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环网查询工具 >> 行政区划 >> 世界地名索引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   十画[ 丿]   十一画[ 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

[十画·丿]

 

舰队街  即“弗利特街”。

留尼汪岛  印度洋西部马斯克林群岛中的火山岛。西距马达加斯加东岸约680公里。面积2,510平方公里。人口50万(1986),法国人后裔较多,还有马达加斯加人、印度人、华人等。居民多信天主教,通用夹杂当地方言的法语。首府圣但尼。大部为高原山地,沿海有狭窄平原。高原呈东北、西南向斜贯中部,两侧为火山山地,最高峰内日峰海拔3,069米,为熄火山。平原气候湿热;山区温和凉爽,年降水量东坡为2,000—3,000毫米,西坡在1,000毫米以下。世界多暴雨地区。1952年3月11—19日、8昼夜暴雨4,130毫米;1964年2月28日,9小时内暴雨达1,087毫米。1513年,葡萄牙航海家马斯克林到此。1643年被法国占领。1767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46年改为法国的海外省。甘蔗种植业占用三分之二耕地和大多数劳动力,还产玉米、香草、洋葱、烟叶等。沿海有渔业。工业以制糖为主,其次是香草加工、食品等。糖、糖蜜、糖酒占出口总值80%以上,余为香精等。粮食、蔬菜、肉乳均不足自给。进口以食品、机器、车辆、石油制品为大宗。

狼林山脉  在朝鲜北部中央,咸镜南道、两江道、慈江道的交界处。大致呈南北走向,由前寒武纪片麻岩构成。平均海拔约2,000米。南高北低,在鸭绿江岸降到200米。最高峰卧碣峰(2,262米)。朝鲜北部地形分界线和河流分水岭。有铜、铅、锌、钨、石墨等矿藏。

秩父  日本关东地方西部城市。位埼玉县西部,秩父盆地东部,荒川河岸阶地上。人口6.2万(1985)。面积134平方公里。1950年设市。江户时代以养蚕、缫丝、高级丝绸著名。现代工业有水泥、合成纤维、精密机械、电机等。水泥工业驰名日本,附近的武甲山(高1,336米)石灰石,为水泥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原料。

秘鲁  国名。位于南美洲西北部,西濒太平洋,北邻厄瓜多尔、哥伦比亚,东界巴西,东南毗连玻利维亚,南接智利。面积128.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2,254公里。人口2,125万(1988)。印第安人占54%,次为印欧混血种人、白种人等,华侨约4万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72.6%(1982)。国语是西班牙语,印第安人讲克丘亚语。多信天主教。首都利马。安第斯山脉纵贯南北,山地占全国面积一半。全国分为三个区域。东部热带雨林区,属亚马孙河上游流域,为山麓地带与冲积平原,终年高温多雨,森林遍布,地广人稀,是近年新开发的石油产区。中部山地高原区,平均海拔达4,000米,为亚马孙河发源地,气温变化较大,年降水量200—1,000毫米;中部的南段多火山,地震频繁,东南与玻利维亚交界处有南美洲最大的的的喀喀湖。西部海岸区,地势狭长,为热带沙漠区,气候干燥而温和,有断续分布的平原,灌溉农业发达,城市人口集中;中部的北段海岸和近海蕴藏石油。岸外海域富鳀鱼(秘鲁沙丁鱼)等渔业资源,沿海岛屿积有大量鸟粪层。森林面积占领土面积51%。历史悠久。公元十三世纪起,库斯科盆地的印加部落开始兴起,并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至十五世纪形成强盛的印加帝国,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展。1533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7月28日宣告独立,成立秘鲁共和国。工业产值为农业的一倍多,以采矿、冶炼、水泥、造船、纺织、食品为主。铜、银、铅、锌等的开采量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其他矿产有石油、铁、金等。农业主产甘蔗、稻米、咖啡、棉花等。捕鱼量、鱼粉产量和鱼粉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矿产品占出口总值的五分之二以上(1982),次为石油(22.1%)、鱼产品(主要是鱼粉)、咖啡、蔗糖和棉花;主要进口工业原料、机器设备、粮食等。铁路总长约4,600多公里,线路互不连接,各自联系矿区与沿海港口。公路网以沿海岸延伸的泛美公路为主干,全长近5万公里。

秘鲁总督辖区  旧地区名。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四个殖民地总督区之一。1544年西班牙在今秘鲁首都利马设置总督府,辖区包括巴拿马地峡及南美除委内瑞拉外的全部殖民地。1718年和1776年分设新格兰纳达和拉普拉塔两个总督辖区后,只包括秘鲁、智利和基多(厄瓜多尔)。  1816年,拉普拉塔联合省(今阿根廷)宣告独立。1820年,联合省军队在其领袖圣马丁率领下,出征秘鲁,解放沿海地区。次年,在秘鲁人民配合下,攻入利马,秘鲁共和国成立。1824年,最后击败西班牙殖民者,玻利维亚共和国独立。1826年1月西班牙在美洲大陆最后一个据点卡亚俄港(在秘鲁)守军投降,西班牙在拉美殖民体系全部瓦解。

拿笃  一译“拉哈达图”。马来西亚沙巴州东南沿海城镇。位于苏拉威西海的大卫湾北岸,因被内陆大片丛林隔绝,仅一条公路西南通斗湖。海边有来自周围邻国的苏禄人等长期泊岸的船民,从事捕捞和贸易。

拿骚  一译“纳索”。巴哈马的首都和港口。在西印度群岛最北部,新普罗维登斯岛东北岸。人口连郊区13.2万(1983),占全国人口57%。始建于1660年,名“查尔斯敦”。1690年改现名。1729年设市。国际海港,港口优良,水深12米,外有帕拉代斯岛屏蔽,可停泊远洋海轮。主要输出剑麻、海绵、柑橘、西红柿、菠萝等。有罐头食品、酿酒、造船等工业和手工艺品。气候温和,海滩优美,旧市区有殖民时期古老建筑,为著名的冬季旅游地。市区狭小,建筑群不断沿海滩向东、西郊扩展。港口东端辟有海上公园,游客可乘玻璃底游艇,观赏海里的珊瑚和鱼类。南郊辟有现代化蔬菜农场、家禽场和奶牛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聚集250多家外国银行。西郊有国际机场。

拿撒勒  巴勒斯坦北部城市。位于谷地中。人口4.5万(1982)。传说耶稣在该城附近的萨福利亚村度过青少年时期,是基督教圣城之一,有“圣母领报洞”与“约瑟的作坊”等圣地。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是加利利地区阿拉伯人的主要商业中心。阿拉伯居民以穆斯林为主,其余居民多属基督教的希腊正教徒。“圣母领报洞”上的大教堂则为中东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手工业主要制造圣地纪念品。犹太人主要居住在新城区上拿撒勒。有巧克力厂等食品工业与纺织、针织工业。也是海法港市的住宅区。

铃鹿 日本本州中南部城市。属三重县。人口16.4万(1936)。自古为伊势湾航路的要港。1942年设市。工业以运输机械、电机、食品、纺织、化学为主。城郊耕地以水稻为主。沿岸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发达,是渔港。

钱达  一译“昌达”。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东南部城市。在韦恩甘加河下游盆地内。人口7.5万。周围湖泊众多,森林面积广,矿藏有煤、铁和钢玉。木材交易与碾米业中心。

钱佩里科  危地马拉太平洋岸的重要港口。东北距雷塔卢莱乌43公里。人口1.48万(1981)。设备优良。主要出口咖啡、香蕉、木材和糖。捕鱼基地。与雷塔卢莱乌有公路相通。

铁门  多瑙河中游峡谷。在罗马尼亚德罗贝塔塞维林堡同南斯拉夫克拉多沃之间。系多瑙河切穿喀尔巴阡山脉和巴尔干山脉形成。长约15公里。河道滩多水急,航行极难,但水力丰富。十九世纪末,南斯拉夫一侧开凿有2.5公里长的绕行运河。1964—1972年罗、南两国联合建成铁门水电航运系统,包括一座拦河大坝、两侧的各一通航水闸和电站,总发电能力210万千瓦。

铁尔梅兹  一译“捷尔梅兹”。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城市,苏尔汉河州首府。在阿姆河右岸,苏尔汉河入口处,邻近阿富汗边境。人口6.6万(1985)。铁路要站。塔什干—铁尔梅兹干线公路的终点。河港。建有轧棉厂、肉类、奶品联合企业等。设有师范学院、地志博物馆。附近有古代城堡遗址。

