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环网查询工具 >> 行政区划 >> 世界地名索引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   十画[ 丿]   十一画[ 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

[八画·丿]

   

钏路  日本北海道东南岸城市。临太平洋。人口21.5万  (1986)。  1922年设市。北海道东部经济、文教、交通中心。拥有钏路煤田一部。采煤业始于1888年。加工工业以食品、纸浆、造纸为主,次为化肥、印刷等。渔业发达,为远洋渔业基地。水陆交通连接点,商业中心。

迭戈苏瓦雷斯  今名“安齐拉纳纳”。马达加斯加北部港市,安齐拉纳纳省首府。东临印度洋。人口10万(1982)。天然良港。1500年葡人迪亚士到达,  1885年被法国占领后建为海军基地。港口输出花生、海盐、香精等。有大型船舶修造厂以及食品、肥皂等工业。公路通马任加和塔那那利佛。有航空站。

阜姆  即“里耶卡”。

卑谬  缅甸南部城市。伊洛瓦底江下游左岸河港。人口14.8万(1973)。公元八世纪时曾为王都。自古以来是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和三角洲地区间的贸易纽带和南来北往的交通孔道。特产绸缎、漆器。有碾米、纺织、锯木、建筑材料等工业。仰光—卑谬铁路的终点,又是卑谬—洞鸽公路的起点。多佛塔,以瑞珊都和瑞那端两塔最著。

卑尔根  挪威西南海岸的港口、全国最大城市之一,航运和商业中心。濒瓦根和普迪峡湾。人口20.7万(1983)。建于1070年。拥有庞大的商船和渔船队。全国约半数鱼类及其制品经此外运。有造船、鱼产加工、纺织、化学、冶金和机械等工业。铁路通首都奥斯陆。设有大学和气象、生物、渔业等研究所。有自然历史、渔业和工艺艺术博物馆,还有建于十二、十三世纪的玛丽亚等大教堂以及王宫等古迹。旅游业发达。

备中  日本本州西部旧山阳道的国名。在今冈山县西部。

备后  日本本州西部旧山阳道国名。在今广岛县东部。

备前  日本本州西部旧山阳道国名。在今冈山县东南部。

欣代  莫桑比克港市。在赞比西河三角洲北翼。人口2.6万。曾为全国重要贸易口岸和赞比西河流域通海门户。后被贝拉港取代。现为附近所产蔗糖、椰干的输出港和渔港。有大型糖厂和木材加工工业。小汽轮沿河上溯至太特。

欣古河  南美洲亚马孙河右岸重要支流。源出马托格罗索高原,曲折北流,在莫兹港以下、古鲁帕大岛东南注入主注。全长约1,980公里,流域面积51.3万平方公里。河口平均流量为16,000米2/秒。最大支流伊里里河长1,100多公里。上游水流平缓,南纬10°以北则多急流瀑布;下游河宽水深,但海轮只能从河口上溯200公里至索西尔。富水力,本世纪七十年代末建成欣古—阿拉瓜亚水电工程。

欣杜巴格  巴基斯坦最大铬铁矿产地。位于俾路支省若布河上游左岸,散得曼堡西南部,海拔1,856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生产。窄轨铁路和公路通基达,东北通散得曼堡。

所泽  日本关东地方中部城市。位于埼玉县南部,武藏野台地上。面积71.8平方公里。人口26.8万  (1985)。1950年设市。原为农产品集散中心,交通要冲,曾建飞机场等军事设施。现以电机、食品和金属加工工业为主,多中小企业。商业发达,第三产业人口占在业人口三分之二。

所罗门海  西南太平洋的边缘海。位于新几内亚岛以东、珊瑚海以北、所罗门群岛以西和新不列颠岛以南的广大海域。南与珊瑚海相通。

所罗门群岛  ①西南太平洋的岛群。在新几内亚岛以东。陆地总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群岛分为两部分:西北部的布干维尔、布卡等岛屿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属岛;东南部各岛为1978年7月独立的所罗门群岛。②西南太平洋的岛国。在南纬5°—12°、东经155°—170°。由瓜达尔卡纳尔岛、新乔治亚岛、马莱塔岛、舒瓦瑟尔岛、圣伊萨贝尔岛、圣克里斯托瓦尔岛、圣克鲁斯群岛和周围许多小岛组成。陆地总面积29,785平方公里。人口27万(1985),主要为美拉尼西亚人。首都霍尼亚拉。各岛多火山,地震频仍。属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3,000毫米以上。森林茂密,林地占全境90%。1893年沦为英国保护地,称英属所罗门群岛。1976年内部自治,1978年7月7日宣布独立。主要生产和出口椰干、木材、海产和油棕,还产稻米、可可、甘薯、香蕉、波萝、橡胶等。有金、铝土、铜和镍等矿产。

和泉  日本本州中西部城市。属大阪府。在堺市南。人口13.8万  (1986)。市区北为冲积平原,南为山地与丘陵。旧和泉国中心地。多古代遗迹。1956年设市。原日本的产棉地区。纺织工业为主,多为中小企业。人造珍珠、玻璃细工等有名。还有机械与钢缆制造。近郊果树园艺业发达,产“和泉橘”有名。

和平港  海地共和国西北岸港市,西北省首府。位于大西洋岸,东距太子港160公里。人口约2.2万。始建于1665年。1902年大火烧毁后重建。周围盛产咖啡、香蕉、剑麻、烟草、稻米和可可。出口咖啡、皮革和苏木等。附近有银、雪花石膏等矿。近海捕鱼中心。公路通戈纳伊夫。

