以捕捞海龟、鱼和种植椰子为生。

小扎卜河  西亚底格里斯河的左岸支流。发源于伊朗阿塞拜疆的雷扎耶湖以南。长400公里。在伊拉克摩苏尔城以南121公里注入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的河段上筑有杜坎水库,基尔库克油田在该河谷地内,使该河中下游成为重要工、农业区。

小白山脉  韩国中南部的脊梁山脉,太白山脉的南部支脉。呈东北-西南向。沿忠清北道、全罗北道与庆尚北道、庆尚南道界延伸,直抵南海岸。为岭东与湖南地区的分界线。有大德山  (1,295米)、德裕山(1,508米)、智异山(1,915米)等高峰。主要由片麻岩、花岗岩构成。南部重要河流的源地。矿产有石墨、煤。竹岭、秋风岭等鞍部为交通要地。

小亚细亚  亚洲西部的半岛,等于安纳托利亚中、西部(如作为一个地区,则同安纳托利亚相当)。北濒黑海,南临地中海,西濒爱琴海,西北隔狭窄的黑海海峡与欧洲巴尔干半岛相望,东面与大陆主体部分相连。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为土耳其国土的主要部分。

小黑山岛  韩国西南端的岛屿。属全罗南道。位于北纬34°5′,东经125°7′,是韩国的最西南疆界。面积57.8平方公里,人口约1.3万。大部为芦岭山脉与小白山沉降的顶部。海岸线平直。耕地少,水产为主。沿岛风浪高,雾大。西北端设有灯塔。

小明奇海峡  见“明奇海峡”。

小笠原群岛  日本本州东南部岛屿。属东京都。位太平洋西部,伊豆诸岛南偏东约600公里处,即北纬27°45′、东经142°10′。北距东京约1,200公里。由2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由北而南,分婿岛列岛、父岛列岛、母岛列岛三组。总面积71.4平方公里。第三纪火山岛。最高点海拔463米。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降雨量1,600毫米。1875年正式隶属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美国占领,1968年归还。产甘蔗、可可、椰子、稻米和鱼类等,渔业基地。父岛的二见港为唯一良港,其西北岸小笠原  (大村),人口1,778(1985),为群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小巽他群岛  东南亚巽他群岛的一部分。亦称“努沙登加拉群岛”。主要包括从巴厘到帝汶的两支岛弧,北支有巴厘、龙目、松巴哇、科莫多、弗洛里斯、索洛尔、龙布陵、阿洛诸岛,南支有松巴、萨武、罗地、帝汶等岛。北支多火山,南支无火山,均有强烈地震。

小内夫得沙漠  即“代赫纳沙漠”。

小贝尔特海峡  一译“小海峡”。丹麦菲英岛和日德兰半岛之间的海峡。北连卡特加特海峡,南通波罗的海。长约48公里,宽约0.8公里。水深7-80米。冬季严寒时结冻。主要港口有菲英岛的米德尔法特和阿森斯以及日德兰半岛上的腓特烈西亚。

小卡奇沼泽地  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一种独特的泥淖荒地。在卡提阿瓦半岛与卡奇高地之间。长达105公里,宽55公里。东北有阿拉瓦利山脉,南有卡提阿瓦半岛流来的各河,均没入于淤泥滩中。西北与*卡奇沼泽地相连接。

小阿特拉斯山  北非阿特拉斯山脉西段南支。在摩洛哥中南部。西南-东北向伸延600公里。海拔2,000米左右。北部通过一片火山熔岩体与大阿特拉斯山相接。撒哈拉古地块边缘的隆起部分,主要由结晶岩组成。南坡受一系列峡谷深切,椰枣树林顺谷地分布,形成一条条伸向撒哈拉沙漠的绿色长带。

小高加索山脉  高加索南部褶皱山脉。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境内。大致与大高加索山脉平行,西北-东南走向,延伸约600公里。北以苏拉米山同大高加索相连,南接亚美尼亚高原。最高峰吉亚梅什山海拔3,724米。西坡湿润,年降水量2,500毫米,有茶树、柑橘等亚热带作物;东麓干燥,年降水不足300毫米,有耐旱的亚热带灌从;山顶为高山草甸。矿藏有铁、铜、明矾和重晶石。

小喀尔巴阡山  西喀尔巴阡山最西部的支脉。在斯洛伐克东部,至布拉迪斯拉发附近越过多瑙河,延伸至奥地利境内的胡德谢麦尔贝尔格山。长100余公里。宽仅6-7公里。最高点扎鲁比山,海拔762米。为斯洛伐克境内维也纳盆地和多瑙河低地明显的分界线。山体由石灰岩、花岗岩、页岩、白云石等构成,常见陡峭的残余露头。山上有栎树和山毛榉林,山坡下部为葡萄园。

小圣伯纳德山口  意大利与法国间的山隘。在勃朗峰南16公里。海拔2,185米。沟通法国的伊泽尔河谷与意大利的多拉巴尔泰阿河谷,为阿尔卑斯山交通最方便的隘口之一。

小安的列斯群岛  又名“加勒比群岛”。西印度群岛中安的列斯群岛东部和南部的岛群,包括维尔京群岛、背风群岛、向风群岛和委内瑞拉以北海面上的许多岛屿。面积1.2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1981),以黑种人和黑白混血种人为主。大部分岛屿通行英语。东部岛群南北走向,分内、外两列岛弧,内弧为火山岛,外弧是石灰岩岛;气候湿热,降水丰沛,多飓风。南部岛群东西走向,系安第斯山北段支脉的延伸,多为低丘或山地;除特立尼达岛外降水较少,干湿季分明。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为甘蔗、香蕉、海岛棉、葛薯、蔬菜等。有小规模家畜饲养业和渔业。工业较薄弱,主要有制糖、酿酒、轧棉、水果加工、石油提炼等。多冬季疗养地。

马丁  斯洛伐克西北部城市。在瓦赫河上游。人口5.6万(1981)。通用机械制造中心之一,还有木材加工、纺织、食品、印刷等工业。建有斯洛伐克民族博物馆。

马山  韩国东南部港市。临马山湾,东距釜山约45公里。天然良港。人口47.3万  (1987)。古名骨浦、合浦。1898年辟为商港。韩国重要加工出口贸易区之一,电子纺织、化学工业发达。酿酒业著名。港湾渔产丰富。为釜山的辅助港,输出水产品、纺织品、矿石等。有月影台、马金山温泉等著名避暑、避寒胜地。

马木  几内亚中南部城镇,马木省首府。在富塔贾隆高原南部。香蕉、花生、柑橘、西红柿、蜂蜜等集散地。有农具制造、罐头等工业。铁路通康康、科纳克里。公路通拉贝,中几内亚地区牲畜多经此转运。

马丹  保加利亚南部城镇。在斯莫梁州。位于罗多彼山区。为马丹矿产区(1950年开发)采矿中心,产铅、锌。

马孔  法国东部城市,索恩-卢瓦尔省首府。位于索恩河右岸。人口连郊区4.4万(1982)。河港,客货运频繁。铁路交会点。所产葡萄酒有名。有冶金、机械、电子、食品、纺织等工业。附近的大牲畜饲养和家畜贸易也较著名。

马尔  德国鲁尔区城市。在利珀河和威塞尔-达特尔恩运河南岸,雷克灵豪森西北8公里处。人口8.8万(1984)。公元800年首见记载。十九世纪末随采煤和钢铁业发展而兴起,1936年建市。河港。工业部门主要有采煤、钢铁、机械制造和化学等。

马兰  马来西亚丁加奴州一县。滨临南海,岸线平直,海滩沙细松软。每年7-8月夜晚为海龟上岸产卵季节,居民收集龟蛋,游客来此观赏。

马圭  缅甸城市,马圭省首府。临伊洛瓦底江左岸,北距著名石油产地仁安羌约50公里。人口约1.3万。附近产粟、芝麻、花生和稻。

马夸  一译“马库瓦”。刚果中北部城镇,南侧紧靠赤道线(位于北纬0°01′,东经15°40′)。盆地区首府。地处刚果盆地沼泽区边缘,利夸拉河中游右岸。居首都通往北部地区的交通要冲。公路通布拉柴维尔、韦索和西部边境。河运可经利夸拉河下通刚果河沿岸城镇。有航空站。

马当  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北部重要港市,马当省首府。濒临俾斯麦海阿斯特罗莱布湾。人口2.8万(1984)。附近地区有大型的咖啡种植园,沿海渔业较发达。市内有木材加工以及碾米、屠宰等工业。港口优良,北部沿海地区和内陆物产集散中心。出口以椰干、咖啡、木材为主。

马关  即“下关”。

马江  越南北部河流。发源于莱州省南部山区,由西北向东南流,注入北部湾。长500公里。永禄以上,河道狭窄多瀑布,水流湍急。永禄至河口段长63公里,河宽80-200米,水流缓慢,可通航小型船只。

马安  约旦南部地区的行政、交通、商业中心,马安省省会。人口1.1万(1979)。位于约旦西部山地的东麓,海拔1,067米。为小麦、大麦、骆驼、绵羊、山羊等农、牧产品的市场,有烟草厂。约旦南北铁路至此分为两支,一支通到南境的木道瓦腊,一支通到纳克卜阿什塔尔,计划修到亚喀巴港。

马辰  一译“班贾尔马辛”。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城市和最大商港,南加里曼丹省首府。印尼古老贸易中心。临爪哇海。人口38.1万(1980)。位大片沼泽地区,市区水道纵横,桥梁众多,以小船出入。渔港和石油储运港。城东有默拉都山,富铁、金刚石、金、铂和煤矿。城东100公里处有里安加南水库。出口石油、木材、藤条、橡胶、胡椒、金刚石、剑麻和水产。

马里  ①非洲西部古王国。居民主要是曼丁哥族的马林凯人。信奉伊斯兰教。约公元八世纪建于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上游河间地区。都城坎加巴(,在今巴马科附近)。曾长期依附于加纳王国。十二世纪和十三世纪初又臣属于索索王国。十三世纪中叶至十四世纪初,先后征服索索王国和加纳王国,又兼并加奥王国和廷巴克图等地;版图西起塞内加尔河流域,东达今尼日利亚边境,南起赤道森林的边缘,北到撒哈拉沙漠;都城迁至马里(今塞古东北)。农牧业和手工业发达,文化繁荣。与北非和埃及间队商贸易颇盛,输出黄金等。有廷巴克图、杰内、加奥等著名城市。十七世纪法国入侵后解体。②西非中部内陆国,同尼日尔、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几内亚、科特迪瓦和布基纳法索接壤。国土南北最长1,600公里,东西最宽1,700公里,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891.8万(1989),班巴拉人最多,次为富尔贝人、萨拉科莱人、马尔卡人、桑海人、马林凯人等。65%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班巴拉语通用最广,法语为官方语言。首都巴马科。中北部为平原、台地,西南至东北边境为丘陵、山地和高原。最高峰洪博里山海拔1,155米。尼日尔河流经中、南部,塞内加尔河流经西部,北部为撒哈拉沙漠,南部为热带草原,中部为半荒漠和干草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500-800毫米。中世纪曾是加纳、马里、桑海等王国中心地区,文化发达。十九世纪末全境沦为法国殖民地。1904年被并入法属西非洲。1958年11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称苏丹共和国。1959年4月和塞内加尔组成马里联邦。1960年8月塞内加尔退出联邦后,同年9月22日苏丹正式独立,改名马里共和国。85%人口从事农牧业,尼日尔河流域是主要耕作区。人均粮食产量居西非前列,主要种植粟、高粱、稻、玉米、薯类等,还产棉花、花生、甘蔗、牛油果、可拉果等。牧地占国土面积四分之一,牲畜头数居西非前列。淡水渔业亦盛。矿藏有铝土、磷灰石、铁、锰、金等。工业以食品和轻纺部门为主。对外贸易主要由公路经几内亚、科特迪瓦,或经塞内加尔-马里铁路转口。出口牲畜及畜产品、花生、棉花、鱼类等。进口化工和纺织产品、车辆、金属制品等。

马拉  一译“穆阿拉”。东南亚文莱西部的海港。位于文莱湾西岸,距首都斯里巴加湾市29公里。原为泥炭土和红树林沼泽地,1973年建成深水港。水深8米,可停靠万吨以上海轮,为文莱主要外贸港口。有专用集装箱、杂货船、特种用途泊位。船只通过122米宽的航道入港。

马埃  地区名。原系法属印度的一部分,在印度半岛西南马拉巴尔海岸上。面积59平方公里。1954年由印度收回,属本地治里中央直属区。产水稻、棕榈。马埃镇位于马埃河口,人口约1万。

马恩  一译“芒市”。科特迪瓦西部城市,马恩省首府。人口5万(1975)。咖啡、木材、棕仁、谷物集散地。有食品、锯木、制砖等工业。附近蕴藏铁矿。公路东通国内主要城镇,西通邻国几内亚。有航空站。旅游业较盛。有中等技术学校和农业科研机构。

马翁  ①西班牙梅诺卡岛上的主要城市。东滨地中海。人口2.3万(1981)。港口宽阔水深。古代迦太基人居民点,罗马时代命名。1535年曾被阿拉伯人所占,1708年为英国占领,1718年辟为自由港。后又迭经英、法争夺,于1802年归于西班牙。制鞋、人造珠宝、珍珠、酿造杜松子酒等业发达。港口有古堡和考古博物馆等。周围农业区,以养牛和乳酪业著名。②博茨瓦纳西北部城镇。在奥卡万戈沼泽东南缘。人口1.6万(1984)。恩加米兰区首府和农畜产品集散地。公路通弗朗西斯敦与杭济。有航空站。

马累  马尔代夫首都。位于中部的马累岛上。人口5.05万(1987)。商业中心,经营椰子及其产品、棕榈帽、玛瑙贝等。纤维编织业发达。附近有水上飞机基地和良好船舶锚地。印度洋上的军事、交通要地。非洲、红海、波斯湾至太平洋的重要停泊港。

马蒂  菲律宾港市,东达沃省首府。位于棉兰老岛东南,普哈达湾北端。人口3.3万。交通方便,公路连接省内外主要城镇,沿岸航运便捷。蕉麻和椰子的集散地。附近有铁矿。

马奥  乍得西部城镇,加奈姆省首府。棉花、粟、椰枣、蔬菜和骆驼等农畜产品贸易市场。军事要地。公路通恩贾梅纳和邻国尼日尔。

马雷  旧称“穆尔夫”(1937年前)。土库曼斯坦东南部城市,马雷州首府。在穆尔加布河畔。卡拉库姆运河与克拉斯诺沃茨克-塔什干铁路的交会处。人口8.5万(1985)。  1937年建市。铁路枢纽和河港。纺织工业中心。建有纺纱、轧棉、鞋革、地毯、大型洗毛厂及火电厂。设有革命历史博物馆。市东30公里处有古城穆尔夫的遗址。

马赛  法国第二大城。在东南部,濒地中海。人口87.4万,包括郊区107.3万(1982)。公元前六世纪已见于史籍。工商业发达,全国炼油工业中心,还有造船、机械、石油化工、食品、纺织等工业。全国最大贸易港。进口以石油、液化天然气为主,约占总进口量的三分之二;还进口粮食、油料、咖啡、棉花、化肥等。世界最大客运港之一。全港由贝勒湖、福斯湾与拉弗拉港组成。有马赛-罗讷运河通罗讷河三角洲头的阿尔。铁路、航空枢纽。旅游业发达。多教堂、博物馆。设有大学和艺术学院。1871年巴黎公社时期,曾建立过“马赛公社”。

