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环网查询工具 >> 行政区划 >> 世界地名索引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十画[丿] 十一画[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

[四画·丿]

刈谷  日本本州中南部城市。属爱知县。人口11.2万  (1986)。1533 年筑城后兴起。1888年铁路通达。1922年建纺织工厂。1950年设市。机械工业占工业产值80%(1983),以汽车、机床、电机、纺织机等为主。

今治  日本四国岛北岸城市。属爱媛县。临濑户内海,炮滩西部门户。人口12.5万(1986)。1920年设市。工业以棉织品为主,产毛巾有名。还有运输机械工业。东予新产业城市之一。

仓敷  日本本州西南部城市。属冈山县。在高粱川下游,东距冈山市15公里。人口41.4万  (1986)。十七至十八世纪为物资集散地,商业中心。十九世纪下半期纺织工业兴起。1891 年铁路通达后为交通要地。1913年后成为纺织工业城。1928年设市。水岛临海(填海造陆)工业地域始建于1953年。濑户内新兴工业基地。炼油、石油化学和钢铁的大型联合企业,与汽车、造船、火力发电、食品工业等建立紧密的生产联系。水岛港水深16米,可停泊10万吨级轮船。

气仙沼  日本本州东北部渔港。属宫城县。在气仙沼湾北侧。人口6.8万  (1985)。面积184平方公里。1953年设市。商业中心。秋刀鱼、金枪鱼、鲣、鲭鱼捕获量大。工业以水产加工为主,还有金属、制材、机械等中小工厂。湾口西岸岩井崎喷潮为名胜地。

爪哇岛  印度尼西亚最重要岛屿。在苏门答腊与巴厘岛之间,北临爪哇海,南滨印度洋。东西长约970公里,南北宽95—160公里,面积12.6万平方公里。人口9,300多万(1982),人口密度(738人/平方公里)居全国首位。山脉绵亘,火山众多。全岛最高峰塞马鲁火山海拔3,676米。山间多宽广的盆地。北部沿海为冲积平原,多人工港;南岸陡峭,有丘陵,少港口。西部高温多雨,东部有干季。森林覆被率23%,土地垦殖率70%。稻、玉米、茶叶、花生、蔗搪、木棉、金鸡纳霜、柚木等占全国总产量的60—90%,还产橡胶、咖啡、油棕、椰子和可可。矿产有石油、煤、锰、铁、金、银、磷、硫、碘等,地热能丰富。工业有炼油、造船、机械、冶金、水泥、汽车装配、橡胶、纺织、纱笼、食品、油脂,化工、陶瓷、造纸、卷烟等。交通发达,拥有全国60—70%的公路和铁路里程。首都雅加达位于岛上。

爪哇海  东南亚浅海。属太平洋。位于加里曼丹、勿里洞、邦加、苏门答腊、爪哇、马都拉和苏拉威西岛之间,为南海、印度洋及澳大利亚之间的重要航道。面积43.3万平方公里,一般水深40—50米,最深82米。西部及南部近岛海域有海底锡砂、石油和天然气。

勿里达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南部城市。位于苏腊巴亚西南110么里。 人口7.9万(1980)。交通便捷,公路和铁路连接爪哇东部各城。咖啡、稻、糖、橡胶、花生的贸易中心。

勿里洞岛   印度尼西亚岛屿。属南苏门答腊省。位于南海与爪哇海之间,面积4,850平方公里。人口7万多。大致呈四方形的残丘低地,最高点510米。海滨多珊瑚礁。锡矿重要,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农产胡椒和橡胶,沿海产海参。主要城市丹戎班丹位于西海岸。有渔港。

公州  韩国西部城市,忠清南道公州郡首府。车岭山脉余脉环绕的盆地中心,锦江流过。自然要塞地。人口约3.3万。 原为百济旧都,高丽、李氏朝鲜地方行政经济中心。京釜铁路开通,道府转移大田后逐渐衰落。农产品集散地,特产烟叶、棉花、蚕茧。古代丝绸有名。附近有古寺多所,旅游者多。近年发现有百济时代武宁王陵古物。

公河  (湄公河下游最大的支流。源于富良山脉南段,大致由北往南流,经老挝南部流入柬埔寨,于上丁附近汇入湄公河。流域面积23,500平方公里。阿速坡以上,河床嵌切在层叠的高原中,形成多级浅滩、跌水和瀑布,其中加丹瀑布高100多米。河中淘洗砂金。阿速坡往下,木船可通上丁。

公社社员墙  原为巴黎市东北部拉雪兹神甫墓地的北墙。1871年5月27日,约有二百名巴黎公社战士与凡尔赛政府军在此展开最后的浴血搏斗,以众寡悬殊,全部壮烈牺牲。后因称“公社社员墙”,以为纪念。

牛津  ①英国英格兰南部城市。在查韦尔河与泰晤士河交汇处,东南距伦敦87公里。人口11.4万(1980)。汽车制造中心,炼钢、轧钢、电器等工业也很重要。英国高等教育中心之一,有英国历史最久的牛津大学(1168年创立),还有图书馆、博物馆、天文台等。塔状建筑著名,有“塔城”之称。有运河西北通伯明翰,铁路东南连伦敦。②一译“奥克斯福德”。美国密西西比州北部城市。 在田纳西州的孟菲斯东南100公里。人口0.98万(1980)。1835年从印第安人手中购得,1837年建市。周围是生产水果、蔬菜、棉花、家畜和家禽的农牧业区。工业以木材、奶制品、服装为主。密西西比大学所在地。

牛顿   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城市。在波士顿以西11公里处。全市几被查尔斯河所环绕,风景秀丽,好像是一座大花园。 人口8.3万(1980)。公路、铁路交通枢纽。 工业以造纸、针织品、棉纱,电子管、塑料制品为主。有波士顿大学和市民大厅。

牛津郡  英国英格兰南部的郡。位于泰晤士河上游盆地。面积2,608平方公里。人口、55.4万(1991)。四周被丘陵环绕,中部为宽广的河谷盆地,最高点海拔260米。有煤田。主要河流有泰晤士与查韦尔河。境内土地的四分之三为耕地,主产小麦、大麦、燕麦、甜菜与饲料作物。牧业以养羊为主,城郊乳用畜牧业发达。坡地有果园。工业有汽车、轧钢、采煤、金属加工等。重要城市有牛津、考利、班伯里等。

仁川  韩国北部江华湾东岸港市。属京畿道。在汉江口南侧。人口114.2万  (1980)。原为渔村,1883年开港,京仁线开通后工业迅速发展。外有小岛屏障,潮差大(8.1—10米) ,建有人工闸门、防波堤。为汉城外港(相距39公里)。有食品、陶瓷、纺织、钢铁、造船等工业。是京仁工业区的组成部分。与汉城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相通。

仁丹  全译“吉连仁丹”。马来西亚霹雳州北部边境山城。位于山间盆地的边缘。由采锡业而兴起,矿山规模仅次于林明,为马来西亚第二位脉锡矿。地势高峻,气候凉爽,产蔬菜。有公路南通宜力,北接高乌。

仁牙因  即“林加延”。

仁安吉  缅甸中西部城镇。位于伊洛瓦底江中游右岸,蒲甘西南约7公里。石油生产中心。东南距另一石油生产中心仁安羌约75公里。仁安吉—仰光油管的起点。

仁安羌  缅甸中西部城市。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右岸。人口约5万。缅甸主要的石油生产中心,1887年开采。有油管直通仰光东南的炼油中心沙廉,全长440公里。

仁牙因湾  即“林加延湾”。

什切青  波兰西北部城市,什切青省首府。临奥得河下游西岸,北距波罗的海60公里,距什切青湾15公里。全国最大港口,与乌兹多姆岛上的希维诺乌伊希切组成港口联合体。人口39.7万(1984)。十七世纪时为西波美拉尼亚公国首府。1720年被普鲁士占领,名斯德丁。 1945年归还波兰,改现名。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经济部门,以造船业规模最大;还有钢铁、机械(起重机和精密仪器最著)、汽车、轮胎、化学(肥料、漆、颜料)、建筑材料(水泥、玻璃、陶瓷)、造纸、皮革、纺织和食品加工等工业。远洋渔业基地和河港,并为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的部分进出口货物转运港。设有海洋、工业、农业、医科等高等院校多所。

什巴木  也门共和国中部哈德拉毛地区城市。位于哈德拉毛涸河谷地中的一个小高地上。附近生产椰枣、水果、蔬菜、谷物、蓝靛。有编席、染色等手工业与砖窑、灰窑。咕德拉毛西部的主要商业中心,有道路通往木卡拉、亚丁、也门共和国首都萨那以及阿曼南部佐法尔地区。

