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环网查询工具 >> 行政区划 >> 世界地名索引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十画[丿] 十一画[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

[四画·丨]

   

少女峰  音译“永弗劳峰”。瑞士阿尔卑斯山高峰。欧洲最高山峰之一。海拔4,158米。位于劳特布伦嫩谷地,横贯18公里。峰顶冰雪晶莹,景色丽洁,故取此名。1811年从东侧瓦莱、1865年从西侧因特拉肯分别建立通道,到达山峰,1912年又建成长7公里的隧道,使铁路得以到达此峰。峰上多冰洞,有用冰雕成的人像、器物,蔚为奇观。1925年在铁路终点站设立观察站。是国际著名的游览地。

少先队员岛  北冰洋沿岸俄罗斯北地群岛中的岛屿。东南隔红军海峡同十月革命岛相对。面积1 ,550平方公里。大部地势低平,东部间有低山、丘陵。最高点海拔382米。气候严寒。全岛一半以上面积有冰盖。无定居居民。

冈山  ①日本本州岛西部中国地方的县。一级行政区。南临濑户内海。面积7,089平方公里。人口192.6万(1990)。 北部中国山地最高点海拔1,345米,中部吉备高原与山间盆地一般高度500 米左右。南部为平原。气候温暖,降水量南部1,200毫米,北部2,000毫米左右。有硫化铁矿(栅原)。旧备前、备中、美作3国。今包括10市,首府冈山市。 重化学工业占工业产值62.5%(1983)。工业以石油、石油化学、钢铁、造船、汽车等为主,还有电机、食品、造纸、纺织、炼铜等。1964年指定冈山县南地区为新产业城市。水稻和乳肉用畜牧业发达,日本牛全国有名。盛产水果(葡萄、桃等)。自古为海陆交通要地。高速铁路通过冈山市。有国立公园等游览地。主要城市有冈山、仓敷等。②日本本州西南部城市。冈山县首府。在濑户内海北岸,旭川和吉井川下游冲积平原上。人口56.5万(1986)。  1573年筑城。1889年设市。铁路枢纽,连接山阳、山阴与四国间交通要地。工业以电机、食品加工、化学、一般机械和纺织为主。城郊特产良种葡萄和白桃。有冈山大学以及旧城遗址,乐后园(1686年建)等旅游地。

冈谷  日本本州中部城市。属长野县。在诹访湖西岸。人口6.1万  (1986)。养蚕业发达。十九世纪下半叶作为制丝城市迅速发展。1936年设市。今制丝业衰微,各类机械工业产值占市工业产值56.5%。以精密机械、电机工业为主,还有纺织工业等。

冈崎  日本本州中南部城市。属爱知县。人口28.2万  (1986)。在矢作川中游。交通要地。1455年筑城,1916年设市。 工业以汽车制造、机械、化学、纺织(棉、化纤)为主。

冈比亚  国名。在西非冈比亚河下游,西滨大西洋,东、北、南三面为塞内加尔环绕,面积10,367平方公里。人口81.7万(1988),曼丁哥人占45%,余为富拉尼人、沃洛夫人。85%居民信伊斯兰教。通行曼丁哥语,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班珠尔。境域东西长475公里,南北宽仅25—50公里,全由冈比亚河冲积平原组成,水网密布,多季节性沼泽。有钛、石油等矿藏。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4—27℃,年降水量自内地至沿海从750毫米增至1,200毫米。冈比亚河宽阔水深,下游宽1.6公里,平均深4米,河口深8米,是主要运输线路。境内曼丁哥人有一千年以上历史。1455年后葡、荷、法、英殖民者先后侵入,1843年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巴瑟斯特以及冈比亚河口一些小岛则为殖民地)。1962年获得内部自治。1965年2月18日独立。1970年4月24日成立冈比亚共和国。英联邦成员国。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五分之二种植花生,余种棉花、水稻、粟类、木薯。畜牧业发达,多牛。水产资源丰富。有榨油、纺织、化学日用品等工业。出口花生及其制品(占出口总值90%以上)、棕仁、鱼虾,进口粮食、纺织品、金属制品。

冈达尔  “贡德尔”的旧译。

冈比亚河  西非河流。发源于几内亚富塔贾隆高原,流经塞内加尔及冈比亚,在班珠尔附近注入大西洋。全长1,120公里,流域面积7.7万平方公里。中下游河宽水深,入海口水面宽20公里,深8米。从河口上溯240公里,全年通航300吨汽轮,是冈比亚运输网主干。两岸冲积平原宽广,水网密布,盛产花生、棉花、稻米、薯类。

日本   全称“日本国”。亚洲东北部、太平洋西北隅的岛国。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 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500多个小岛  (包括无人岛)组成。呈东北—西南向的弧状列岛。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人口12,278万(1989),几全为大和民疾,还有少数阿伊努人。多信神道教和佛教。日语为国语。首都东京都。行政区划分为1都1道2府43县,都道府县以下为市、郡、町(相当于镇)、村。 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75%。多火山(200多座),地震频繁。富士山为全国最高峰,海拔3,776米。平原少,且分布零散,以关东平原较大。海岸线曲折,长约3万公里。多海湾和良港。主要为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北部-10℃,九州岛南部7℃;7月北部18℃,南部27℃左右。各地年降水量800—3,000毫米,最多达4,000毫米以上。6、7月间有梅雨,夏秋多台风。9、10月间多连雨天。日本海斜面冬季多雪,多阴天。河流短促,多急流、瀑布。水力蕴藏量5,156万千瓦。森林占国土面积67%。矿藏有煤、铜、硫黄以及少量的铅、锌、金、银、铁、锰等。水产丰富。从古代起同中国有频繁的文化交流。公元三至五世纪逐渐形成统一国家。历经奴隶制和封建制度。1868年明治维新后,发展资本主义,并成为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曾发动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1941年又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8月15日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政体是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院内阁制。战后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生产总值自1968年起居世界第三位。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95.5%(1983)。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工业结构由重、 化工业为主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电子技术发展迅速。工业中重、化部门占61.8%(1983)。 机械制造业占重要地位,汽车、船舶、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录像机、电视机、钢铁等主要产品居世界前列,精密机械、电机工业部门亦极发达。工业主要分布在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四大工业地带和濑户内海工业地带,形成太平洋沿岸带状工业地带。临海性强,工业原料和燃料绝大部分靠进口,制成品大量输出。耕地面积占全国面积14.3%,耕作业主要为水稻,麦类、蔬菜、果园、桑园和茶等。乳肉用牛、猪、鸡饲养业迅速发展。海洋渔业发达,捕鱼量居世界首位。铁路网较密,高速铁路(新干线)居世界前列。空运、海运发达,商船吨位和对外贸易额都居世界前列。出口中重工业、化学工业产品占总出口值 85.1%(1982),以汽车、电子工业产品、钢铁、化工制品、纺织品、船舶等为主。进口主要为工业原料、石油、煤炭和食用农产品等。大城市有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札幌、京都、神户、福冈、川崎、北九州市和广岛,人口均在100万以上。多为港口城市。