和歌山  ①日本本州南部的县。一级行政区。在纪伊半岛的西部,隔纪伊水道与四国的德岛县相邻。南临太平洋。面积4,724.6平方公里。人口107.3万(1990)。全境几全为纪伊山地占据,少平原。最高点护摩坛山海拔1,372米。纪川为最大河流。气候温暖,北部少雨,南部年降水量4,000毫米以上。有台风灾害。富森林(占全县面积77%)。旧纪伊国。今包括7市。首府和歌山市。石油、钢铁、纺织、化学、食品、机械工业为主,还有皮革、造纸。漆器、伞等传统工业有名。果园业发达,盛产柑橘。鱼产丰富。海、陆、空运输较发达。和歌山、下津町、海南、有田构成临海工业地带核心。②日本本州岛南部纪伊半岛上的城市。和歌山县首府。临纪伊水道。人口40.2万(1986)。1585—1619年筑城后兴起。1889年设市。市区南北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中为纪川河口平原。工业以钢铁、化学、纺织、机械等为主,还有食品工业。传统的木材、家具、建筑材料等工业有名。和歌山港,1945年建成。有铁矿专用的北港和木材专用的南港。与四国小松岛有定期航线。有旧和歌山城及古神社、寺院等名胜古迹。

采列  斯洛文尼亚东部城市。在萨瓦河左岸支流萨维亚河畔,西南距卢布尔雅那约60公里。人口3.2万。始建于公元二世纪。1918年属南斯拉夫。铁路交会点。工业有钢铁、锌冶炼、化学、冷藏设备制造、木材加工、纺织等。有著名的玛尔斯寺院、古城墙和要塞遗迹。市郊有水电站,并开采褐煤。

采法特  以色列上加利利地区城市,为犹太教圣城之一。人口1.65万(1982)。位于约旦河谷地西侧的山地上,海拔845米。工业有制造速溶咖啡和糖果,以及纺织等小型工厂。旅游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以山区风景吸引画家等艺术家。

采蒂涅  南斯拉夫城镇。属黑山共和国。在洛夫琴山东麓、铁托格勒西约29公里处。人口1.2万。曾是黑山的政治、文化中心。工业有日用电器制造、皮革加工、印刷等。设有民族解放战争博物馆、诗人尼哥斯陈列馆,并有建于中世纪的修道院、教堂。

采格莱德  匈牙利中部城市。属佩斯州。在多瑙河与蒂萨河之间,西北距布达佩斯64公里。人口4万(1984)。铁路、公路枢纽。位处蔬菜、水果和葡萄种植区中心。有牲畜饲养业。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部分居民从事农业。

朋古兰岛  印度尼西亚纳土纳群岛中的最大岛屿。位于马来半岛东部和加里曼丹西部的南海中,在西加里曼丹的达土角西北约225公里。周围有许多小岛,面积231平方公里。热带森林茂密,伐木业颇盛。产椰子。

肥后  日本九州中部旧国名,今熊本县地域。参见“肥前”。

肥前  日本九州西北部旧国名。今佐贺、长崎县大部地区。原来肥前与肥后为一国,称“火国”,后分为火前、火后两国。在《风土记》中,将火改成肥(此两字日本读音相同),故有肥前、肥后之称。

肥前  半岛日本九州西部的半岛。广义指佐贺县西部和长崎县。包活东松浦、北松浦、西彼杵、长崎、岛原等半岛。为旧肥前国地方。狭义指佐贺、长崎两县交界处向西的半岛。

肥沃新月地带  西亚的古文化发源地。包括西北—东南走向的美索不达米亚,以及略作东北—西南走向的西亚裂谷带中、北段。两区相会于幼发拉底河中游以西地方,在地理分布上合成一新月形地带,包括今伊拉克东北大半部、土耳其东南边缘,叙利亚北部与西部,黎巴嫩、巴勒斯坦以及约旦西部。在此地带内,因灌溉水源丰富或降水较多,有利于农、牧业与文化发展。与北面地形崎岖的托罗斯山、扎格罗斯山,或与南面荒旱的阿拉伯高原相比,都显得较为肥沃,故有此称。具有五、六千年以上的历史,著名古国有巴比伦、亚述与腓尼基等。

的黎波里  ①黎巴嫩北部港市,北黎巴嫩省省会。位于阿里河口。人口17.5万(1980,包括郊区米纳),为全国第二大城。始建于公元前700年,1909年通往叙利亚霍姆斯的铁路筑成后发展迅速。现除作为叙利亚的出海口之一外,也是来自伊拉克基尔库克油田的油管的终点站之一,为商业、工业与旅游业中心。工业有炼油、肥皂、制革、轧棉、针织、烟草与水果加工。并为海绵采集业中心。主要出口货物有丝织品、肥皂、柑橘、皮张、烟草与羊毛。②利比亚首都和最大港市。在西北部,临地中海。人口100万(1987)。古代重要贸易中心和战略要地。现为全国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有食品、水泥、地毯、制革、制鞋、纺织、化工、冶金等企业,占全国制造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有国际航空站。有罗马时代的墙垣和清真寺等名胜。为夏季游览、疗养胜地。

的里雅斯特  意大利东北部边境城市。位于亚得里亚海东北岸、伊斯的利亚半岛的西北侧,西距威尼斯113公里。人口24.9万(1982)。原属奥匈帝国,1918年为意大利占领。1947年签订对意和约时曾规定建立的里雅斯特自由区,面积约759平方公里,并把该区分为甲乙两区,甲区(包括城市和港口)由英美管辖,乙区(市外大部分地区,约527平方公里)由南斯拉夫管辖。1954年签订伦敦备忘录,将甲区划归意大利管辖,仍为自由港;乙区划归南斯拉夫管辖。1975年意、南两国签订的里雅斯特地区区界协定,对边界略作调整,甲区正式归属意大利。重要工商业中心,有造船、钢铁、汽车、化学、纺织、食品、炼油等工业。海港,中欧和东南欧许多国家的商品出入要口。设有天文台和博物馆。