什未林  ①原民主德国西北部的专区。在易北河以北。面积8,672平方公里。人口59.2万(1983)。地处北德平原北部、梅克伦堡高地,多冰碛湖泊,最高海拔178米。气候温和湿润,年降水量525—675毫米。易北河流经西南边境。工业以食品加工、纺织、化学、机械制造、木材加工为主。农作物在西南部主要种植黑麦、马铃薯,北部种植甜菜、小麦。畜牧业以乳牛和猪的饲养为主。德国统一后成为梅克伦堡—福尔波门州的一部分。②德国东北部城市。梅克伦堡—福尔波门州首府。在什未林湖西南岸。人口12.8万(1984)。初为文德人村落。公元1018年见于史籍。1160年建市。铁路枢纽。工业有机械制造(船舶、农机、汽车等)、食品加工、化学、制革等,还有电缆、服装厂等。设有国家美术陈列馆、历史博物馆、音乐学院。有建于十三至十五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十九世纪重建的宫殿。

什切青湾  德语称“斯德丁湾”或“奥得湾”。波罗的海南岸奥得河口外的湾状海域。有三条狭窄的海峡式水道与波罗的海相通。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650平方公里,平均深9米。形如葫芦,分为两部,东属波兰,西属德国。

什里夫波特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西北部城市。临红河。人口约22万(1984)。1835年始建。棉花栽培和河道交通曾是该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南北战争末期成为南部邦联的首府。1906年附近发现石油、天然气后,该市迅速发展。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工商业中心。以棉织、石油化工、木材、玻璃、机械等工业为主。有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

什昆比尼河  阿尔巴尼亚中部主要河流。源出东部奥赫里德湖附近瓦拉马勒山和卡米亚山西麓,向西北流,在利布拉什德附近接纳主要支流拉布恩河后折向西南,穿越爱尔巴桑平原,在都拉斯南约32公里处注入亚得里亚海。全长181公里。流域面积约2,444平方公里。河水供灌溉。

长冈  日本本州中北部工商业城市。属新潟县。在信浓川的中游。人口18.2万(1986)。旧城镇。东山油田开采最盛时成为石油城市。1906年设市。一般机械、精密机械、食品、电机、工业为主。市东部东山丘陵有公园等游览地。

长岛  美国东部哈得孙河河口和东河以东的岛。面积4,356平方公里。长199公里,宽19—37公里。系冰川堆积物构成的砂质岛屿。西部属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和昆斯两区,多属纽约市郊外住宅地。有桥梁和轮渡同曼哈顿和布朗克斯两区相通。中部、东部为农业区,以蔬菜栽培、家禽饲养和渔业生产为主。滨海有著名的海滨疗养地。

长野  ①日本本州中部的县。一级行政区。面积13,585平方公里。人口215.7万  (1990)。地势高峻,多3,000米左右的高山。东北与中部多火山,东南为赤石山脉,其西为木曾山脉。西部为飞騿山脉等。信浓川上游千曲川、犀川(北流)、木曾川、天龙川(南流)等均发源于此间山地。各山口为重要通道,最高山口针木峠海拔2,541米。山间有海拔300—800米的长野、诹访等盆地与木曾谷。大部为内陆型气候,西北部冬季多雪,南部温暖,夏季多雨,内陆较干燥。森林面积占78%,木曾谷以产丝柏著名。水力资源丰富。旧信浓国。1876年置长野县。今包括17市,首府长野市。原以养蚕缫丝为主,现电机、精密机械、一般机械等工业发达。各类机械工业产值占县工业产值62%。全县17个市中13市的电机工业居工业首位。长野盆地产苹果著名。海拔1,000米以上的火山山坡,发展高地蔬菜业。游览胜地有中部山岳、上信越高原、南阿尔卑斯等国立公园,有高山景观、火山、温泉,以及著名避暑地轻井泽。②日本本州中北部城市,长野县首府。在信浓川上游长野盆地。千曲川、犀川等流贯。人口33.6万(1986)。开发较早,作为政治、商业城镇发展。1897年设市。原有制丝、印刷等工业。现电机工业占市工业产值40%,次为食品、印刷、机械等。郊区产苹果有名。蚕茧集散地。多寺院,善光寺据传有千余年历史,每年有成百万人来此朝拜。

长崎  ①日本九州西北部的县。一级行政区。北隔朝鲜海峡与朝鲜半岛相对。面积4,112平方公里。人口156.3万  (1990)。全县由半岛与岛屿组成,海岸为沉降式,多溺谷和峡湾。半岛大部为丘陵地,多火山、温泉。主要山地有云仙山(1,360米)、经岳(1,076米)、多良岳(983米)。沿海有狭小低地。岛屿有壹岐、对马、五岛列岛、平户岛等,多山地。气候温暖,冬季几无雪,夏季不酷热。降水量较多。旧肥前国一部分。日本历史上对外开放的基地,古代与中国多交往,16世纪起与欧洲尤其是荷兰联系。现包括8市。县首府长崎市。造船工业全国驰名,有大小造船厂80多个。十八世纪采煤业兴盛,现已停产。农业发达,沿海多种植水稻,山麓辟为旱田。特产柑橘和枇杷。县北佐世保地区为著名乳用农业地带。渔获量居全国前列。大村是全国闻名的珍珠养殖中心。②日本九州西部港市。长崎县首府。西临长崎湾。人口44.6万(1985)。面积241.7平方公里。1571年开港,  1636年荷兰人建居留地,成为日本主要的贸易港。1889年设市。工业发达,造船业是主要经济部门,长崎造船厂拥有日本最大的100万吨船坞。机械、纺织等业亦重要。市郊园艺发达。渔业基地。船舶、水产大量出口。1945年美国在此投下原子弹,破坏惨重。爆炸中心已辟为和平公园游览地。荷兰人商馆、浦上天主堂等为名胜地。

长滩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城市、主要港口。临太平洋岸,在洛杉矶南40公里,是洛杉矶卫星城市群中最大的一个。人口36.1万(1980)。1888年设市。1921年在附近锡格纳尔丘陵发现石油后,石油采掘和加工业很盛,还有飞机制造、化学、造船、鱼罐头等。人工港设备现代化,洛杉矶—长滩海军基地所在地。风景美丽,气候宜人,为著名海滨疗养地。

长承浦  韩国东南部渔港,巨济郡首邑。位于巨济岛向东突出的部分,临朝鲜海峡。人口约1.6万。近海盛产鳕和沙丁鱼。

长津湖  朝鲜北部长津江上游的人工湖。在咸镜南道。建有高55米、顶长700多米的重力坝,将长津江截断,筑成面积54.2平方公里,库客106万立方米的水库。是朝鲜第二大人工湖。从泗水把湖水引进隧道,穿过赴战岭山脉,南流入城川江,后注入咸兴湾。修建了4座引水式梯级水电站。设有工人疗养所。

长山山脉  越南与老挝、柬埔寨边境山地。旧称“安南山脉”,越南称“长山山脉”,老挝称“富良山脉”。全长1,000多公里。山体多呈高原形态,有许多块状台地和东西向山口。山脉由北而南逐渐降低,东坡陡峻,西坡缓和。分南、北长山。北长山北接川圹高原,南止于左乌高原,以山地为主,地势最高,莱岭海拔2,711米。南长山起于左乌高原以南,止于藩切海滨,以丘陵和波状高原为主。著名隘道有骄诺山口、穆嘉关、辽保山口等,是越南与老挝之间的重要交通孔道。山地富矿产与森林资源,多野生动物。

毛科  匈牙利东南部城市,在穆列什河右岸,靠近罗马尼亚边境。人口2.9万(1984)。铁路要站和公路枢纽。附近盛产优质洋葱。有食品加工、农业机械等工业。

毛伊岛  夏威夷群岛的第二大岛。在夏威夷岛西北41公里。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6.3万(1980)。岛上的哈莱阿卡拉火山海拔3,063米,最后一次活动在1750年;火山顶庞大的休眠火山口是一个彩虹色的锅穴,由于视错觉似乎每分钟都在改变颜色,已成为哈莱阿卡拉国家公园中的一部分。旅游业重要。岛上种植甘蔗、菠萝。近西北海岸的怀卢库是最大城市。西北岸的拉海纳是早期捕鲸港口。岛上有机场。

毛凯岛  太平洋中南部库克群岛南部岛屿。在南纬20°09'、西经157°23'。陆地面积18.39平方公里,人口710。中部是肥沃的火山土,海岸附近有石灰岩溶洞,海岸和中部之间有大片沼泽。盛产柑橘、椰子。

毛淡棉  缅甸南部港市,孟邦首府。临安达曼海莫塔马湾,扼萨尔温江口及吉英河和阿特兰河汇入处。港口外有比卢岛屏障。人口22万(1983)。古时即为海上贸易中心。一度为缅甸最大港口,现次于仰光居第二。出口大米、柚木、茶叶、橡胶和矿产品(锌、锡)等,进口以燃料为主。工业有造船、碾米、锯木、酿酒、纺织、瓷器等以及金、银饰品手工业。还有太阳能制盐厂。交通便利,除海运外,沿萨尔温江可直溯至格马蒙,铁路南通耶城,沿海公路向南直到丹老。市内古塔林立,游览胜迹颇多。