日立  日本本州关东地方东北部工业城市。在茨城县东北部,接近太平洋岸。人口20.6万  (1985)。面积153平方公里。1939年设市。五分之三为山地及丘陵,余为海岸平地、市区及工业集中区。以1905年建立的日立矿山(日本四大铜矿之一)为基础,有铜、金、银精炼工业。加工工业以机械、化学、电器、水泥、木材加工为主。久慈川河口有日立商港兼渔港。

日光  日本本州关东地方北部国际游览城。位于栀木县西北部大谷川南岸女峰山麓。人口 2.2万  (1985)。面积320平方公里。1954年设市。西部山区为日光国立公园。最高峰奥白根山(2,578米), 附近有20多座2,000米以上的高山,为钟状火山。山中有中禅寺湖、汤元温泉、战场原、华严瀑布等著名游览地。年旅游者达数百万。在业人口三分之二从事第三产业。

日向  日本九州东部城市。临日向滩,位宫崎县北部。人口6万(1985)。 面积118平方公里。1951年设市。1963年日向、延冈定为产业城市,但仅有合成纤维、食品等中小企业。商业、交通中心。近年园艺业有所发展。有妙国寺庭园等名胜地。

日野  日本关东地方西部城市。在东京都西部,横跨多摩川南岸和多摩丘陵。人口15.1万(1985)。面积27.1平方公里。1963年设市。原为农业中心。后为军工基地,有日野汽车、富士电机等大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日本重要机械工业基地。东京都住宅卫星城。有国立多摩动物园,为日本大动物园之一。

日惹  印度尼西亚城市,日惹特区首府。位于爪哇岛中部南岸,离海29公里。人口39.9万(1980)。 十八至十九世纪日惹王国所在地。1945—1950年印尼独立斗争时的临时首都。铁路、公路交通枢纽,有机场。工业有雪茄烟及制糖等。爪哇文化中心,有城墙、堡垒、宫殿和楼阁,保存古王城风貌。市郊多古迹,如普兰巴南等。有卡渣玛达大学等高等院校多所及日惹博物馆。 以金银铜器、乐器、玳瑁、木雕、蜡染纱笼、皮革、皮影戏人物工艺著名。附近产锰和燕窝。

日内瓦  国际名城。在瑞士西南部、日内瓦湖西南端、罗讷河出湖处。人口15.7万,连郊区33.8万(1982)。 背山面水,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被誉为“游览者圣地”。建于公元前一世纪,1815年加入瑞士联邦。1945年城市范围扩大。工商业和金融中心。服务性行业为主要部门,传统工业有钟表和珠宝首饰,还有精密仪器、电机制造、化妆品、印刷、化学、食品等。城郊有葡萄种植和酿造业。水陆运输枢纽,重要国际航空站之一。文化中心。有日内瓦大学、国际高等学院(1927年成立)、造型艺术学院、民族、艺术历史博物馆等。国际音乐表演中心地之一。有中世纪圣彼得天主堂和文艺复兴时的建筑。罗讷河中的卢梭岛上塑有卢梭铜像。各种国际会议常在此召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联盟所在地,建有“万国宫”,也叫“国联大厦”, 现为联合国驻欧洲办事处。是许多国际组织驻地, 如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电信联盟、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红十字会等。

日乌河  多瑙河下游左岸支流。在罗马尼亚西南部。源出南喀尔巴阡山脉的弗尔坎山的西北坡,向东再向南切穿南喀尔巴阡山,经丘陵地带和多瑙河下游平原注入多瑙河。长348公里。流域面积约1万余平方公里。不能通航。上游谷地为重要煤矿区。沿河有特尔吉日乌、克拉约瓦等城市。

日本海  介于亚洲大陆与日本群岛之间的太平洋边缘海。自北而南有拉彼鲁兹  (宗谷)、鞑靼、津轻、朝鲜、对马、关门六个海峡与鄂霍次克海、太平洋、东海和濑户内海相通。面积约101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350米,最深3,712米(一作4,036米)。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约28.4万平方公里。海峡水深100—200米。东部有对马暖流北上,西部有利曼寒流南下。表层水温8月为16—22℃、1—3月为0.16—0.3℃。盐度约为33—34‰。盛产沙丁鱼、鲭、墨鱼、鲱鱼等。 重要港市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苏维埃港、元山、清津、釜山、下关、北九州、新潟等。

日利纳   斯洛伐克西北部城市。属中斯洛伐克州。在瓦赫河畔,西北距俄斯特拉发72公里。人口8.7万(1983)。 建于1312年。铁路要站。有机械、化工、纺织、造纸、食品加工等工业。十五世纪为胡斯运动中心之一。有十四至十八世纪建筑古迹。