的的喀喀湖  南美洲第二大湖,玻利维亚和秘鲁的湖泊。位于普纳高原北部。湖面海拔3,812米,是世界最高的大淡水湖之一。湖盆从西北向东南延伸193公里,最宽处80公里,面积8,330平方公里。平均深100米,最深处达280米。平均水温13℃。湖面被一狭窄水道分成大小两湖,大的叫丘奎托湖,小的叫乌伊纳马卡湖。有大小25条河川注入。湖水经东南角的德萨瓜德罗河注入波波湖。富鱼产和飞禽。湖轮往来于玻利维亚的瓜基和秘鲁的普诺之间,终年可通航,为两国的航运通道。湖中有日岛、月岛等36个小岛,其中的的喀喀岛在印加时代被视为圣地,至今仍保存有昔日的寺庙、宫殿残迹。周围群山环绕,峰顶常年积雪,湖光山色,风景十分秀丽,为旅游地。

的黎波里塔尼亚  亦称“泰拉布鲁斯”。指利比亚西北部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公元前七世纪,腓尼基人在沿海建立贸易据点。公元前一世纪沦为罗马帝国领地。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进入。以后又先后被奥斯曼帝国、意大利和英国占领。1951年利比亚独立时,成为联合王国三个组成部分之一。1963年取消联邦制后,行政区划虽经变动,但习惯上仍沿用此称。

委内瑞拉  南美洲北部国家。北临加勒比海,东同圭亚那、南同巴西、西和西南同哥伦比亚接壤。面积91.2万平方公里。人口1,827万(1987),印欧混血种人占66%,白人占22%,黑人占10%,印第安人占2%。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居民多信天主教。首都加拉加斯。全境从北向南分成三大地形区:西北和北部为安第斯山脉和马拉开波低地,中部是奥里诺科冲积平原,南部为圭亚那高原。全境处于热带。除山地外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4—27℃,年降水量1,400毫米,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北部沿海年降水量不足800毫米,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圭亚那高原南部、马拉开波低地和阿马库罗三角洲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为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河流是奥里诺科河。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南美洲首位,铁矿蕴藏量20多亿吨,还有金刚石、金、铜、铝土、煤等矿藏。森林占国土面积的52%。水力资源丰富。内河和沿海富水产。十六世纪中叶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11年7月5日宣布独立,1821年同今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组成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30年建立委内瑞拉共和国。石油工业是经济发展支柱。1983年原油生产约1.5亿吨,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轻工业较发达,七十年代以来重点发展了钢铁、石油化工、炼铝等工业。耕地面积只占可耕地面积的7.1%,主产玉米、稻米、咖啡、可可、甘蔗、棉花等,畜牧业以养牛为主,农牧产品不能自给。原油及其产品占出口总值的90%以上,其次为铁矿砂、铝材、咖啡、可可等;进口机器设备、原材料、粮食、日用品等。国内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和北部;空运发达。

委内瑞拉湾  加勒比海靠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海岸的海湾。在帕拉瓜纳半岛之间,南有狭窄海峡同马拉开波湖相通。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最宽为240公里(包括科罗湾),深14—40米。水产丰富。马拉开波湖地区石油海运的重要通道。

季马  埃塞俄比亚城市,咖法省首府。在西南部咖法高原上,海拔1,750米。人口6.1万(1984)。西南部地区农产品集散中心,以咖啡贸易著称。有咖啡加工、制革、锯木、食品等工厂。有农业技术学校和农技站。公路通亚的斯亚贝巴。有航空站。

季克西  一译“提克西”。俄罗斯北海航线东段的重要港口。在拉普杰夫海季克西湾西岸、勒拿河口附近。人口7,000。建于1932—1934年。为北冰洋同勒拿河、亚纳河、因迪吉尔卡河及科雷马河间货运的中转港。通航期约4个月(7月上—11月初)。附近建有北极观测站。

季曼岭  俄罗斯欧洲部分北部伯朝拉河同梅津河的分水岭。北起巴伦支海的乔沙湾,南至威切格达河源头。长900公里。北部由4条平行的山岗组成,切特拉斯山最高,海拔471米;南部为分散的低丘,最高处海拔300—350米。由页岩、砂岩和石灰岩等组成。北部为苔原和森林带,南部有云杉、冷杉和松林。矿藏有石油和天然气(属季曼—伯朝拉油气区)。

季洛斯岛  即“提洛岛”。

季霍列茨克  俄罗斯北高加索西部城市。在克拉斯诺达尔市东北136公里处。人口6.6万(1985)。1926年建市。北高加索铁路重要枢纽。工业以铁路运输机械、化工设备、商业设备制造和食品加工(奶酪、罐头等)为主。有地志陈列馆。

季米特洛夫格勒  保加利亚中南部城市。跨马里查河两岸。1947年在3个村落基础上兴起的工业城市。人口4.6万。连接贝尔格莱德—索非亚—伊斯坦布尔和鲁塞到罗多彼山区的重要铁路枢纽。全国重工业中心,煤炭基地。有化学联合企业(产氮肥、磷肥、尿素、硫酸)、水泥和大型热电厂等。设有博物馆、天文馆。

舍什沙漠  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在阿尔及利亚西南部和马里北部,埃格拉卜高原和塔奈兹鲁夫特高原之间。北部是萨乌拉古三角洲,长条形沙丘呈南北向延伸;北纬25°以南,沙丘呈扇形排列,向西展开。沙丘高度一般低于50米。撒哈拉沙漠最干热地区之一,七月平均气温超过35℃,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水分奇缺。

舍布鲁克  加拿大魁北克省南部城市。在蒙特利尔以东150公里,距离美国边境仅48公里。人口7.4万(1981)。1875年建市。工业以纺织、机械、服装、食品加工(巧克力糖等)为主。圣彼得教堂建于1844年,位于城的东隅,是最古老的英国圣公会教堂之一。

舍伦山脉  旧译“基阿连山脉”,即“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舍讷贝克  德国中部城市。在易北河左岸、马格德堡东南15公里处。人口4.5万(1984)。1280年建市。1932年由舍讷贝克、巴特萨尔茨埃尔门和弗罗瑟等城镇合并组成。河港。铁路要站。岩盐和钾盐开采中心。还有化学(染料、油漆、橡胶)、机械制造(拖拉机、柴油机、摩托车)、水泥、服装等工业。