毛里求斯  非洲岛国。由毛里求斯岛及其属岛(罗德里格斯岛、阿加莱加群岛等)组成。在印度洋西部,距马达加斯加岛东岸700多公里。面积2,040平方公里(主岛1,865平方公里)。人口107.4万(1990),  68%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后裔,27%为欧非混血的克里奥尔人,余者为华裔和法裔等。居民多信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主要讲克里奥尔语和印地语。英语为官方语言。首都路易港。主岛为火山岛,有珊瑚礁和潟湖环绕。中部为高原,南高北低,有低山、孤峰兀立其间,最高点海拔826米。沿海有狭窄平原,东北部较宽广。低地气候湿热,高地较凉爽。东南迎风坡年降水量达3,500毫米,西北部在1,500毫米以下。12月至次年3月多飓风、暴雨。高地森林多贵重树种。主岛于十五世纪时以阿拉伯名见诸记载。1598年荷兰殖民者到达,取名毛里求斯,嗣后法国侵入。1810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殖民者大批运入印度和中国劳工,发展种植园经济。1968年3月12日宣告独立,为英联邦成员国。甘蔗种植面积占耕地75%左右,蔗糖及其副产品占出口总值40%以上。农产品还有茶叶、烟草、洋葱、水稻等。工业向以制糖为主,还有茶叶加工、卷烟、食品、锯木等小型工厂。七十年代起建立出口加工区,以服装和纺织品为主的出口加工工业品已占出口总值的45%以上。进口以粮食和工业品为大宗。

毛淡棉遵  缅甸南部城市。位于伊洛瓦底江河口段干流右岸,勃生东南75公里,仰光西南110公里。稻米生产中心。河运通兴实达等地。

毛德山脉  东、西南极洲的分界山脉。绵延于东南极洲的边缘,即罗斯海到威德尔海东侧之间。东南走向,绕过南极,向威德尔海方向延伸,最高点3,353米。由于地势高峻和冰有巨大压力,大陆冰由此向四面分流。

毛里塔尼亚  国名。在非洲西北部,西濒大西洋,陆疆邻塞内加尔、马里、阿尔及利亚和西撒哈拉。面积118.5万平方公里。人口202万(1988),近80%为阿拉伯人。伊斯兰教为国教。阿拉伯语是国语,官方语言为法语。首都努瓦克肖特。地处撒哈拉沙漠西部。内陆大部为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点海拔732米;西部以平原为主,古老结晶岩时而裸露沙漠或石漠之中。富铁、铜、石膏等矿产,有世界最大的石膏矿床,储量40亿吨。几乎全境处于干热风(哈马丹风)控制下,雨量少而变率大,年雨量由南往北从400毫米减至50毫米以下。荒漠与半荒漠占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仅南部塞内加尔河一带为热带稀树草原。干旱与沙漠化问题突出。七世纪阿拉伯人迁入,建立封建王朝。十五世纪起葡、英、法殖民者相继侵入。1912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20年并入法属西非洲。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 自治共和国。1960年11月28日宣告独立,定名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并退出共同体。大部居民从事游牧,多羊、牛和骆驼。农业主要分布于南部河谷,生产粟、高粱、玉米、稻、阿拉伯树胶、椰枣等。沿海渔业颇盛。采矿业在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铁矿石产量居非洲前列。工业以农、畜、水产品加工为主。出口以铁矿石为大宗,占出口总值的80%;次有牲畜、鱼、阿拉伯树胶等。进口燃料、机器、车辆、粮食、纺织品等。

毛德皇后地  南极洲的一部分地区。在科茨地与恩德比地,即西经20°向东至东经45°之间。有高大的山脉,最高峰海拔4,300米以上。大部盖有冰雪。冰被的厚度由海岸向内陆增加,由270米直至超出1,000米,最大厚达2,260米。沿岸有一些国家所设的科研站。

丹老  一译“墨吉”。缅甸南部丹老群岛港市。位于安达曼海东侧靠近大陆的岛屿上。人口约5万。有橡胶种植业,采锡、采钨、珍珠采集和渔业亦重要。对马来西亚贸易中心,经运货物约占缅甸贸易额的五分之一。与仰光、毛淡棉和新加坡均有海空运输联系。

丹达  菲律宾城镇。南苏里高省首府。位于棉兰老岛东北岸,丹达河口。人口1.4万。沿岸航运繁忙。公路通省内外主要城镇。丹达河高水位时可通小船。产椰子。

丹麦  国名。位于北欧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包括日德兰半岛的大部分和附近的西兰、菲英、洛兰和博恩霍尔姆等约500个岛屿。南同德国接壤,北同瑞典、挪威隔海相望。面积4.3万平方公里。人口512.9万(1988,面积和人口均不包括格陵兰和法罗群岛),98%是丹麦人。居民多信奉基督教的路德宗。丹麦语为国语。首都哥本哈根。地势平坦,最高点海拔仅173米,平均海拔仅约30米。半岛西部及洛兰岛南部低处筑有海堤,半岛东部及菲英岛等地有小丘起伏。海岸曲折多峡湾。全国各地距海不超过80公里。海洋性温带阔叶气候,冬暖夏凉。月平均气温1月0℃左右,7月16℃左右,年降水量约600—800毫米。多风。有褐煤、泥煤、白瓷土、石油、硫等矿。公元九世纪建王国。1397年同瑞典、挪威组成卡尔玛联合,十六世纪和十九世纪瑞、挪两国先后脱离。1721年占领格陵兰。1940年被法西斯德国占领,1945年恢复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发展较快,已成国民经济的主体,主要有食品加工、造船、炼油、化学、电子等。国土三分之二为农业用地。畜牧业为主要农业部门,肉用畜产品产值超过乳产品。牛、猪、家禽养殖业发达,牛奶、奶油、牛肉、咸牛肉、奶酪、鸡蛋等产品质量较高。种植小麦、黑麦、马铃薯和牧草等。渔业发达,年捕鱼量130余万吨。半岛与各岛间的交通都靠船运或火车轮渡,半岛和菲英岛、西兰岛和洛兰岛间有铁路长桥柏连。出口以工业品为主,其次为肉乳产品,进口主要为煤、石油等。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旅游业相当发达。

丹佛  美国科罗拉多州首府。位于落基山脉东麓,临南普拉特河。人口50.5万(1984),大市区161.9万(1980,包括博尔德)。1858年发现金矿始建居民点,  1867年成为州首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东部人口西移影响,并作为落基山以西广大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工商业中心而迅速发展,成为该州最大城市。重要工业部门有矿山机械、科学仪器、宇航工业、化学、橡    胶制品、皮革、肉类加工等。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公园多,市容美丽,附近多滑雪场,是重要的旅游和疗养地,也是落基山旅游基地。

丹巴德  印度比哈尔邦南部城市。位于焦达讷格布尔高原东侧,达莫德尔河右岸。人口连郊区67.7万(1981)。与邻近的切里亚煤田(印度最大优质煤产地)、辛德里及其他七个镇构成联合城市。煤的转运站。有冶金、机械、化肥与化学药品、耐火材料、水泥、玻璃和食品加工等工业。有矿业研究  所。

丹布勒  斯里兰卡城镇。在康提城以北60公里处。公元一世纪起就修建著名的石刻雕像、庙宇,有一尊16米的卧佛。佛教朝圣中心。有公路通往各地。产稻和蔬菜。

丹皮尔  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西北海岸港口城市。在罗本附近。人口2,727(1976)。始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铁路与重要的汤姆·普赖斯山大铁矿相连,港口主要供输出铁矿石用。有大型球团矿厂。

丹吉尔  摩洛哥古老城市。在非洲西北角从大西洋进入直布罗陀海峡的入口处,形势险要。人口31.2万(1982)。建于公元前二世纪。几百年来为西方国家争夺之地。1923—1956年成为 国际共管下的城市(1940—1945年间被西班牙占领)。  1956年摩洛哥收回行政权,1960年完全恢复主权。1962年起被宣布为自由港。1965年建立自由贸易区。金融商业中心。有纺织、制革、烟草、金属和水产加工、水泥等工厂。非洲距欧洲最近港口之一,客运繁忙;输出柑橘、柠檬、鱼类及其制品。有国际航空站。城市分布在海滨山坡上,风光绮丽,气候温和,旅游业发达。

丹伯里  美国康涅狄格州西南部的工业城市。人口约6万。1889年建市。早期为制帽业中心,二十世纪初制帽工业渐衰,多种工业兴起。有机械、纺织、化学、电子、外科手术器械等工业产品。是1684年创建的古老城市,十七至十八世纪的古建筑物很多。城北的坎德尔·伍德湖是住宅区和休假胜地。

丹莱里  一译“邓莱里”。旧名“金斯敦”  。爱尔兰东部城市,西北距首都都柏林仅11公里。滨爱尔兰海。人口5.4万(1981)。原为渔村。1871年 建成大港口后成为都柏林的客运港。以爱尔兰活牛出口港著称。渔业与划船运动中心,有化工厂、大船坞。海滨为避暑及疗养胜地。