日内瓦湖   又名“莱芒湖”。阿尔卑斯山地的最大湖泊,著名冰蚀湖之一。位于瑞士西南同法国东部边境。海拔375米。由东向西呈新月形。长72公里,平均宽8公里,面积581平方公里(内瑞士占348平方公里,法国2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50米,最深310米。 水色深蓝、清澈。东南为阿尔卑斯山,西北为侏罗山环抱,环湖山峰终年积雪,罗讷河自东入湖,西经日内瓦城出湖,水源大部由冰雪水补给。湖光山色,十分秀丽。终年不冻,可通航,有渔业。北岸土壤肥沃,生产葡萄。从日内瓦筑有长堤伸向湖心,还有高达150米的人工喷泉。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沿岸人烟稠密,是著名的风景区和疗养区,1823年起设有汽轮游览服务业。沿湖主要城市有瑞士的日内瓦、洛桑、蒙特勒和沃韦,法国的埃维昂莱班等。

日丹诺夫  1948年前称“马里乌波尔”。 乌克兰独立后,  1992年复称马里乌波尔。乌克兰港市,最大钢铁工业中心。在亚速海北岸、卡利米乌斯河口。人口52.2万(1985)。建于1779年。十九世纪末成为煤炭和谷物输出港。有铁路通顿巴斯。工业以钢铁(亚速夫钢厂)、机械制造(冶金与采矿设备、无线电器材、船舰等),化学和食品加工为主。有钢铁学院。海边设有疗养所多处。

日本海沟  在太平洋西北部,日本群岛东侧南北分布的海沟。北连千岛海沟,南接伊豆诸岛东侧小笠原群岛附近的海沟。长890公里,宽100公里。平均深度6,000米。本州岛鹿岛滩东部深8,412米,最深处在伊豆诸岛东南侧,深10,374米。

日托米尔  乌克兰西北部日托米尔州首府。在第聂伯河右岸支流捷捷列夫河畔,东距基辅165公里。 人口27.5万(1985)。建于九世纪。铁路和公路枢纽。工业以机械制造(自动机床、汽车配件、计量仪器等)和亚麻纺织为主,次为木材加工业。特产乐器,尤以手风琴著名。有植物园。设有高校。

日高山脉  日本北海道山脉。纵贯中南部。从狩胜峠到襟裳岬,长约150公里。山体北部宽,南部较窄。东侧陡峻,西侧较缓,主山岭东、西两侧坡面,海拔1,500米左右。有冰斗遗迹。最高峰幌尻岳海拔2,052米。

日惹特区  印度尼西亚一级行政区。位于爪哇岛中段,北邻中爪哇省,南濒印度洋。面积3,168平方公里,人口 304.6万(1990)。首府日惹。西部是沿海平原,最宽24公里。东部是石灰岩台地。默拉皮活火山海拔2,911米,耸立于北部。河流往南注入印度洋。印尼历史文化中心之一。沿海居民从事农耕和捕捞,产稻米、橡胶、椰干和蔗糖。工业较发达,有纺织、皮革、食品、木材加工、运输设备、铁路工厂、电机、化工、造纸、印刷等,木雕、编织、银器、蜡染等手工艺有名。有水电站。公路与铁路联系日惹与班图、马吉冷、梭罗等地。日惹有机场。默拉皮火山为旅游胜地。

日德兰半岛  在北欧,介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北隔斯卡格拉克、卡特加特两海峡同挪威、瑞典相望。狭义的指丹麦大陆部分,并包括附近小岛;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人口225.8万。广义的还包括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1.57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海岸曲折,多峡湾,沿岸多沙丘。东部有高约100米的小丘陵。农牧业发达。在南部德国境内有基尔运河沟通波罗的海和北海。有铁矿石和大理石。

日本阿尔卑斯  日本本州中部飞騿(北阿尔卑斯)、木曾(中阿尔卑斯)、赤石 (南阿尔卑斯)三山脉的总称。3,000 米以上高峰约20座。具欧洲阿尔卑斯式景观。

内瓦  哥伦比亚南部城市,乌伊拉省首府。位于马格达莱纳河右岸,东北距波哥大240公里,海拔470米。人口17.7万(1981)。始建于1539年,后为战争所毁,1612年重建。周围地区农畜产品的集散地。附近有金、银、煤等矿产。有棉纺织、水泥、建筑材料、制药、酿酒、巴拿马草帽、服装等工业。铁路终点站,公路枢纽,城郊有飞机场。1817年、1967年曾遭地震破坏。

内志  一译“纳季德”。①高原名。位于阿拉伯半岛中部。又称中央高原。 西接赛拉特山,向东缓倾。平均海拔约780米,北部最高处达1,500米。北、东、南三面分别为大内夫得沙漠、代赫纳沙漠(小内夫得沙漠)与鲁卜哈利沙漠。主要山脉有图韦格山、艾赖迈山与塞勒马山等。气候干旱。 河流都是涸河,如代瓦西尔河、哈尼法河与塞勒马河等。高原内部亦有多处沙漠,居民多集中在绿洲。为阿拉伯半岛除石油与天然气以外最重要的矿物蕴藏区,有金、铜、铝、铁、磷等矿。②沙特阿拉伯*中央省的旧称。

内湖  菲律宾吕宋岛湖泊。在马尼拉东南14公里。全国最大的湖泊。长48公里,宽40公里,面积922平方公里。塔利姆岛是湖中最大的岛。鱼产丰富。水运便捷。湖区周围土壤肥沃,全国椰子集中产区,还产稻、甘蔗和各种水果。

内日峰  印度洋西部法属留尼汪岛最高峰。在中西部,北距圣但尼12公里。熄火山,海拔3,069米。周围被三个碗形谷地环绕,状似三瓣丁香花。气候凉爽,冬季山顶积雪。为游览、避暑胜地。

内乌肯  ①阿根廷中西部边境省。西邻智利。面积9.4万平方公里。人口38.6万(1991)。首府内乌肯。西部为安第斯山区,平均海拔3,000米,森林茂密,多谷地和冰川湖,其中纳韦尔瓦皮湖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东部为巴塔哥尼亚荒漠高原。气候温凉干燥,年降水量约300毫米。主要河流有内乌肯河、利迈河。畜牧业以养羊为主,谷地已发展饲牛业。农业主产谷物、饲料和水果。有面粉、制乳、制革、造纸、石油开采和提炼等工业。②阿根廷中西部的城市和河港,内乌肯省首府。在利迈河 和内乌肯河汇流处,海拔265米。人口9万(1980)。始建于1904年。附近灌溉农业区盛产水果、葡萄、谷物和饲料,饲养牛,产品由此加工和外运。汽轮可沿内格罗河通至卡门,同布兰卡港、萨帕拉有铁路和公路相通;有飞机场。城西有油田。