舍甫琴柯  曾名“阿克陶”(1964年前)。哈萨克斯坦西部新兴城市,曼格什拉克州首府。在曼格什拉克半岛西端,濒临里海。人口14.7万(1985)。海港。六十年代随乌律和热特拜油田的开发而兴起。建有乌津—热特拜—舍甫琴柯输油管和核电站,用于供电、供热和海水淡化。有服装、塑料和食品加工厂。设有哈萨克斯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试验站及地志博物馆。

舍利霍夫湾  鄂霍次克海东北部海湾。在俄罗斯东北部大陆同堪察加半岛间。伸入陆地650公里。入口处宽约130公里,最宽达300公里。一般深50—150米,最深350米。多岩岸。北部被泰戈诺斯半岛分为东北部的品仁湾和西北部的吉日加湾。品仁河及吉日加河分别注入两湾。12月到翌年5月结冰,封冻期长约半年。不规则的半日型潮,品仁湾潮差达12.9米。捕捞鲱、鲽、鳕等。

彼尔姆  ①州名。属俄罗斯。在中、北乌拉尔山西坡。面积16.06万平方公里。人口307.1万(1987),俄罗斯人占83%,次为鞑靼人等。辖科米彼尔米亚克自治区,首府彼尔姆。中和西北部在东欧平原的东北部。东和东南部属中、北乌拉尔山的西坡。卡马河由北往南纵贯全境。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450—600毫米。石油、天然气和森林资源丰富。1938年建州。工业以机械制造(动力及矿山机械、电工产品)、炼油、石油化工、钾肥、木材加工及纸浆—造纸为主,还有钢铁、电力等。主要农作物为黑麦、小麦和燕麦。以乳肉用畜牧业为主。铁路、水运和管道运输发达。主要城市还有别列兹尼基、索利卡姆斯克等。②市名。曾名“莫洛托夫”(1940—1957年)。俄罗斯乌拉尔城市,彼尔姆州首府。在卡马河中游卡马水库的南端。面积780平方公里。人口105.6万(1985)。1723年建炼铜厂。1781年建城。水陆交通枢纽。工业以机械制造、炼油及石油化工为主。发动机制造、内河船舶、电气设备、矿山及林业机械、磷肥、硫酸、染料、有机合成工业为主要行业,木材加工和造纸、食品、轻工也很发达。市北的盖瓦建有卡马水电站。设有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科研中心机构和多所高等院校。

彼得里拉  罗马尼亚城镇。位于南喀尔巴阡山脉西部日乌河上游各地。人口2.6万(1983)。日乌河谷地煤矿区主要开采中心之一,并产煤焦油等。还有木材加工业等。

彼得伯勒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城市和河港。在多伦多东北约144公里。人口约6万(1981)。1905年建市。富饶农业区的中心。工业有蒸汽机、农具、皮衣、洗衣机、钟表以及服装等多种部门。

彼得宫城  一译“彼得罗德沃烈茨”。1944年前称“彼得高夫”。在俄罗斯西北部芬兰湾南岸,圣彼得堡西29公里。人口7.7万(1985)。1709年建为彼得一世的离宫。有十八至十九世纪建造的宫殿、公园(占地800公顷以上)、喷泉、大瀑布和塑像等。十月革命后,改为博物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破坏,战后修复。

彼得格勒  “列宁格勒”的旧称。1914年以前名“圣彼得堡”。1991年7月复名圣彼得堡。

彼得斯堡  美国弗吉尼亚州东南部的城市。在里士满南40公里处。人口4.1万,大市区人口12.9万(1980)。  1645年创建,1850年建市。以南北战争时激战地而闻名。铁路、公路的交通枢纽。烟草的集散和加工中心。其他有面粉、纤维、化学等多种工业。

彼得一世岛  南极洲别林斯高晋海中的小岛。在南纬68°47′、西经90°35′之间。南北长约22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面积约250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200米。为冰雪所覆盖。无居民。1821年俄国人别林斯高晋首先到达。

彼得大帝湾  一译“大彼得湾”。日本海西北部海湾。在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南部。伸入陆地80公里,南部宽约200公里,水深不超过200米。沿岸多小海湾,自西向东主要有:阿穆尔湾、乌苏里湾、东方湾和纳霍德卡湾等,湾内水深(20米以上)多良港。冬季结冰。沿岸主要港口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纳霍德卡及东方港等。为远东海洋自然保护区。

彼得罗沙尼  一译“佩特罗谢尼”。罗马尼亚西部城市。在南喀尔巴阡山脉西部日乌河上游谷地。煤矿产区中心。市区人口4.7万(1983)。建于十七世纪。有炼焦、矿山机械、食品加工等工业。设有矿业研究院。

彼得罗莱阿  哥伦比亚北部北桑坦德省城镇。在库库塔以北64公里,邻近委内瑞拉边境。全国重要石油产地的中心。建有炼油厂。有长达380公里的输油管通往加勒比海岸的科韦尼亚斯。

彼得马里茨堡  南非城市,纳塔尔省首府。在德班西北72公里,临乌姆孙杜济河。人口17.9万(1980)。建于1838年。有食品、金属和木材加工、制革、制鞋、橡胶、毛毯等工业。附近开采铁矿。铁路枢纽,通德班、约翰内斯堡。有纳塔尔大学、工学院和师范学院。有纳塔尔博物馆、艺术馆和植物园。

彼得罗波利斯  一译“佩特罗波利斯”。巴西东南部里约热内卢州城市。位于奥尔冈斯山脉海拔813米的谷地内,南距里约热内卢68公里,有铁路相通。人口14.9万(1980)。始建于1845年,为巴西皇帝的避暑地。1894—1903年曾为州首府。富饶农业区中心。有纺织、电机、化学、烟草、冶金、玻璃等工业。气候凉爽,风景秀丽,有大教堂、故宫、博物馆等和许多优雅住宅,为著名游览地。