铁托格勒   原名“波德戈里察,1946年改“铁托格勒”,  1992年复称“波德戈里察”。南斯拉夫黑山共和国首府。在斯库台盆地莫拉查河畔。人口7.3万,连郊区13.2万(1981)。  1326年首见于史籍。交通枢纽。航空港。有炼铝、金属加工、纺织、烟草加工和食品等工业。设有大学、博物馆。附近有古居民点杜克里亚遗址和中世纪教堂、钟塔。

铁米尔套  一译“捷米尔套”。哈萨克语意为“铁山”。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州城市。在努拉河撒马尔罕水库的西岸,东北距卡拉干达约30公里。人口22.5万(1985)。铁路支线的终点。卡拉干达市的卫星城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哈萨克钢厂的建设而兴起,并建有卡拉干达钢铁公司。主要钢铁工业中心之一,还有合成橡胶厂、铸造机械厂、火电厂和食品加工厂等。

铁托韦莱斯  原名“韦莱斯”  ,1946年改“铁托韦莱斯”。马其顿共和国中部城市。在瓦达河畔,西北距斯科普里50公里。人口3.9万。公元前二世纪首见于史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马其顿民族解放运动中心。铁路和公路枢纽。工业有金属加工、铅锌冶炼、化学、瓷器、纺织、烟草、食品加工等。有几座奥斯曼时期的伊斯兰教寺院、古城堡废墟等古迹。

铁托乌日采  原名“乌日采”。南斯拉夫城市。在塞尔维亚西部山区,摩拉瓦河左岸支流哲蒂亚河畔。人口7.7万(1981)。中世纪时战略要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反法西斯游击队司令部所在地,又为当时乌日采共和国中心。铁路要站。工业以有色金属冶炼、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等为主。

铁托—密特罗维查  原称“科索弗斯卡—密特罗维查。南斯拉夫东南部城市。属塞尔维亚科索沃自治省。在伊巴尔河畔,东南距普里什蒂纳约35公里。人口10.5万(1981)。建于十四世纪。地处铅、锌、褐煤等矿开采区中心。工业主要有铅锌冶炼、化学、木材加工、造纸,还有食品加工、采矿设备和农业机械制造等。

釜山  韩国东南端的港市。东南滨朝鲜海峡,与日本对马岛相望;西临洛东江。西北山地耸峙,南有群岛屏障,为著名深水良港。半岛南部门户。面积434.5平方公里。人口365.3万(1987)。原为渔村。1441年开港,1876年辟为贸易港。二十世纪初,京釜、京义线通车后发展迅速。1929年定为庆尚南道首府。岭南工业地带核心,以纺织、食品、化学、造船、电子、建材工业为主。近郊多果园、菜园和养猪、养鸡场。附近盛产稻。暖流通过沿岸,远洋渔业基地,西港为著名渔港。海陆空交通枢纽。南部最大贸易港,输出以水产品、纺织品、铁、石墨、机械制品为主。有东莱城迹、温泉、海云台等旅游地。

釜石  日本本州东北部太平洋岸钢铁城市。属岩手县。市区西部为山地,东临釜石湾。面积444.8平方公里。人口6.1万(1985)。  1937年设市。原为滨海渔村,1727年附近发现磁铁矿。1857年建日本第一个高炉。1934年开港。钢铁工业著名。渔业和水产加工亦甚发达。港口可停万吨海轮,进口铁矿石。

翁丹瓜   纳米比亚北部城镇,奥万博兰的行政中心。近安哥拉边界。周围是纳米比亚境内最重要的耕作区及养牛区。公路通楚梅布和温得和克。有航空站。

翁多河  中美洲墨西哥和伯利兹的界河。源出危地马拉北部佩腾省,向东北流经伯利兹西北部,在墨西哥切图马尔城附近注入加勒比海切图马尔湾。全长240公里。下游有113公里的河段可通航汽轮。

翁厄曼河   一译“翁格曼河”。瑞典北部的河流。源出近挪威边界处的拉普兰地方,向东南流,在克拉姆福什和海讷桑德附近,注入波的尼亚湾。全长450公里,流域面积3.2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490米3/秒。索莱夫特奥以下可通航50公里。重要的木材流放道。因多急流,沿河建有多座水电站。河口地区有不少木材和纸浆厂。

翁吉平原  一译“汪季平原”。埃塞俄比亚灌溉平原。在中部,阿瓦什河谷科卡水坝下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陆续在此开辟甘蔗种植园和兴建糖厂,成为全国主要产糖区。

翁达瓦河   斯洛伐克河流,博德罗克河右岸支流。源于贝斯基迪山,流经安达瓦高地。长146公里,流域面积约3,400平方公里。有春汛。下游年平均流量22米3/秒。上游建有大水库和水电站。河畔有亨佐夫采市。

翁达尔斯内斯   挪威西部村镇。在罗斯达尔湾顶,劳马河口,距克里斯蒂安桑港64公里。人口2,200。铁路枢纽。有纺织、水泥等工业。是旅游区。

俾斯麦   美国北达科他州首府。在州中南部,密苏里河东岸。人口4.4万(1980)。  1872年作为修建北太平洋铁路的基地而兴建的居民点,因德国出资修建该铁路,故采用了当时德国首相俾斯麦之名为地名。1875年建市,  1889年建州时成为首府。春小麦地带农畜产品集散地。主要工业有农机制造、石油炼制、食品加工等。

俾路支  ①南亚与西亚俾路支人居住的地区,包括巴基斯坦西南部与伊朗东南角。面积约30余万平方公里。境内为干旱崎岖的高原,即伊朗高原的东南部。其南部濒临阿拉伯海长约1,000公里的近海地带称作“莫克兰”。②巴基斯坦最大的省。位于西部,北接阿富汗,西邻伊朗,南临阿拉伯海。面积34.7万平方公里。人口461.1万(1983),主要居民为俾路支人和巴丹人。首府奎达。绝大部分地区在俾路支高原上,多山地和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东部的格奇低地为粘土平原,有强烈尘暴,是南亚次大陆最热的地方。南部平原狭窄,耕地少。产小麦、大麦、小米、稻。居民大部分从事牧业,以养羊为主。矿产资源丰富,有天然气、煤、铬、磷、铜、铁、硫黄、石墨、铅、铝土、石棉、石膏、石油等。苏伊为世界十大天然气产地之一。工业有制药、榨油、棉纺、毛织、地毯、大理石加工等部门。

俾斯麦海  西南太平洋的边缘海。位于新几内亚东北面,为俾斯麦群岛所围绕的海域。东西宽约800公里,海域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1943年2—3月间美日海军在此激战,日本海军主力被击毁。

俾斯麦山脉  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山岭。位于拉穆河上游西北面,北距马丹约80公里。山势巍峨高耸,最高峰威廉峰海拔4,509米,为冰雪覆盖。

俾斯麦群岛  西南太平洋的岛群。散布在新几内亚岛东北面俾斯麦海海域。包括新不列颠岛、新爱尔兰岛、阿德米勒尔蒂群岛等约200个大小岛屿,陆地总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1万(1980)。大岛多山,有许多活火山,小岛由火山或珊瑚礁形成。气候高温多雨。植被茂密。1884年被德国占领,成为德属新几内亚的一部分。1914年以后被澳大利亚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日本侵占;1944年成为澳大利亚托管地的一部分。现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属岛。居民以农业和渔业为主,产玉米、可可、香蕉、椰子、珍珠、木材等,输出椰子和可可。主要港口拉包尔,在新不列颠岛东北部;卡维恩,在新爱尔兰岛西北部。

俾路支高原  巴基斯坦西部高原,伊朗高原的一部分。东起苏莱曼与基尔塔尔两山脉,北至古马勒河,南达阿拉伯海。面积31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面积的40%。由海拔3,000米以上的南北向平行山脉及海拔500—2,000米宽阔的高原面组成。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人口稀少,为游牧民族聚居地。农作物有小麦、大麦、小米等。矿产丰富,有煤、铬、铁、硫黄等。重要城镇有奎达、恰曼、克拉特、散德曼堡等。