马穆  马来西亚沙巴州西海岸省兰瑙县铜矿区。位于基纳巴卢山南坡,海拔1,200-1,500米,有露天斑岩铜矿脉,矿石储量17,800万吨,平均品位0.6%,可采储量8,300万吨,每吨矿石含金0.635%。是沙巴1975年第一个投产的矿场,东南亚最丰富的铜矿之一。铜矿石经由公路运往南海岸的吁苏根港出口。

马马亚  罗马尼亚海滨疗养、旅游中心。在康斯坦察市北郊的黑海之滨。东侧有广阔的海滨沙滩(长6公里,宽250米),西靠休特吉奥尔湖。冬季温和(1月平均气温2℃),夏季凉爽(7月23℃)。海浴和泥浴可治疗多种疾病。疗养区规模较大,夏天可以接待十余万游客和疗养者。还有商店、旅馆、露天剧场、运动场等为旅游服务的现代化设施。

马六甲  ①马来西亚历史古老的一州。在马来半岛西南部,临马六甲海峡。十五世纪满刺加王国发祥地。面积1,650平方公里,人口58.4万(1990)。首府马六甲。北部为武弄山脉末端,全境低丘浅阜,垦殖率77%,居全国各州之首。多橡胶林,沿海为狭窄平原,椰林广布;整段海岸渔村绵延不绝。各河沿岸盛产稻米,还产咖啡、西谷、棕油、胡椒、甘蔗与水果。渔产和工艺品著名。有少量锡、金、铝土矿,沿岸海底有锡矿。锡矿开采历史悠久。公路以马六甲城为中心,可通邻近各州;西干线铁路从北部经过。②马来西亚马六甲州首府。滨马六甲海峡北岸,马六甲河流贯。人口46.5万(1982)。现存马来西亚最老的古城,建于1403年,满刺加王国都城,多古迹。有华人世代居住的旧街区,建筑为中国古典式的厅堂、庭院和园林。全城有华人庙宇300多座。城东有三宝山,山麓有青云亭和三保井,都是纪念郑和访问马来亚的史迹。手工艺品著名,有手杖及藤制品等。近郊多鱼塘。港口淤积,水浅,须用驳船接送客贤。西北海滨丹戎吉灵有热电厂、油库及深水码头。郊区亚沙汉山为马来西亚橡胶种植业的发祥地。

马卡帕  巴西北部城市和港口,阿马帕地区首府。位于亚马孙河河口北水道左岸赤道线上。人口8.9万(1980)。  1856年设市。地区工商业和交通中心。输出锰(硅锰、铁锰)、金、铁等矿产品以及橡胶、木材、兽皮和鱼。有冶金(锰)、植物油、橡胶等工业。铁路通纳维奥山锰矿区,航空线通贝伦和里约热内卢,公路通北部边境的奥亚波克。

马代巴  约旦西部城市。人口2.8万(1979)。位于死海东侧高地的东麓,海拔785米。周围是小麦产区,设有面粉厂。

马尔丁  土耳其东南部城市。马尔丁省省会。人口3.9万(1980)。海拔1,052米。为地方性贸易中心,有水泥厂。

马尔丹  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位于卡尔帕尼河北岸,白沙瓦东北。人口14.8万(1981)。新兴的工业中心,有纺织、卷烟和南亚最大的制糖厂。铁路、公路连接德尔盖、瑙谢拉、白沙瓦和拉瓦尔品第。

马尔卡  索马里南部港市。临印度洋,东北距摩加迪沙72公里。人口6万(1984)。富庶的格纳莱农业区贸易中心。有轧棉,食品等工业。驳运港。主要输出香蕉。公路通摩加迪沙和基斯马尤。

马尔堡  全称“兰河畔马尔堡”。德国中西部城市。在兰河畔。人口7.7万(1984)。  1211年建市。交通枢纽。工业以化学、制药以及外科医疗器材和光学仪器等机械制造著名,还生产艺术品和陶器。市内城堡广场有露天剧场,每年举行音乐戏剧节。是经常举行各种会议和展览的中心。有植物园。

马尔默  瑞典南部重要港市。隔厄勒海峡同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相望,相距仅26公里,有火车轮渡相通。人口23万(1982)。建于十二世纪。现代港口始建于1775年。铁路枢纽。工业中心。有造船、纺织、制糖、化学、橡胶、食品等工业。输出谷物、糖、水泥、粘土矿等。海军基地。有博物馆。

马兰巴  旧称“利文斯敦”。赞比亚南部边境城市。在赞比西河中游北岸。人口7.2万(1980)。原为赞比西河上的渡口,1905年铁路桥修通后发展为城市,1935年前曾是英国殖民统治的据点。有化学、橡胶、木材加工、汽车装配等工业。附近的莫西奥图尼亚瀑布以游览地著名,并建有水电站。有1934年兴修的博物馆,富藏历史文物。市南6公里有狩猎公园。铁路北通卢萨卡。有国际航空站。

马兰帕  亦称“隆萨尔”。塞拉利昂中西部城市。在洛科港东南35公里,罗克尔河北岸。人口1万多。曾是重要铁矿开采中心,露天开采高品位赤铁矿(含铁量52-69%),精选矿由专用铁路运佩佩尔港出口。1975年矿山关闭。1982年恢复生产,年产铁100万吨。亦是玉米、稻谷的集散地。公路通洛科港、马克尼。

马兰热  安哥拉中北部城市,马兰热省首府和经济、交通中心。人口4.5万。重要农产品集散和加工地。附近盛产棉花、玉米、烟叶和蔬菜,并有铁矿。罗安达铁路终点。公路枢纽。有航空站。

马永巴  加蓬西南部港口。在大西洋沿岸巴尼奥潟湖西北端。十七至十八世纪为法国殖民者商业据点。现为渔港、油港。近海开采石油。有航空站。

马尼拉  又名“小吕宋”。菲律宾首都,全国最大的港口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吕宋岛西岸,马尼拉湾畔,跨帕西格河两岸。人口172.8万(1984)。大马尼拉的范围包括奎松、帕西格等十余个市镇,面积920平方公里,人口672万(1984)。原为小渔港,十六世纪起成为著名商港。分南北两港,北港泊内海轮船,南港可停泊远洋万吨海轮多艘。铁路连接黎牙实比和仁牙因;公路四达。有东南亚重要的国际机场。集中全国半数以上的企业。有制糖、椰油、碾米、纺织、卷烟等工厂,还有卡车和小型钢厂等。全国出口品的三分之一,进口货的五分之四均通此。旅游业发达。

马尼萨  土耳其西部城市,马尼萨省省会。人口10.9万(1984)。位于格迪兹河谷地。为地方性农产品市场,有食品与纺织工业。

马弗京  南非城镇。在开普省北部。人口约1.1万。铁路枢纽,联系约翰内斯堡、开普敦和博茨瓦纳。有铁路修理工场和乳品加工、水泥厂等。贝专纳(今名博茨瓦纳)独立前首府曾设此,独立后将首都迁回本土。

马加丹  ①俄罗斯一州。在东北部,北临北冰洋的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东和南濒太平洋的白令海及鄂霍次克海,东北隔白令海峡同美国阿拉斯加相望。面积119.9万平方公里。人口55万(1987),俄罗斯人占76%,余为楚科奇、科里亚克、埃文尼人等。辖楚科奇自治区。首府马加丹。大部为山地、高原,海拔500-1,500米,最高点海拔2,500米。北部有沿海平原。1月平均气温-38--19℃(绝对最低气温达-60--65℃);7月3-16℃。年降水量大部为300-350毫米,太平洋沿岸达500-700毫米。主要河流有科雷马河上游及其支流阿纳德尔河等。有金、钨、锡、汞、煤等矿,沿海鱼产丰富。1953年建州。工业以采矿为主。全国重要的产金区。土地荒芜,农业落后。畜牧业以饲养驯鹿为主。沿海捕鱼和猎海兽。交通不便,沿海地区夏季靠北海航线运输。主要城镇有马加丹、阿纳德尔及彼韦克等。②俄罗斯远东区太平洋岸城市,马加丹州首府。在鄂霍次克海西北岸。人口14.2万(1985)。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随科雷马河上游金矿开采兴起。公路运输中心,海港及航空要站。有矿山机械、修船、汽车及拖拉机修配、鱼类加工及皮毛加工厂等。俄罗斯东北地区科研中心,有东北综合研究所、金矿及稀有金属研究所等。外港纳加耶沃。

马加迪  ①肯尼亚南部内陆湖。在内罗毕西南80公里。由断层陷落形成。南北长48公里,东西宽14公里。面积依季节变化于300-900平方公里。周围多矿泉。湖水咸。湖底有厚3.5-4米的天然碱,旱季湖滨有盐层淀积。是全国天然碱和食盐主要产区。②肯尼亚南部城镇。在马加迪湖东岸。有大型碱厂,生产出口用纯碱和食盐。铁路支线终点,通蒙巴萨-乌干达干线的孔扎。

马老奇  印度尼西亚东部伊里安查亚南部地区的政治中心和港口。位于马老奇河河口,临阿拉弗拉海,东距巴布亚新几内亚边界70公里。人口约6,000。曾以出口珍奇美丽的极乐鸟(天堂鸟)羽毛著称。椰干输出港。

马耳他  欧洲南部、地中海中部的岛国。面积316平方公里。人口34.8万(1988)。马耳他人占95%以上。居民多信罗马天主教。马耳他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意大利语亦流行。首都瓦莱塔。全境由5个岛组成,以马耳他岛最大,次为戈佐岛和觊穆纳岛。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暖多雨,平均气温13.7℃,夏季炎热干燥,平均气温22.6℃。年降水量560毫米。居地中海中间位置,是大西洋通地中海东部和印度洋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重要。1798年被法国拿破仑军队占领。1800年为英军侵占,181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64年9月21日宣布独立,1974年12月13日改为马耳他共和国,为英联邦成员。经济以造船和修船业为主。1984年起修造沿海新船坞和码头,成为地中海转运中心之一。轻工业和旅游业亦发达,有纺织、成衣、塑料、食品、运输设备制造等。农业产小麦、马铃薯、蔬菜、花卉、果品。轻、纺及农产品多出口,输入石油、煤炭等。每年游客50万人。

马达山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著名旅游山镇。因居民为马达人而得名。位于马达高原,海拔1,400米,距棉兰67公里,多数居民在棉兰工作,早出晚归。附近产马,马车交通为山镇旅游增添特色。市上各色水果纷呈。镇边有活火山,终年烟雾缭绕。

马达瓦  尼日尔西南部城镇。南近尼日利亚边界。尼亚美-津德尔公路由此经过,另有公路西通塔瓦。棉花、花生和粟集散地,有大型轧棉厂。养牛业也盛。

马托拉  莫桑比克东南部港市。是马普托的卫星城和属港,相距11公里。有全国最大的水泥厂以及炼油、化肥等企业。港口设有矿物、燃料专用码头,斯威士兰的铁矿以及津巴布韦、南非的铬矿皆经此转口。

马任加  现称“马哈赞加”。马达加斯加港市,马哈赞加省首府。在西北部贝齐布卡河口,濒莫桑比克海峡。人口8.5万(1982)。建于1700年。农产品集散中心。有水泥、木材加工、造纸、肉类加工和府袋等工厂。全国距非洲大陆最近的重要港口,输出咖啡、丁香、木材、剑麻等。公路通塔那那利佛。有航空站。

马那瓜  尼加拉瓜首都和最大城市,马那瓜省省会。位于马那瓜湖南岸。人口85万(1986)。原为印第安人村落,  1855年成为首都。处火山地震活动带,1931年遭地震大火损毁;  1972年12月又遭强烈地震,破坏甚重。全国最大经济中心。附近咖啡、棉花、粮食等农产品的集散地。全国三分之一的工业集中本城及周围一带。有食品、纺织、肉类加工、钢管制造、家具、石油提炼等工业。交通枢纽,经太平洋铁路、泛美公路通太平洋岸港口科林托及莱昂等城市。有国际机场。有国立大学等高等院校、国家宫及大教堂。城内有以尼加拉瓜著名诗人达里奥命名的公园和纪念碑。

马杜赖  印度南部城市。属泰米尔纳德邦。临韦盖河。人口连郊区90.4万(1981)。公元九世纪始建。印度南部铁路交通枢纽,东北通马德拉斯,西南至奎隆,东南经亚当桥达斯里兰卡。公路网中心。自古为文化名城,城市环梅纳克希大庙发展。向以铜器、木器、针织品等驰名。附近产水稻、棉花、烟草、甘蔗等。工业有棉丝纺织、印染和制烟等。商业中心。印度教圣地,有桑达雷斯瓦拉大庙。

马更些  ①林登的旧称。②加拿大西北地区中的一个分区。西邻育空地区。建于1895年。据1920年划定的范围,面积136.6万平方公里。人口2.3万。马更些河流贯南北,又有大熊湖,大奴湖两大湖泊。经济较发达。木材众多,矿产丰富。在大熊湖附近镭锭港有铀矿,在大奴湖附近有铅、锌矿,耶洛奈夫有金矿,马更些河上的诺曼堡和诺曼韦尔斯有石油开采和提炼。阿克拉维克是加拿大政府饲养驯鹿所在地。有国立公园游览区。

马克尼  塞拉利昂中北部城市,北方省首府。在弗里敦东北136公里。人口2.7万(1974)。公路枢纽。农产品贸易中心。有油棕、可可加工工业。

马来亚  马来西亚西部土地的旧称,简称“西马”。当地使用“半岛马来西亚”名称以取代“马来亚”。马里卜也门共和国马里卜省省会。距萨那88公里。产盐。以古城的废墟著称。该地原为赛伯邑王国(公元前950-前115年)的都城,有著名的阿雷木水坝。公元六世纪水坝崩塌后,人口外移,该城遂毁弃,现存有巨石建筑的城垣与水坝废墟。

马里兰  美国东岸的州。独立时*十三州之一。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486万(1991)。首府安纳波利斯。最大城市巴尔的摩。大部属大西洋海岸平原,向西突出部分为皮德蒙特高原和阿勒格尼山脉。沉降型海岸,切萨皮克湾即为一大溺谷。气候温和湿润,但冬季也有降雪。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州的大部分属美国大城市带的一部分。工业发达,部门众多,主要有钢铁、机器、造船、化学、石油加工、电子、电气、农产品加工(蔬菜、鱼类为主)等部门,集中分布在巴尔的摩及其附近。农业以乳肉用牛、猪、家禽等饲养为主,并种植果树、蔬菜、烟草等。沿岸渔业很盛。因邻近华盛顿,郊外住宅发展迅速,公务人员的比率很高。

马希库  北大西洋马德拉群岛(葡)港口。在马德拉岛东岸,西南距丰沙尔16公里。渔港。疗养地,有热泉。

马希河  印度河流。发源于中西部马尔瓦高原温迪亚山脉西坡海拔617米高处,先西北流再折向西南流,注入坎贝湾,全长580公里。河口多沼泽。洪水易泛滥。阿纳斯河是最大支流,以洪水汹涌著名。正兴建拦洪坝和水电站。

马辛迪  乌干达中西部城镇。西部地区经济和公路中心。棉花、烟叶、咖啡的贸易甚盛。有轧棉、卷烟、剑麻加工等工厂。公路通坎帕拉、古卢、卡塞塞、利拉。东面40公里处维多利亚河上的马辛迪港是重要河港,中小型汽轮通纳马萨加利。