内卡河  莱茵河右岸支流。在德国西南部。源出施瓦本侏罗山西北坡,北流后折向东北,经埃斯林根曲折向北,在曼海姆注入莱茵河。长367公里,流域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支流有菲尔斯、科赫尔、亚格斯特、恩茨等河。河口年平均流量130米2/秒。春汛,严冬结冰。普洛兴根以下可通航203公里。大部河段经整治成运河。境内斯图加特到内卡苏尔姆两岸是德国西南部工、农业核心地带。

内皮尔  新西兰北岛东岸港市。位于霍克湾西南岸。市区人口5.2万(1986)。1931年曾受地震严重破坏,现已重建。工业有毛纺织厂、烟草厂。港口区阿胡里里。出口羊毛、皮革、冻肉、乳制品等。冬季疗养地。

内华达  美国西部干燥的内陆州。面积28.63万平方公里。人口128.4万(1991)。首府卡森城。最大城市拉斯韦加斯。1848年割自墨西哥,1864年建州。全州大部处于大盆地中,除东南端的科罗拉多河外,全为内陆河。大部为海拔1 ,000—2,000米的高原和山地。部分山地有森林,大部为草原和沙漠,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农耕只限于洪堡河和里诺附近的灌溉地。大部为牛羊放牧地。矿产以铜、金为主,其次有水银、银等。工业很少。每年有大量游客来此,旅游收入占重要地位,其中主要靠赌场的收入,各地赌场遍布。又以州法律规定离婚方便闻名。

内坦亚  以色列沿海城市,在特拉维夫一雅法以北。人口10.7万(1984)。始建于1928年。钻石琢磨中心,原料与市场均依赖外国。其他工业有纺织、橡胶与塑料制品、机械、制药、无线电、酿酒与食品等部门。游览业亦盛。

内罗毕  肯尼亚首都和最大城市。在西南部高地上,海拔1,676米。人口180万(1990)。1899年作为蒙巴萨—乌干达铁路要站兴起,随周围肯尼亚高地的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东非最大的机车修理工厂和 纺织、轻工、水泥、轧钢等工业。按工厂、雇佣工人和产值数均占全国一半。咖啡、茶叶、剑麻重要集散地。交通枢纽。铁路东南出蒙巴萨港,是对外联系要道。有非洲最现代化之一的国际航空站。有多所高等学校与博物馆。市区西南的肯雅塔会议中心,经常举行世界性和区域性国际会议。旅游业发达。南郊有占地近100平方公里的内罗毕国家公园,附近还有肯尼亚山、安博塞利湖等多处游览地或野生动物园。

内洛尔  印度安得拉邦东部城市。临孟加拉湾,靠近本内尔河口。人口23.3万(1981)。加尔各答—马德拉斯铁路与公路由此经过。附近产稻谷、烟草、棉花与花生,稻谷集散中心。有碾米、烟草、陶瓷、摩托车制造等工业。

内浦湾   又名“喷火湾”。日本北海道渡岛半岛东侧大湾。略成圆形,直径约50公里,湾内水浅,最深处不到100米。海岸线平直,长约150公里。室兰为良港。湾内鱼产丰富。

内盖夫  以色列南半部地区。略呈三角形,西南与埃及的西奈半岛毗邻,东南以阿拉伯谷地与约旦为界,南顶端抵亚喀巴湾。大部为干旱高原。北部边缘年降水200—350毫米,有黄土。其余部分多为岩漠和砾漠,并有若干侵蚀火山口。蕴藏有磷矿,铜矿与天然气。从埃拉特向北筑有公路与两条输油管,通往巴勒斯坦中部与北部。

内斯湖  一译“尼斯湖”。英国大不列颠岛最大的淡水湖。位于苏格兰高地的大峡谷中。长38公里,大部分宽约1.6公里,面积56平方公里。最深处230米。湖水向东北流,注入默里湾。湖中有不知名的生物,并以传说中的内斯湖怪物闻名,为世界生物学界所注目。

内沙布尔  伊朗东北部城市。在马什哈德以西80公里。公元三世纪萨珊王朝沙普尔一世所建,作为贸易中心与伊斯兰教什叶派中心。有铁路、公路西通德黑兰,东通马什哈德。现为棉花、谷物、大黄等农牧产品市场以及著名的绿松石(产在马丹)市场。工业有地毯、陶器、轧棉、棉纺织、制革、肥皂等厂。