爱知  日本本州中部的县。一级行政区。南临太平洋。面积5,138平方公里。人口669万(1990)。地形东高西低,东部山地最高点茶臼山海拔1,415米,西南部浓尾、冈崎、丰桥平原地势低平。木曾川、丰川等流贯。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1,500—2,500毫米。旧尾张、三河两国。今包括30市。首府名古屋。过去以纺织、陶瓷等工业为主,现重工业、化学工业居重要地位,主要有汽车、机械、食品、钢铁、电机、钟表、纺织等工业。陶瓷、木材等传统工业在国内仍居重要地位。工业多集中于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工业地带。柑橘、树苗、蔬菜、花卉栽培著名。养鸡业较盛,富渔产,海苔等养殖业居全国前列。商业发达。中部日本海陆空交通中枢。有国定公园和大学多所。主要城市有名古屋、丰桥、冈崎、一宫、丰田等。

爱媛  日本四国岛西北部的县。一级行政区。北临濑户内海,西濒丰豫海峡。连同所属野忽那诸岛和艺予诸岛的东南部,面积5,672平方公里。人口155.5万(1990)。东南部为四国山脉的西部石锤山,最高峰天狗岳海拔1,982米。北部地形较低,有松山等几处小平原,气候温暖,较干燥。南部年降水量1,800—2,000毫米。旧伊予国。今包括12市,首府松山市。工业以化学、纸浆、造纸为主,还有电机、机械和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等。农业主要种植水稻、果树,盛产柑橘,栗子、枇杷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还有养蚕和养畜业。渔业、养殖珍珠、水产加工业发达。沿岸各港口与大阪、神户有定期航线。有濑户内海国立公园、温泉等游览胜地。主要城市为松山、新居滨等。

爱丁堡  英国北部城市,苏格兰首府,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苏格兰中部低地、福斯湾的南岸。人口44.1万(1983)。面积260平方公里。1329年建市,1437—1707年为苏格兰王国首都。造纸和印刷出版业历史悠久,造船、化工、核能、电子、电缆、玻璃和食品等工业也重要。随着北海油田的开发,又建立一系列相关工业与服务业。重要的运输枢纽,航空港。城东北临福斯湾的利斯为其外港,是福斯湾港区大港口之一。文化古城。十八世纪时为欧洲文化、艺术、哲学和科学中心。有1583年建立的爱丁堡大学,还有古城堡、大教堂、宫殿、艺术陈列馆等名胜古迹。广场上有各种纪念碑。国家图书馆藏有大量书籍和名人手稿。旅游业兴盛,是英国仅次于伦敦的旅游城市。

爱尔兰   国名。位于欧洲西部边缘的爱尔兰岛上。东北与英国的北爱尔兰相连,东隔爱尔兰海与圣乔治海峡和大不列颠岛相望,西临大西洋。面积7.02万平方公里(占爱尔兰岛的84%)。人口353.8万(1989),大部为爱尔兰人;居民95%信罗马天主教。第一国语为爱尔兰语,第二国语英语更为流行。首都都柏林。全国草地遍布,有“绿岛”之称。沿海多断续山地,北、西、南部山丘起伏,中部是河、湖纵横的低地。西部亦多湖泊。河流以香农河最长,余皆短小。卡朗图厄尔山是全国最高点(海拔1,041米)。大西洋沿岸港湾曲折深切,多良港。东岸较平直。气候温和湿润,为典型海洋性气候。爱尔兰岛自古为克尔特部落居住地。十二世纪中叶,英国势力开始侵入。1801年与英国订立同盟条约,成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1年北部6郡(北爱尔兰)划归联合王国,而南部26郡享有自治权,成立爱尔兰自由邦。1937年建立共和国,保留在英联邦内,但外交仍受英国控制。1949年4月英国承认爱尔兰共和国完全独立。同年12月脱离英联邦。锌矿储量丰富,并有铅、铜、天然气和泥炭等。经济以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全国土地四分之三为草地和牧场,主要饲养牛、猪、羊。畜产品约占全部输出的半数,以牛肉和乳品为主,活牛出口居世界前列,主要运往英国。农作物以大麦、小麦、马铃薯、甜菜等较重要,粮食不能自给。旅游业收入仅次于农牧业,每年旅客达170万人。六十年代起,工业发展较快,有纺织、机械、化学、肉类等食品加工、饮料(啤酒)、烟草等。1973年加入西欧共同市场,对英国以外诸国贸易正逐步增加。进口化学品、肥料、机械、电器、车辆及零件、纺织品、油类、谷物等。

爱达荷   美国西北部多山地的州。面积21.64万平方公里。人口103.9万(1991)。首府和最大城市博伊西。原属美英共有的俄勒冈地方的一部,  1846年为美占有,  1890年建州。在落基山西侧,太平洋斜面上。由山地、高原、盆地组成。多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峰。最大河流斯内克河,流经南部和西境,形成肖肖尼、亚美利坎等巨大的峡谷,最深处2,400米,超过科罗拉多大峡谷。山地林业兴盛。高原和盆地有农牧业,马铃薯产量居全国第二位(1980),其次有甜菜、大麦、小麦、啤酒花、苹果等。南部多为牛羊牧地。北部有美国最大的银产地。主要城市有博伊西、爱达荷福尔斯、皮卡特洛。

爱琴海  地中海东部的一个海域。在希腊和土耳其之间。南北长610公里,东西宽约300公里,面积21.4万平方公里。克里特岛以东,最深处3,543米。盐度36—39‰。大小岛屿星罗棋布。东北以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通黑海。沿海主要港口有萨洛尼卡、比雷埃夫斯(希腊)和伊兹密尔(土耳其)。

爱尔巴桑  阿尔巴尼亚中部城市,爱尔巴桑区首府。在什昆比尼河右岸,西北距地拉那32公里。人口7万(1983)。公元130年曾为古都,十世纪被毁,十五世纪重建。中部交通枢纽。农、林产品集散地。有全国最大木材加工和冶金联合企业。还有机械制造、水泥、纺织、造纸、烟草、食品加工等工业。城郊有全国最大的策里克炼油厂。设有师范学院。

爱尔兰岛  欧洲第三大岛,属不列颠群岛。位于大西洋东北部、大不列颠岛以西,中隔爱尔兰海。南北长475公里,东西宽275公里,面积8.4万平方公里。人口450万。中部平原面积较广,边缘为不高的山地,最高点为西南的卡朗图厄尔山,海拔1,041米。河网稠密,主要河流有香农河、斯拉尼河、诺尔河、布莱克沃特河等。多湖沼。海岸曲折,大西洋岸有许多深入内陆的海湾。班特里湾港口水深,可泊巨型油轮。全岛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冬季很少降雪。有泥炭、煤、铅、锌和磷灰石等矿藏。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次之。香农河以东土地肥沃,以谷物种植为主,其余地区以饲养肉用牛、羊为主。工业有食品加工、机械等。重要城市有贝尔法斯特、都柏林、香农等。自1937年起,岛的西北和南部(约占全岛面积的84%)属爱尔兰,东北隅属英国。

爱尔兰海  在大不列颠岛与爱尔兰岛之间。北经北海海峡、南经圣乔治海峡同大西洋相通。长210公里,东西宽240公里,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61米,最深272米,盐度32—34.8‰。有马恩、安格尔西两个大岛。产鳕、鲱、鳁等鱼。主要港口有都柏林、邓多克、利物浦、巴罗等。

爱尔福特  一译“埃尔富特”。①原民主德国西南部的专区。面积7,349平方公里。人口123.8万(1983)。南部属图林根林山北麓,北有哈茨山支脉,中和东北部为盆地。盆地气候温暖,年降水量达500毫米;山区气温较低而湿润,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工业以机械制造(汽车、精密机械、农机、电机)和金属加工最为重要,化学、纺织、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印刷工业也很发达。农作物以小麦、大麦、甜菜为主,哈弗尔河谷地是著名的花卉和蔬菜种植区。畜牧业有乳牛饲养和养猪,山区以养羊为主。运输网稠密。著名的疗养地和游览区。德国统一后成为图林根州的一部分。重要城市有爱尔福特、哥达、魏玛、爱森纳赫。②德国东部城市,图林根州首府。在格拉河畔。人口21.4万(1984)。公元724年见于史籍。1120年建市。十四至十五世纪为“汉萨同盟”成员。1891年10月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此召开代表大会,通过《爱尔福特纲领》。铁路和公路枢纽。电器和仪器制造工业重要,还有制革、印刷、食品加工、服装、制鞋等工业。设有医学院、师范学院、图书馆、博物馆。有建于十二至十五世纪的教堂、十八世纪的宫殿。