马沙瓦  旧称“马沙巴”。津巴布韦城镇。在中南部高原上,马斯温戈之西。重要石棉采掘中心,附近还开采铬、金。也是牛、玉米、蔬菜的集散地。

马阿辛  菲律宾港市。南莱特省首府。位于莱特岛西南岸。人口5.4万。有岛公路通过,沿岸航运便捷。附近产椰子、稻、蕉麻等。蕉麻的出口港。

马纳尔  斯里兰卡西北端港市。位于马纳尔半岛东南部,临马纳尔湾。人口1万。北方地区的交通中心,科伦坡至塔莱曼纳尔的公路和铁路均由此地通过。全国重要渔港。盛产珍珠。周围产稻、椰子。有气象站。

马纳哈  也门共和国西部山区的城市。位于哈拉兹峰附近,海拔约2,300米。周围出产咖啡、水果和蔬菜。原为萨那与荷台达驮运路线上的中途站,市区建在山崖上,以控制交通。三十年代修筑的萨那-荷台达公路从南面绕过马纳哈,该城地位遂下降。

马纳蒂  西印度群岛波多黎各北部城镇。位于湿润的海岸低地上。人口1.7万(1980)。始建于1738年。附近为菠萝种植区,并产甘蔗、咖啡、水果等。有菠萝罐头、制鞋、服装等工业和贝壳钮扣、木制品等手工业。铁路通首府圣胡安。

马其顿  ①地区名。欧洲巴尔干半岛中南部地区。西临阿尔巴尼亚山地,东接罗多彼山地,北靠歇亚山脉,东南临爱琴海。面积约6.71万平方公里。位处巴尔干核心,南下地中海的门户,一直为重要的贸易和军事通道。古代马其顿帝国在此兴起,其后先后隶属于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1913年巴尔干战争后分属于南斯拉夫、希腊和保加利亚三国。区内主要城市有萨洛尼卡(希)、斯科普里(南)。②古国名。巴尔干半岛奴隶制国家,也称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六世纪初建立。公元前四世纪五十年代后,势力日盛,国王腓力二世于公元前338年击败希腊联军,控制全希腊,建成统一的马其顿国家。都城佩拉。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军东征,进入小亚细亚、叙利亚、巴比伦和埃及,征服波斯帝国。后继续东侵伊朗和中亚(公元前330年),直达印度河沿岸(公元前327年),由于遭到中亚和印度各部落抵抗,撤军西归。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帝国瓦解。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并入罗马版图。③马其顿共和国。在巴尔干半岛中部,北接南斯拉夫,西邻阿尔巴尼亚,南接希腊,东界保加利亚。面积2.57万平方公里。人口211.1万(1989),主要为马其顿人。首都斯科普里。境内多山。西部属地中海式气候,往东温带大陆性加强。瓦达河纵贯本区。河谷盆地带为重要耕作区。原为南斯拉夫联邦成员国,1991年11月宣布独立。以种植玉米、小麦、烟草、棉花为主。养羊业发达。工业以冶金、纺织、烟草、机械、化工为主,北部有铬铁矿开采,手工艺品著名。重要城市还有比托拉、普里莱普、库马诺沃等。奥赫里德湖畔的奥赫里德城是著名疗养、游览胜地。

马林加  ①爱尔兰中部城市。位于布罗斯纳河畔。人口约1万。铁路、公路枢纽。是爱尔兰中央低地的奶牛、乳酪和马铃薯集散地。有捕鲟鱼业。每年在此举办马匹贸易市场。②巴西南部城市。在巴拉那州西北部,东就距隆德里纳80公里。海拔555米。人口15.8万(1980),多半为日本移民。始建于1947年。周围为咖啡种植区,还产玉米、豆类、稻、小麦、甘蔗等。工业以咖啡加工和榨油为主。铁路和公路通库里蒂巴等城市。有飞机场。设有大学。

马林迪  肯尼亚港口。在加拉纳河口以南,西南距蒙巴萨104公里,有公路相通。人口2.3万(1979)。曾为古代马林迪王国都城。历史上是东非著名港口,有葡人达·伽马在1498年修建的城堡遗址。周围是全国重要产棉区。有大型轧棉厂和剑麻加工、船舶修理、食品等小型工业。渔港。海滨疗养和游览地,有水上公园。有航空站。                         

马拉加  西班牙南部港布。南滨地中海,位于瓜达尔梅迪纳河口。人口50.3万(1984)。公元前十二世纪时腓尼基人所建。以后相继为罗马人和西哥特人所占。公元711年属摩尔人王国,经济繁荣。工业有建筑材料、钢铁、食品、化肥、纺织、酿酒等。出口铁矿石、干果、橄榄油、柑橘、葡萄干等。在摩尔人堡旧址修建了博物馆和花园,多清真寺及教堂古迹。艺术博物馆内收藏十七世纪杰作和近代、现代艺术品。毕加索出生于此。

马拉松  希腊地名。在雅典东北30公里。希腊波斯战争(公元前492-前449年)中,公元前490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渡海西侵,进击阿蒂卡,在距雅典城东北的马拉松海湾登陆。雅典军奋勇应战,在马拉松平原打败波斯军队。史称马拉松之战。为了把胜利消息迅速告诉雅典人,希腊派遣长跑优胜者斐迪庇第斯从马拉松跑至雅典中央广场(全程42公里195米)。斐迪庇第斯在报捷后即倒地牺牲。为了纪念此事,  1896年雅典举行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时设立了“马拉松长跑”项目。至今古迹犹存,为旅游地。

马拉迪  尼日尔南部城市,马拉迪省首府。位于马拉迪河右岸,近尼日利亚边界。人口6.5万(1983)。附近产木薯、花生、棉花等,为皮革、毛皮等集散地,大多转尼日利亚输出。有轧棉、皮革、榨油厂等。为南部东西横贯全天候公路上的要站,另有公路东南通尼日利亚。

马拉凯  委内瑞拉北部重要城市,阿拉瓜州首府。位于巴伦西亚湖东北岸,距加拉加斯80公里。人口49.6万(1987)。建于1697年。为内地农牧区的商业中心和大工业中心。有纺织、制糖、造纸、人造丝、橡胶、食品等工业。市内多雄伟古建筑。泛美公路和巴伦西亚-加拉加斯铁路通过。有国际机场。

马拉维  ①旧称“丹沙兰”。菲律宾城市。南拉瑙省首府。位于棉兰老岛的拉瑙湖北岸。海拔1,100米。人口5.4万(1980)。全国摩洛人居住最多的城市。稻、玉米的集散地。穆斯林手工艺品和刀剑生产中心。气候凉爽,风景优美,避暑胜地。②国名。非洲东南部内陆国。临马拉维湖,与坦桑尼亚、赞比亚、莫桑比克为邻。面积约11.85万平方公里。人口798万(1989),班图语系各族占98%,以马拉维人、马库阿人较多。居民大多信拜物教,少数信基督教或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利隆圭。地处南非高原的东北部,东非裂谷带纵贯南北,谷底为马拉维湖与希雷河谷地,两侧为高原,有一些超过2,000米的山地,最高峰3,015米。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自西南向东北从750毫米递增至2,000毫米。十九世纪中叶,葡、英殖民者相继侵入,1891年沦为英国保护国。1904年英国政府直接管辖,名尼亚萨兰。1953年成为中非联邦的一部分。1964年7月6日获得独立,改名马拉维。1966年7月6日宣布为马拉维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一半左右。种植园经济与小农经济并重。大部耕地种植玉米、高粱、木薯、水稻,粮食可自给。烟草、茶叶、甘蔗为主要经济作物,其次是花生和棉花。畜牧业以牛和山羊较多。渔业亦重要。有水力发电、制茶、卷烟、榨油、肉类和鱼类加工、制糖、纺织、水泥等小型工业。铝土、煤、铁、镍、铬等矿藏开采不多。出口以农牧产品为主,其中烟草、茶叶、蔗糖合占出口总值四分之三;进口以煤、石油、机器装备和消费品为大宗。铁路通莫桑比克的贝拉和纳卡拉港,公路通连赞比亚和坦桑尼亚铁路系统。

马拉博  旧名“圣伊萨贝尔”。赤道几内亚首都和港口。在比奥科岛北岸。人口4.63万(1989)。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可可、咖啡等热带农产品的集散地和加工点。多锯木厂。近郊还多种植园。港口建于火山口形成的半圆形深水海湾岸边,海轮可以顺利出入。输出可可、咖啡、香蕉、木材等。有近海捕捞业。有国际航空站。

马图林  委内瑞拉东北部城市,莫纳加斯州首府。位于瓜拉皮切河畔。人口18.1万(1981)。建于1710年。农牧区及附近油田的工商业中心。有食品、酒精、木材加工等工业。公路通拉克鲁斯港、卡鲁帕诺和巴兰卡斯。有国际机场。

马图拉  印度北方邦西南部城市。在亚穆纳河西岸,亚格拉西北65公里。人口14.7万(1981)。铁路与公路交通中心。农产品集散地。工业有罐头、电线、电缆等,还有手工印花布。有天文台、博物馆和植物园。伊斯兰教与佛教圣地。

马金岛  现称“布塔里塔里环礁”。太平洋中西部、吉尔伯特群岛北部环礁,属基里巴斯共和国。在北纬3°07′、东经172°48′。由布塔里塔里、库马等10个礁屿组成环礁,陆地面积13.5平方公里。人口1,420。曾是早期欧洲人在吉尔伯特群岛的贸易中心。1943-1945年曾为美国海、空军基地。产椰子。西南的布塔里塔里是主要居民点。

马姆费  喀麦隆西北部城镇。在克罗斯河左岸,为通航起点。人口约1万。咖啡、可可、香蕉、棕仁、橡胶、木材集散地。有棕油厂。公路通杜阿拉和邻国尼日利亚。有航空站。

马查拉  厄瓜多尔西南部城市,埃尔奥罗省首府。在胡沃内斯河畔,北距瓜亚基尔湾3公里。人口13万(1983)。周围灌溉农、牧区的贸易中心,集散香蕉、可可、咖啡和皮革,并经城西3公里的外港博利瓦尔输出,其中香蕉出口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渔业基地。附近有金、银等矿产。公路通洛哈和昆卡,有飞机场。设有理工大学。

马哈赛  老挝中部交通重镇。人口约2,000。位于宾非河中游右岸,12号公路经此向西到他曲,东通穆嘉关进入越南。附近有大片岩溶地貌,多洞穴,风景美丽。

马埃岛  塞舌尔最大岛屿。在印度洋中西部,位处南纬4°40′、东经55°30′,西距东非蒙巴萨港1,584公里。人口5.8万(1985)。岛长27公里,宽8公里,面积145平方公里。属花岗岩岛,地势崎岖,居民住在狭窄的沿海平原上。经济以旅游业、农、渔业为主。产椰子、香草、肉桂等经济作物和玉米、薯类等粮食。山景秀丽,海滩迷人。首都维多利亚在岛东北岸。

马埃堡  毛里求斯港口。在毛里求斯岛东南部,濒印度洋小海湾格兰德港。人口1.3万。十八世纪时曾是法国殖民者统治毛里求斯的行政中心和主要港口,后为路易港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海军后勤基地。周围是重要甘蔗产区。有制糖厂和酒厂。西南5公里的普莱桑斯有国际航空站。

马莱冈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西北部城市。在孟买东北250公里,公路交通中心。人口24.6万(1981)。棉花贸易与棉纺织业重要,以采用传统技艺的动力织机生产布匹著名。

马格朗  一译“马吉冷”。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城市。位于日惹以北40公里松宾山和默拉皮火山之间的高地上。人口12.3万(1980)。曾为荷兰殖民者的重要军事据点。铁路可通日惹、三宝垄。有爪哇岛最大的铁路工厂和纺织厂。糖、稻米、烟草、玉米、木薯的集散中心。附近有南半球最大古迹婆罗浮屠,为著名的旅游地。

马恩岛  一译“曼岛”或“人岛”。英国不列颠群岛岛屿。位于英格兰西北岸附近的爱尔兰海中。1828年起为英王领地。南北长48公里,宽16公里,面积572平方公里。人口6.4万(1981)。首府道格拉斯。中部山地最高点620米,南北为低地。萨尔比是主要河流。岛上风景秀丽,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每年有数十万人来此旅游。种植谷物、蔬菜、芜菁、马铃薯,有乳牛、羊、猪、家禽畜牧业。

马恩河  法国塞纳河支流。发源于东北部上马恩省的朗格勒高原,西北流,在沙朗东勒蓬从右岸注入塞纳河。全长525公里。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由于洪水汹涌,仅从圣迪济耶以下(365公里)可通航,尤以从埃佩尔奈开始的下游航运为重要。

马特尔  突尼斯北部城镇,东北距比塞大30公里。农产品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附近平原盛产的小麦、大麦、水果、葡萄、牲畜在此集散。铁路通首都、比塞大、巴杰和阿尔及利亚。有面粉厂等。

马特拉  见“马斯喀特”。

马特莱  一译“马塔莱”。斯里兰卡中部城镇。在康提之北。人口2.9万(1981)。铁路通康提。周围有茶、橡胶和可可等种植园。茶、橡胶、可可、稻、椰子、蔬菜和黄牛的集散地。市郊有著名的阿鲁维哈拉庙,保存有公元一世纪第一份手抄的佛经。

马特勒  一译“马塔拉”。僧伽罗语意为“大浅滩”。斯里兰卡西南港市。位于尼尔瓦拉河口。人口3.9万(1981)。十七至十八世纪先后被葡萄牙和荷兰殖民者占领,修筑城堡,当时的主要商业中心。铁路和公路连接科伦坡。香茅草的重要产区,还产茶、橡胶、稻、椰子、肉桂等。附近有铁、蓝宝石、绿柱玉等矿。南部农产品的集散地。

马特鲁  埃及西北部城镇,马特鲁省首府。濒地中海。人口1.5万。西部沙漠地区的行政中心及周围地区商业和销售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英、德军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铁路通亚历山大。有航空站。气候宜人,海滩优美,为度假和游览地。

马诺诺  扎伊尔矿业城市。在沙巴区北部中高原上,海拔600米。1919年城市随丰富的锡矿开发而建。面积50余平方公里,人口8万(1980),包括采矿区、工业区、矿工住宅区等。锡石矿床共生锂辉石,是世界重要锂矿床之一。除采矿和冶炼业外,还有炸药制造、机修等附属工业以及食品加工等。公路通卢本巴希、卡莱米和卡米纳,有航空站。

马萨瓦  即“米齐瓦”。

马萨卡  乌干达南部城镇。东北距坎帕拉120公里,有公路相通。人口2.9万(1980)。布干达西南部地区的贸易中心,棉花、咖啡、香蕉、玉米集散地。有咖啡加工、轧棉等工业。

马萨亚  尼加拉瓜西南部城市,马萨亚省首府。位于马萨亚火山东麓,西北距马那瓜25公里。人口4.3万(1980)。周围农业区(主产烟草)的工商业中心。以出产印第安手工艺品(刺绣、棕榈帽等)著称。有烟草、制鞋、制皂、制革等工业。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便利。

马累岛  马尔代夫中部的岛屿,东北距斯里兰卡约700公里,介于北纬3°48′-4°42′之间。岛长1.5公里,宽1公里。居民4.6万(1986)。以捕鱼为生,也种椰子和面包果树。编织棕榈帽。

马塔兰  印度尼西亚城市,西努沙登加拉省首府。位于龙目岛西海岸。人口8.2万。建于十六世纪。铁路连接龙目岛中部平原的城镇。其港口为安班兰。玉米、棉花、糖、咖啡的贸易中心。附近有古代宫殿。