丹维尔  ①美国伊利诺伊州东部的城市。在芝加哥以南190公里处。人口3.9万(1980)。原是印第安人的村庄,1827年因建制盐场,白人来此定居。1869年建城。早期主要产煤和制砖,现为附近农业地区(盛产玉米和大豆)的商业和运输中心。工业以生产起重机车、整流器、喷雾剂以及糖果等为主。1850年林肯的律师事务所曾设于此。②美国弗吉尼亚州南部工业城市。濒丹河,在北卡罗来纳州边界以北仅5公里。人口4.6万(1980)。1793年始建,南北战争末期为南军的最后首府。周围盛产烟草,为全国最大的烟草市场。工业有卷烟、棉织品、玻璃、机床和纤维板等。

丹戎不碌  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外港,全国最大货运港。在雅加达市东10公里,滨爪哇海的雅加达湾。1887年建成人工港,可停泊吃水8—12米的船只,有许多船坞。公路、双轨铁路及运河同市区连接。输出橡胶、咖啡、茶叶、金鸡纳霜和石油。现为加工出口区。

丹戎巴来  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马六甲海峡沿岸城市。滨亚沙汉河左岸,距河口约15公里。地势低湿,附近多沼泽。多橡胶林,橡胶由此经海上出口。

丹戎塞贡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北头港口。位于爪哇海万丹湾。中世纪时海湾沿岸曾为胡椒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旅游地。现开采近海石油,建成新港,附近建有大型发电站。

丹戎塞洛  印度尼西亚东加里曼丹海港。位于卡延河河口,打拉根南部。内地富热带森林,产优质木材。木材、树脂和藤条的贸易中心。

丹老群岛   一译“墨吉群岛”。    缅甸沿海岛群。在安达曼海东侧。是中南半岛沿海最大的岛群,包括大小岛屿近900个,面积3,500平方公里。大体介于北纬9°30'—13°10'之间,主要岛屿有格丹、甘茂、兰比和泽代基等。各岛海岸曲折,地势高峻崎岖,最高点超过1,000米(在格丹岛上)。有热带雨林。以自然景色秀美著称。居民主要靠渔业、手工业和采集为生。以燕窝、海参和珍珠著名。有些岛上有橡胶园。土瓦等岛有锡、钨矿。

丹麦海峡  格陵兰东南部同冰岛之间的海峡。北通北冰洋,南连北大西洋。北极圈横穿海峡。长约483公里,北部最狭处宽290公里。东格陵兰寒流能把浮冰或冰山带到此海峡中,暖流亦可到冰岛附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5月),英德海军曾在此激战。

丹格里加  旧名“斯坦克里克”  。中美洲伯利兹的港口,斯坦克里克区行政中心。     北距伯利兹市60公里。人口6,661(1980)。建于十九世纪。周围农业区的贸易中心。近海捕鱼。有橘汁和罐头厂。海轮通伯利兹城。有长40公里的专用铁路通内地的热带作物种植园。

丹戎巴哈拉  马来西亚丁加奴州甘马挽县朱盖地区海滨聚落。东北方150公里南海大陆架有油气田。1978年开始建设为马来西亚第一座海上采油供应基地,建有石油专用港口,水深90米,可泊13—22万吨油轮,为全国最大的油港。附近有直落加弄钢铁厂。附近的日底建有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发电厂。

丹达卡兰亚高原   位于印度奥里萨邦、中央邦和安得拉邦之间。地形上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500—750米。平原分布于边缘。因德拉沃蒂河流贯中部,于杰格德尔布尔西40公里处,形成30米高的瀑布,注入戈达瓦里河。气候泪热,年降水量1,250—1,500毫米,变率大。林地占总面积的40%,以婆罗双树和柚木重要。矿藏有铁、铝矾土、锰、石灰石、玻璃砂等。铁矿质优且储量大。人口稀少,工业不发达,农业为粗放轮作制,有水稻、油料作物、玉米等。

丹戎加兰—直落勿洞  亦名“班达南榜”、“大南榜”),简称“丹戎加兰”、“直落勿洞”。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南部城市,南榜省首府。临南榜湾。人口28.4万(1980)。 原是两个城镇,丹戎加兰在北,直落勿洞在南,因市区扩展,合并为一市。东南侧有外港班让。 与爪哇岛孔雀港有航线联系,铁路、公路通巨港、占碑等地。苏门答腊岛南部地区胡椒、橡胶、金鸡纳树皮、咖啡的出口港。本世纪七十年代建成渔港。有炼油厂。

乌尔  古代西亚巴比伦尼亚南部奴隶制城邦。位于今伊拉克幼发拉底河下游右岸。约兴起于公元前三千年代,到公元前二十二世纪。乌尔纳姆建立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3—前2006年),重新统一巴比伦尼亚。都乌尔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末到前二十世纪初,在其子淑尔吉统治期间,成为西亚一大强国,其势力西至叙利亚,北达亚述城,西北达小亚细亚东部,东南抵埃兰。实行中央集权制,统治达百余年。由于奴隶逃亡和外族入侵,约在公元前1955年,为埃兰人和南方的阿摩列依人所灭。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掘其废墟,获得大批泥版书及器物,是研究两河流域早期历史的珍贵资料。现为考古与游览地。

乌汶  又名“乌汶叻差他尼”。泰国东南部城市,乌汶府首府。在蒙河下游北岸。人口5.07万(1980)。稻米、牛、猪、烟草等集散中心。有碾米、纺织、印刷等厂。交通枢纽,曼谷—乌汶铁路终点站,泰国到老挝南部的交通要冲。公路通那空拍侬和黎逸。沿蒙河汽船可驶至湄公河。空运通曼谷、乌隆等地。

乌法  俄罗斯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在乌拉尔山以西,别拉亚河畔,乌法河和杰马河注入处。人口106.4万(1985)。1574年建为要塞。铁路枢纽,河港。第二巴库及秋明油田多条输油管经此。全国最大的炼油工业中心,建有3座大型炼油厂,年加工原油总能力4,200万吨(1983)。另有机械制造(生产发动机、电机及电器设备、电缆、石油开采机械等)、石油化工(基本有机合成工业、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塑料、染料等)、木材加工、轻工和食品工业。有科学院巴什基尔分院及多所高等学校。

乌曼  乌克兰中部城市。在南布格河上游支流乌曼河畔。人口8.6万(1985)。  1616年见于记载,1795年建市。铁路支线终点。公路枢纽。工业以精密仪器制造为主,生产显微镜和放大镜。有著名的索维耶夫卡公园(建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

乌隆  亦名“莫肯”。泰国东北部城市,乌隆府首府。在銮河右岸。人口7.1万(1980)。农产品贸易中心。 有碾米、制糖、纺织等厂。交通枢纽,东北铁路北支线经本市达终点站廊开。公路北到廊开,南通坤敬,东达那空拍侬。空运通曼谷、乌汶等地。有风景秀丽的巴节湖,游览胜地。

乌干达  国名。在东非内陆,邻肯尼亚、苏丹、扎伊尔、卢旺达和坦桑尼亚。领有维多利亚湖西北部。面积23.8万平方公里。人口1,600万(1987),主要是布干达人、伊泰索人、布索加人、安科累人等。居民信基督教、天主教或伊斯兰教等。卢干达语较通行,英语为官方语言,斯瓦希里语为国语。首都坎帕拉。全境大部为海拔1,000—1,200米的高原,地势起伏微缓,尼罗河上游及卡富河、卡通加河等流经中南部,水流缓慢,浅平低洼处潴水形成基奥加湖等众多湖泊、沼泽,水网密集,有“高原水乡”之称。西缘属东非裂谷带,有爱德华湖、蒙博托湖等。多瀑布,富水力。热带草原气候为主,终年温暖,多数地区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十三世纪起,境内陆续形成一些王国。十九世纪初叶,大部已隶属布干达王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英、法、德等国殖民者相继侵入,1896年全境沦为英国保护地。1962年10月9日宣告独立,仍留在英联邦内。1967年废除境内各封建王国和国王,建立乌干达共和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农牧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80%。粮食基本自给,主产薯类、粟、玉米和高梁。主要经济作物有咖啡、棉花、烟草、茶、甘蔗等。牲畜多牛、羊。淡水渔业重要。少量开采铜、钨、锡、铍等矿产。有一些轻工、纺织、化工、卷烟、建材、木材、水泥企业及炼铜厂,水力发电较发达。出口以咖啡为主,占出口总值90%以上,其次是棉花、茶、铜等。进口以石油产品、机器装备、车辆、消费品为大宗。铁路通肯尼亚的蒙巴萨,是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

乌马考  西印度群岛波多黎各东部城镇。位于卡耶山脉山麓乌马考河畔。人口1.9万(1980)。1793年始建为镇,1894年建城。 附近为咖啡、烟草、甘蔗、蓖麻、稻米产区。有纺织、制糖、塑料、 蓖麻油榨制等工业。岛上铁路网东部端点。外港普拉亚—德乌马考,相距8公里,通铁路。