内格罗河  ①阿根廷南部的河流。由发源于安第斯山的内乌肯河和利迈河在内乌肯附近汇合而成。向东流经巴塔哥尼亚高原北部的内格罗河省,在别德马东南30多公里处注入大西洋。长约635公里(包括内乌肯河则长1,127公里)。春、冬涨水;最大流量为5,000米2/秒, 平均流量在1,000米2/秒以上。上游筑有水坝,用以发电和灌溉。 自河口以上可通航400公里,但大型船只只能抵达卡门。②南美洲亚马孙河左岸最大支流。由发源于哥伦比亚东部山地的爪伊尼亚河在圣卡洛斯附近汇合卡西基亚雷河后,始称“内格罗河”。流经巴西西北部,向东南流,接纳布朗库河等支流,在马瑙斯以下17公里处注入亚马孙河。长约2,000公里。河道迂曲蜿蜒。下游多沙洲,河面宽达30—50公里,如同长形湖泊。塔普鲁夸拉以下可通航。经内格罗河和卡西基亚雷河,使亚马孙河与奥里诺科河两大水系相互通连。流域内炎热多雨,人烟稀少。因沿岸沼泽多腐殖质,河水黝黑。③乌拉圭的最大河流。发源于巴西南部的巴热附近,西南流贯乌拉圭中部,至索里亚诺注入乌拉圭河。全长约800公里,流域面积7万平方公里。水量稳定,主要支流有塔夸伦博河与伊河。中游在帕索—德洛斯托罗斯附近筑大坝,建有总库容110亿立方米的内格罗河水库(面积10,360平方公里,南美洲最大人工湖之一)和大型水电站;下游河道曲折,沿岸森林茂密;河口岛屿罗列。自河口上溯70公里可通中小型船只。④阿根廷中南部的省。东濒大西洋圣马蒂亚斯湾,西邻智利。 面积20.3万平方公里,人口50.6万(1991)。 首府别德马。地处巴塔哥尼亚高原北部,地势自西部的安第斯山呈阶梯状向东倾斜。气候温凉干燥,年降水量500—250毫米,自西向东递减。内格罗河流贯全省,河上筑有水坝,用以发电和灌溉。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主产谷物、饲料、苹果、梨和葡萄,饲养绵羊和牛。有铁矿和石油开采。安第斯山各地森林茂密,湖泊星罗棋布,风景秀丽,纳韦尔瓦皮湖区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内夫谢希尔  土耳其中部城市,内夫谢希尔省省会。人口3.7万(1980)。为一重要农业区的中心。内布利纳峰巴西最高峰。位于巴西亚马孙州北部近委内瑞拉边境的伊梅里山脉,处北纬0°45',西经66°01'。 海拔3,014米。1962年以前,海拔2,890米的班代拉峰向被视为巴西的最高峰。

内布拉斯加  美国中部平原的州。面积20万平方公里。人口159.3万(1991)。首府林肯。最大城市奥马哈。是1803年自法国购入土地的一部分。1867年建州。大部属大平原,自密苏里河低地向西逐渐升高。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800—400毫米,自东向西递减。原为草原,土壤肥沃,开垦后土壤吹失严重,近年致力于培植防风林。农业很盛,西部以放牧为主,东部种植玉米、冬小麦等。大城市极少,奥马哈也主要是农牧产品的集散地。近年工业发展很快,兴办起电子、汽车部件、化学、农业机械等工业。

内华达山脉  ①西班牙东南部山脉,近地中海岸。为安达卢西亚山脉中的最高部分。是穹窿山,东西走向,长41公里。其西北以断层同格拉纳达平原为界。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数座,最高峰穆拉森山海拔3,478米,为伊比利亚半岛最高点。山麓有亚热带植物,其上为高山植物。②美国西南部巨大的花岗岩块状山。北起拉森峰,南止洛杉矶北面,长约640公里。以最高峰惠特尼山(海拔4,418米)为首的4,000米以上的山峰很多。东坡是大断崖,陡落入大盆地。西坡斜缓倾向加利福尼亚谷地。西坡湿润,生长以针叶树为主的混交林,有高大的巨杉。富水力和金矿。多冰川和冰川遗迹,峡谷、瀑右遍布,风景美丽。有3个国家公园。

内格罗斯岛  菲律宾的岛屿。在米沙鄢群岛西部,介于班乃岛和宿务岛之间。面积1.27万平方公里。南北长216公里,东西宽40—80公里。人口274.9万(1980,包括附近小岛),居民多米沙鄢人,山区有矮黑人。北部火山绵亘,海拔500—1,000米,有肥沃的火山土,森林茂密。南部也有两座火山。西北沿岸为冲积平原。年平均气温25—28℃,年雨量1,500—3,000毫米。河流短小,不通航。产甘蔗、椰子、稻、烟草等。糖产量占全国之半,集中在北部和西部。盛产木材。有煤、硫黄等矿。主要城市为巴科洛德、杜马格特、圣卡洛斯等。

内格雷斯角  缅甸沿海岬角。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最西南端,勃生河口的西尽头,东北距勃生约100公里。自此向西南经普雷帕里斯群岛至印度的北安达曼岛北端划一直线,为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间的分界线。

内雷特瓦河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亚得里亚海流域最大河流。源于迪纳拉山脉中段的莱布尔斯尼克山,西北流,在科尼奇注入亚布拉尼察湖,南流直抵海岸,在梅特科维奇附近注入亚得里亚海。 全长218公里。流域面积1.27万平方公里。河谷下切极深,多急流瀑布,水力资源丰富。建有亚布拉尼察水电站。

内赫布里底群岛  *赫布里底群岛的一部分,包括斯凯、马尔、伊斯莱、侏罗和许多小岛。南北延伸240公里。属英国。经济以农业、渔业为主,还发展了旅游业。行政中心鲍莫尔。

中东  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照距离西欧的远近,把东方国家的若干部分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 中东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有的仅指伊朗和阿富汗,现通常指以西亚为主的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地方,包括西亚的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也门共和国、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卡塔尔、巴林以及非洲的埃及等国家和地区  (不包括阿富汗)。近东一称大致指欧洲的巴尔干国家,亚洲的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约旦,以及非洲的埃及和利比亚。其范围整体比中东偏西,但互相有所重叠,也是地跨亚、欧、非三洲。由于这一带地方在世界政治、经济斗争中的共同性,又常把中东与近东并提,称为“中近东”。其范围即大致相当于前述中东再加巴尔干国家和利比亚。近年又有两种看法:其一是范围包括整个西亚,再加北非的埃及、苏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另一是把中东一称更予扩大,除包括上述西亚与北非外,还加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

中江  朝鲜北部边境中江郡首府。在慈江道最北部。朝鲜气温最低的地区,绝对最低温度-43.6℃(1933),1月均温为-20.5℃,7月22.6℃。鸭绿江上游木筏停留地。

中圻  古地区名。即今越南中部地区。

中欧  指波罗的海以南、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欧洲中部地区。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面积10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55亿  (1984)。 北部为平原,平均海拔仅100米以下,受第四纪冰川作用,有带状冰碛丘陵,多湖泊。南部为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盘亘,亦多冰川地貌。森林茂盛。位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带。多瑙河、奥得河、易北河等流经,水量充沛,航运发达。有煤、钾盐、菱镁、铝土和铅、锌等矿藏。