爱丽舍宫  在巴黎爱丽舍广场北部。现为法国总统府。建于1718年,为埃夫勒伯爵私邸。1793年收归国有后作公众娱乐场所,称爱丽舍大厦。1873年起为共和国总统府。在新闻报道中常用爱丽舍宫作为法国总统的代称。为一座大石块砌成为两层楼建筑,中间环抱着庭院,外形朴素庄重。宫内金碧辉煌,室内陈设十七、十八世纪镀金雕刻家具,墙上挂有著名油画或精致挂毯。宫殿后有幽静、秀丽的花园。

爱沙尼亚  国名。在欧洲东北部。西、北临里加湾、波罗的海和芬兰湾,东、南同俄罗斯和拉脱维亚接壤。面积4.51万平方公里。人口157.3万(1990),爱沙尼亚人占三分之二以上,俄罗斯人占四分之一。首都塔林。地势低平,间有低丘。海拔一般不足100米,最高点317米。多湖泊,以楚德湖最大。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600—700毫米,较湿润。森林占总面积的36%,沼泽广布。矿藏以油页岩和泥炭为主。十八世纪初并入帝俄。1919年独立。1940年又并入苏联,称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8月20日宣布独立,名爱沙尼亚共和国。工业以油页岩开采与加工、机械(电机、仪表等)、纺织、畜产和鱼类加工为主。乳、肉畜牧业重要。耕地仅占总面积的18%,大部种植饲料作物,还种马铃薯、蔬菜、亚麻等。

爱森纳赫   德国中部城市。属图林根州。在图林根林山北麓、赫瑟尔河畔,东距爱尔福特48公里。人口5.1万(1984)。1283年建市。1859年自由派国民协会在此组成。1869年德意志各工人协会在此举行代表大会建立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交通要站。工业有机械制造(汽车、农机等)、化学、金属加工、电气器材、纺织、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附近开采岩盐和钾盐。有建于十二至十三世纪的教堂、十八世纪的宫殿和城堡。游览中心。

爱奥尼亚   一译“伊奥尼亚”。古地区名。包括今小亚细亚西岸中部和爱琴海东部诸岛。公元前1200年到前1000年间,希腊部落爱奥尼亚人移殖于此,故名。系古希腊工商业和文化中心之一。公元前八世纪到前六世纪,在此建立很多城邦,其中最著名的是米利都。后迭属吕底亚、波斯、马其顿、罗马,渐失其重要地位。今属土耳其。

爱德华湖  非洲淡水湖。在扎伊尔与乌干达接界处,赤道之南。由断层陷落形成。湖面海拔912米。南北长76公里,东西宽51公里,面积2,15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4米,最深117米。 东南面有流经宽广平原的鲁特绍鲁河注入;东北面经32公里长的卡津加水道连乔治湖。湖水北流经塞姆利基河注入蒙博托湖。南、北岸湖滨地势低平;东、西岸悬崖壁立,多深谷、山溪。富鱼类、水鸟和河马。

爱奥尼亚海  一译“伊奥尼亚海”。地中海中部的一个海域。在巴尔干半岛西南、亚平宁半岛东南和克里特岛、西西里岛之间。西以墨西拿海峡同第勒尼安海相连,北以奥特朗托海峡同亚得里亚海相通。大部分深度超过3,000米,东部最深5,121米。盐度38‰。产鲭、鲻、鲽等鱼类。主要海港有卡塔尼亚、塔兰托(意)、佩特雷(希腊)等。

爱尔兰大运河  爱尔兰中部的运河。从都柏林通往香农河。东西长约130公里,并有支流与巴罗河相通。1755年始建,  1791年开凿到巴罗河畔的阿赛,1804年到达香农河。沿岸建有旅游及河运设施,客货运繁盛。沿岸城市有都柏林和塔拉莫尔等。

爱尔汗布拉宫  欧洲著名历史古迹。在西班牙的格拉纳达市,是今存的古代西部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典范。十二世纪时为眺望城市的城堡,十三世纪时摩尔王建成完整的王城,十四世纪续有增建。古殿仅剩墙、塔;王宫尚存主要部分和外围红墙。宫殿色彩鲜艳,回廊雕柱华美。1821年曾遭地震损坏,其后修复。是南欧著名旅游胜地之一。

爱达荷福尔斯  美国爱达荷州东南部城市。在斯内克河畔。人口3.9万。1860年初创,1891年建市。马铃薯的集散中心。工业以甜菜糖、马铃薯制品为主。还有水泥、钢铁、农业机械等。有美国原子能研究实验站。附近有数处国家公园和绒鼠(皮毛兽)牧场。旅游业发达。

爱奥尼亚群岛  一译“伊奥尼亚群岛”。希腊西岸沿海的长列岛群。位于爱奥尼亚海中。由克基拉、莱夫卡斯、凯法利尼亚、扎金索斯等大岛和附近小岛组成。面积2,307平方公里。人口18.2万(1981)。公元890年为拜占庭帝国行省,以后先后为威尼斯、土耳其、法国和英国人统治,  1864年归属希腊。多山,森林茂盛。种植果树、谷物、亚麻,养殖猪、羊。出口无核小葡萄干、盐、油橄榄、鱼等。处于国际航运线要站,战略位置重要。1953年地震,损失甚大。主要城市为克基拉岛上的克基拉,港口优良。

爱德华王子岛  ①北美洲圣劳伦斯湾南部岛名。属加拿大。在北纬46°—47°、西经62°—64°30′。长约209公里,宽6.4—54公里。有圣劳伦斯湾公园之称。海岸曲折深入,多峡江和大港湾。全岛构成加拿大的一省,省会夏洛特敦位于希尔斯堡湾北岸。②加拿大东部的一省。在圣劳伦斯湾南部,与北美洲大陆隔14—40公里宽的诺森伯兰海峡。面积5,657平方公里,为加拿大总面积的0.1%。人口13万(1990)。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省。省会夏洛特敦。1534年法国探险家雅克奎斯·卡提尔来到该岛,不久法国人把它作为捕鱼地,命名为圣让岛。1763年英国占领后改名圣约翰岛。1798年改今名。1873年成为加拿大的一个省。地表波状起伏,红色土肥沃,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气候较温和,春、夏、秋三季短促,冬季较长。经济以农业、渔业和旅游业为主。以产马铃薯著名。龙虾和牡蛎也负盛名。有轮渡和航空线与大陆联系。主要城市夏洛特敦、苏默尔塞德。著名游览地有北岸的爱德华王子岛国家公园。

爱资哈尔清真寺  世界著名清真寺。在埃及开罗市内。建于公元972年。自十三世纪起,逐步成为伊斯兰教高级学院。现每年有几万人在此学习,他们来自埃及和其他许多伊斯兰教国家。除研究《可兰经》外,还学习阿拉伯文学、伊斯兰教法典、逻辑学、雄辩术、书法和某些自然科学课程。爱资哈尔清真寺也被称为爱资哈尔大学。

特马   加纳东南部港市。濒几内亚湾。在阿克拉东27公里,属首都直辖区。人口34.6万(1982)。阿科松博—特马动力工业区重要中心之一。有大型炼油、电解铝、炼钢厂以及汽车装配、水泥、卷烟、纺织、可可加工、罐头食品等工业。港口1967年建成,为非洲最大深水人工港。面积200公顷,筑有5公里长的防波堤,有12个深水泊位,可泊吃水10米以上海轮16艘。输出大量可可豆、木材、锰矿砂、铝土矿等。渔业亦盛。铁路、公路通国内主要城镇。

特达  巴基斯坦南部城布。在印度河三角洲,卡拉奇东南。300年前为一繁荣的港口城市。十八世纪初人口达6万,卡拉奇兴起后地位下降。主产棉花和丝质沙龙。公路通卡拉奇和海得拉巴等地。有两座古老清真寺及古王陵。

特拉  洪都拉斯西北部阿特兰蒂达省港市。位于加勒比海洪都拉斯湾畔,西距科尔特斯港50公里。人口7.1万(1983)。全国三大港口之一。原以香蕉港闻名,现输出以柑橘、椰子为大宗。特拉河流经市内,分新、老两城区,有铁桥相连。工业有植物油、水泥、木材加工等。铁路枢纽,有飞机场。