乌尤尼   玻利维亚西南部波托西省城镇。位于海拔3,665米的高原上,东北距波托西170公里。人口8,639(1976)。始建于1890年。贸易和矿业中心。东北的普拉卡约)和万查卡是银、铋、锌矿产地, 西有产盐地乌尤尼盐沼。拉巴斯—安托法加斯塔(智利)国际铁路的枢纽,并有支线南通阿根廷。有飞机场。

乌尔法  土耳其东南部城市,乌尔法省省会。人口15.9万(1984)。扼哈兰平原南口与通往叙利亚的公路,为农牧产品市场。古代为从安纳托利亚到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交通要道上的贸易中心。

乌尔姆  德国南部城市。在多瑙河上游左岸,伊勒尔河和布劳河汇流处。人口9.9万(1984)。公元854年始见记载,十二世纪建市。公路、铁路交通枢纽。工业以机械制造(机车车辆、电机、农机等)、纺织、家具、造纸、食品加工等为主。设有面包博物馆,陈列着古代埃及和中世纪的面包展品。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诞生地,故居原址上建有纪念碑。多中世纪城墙、城门、喷泉、哥特式大教堂等古迹。

乌列盖  蒙古最西部城市,巴彦乌列盖省首府。在蒙古阿尔泰山东北麓。人口1.87万(1979)。 以畜牧业为主,养牛业居重要地位。西部地区工业中心。有肉类加工、洗毛、服装、木器、制砖厂等,还有热电站。对俄罗斯贸易的要地。

乌伊拉  哥伦比亚西南部一省。面积1.99万平方公里。人口55.7万(1981)。  1905年设省。首府内瓦。东、中科迪勒拉山脉纵贯东、西,其间为马格达莱纳河上游谷地。山脉高峻,多雪峰,乌伊拉雪山海拔5,750米。谷地呈阶梯状,海拔470—1,000米。山地气候,年降水量1,800—2,500毫米,6—9月为干季。传统的畜牧区,以养牛为主,猪、羊、马和驴次之。谷地灌溉农业发达,主产咖啡、可可、玉米、甘蔗、香蕉、稻、棉花、甘薯等。有金、铁、铜、钨矿和森林资源。工业以纺织、水泥、食品、酿酒、制帽为主。公路纵贯全境。内瓦为大西洋铁路终点站。最南部有圣阿古斯丁考古区,以巨大石像著名。

乌克兰  国名。在欧洲东部,介于白俄罗斯、俄罗斯和摩尔多瓦之间,南临黑海和亚速海,西和西南同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接壤。面积60.37万平方公里。人口5,170万(1990),乌克兰人占四分之三,俄罗斯人约占五分之一,余为犹太人和波兰人等。城市人口约占60%。首都基辅。大部地区为平原,东、西、南部有丘陵和山地。大部属温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300—650毫米。克里米亚半岛南岸属地中海式气候。第聂伯河为航运干线。煤、铁、锰矿世界著称。1654年并入帝俄。1917年12月25日成立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同俄罗斯联邦等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共和国宣布独立。重工业、农牧业、交通运输业均发达,铁路长2.3万公里。工业以采矿(铁、锰、煤、天然气等)、钢铁、有色冶金、机械制造(舰船、内燃机车、拖拉机与农机等)、化工为主,电力和食品加工(肉类、油脂、糖、酒等)亦重要。农业主产冬小麦、玉米和甜菜。畜牧业(猪、奶牛等)亦盛。乌克兰科学院建于1919年。输出煤、金属、化工产品、农业机械、机车,输入机床、木材、石油、有色金属等。重要城市有哈尔科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顿涅茨克、克里沃罗格、扎波罗热和敖德萨等。

乌沙克  土耳其西部城市,乌沙克省省会。人口7.1万(1980)。海拔907米。有棉毛纺织、地毯、糖厂等。

乌纳河  萨瓦河右岸支流。源自克罗地亚东部迪纳拉山中段萨图尔山麓,西北流经波—黑共和国比哈奇折向东北,在德瓦尔附近接纳萨纳河,东北流汇入萨瓦河。长214公里,流域面积9,690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约200米2/秒。水流急湍,水力资源丰富。下游可通航小船。沿岸主要城市有比哈奇、德伏尔等。

乌拉尔  ①指俄罗斯乌拉尔山脉中、南段及其附近一带地区。多山地、丘陵。冬寒夏暖,年降水量350—750毫米。有卡马河及乌拉尔河等。铁矿、有色金属、石油及钾盐等矿藏丰富。采矿、机械、冶金、化工等重工业在全俄占重要地位。②乌拉尔经济区的简称。属俄罗斯。北起乌拉尔山北段,南同哈萨克斯坦相邻。包括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车里雅宾斯克州、彼尔姆州、奥伦堡州、库尔干州、巴什基尔和乌德穆尔特自治共和国。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人口1,988.8万(1985)。乌拉尔山以东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以西为俄罗斯平原的西北部。石油、天然气、铁、铜、铝土矿、锌、镍、钛、钒、金、铂族、钾盐、菱镁矿、石棉、煤等矿藏丰富。经济发达,为全俄最大的重工业区。工业以钢铁、有色冶金、机械、化工、电力为主,还有森林、木材和农畜产品加工等。农牧业较发达。主产麦类及饲料作物。乳肉畜牧业重要。以铁路、管道为主体的交通运输业发达。主要城市有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彼尔姆、乌法等。

乌拉圭  国名。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乌拉圭河下游东岸,与巴西、阿根廷为邻,东南临大西洋。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人口296万(1987),白种人占90%,印欧混血种人占8%,余为黑白混血种人和黑人等。城市人口占84%,是拉丁美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居民多信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国语。首都蒙得维的亚。境内南部为波状平原,北部和东部有少数低山,海拔均不超过600米;东部大西洋沿岸是低地,多沙丘和潟湖。亚热带湿润气候。1月平均气温约22℃7月平均气温10℃。年降水量950—1,250毫米,自西南向东北递增,季节分配均匀。5—10月多雾。河流短小,多发源于中部丘陵,分别注入大西洋和西部边境的乌拉圭河。盛产大理石,还有少量金、银、铜、铁、锰、煤等。十七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相继侵入,1777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25年8月25 日独立,成立乌拉圭东岸共和国(因位于拉普拉塔河东岸而得名)。畜牧业在经济中居首要地位,全国土地面积约75%用作牧场。内格罗河以北为传统的畜牧区,主养绵羊和牛,河以南以养牛为主。耕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1%,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乌拉圭河下游平原,种植小麦、玉米、稻米、棉花、亚麻、向日葵、甜菜、水果等。工业以食品、纺织、制革、服装等为主。农牧产品占出口总值的80%(1982),主要有羊毛及其半成品、肉类、乳制品和皮革等;输入石油、机器设备、车辆、化工产品等。

乌迪内  意大利东北部城市。位于阿尔卑斯山南麓,威尼斯东北133公里。人口10.1万(1983)。建于罗马时代。商业与工业中心。有金属加工、纺织(丝、棉)、皮革与食品等工业。有双重城墙环绕,古城堡耸立在城中高地上,还有罗马式大教堂。1976年曾受地震破坏。

乌季达  摩洛哥东北部城市。近阿尔及利亚边界。人口47.9万(1982)。建于十世纪。新市区围绕旧城发展。农产品集散地,葡萄酒、柑橘、谷物、牲畜、阿尔法草的贸易甚盛。有食品、金属和木材加工、化学等工厂。铁路枢纽,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干线在此有支线通贝沙尔。附近开采铁、铅、锌和煤矿。

乌法河  俄罗斯乌拉尔山西坡别拉亚河右支流。源自乌拉尔套山的乌法湖,曲折向西南流,在乌法附近注入干流。长918公里。流域面积5.31万平方公里。上游流经峡谷,多急流,中下游弯曲。河口处年平均流量388米2/秒。10月末—12月初到翌年4—5月初结冰,封冻期长5个月。下游建有巴甫洛夫卡水电站。河口起上溯可通航305公里。重要河港有乌法、克拉斯诺乌菲姆斯克。

乌贾因  印度中央邦西南部城市。人口28.2万(1981)。马尔瓦高原上经济中心之一。以产棉花和小麦著称。工业有纺织、面粉、酿造、制糖、榨油、砖瓦、五金铸造和农具制造等。位于昌巴尔河支流上源,谷壁似画,为印度教徒朝圣地。设有大学。

乌隆迪  “布隆迪”的旧称。

乌斯河  又名“大乌斯河”。英国英格兰东海岸的河流。发源于北安普敦郡布拉克利以西的山地,注入沃什湾。全长258公里。上游河道弯曲,坡降大,贝德福德以下可通航。下游河段(长56公里)几乎全为人工河道。对排泄东米德兰沼泽水,有重要作用。沿河有渔业和淘金业。

乌鲁克  古城名。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幼发拉底河下游右岸。早在远古时期,苏美尔人在此创建文化,史称乌鲁克文化(约公元前3400—前3100年)。居民制造铜器和陶器,建有巨大塔形建筑物,并创造图画文字,为后来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萌芽。公元前二十四世纪中期乌玛国王卢伽尔—扎吉西(约公元前2373—前2349年)建立的苏美尔国家,曾定都于此。