中非  非洲中部地区。西至乍得湖,东缘为东非裂谷带。通常包括 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扎伊尔、加蓬、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有时兼及赞比亚、津巴布韦和马拉维)。面积约537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的六分之一。人口4,046万,约占全非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班图语系黑人占80%,余为苏丹语系黑人和阿拉伯人。地势中部低四周高,中部乍得湖盆地和刚果盆地平均海拔400米左右;北为提贝斯提高原山地,东为达尔富尔高原和米通巴山脉,南为隆达—加丹加高原,西为下几内亚高原,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主要河流为刚果河(扎伊尔河)、洛贡河、沙里河、奥果韦河等。赤道线横穿境内,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等气候植被带。占有全非热带森林面积的80%以上,黑檀、乌木、桃花心木、非洲楝、非洲梧桐等名贵林木资源丰富,奥堪美木产量居世界前列。棕仁、棕油、可可、橡胶生产占世界重要地位。金刚石、铜、锰、钴、锡、铅、铁等矿产资源也居全非或世界重要地位。

中京  日本名古屋市的别称。 是东京都与京都  (西京)中间的大城市。

中津  日本九州东北部的城市。位于大分县北端,临周防滩,山国川三角洲上。 人口6.5万  (1985)。面积55.4平方公里。古城下町,  1588年筑城。1929年设市。重要农业集散中心,附近平原盛产稻米和蚕茧。传统工业有陶瓷、木材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钢铁、化学、电子等工业兴起。有扇城迹、大雅堂、福泽谕吉故居等古迹,为游览胜地。

中寮  老挝中部地区的习惯称呼。包括万象、波里坎塞、甘蒙三省和万象市。面和4.6万平方公里,人口97.7万  (1985)。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是富良山脉西坡山丘及甘蒙高原,西部是万象平原及其以南的湄公河沿岸低地。工农业生产居全国首位。为主要稻米产区,有锡矿、岩盐,建有水电站和一些工厂。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中央邦   印度中部的邦。面积44.3万平方公里。人口6,613.6万(1991)。首府博帕尔。境内高原、盆地、山地、丘陵错落,南有萨特普拉与温德亚山脉,西北为马尔瓦高原。东有温德亚查尔—巴格尔汗德丘陵,东南为恰蒂斯加尔平原。年降水量西部800—1,000毫米,东部1,000—1,500毫米。纳巴达河流贯中部,北半部则属于恒河流域。 农产有棉花、小麦、稻米、甘蔗、花生等。森林约占总面积的35%。 矿产有锰、铁、煤等。工业以棉纺织业为主,并有造纸、制糖、人造纤维、机器制造、水泥和钢铁工业。德里—孟买、德里—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孟买铁路从境内通过。

中央省  旧称“内志”。沙特阿拉伯中部的省。范围大致相当于内志高原,西以赛拉特山为界,北、东、南三面分别为大内夫得沙漠、代赫纳沙漠与鲁卜哈利沙漠。人口在250万以上。首府利雅得。城市与农业集中在沙马尔山、盖西姆、瓦什姆、阿利德、海尔季、阿夫拉季、代瓦西尔等绿洲中。 农产品有小麦、大麦、高粱、野豌豆、水稻、蔬菜、水果、椰枣等。牲畜有马、牛、羊、驴、骆驼等,产阿拉伯骏马著名。有金、铜、铝、铁等矿藏。

中立区  ①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中立区。在伊拉克东南和沙特阿拉伯东北之间。两国边界初定于1922年,后又在两国之间划出一棱形中立区,面积7,000平方公里。其东端即科威特国土的西端。规定中立区内两国均不得修筑军事性的和永久性的建筑物,两国牧民均可自由使用中立区中的牧场与水井。1938年两国又达成中立区管理协定。1975年两国达成协议将中立区平分,分界线为一直线。此后,中立区不复存在。②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中立区。在沙特阿拉伯东北部和科威特西部之间。1922年两国界约规定在两国之间划出一个面积5,770平方公里的中立区,两国对该区有平等权利。1970年两国订约将该区划分,中立区不复存在,地理上改称该区为“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平分区”。但该区石油资源并未划分,所产石油由分别在两国取得开采权的公司平分。

中国城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中心古老建筑群之一。位于红场的北面。十四世纪末建土城,1535—1538年建石头围墙、城楼及6座城门,城墙厚约6米,高6.3米。同红场和克里姆林宫等建筑群构成古莫斯科市的核心。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为莫斯科商业中心。屡经拆毁,现仅留下部分城墙和建筑物,建有地铁站等新建筑物。

中美洲  又称“中亚美利加洲”。通指墨西哥以南、哥伦比亚以北的美洲大陆中部地区。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是连接南北美洲的狭长陆地,故有“中美地峡”之称。面积54.13万平方公里。人口2,270万  (1980),大部分为印欧混血种人,其次为印第安人和黑人。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山脉属科迪勒拉山系中段,沿太平洋岸伸展。多火山,最高峰是危地马拉境内的塔胡穆尔科火山,海拔4,211米。 地震频繁。 有金、银、铜、铅、锌等矿藏。平原狭窄,分布于东北部及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沿岸。地处热带,东部沿海降水丰富(年雨量1,500—3,000毫米),属热带雨林气候;西部沿海降水较少(年雨量500—1,000毫米),属热带草原气候;山间盆地、谷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为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地区。河流短促,以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最重要。森林广布。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热带经济作物;香蕉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重要地位;还产咖啡、棉花、可可、烟草、甘蔗等。工业基础薄弱,除少量冶金、炼油、水泥工业外,多为轻工业。中美洲包括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伯利兹等7国。

中津川  日本本州中部城市。属岐阜县。人口5.3万  (1986)。 市跨木曾川两岸。铁路通达后,工商业兴起。1952年设市。电机工业为主,次为纸浆、造纸、金属加工、机械、纺织等。