特木科   智利中南部城市,阿劳卡尼亚区和考廷省首府。位于考廷河畔。人口15.7万(1982)。始建于1881年。周围出产小麦、大麦、苹果、木材和牛。为农牧产品的集散中心。工业以农牧产品加工为主。宗教中心,建有大教堂、教会学校。有著名的印第安人集市及阿劳卡印第安人博物馆。有森林公园和市政体育场。城东80公里的利艾马火山,为优良高山滑雪场。设有空军基地。

特切夫   波兰北部城市。临维斯瓦河左岸,西北距格但斯克32公里。人口5.5万(1982)。地当维斯瓦河口三角洲西侧,格但斯克通向内地的要冲。有维斯瓦河下游的第一座铁路桥(1857年建)。河港。以运输机械工业为主,有船坞和铁路修配工厂。另有建筑材料和食品工业(制糖)等。

特尔尼   意大利中部城市。位于亚平宁山脉中部、台伯河支流内拉河谷地,南距罗马80公里。人口11.2万(1982)。有钢铁、机械、毛纺、化学与食品等工业。重要的考古中心,有新石器时代村落、新铁器时代墓地与罗马时期的圆形露天剧场、城墙等。多中世纪教堂。

特尔斐  见“泽尔斐”。

特皮克   墨西哥中西部城市,纳亚里特州首府。在格兰德河支流特皮克河畔,海拔900米,气候温和宜人。人口13.7万(1980)。始建于1542年,十六至十八世纪爆发过多次印第安人起义,  1884年成为首府。工商业中心,集散玉米、甘蔗、稻米、咖啡、烟草、牲畜。工业以纺织、制糖、碾米、炼油为主;印第安手工业品亦发达。有铁路和公路通瓜达拉哈拉。

特伦顿  美国新泽西州首府、工业城市、州的文化中心。河港。位于州西部,特拉华河溯航终点,西南距费城45公里。人口9.2万,大市区30.78万(1980)。始建于1679年。1790年成为首府。工商业繁盛,除传统的陶瓷、钢缆、橡胶等工业外,还有钢铁、汽车零件、飞机制造、化学等工业。多史迹,有十八世纪殖民时代的房屋、教堂,独立战争时特伦顿战斗纪念碑等。有特伦顿州立大学(1855年建)等院校。

特里尔  德国西南部城市。在摩泽尔河右岸,离卢森堡边境仅30公里。人口9.5万(1984)。公元三世纪末为西罗马恺撒的驻地,并发展成早期基督教中心之一。历史上数度归属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成西部边境贸易和水陆交通中心。周围盛产葡萄。工业有葡萄酒酿造、烟草、纺织、皮革、机械制造等。马克思诞生地(1818年5月5日),布吕肯街10号故居辟为纪念馆,收藏马克思革命活动的重要文献、生平照片、手稿和各种版本的著作。有著名的罗马防御城堡“黑门”、圆形露天剧场、大教堂等古迹。

特里森  列支敦士登西南城镇。位于莱茵河东岸。人口3,060(1982)。周围草地繁茂,养牛业发达。有棉纺织厂。

特拉华  美国东岸的州。在特拉华半岛东北部。独立*十三州之一。面积约5,300平方公里。人口68万(1991)。首府多佛。最大城市维尔明顿。大部分为海岸低平原。气候温和湿润,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北部工业发达,主要分布在维尔明顿及其附近。有纺织、化学、皮革、铸铁、机械、造船、农产品加工等工业,尤以杜邦公司为首的化学工业最著名。南部近郊农牧业发达,以乳、肉、家禽、蔬菜、水果(苹果、梨)等为主。

特罗伊  美国纽约州中部城市。在哈德孙河与莫霍克河汇合点上,州首府奥尔巴尼北13公里。人口5.6万(1980)。建于十八世纪初。水陆交通要冲。曾以钢铁业、衬衫等服装业著称。南北战争时成为北军的兵工厂、马蹄铁的供给地。现在是奥尔巴尼市郊外住宅城市。

特茹河  塔霍河在葡萄牙境内段的名称。

特洛伊  也称“伊利昂”。古希腊殖民城市。公元前十六世纪前后由古希腊人所建。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端赫勒斯滂海峡(即达达尼尔海峡)东南。即今土耳其的希萨利克。公元前十三至前十二世纪,颇为繁荣。公元前十二世纪初,迈锡尼联合希腊各城邦组成联军,渡海远征特洛伊,战争延续十年之久,史称“特洛伊战争”。城市在战争中成为废墟。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即叙述此次战争事迹。据传说,特洛伊城最后由希腊人用“木马计”攻破。十九世纪考古发掘,获得大批古物珍品。

特维尔  见“加里宁”。

特鲁瓦  法国中东部城市,奥布省首府。位于巴黎盆地东部塞纳河畔。人口连郊区12.5万(1982)。十九世纪开始发展针织业。现为大针织业中心,还有冶金、化学工业。铁路枢纽。城内有许多建于中世纪的街道和教堂。另有特鲁瓦和香槟历史博物馆、图书馆等。

特雷尔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南部城市。在哥伦比亚河畔,温哥华以东400公里,距离美、加边境9公里。人口约1万。1910年始建。加拿大最大的矿产区和冶炼中心之一。有铅、锌、银、镉、铋、水银、锡、铁等多种矿产的开采。工业有钢铁、金属器具、化学制品以及肥料等。

特韦雷河  也叫“台伯河”。意大利中部河流。源出亚平宁山脉海拔1,268米的西坡,纵贯亚平宁半岛中部,经罗马市区后注入第勒尼安海。全长405公里。佩鲁贾以下河谷显著加阔,有内拉河、阿涅内河等支流汇入。含沙量大,下游淤积严重。每年冬、春为洪水期,夏、秋为枯水期。自古代起,在罗马曾有多次造成重大损失的洪水记录。河口到罗马以北约45公里的河段可全年通航。

特尔纳瓦  斯洛伐克西南部城市。在布拉迪斯拉发东北37公里处。人口6.6万(1983)。建于公元七世纪。1239年建市。铁路枢纽。大型食品工业区之一;主要工业有农产品加工、制糖、机械制造、印刷等。附近有原子能电站。有十四至十七世纪哥特式建筑。

特尔荒漠  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与杰赫勒姆河之间。面积2.02万平方公里。四分之三为沙漠和半沙漠地区。东西宽80—100公里,南北长200公里。以流动沙丘为主。气候干热。建有真纳拦河坝灌渠,可灌田60万公顷。产小麦、大麦、棉花、高粱等。

特立尼达  ①又名“波龙戈斯”。乌拉圭西南部城市,弗洛雷斯省首府。人口1.8万。省内主要的商业和工业中心。周围地区产小麦、玉米、亚麻仁、水果等,栽培葡萄并饲养牛羊。有制乳业。蒙得维的亚—派桑杜公路通过,铁路通杜拉斯诺,郊区有飞机场。②玻利维亚东北部城市,贝尼省首府。位于马莫雷河中游热带冲积平原上,海拔236米。人口3.6万(1982)。1556年建于马莫雷河畔,1562年迁现址,1686年定名为特立尼达。1856年成为首府。农牧产品的集散中心。有制糖、酿酒、锯木、制革、肉类加工等工业。产品空运至拉巴斯、奥鲁罗、科恰班巴等城市。公路通西北8公里马莫雷河畔的巴利维安港和科恰班巴。有飞机场。

特兰斯凯  在南非开普省东部,由两片互不连接的地区组成。面积4.7万平方公里。人口175万(1980),主要是班图语系的科萨人。地处德拉肯斯山脉东麓,大部为山地、丘陵,地形破碎,侵蚀严重。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种植谷物、棉花、柑橘、香蕉,饲养牛羊。南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推行“黑人家园”政策,强行规定以特兰斯凯作为300余万科萨人的“家园”,受到当地居民的坚决抵制和斗争。

特伦特河  英国英格兰中部河流。发源于斯塔福德郡,北流汇入亨伯河。全长274公里,流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索厄河、泰姆河、多夫河等。伯顿以下可通驳船。通航里程188公里。与默西运河相通,组成重要的内陆水道。为重要的石油运输线之一。沿河有伯顿、纽瓦克、斯托克等重要城市。

特克泽河  埃塞俄比亚西北部河流。源出中北部海拔3,000米的拉斯塔山,北流绕过达尚峰,西折构成与厄立特里亚的界河,入苏丹境,注入尼罗河支流阿特巴拉河。全长750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河流穿行于深山峡谷中。年流量变化大,雨季水位陡涨,旱季下游经常断流。