乌赫塔  俄罗斯欧洲地区东北部科米自治共和国石油天然气工业中心。在乌赫塔河畔,科特拉斯至沃尔库塔的铁路线上,人口10万(1985)。1931年设镇,1943年建市。工业以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加工为主,乌赫塔炼油厂年加工能力400万吨。还有建材、金属加工及木材加工。有伯朝拉石油科研设计院和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研究院分院。有工业学院。

乌韦阿岛  西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亚东部的岛屿。在南纬20°30′、东经166°35′。陆地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2,000余。西部有一系列小岛环绕的礁湖。东南部法亚韦是主要城镇。产椰子。

乌贝拉巴  巴西东南部城市。位于米纳斯吉拉斯州西部乌贝拉巴河岸,南距里贝朗普雷图160公里。海拔785米。人口18万(1980)。  1856年设城。牧牛和农业区的贸易中心,以每年五月举行的良种牛和农产品展览会著名。有制糖、水泥、石灰、制鞋等工业。交通枢纽,铁路直通巴西利亚、圣保罗和贝洛奥里藏特等城市。设有拉丁美洲社会经济研究机构。

乌布苏湖  蒙古西部大湖盆地北部的咸水湖。湖长84公里,宽79公里,面积3,350平方公里,蒙古第一大湖。湖面高722米。特斯河从东南流入。含盐度大,每公升湖水含盐18.7克,水质苦咸,不宜灌溉农田,更不适人畜饮用。附近草原疏稀,东部为沙漠,农牧业不甚发达。

乌卢阿河  洪都拉斯西部河流。源出拉巴斯省奥帕托罗山脉),向北流经中部熔岩高原、苏拉谷地,有支流希卡图约和梅霍科特汇入,在科尔特斯港东北注入洪都拉斯湾。全长240公里。下游为洪都拉斯重要农业区,盛产甘蔗、香蕉、大米、玉米、棉花和水果,人口稠密,多城镇。可通航小型船只。

乌代布尔  印度拉贾斯坦邦南部城市。人口23.3万(1981)。建于1559年。城内有马哈拉纳宫,为旅游地。附近有铅锌矿区,磷矿亦重要。有炼锌、水泥、棉纺织、酿酒、化学、制药、木器和玩具等工业。

乌尔根奇   旧称“新乌尔根奇”(1929年前)。乌兹别克西部城市,花拉子模州首府和工业中心。在阿姆河左岸谷地,沙瓦特运河畔。人口11.6万(1985)。铁路要站。主要有轧棉、榨油、缫丝厂,以及挖土机厂、建材厂、肉类等食品加工厂。设有师范学院。

乌兰乌德  旧称“上乌金斯克”(1934年前)。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的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在贝加尔湖东南、色楞格河下游两岸,乌达河注入处。人口33.5万(1985)。建于1666年。十八世纪起为外贝加尔的行政、军事和贸易中心。来自蒙古的铁路在此接西伯利亚大铁道。河港。工业以机械制造为主(有飞机制造,机车车辆、仪表、农机,电机厂等),农畜产品加工业发达,主要有制呢、肉类罐头、面粉厂等。木材加工及玻璃工业也较重要。有数所高校及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分部。

乌兰巴托  原名“库伦”,1924年改今名。蒙古的首都和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在北部肯特山南端,鄂尔浑河支流土拉河畔。海拔1,351米。人口55万(1989),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1639年建城后,逐渐发展成为宗教、商业和行政中心。集中全国工业生产的半数以上,以肉、乳加工为主,还有建筑材料、木材加工和电力等。公路枢纽。有铁路、航空线同中国、俄罗斯相通。设有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市内唯一的喇嘛寺院是游览胜地。

乌兰固木  蒙古西北部城镇,乌布苏省首府。位于大湖盆地。人口1.79万(1979)。牧业发达。农业发展较早。有面粉厂、畜产品加工厂。地区商业中心。通往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重要道路。

乌戎潘当  华人称“荣班塘”,旧名“望加锡”。印度尼西亚城市,南苏拉威西省首府。位于苏拉威西岛西南,扼望加锡海峡、弗洛里斯海和爪哇海的要道,亚、澳两大陆间的交通枢纽。人口70.9万(1980)。港外有许多小岛,建有防波堤。港口水深,设备优良,可泊万吨海轮。离城20公里有哈山努汀机场,为联系印尼东西部主要城镇的空中门户。有农产品加工、纺织、编织、皮革等。出口椰干、咖啡、香料、藤条和飞鱼鱼子酱。附近马罗斯县有石灰岩洞穴,有五千年前的石器、壁画及生物化石,已经被辟为列昂列昂史前期公园。

乌伊拉山  一译“维拉山”。哥伦比亚的次高峰。在中南部乌伊拉省、托利马省和考卡省交界处,西北距卡利80公里。海拔5,750米。为中科迪勒拉山脉最高峰。由火成岩组成。峰顶终年积雪。

乌多姆塞  一译“乌隆赛”,亦名“孟赛”或,“芒赛”。老挝省级行政区。位于上寮西部,面积1.83万平方公里。人口18.7万(1985)。省会芒赛。原为琅勃拉邦省的芒赛地区,  1961年成立澜沧省,  1967年改今名,“乌多姆塞”意为“富饶和胜利”。境内多山,有南塔河及南宾河自东北往西南流,注入湄公河,湄公河自西往东流贯省内南部,多峡谷、险滩与瀑市。山坡丛林密布。有小型灌溉渠。种植水稻、玉米、木薯、豆类等,饲养水牛、黄牛与马。

乌苏卢坦  ①萨尔瓦多东南部一省。南濒太平洋。面积2,130平方公里。人口45.4万(1987)。首府乌苏卢坦。大部为山地,多火山,西为伦帕河谷,南有沿海平原,海岸曲折。河流众多。1865年设省。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盛产棉花、咖啡、甘蔗、玉米、水果。畜牧业以牛、马为主。有硫黄、石灰等矿藏。工业以农牧产品加工为主。铁路横贯全省。②萨尔瓦多东南部城市,乌苏卢坦省首府。位于乌苏卢坦火山东麓太平洋沿岸平原上,西北距圣萨尔瓦多90公里,海拔90米。人口3.1万(1984)。周围地区农畜产品的商业和工业中心。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圣萨尔瓦多—拉乌尼翁铁路枢纽,有支线通城南渔港埃尔特里温福。

乌苏里江  黑龙江中游右支流。由源出俄罗斯境内锡霍特山南部的乌拉河与道比河汇成。向东北流到哈巴罗夫斯克  (伯力)同黑龙江汇合。自乌拉河河源起算长897公里。流域面积19.3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左岸(在中国境)有松阿察河、穆棱河、挠力河,右岸(在俄罗斯境)有伊曼河、比金河及霍尔河。下游年平均流量为1  ,150米2/秒(最大10,520米2/秒)。汛期从3月末到8月。从乌苏里江支流松阿察河起到乌苏里江主航道与黑龙江汇合点止,为中、俄界江。江面宽阔,水流缓慢,多汊流及岛屿。结冰期长约4个月(12月到翌年3月)。水产丰富,有大马哈鱼、鲟、鳟等名贵鱼类,东珠(珍珠)为著名特产。上游在列索扎沃茨克以上可流放木材,下游可通航。

乌里维亚  哥伦比亚北部瓜希拉省城镇。位于瓜希拉半岛沿海低地,西距里奥阿查80公里。人口1.2万(1981)。始建于1930年。气候干燥,居民多从事捕龟、采集珍珠和晒盐等。有制革厂。附近有油田。有飞机场。

乌松布拉  “布琼布拉”的旧称。

乌拉尔图  古国名。亦称“凡湖王国”。公元前九世纪中期,居住在小亚细亚东部凡湖地区的乌拉尔图人建立的奴隶制王国。都城图什帕(今土耳其凡城)。公元前九世纪后,国内统一。公元前八世纪后期,领土达南高加索。嗣后,不断遭受亚述入侵。到公元前七、六世纪之交,为斯基太人和米提亚人所灭。乌拉尔图以建筑、雕刻、青铜工艺品等著称。

乌拉尔河  古名“亚伊克河”(1775年前)。源出俄罗斯南乌拉尔的乌拉尔套山脉东北坡,曲折南流,在哈萨克斯坦西北部注入里海。长2,428公里,流域面积23.1万平方公里。下游年平均流量约400米2/秒,河口年径流量约8立方公里。春汛期占全年水量的80%。中上游谷深流急。自奥尔斯克起转为东西向,穿过峡谷,河谷展宽。沿河多处建有水库和运河,乌拉尔斯克以下可通航。上游11月初至翌年4月初、下游11月末至翌年3月末结冰,封冻期长4—5个月。沿岸主要城市有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奥尔斯克、新特罗伊茨克及奥伦堡等。