中途岛  太平洋中北部的珊瑚岛。位北纬28°3'、西经177°22'。地处太平洋东、西两岸的中途。由东岛、沙岛两个小岛和北部的潟湖构成。陆地面积4.7平方公里。人口约2,300。属亚热带气候,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1867年为美国占领,1903年后成为美国海、空军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美曾在此激战。是夏威夷和菲律宾之间海底电缆中继站,也是世界气象组织海洋高空观测站所在地和国际野生生物鸟类保护地。

中几内亚  几内亚的自然、行政区。在国境中部,辖八省。面积5.6万平方公里。首府拉贝。地处富塔贾隆高原,大部地区海拔600米以上,最高点1,537米。气候温和,年降雨量1 ,500—2,000毫米。经济以牧业为主,牲畜头数占全国一半以上,多牛、羊。产死生、柑橘、福尼奥(饿稻)、薯类。图盖附近铝土矿蕴藏丰富(储量40亿吨,品位47—52%)。科纳克里—康康铁路穿过南部。主要城市有拉贝和马木。达拉巴是高山疗养地。

中爪哇省  印度尼西亚一级行政区。位于爪哇岛中段,北滨爪哇海,南临印度洋。连同爪哇海中的卡里摩爪哇群岛,面积34,206平方公里,人口2,852.2万(1990)。 省会三宝垄。横贯全省中部有一系列火山,西端士拉末火山海拔3,428米。火山两侧是断续的高原和台地,南北沿海有山麓丘陵和平原。 山地生长木麻黄、柚木、热带松、栎、铁木,谷地有棕榈等热带丛林。 农业发达,种植稻、玉米、花生、大豆、木薯、烟草、甘蔗等。工业有纺织、陶瓷、制鞋、轮胎、食品加工、纸张、印刷、化肥等。有铁、锰、硫等矿。公路和铁路沿南北海岸穿行。

中央高原  法国中南部的山地高原。平均海拔约700米。东南部塞文山脉地势陡峻,屹立于罗讷河谷之上,向西北渐次降低。中部奥弗涅山脉的主峰桑西山,海拔1,886米。有大面积花岗岩岩基和结晶岩出露的古地块。南部有中生代灰岩沉积。断层发育。西部海洋性气候占优势,塞文山脉属地中海式气候。有畜牧业和农业,河谷中多葡萄种植业。有煤、铀等资源和温泉。

中印半岛  即“中南半岛”,或称“印度支那半岛”。见“中南半岛”。

中非联邦  即“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联邦”。

中国山脉  日本本州西部山地。横亘于中国地方偏北。东西延长约400公里,成为中国地方的脊梁。海拔一般为1,000—1,300米。西段多分成细长山块,间有盆地。东段较高,为连续山体。高峰有三室山  (1,358米)、恐罗汉山(1,346米)和冠山(1,339米)等。山北侧陡峻,河流短,南侧较缓,河流较长。有铀、铁等矿。

中国地方  在日本本州西南部。北临日本海,南濒獭户内海,东为近畿地方的兵库县,西隔关门海峡与北九州相对。呈半岛状,东西长400公里,南北宽约100公里。连同所属大小岛屿面积31,783平方公里。人口773.3万  (1986)。 大部为山地。中国山脉东西横亘偏北,分为山阳、山阴两地区。山峰多在1,000米以上,其北大山(火山)高1,713米。北部河流短促,下游有小冲积平原。南部的吉备高原海拔500米左右,濑户内海沿岸和河谷在200米以下。气候温和,山阴降水量2,000毫米,冬积雪,日照少。山阳较干燥,降水量1,200毫米,日照时间长。有煤、铀、铁等矿。旧周防、备后、出云等12国。今包括鸟取、岛根、冈山、广岛、山口5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有纺织、化学、人造纤维和造船工业。今以石油、石油化学、钢铁(福山钢铁厂为世界大钢铁厂之一)、运输机械(造船、汽车)、一般机械、化学(纯碱)、化纤工业为主,还有电机、纸浆、造纸、水泥、纺织等。农业以产稻谷为主,蔬菜、水果园艺业发达,山地以产牛著名。日本海沿岸渔业兴盛,濑户内海污染严重,渔业衰退。海陆空交通便利。主要城市有冈山、广岛、吴、下关、福山等。

中南半岛  在亚洲东南部。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亦名“中印半岛”或“印度支那半岛”。包括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半岛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东临太平洋的南海,西滨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安达曼海与马六甲海峡,海岸线总长11,623公里。面积207万平方公里,人口1.7亿(1985)。地势北高南低,山脉由北而南作扇形展开,大河相间,源远流长。自西往东主要有:那加、阿拉干、他念他翁、比劳及长山等山脉,山间有许多高原,著名的有掸邦、川圹、会芬、甘蒙、波罗芬等高原。大河有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红河等,河口形成肥沃三角洲。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20—27℃,干雨季分明;南端为赤道雨林气候,终年多雨。有季雨林、热带雨林和草场。 矿藏有锡、钨、煤、宝石、岩盐、天然气、石油,盛产柚木、稻米、橡胶、棕油、菠萝、椰子、甘蔗、木薯和玉米。

中部地方   在日本本州中部。西接近畿,东邻关东,东北隅接东北地方,北临日本海,南濒太平洋。面积7.09万平方公里。人口2,149.3万  (1986)。本州岛最宽最高地域,有“日本屋顶”之称。沿海有浓尾等海岸平原。内陆几全为山地,间有盆地。高峰绵亘,海拔均在3,000米左右。多火山,且有喷发现象。 最高峰为富士山(3,776米)。海岸线曲折,港湾优良。气候太平洋斜面温暖,夏季多雨,日本海斜面冬季多雪,中部高地属内陆型气候。富森林。有石油、天然气和铅、锌、银等矿藏。河川多急流,水力资源丰富。旧十六国地。 今为新潟、富山、石川、福井、山梨、长野、岐阜、爱知、静冈县地,一般也包括三重县。工业主要有汽车、电机、机械、精密机械、化学、纺织等。传统工业陶瓷器居全国首位,漆器、钢铁、有色冶金、金属制品、造纸也居重要地位。中京工业地带为工业的中枢。北陆为水稻主产区。 东海产柑橘和茶著名。蔬菜、花卉园艺、家禽饲养业发达。东山为养蚕、苹果和高冷地农业。渔业发达,并有远洋渔业基地。铁路网和海运均以名古屋为中心。主要城布有名古屋、新潟、静冈、岐阜、滨松、丰田、四日市等。