彼得罗扎沃茨克  俄罗斯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在西北部奥涅加湖西岸。人口25.5万(1985)。1703年彼得一世在此建军炮厂而设镇,  1777年建市,1920年为卡累利阿劳动公社首府,  1923年为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首府,  1940—1956年为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行政中心。湖港。铁路要站。工业以机械制造(集材拖拉机、枫床、造纸机械、造船)、鱼类加工、木材加工和造纸为主,另有云母加工厂。有数所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卡累利阿分院。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  ①哈萨克斯坦北部城市,北哈萨克州首府。在西西伯利亚平原的西南部,伊施姆河畔,西伯利亚大铁道和哈萨克纵贯铁路的交会处。人口22.6万(1985)。1752年建为要塞。1807年建市。周围农业、畜牧业发达。工业有肉类、奶制品、面粉等食品加工、轻工(制革等)和机械制造业。设有师范学院、地志博物馆。②俄罗斯远东区城市,堪察加州首府。在堪察加半岛东南部阿瓦琴湾北岸。人口24.5万(1985)。建于1740年。海港兼渔港。因日本海暖流影响,可全年通航。有鱼类加工、修船及罐头厂。建有科学院火山学研究所、太平洋渔业和海洋研究所、远东鱼产工业及渔业技术学院分院等。俄罗斯太平洋舰队重要基地。设有地志博物馆。

彼得库夫—特雷布纳尔斯基  波兰中部城市。在罗兹东南45公里。彼得库夫省首府。人口7.4万(1982)。华沙到西里西亚地区铁路干线的要站。现有机械制造(矿山机械)、玻璃和纺织等工业。

侏罗山  一译“汝拉山”。在法国和瑞士的边境。东北—西南走向,略成一弧形。长360公里。顶部较平坦,海拔约1,000米。主要由石灰岩构成,溶洞、地下洞穴、伏流等岩溶地形遍布。主峰内日峰,海拔1,718米。气候属温带海洋性向大陆性的过渡型。多温泉。东南部多森林,以栎、山毛榉为主。

侏罗岛  一译“朱拉岛”。英国内赫布里底群岛中的岛屿。属苏格兰阿盖尔—比特区。长43公里,宽3—12公里。多山,最高点侏罗双峰海拔784米。人口239(1981,包括科隆萨岛)。以饲养牛、羊为主,东部沿海低地种植燕麦、大麦和马铃薯。克雷格毫斯是主要村镇,有渔业和现代化的码头。

佩奇  ①南斯拉夫东南部城市。属塞尔维亚科索沃自治省。在白德林河上游,东距布里斯蒂那约72公里。人口连郊区11.1万(1981),多为阿尔巴尼亚人。十三世纪见于记载。铁路终点。工业有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制革等;以织地毯、珠宝工艺品为主的手工业重要。有建于中世纪的教堂、清真寺等。市郊有大理石开采。②匈牙利西南部城市,巴兰尼州首府。在迈切克山南麓。人口17.3万(1983)。始建于古罗马时代。铁路枢纽。主要采煤区中心,并开采铀矿。有焦化、农业机械、瓷器、皮革、啤酒、烟草、家具等工业,还有炼油厂。有佩奇大学(1367年创办)、医学院和法律学校。存有十一世纪大教堂、十六世纪伊斯兰教寺院等建筑古迹。

佩斯  匈牙利中部一州。西北与斯洛伐克接界。面积6,394平方公里。人口95万(1990)。首府布达佩斯。北有南北走向的伯尔热尼山地,最高峰齐万约什海拔939米,为冬季滑雪场所。多瑙河流贯西境。大部为平原和丘陵,西部为山地。属温和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除山地外,大部为500—550毫米。农产有小麦、黑麦、玉米、马铃薯、蔬菜等。人口稠密,铁路密集,河运发达。工业主要集中在首都布达佩斯,工业产值约占全国一半。机械、冶金、化学、纺织、食品等为其主要工业部门。瓦茨、采格莱德、大克勒什和埃尔德等城市也有工业。

佩韦克  一译“彼韦克”。俄罗斯北海航线上的重要港口。在东西伯利亚海的恰翁湾东岸。人口1.1万。北冰洋航线西行的起点、东行的终点。港区水深,海轮可出入。全年通航期仅两个半月(7月中至10月初),并需借破冰船通航。为俄罗斯东北部和附近工矿区的补给基地。建有机修厂和水泥厂。

佩尼谢  葡萄牙中西部城镇。位于卡沃埃鲁角,东南距里斯本72公里。人口1.5万(1981)。重要渔港。罐头食品工业(沙丁鱼、金枪鱼等)中心,水生贝类养殖与网眼针织业亦很著名。

佩佩尔  塞拉利昂西部港口。位于塞拉利昂河口附近的佩佩尔岛上,濒大西洋。西南距弗里敦24公里。人口4,500(1974)。  1933年初为马兰帕铁矿输出港,有专用铁路(长84公里)直通矿区。航道水深12米,可停泊10万吨级矿石船。

佩科斯  美国得克萨斯州西部城市。临格兰德河支流佩科斯河西岸。人口1.28万(1980)。铁路枢纽。自1880年以来,即为附近广大畜牧地区的肉牛贸易中心。最近发展了灌溉农业,棉花、阿尔法草、瓜果等贸易也占重要地位。并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及炼油厂。

佩特拉  约旦西部城市。位于马安西北、哈隆山麓。古代曾为重要的商路中心,厄多姆国的都城。1812年以来陆续发现许多古迹,大都雕刻在一条深谷的岩壁上。为约旦旅游业的重点城市之一。

佩萨克  法国西部城市。在加龙河下游、波尔多西南郊。人口5.1万(1975)。所产红葡萄酒著名。有炼钢、家具、纺织等工业。

佩萨罗  意大利中北部港市。滨亚得里亚海,在里米尼与安科纳之间。人口9.1万(1983)。农产品集散地。附近有大理石、硫黄和油页岩等矿。工业以纺织、造船、摩托车、陶器、炼硫为主。海滨游览胜地,有海滨浴场。有中世纪城堡、罗马—哥特式教堂与收藏文艺复兴时期花饰陶器最丰富的博物馆。