马塔迪  扎伊尔最大港市,下扎伊尔区首府。在刚果河(扎伊尔河)下游左岸,离河口约135公里,万吨海轮可通达。人口14.5万(1984)。有全国最大的面粉厂,多榨油(棕油)、锯木厂,还有纺织等工业。港口码头长1,600米,可同时接纳10艘海轮,1984年又建成集装箱码头。输出铜、棕油、木材、棉花、橡胶等。下游11公里处的属港安戈安戈是重要渔港。铁路和输油管通金沙萨,联系被利文斯敦瀑布群阻断的刚果河航运。沿河上溯30公里处有巨大的英加水电站。

马塔普  喀麦隆大型铝土矿区。在中北部,恩冈代雷和蒂巴蒂间公路上。储量约10亿吨。

马斯河  西欧河流。流经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发源于法国东部朗格勒高原东北部(海拔456米)。上游叫默兹河。河流从源地向北,流经阿登高地,在比利时境内,左岸有桑布尔河,右岸有莱斯河、乌尔特河等流入。自那慕尔起,河流折向东经列日后,复向北流入荷兰,再向西注入北海。全长950公里(法500公里,比192公里,荷258公里)。流域面积3.3万平方公里。在荷兰境内,同莱茵河一起组成辽阔的三角洲。自色当(法国)以下可以通航。有运河联系莱茵河以及安特卫普、鹿特丹等大港。运输和供水作用甚大。

马蒂河  阿尔巴尼亚中部河流。源出克洛斯东南山区,向西北和西流,注入亚得里亚海的德林湾。全长115公里。流域面积约2,441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73米2/秒。河床比降大。水力资源丰富,建有水电站和水库。可浮运木材。

马蒂格  一译“马尔提格”。法国东南部城市。在马赛西北约29公里,贝勒湖通地中海的出口处。人口3.1万(1982)。分左城、右城和岛市三个部分,由桥连接。为贝勒湖上的渔港。有制盐、炼油、鱼肉加工业。

马森塔  几内亚东南部城镇,马森塔省首府。近利比里亚边界。人口2.3万。地处热带森林区,周围出产木材、茶叶、咖啡、棕仁、木薯等。有木材加工厂和茶厂。附近迪亚尼河流域产金刚石。公路通恩泽雷科雷和达博拉。有航空站。

马鲁阿  喀麦隆北部城市。在曼达拉山东麓察纳加河北岸。人口8.2万(1982)。北部工商业和交通中心。附近种植棉花、花生、粟、高粱、玉米。有食品、轧棉、皮毛、制革、织布等小型工业。公路通恩冈代雷和邻国尼日利亚、乍得。有航空站。有纺织、农业研究机构。东北65公里处有瓦扎国家公园。

马普托  ①莫桑比克最南部省份。西、南面界南非和斯威士兰,东濒莫桑比克海峡。面积2.6万平方公里,人口58.3万(1989)。大部为沿海平原,海拔不足200米,内侧阻于断崖,外侧多潟湖湿地。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因科马蒂河、马普托河等流贯,水网密,有灌溉之利。盛产玉米、稻谷、小麦、甘蔗和水果等。肉牛与乳牛业发达。沿海渔业较重要。铁路通津巴布韦、南非和斯威士兰,过境运输量大。②旧名“洛伦索-马贵斯”。莫桑比克首都和最大港市,也是非洲最大港口之一。在南端印度洋马普托湾北岸。人口120余万(1990)。始建于1544年,  1884-1885年修成通往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地区的铁路后,迅速发展为东非大港之一,1907年后曾为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据点。全国政治、经济中心。有较大炼油厂和面粉厂,还有锯木、制糖、纺织、肉类和鱼类加工、水泥、铝器、制烟、轮胎、火车车厢装配等工业。天然良港,主要码头长3.3公里,可同时停靠21艘海轮。南非、斯威士兰部分物资在此转口。有国际航空站。海滨疗养地,以优美的海滨沙滩著称,旅游业颇盛。

马瑙斯  巴西西北部城市,亚马孙州首府。在内格罗河与亚马孙河汇流点以上约17公里处。地近赤道,附近多热带森林。人口61.3万(1980)。始建于1669年。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野生橡胶贸易甚盛,以后曾一度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渐恢复。亚马孙河中上游农牧产品集散地和最大港口。1957年设自由贸易区,1967年改为自由港。水程距海1,600公里,7,000吨海轮可溯亚马孙河直达。以电子工业为主,还有石油提炼、电器、摩托车、钟表、冶金、木材加工等工业。巴西西北部文化中心和游览地,设有大学、亚马孙河研究机构和动植物园。有国际机场。

马楠岛  一译“曼昂岛”。又名“切杜巴岛”。在缅甸西部孟加拉湾中。岛略呈三角形,西北-东南向约32公里,西南-东北向约25公里。岛上有泥火山和油田。岛民从事农耕和养畜业。东北岸的马楠(又名切杜巴)是岛上最大居民点。

马雷岛  西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亚东部岛屿。在南纬21°30′、东经168°。陆地面积650平方公里。六边形火山岛,有两个小火山。主要居民点是西岸培迪内。产香蕉、椰子、柑橘。

马塞卢  莱索托首都。在西部卡利登河左岸,海拔1,500米。人口约8万(1985)。建于1869年。全国政治、经济、交通中心。有织布、化工日用品等小型工业。牲畜、羊毛、皮革、谷物的重要集散地。短程铁路通南非,全国对外联系大部经此。有农学院、技术学校等。东南40公里处的罗马,是国立莱索托大学所在地。

马塞约  (一译:“马西约。巴西东北部大西洋岸重要港市,阿拉瓜斯州首府。人口37.6万(1980)。背山面海,其东的雅拉瓜港受珊瑚礁所阻,只能接纳吃水线的海轮,远洋巨轮则在礁外停泊。始建于1815年,1839年设市。有纺织、制糖、钢铁、炼锌、化工、酒精、制皂、烟草等工业。输出食糖、棉花、烟草和糖酒。铁路和公路通内地和累西腓等沿海大城市。有大学和历史研究所。

马德里  ①西班牙中部的自治区,位于梅塞塔高原中部。面积7,995平方公里。人口484.6万(1991)。首府马德里,也是全国首都。瓜达拉马山脉海拔约2,400余米,横亘于北。有哈拉马埃纳雷斯和曼萨纳雷斯诸河灌溉。农业发达,产谷物、家禽、猪等。夏季松林山坡、冬季滑雪场地吸引游容。产花岗岩等建筑材料。②西班牙首都,也是马德里省首府。在梅塞塔高原上,海拔635米,是欧洲地势最高的首都。人口327.1万,连郊区451.5万(1982)。十一世纪以前原为摩尔人要塞。1560年成为西班牙首都。十九世纪时发展为大城市。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时,西班牙人民阵线曾在此进行著名的马德里保卫战。全国政治、经济和陆空交通中心。原以政府公务、金融、旅游和商业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重要制造业中心。有机械、汽车、飞机制造、光学仪器、电子、化学、塑料、食品等工业。保存有部分十六世纪前街区,有十七世纪马德里市议会厅、市长广场、新古典主义王宫等古建筑。普拉多美术馆珍藏很多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名画。有市立大学、美术学院、历史学院、西班牙文学院等。

马德望  ①柬埔寨西北部的省。西与泰国接壤。面积1.9万平方公里。人口83.7万(1981)。首府马德望。低山环抱的盆地区,西部为豆蔻山余脉,地形起伏平缓。年降雨量1,250毫米。雨季洞里萨湖泛滥,土壤肥沃。盛产稻,还产棉花、可可、黄麻、甘蔗、豆蔻和槟榔等。有金、磷灰石和宝石等矿。东部洞里萨湖区富鱼产。有粮食加工、棉纺织、麻袋和化肥等工业。金边至曼谷的公路和铁路纵贯中部地区。②柬埔寨第二大城,马德望省省会,西部重镇。跨马德望河两岸。人口6.7万。西部重要交通中心。自古就是柬埔寨通泰国的交通要冲。铁路和公路通金边和曼谷。有航空站。稻、玉米和豆蔻的集散中心。有碾米、锯木、棉纺织、麻袋和磷酸盐工厂。虎骨酒、犀牛角是主要出口产品。有古代高棉的庙宇。城南埃克寺为著名古迹。

马扎布卡  赞比亚中南部城镇。东距卡富埃30公里。人口2.96万(1980)。重要农畜产品贸易市场,棉花、烟草、谷物、牲畜集散地。有轧棉、乳品加工等小型工业。有农业试验站。铁路通卢萨卡与马兰巴。城西纳坎巴拉有大型甘蔗种植园和糖厂。

马什哈德  伊朗东北部城市,呼罗珊省省会。人口112万(1982),伊朗第二大城。有伊斯兰教什叶派八代伊玛目阿里· 礼萨陵,为什叶派的圣地。历史上是伊朗北部、中亚与阿富汗之间的贸易中心。有纺织、皮革与皮革制品、甜菜糖、碾米、面粉、酿酒、水果加工、地毯等工业。

马乌莱河  智利中部的河流。发源于安第斯山马乌莱湖,向西流过宽阔的谷地,在孔斯蒂图西翁附近入太平洋。长280公里。流域面积21,690平方公里。平均流量300米2/秒。河流补给靠山地冰雪融水。上游建有水坝和发电站,库容量15.7亿立方米,装机容量30万千瓦。河流提供灌溉面积为13.6万公顷。

马布拉卡  旧称“马库姆普”。塞拉利昂中部城镇。在马克尼东南19公里、罗克尔河左岸。人口1万余。棕油、棕仁、可可、咖啡集散地和公路中心。

马打蓝国  古国名。中国宋代称阇婆国。八世纪中叶兴起于爪哇(与十六世纪后的中爪哇后马打蓝伊斯兰王国有别)。十世纪末,先后征服巴厘、东加里曼丹和邦加。十一世纪初,和东南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争霸。十一世纪后期,东西分立,后为新柯沙里王国所代。  

马丘比丘  印加帝国都城遗址。在秘鲁南部库斯科城西北约80公里处,居两座险峻山峰之间。面积13平方公里,海拔2,280米,因丛林覆盖未被西班牙殖民者发现而保存完好,1911年为美国学者发现。城垣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外侧围绕梯田或阶地。现存建筑200余座,多用石块砌成,有宫殿、台阶、作坊、庙宇、堡垒及日晷等古迹。为重要的考古及游览地,有铁路通库斯科。

马代拉河  南美洲亚马孙河右岸最大支流。源出玻利维亚安第斯山地,由贝尼河和马莫雷河在巴西-玻利维亚边境的贝亚镇汇合而成。在巴西境内曲折向东北流,至马瑙斯以东约150公里处注入主流。全长约3,350公里。河宽一般为700-900米。海轮可自河口上溯约1,300公里,通至韦柳港附近的圣安东尼奥瀑布,其上共有19个瀑布和急流,故由此建铁路通至上游的瓜雅拉米林。流域内多热带雨林,尚未开发,仅有少数印第安人、梅斯蒂索人在此采集巴西坚果和橡胶等热带林产品。河口右岸有图皮南巴拉纳斯岛,多沼泽湿地。

马尔山脉  意译“海岸山脉”。巴西高原东缘向大西洋海岸急剧倾斜的山脉。北自巴伊亚州南部,向南延伸至南里奥格兰德州,长约1,500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不少山峰超过2,000米,最高峰为中段奥尔冈斯山脉的佩德拉-杜西诺峰,高达2,263米。多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并有古老的火成岩露头。山脉在许多地方逼近海岸。有铁路通内地。中段气候温和,植物繁茂,设有国家公园。

马尔代夫  南亚岛国。位于印度西南岸外的印度洋中。包括2,000余个珊瑚小岛,南北延伸650公里,分成19个岛组,其中只210个岛有居民。面积298平方公里。人口20.2万(1989),多为马尔代夫人。伊斯兰教为国教。官方语言为僧伽罗语系的迪维希语。首都马累。各岛地势低平,海拔均在7米以下。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无四季之分。各月平均气温约24-28℃,年雨量1,800毫米。树木葱郁。历史悠久,二千年前马尔代夫人已在岛上定居,建筑了宏伟的寺庙。公元十二世纪,建立伊斯兰教苏丹国。近四百年来,受葡萄牙、荷兰、英国等的殖民统治。1887年沦为英国的保护地。马尔代夫人曾进行长期的斗争,1965年7月26日宣告独立。1968年11月11日改为马尔代夫共和国。航运、旅游和渔业是主要国民收入。全国一半以上的人从事渔业。盛产多种鱼类,以马鲛鱼和鲣鱼最出名。产玉米、谷子,还种植香蕉、椰子、杧果、菠萝、甘蔗和芋头。开采玛瑙和红宝石。有小渔船制造、椰子制品和玛瑙加工等工业,还有花边、织席等手工业。七十年代开始,进行海底油田开发。出口鱼干(占出口总值的95%),还有花边、草席、织网、织帆等手工艺品;进口粮食和日用品。

马尔吉兰  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城市。在费尔干纳盆地东南部,阿赖山脉的山前地带,南距费尔干纳市5-7公里。人口12.3万(1985)。费尔干纳盆地古城之一。铁路要站,公路枢纽。大型丝绸工业中心,建有大型丝织联合企业。设有丝织工业研究所。

马尔肯斯  斯威士兰西部城镇。周围是以大乌苏图河为水源的重要灌溉农业区。主要种植柑橘类和菠萝。有菠萝罐头厂。

马尔萨拉  意大利港市。位于西西里岛西部,滨地中海,东北距巴勒莫89公里。人口7.9万(1981)。城建于公元前397-前396年。以产甜味烈性白葡萄酒著称。重要的葡萄酒输出港。有渔业。附近产苏打与盐。有十六世纪巴罗克式大教堂与古罗马浴池等古迹。

马尼托巴  加拿大中部的一省。在安大略省和萨斯喀彻温省之间,东北濒哈得孙湾。面积65万平方公里。人口109.1万(1990)。省会温尼伯。早在1682年哈得孙公司就在纳尔逊河口及丘吉尔河口建立碉堡。十九世纪中叶轮船、铁路通达,促使从事皮毛交易的白人到此。1870年建省。平原广阔,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草原分布仅限于南部,其余大都为森林和苔原。河湖甚多,有纳尔逊河、丘吉尔河等,湖泊以温尼伯湖、马尼托巴湖最大。草原地带以农业为主,也有林业。工业有采矿、屠宰、肉类加工、乳制品、酿酒、农具制造、原料加工以及妇女服装等。主要城市有温尼伯、丘吉尔、布兰登等。

马尼拉湾  在菲律宾吕宋岛西南,是南海东岸的重要天然港湾。面积1,194平方公里。西北-东南长58公里。东西为两个半岛环抱,海湾深入内地。北和东北连接中央平原,有热带红树林。主要地区水深10-40米,潮差变化小。全国捕鱼中心。西南部的科雷希多岛,把海湾分为南北两支水道,北支宽3.2公里,航行安全。马尼拉港在最东部。

马弗拉克  约旦西北部城市。海拔695米。位于铁路线上,并有重要机场。伊拉克基尔库克油田的出海油管在城旁经过。附近产小麦与大麦。

马耳他岛  欧洲马耳他共和国的最大岛。在地中海中部。面积246平方公里。人口29.7万。主要城市瓦莱塔。山地盘亘,主要为珊瑚石灰岩高地,北部高峻,多巉崖、山洞和谷地。南部高地,从海拔270-200米,渐降到130米以下。西海岸峻峭平直,东海岸多深水海湾。谢贝拉斯山两侧有格兰德港和马尔萨姆谢特港。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年降水量约500毫米。产马铃薯、葡萄、洋葱、番茄等。特殊动物有豪猪、白齿鼩鼱、地中海鼬鼠和多种蝙蝠。