特里卡拉  希腊中部城市。塞萨利亚地区的农牧业中心。人口4.1万(1981)。位于品都斯山脉东侧,向西经梅特索逢隘路,可达山脉西侧的阿尔塔。是希腊中部东西交通的孔道。中世纪起即为贸易中心。有拜占庭时代的卫城和圣殿遗迹。是小麦、玉米、稻、烟草和水果等的集散地。有旅游业。

特拉布宗  土耳其东北部港市,特拉布宗省省会。人口11.7万(1984)。位于黑海东南岸的一个地岬上,北靠黑海山脉,曾是从黑海通往安纳托利亚东部、伊朗、中亚地区的重要海港。现为农产品的市场与转运港。设有技术大学。

特拉华河  美国东北部重要河流。源出纽约州东南部的卡茨基尔山西麓。中下游构成宾夕法尼亚州与新泽西州的界河。南流注入特拉华湾。长660公里,流域面积3.1万平方公里。有春汛和洪水。特伦顿处的平均流量350米3/秒。特伦顿以下可通航。下游两岸工业城市密布,主要有费城、特伦顿、维尔明顿等。运输非常繁忙,又有运河通连切萨皮克湾。每年运载的贸易总额在美国诸河中仅次于密西西比河;进口吨位则居美国诸河之首。

特拉华湾  大西洋西北的海湾。在美国东北岸,介于新泽西州和特拉华州之间,属特拉华河口三角江。湾口有梅角和亨洛彭角相夹峙。湾长约85公里,水较浅,沿岸多沼泽,港市不发达,但渔业很盛。

特罗姆瑟  挪威北部城市、海港。位于挪威海特罗姆瑟海峡中克瓦洛伊岛和附近一小岛上。人口4.6万(1980)。是挪威最北的城市之一,因有北大西洋暖流通过,冬季不封冻。是挪威北冰洋捕鱼和捕海豹业的中心。建有冷冻、冷藏和鱼油加工等工厂,还有人造奶油、啤酒等工业。水上飞机基地。有地球物理观测站和卫星遥测站。每年5月1日至7月23日出现极昼现象。

特姆德里  一译“达姆塔里”。印度中央邦东南部城市,在马哈纳迪河左岸。人口4.3万。木材与林产品集散地。有碾米、榨油、金属工具与器皿制造业。

特莱姆森  ①古城名。在阿尔及利亚西北角地中海岸附近。从八世纪后期起,为阿拉伯人占领,建立马格里布国。十三世纪末,城市繁荣,人口达12.5万。市内有许多清真寺、城堡,早期伊斯兰教寺的尖塔等。十六世纪为土耳其统治。②阿尔及利亚城市,特莱姆森省省会。近西北边境。人口14.6万(1983)。位于特莱姆森山麓阶地上,四周葡萄园、果园和油橄榄林环绕。向以地毯、银器等手工业和古清真寺、尖塔等名胜著名。牲畜、谷物、葡萄酒、水果重要贸易市场。有面粉、水果罐头、橄榄油、栓皮加工等工厂。附近开采铁矿。交通枢纽。铁路通乌季达(摩洛哥)、阿尔及尔和贝尼萨夫港。

特热比奇  捷克东南部城市。属南摩拉维亚州。在迪耶河支流伊赫拉瓦河畔,东距布尔诺58公里。人口2.3万。有机械和金属加工工业。皮鞋、手套等产品闻名。

特隆赫姆  原名“特隆也姆”。挪威西海岸中部港市。临挪威海、特隆赫姆峡湾东南,尼德河口。人口13.5万(1983)。建于公元977年。十四世纪时曾一度为挪威首都。工业中心,有造船、鱼类罐头、木材、造纸、冶金和纺织等工业。与挪威各港市和瑞典有铁路相通。海运发达。有现代化油港和商港。对外贸易甚盛。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宏伟的教堂。

特鲁克区  太平洋西部加罗林群岛的中部岛群。由莫恩、杜布隆、托尔等11个火山岛和80多个珊瑚礁组成。陆地面积127平方公里。人口3.8万(1980)。行政中心在莫恩岛。最北部纳莫努伊托岛上的礁湖,为世界大礁湖之一。十九世纪被德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日本委任统治地以及重要的海空军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美国托管地。1979年5月11日成为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组成部分。主产并输出椰干和鱼干,还产芋头、香蕉等。

特鲁希略  ①委内瑞拉西部一州。西临马拉开波湖。面积7,400平方公里。人口52万(1990)。首府特鲁希略。除西部为马拉开波低地外,全为梅里达山地。热带山地气候,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莫塔坦河向西注入马拉开波湖,其中游谷地为州的经济中心。森林占面积的37%。农牧业为经济基础。小麦和大蒜产量占全国第一位,还出产咖啡、甘蔗、芝麻、玉米、菠萝等;畜牧业主要是牛、猪和马。巴莱拉为最大城市,莫塔坦有油田。有泛美公路和横越安第斯山的公路通过。②委内瑞拉西部城市,特鲁希略州首府。位于梅里达山脉西坡、莫塔坦河支流卡斯坦河两岸,海拔805米。人口4.2万(1981)。建于1556年。独立战争时西蒙·玻利瓦尔活动场所。农业区的贸易中心,有面粉、制革、制糖、纺织等工业。附近通泛美公路。③秘鲁西北部城市,拉利贝塔德省首府。位于海岸沙漠的一绿洲上,距太平洋岸仅5公里。人口35.5万(1981)。建于1534年。繁荣的工商业中心。附近灌溉区是国内最大的甘蔗产地,亦产稻米、棉花等。制糖业居重要地位,还有酿酒、食品、针织、车辆修配及蔗渣制板、造纸等工业。有铁路通外港萨拉韦里;经泛美公路连接沿海重要城市。城内多殖民时期建筑,有1824年建的拉利贝塔德大学及考古博物馆;西郊有奇穆文化中心地昌昌的遗迹。

特普利采  捷克西北端城市。邻近德国边境,在北捷克矿山内。人口5.4万(1981)。建于1156年。铁路枢纽。产褐煤和多种金属矿石。有精密机械、化工、玻璃,陶瓷,纺织等工业。有矿泉疗养院,雅希莫夫放射性水泉及岩溶地热泥矿泉(22℃)。

特赖平原  尼泊尔南部平原。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横贯东西,宽约150—200公里,海拔80—200米。多沼泽,肥沃的冲积平原。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雨量由东向西递减。平原南部雨量充沛。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占耕地的五分之三。土地肥沃,是主要农业区。集中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盛产水稻、小麦、玉米、黄麻、烟草、油菜等,是尼泊尔的粮食基地。

特雷西纳  巴西东北部城市,皮奥伊州首府。在帕纳伊巴河与波蒂河汇合处,距河口354公里。海拔65米,气候炎热干燥。人口33.9万(1980)。建于1852年。帕纳伊巴河中游农牧产品的贸易和加工中心。有纺织、制糖、榨油、酿造、制皂、锯木等工业。铁路通圣路易斯,公路通福塔莱萨。输出牲畜、皮革和农产品。有飞机场。

特雷勒堡  瑞典东南端的港市。在马尔默东南27公里,临波罗的海。人口3.6万。建于1167年,中世纪时曾是渔业中心。铁路枢纽。有火车轮渡与德国的扎斯尼次、波兰的奥得港相连。造船中心,并有制糖、机械、橡胶、水泥等工业。

特雷霍特  美国印第安纳州中西部城市。在俄亥俄河支流沃巴什河东岸高出水面18米的高台上。市名即法语“高台”之意。人口6.1万,大市区17.6万(1980)。自古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811年白人开始建要塞与聚落,与印第安人之间常有激烈斗争,1816年与建州同时建成镇,1853年成为市。公路、铁路枢纽。周围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产品集散中心。有威士忌酒、食品加工、金属制品、玻璃容器、机械、药品等工业。附近有露天煤矿。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所在地。

特内里费岛  北大西洋加那利群岛最大岛。属西班牙圣克鲁斯—特内里费省。位于北纬27°59′—28°33′、西经16°6′—16°40′。面积2,060平方公里。人口63万(1981)。火山岛。地势崎岖,最高点活火山泰德峰海拔3,707米。气候温和干燥。农业集中谷地,依靠山溪灌溉,产香蕉、甘蔗、柑橘、葡萄、蔬菜、谷物、烟草等。山地有森林。牲畜多绵羊和山羊。渔业重要。有炼油厂农产品和鱼类加工厂以及刺绣、亚麻纺织等手工业。旅游业颇盛。主要城镇有圣克鲁斯等。