佩琴加  一译“贝辰加”。俄罗斯西北端不冻港。临巴伦支海佩琴加湾。在摩尔曼斯克西北120公里。人口5万。原属芬兰,称贝柴摩。1944年9月19日并入俄罗斯。附近有硫化铜—镍矿,是科拉半岛镍—钴工业主要原料基地。

佩塔雷  委内瑞拉北部米兰达州的城市。位于加拉加斯谷地最东端、瓜伊雷河畔,西距加拉加斯16公里。人口33.5万(1981)。建于1704年。过去是农业区的商业中心,现为加拉加斯联邦区的一部分,作为其市郊住宅区。有酿酒、烟草和卡纸板等工业。高速公路通加拉加斯;有飞机场。

佩鲁贾  意大利中部城市。位于罗马以北、台伯河上游的山地丘陵。海拔465米。在城市的高地上可以俯瞰台伯河中游谷地和特拉西梅诺湖。人口14.3万(1982)。农产品集散地。有陶器、艺术制品、火柴、食品等工业。铁路与公路枢纽。旅游业亦较重要。有建于十三世纪的佩鲁贾大学与古代意大利伊特拉斯坎人的城墙遗迹。国立美术馆藏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绘画艺术。

佩雷拉  哥伦比亚中西部城市,里萨拉尔达省首府。位于中科迪勒拉山脉西麓考卡河畔,东北距马尼萨莱斯56公里,海拔1,470米。人口27万(1981)。始建于1863年。咖啡和牛贸易中心。有食品、纺织、造纸、酿酒、皮革制品、木材加工等工业。附近有钓鱼、狩猎保护区奥通湖和滑雪胜地圣伊莎贝尔雪山,郊外有全国最大的动物园,市内有大教堂和技术学院,为旅游地。公路和铁路通卡利和阿美尼亚,有飞机场。

佩尔尼克  1949—1962年曾名“季米特洛沃”。保加利亚西部城市,佩尔尼克州首府。在斯特鲁马河衅,东北距索非亚30公里。人口9.6万(1983)。中世纪为一城堡,十九世纪末随采煤业兴起。铁路枢纽。现为重工业中心。工业以采煤、钢铁、电力、机械制造(采矿设备等)为主。市内有中世纪城堡等古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士季米特洛夫1882年诞生于此。

佩皮尼昂  法国南部城市,东比利牛斯省首府。地处鲁西荣平原的泰河畔,东近地中海岸。人口包括郊区13万(1982)。水果和农产品贸易中心。工业主要有冶金、食品和针织业等。旅游城市。

佩洛塔斯  巴西南部南里奥格兰德州港市。位于帕图斯湖南口、圣贡萨洛水道左岸,东南距里奥格兰德港40公里。人口19.7万(1980)。始建于1780年,1835年设市。巴西最大的牛肉加工中心和内地农牧产品的重要输出港,转运远洋巨轮货物至阿雷格里港。有屠宰、肉类加工、面粉、碾米、制革、纺织、化学等工业。设有4所大学。

佩特里奇  保加利亚西南边境城镇。在贝拉希查山地北麓斯特鲁马河流域。人口约2.5万。曾为商业城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毁,后重建。铁路要站。有机械制造、烟草、罐头等工厂。农产品集散地。旅游业颇盛。

佩诺诺梅  巴拿马中南部城镇,科克莱省首府。位于太平洋沿海低地萨拉蒂河畔。人口7,400(1980)。原为古老的印第安人村镇,后为西班牙人殖民据点。周围地区橡胶、咖啡、棉花及牲畜(牛、马)等的贸易中心。输出经由奥瓦尔迪亚港和波萨达斯港。有酿酒、巴拿马帽、制  皂等工业。泛美公路通巴拿马城。

佩斯卡拉  意大利中部城市。位于佩斯卡拉河口,濒亚得里亚海,西南距罗马153公里。人口13.1万(1982)。渔港。工业以电器、机械、纺织、食品为主。铁路枢纽。旅游中心,有海滨浴场。

佩拉杰群岛  地中海中岛群。属意大利。位于西西里岛与突尼斯间的海上。包括兰佩杜萨、利诺萨与兰皮奥内3岛。

佩塔提克瓦  以色列西部城市。位于特拉维夫以东,为特拉维夫—雅法城镇群的一部分。人口12.8万(1984)。始建于1878年,为近代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的第一个居民点。起初排干沼泽种植柑橘与蔬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成为城市。有化工、纺织、建筑材料、金属加工、拖拉机与公共汽车装配、轮胎、电力设备、水果罐头、肥皂等工厂。

佩蒂翁维尔  海地共和国首都太子港的卫星城市。位于海地南部塞勒山地北缘,距太子港10公里,海拔460米。人口3.5万(1982)。市内多饭店、宾馆,并建有大片住宅,为度假休养地。有公路同太子港相连。

佩滕伊察湖  旧译“佩腾湖”。危地马拉北部湖泊。在佩滕省中部,为一石灰岩构造的低洼地。海拔78米,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4公里,面积100平方公里,水深50米。周围覆盖着稠密的热带雨林。沿岸重要的城镇有弗洛雷斯、圣贝尼托、圣安德烈斯。附近有玛雅文化古迹。

佩德罗胡安—卡瓦列罗  巴拉圭东部边境城市,阿曼拜省首府。位于阿曼拜山脉西侧,海拔651米,邻近巴西边镇蓬塔波朗。人口3.7万(1982)。周围为牧牛区和咖啡种植区。全省主要商业中心。公路通康塞普西翁和亚松森。