马亚山脉  中美洲伯利兹南部山脉。危地马拉查马山脉的余脉,自利伯兹西南部向东南部延伸。长约100公里。平均海拔500-1,000米,中部的维多利亚峰,海拔1,122米,为伯利兹最高峰。山地森林密布,北麓土壤肥沃,盛产柑橘类水果、香蕉、椰子、谷物和牛。

马亚圭斯  西印度群岛波多黎各西岸城市。优良深水港,居马亚圭斯湾内。人口9.6万(1980)。始建于1760年。曾屡遭地震、飓风、大火的毁坏。波多黎各最大的缝纫工业中心,并以绣制业著名。自由贸易港(1961年建立)。装配工业、电子工业发展迅速,产品多供出口;其他还有食品、酿酒、家具、制糖、金枪鱼罐头、服装等工业。重要文化中心。设有波多黎各大学、农业与机械工艺学院。美国农业部在此设立试验站,收集有西半球最多的热带植物。有原子能反应堆(1959年建)。距首府圣胡安110公里,通铁路和商业班机。

马西拉岛  阿曼最大的岛屿。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方,马西拉湾东北面,与半岛隔有宽约16公里的马西拉海峡。岛长约64公里,宽约16公里,中部有山脉贯穿全岛,山最高不超过190米。东北角有军用机场与海军基地。岛上居民主要从事渔业与游牧业。马西埃岛“比奥科岛”的曾用名。

马达班湾  曾名“莫塔马湾”。印度洋安达曼海的一部分,呈北窄南宽的三角形,最宽约200公里。萨尔温江、锡当河、仰光河以及伊洛瓦底江口的东侧几条分流,都注入湾内,对于缅甸的海上交通至关重要。潮汐现象显著。

马达高原  亦称“加罗高原”。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最大的高原。位于岛的北部,面积14,300平方公里,海拔1,400米。地面有大片厚达600米的凝灰岩覆盖,以多巴湖为中心,周围多2,000米以上的火山峰。北部已开发为全国最广大的种植园区,产烟草、橡胶、棕油、椰子、茶叶、剑麻、柑、柿、蔬菜等。有大片森林和野生动物。气候凉爽,风景美丽,有先达、打鹿洞等城市。公路交通方便,可通沿海城市棉兰、实武牙等地。

马那瓜湖  又称“索洛特兰湖”。尼加拉瓜第二大湖。居尼加拉瓜西部的洼地内。东西长58公里,南北宽26公里,面积1,041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米,最深处达30米,水温24-27℃,湖面海拔39米。湖内多岛屿,有著名的莫莫通比托火山岛。湖水经蒂皮塔帕河流入尼加拉瓜湖。富鱼类和鳄,可通航。沿湖多城镇,首都马那瓜在其南岸。西北岸有莫莫通博活火山。

马约特岛  印度洋西部岛国科摩罗的岛屿。在南纬12°56′、东经45°10′处,莫桑比克海峡北口。面积374平方公里,人口5.4万(1984)。为火山岛。山地呈南北向断续延伸,海拔不超过610米。中部与东北部平原较广。四周多珊瑚礁环绕。热带湿润气候。居民主要从事农业,产香精作物、椰子、甘蔗、剑麻、咖啡、薯类等。行政中心藻德济在东侧3.2公里的属岛帕曼济岛上。有航空站。

马芬加山  在赞比亚东北边境与马拉维接壤处。是穆钦加山脉最东部纳米塔瓦高地上的山峰,海拔2,164米。由古老结晶岩组成,是非洲古地块原始面的残余。

马克姆峰  南极洲维多利亚地东缘的山地。由断层作用而形成的高峰,海拔4,633米。山地冰川发育,由侵蚀断裂谷流出,出口处陡坡明显,形成谢克尔顿冰瀑,落入罗斯陆缘冰。

马更些河  加拿大西北部大河。发源于落基山东麓,支流众多,西北流注入北冰洋。长4,040公里(从皮斯河支流芬利河源流算起),流域面积约176万平方公里。为北美洲第二长河。它与奴河、阿萨巴斯卡航路(包括大奴湖)连接成一条重要的经济航线。航程约2,800公里。但结冰期长,6月中旬到10月中旬货物运转频繁。运出物资以毛皮、木材、鱼类为主。该河流域为北美大平原的北部,煤、盐、铀、石油等矿蕴藏丰富。

马来巴来  菲律宾城市,布基农省首府。位于棉兰老岛中部。人口4.5万。地势高耸,气候凉爽。公路通棉兰老岛各主要城镇。菠萝、蕉麻、咖啡、玉米的集散地。

马来半岛  一称“马六甲半岛”。在亚洲东南部,为中南半岛向南延伸的部分(北以克拉地峡为界)。长约1,100公里,宽50-320公里,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中央山脉纵贯半岛,多丘陵。属热带雨林气候。盛产橡胶、椰子、油棕、菠萝等。主要矿产有锡、钨、铁、石油和天然气等。半岛分属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因居民主要为马来人,故名。

马来西亚  东南亚国家。兼跨马来半岛的马来亚(简称西马)和婆罗洲北部的沙捞越与沙巴(简称东马),面积32.96万平方公里。陆地边界线总长2,476.8公里,海岸线长4,304公里。人口1,699万(1989),主要有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及原住民族。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城市人口占30%(1981)。伊斯兰教为国教,马来语为国语及官方用语。首都吉隆坡。东、西马之间最近距离700公里以上,同处于北纬1°-7°之间。赤道雨林气候,高温多雨。低地各月气温平均26-27℃,年雨量西马2,000-3,000毫米,东马3,000-4,000毫米。大陆架有石油与天然气。森林覆被率68.1%。生物资源丰富。历史古老,同中国的友好关系可追溯到两千年前。十六世纪起,先后遭受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侵略。十八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沦为英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本占领,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殖民统治。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独立。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沙捞越、沙巴、新加坡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新加坡退出)。英联邦成员国。经济以农业、加工制造业、贸易和采矿业为主。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2%,加工制造业占20.5%。橡胶、棕油和锡的产量占世界首位;石油产量占东南亚第二位;稻米逐渐自给;林业和木材加工日益重要;还开采铜、铝土、铁。工业主要有橡胶加工、炼锡、炼油、化学、纺织、电子、钢铁、汽车制造、机械、交通设备与建筑材料等。出口橡胶、棕油、木材、胡椒、锡和石油,进口机械、运输器械、粮食和日用品。

马来群岛  东南亚岛群。以居民主要属马来人、动植物属马来区系而得名。旧名“南洋群岛”。散布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广阔海域,北起吕宋岛以北的巴坦群岛,南迄帝汶岛南头的罗地岛,西起苏门答腊岛,东达新几内亚岛,南北长3,520公里,东西近赤道处宽6,000余公里。包括大巽他、小巽他、马鲁古和吕宋等群岛,分属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和菲律宾等国。共有2万多岛屿,面积247,5万平方公里。人口2.25亿(1985)。民族众多。海域面积大,除爪哇海及南海南部外,水深都在千米以上。多海峡,是东南亚至世界各地的重要通道。岛上山岭纵横,河流短促,除婆罗洲外,多火山,地震频繁。赤道横贯,属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风气候,吕宋群岛北部受台风影响。有锡、铜、镍、铝土、铁和石油等矿。盛产橡胶、棕油、椰干、蕉麻、烟草、咖啡、胡椒、甘蔗、金鸡纳与木棉,有热带森林。爪哇岛经济开发程度最高,人口密集,道路网稠密,其他各岛城镇多沿海分布,陆上交通线不多,岛际及沿海航运重要。

马里亚瑙  古巴西北岸城市,首都哈瓦那的住宅卫星城。位于马里亚瑙河两岸,东北距哈瓦那约16公里,有铁路与公路相连。人口12.8万(1981)。始建于1726年,1900年后由首都扩展而成。工业发达,有医药、橡胶、造纸、啤酒、烟草、服装等。大哈瓦那的主要住宅区、海滨浴场和娱乐场所。古巴的重要军事基地之一。

马里利亚  巴西圣保罗州西部城市。位于阿瓜佩河和佩谢河之间的高原上,海拔652米。人口10.4万(1980)。始建于1611年,1928年设市。有有色冶金、食品、化学和制药、木材加工、家具等工业。产品经铁路、公路运往圣保罗等城市。有飞机场。

马里查河  在巴尔干半岛东南部。源出保加利亚里拉山,曲折东流,抵土耳其埃迪尔内汇合登萨河后转向南,注入爱琴海,河口形成沼泽化的三角洲。中游是平坦低地,下游为保、希和希、土界河。长476公里,流域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多石滩,富水力。利于灌溉,埃迪尔内以下可通航。古代色雷斯人文化摇篮。流域内产褐煤、泥煤。著名农业区,盛产棉花、烟草、葡萄和玫瑰花。

马里博尔  斯洛文尼亚东北部城市。邻近奥地利。在德拉瓦河畔。人口10.5万,连郊区18.6万(1981)。罗马时期设有居民点。十二世纪发展为城镇。1918年归南斯拉夫(现属斯洛文尼亚)。铁路和公路枢纽。重要工业中心,有汽车、农机、电机、化学、铝材、纺织、木材加工、制革、玻璃等。有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十五世纪要塞和壁画等古迹。游览地和冬季运动中心。附近德拉瓦河瀑布有水电站。

马库尔迪  尼日利亚中南部城市,贝努埃州首府。在贝努埃河左岸。人口8.9万(1983)。中南部地区商业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油棕、花生、稻等贸易颇盛。有食品加工(果酱、牛油果)、造船等工厂,附近有大型石灰石、大埋石采石场和水泥厂。有输油管道通此。八十年代建水坝和发电厂。公路枢纽。哈科特港-扎里亚铁路要站。有机场。

马尾藻海  北大西洋的一部分。介于北纬23°-35°、西经40°-75°间,大体指百慕大群岛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一个椭圆形海域。大致为副热带高压控制范围,由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北赤道暖流和加那利寒流围绕而成。面积600-700万平方公里,其边界和面积随洋流的季节变化而变化。水温冬季18-23℃,夏季26-28℃。盐度36.5-37‰。海面满布以马尾藻为主的褐色藻类,故名。海面平静,海水透明度很大(达60米),富多种海洋生物(如鲭、飞鱼、蟹及龟等)。因常年无强风,加之海藻丛生,不利航行。

马努斯岛  西太平洋阿德米勒尔蒂群岛的最大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属岛。位于南纬20°05′、东经147°00′。东西长96公里,南北宽32公里,面积1,610平方公里。人口2.6万(1980)。多山,森林茂密,有铝土矿蕴藏。内地大部分仍未开发。沿海一带以种植椰子和捕捞水产为主。出口椰干、咖啡、可可。东北岸的洛伦高是行政中心和主要港口。

马纳卡拉  马达加斯加港市。在东南部沿海,濒印度洋。人口2万。水陆交通枢纽。位处潘加兰运河南段。铁路通菲亚纳兰楚阿。港口输出稻谷、咖啡、丁香等。有铁路工场。

马纳尔湾  印度洋上的海湾。在印度东南部和斯里兰卡西部之间。宽130-275公里,长160公里。接纳印度的坦布拉帕尔尼河和斯里兰卡的阿鲁维河以及其他河流。在斯里兰卡沿岸盛产珍珠。每年有2个月采珠期,约有1万人从事采珠业。

马坦萨斯  古巴西部北岸重要港市。马坦萨斯省省会。位于马坦萨斯湾内圣胡安河畔,西距哈瓦那100公里。人口10.3万(1981)。始建于1693年。蔗糖、剑麻的出口港和工业中心。有制糖、人造丝、制革、化学等工业。渔业基地。交通方便。城内多古老建筑和名胜古迹,为游览胜地。

马拉开波  委内瑞拉第二大城,世界著名石油输出港,苏利亚州首府。位于马拉开波湖通往委内瑞拉湾水道的西岸。人口119.8万(1984)。初建于1529年,向为咖啡输出港。1917年以来,因马拉开波地区油田的开发,成为世界著名的石油产区中心。原油输出量占全国的一半。有石油化学、食品、纺织、制革等工业。附近为奶牛产区。公路通西岸各油田,并经拉斐尔·乌达内塔大桥通湖东岸的石油城镇及其他大城市。有国际机场。

马拉卡勒  苏丹中南部城市。在白尼罗河右岸。人口3万。上尼罗省首府和贸易中心,重要牲畜市场和棉花、花生、芝麻、谷物集散地。河港,苏丹南部物资进出部分经此。公路四达。有航空站。有历史久远的兽医实验站。

马拉尼昂  巴西东北部一州。北濒大西洋。面积32.86万平方公里。人口452.5万(1984)。首府圣路易斯。南部为巴西高原的延伸部分,海拔200-400米,中部和北部为森林密布的低平原。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大西洋,在圣路易斯周围形成三角洲。热带气候,年降水量1,500-2,  000毫米。1889年设州。经济较发达。巴巴苏坚果的主要产地,还产稻、棉花、甘蔗、玉米等;饲养牛、羊和猪;渔业亦占重要地位;沿海有盐场。有榨油、纺织、制糖、石油和天然气等工业。铁路通卡拉雅斯铁矿区;伊塔基港为铁矿石重要出口港。

马拉坎达  古城名。即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公元前四世纪见于史籍。罽宾、巴克特利亚、花剌子模、突厥人等曾先后据有其地。十三世纪中叶,为蒙古帝国占领。其后,蒙古帝国分裂,为帖木儿帝国占有,建都于此。为帝国经济、文化中心。东西贸易昌盛。中国丝绸、瓷器、毛皮等经此运往西方和印度。宫殿寺庙建筑壮丽。市街相连,屋宇栉比。今存古迹甚多。

马拉若岛  世界最大的冲积岛。位于巴西北部亚马孙河河口,北为亚马孙河主流,南为帕拉河。长295公里,宽约200公里,面积4.8万平方公里。人烟稀少。赤道气候,降水丰沛。西部低洼,每年雨季,半个岛屿被洪水淹没。多沼泽和热带森林;东部较高,以热带稀树草原为主。居民多从事养牛业。索雷为该岛大西洋岸的现代化城镇,有海滨浴场,与贝伦有渡轮来往。

马拉维湖  旧称“尼亚萨湖”。非洲大淡水湖。在马拉维、莫桑比克、坦桑尼亚接界处。由断层陷落形成。湖面海拔472米。南北长560公里,东西宽32-80公里,面积30,8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73米,最深处在北端,达706米。岸线平直,湖周多高崖环绕,东有利文斯顿山,西有尼卡高原与维皮亚山地。集水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有14条常年有水的河流注入,以鲁胡胡河最大。湖水南流经希雷河入赞比西河。多水鸟;鱼类200余种,80%为稀有鱼种。渔业重要,以捕获非洲鲫鱼为主。有卡龙加、恩卡塔贝、恩科塔科塔、奇波卡等湖港。棉花、橡胶、稻米、桐油、花生等经湖运至奇波卡,转铁路运出。

马拉蒂亚  土耳其东部城市。马拉蒂亚省省会。人口19.6万(1984)。位于托罗斯山东麓的肥沃河谷内,海拔约790米,周围灌溉农业发达。为铁路交叉点。有甜菜糖、棉纺织、水泥等工业。