特尔古日乌  罗马尼亚西南部城市。戈尔日县首府。在日乌河畔,东南距克拉约瓦约90公里。人口8.1 万(1983)。古代为罗马人居住地。铁路、公路枢纽。有木材和食品加工、服装等工业。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罗马尼亚英雄纪念碑。南郊有石油和褐煤矿。

特尔讷韦尼  罗马尼亚城镇。在特兰西瓦尼亚高原中部、克卢日—纳波卡东南约70公里。人口2.9万(1983)。铁路、公路枢纽。天然气产区的化学工业中心,生产化肥、氯酸钠、碳化钙等。还有玻璃和硫化橡胶等工厂。

特尔纳特岛  一译“德那地岛”。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中的小岛。位于哈马黑拉岛西海岸边,由特尔纳特火山构成圆形岛屿,半径约5公里。东南海边为特尔纳特港,历史上曾为豆寇贸易中心。有环岛公路通沿岸各镇。

特尔博夫列  斯洛文尼亚中东部城市。在卢布尔雅那东北45公里处。人口1.7万。原属奥地利施蒂里亚自治省,1918年划归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地处大型褐煤矿区中心。工业以采煤、电力、玻璃、金属加工为主,还有水泥厂。

特立尼达岛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主岛。与委内瑞拉东北部海岸相望,最近处仅11公里。面积4,828平方公里。人口101.6万(1980)。1532年起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后被英、荷、法侵占,1802年成为英国殖民地。1962年独立后成为该国领土的主要部分。岛上北部、中部、南部有三条大致东西向的低山脉,最高峰为北部山脉的阿里波山(940米)。向南地势降低,大部分地方为不超过150米的低平原。沿海多沼泽。热带气候,炎热潮湿,有干季。河流短促、经济以石油工业为主。南部石油带(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及沿海大陆架富藏石油和天然气,西南部有闻名世界的沥青湖。炼油能力超过开采能力,主要炼油中心和石油输出港是皮埃尔角、福廷角和拉布雷阿,均在西南部帕里亚湾岸。农作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甘蔗为传统经济作物。

特兰斯康纳  加拿大马尼托巴省东南端城市。在省会温尼伯以东11公里处。人口2.2万。1961年建市。1912年由于修建铁路,沿河一些工厂迁移至此而兴起。1972年成为温尼伯城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焦油沥青、麦芽处理加工以及硫酸等工业相继得到发展。

特克斯群岛  西印度群岛中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的岛群。位于凯科斯群岛东南部,中隔特克斯海峡。由大特克岛和盐岛等6个岛屿和众多岩礁组成,其中仅大特克岛有人居住。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地势低平,气候炎热干燥,年降水量约750毫米。经济以捕捞龙虾、贝类为主,盐岛出产海盐。输出以龙虾、盐为主。设有美国军事基地。

特里凡得琅  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首府。在马拉巴尔海岸的南部,北距科钦220公里。人口52万(1981)。市区高低不一,从海边可上升到76米。公路中心,铁路通科钦和马杜赖,有航空站。工业有炼钛、橡胶、炼油、造纸、陶瓷等厂。郊区多椰子树和稻田,有橡胶和咖啡种植园。文教中心,有天文台、博物馆、植物园、美术馆和喀拉拉大学。

特里尼蒂河  美国得克萨斯州境内的河流。源出该州北部,东南流,注入墨西哥湾。长约880 公里。流域面积4.5万平方公里。该河流域是得克萨斯州人口最密和高度工业化的地区。设有特里尼蒂河流域委员会负责控制洪水、保护河流、发展灌溉和城市供水。五处湖泊成为该河的蓄水库。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利文斯顿附近就修有水库,为休斯顿大市区提供水源。

特里波利斯  希腊南部城市。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中部,海拔663米。人口2.2万(1981)。位于农业发达的特吉亚盆地中。街市成格状。小麦、马铃薯、烟草贸易的中心。工业有木材加工、纺织和机器制造等。有十四世纪所建的希腊正教堂。铁路联系半岛东北到西南的交通。

特里普拉邦  印度东部的邦。北、西和南三面与孟加拉国接界。面积1.05万平方公里。人口206万(1981),主要为孟加拉人。首府阿加尔塔拉。大部是平原,多湖泊沼泽。东部为丘陵。河流多南流入孟加拉国境内。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森林占总面积的60%。农产品有水稻、黄麻、油菜籽和棉花等。有棉纺织、制烟、榨油、碾米和锯木等小规模工厂。

特拉斯卡拉  ①墨西哥中东部内地的州。面积3,914平方公里。人口76.4万(1990)。首府特拉斯卡拉。高原山地地形,平均海拔在2,100米以上。气候温和,年降水量800毫米。河流短小。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大麦、菜豆、饲料草等;饲养牛、羊和猪。有纺织、食品、建筑材料、制鞋等工业。手工业发达,尤以编织毛毯和呢绒著称。铁路和公路通墨西哥城和韦拉克鲁斯。②墨西哥中东部城市,特拉斯卡拉州首府。位于拉马林切火山西北麓,海拔2,252米。人口1.3万(1980)。始建于十三世纪。1519年被西班牙人占领。附近农牧区出产玉米、豆类和牲畜。有纺织工业和手工编织业。有1521年建的美洲最古老的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及1541年建的奥科特兰圣殿,城郊5公里处有金字塔等古迹。

特罗尔海坦  瑞典西南城镇。在约塔河畔,近维纳思湖。人口4.2万(1979)。约塔河在此每公里下降约20米。建有大型水电站,所发电力可供瑞典南部城市、铁路和工业使用。有火车机车、车辆、飞机、铬合金、管道和塑料等工业。

特罗多斯山  塞浦路斯西南部山地。面积近3,20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一。主峰奥林匹斯山海拔1 ,951米,为全国最高峰,顶部冬季覆雪。多由岩浆岩构成,有铜、铬、石棉等矿藏。塞浦路斯主要河流多发源于此。居民点与果园多分布在低坡。有基克科修道院等古迹及休养地。有时称该山为奥林匹斯山,而将主峰称为特罗多斯峰。

特鲁希略城  “圣多明各”的旧称。

特鲁特诺夫  捷克西北部邻近波兰边境城市。属东捷克州。在克尔科诺谢山麓,乌帕河畔。人口2.6万。纺织工业中心(棉和亚麻纺织),还有机械制造(机床、电器)、玻璃、皮革、木材加工等工业。附近产无烟煤,有热电站。市南有古战场(1866)遗址。

特万特佩克湾  墨西哥东南部海湾。在太平洋沿岸,特万特佩克地峡以南。湾口宽约450公里,深入陆地110公里。一般深度为200米,湾口深3,000米。有苏必利尔、因费里奥尔等礁岛潟湖。多鲨鱼。石油运输繁忙。萨利纳克鲁斯是主要的石油输出港,自由港和渔港。

特古西加尔巴  洪都拉斯首都,弗朗西斯科—莫拉桑省首府。全国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群山环抱的乔卢特卡河谷,海拔975米。人口连郊区57.6万(1988)。始建于1579年。原为金、银矿区中心。1880年起成为首都。农产品集散地。有纺织、食品、制鞋、木材加工、制皂等工业。公路通加勒比海岸的科尔特斯港和太平洋岸的圣洛伦索,有国际机场。市内有十八世纪古迹。近郊有农业大学。

特尔戈维什泰  罗马尼亚南部城市,登博维察县首府。在雅洛米察河畔,东南距布加勒斯特约75公里。人口8.2万(1983)。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曾为瓦拉几亚首府,铁路、公路枢纽。有特种钢、机械、化学、木材加工等工业。有考古与历史、印刷与古书等博物馆及十四世纪的大公宫殿、十六世纪教堂等古迹。

特尔戈维什特  保加利亚东北部城市,特尔戈维什特州首府。位于巴尔干山脉北坡大卡姆奇亚河上源河畔。人口4万。曾长期是*全国伊斯兰教中心。索非亚—瓦尔纳铁路要站。有食品加工、机器制造、纺织、陶器等工业。