乌拉圭河  南美洲南部河流。发源于巴西南部圣卡塔琳娜州的热拉尔山脉,流经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与巴拉那河汇合成拉普拉塔河。全长1,900公里。流域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平均流量4,660米2/秒,最大洪水流量37,000米2/秒。上游弯曲、狭窄;中游为巴西—阿根廷界河,河床渐宽,但有瀑布和急流;下游为乌拉圭—阿根廷界河,河床开阔,岛屿罗列,康塞普西翁至弗赖本托斯—带,河面宽达10—15公里。派桑杜以下通海轮,河轮可抵萨尔托。富水力,阿、乌两国已在大萨尔托瀑布合建装机容量162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

乌波卢岛  太平洋中南部西萨摩亚主要岛屿。在南纬13°55′、西经171°45′。陆地面积1,114平方公里。人口10.9万,西萨摩亚人口最多的岛屿。火山岛。中部为山地,西北沿岸有肥沃低地,为重要种植园带,产椰子、可可。北部阿皮亚是西萨摩亚首都,西北端法莱奥洛有飞机场。建有环岛公路。

乌瑟多姆  波兰语称“乌兹纳姆”。波罗的海南岸岛屿,与沃林岛同处奥得河口外,南侧形成什切青湾(奥得湾),北侧亦出现敞开式的波美拉尼亚湾(波莫瑞湾)。向海一面岸线平直,向大陆一面曲折。面积442平方公里。原属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1945年将东端(沿希维纳海峡西岸)的长条状地带划归波兰,其余绝大部分仍属德国。

乌姆盖万  ①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人口最少的酋长国。位于阿曼半岛西岸,滨临波斯湾。在内陆有飞地法拉吉绿洲。面积约800平方公里。人口1.4万(1982),绝大部分居住在首府乌姆盖万与法拉吉绿洲。渔业在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农业集中在法拉吉绿洲,主要种植椰枣。②乌姆盖万酋长国的首府。位于波斯湾沿岸。为渔业与采珠业中心,有木船制造业。

乌泰他尼  又称“色梗港”。泰国中西部城市,乌泰他尼府首府。在猜纳的西北方。人口1.71万(1980)。稻米集散中心。有碾米、锯木等厂。公路通猜纳和曼谷等地。市郊3公里的麒麟山,高200米,建有佛殿,游览胜地。

乌班吉河  刚果河(扎伊尔河)重要支流。发源于扎伊尔蒙博托湖北部高原,自西向东流。上游称韦雷河,中下游构成中非共和国、刚果与扎伊尔界河,在利兰加南注入刚果河。长约2  ,500公里(以韦雷河上源起计),流域面积77.3万平方公里。水量丰富,汛期下游流量3,300米2/秒。班吉至河口间(650公里)全年通航,雨季通航里程1,450公里。

乌得勒支   荷兰中部城市,乌得勒支省首府。阿姆斯特丹—莱茵运河沿岸的重要港口。人口23.5万(1982)。水运中心。铁路枢纽。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器、纺织、金属加工等。国际工业博览会所在地。贸易和文化中心。有古老的大教堂、大学(建于1636年)、天文台和博物馆。

乌彭巴湖  扎伊尔湖泊。在国境东南部加丹加高原上,海拔1,000米。面积530平方公里。处刚果河(扎伊尔河)上游低湿地,水浅,深度平均不足半米,最深3.5米。湖区辟为国家公园。

乌斯马尔  古代玛雅城市遗址。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部,梅里达以南80公里处。建筑区面积60公顷,是古代普乌克建筑艺术的代表,被称为玛雅古国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城市建于公元987—1007年之间,公元1000年以后,托尔特克人入侵尤卡坦,建设中止。1441年废弃。主要建筑物有大金字塔和马盖希安庙,还有酋长宫等。

乌斯怀亚  世界最南的城市,阿根廷南部火地岛地区的首府。处西经68°20′、南纬54°47′,在比格尔海峡北岸乌斯怀亚湾畔。人口约1.5万(1984)。始建于1870年,1893年设城。主要经济部门是电器、木材加工、渔业和旅游业。居民多从事伐木、养羊、捕鱼等生产。天然良港,有班轮通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海军基地。有飞机场。南距南极半岛1,000公里,是南极考察船的重要补给基地。

乌鲁阿潘  墨西哥中西部米却肯州城市。位于横断火山带乌鲁阿潘山南坡,海拔1,611米。人口14.7万(1980)。始建于1533年。周围盛产咖啡、甘蔗、水果、粮食,为农业区的贸易中心。有食品、木材加工等工业,并以印第安人的漆器、玻璃器皿、陶器等手工业品著名。风景优美,多殖民时期建筑,为旅游胜地和攀登帕里库廷火山的基地。

乌普萨拉  瑞典东部城市。滨菲利斯河,近梅拉伦湖。周围沃野,森林茂密。人口15万(1984)。有铁路南通首都斯德哥尔摩,北达海港耶夫勒。是历史和文化名城,瑞典国王的加冕典礼在此举行。军事和航空基地。有许多科研机构和大学,如建于1477年的瑞典大学。还有古斯塔夫斯一世等名人陵墓(在建于十三世纪的大教堂内)等。

乌尤尼盐沼  玻利维亚最大的盐沼。在波托西省西部高原内,海拔3,660米。长150公里,宽130公里,面积9,065平方公里。由古老的明钦湖干涸而成。沿岸建有盐场,主要盐场间有公路相通。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仅在12月至次年1月雨期积水时,经由利佩斯河泄水。

乌日哥罗德  乌克兰西南部城市,外喀尔巴阡州首府。在东喀尔巴阡山西南麓、乌日河畔。邻近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人口10.7万(1985)。建于八至九世纪。公路枢纽、铁路要站和航空港。是输出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的枢纽站。工业以木材加工、仪器和天然气设备制造为主,有大型胶合板家具厂、仪器厂、天然气输送机厂。有综合大学、历史博物馆、绘画陈列馆、十一至十七世纪建筑古迹。为东喀尔巴阡山旅游中心之一。

乌贝兰迪亚  巴西东南部城市。在米纳斯吉拉斯州西部阿拉瓜里河支流邦雅丁河畔,海拔854米。 人口23万(1980)。1892年设市。内地农牧区的贸易中心。有以肉类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以及冶金、机械、塑料、化学等工业。圣保罗至巴西利亚铁路中途站。有飞机场。设有大学。

乌卡亚利河  秘鲁东部大河,亚马孙河主源之一。由发源于安第斯山脉东坡的阿普里马克河和乌鲁班巴河在阿塔拉亚汇合而成。向北穿过山岭,流经森林密布的泛滥平原,在伊基托斯西南88公里处同马拉尼翁河汇合而成亚马孙河。长约1,600公 里,连同其最长的支流阿普里马克河则为2,700多公里。吃水浅的船只可从河口上溯1,080公里抵普卡尔帕。为秘鲁东部地区与外界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

乌卢古鲁山  坦桑尼亚东部山地。在达累斯萨拉姆西176公里。由片麻岩构成,孤立耸峙于沿海低地之上,最高峰基姆汉杜山海拔2,653米。雨量丰富,迎风坡长有热带常绿林。人烟稠密,农业发达,是首都蔬菜和水果供应地。盛产木材。也是重要云母矿产地。

乌尔米耶湖  雷扎耶湖的现在名称。

乌苏里斯克  中国传统名称为“双城子”。旧名“尼科利斯科耶”(1898年前),“尼科利斯克”(1898—1926),“尼科利斯克—马苏里斯基”(1926—1935),“伏罗希洛夫”(1935—1956)。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南部、绥芬河下游左岸城市。人口15.6万(1985)。铁路要站。以榨油、制糖、面粉、肉类加工、皮靴等农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原属中国。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被帝俄割占。

乌苏图森林  斯威士兰西部人造林。位于大乌苏图河上游。面积5.4万公顷,松树和桉树是主要树种。在布尼亚设有纸浆厂,年生产能力15万吨。

乌里雅苏台  曾名“扎布哈朗特”。蒙古西部城市,扎布汗省首府。在扎布汗河支流博格多河畔。人口6,600。古代贸易要道。建于1735年。西部的商业城市,羊毛集散地。公路要站。有洗毛等畜产品加工厂。东部有温泉。

乌利西环礁  西太平洋加罗林群岛雅浦区岛屿。位于北纬9°58′、东经139°40′。由40多个小礁屿组成的大环礁,陆地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710(1980)。主要小岛是穆格穆格,长0.8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在此建立水上机场。1944年后成为美国海军基地。

乌拉尔山脉  在俄罗斯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之间,其东麓为欧、亚两洲分界线。北起喀拉海的拜达拉茨湾,南至奥尔斯克附近,延伸2,000多公里。宽40—150公里。是伯朝拉河、伏尔如河、乌拉尔河同鄂毕河流域分水岭。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均有分布。西坡较缓,东坡较陡。可分极地、亚极地、北、中、南五段。一般海拔500—1,200米。最高点亚极地乌拉尔的纳罗达峰,海拔1 ,895米。中乌拉尔地势低平,最低处海拔仅350米,构成亚欧两洲的宽阔通道。除北部属寒带外,大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地区河流流入北冰洋,中、南部地区多注入里海。森林资源丰富,分布上限从北部的300米到南部的1,200米。西部以云杉和冷杉为主,东坡松、落叶松、桦分布较广。南乌拉尔属森林草原和草原带。矿藏以铁、铜、锌、铝土矿、镍、钒、钛、铬和钾盐等为主。