马拉喀什  即“摩洛哥城”。摩洛哥西南部古城,马拉喀什省省会。在大阿特拉斯山西麓。人口48.3万(1982)。旧城建于1062年,中世纪时曾两度为都城。新城建于1913年。周围是灌溉农业发达的豪兹平原,盛产小麦、水果、椰枣、油橄榄。工业有面粉、榨油、食品罐头、纺织等部门,精美的地毯等手工业向负盛誉。多名胜古迹和园林,有“南方明珠”之称。图比亚清真寺的尖塔高67米,是中世纪阿拉伯建筑杰出代表作之一。铁路通达尔贝达、拉巴特等地。重要公路枢纽。

马罗尼河  南美洲北部河流,法属圭亚那与苏里南的界河。源出图穆库马克山脉北坡。向北流经热带雨林区,在圣洛朗以下30公里的加利比角注入大西洋。长约680公里。上、中游多瀑布、急流,有砂金矿;下游和河口宽阔,多小岛,可通航中型船只至圣洛朗。

马绍纳兰  指津巴布韦东北部班图语系马绍纳人集中居住区。马绍纳人主要从事耕作业,擅长制作手工制品。十六世纪初,葡萄牙人侵入东部。1889年沦为英国南非公司殖民地。十九世纪末,当地人民曾举行反对殖民者的起义。

马荣火山  一译“马永火山”。菲律宾吕宋岛东南部的活火山。在黎牙实比西北。有完整的火山锥。方圆达130多公里,高2,452米。顶端灰白色,由安山岩组成。上半部几无树木,下半部则林木郁葱。从1616年以来,爆发过二十多次,造成最大灾害的一次是1814年2月1日,曾湮没了附近小镇。现仍喷出大量蒸汽。山脚下有硫黄温泉,对皮肤病有疗效。土壤肥沃,有大型蕉麻种植园。风景优美,为游览胜地。

马南扎里  马达加斯加东部港口。临印度洋和潘加兰运河,西南距菲亚纳兰楚阿136公里,有公路相通。人口1.4万。输出咖啡、稻米、香料、烟草等。有航空站。

马查科斯  肯尼亚南部城镇,在内罗毕东南64公里。人口9.2万(1983)。剑麻、谷物、咖啡、畜产品集散地。有剑麻和咖啡加工、烟草等工业。公路通蒙巴萨-乌干达铁路的孔扎。

马哈坎河  印度尼西亚东加里曼丹省重要河流。源于边境伊兰山脉,支流多而长,汇入加里曼丹岛东部内陆盆地,形成许多湖泊和大片沼泽;东南流分为四条汊流,注入望加锡海峡。流域及附近地区出产煤、石油、木材、藤条、橡胶和稻米。大轮通航96公里到田家垄,小轮可航400公里。

马啥拉佩  博茨瓦纳东部城镇。东北距帕拉佩约65公里。人口1.9万(1984)。地方性经济中心,牲畜、谷物、棉花集散地。附近有农业试验场。铁路通哈博罗内与弗朗西斯敦。有航空站。

马洛洛斯  菲律宾城市。布拉干省首府。位于吕宋岛邦板牙河三角洲上。人口9.6万(1980)。1898年曾作为临时革命政府的首都。铁路和公路通马尼拉。重要产稻中心,米和蔬菜的集散地。南面和西面发展淡水养鱼业。

马都拉岛  印度尼西亚岛屿。与爪哇岛之间有马都拉及泗水两海峡,最短距离仅3-4公里。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宽45公里,面积5,290平方公里。人口268.7万(1980)。丘陵横亘,最高点海拔471米。北岸平直,南岸稍曲折,有多处盐田和鱼池。有柚木林,产稻、玉米、烟草、椰干、木薯、胡椒和燕窝。畜牧业重要。有制盐、石油开采、机器制造、剑麻纤维等工业。主要城市苏民纳,为马都拉王国故都,有王陵、故宫等遗址。

马莱塔岛  西南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中的大岛。位于南纬9°、东经161°。面积3,840平方公里。人口6.9万(1981),是所罗门群岛人口最多的岛屿。火山岛,科洛夫拉特山海拔1,303米。沿岸多海湾。西北部的奥基是主要居民点,也是马莱塔区行政中心和主要港口。附近有飞机场。产椰子、稻米和可可。

马莫雷河  玻利维亚中北部河流。有发源于安第斯山脉的汇合伊奇约河和查帕雷河后,称马莫雷河。向北流经贝尼省的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区,于巴西-玻利维亚边界接纳瓜波雷河,再向北流,在贝尼镇与贝尼河汇合成马代拉河。全长1,800公里。上游多急流,但船只可通航至马代拉-马莫雷铁路南端的瓜雅拉米林。

马格尔岛  挪威北部的岛屿。临北冰洋,近波尚恩峡湾。长35公里,宽27公里,面积179平方公里。西部海拔416米。北岸有欧洲最北点克尼夫谢洛登角。*北角也在此岛。岛东有村镇霍宁斯沃格。

马格里布  阿拉伯语,意为“阿拉伯西方”。原指非洲北部西起大西洋岸,东至锡尔特湾和加贝斯湾,北起地中海,南至撒哈拉沙漠之间面积约93万平方公里的地区。罗马时代统称为柏柏尔地区。公元682年,阿拉伯人到达摩洛哥海岸,被大西洋所阻不能再前进,以为是最西的土地,故名。以后马格里布用作专有地理名词,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有时还包括利比亚西部),成为这些地区的总称。公元七世纪以后迁入这些地区的阿拉伯人,曾和当地的柏柏尔人共同组成“马格里布”国家。至今居民中有相当数量的柏柏尔人。曾经遭受法国殖民统治。滨海地区为地中海式气候,阿特拉斯山脉横贯境内,盛产柑橘、葡萄、阿尔法草、油橄榄、栓皮栎等。

马格德堡  ①原民主德国西部的专区。德国统一后成为萨克森-安哈特州的一部分。面积11526平方公里。人口125.9万(1983)。大部为平原,西南有哈茨山。气候温和,年降水量约500毫米;山区超过1,000毫米。易北河由南向北流贯。工业以重型机械制造、钢铁、化学、食品加工等为主。南部有褐煤、钾盐开采。西部黑土带种植小麦、甜菜、饲料,其他地区种植黑麦、燕麦、马铃薯。畜牧业以饲养乳牛和猪为主。有稠密的铁路和公路网,易北河和中德运河通航。重要城市有马格德堡、哈尔伯施塔特、舍讷贝克、施滕达尔等。②德国东部城市,在易北河畔,附近为中德运河和易北-哈弗尔运河交汇处。人口28.8万(1984)。公元805年作为商业中心见于记载。曾为“汉萨同盟”主要成员。全国最大的工业、商业和运输中心之一。有全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联合企业,还有通用机械、造船、化学、制糖等部门。设有医学、重型机械、永运经济等高校和科研机关多所。有建于十三至十六世纪的教堂、十六至十七世纪的市政厅。

马特劳山  匈牙利北部山地,全国最高的山。西东走向,长约50公里。平均海拔约700米,最高峰凯凯什峰,海拔1,015米。南坡面临太平原,多长而深的谷地。山区森林茂密,蕴藏褐煤。多矿泉,夏季晴朗干燥,为疗养胜地。

马菲亚岛  印度洋西部珊瑚岛,属坦桑尼亚。隔16公里宽的马菲亚海峡与大陆相望。面积 442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以盛产椰子著称,还产丁香、稻等。有渔业和石灰石开采。主要居民点基林多尼在西南岸。

马萨比特  肯尼亚北部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小范围熔岩高原。最高点1,707米。降水多于周围干旱荒漠。是兼营农牧的混合农业区。种植咖啡、玉米、花生、果树等。多野生动物和鸟类,尤以成群野象为壮观,已辟为国家保护区。公路通内罗毕。有航空站。

马萨里亚  也称“马西里亚”。地中海海港。古希腊殖民城市。在今法国马赛。约公元前六世纪希腊弗凯亚人在此建立城邦,殖民势力扩及高卢(法国南部)和西班牙沿岸。迦太基和罗马兴起后,先后与之发生冲突。公元前一世纪并入罗马版图。五、六世纪时受西哥特人和东哥特人的蹂躏。中世纪时,先后为法兰克王国和查理帝国统治。十三世纪时独立,  1481年属法国。十九世纪后,由于法国殖民主义的发展和苏伊士运何的开通而渐趋重要。

马萨特兰  墨西哥西部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和游览胜地。位于锡那罗亚州西南奥拉斯阿尔塔斯湾的半岛上。人口连郊区25万(1980)。主要输出金属矿石、皮革、烟草、龙舌兰纤维和海虾。城市沿半岛伸展,气候夏热冬暖,尤以沙滩优美著称,为冬季休养胜地。铁路和公路枢纽。有飞机场。

马萨诸塞  美国东北部的州。独立*十三州之一。东临大西洋。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579.8万(1984)。  1788年建州。首府和最大城市波士顿。历史较悠久,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与弗吉尼亚同为起义力量中心。在美国政治、学术和经济发展上起过重要作用。州名印第安语意为“大丘陵”。大部分为丘陵性山地,西境有稍高的塔克尼山脉,东部为大西洋滨海平原。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多雪,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工业发展历史悠久,以纺织、制鞋、造纸、电气器材、钟表等为重要。农业以乳用畜牧为主,生产乳、肉、蛋、蔬菜、水果等。渔业重要,因靠近纽芬兰渔场,鱼获量很大,波士顿是著名渔港。设于波士顿剑桥的哈佛大学、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是美国最古老的著名大学。

马略卡岛  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中最大岛。位于地中海西部。面积3,640平方公里。人口约16万。多山,最高峰马约尔,海拔1,445米。景观多样,有松林、椰丛、急流、石灰岩洞、地下湖等。经济以农业及旅游业为主,产油橄榄、无花果、葡萄、杏、橘等。有过磷酸盐、玻璃、制鞋等工业。主要城市帕尔马有定期航空线联系巴塞罗那和法国巴黎。

马隆贝湖  马拉维南部湖泊。北距马拉维湖南口仅19公里。长29公里,宽14.5公里,面积420平方公里。水深10-13米。地处东非大裂谷南段,希雷河流贯。原为马拉维湖一部分,因水面下降而分出。富水产,渔业发达。有通航之利。

马隆德拉  旧称“马兰德拉斯”。津巴布韦城市。在东北部高原上,海拔1,661米。人口2万(1982)。周围是重要农、林业区,所产木材、烟草、玉米、肉乳制品在此集散。有咖啡、茶叶的加工和包装厂。有草场研究站。铁路通哈拉雷和莫桑比克的贝拉港。

马塔梅伊  尼日尔中南部城镇。紧邻尼日利亚边界,有公路向南直通尼日利亚的卡诺,是两国间货物运输的重要孔道,设有海关。附近为尼日尔主要花生、棉花产区之一。榨油业兴盛。

马斯巴特  菲律宾港市。马斯巴特省首府。位于马斯巴特岛的东北,临马斯巴特海峡。人口5.3万(1980)。公路和海运便捷,有航空站。椰干、黄牛的集散地。

马斯科吉  美国俄克拉何马州东部城市,在塔尔萨市东南75公里处。人口4万(1980)。建于1810年,1898年设市。铁路枢纽,航空站。附近盛产棉花。富石灰石,还开采石油、天然气、锌。工业有石油工业设备、炼油、铸造、农畜产品加工等。

马斯科特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城市。位于悉尼市区南8公里,濒植物湾北岸。人口1.8万。为大悉尼市主要工业区之一,有各种轻工业和电器用具、飞机制造等工厂。主要民航机场所在地。

马斯基根  美国密歇根州西部城市、湖港。位于密歇根湖东岸马斯基根河口。人口4万(1980)。  1810年始建,1869年建市。工业产品有飞机、汽车零件和发动机、石油机械、钢、铝金属制品等。

马斯喀特  阿曼的首都。位于阿曼湾南岸。港湾良好,有修船与造船业。但因群山逼近,与内地交通不便,交通、贸易主要通过该城以西约5公里的马特拉港。马特拉现为全国最大城市,出口椰枣、石榴、果干、鱼和鱼制品。首都区包括马斯喀特、马特拉与油港法哈耳在内,人口35万(1990),其中有许多印度人、俾路支人与黑人。为全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建有化肥厂与炼油厂等。

马斯温戈  旧称“维多利亚堡”。津巴布韦城市。在东南部高原上。人口3.1万(1982)。建于1890年。东南部贸易、交通重镇。重要的牛和谷物、棉花、烟叶、水果、糖集散地。哈拉雷-比勒陀利亚公路的要站,铁路支线(通圭鲁)终点。有航空站。旅游业发达,著名的津巴布韦遗址在城东南24公里处,附近还有国家公园。东面的比基塔是重要锂矿区。

马焦雷湖  意大利第二大湖。位于北部阿尔卑斯山区。长64公里,最宽11公里,面积212平方公里。最深375米。海拔194米。湖北端有41平方公里在瑞士境内。北、西湖滨,高山耸立,南岸多缓丘,盛栽葡萄。西岸附近有博罗梅安岛。气候温和。产鳟、鲈、鲱等鱼类。滨湖一带以旅游地著称。附近多冬季登山站。

马鲁古海  旧名“摩鹿加海”。马来群岛东部海域。在苏拉威西岛与马鲁古群岛之间,属太平洋。面积30.7万平方公里,拥有一系列海沟、海盆和海脊,水深1,000-2,000米,东南头最深处达4,970米。

马普托湾  旧称“德拉瓜湾”。非洲东海岸优良港湾。在莫桑比克最南端。南北长112公里,东西宽25-40公里,最深18-20米,最浅5.5米,挖有长9公里的深水航道。有马普托河、因科马蒂河等注入。扼印度洋-大西洋航运要冲,位置重要。北岸的马普托港是非洲大港。湾东的伊尼亚卡岛辟为旅游胜地。

马塞尼亚  乍得西部城镇,沙里-巴吉尔米省首府。在沙里河支流埃尔吉格河右岸。古代队商贸易要站。曾为巴吉尔米王国首邑。亦曾是奴隶贸易市场。现为棉花、粟、牲畜集散地。公路交叉点。

马赫迪耶  突尼斯古城。在地中海马梅特湾沿岸。十世纪初,伊斯兰教派领袖乌柏达拉赫在北非建立法蒂玛王朝(909-1171),建都于此。因他自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即“马赫迪”,故名。据考古资料,是一个有坚固防御要塞的军港。今沿用旧名。

马德拉斯  印度东南部城市,泰米尔纳德邦首府。濒孟加拉湾。人口连郊区427.66万(1981)。原为一渔村, 1639年设贸易站,1652年成为英属马德拉斯省首府,  1801年以后成为南印度最大中心城市。港口由人工建成,以两条运河、铁路与公路同内地联系,有国际机场。商业中心。印度南部货物集散中心。输出皮革、羊毛、棉花、咖啡、云母、菱镁矿等。工业以棉纺织为主,还有机车、车厢、炼油、化学、化肥、制革、水泥、玻璃、火柴、印染、铸造、食品等厂。郊区有汽车工业,佩兰布尔的综合客车厂具有全国规模。其南80公里的卡拉帕卡姆有核电站。泰米尔文化和艺术中心,有电影制片厂、博物馆及动物园等。

马六甲海峡  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连接南海与安达曼海,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水道。从西北端的韦岛到东南端的皮艾角长1,080公里。北口宽370公里,南口宽37公里。峡底较平坦,水深由北向南、由东住西递减,一般为25-27米,最深200米。航道最窄处在东岸波德申港附近的1.8米浅滩处,宽约5.4公里。主要深水航道偏于海峡东侧,可航吃水20米的巨轮。两岸地势低平,多红树林侮滩,淤积旺盛,东西海岸线每年可伸展60-500米,西岸多大片沼泽与广大的泥质岛屿,大船不易靠岸;东岸有零散的岬角或岩岛,便于船只停泊。通航历史远达两千多年,是环球航线的一个重要环节。八十年代初每天通过船只约160多艘,货轮占56%,油轮占27%。