金边  一译“百囊奔”。高棉文为“奔夫人山”之意。柬埔寨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湄公河、洞里萨河、巴沙河和前江的汇合处(简称“四臂湾”)。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75万(1989年)。建于十四世纪。十五世纪为柬埔寨王国都城。湄公河主要河港,海轮可达。公路枢纽。铁路可通曼谷。工业有纺织、碾米、木材加工、食品、造纸、化工、电讯器材、轮胎制造等。有旧王宫、寺庙和宝塔等名胜古迹。还有高等学校、体育场、考古博物馆、图书馆及艺术馆等。西南8公里有波成东国际机场。

金杜  旧称“埃纳诺”。扎伊尔中东部城市和河港。市区跨刚果河(扎伊尔河)上游卢阿拉巴河两岸。人口约5万。木材、咖啡、稻等贸易中心。有锯木厂和农产品加工厂。水陆联运重要中转站。铁路南通沙巴区,东抵湖港卡莱米。水运下达乌本杜转铁路通基桑加尼。有航空站。

金岛  澳大利亚岛屿。在巴斯海峡西端,塔斯马尼亚岛西北海岸外。面积1,000平方公里。人口2,680。地形起伏,景高点海拔210米。为白钨矿重要产区,并有牛羊牧养。港口柯里,有屠宰场、肉类冷藏库和奶品厂。

金泽  日本本州中北部日本海沿岸港市。石川县首府。位于山麓丘陵与金泽平原相接处。人口41.8万(1986)。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后兴起。1889年设市。工业以机械(多为纺织机)、纺织为主,次为食品、金属制品等。早期发展的丝织品和传统的美术手工艺品漆器、木工等仍有名。港口可容1.5万吨船入港。有金译大学等高等学校。名胜古迹有金泽城旧址、兼六园(同水户的偕乐园、冈山的后乐园合称日本三大名园)等。

金宝  马来西亚霹雳州西部重要城镇。位于吉保山脉西麓,近打河谷地东侧,西干线铁路和公路线上。人口约2.7万。周围是半岛马来西亚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年雨量3,800毫米以上。盛产锡矿砂、木材和橡胶,有橡胶加工、锯木、卷烟、碾米等工业。

金泉  韩国东南部城市。属庆尚北道。位秋风岭南部,洛东江支流沿岸。人口7.2万(1980)。农产品集散中心,附近盛产稻、麦、大豆、棉花、蚕茧等。酿造、生丝、毛织、造纸业发达。陆路交通中心。西部黄岳中的古刹直指寺为游览地。

金贾  乌干达第二大城市。在东南部邻近维多利亚湖水流入维多利亚尼罗河处,市区跨河两岸。海拔1,100米。人口4.5万(1980)。1901年建城,  1957年设市。全国最大工业中心和湖港。建有炼铜、轧钢厂,还有较大的棉纺织厂和食品、木材加工、轻型机械、制革等工业。市北欧文瀑布水电站,是国内主要动力来源,还向肯尼亚送电。肯尼亚—乌干达铁路经此,湖运联系姆万扎(坦桑尼亚)、基苏木(肯尼亚)等港。有航空站。

金浦  韩国西北部国际航空港。属京畿道。在汉江下游,金浦平原中部。人口约1.4万。盛产稻、人参和园艺作物,金浦米闻名全国。盐田较多。

金策  原名“城津”,1952年改今名。朝鲜东北部港市。临日本海。人口49万(1980)。天然良港,深水不冻。1899年开港。朝鲜北部两大钢铁基地之一,城津特殊钢厂著名。造船、建筑材料、木材和水产加工亦较重要。渔业发达。设有工业大学和科研机构。

金湾  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北部印度洋海湾。东西宽64公里,南北纵深128公里,海岸曲折。湾头分东、西二港:东港较小,梅达河、梅河注入;西港较大,为菲茨罗伊河入海处,德比港所在地。

金马士  马来西亚森美兰与柔佛两州的边界城镇。人口3万多(1980)。一溪分割城镇为两部分,溪西属森美兰州淡边县,即一般所称的金马士;溪东名金马士巴鲁,意为“新金马士”,属柔佛州昔加末县。有桥连接两岸。为半岛马来西亚铁道枢纽。附近有4个“联邦土地发展区”,种植橡胶与油棕。多锯木厂。商业发达。

金兰湾  越南东南部重要军港、海军基地。在富庆省南部海岸。港湾深入内陆17公里,群山环抱,东面岛屿屏蔽,面临深海,天然良港。人口11.8万(1973)。由冲空山和凤凰山两半岛合抱成葫芦形的内外两个海湾,外港平巴,水深30米以下,湾口宽三、四千米,口外水深30米以上。内港金兰,面积60平方公里,水深1—16米,湾口宽仅1,300米,湾长20公里,宽6公里,可停泊航空母舰及成百艘舰艇,战略地位重要。主要港口和基地位于内港西岸的巴巍。空军基地在金兰半岛上。半岛南端金兰角,设有通讯中心。

金边湖  即“洞里萨湖”。

金刚山  朝鲜半岛东部太白山脉的北段,在江原道(北)东部。由花岗岩组成。主峰海拔1,638米,为太白山的最高峰。分为内金刚、外金刚、新金刚、海金刚。群峰峭立,相传有1.2万个峰,奇岩怪石,以万物相最为壮观。众瀑飞泻,最大的九龙渊高达90米。森林郁苍。朝鲜著名风景区。有新罗时代创建的古寺胜迹。建有工人休养所。

金伯利  南非城市。在中部高原上,海拔1,220米。人口14.5万(1980)。始建于1870年。世界著名的装饰用金刚石大产地。有直径约500米的大穴,平均深400米,是世界最大的金刚石矿穴。周围灌溉农业区与养牛区的农畜产品集散中心。有机械、车辆装配、食品等工业。附近还开采铁、岩盐、石膏等。铁路通开普敦和约翰内斯堡。

金角湾  音译“哈利奇湾”。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的细长海湾,长约7公里。曾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港口的主要部分。现港口设施主要部分扩展至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岸,金角湾有造船厂。