特尔古—穆列什  罗马尼亚中部城市,穆列什县首府。在特兰西瓦尼亚高原穆列什河上游左岸,西北距克卢日—纳波卡约75公里。人口15.4万(1983)。十四世纪见于史籍。铁路、公路枢纽。工业有食品加工、机械、化学、家具、皮革等。有医药、师范、戏剧等学院及著名的古籍图书馆、文化宫等。市内多巴罗克式建筑。

特兰西瓦尼亚  旧地区名。位于欧洲东南部,东喀尔巴阡山以西,多瑙河支流蒂萨河流域。居民除罗马尼亚人外,其余多为马扎尔人。十一世纪末,并入匈牙利王国。1867年后,成为奥匈帝国的属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瓦解,根据《凡尔赛条约》为罗马尼亚所领有。

特里格拉夫峰  斯洛文尼亚西部尤利安山主峰。意即“三峰山”,由3座峰巅组成。东南距卢布尔雅那64公里,接近意大利和奥地利边境。海拔2,863米,为全国最高峰。

特拉维夫—雅法  以色列最大的工商业中心。位于地中海东南岸,大致北起雅尔贡河下游,南到雅法湾,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人口32.4万(1984)。雅法为已有3,000余年历史的港市。特拉维夫原为1909年建立的犹太人居民点,后发展迅速而合并了雅法。1965年在该城以南建立阿什多德港后,雅法的港口已停止使用。特拉维夫以轻工业为主,主要有纺织、针织、食品、烟草、化学药剂、药品、珠宝等部门。特拉维夫—雅法及其外围的一些城镇组成庞大的城镇群,面积在30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超过100万。该城镇群拥有以色列一半以上的工厂,工业主要有纺织与服装、金属与机械、运输工具、金刚石琢磨、家具与木器、印刷、电气与电子装备等部门。卢德、拉姆拉与雷霍沃特等实际上也成为特拉维夫—雅法城镇群的组成部分。

特诺奇蒂特兰  墨西哥古城。在今墨西哥城。阿兹台克帝国都城。1325年起阿兹台克人在特斯科科湖南部的沼泽岛上建城,用3条10米宽的土路与大陆相连,并用石水槽供应用水。多坛庙和金字塔。人口最多时达30万。莫克特苏马王帝的大宫庭,有3个大院落和数百间房。1521年为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攻陷,城市亦被付之一炬。

特隆赫姆峡湾  挪威西部的峡湾。是北海深入挪威沿海的水域,为南、北挪威的天然分界。长29公里,宽3.2—24.1公里。峡湾南岸是特隆赫姆港市。沿岸地区是全国最肥沃的农业区之一。

特万特佩克地峡  在墨西哥东南部。介于墨西哥湾的坎佩切湾与太平洋特万特佩克湾之间,最窄处宽约220公里。构造上属一下陷谷地,地势波状起伏,海拔多不足200米。北部湿热,覆盖热带森林,富藏石油和硫黄。南部较干燥,植被为热带半落叶林,灌溉农业区主产甘蔗、玉米和高粱,饲养牲畜。建有纵贯地峡南北的铁路、公路和输油管,为太平洋与大西洋间的陆上交通捷径。太平洋岸的萨利纳克鲁斯为自曲港,特万特佩克城是印第安特瓦纳人文化中心;坎佩切湾的夸察夸尔科斯为石油输出港。

特罗布里恩群岛  西太平洋新几内亚岛东南所罗门海小岛群。由基里威纳岛等8个小珊瑚岛组成。陆地面积共约440平方公里。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属岛。人口1.7万(1980)。居民以从事农业和渔业为主,并多擅长木雕刻手工艺。行政中心为洛苏亚,位于基里威纳岛西岸。

特奥菲卢奥托尼  巴西东南部城市。在米纳斯吉拉斯州东北部托多斯奥斯桑托斯河左岸,海拔319米。人口8.3万(1980)。始建于1856年,1878年设城。内地咖啡和牛产区的贸易中心。有食品加工工业和手工业。附近产海蓝宝石、黄玉和云母,并以海蓝宝石研磨著名。铁路、公路通贝洛奥里藏特和里约热内卢。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岛国名。位于西印度群岛中小安的列斯群岛东南端,与委内瑞拉隔帕里亚湾相望。由特立尼达岛、多巴哥岛和附近一些小岛组成。面积5,130 平方公里。人口123.5万(1988),黑人占43%,印度人占40%,余为混血种人、白种人和华人等。信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印度教或伊斯兰教。英语为官方用语。首都西班牙港。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6℃,年降水量1,200—3,800毫米,由西向东递增。1—5月为干季。东北部为热带雨林。富石油,有世界著名的天然沥青湖。石油蕴藏量估计为3.5亿吨。森林面积约占领土面积的一半。自十六世纪起,两岛为西、荷,法、英等国长期争夺,几经易手。1802年和1814年,特立尼达与多巴哥分别沦为英国殖民地。1962年8月31日获得独立,1976年8月成立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仍为英联邦成员国。独立后工业与旅游业发展迅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拉美国家首位。工业以石油开采和提炼为主,年产原油1,000多万吨,并从中东、委内瑞拉进口原油提炼。此外有制糖、化工、肥皂、水泥、糖酒等工业。农业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2%,主产甘蔗、可可、烟草、水果和谷物。输出以石油及其产品为主(占出口总值85%以上),次为糖、可可、沥青。进口原油、机器设备、粮食和食品。公路和空运发达。

特兰西瓦尼亚高原  罗马尼亚境内的山间高原。在东、南喀尔巴阡山和阿普塞尼山之间。波状起伏的高原,海拔一般300—800米,地势自东向西倾斜,浑圆的丘陵和宽广的河谷相间。大部属穆列什河和索梅什河流域。温和大陆性气候。多辟为农田和牧场,种植玉米、大麦、甜菜等,畜牧业和园艺业也很重要。天然气蕴藏丰富,并产铁、岩盐和有色金属矿。重要城市有克卢日、布拉索夫等。

特勒克圣米克洛什  匈牙利东部城市。地处蒂萨河左岸谷地平原上,西距索尔诺克约20公里。人口2.5万(1984)。铁路和公路要站。有机器制造、面粉、制砖等工业。部分居民从事农业。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西印度群岛中的英属岛群。位于巴哈马群岛东南,南距海地岛160公里。由特克斯群岛和凯科斯群岛的30多个小岛组成,其中8个岛常年有居民。总面积430平方公里。人口约1.4万(1987),黑种人占90%。多信基督教。通用英语。首府科伯恩城。各岛由石灰岩组成,地势低平,最高不超过25米。沿海多珊瑚礁。热带气侯。气温15—32℃,年降水量750毫米,多飓风。1766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799年归属巴哈马群岛。1873年归牙买加管辖。1962年牙买加独立后仍为英国直辖殖民地。经济以渔业为基础,主产龙虾、鱼类、海贝等。农业只种植少量蔬菜、玉米和豆类。有制盐、鱼类加工等工业。旅游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近年来金融业发展迅速。输出鱼产品和海盐等,输入粮食、饮料、工业品和燃料等。

特雷斯玛丽亚斯群岛  一译“三玛丽亚群岛”。太平洋中墨西哥的岛群。属纳亚里特州。东距纳亚里特州圣布拉斯128公里。共有4个岛,总面积262平方公里。人口3,000。均为火山岛,其中玛丽亚马德雷岛最大,面积144平方公里。产鸟粪、盐、锰、木材。群岛尚未开发。在玛丽亚斯岛有流放犯人的充军站。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  南大西洋中4个火山岛的合称,英属圣赫勒拿岛的属岛。在南纬37°5′、西经12°16′,北距圣赫勒拿岛2,400公里。陆地面积201平方公里,其中主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98平方公里,戈夫岛91平方公里。人口324  (1984),集中居住在主岛上的爱丁堡一带。两大岛多山,最高点海拔2,060米。气候温和湿润,年降水量1,500毫米。十六世纪葡萄牙人到此。1815年被英国占领。1938年并归圣赫勒拿岛管辖。1961年爱丁堡附近火山喷发,岛民一度撤离,1963年重返。居民以捕鱼为生,有冻鱼厂。渔业生产受南非资本控制。少量种植马铃薯和饲养畜禽。戈夫岛上设有南非气象站。

特兰西瓦尼亚阿尔卑斯山脉  即“南喀尔巴阡山脉”。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十画[丿] 十一画[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