马卡泰阿岛  太平洋东南部土阿莫土群岛西北岛屿。在南纬15°50′、西经148°5′,塔希提岛东北208公里处,属法属波利后西亚。长8公里,宽3公里,陆地面积21平方公里。二十世纪初发现磷灰石矿,是大洋洲三大磷矿岛之一。1962年由英、法开采。居民达2,273人。1966年9月因磷矿资源枯竭,矿场关闭,居民大减,1971年居民只剩78人。

马尔马拉海  土耳其内海。位于亚洲小亚细亚半岛同欧洲巴尔干半岛之间。为黑海海峡的中段,东北由博斯普鲁斯海峡同黑海连接,西南由达达尼尔海峡同爱琴海相通,地位重要。东西长约270公里,南北宽约70公里,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平均深494米,最深处1,355米,有马尔马拉岛等岛屿。海岸陡峭。主要港口有东北部伊兹米特湾头的伊兹米特,南岸的班德尔马。也是重要渔场。

马尔瓦高原  在印度中央邦西部,温迪亚山脉以北的熔岩高原。西接阿拉瓦利山脉,东为萨加尔高原,海拔400-600米。有亚穆纳河流域的多条支流从高原穿过。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以上,东多西少,西部为半干燥区。分布着壤质和粘质热带黑土,富含钾和石灰质,适于种植棉花、小麦、甘蔗、花生等,故言黑棉土之称。印度重要的产棉地区。矿产有煤、锰、铁、云母等。

马尔多纳多  乌拉圭南部城市,马尔多纳多省首府。位于大西洋马尔多纳多湾畔,港口有戈里蒂岛屏障。人口1.5万。建于1757年。全省主要的商业和加工中心。工业有面粉、榨糖、制革、酿酒、纺织、建筑材料等。东南面的洛沃斯岛有海豹捕猎业。市内和沿海多殖民时期建筑,并保存有西班牙防御工事。有铁路、公路和航空站。游览业较盛。

马兰比吉河  一译“默伦比奇河”。澳大利亚东南部墨累河重要支流。发源于澳大利亚山区的库马以西,向北经首都直辖区,西流横贯新南威尔士州,在巴尔拉纳德以北与拉克伦河汇合,流注墨累河。长1,669公里。流域面积13.5万平方公里。中、上游有一系列水利设施,供农业灌溉和畜牧用水。中、下游雨季通航。

马尼亚拉湖  坦桑尼亚北部内陆湖。在阿鲁沙西南96公里。由断层陷落形成,南北长48公里,东西宽16公里,面积325平方公里。有食盐、天然碱、鸟粪层等资源。游览胜地,有“飞禽乐园”之称。每年一定时期,红鹤云集湖区,绵延数公里,十分鲜艳。还有野牛、狮、象、长颈鹿、猴等动物。1960年辟为野生动物园。

马尼希基岛  太平洋中南部库克群岛北部环礁。位于南纬10°24′、西经161°01′。陆地面积5.4平方公里。人口260。典型的环礁,以美丽的礁湖著称。库克群岛珍珠主要产地,还产椰子。有时把北库克群岛统称为马尼希基群岛。

马尼萨莱斯  哥伦比亚中西部城市,卡尔达斯省首府。位于中科迪勒拉山脉西坡,海拔2,150米。东距波哥大160公里,南离卡利200公里。人口25.2万(1982)。始建于1848年,1878年遭地震毁坏,1925年又被大火夷平,后重建。咖啡产区的集散中心。附近开采金、银、汞等矿产。有纺织、食品、水泥、农机制造、皮革、冰箱、电池、木材加工、造纸等工业。向为考卡河谷和马格达莱纳河谷间的交通要冲,有飞机场。旅游地,附近的鲁伊斯雪山海拔5,400米,可作滑雪场。设有大学。

马达加斯加  非洲岛国。在印度洋西部,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领土由马达加斯加岛及周围小岛组成,面积62.7万平方公里。其中马达加斯加岛为世界第四大岛,有“小大陆”之称。人口1,064万(1988),  98%以上为马达加斯加人。居民半数以上信奉拜物教,余多信基督教。官方语言是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首都塔那那利佛。属非洲古地块的一部分,因断裂脱离大陆。中、东部近南北向的地垒高地海拔1,000-2,000米,由结晶岩和变质岩构成,上覆火山岩,多熄火山。北端的察拉塔纳纳山马鲁穆库特鲁峰海拔2,876米,为全国最高峰。东部沿海有宽10-20公里的狭窄低地;西部为宽50-190公里的沿海平原及低山、丘陵。东部属热带雨林气候,西部属热带草原气候;高地温和湿润。东南部1至4月受飓风影响。河流众多,大河均西流注入莫桑比克海峡。森林约占领土的六分之一。动植物种类繁多,著名的有旅人蕉、狐猴、马岛灵猫等。十四世纪起中部和沿海等地先后建立国家。十九世纪初统一成中央集权的封建王国。十六世纪起,葡、荷、英、法等殖民者相继入侵。1896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6月26日宣告独立,名马尔加什共和国,  1975年12月改名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近90%人口以农牧业为主,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是非洲著名稻谷生产国,水稻占耕地一半以上,还产玉米、薯类等。经济作物主产咖啡、香料(华尼拉果居世界首位,丁香居非洲第二位)、剑麻、甘蔗等。畜牧业以养牛业称著,素有“牛岛”之称。工业以食品加工为主,次为纺织业,还有制笔、机械、炼油、化工、造纸、电力等企业。矿业主要开采铬、铝土、石墨和云母,其中石墨和云母产量居世界重要地位。出口以咖啡、香精原料、大米、糖和矿砂为大宗。进口机器装备、车辆、日用品、燃料等。

马托格罗索  意为“大森林”。巴西中西部一州。西邻玻利维亚,东界阿拉瓜亚河。面积90.1万平方公里。人口172.7万(1990)。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6人。首府库亚巴。大部分处巴西高原西部,中部的马托格罗索高原海拔900米,为亚马孙河和巴拉圭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中南端地势低洼,海拔仅90-120米,为巴拉圭河上游泛滥平原的一部分。低地气候湿热,高原干热,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1,300-1,500毫米,5-9月为旱季。1822年建省,1899年改州。大部分地区为草地相间的灌丛林地。北部较少开发,主产野生橡胶。南部经济以养牛业为主,还产稻谷、玉米、豆类、木薯、甘蔗、马黛茶等。有金、铁、金刚石等矿藏。

马朱罗环礁  西太平洋马绍尔群岛主要岛屿。位于北纬7°05′、东经171°08′。陆地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7,500。东端乌利加是马绍尔群岛的首府。附近有飞机场。产椰干。

马伊达内克  在波兰卢布林城东南4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西斯德国在此设立大规模集中营,先后囚禁过26个国家的50万公民,死难者达36万(另有估计数为150万)之多。有瞭望塔、铁丝网、毒气室和焚尸炉等遗址,战后在集中营旧址辟设纪念馆。

马克耶夫卡  1920-1931年称“德米特里耶夫斯克”。乌克兰顿涅茨克州重工业城市。在格鲁兹斯卡亚河畔,西南距顿涅茨克12公里。1777年见于记载,1925年设市。人口45.1万(1985)。附近煤藏丰富。重要采煤和钢铁工业中心,焦炭化学、钢管和水泥生产亦重要。有工程建筑学院和地志陈列馆。

马里乌波尔  “日丹诺夫”的现名。

马努阿群岛  太平洋中南部东萨摩亚东部岛群。位于图图伊拉岛以东100多公里处。由塔乌、奥洛塞加和奥富等岛屿组成。陆地面积约60平方公里。人口约3,000。塔乌岛是主要岛屿,陆地面积39平方公里。人口约1,300。北部有港口。奥富岛有机场。

马纳斯卢峰  又名“彭根山”。尼泊尔喜马拉雅山中段山峰。海拔8,126米,世界第八高峰。山峰为巨大花岗岩锥形体,峻峭突出,峰顶有一块宽敞而稍有倾斜的平台。积雪遍布,景色奇特。1956年被首次登上顶峰。

马纳普里湖  新西兰最深湖泊。位于南岛西南部山区,因弗卡吉尔西北约110公里。湖长29公里,最大宽度8公里,深443米,面积142平方公里。怀奥河发源于此。在蒂阿瑙湖与马纳普里湖之间有巨大落差,建有全国最大水电站。

马林杜克岛  菲律宾中部锡布延海中的岛屿。位于民都洛岛之东。南北长38公里,东西宽35公里,面积759平方公里(包括沿岸几个小岛)。多丘陵,中部较高。气候湿热,河流短小。有环岛公路,交通便捷。产椰子、稻、蕉麻。矿产有铁、金。主要城镇为波克、圣克鲁斯。

马拉开波湖  南美洲最大的湖泊。在委内瑞拉西北部沿海,有长35公里、宽3-12公里的水道同委内瑞拉湾相通。口窄内宽,长190公里,宽115公里,面积1.3万平方公里。北浅南深,最深34米,容积2.8亿立方米。由断层下陷而成。北部微咸,南部湖水受数十条河流冲淡。石油资源丰富,油田主要分布在东北岸和西北岸,并向湖中发展,有“石油湖”之称。石油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湖滨建有很多石油城镇,西北岸有全国第二大城马拉开波。湖内可通大型海轮和油轮;湖口架有拉斐尔·乌达内塔大桥。

马拉尼翁河  亚马孙河主源之一。发源于秘鲁瓦努科省安第斯山地的劳里科查湖;先西北流,再折向东,在瑙塔附近同乌卡亚利河汇合成亚马孙河。长约1,600公里。上游穿过安第斯山深谷,中游多激流险滩,下游流经人烟稀少的热带雨林区。主要支流瓦亚加河。庞戈-德蒙塞里切以下可通小船。

马绍尔群岛  太平洋西部岛国。在北纬5°-15°、东经162°-173°之间,由1,190多个珊瑚岛礁组成。形成两列南北长约150公里的群岛:拉达克和拉利克群岛。陆地面积181平方公里。人口4.34万(1990),主要为密克罗尼西亚人。首都马朱罗在马朱罗环礁上。1886年被德国占领。1920年为日本委任统治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托管。1979年5月1日宣布成立自治政府,1982年与美国签订《自由联系条约》。1986年11月成为美国的自由联系国,称“马绍尔群岛共和国”。气候湿热,年降水量2,500毫米以上。主产并输出椰干,还产蔗糖、棉花、香蕉等。

马哈韦利河  斯里兰卡最长的河流。源于哈通高原,河源有四条,干流注入亭可马里以南的科迪亚尔湾。全长333公里。流域面积10,448平方公里。上游是茶叶和橡胶种植区;中游是丘陵多雨区,蚊虫孳生,未充分开发;下游三角洲地区产椰子、稻、烟草,有良好的灌溉设备。

马哈沙拉堪  旧称“哒叻”。泰国东北部城市,马哈沙拉堪府首府。在栖河南岸、黎逸西北部。人口3.1万(1980)。棉花和稻米的贸易中心。有制革、碾米、纺织、木材加工等厂。公路通坤敬、那空叻差是玛、乌汶等地。

马哈奇卡拉   1922年以前称“彼得罗夫斯克港”。俄罗斯达吉斯坦自治共和国的首都和工业、文化中心。里海西岸港口。在大高加索山东北麓。人口30.1万(1985)。建于1844年,1857年设市。1861-1870年建人工港,1896年罗斯托夫至巴库的铁路通达。工业以石油开采、提炼,石油化工和电焊器材为主,次为食品加工和纺织工业。转运货物主要有石油、木材、粮食、水果、鱼类、糖和棉花。有俄罗斯科学院达吉斯坦分院及数所高等学校。

马洛蒂山脉  莱索托北部山地。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大都在2,400米以上,最高峰马查奇峰高3,  352米。北段与德拉肯斯山脉会合处,形成海拔2,720-3,180米的高原,是奥兰治河和图盖拉河的发源地。

马祖里湖区  在波兰东北部,维斯瓦河下游东侧直到波、俄边境,包括奥尔兹丁、苏瓦乌基两省及周围毗连地区,面积5.3万平方公里。为冰碛平原,分布有冰碛丘(最高点海拔312米)和小盆地。湖泊星罗棋布,多达2,700余,统称“马祖里湖群”,面积1,450平方公里,以希尼亚尔德维湖最大。湖间有河流或运河相连。湖区多森林沼泽,难以通行。分布着松林、混交林、常绿灌丛和草甸。多半已垦殖,种有燕麦、马铃薯和亚麻等。波兰主要旅游地区之一。

马格达莱纳  哥伦比亚北部一省。北临加勒比海。面积2.32万平方公里。人口89.1万(1985)。首府桑坦德。大部分为马格达莱纳河流经的沿海平原,多湖泊、沼泽;西北部为圣玛尔塔雪山山脉,有全国最高点克里斯托瓦尔· 科隆峰,海拔5,774米。山脉南麓是全国最重要的香蕉产地。南部为热带草原,放牧牲畜,牛头数占全国第一位。农业主产稻、甘蔗、椰子、棉花、烟草、玉米等。有石油、煤等矿产。工业以食品、纺织为主。海滨旅游业较盛。交通依靠河运,有铁路和公路通圣玛尔塔。                   

马恩拉瓦莱  法国巴黎附近新城镇。在巴黎以东约10公里。在政区上,包括塞纳-马恩、塞纳-圣但尼和瓦勒德马恩三省的各一部分。人口11.2万(1981)。计划由一系列小区组成,以吸引附近各省的人口。有铁路、公路与巴黎相通。

马勒库拉岛  西南太平洋瓦努阿图的大岛。在南纬16°5′、东经167°30′,圣埃斯皮里图岛南32公里。陆地面积2,023平方公里。人口约1.2万。火山岛。河流众多,森林茂密。东南角的桑威奇是良港。南部的拉马普是行政中心。有飞机场。

马萨伊草原  东非著名牧区。在坦桑尼亚中北部,自阿鲁沙往南伸延320公里。属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原,地表平坦,有岛山散布其间;南部切割较烈;北缘、东缘陡落潘加尼谷地。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属干旱的热带灌丛草原。集居此地说尼洛特语的马萨伊族牧民,饲养牛、羊,逐水草迁移,以性格勇敢慓悍闻名。阿鲁沙南120公里处有塔兰吉雷野生动物园。

马萨特南戈  危地马拉西南部城市,苏奇特佩克斯省首府。位于中央高原火山带南麓,海拔380米。人口3.8万(1981)。太平洋沿海平原的工商业中心。周围盛产咖啡、棉花、甘蔗、可可、热带水果和橡胶。有轧棉、棉纺织、榨油等工业。铁路通钱佩里科和首都危地马拉城。

马塔贝莱兰  指津巴布韦西南部班图语系马塔贝莱人集中居住区。马塔贝莱人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来此,主要从事畜牧业与耕作业。1890年沦为英国南非公司殖民地。十九世纪末,当地人民曾举行反对殖民者的起义。

马塔加尔帕  尼加拉瓜中部城市,马塔加尔帕省首府。位于帕连塞山脉马塔加尔帕河谷内,海拔678米。人口3万(1980)。全国最大优质咖啡产区及牧区的贸易和工业中心。主要有食品、制皂、木材加工等工业。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有殖民时期的古老教堂。泛美公路通过。