金沙萨  旧称“利奥波德维尔”。扎伊尔首都、最大城市和河港。在西南部,刚果河(扎伊尔)下游左岸,与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隔河相望。人口340万(1989)。始建于1881年,1923年后曾为比属刚果首府。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有榨油(棕油)、食品、棉纺织、木材加工、钢铁、水泥、机械修配、化学、炼油等工业。刚果河流域农产品大部在此集散。输出铜、咖啡、棕油、棉花、橡胶、木材等。与下游马塔迪港之间航运受32个瀑布阻隔,靠铁路和输油管相连。有国际航空站。有大专学校和研究机构多所,以热带疾病研究所最著名。博物馆和动物园规模宏大。旅游业较盛。

金迪亚   几内亚西南部城市,金迪亚省首府。在科纳克里东北150公里,有铁路相通。人口22.5万(1983)。香蕉、菠萝、蜂蜜、木薯、牛贸易中心。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有水果研究所和以从事类人猿实验及蛇咬病血清研究闻名的医学研究所,还有农业专科学校。附近有较大的铝土矿开采。

金曼礁  太平洋中部莱恩群岛最北岛屿。位于北纬6°23′、西经162°25′。三角形礁屿,长15公里,宽8公里。1922年为美国占领。由美国海军部管辖。为夏威夷和帕果帕果(东萨摩亚)之间航空中继站。

金斯顿  ①加拿大东南部城市,圣劳伦斯航道上的重要港口之一。位于安大略湖畔,是安大略省工商业、文化和旅游中心。人口约5.3万(1981)。自古即为水上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  1783年成为上加拿大重要城镇。十九世纪中叶曾为英领加拿大的首府。除水运外,公路、铁路交通亦甚发达,是加拿大谷物贮藏和输出港。工业以机车、机械、造船为主,还有合成纤维、化学、制革以及木材加工等。②牙买加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牙买加岛东南岸海湾内。北部为蓝山山脉,周围是肥沃的利瓜内阿平原。人口连郊区82万(1987)。始建于1692年,取代湾口遭地震破坏的罗亚尔港。1872年起取代西班牙镇为牙买加首府。曾屡次被大火焚毁,  1907年大地震后重建。工业主要有食品、服装、制鞋、建筑材料、烟草、冶金、化学、石油提炼等。港口优良,外有长14公里的狭长半岛护围。有圣托马斯教堂(1699年建)及罗克福特要塞等古老建筑。城东有西印度大学和罗亚尔植物园(以热带植物著名)。旅游业发达。铁路通全国主要城市。帕利萨多斯半岛上设有大型国际机场。

金斯敦  西印度群岛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的首都和主要港口。位于圣文森特岛西南金斯敦湾畔。人口2.3万(1989)。建于十八世纪初。工商业中心。工业有榨油、轧棉、制葛粉、卷烟、肥皂、饮料等。港湾水深隐蔽,全国进出口物资的集运地,主要输出葛粉、香蕉、椰子、棉花等。市内多古堡、教堂以及保存有印第安文物的图书馆和西半球最古老的植物园(建于1763年)。布郊有比莱矿泉和海滨疗养地。城西有阿纳斯瓦尔国际机场。

金塞尔  爱尔兰南部城镇。临大西洋,在科克以南23公里。人口2,000。系盎格鲁—诺曼人移民所建。有十二、十三世纪的教堂和城堡。气候宜人,风景如画,是海滨避暑胜地。并有渔业。市南11公里处为老金塞尔角,有灯塔。

金门海峡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弗朗西斯科湾和太平洋相通的海峡。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1.6—3公里,扼圣弗朗西斯科等港出太平洋的咽喉。1937年建成了跨越海峡的金门桥,全长约2,825米,是世界著名的长吊桥,桥下可通行巨轮。

金帐汗国  古国名。1223年,蒙古军从中亚进入南俄顿河草原地区,  1236年再度侵入,1240年占领基辅。1243年在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建立金帐汗国,即钦察汗国。其版图西到多瑙河下游,东到今额尔齐斯河,南达高加索,北到今俄罗斯保加尔地区。建都萨莱(今伏尔加河下游),成为当时蒙古统治下四大汗国之一。蒙古的统治引起俄罗斯人民的反抗。十四世纪起,金帐汗国势力衰落。该世纪末,先后败于莫斯科大公和帖木儿。其统治地区分裂为几个小汗国。1480年,莫斯科公国独立,蒙古统治遂告结束。

金瓯半岛  越南的最南端,为湄公河三角洲平原的一部分。长180—210公里,地面平坦,平均海拔2米。内侧为淡水沼泽林,沿岸为大面积红树林。半岛末端为金瓯角,当地称“烂泥尾”,以多鸟禽著名,故又叫“鸟海”。乌明地区泥煤丰富,储量达15亿吨。土壤肥沃,盛产水稻和热带水果。鱼、虾、龟等海产丰富。重要城镇有芹苴、迪石、薄寮等。

金马伦高地  位于马来西亚彭亨州西北部,吉保山脉东坡。面积1,65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600米,最高峰牛伦碧兰璋山海拔2,031米。山间盆地气候凉爽。种植温带蔬菜、玫瑰等花卉和茶树,饲养禽畜。有宁力水库与罗敏申瀑布两发电站。海拔1,300米的巴交山有马来西亚最高的锡矿。马来西亚最大的避暑和旅游胜地。

金伯利高原  澳大利亚地形区。位于西澳大利亚州东北部,境内有利奥波德王、卡博伊德等山脉。西部和北部濒帝汶海,南部和东部分别为菲茨罗伊河、奥德河环绕。总面积约31万平方公里。大部地区夏雨冬旱,奥德河地区有灌溉之利,为农业试验区。北部卡伦布鲁附近有丰富铝土矿藏。主要居民点温德姆、卡伦布鲁、德比等,均在沿海。内地为澳大利亚原居民居留地,有大量珍贵的洞穴绘画。为袋鼠、野牛、野狗和多种鸟类的天然狩猎区,辟有国家公园。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十画[丿] 十一画[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