乌拉尔斯克   哈萨克斯坦西北部城市,乌拉尔斯克州首府。在乌拉尔河右岸。人口19.2万(1985)。哈萨克斯坦的古城之一。1613年建为要塞。十九世纪曾为贸易中心。铁路要站。河港和航空港。工业以肉罐头、鱼、奶制品等食品加工以及皮毛、毡靴,制革等轻工业为主,还有农机及汽车修配厂等。建有甘草根加工厂。设有农业、师范学院,历史地志博物馆。

乌班吉沙里  中非共和国的旧称。因流经境内的乌班吉河及沙里河得名。

乌桑巴拉山  坦桑尼亚东北部山地,介于潘加尼河谷地与肯尼亚边界之间。自西北向东南延伸,长113公里,宽32—64公里。上升作用形成的断块山,最高点海拔2,230米。顶部平坦,边坡峡谷深切。东南迎风坡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热带森林茂密;背风面气候干旱,被覆旱生灌丛。重要木材产区;盛产咖啡、茶叶、玉米、水稻;畜牧业也发达。有科罗圭、卢绍托等城镇。

乌塔卡蒙德  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尼尔吉里丘陵西北的城市。海拔2,300米。哥印拜陀—班加罗尔公路的中途站。人口7.8万(1981)。丘陵区的政治、经济中心,邦的避暑胜地。有制茶、火药、照相电影胶片和X光胶片制造业,还有刺绣业。有大植物园。

乌斯蒂卡岛  地中海的第勒尼安海中的火山岛。在西西里岛西北岸附近,属意大利。岛呈椭圆形,最高点海拔239米,面积8平方公里。人口1,099(1978)。产葡萄、谷物与水果,有捕鱼业。东北岸的乌斯蒂卡镇与港口是全岛中心,有海轮与巴勒莫相往来。

乌鲁班巴河  秘鲁东南部河流,乌卡亚利河主要支流和河源之一。上游叫维尔卡诺塔河,发源于库斯科省南部的维尔卡诺塔山脉,向西北穿过安第斯山脉,在阿塔拉亚同阿普里马克河汇合成乌卡亚利河,长约720公里。上游落差大,多急流,富水力资源;下游可通小船。

乌克瑟勒松德  瑞典东部的市镇,滨波罗的海。人口1.4万。不冻港。瑞典中部的铁矿石由此运出。有炼铁厂、玻璃厂和焦炭窑。

乌苏马辛塔河  中美洲最长、水量最大的河流。源出危地马拉西部的库查马塔纳斯山脉,由帕西翁河与萨利纳斯河汇成,向西北流入墨西哥,在圣佩德罗附近注入坎佩切湾。河口部分与格里哈尔瓦河相汇合。上游为墨西哥与危地马拉的界河。全长1,100公里,流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730米2/秒。从河口上溯可通航480公里。河谷为玛雅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乌连戈伊气田   世界最大气田之一,探明储量在7万亿立方米以上。位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北部(66°N,78°20′E)。储气层平均厚80米,最厚达211米。1966年发现,  1975年着手开发,1978年投产。八十年代中期年产气1,1000亿立方米以上,最终年设计能力2,500亿立方米。所产天然气主要供应俄罗斯欧洲地区和出口。

乌姆赖比阿河  摩洛哥最大河流。 源出中阿特拉斯山西坡,先西南流,后转西北,在杰迪代附近注入大西洋。长556公里。 纳阿比德河、泰索特河等支流。年内流量变动于30—1,000米2/秒之间。上游流经山区,水势汹涌;下游进入平原,水流平稳,汛期泛滥;河口处形成浅水三角湾。干支流上建有多座水坝,有防洪、灌溉之利。

乌兹别克斯坦  国名。在亚洲中部。介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之间,南同阿富汗相邻。面积44.7万平方公里。人口2,032万(1990),乌兹别克人约占三分之二,余为俄罗斯人等。首都塔什干。东部属天山山系和吉萨尔—阿赖山系的西缘,内有费尔干纳盆地,中、西部主要是沙漠。地震频繁。大陆性气候。平原地区气候干燥,夏季炎热,年降水量仅80—90毫米。山区年降水量可达900毫米以上。全境属内流区,阿姆河与锡尔河干支流富灌溉之利。有布哈拉、撒马尔罕、塔什干、费尔干纳等绿洲。矿藏有天然气、煤、石油及铜、铅、锌、钨、钼、金等。原属浩罕等汗国。十九世纪下半叶并入帝俄。十月革命后,成为自治共和国,属俄罗斯联邦。1925年改为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8月31日正式宣布独立,改国名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是中亚地区重要的棉花产地,也是天然气、羔皮和生丝的主要产区。棉田约占全国耕地的一半(但纺织业相对落后)。养羊业发达,盛产羊羔皮,生丝、洋麻、稻米、葡萄和水果也很重要。工业以轧棉、纺织、农业机械制造、食品加工、采矿和化工为主。输出棉花、羊羔皮、生丝、洋麻、水果等,输入粮食、石油和石油制品等。运输以铁路为主。

乌里扬诺夫斯克  ①州名。俄罗斯行政区。在伏尔加河中游。面积3.73万平方公里。人口131.5万(1985)。  1943年设州,首府乌里扬诺夫斯克。伏尔加河右岸为丘陵(海拔220—270米),左岸是平原。矿藏有油页岩、泥炭和磷灰石。温带大陆性气候, 1月平均气温—13℃,7月19℃。年降水量约400毫米。工业以机械制造(汽车、重型机床、柴油发动机等)、大麻纺织、食品加工为主。盛产小麦、黑麦、大麻和向日葵。乳用畜牧和养猪业亦盛。②市名。1924年前称“辛比尔斯克”。俄罗斯西部城市,乌里扬诺夫斯克州首府。在伏尔加河中游古比雪夫水库西岸。重要港口。人口54.4万(1985)。  1648年辟为要塞,十八世纪为重要商业中心。铁路枢纽。工业以机械制造(公共汽车、重型及万能机床、发动机等)为主。有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列宁的故乡。设有列宁纪念馆和国立图书馆。

乌拉尔卡缅斯克  旧名“卡缅斯克”(1940年前)。俄罗斯乌拉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城市。在中乌拉尔山东侧、卡缅卡河和伊谢季河汇流处。人口20万(1985)。  1701年因建炼铁厂和铸造厂兴起。 铁路枢纽。附近富铝土矿。有大型炼铝厂,还有钢管、有色金属加工、建筑构件、电机及热电等厂。

乌彭巴国家公园  一译“卢彭巴国家公园”。扎伊尔东南部自然保护区。在乌彭巴湖区与基巴拉山之间。面积11,730平方公里。海拔1,200—1,860米。境内有平原、湖泊、山地,多瀑布、峡谷,植被以热带草原为主。建于1939年, 旨在保护山地斑马。另有狮、羚羊、麋、象、猴、豺、鬣狗等野生动物。湖沼栖息多种鸟类。公路通利卡西。

乌鲁布蓬加瀑布  巴西巴拉那河上游的瀑布。在圣保罗州和马托格罗索州交界处,蒂埃特河汇流点以北约12公里,东南距圣保罗市约640公里。落差10米。筑有南美最大的综合发电站之一,向大圣保罗等城市供应电力。瀑布以下可通航至巴拉圭边界上的塞特克达斯(瓜伊拉)瀑布。

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  哈萨克斯坦东北部城市,东哈萨克州首府。在阿尔泰山西麓山前地带,额尔齐斯河同乌利巴河的汇合处。人口30.7万(1985)。  1720年建为要塞。1868年建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市内铅—锌联合企业及附近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水电站的兴建发展较快。铁路枢纽。河港重要的有色冶金工业中心。建有大型的铅—锌、钛—镁联合企业。还有机械制造(矿山设备、仪表)、纺织、建材工业及木材和食品加工业。设有师范学院和建筑道路学院。

乌德穆尔特自治共和国  属俄罗斯。在乌拉尔山以西、卡马河下游同维亚特卡河之间。面积4.21万平方公里。人口156万(1985),俄罗斯人占57%,乌德穆尔特人占34%。首府伊热夫斯克。北部为上卡马丘陵,海拔200—300米。中、南部为东欧平原的东缘,地表岗丘起伏。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14—-15℃,7月17—19℃,年降水量400—600毫米。有石油、泥炭等矿藏,富森林资源。1920年作为沃特自治州的一部分,  1934年改为自治共和国。经济上属乌拉尔经济区。工业以机械制造(汽车、石油机械、机床、摩托车等)为主,次为石油开采、钢铁、木材加工。乳肉用畜牧业较发达。农作物主产黑麦、燕麦和亚麻。铁路及管道运输发达。主要城市有伊热夫斯克、萨拉普尔和沃特金斯克。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十画[丿] 十一画[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