马塔拉水坝  安哥拉西南部库内内河上游水坝。建于1954年。坝高22米。拦蓄上游洪水,灌溉下游右岸冲积平原。坝下方水电站装机容量4万千瓦,电力供应卡辛加铁矿和附近城镇。水坝顶同时用作铁路路基和桥梁。

马塔莫罗斯  墨西哥东北塔毛利帕斯州边境城市。位于布拉沃河右岸,离墨西哥湾45公里,与美国布朗斯维尔隔河相望。海拔8米。人口25.8万(1980)。始建于1824年。周围灌溉农业区工商业中心和对外贸易港。附近主产棉花、甘蔗和牲畜。有制革、棉纺织、榨油、酿酒等工业。交通枢纽,有飞机场。

马斯巴特岛  菲律宾中部岛屿。在吕宋岛西南和班乃岛之间。东临萨马海,南接米沙鄢海,西连锡布延海。面积3,269平方公里。人口43.5万(1980)。多山,海拔均在500米以下。地形起伏,北部较低平。海岸平原狭小。气候湿热,70%地区为草地,宜发展畜牧业,有畜牧场和国营饲养站。产甘蔗、椰子、稻、棉花、蕉麻等。黄牛和马的品种闻名全国。有金和铜矿。

马提尼克岛  西印度群岛向风群岛中部的岛屿。南距圣卢西亚岛26公里。面积1,100平方公里。人口32.8万(1987),主要为黑白混血种人和黑种人。多信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法语,通用克里奥尔语。首府法兰西堡。地势起伏,多火山,最高峰培雷火山,海拔1,397米,火山活动频繁。南部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1-31℃,年降水量迎风坡高达5,000毫米,背风处仅1,000毫米。富森林资源。  1635年沦为法国殖民地。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曾多次被英国占领。1946年成为法国的海外省。1977年划为法国一大区。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约占全岛面积的四分之一,主产甘蔗、香蕉、菠萝、木薯等。有制糖、酿酒、菠萝罐头、木材加工、炼油等工业。输出以香蕉、蔗糖、甜酒、菠萝为主,输入粮食、石油、机器设备等。旅游业发达。

马鲁古群岛  旧名“摩鹿加群岛”。印度尼西亚东北部岛屿。属马鲁古省,有哈马黑拉、塞兰、布鲁等岛。山岭险峻,平地少,多火山。许多山峰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峰西比拉山高2,111米,在巴漳岛。赤道横贯,有干季和雨季,森林覆被率76%。有镍矿。种植稻、玉米、椰子和西谷,出口木材、豆蔻、鱼虾和珍珠。巴漳岛有东南亚最大的鱼干厂。古时即以盛产丁香、豆蔻、胡椒闻名于世,阿拉伯人称为“香料群岛”。香料生产和贸易繁荣到16世纪。欧洲殖民统治者占领后被摧残殆尽,现在仅有少量生产。

马德拉群岛  北大西洋中东部群岛。在北纬32°30′-33°07′、西经16°13′-17°30′。包括主岛马德拉岛、圣港岛及无人岛德塞塔群岛、塞尔瓦任斯群岛。东距北非西海岸约580公里。陆地面积813平方公里。人口26.4万(1984),有犹太人、摩尔人、葡萄牙人等。首府丰沙尔。火山岛,主岛(739平方公里)地势崎岖,最高点海拔1,861米,多地震。  地中海式气候,夏干热,冬暖湿,年降水量750毫米。富多花植物和特殊鸟类。十四世纪上半叶被欧洲人发现。1420年起被葡萄牙占领,后改为葡萄牙的一个辖区。1976年4月起实行自治。经济以种植园农业为主,产香蕉、葡萄、甘蔗、菠萝、早春蔬菜和谷物。乳牛业与渔业较发达。有木材加工、绣花、编织等手工业和酿酒、食品等工厂。出产著名的“马德拉酒”(葡萄酒),多供出口。欧、非、南美间来往轮船的燃料和淡水供应站。著名冬季游览、疗养胜地。

马德普拉塔  阿根廷东部大西洋沿岸重要渔港和海滨避暑胜地。北距布宜诺斯艾利斯370公里。人口40.7万(1980)。原为渔村,1874年建城,1907年设市。城市依山傍水,风景旖旎,海滩长达8公里,旅游设施完备,享有“大西洋明珠”之誉;游客每年达200万人次,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主要渔业中心,盛产鳕鱼、金枪鱼等,捕获量占全国一半之上。工业以渔产品加工为主。

马德雷山脉  墨西哥的主要山脉。泛指从东、西、南三面环绕墨西哥高原的三条山脉的总称。从墨、美边界开始,东、西马德雷山脉沿墨西哥东西两岸平行向南延伸。在瓦哈卡州与东西走向的南马德雷山相会,继续向南进入危地马拉境内。富藏铁、铝、银、金等矿产。参见“东马德雷山脉”、“西马德雷山脉”、“南马德雷山脉”。

马扎里沙里夫  阿富汗北部最大城市与主要经济中心,巴尔赫省省会。位于兴都库什山北麓巴尔赫河灌溉的绿洲中,海拔380米。人口11.5万(1982)。有面粉、丝织、轧棉、棉纺织、制砖与兵工厂。有穆罕默德之婿阿里哈里发之墓,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圣地。

马伊恩东贝湖  旧名“利奥波德二世湖”。扎伊尔湖泊。在国境西部。海拔200米。水深5米,最深处7米。面积2,300平方公里,多水年扩展至8,000平方公里。湖岸曲折。沿岸地区沼泽化,热带森林生长茂密。湖水经菲米河注入刚果河(扎伊尔河)支流开赛河。湖上可行船。

马克萨斯群岛  太平洋中南部法属波利尼西亚北部岛群。位于南纬7°50′-10°35′、西经138°25′-140°50′。由努库希瓦、希瓦瓦、瓦普等6个较大火山岛和附近一些小岛组成,陆地总面积1,274平方公里。人口6,100(1981),主要是波利尼西亚人。1842年沦为法国殖民地,现为法属波利尼西亚一部分。主产并输出椰干、水果等。

马里亚纳海沟  世界最深的海沟。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以东,北起硫黄列岛,西南至雅浦岛附近,长2,550公里。大部深8,000多米,最深在11,000米以上,其中斐查兹(一译“勇士号”)海渊达11,034米,为已知的世界最深点。

马里亚纳群岛  见“北马里亚纳群岛自由联邦”。

马拉巴尔海岸  印度德干半岛西南部喀拉拉邦的海岸,前临阿拉伯海,长约710公里。沿岸多特殊形态的沙丘,当地称为特里斯,并多浅潟湖,当地称为卡亚利。特里凡得琅以南转为岩岸。当西南季风来临时,风急、浪猛、潮高,船只难以进港。渔业重要。

马拉加拉西河  坦桑尼亚西部河流。发源于坦桑尼亚、布隆迪的边境山地,向南转西流400公里,在卡拉戈北注入坦噶尼喀湖。接纳莫约沃西河、乌加拉河等支流。流域系地势浅平的盆地,沼泽广布,人烟稀少。

马格达莱纳河  哥伦比亚境内最大河流。发源于安第斯山脉西南部海拔3,600米的帕帕斯荒原,向北穿流于中科迪勒拉山脉和东科迪勒拉山脉之间,在巴兰基亚附近注入加勒比海。全长1,550公里。流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流域内人口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三。主要支流有考卡河、圣豪尔赫河、塞萨尔河等。河道较直,水流平缓,除中游翁达附近多急流石滩外,均可通航。河口经疏浚后,远洋海轮可进巴兰基亚港,内河汽轮可直达翁达(990公里),在此以上,浅底船可达内瓦,通航里程约1,300公里。为沟通哥伦比亚内陆与加勒比海的重要航道。中游巴兰卡贝梅哈附近有全国最大石油产地。多淡水鱼,产量占全国淡水渔业的大半。

马恩-莱茵运河  法国东部运河。从马恩河上的埃佩尔奈起沿马恩河东南流,经巴勒杜克,过马斯河,在蒂尔连摩泽尔河,至弗鲁阿尔后连接默尔特河,经南锡后,在吕内维尔以北穿过洛林高原,经孚日山到阿尔萨斯,在斯特拉斯堡与莱茵河接连。长约312公里。建于1841-1852年。主要运输铁矿石、煤和建筑材料等。

马恩-索恩运河  法国东部运河。从索恩河上的蓬莱塔耶,向北经朗格勒高原,在朗格勒附近入马恩河谷地,流经肖蒙、圣迪济耶到马恩河上的维特里勒弗朗苏瓦。全长约208公里。

马斯克林群岛  印度洋西部火山群岛。在非洲马达加斯加以东640-800公里。由留尼汪、毛里求斯和罗得里格斯三岛组成。总面积4,486平方公里。总人口160万(1984)。各岛沿海有狭窄平原,中部为高原山区,最高峰是留尼汪的雪峰,为熄火山,海拔3,069米。平原气候湿热,广辟为农田;山区温和凉爽,迎风坡年降水量2,000-3,500毫米,森林覆盖茂密。1507年,葡萄牙人马斯克林到此。十七世纪后,先后分别为荷、英、法殖民者占领。毛里求斯(包括罗得里格斯岛)已于1968年宣告独立。甘蔗是主要农作物,还产茶叶、烟草、芦荟、香草、稻谷、玉米等。近年来工业有显著发展。参见“毛里求斯”、“留尼汪”、“罗得里格斯岛”。

马斯特里赫特  荷兰东南部城市,林堡省省会。位于马斯河畔、近比利时边界。人口11.3万(1983)。公元四世纪始建。十八世纪先后被法、比占有,1830年归属荷兰。产煤。有冶金、化学、橡胶、玻璃、陶瓷、水泥、纺织等工业。有六世纪的教堂、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建筑。旅游业重要。

马赫沙赫尔港  伊朗西南部油港。滨临波斯湾北端的穆萨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修筑的油港,原输出加奇萨兰油田与阿加贾里油田的原油,有油管相通。后改为阿巴丹炼油厂的石油制品输出港,有石油制品管相通。该港以南的霍梅尼港为石油化工中心。

马卡迪卡迪盐沼  博茨瓦纳东北部沼泽。东西长160公里,宽48-80公里。属卡拉哈里沙漠中的凹陷低地,多沙地。有源出津巴布韦西部的纳塔河及一些小河注入,多水年份的雨季,通过博泰蒂河与达乌湖承受奥卡万戈河来水。气候干燥,蒸发强烈,旱季全部干涸,成为一片盐滩。富盐碱资源。周围是重要牧区。

马尔加什共和国  见“马达加斯加”。

马尔维纳斯群岛  又名“福克兰群岛”。南大西洋的群岛。西距麦哲伦海峡约500公里。由索莱达岛、大马尔维纳斯岛以及附近约200个小岛组成。面积1.17万平方公里。人口1,900(1984),多为英国移民及其后裔,大部分居住在索莱达岛。首府阿根廷港。地形以平原为主,山脉呈东西走向,贯穿全岛,最高点尤斯伯恩山海拔705米。海岸曲折,多小海湾。河流短小,富浅水湖塘。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5℃,年平均降水量660毫米,阴雨日达250天,多强风。植被属亚灌木干草原,遍布硬叶禾本科短草。经济以养羊业为主。出口羊毛、皮革和油脂;进口粮食和日用品。最早为西班牙人所发现,16世纪末英国航海家曾在此登陆。1770年西班牙驱逐英国人后占领群岛。1816年阿根廷独立后属阿根廷。1833年被英国占领。阿、英两国对其归属有争议,1982年曾爆发海战。

马里自治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行政区。位于伏尔加河流域中游。面积2.32万平方公里。人口73.9万(1987),主要是马里人,余为俄罗斯人、楚瓦什人和鞑靼人。1920年11月4日设自治州,1936年12月5日改为自治共和国。1991年改名马里共和国。首府约什卡尔奥拉城。东北部丘陵与平原相间,西部为低地(海拔60-100米),南部有楚瓦什高地(100-190米)。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13℃,7月19℃。年降水量500毫米。森林占土地面积一半以上。工业以机械制造(农机、工具、商业和冷藏设备、仪表)、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及造纸为主。农业主产黑麦、马铃薯和亚麻。乳肉畜牧业发达。

马哈拉施特拉邦  位于印度德干半岛西部。面积30.77万平方公里。人口7,874.8万(1991)。主要是马哈拉施特拉人。首府孟买。西临阿拉伯海,沿海有狭窄而断续的孔坎平原,平原西侧为西高止山,内地大部分是德干高原。主要河流有戈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等,多流注孟加拉湾。年降水量自东至西递增,由1,000毫米以下增至3,000毫米以上。在高原的河谷盆地中,年降水量仅450毫米,成为半干燥的荆棘草原。矿藏有煤、锰、铝土、铁、钛铁矿等。原为马拉特帝国,十八世纪末,并入英属印度,设孟买省。印度独立后,1960年根据语言原则,成立马哈拉施特拉邦。农业主产棉花、甘蔗、花生和谷物。工业以棉纺织、制糖为主。德里-孟买、加尔各答-孟买、德里-马德拉斯等铁路均通过本邦。除孟买港外,还有小海港多处。

马埃斯特腊山脉  古巴东南部的山脉。西起克鲁斯角),东至关塔那摩湾,跨格拉玛和圣地亚哥两省。呈一系列沿海岸平行山脉。长约250公里,宽约30公里。一般海拔1,300-1,500米,最高点图尔基诺峰1  ,974米,是古巴最高峰。南坡陡峭,气候干燥,无人居住;北坡较缓,气候湿润,人口稠密,种植咖啡等作物。森林茂密。有铜、铁和锰等矿藏。考托河发源地。

马恩河畔尚皮尼  简称“尚皮尼”。法国北部城市。在巴黎东郊的马恩河畔。人口约8万(1975)。有冶金、面粉、光学仪器、塑料和汽车等工业。有建于十二世纪的教堂,还有1870年普法两军在此大战的纪念馆。

马斯格雷夫山脉  澳大利亚中南部山脉。大部在南澳大利亚州西北部,跨越北部地方西南。东西绵延210公里。位于极度干旱地区,山谷土壤瘠薄,少数干涸小河(雨后有水)自山地流向周围沙漠高原。最高峰伍德罗夫山海拔1,515米。西部为土著居民保留地。

马哈拉施特拉高原  印度德干半岛西部的玄武岩高原。自西高止山向东倾斜,海拔由1,000米左右下降到450米。戈达瓦里河与克里希纳河均发源于此,并冲出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原。高原顶部平坦,谷坡较陡。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乃至450毫米上下,易干旱。山区有红壤或砖红壤,其余大部为厚薄不一的黑棉土,土壤侵蚀和冲刷严重。农业以粮食作物为主,次为棉花、甘蔗、花生。林地不到总面积的20%,荆棘灌丛面积很广。蕴藏有煤、锰、石灰石、铬铁矿、铝土、铁和钛铁矿等。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  意译“磁山城”。俄罗斯最大的钢铁工业中心。在南乌拉尔山东坡、乌拉尔河上游两岸。人口42.2万(1985)。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因开发附近磁山铁矿,创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兴起。为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八十年代初年产生铁1,100万吨,钢1,600万吨,钢材1,200万吨。铁路枢纽。有天然气管道通达。机械制造、焦炭化工和金属加工业亦较发达。有矿冶学院。

马佐夫舍地区托马舒夫  旧译“托马舒夫·马佐维茨基”。简称“托马舒夫”。波兰中部城市。临皮利察河,西北距罗兹50公里。人口6.4万(1981)。纺织和化学工业发达,有波兰规模最大的化纤工厂。附近有矿泉和国家野牛自然保护区。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十画[丿] 十一画[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