中部运河  一译“中德运河”。音译“米特尔兰运河”。在德国境内。从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上的赫斯特尔向东到马格德堡北面,沟通埃姆斯河、威悉河和易北何。建于1905—1930年。长321.3公里。水深3米,水面宽33—39米。可通航1,350吨货轮。运送货物以煤、铁矿石等为大宗。有通往奥斯纳布吕克(14公里)、希尔德斯海姆(15公里)、萨尔茨吉特(18公里)等地的分支运河数条。西部通过莱茵河—黑尔讷运河接莱茵河,东部以易北河—哈弗尔运河和奥得河—哈弗尔运河沟通奥得河。

中部美洲  一般即指中美洲。但有些地理学家认为还应包括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岛。

中捷克州  在捷克共和国中部。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111.4万(1990)。首府布拉格。北部拉贝河沿岸是平原,南部为伏尔塔瓦河流域的多林丘陵地。有煤、铁和多金属矿。伏尔塔瓦河上有水电站。工业以冶金和机械制造(各种工业设备、机床、汽车等)、化工(矿肥、人造纤维和橡胶)为主。还有木材加工、纺织、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等。农产品有大麦、小麦、甜菜、蔬菜和水果。肉、乳饲养业规模较大。西部种啤酒花,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中德运河  即“中部运河”。

中央地沟带  亦称“大地沟带”。横断日本本州中部的断层地沟带。西缘为丝鱼川—静冈构造线。长250公里,大致南北向,呈S形。东缘由于第四纪火山喷出物的覆盖,界线不明确。一般认为以关东山地的南端和西缘为界。地沟带宽约50—60公里。日本群岛东北与西南的重要构造分界线。

中非共和国  非洲中部内陆国。在乌班吉河右岸,同乍得、喀麦隆、刚果、扎伊尔、苏丹相邻。面积622,984平方公里。人口285万(1987) ,以苏丹语系的班达人、阿赞德人、杜阿拉人占多数,多信原始宗教。民族语言为桑戈语,官方语言为法语。首都班吉。海拔600—900米的阿赞德高原占国土大部,地形破碎,沟谷纵横,最高点恩加亚山高1,388米。高原南北为丘陵、盆地。多南北向河流,分别注入刚果盆地和乍得盆地,较大的有洛贡河、沙里河、乌班吉河、桑加河等,富水力。年降水量从南往北自1,500毫米以下递减为1,000毫米。南部为刚果雨林的边缘,森林面积740万公顷,盛产筒状非洲楝、桃花心木;中部草原多落叶乔木;北部为灌丛草原。九世纪起,境内出现部落王国。  1885年殖民者侵入。1894年全境被法国占领。1910年并入法属赤道非洲,称“乌班吉沙里”。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更名中非共和国。 1960年8月13日独立。1976年12月4日 起实行帝制,称中非帝国。1979年9月20日推翻帝制,恢复共和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0%(其中林业占五分之二)。粮食主产木薯、粟、高粱和玉米。经济作物以棉花、咖啡为主,还有油棕、花生等。畜牧业薄弱。有少数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纺织等工厂。开采金刚石(年产25万克拉)、黄金。有富铁、铀、镍、铬、铜、锡等矿藏。金刚石约占出口总值的一半,次为木材、棉花、咖啡;进口以机器、车辆、金属制品、食品为大宗。无铁路,公路较发达,全长2万余公里。横贯非洲大公路中非—喀麦隆段已于1984年完工。 乌班吉河是对外交通要道,海外联系大半经刚果出大西洋。

中美洲联邦  一称“中美洲联合省”。1823—1838年危地马拉、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和萨尔瓦多的联邦组织。原系新西班牙总督辖区的省份,1821年五省宣布独立。1822年合并于墨西哥。1823年墨西哥帝国倾覆,五省联合成立中美洲联邦。后因内部冲突,1838—1841年间五省陆续退出联邦,分别建立独立共和国。联邦解体。

中太平洋海岭  又名“马库斯—内克海岭”。在中太平洋西北部。东起夏威夷群岛的内克岛,经马库斯岛,西到日本的硫黄列岛。长约5,300公里,宽达550公里。高出洋底500—1,200米。 有许多山峰距洋面 1,300—1,600米的海底火山。

中太平洋海盆  在太平洋中部。位于马绍尔、吉尔伯特、图瓦卢群岛同莱恩海岭间。长约4,400公里,宽约2,500公里。大部水深5,000—5,500米,最深6,957米。海盆底部地形起伏,有一些海底孤山,个别山峰出露洋面形成岛屿,如菲尼克斯及托克劳群岛等。

中印度洋海岭  为印度洋海岭的东南支。北起罗德里格斯岛,向东南延伸到圣保罗岛,同南极—澳大利亚海岭相接。长2,300公里,宽500—900公里。相对高度较小,坡度平缓。一般高出洋底1,500米,少数可达2,500米。山脊距洋面2,000—3,000米,最高峰距洋面1,145米,个别火山锥露出水面形成岛屿,如阿姆斯特丹岛及圣保罗岛。沿线多横向断裂谷。

中印度洋海盆  在印度洋中部,位于南亚大陆沿岸大陆坡与中印度洋海岭及东印度洋海岭间。南北长约6,000公里,东西宽约1,500公里。大部水深4,000—5,000米,最深6,090米。海盆中部有一条经向分布的兰卡海岭。

中安达曼群岛  印度安达曼群岛中部岛群。包括大小岛屿27个,主岛中安达曼岛。面积1,761平方公里。居民主要是克伦人、孟加拉人和矮黑人。农业以水稻为主,次为椰子、水果和杂粮。伐木、狩猎和渔业也重要。中安达曼岛北部的马亚本德尔镇有行政机构、无线电台和锯木厂,也是海港。长岛是伐木中心,有造船所。

中苏拉威西省  印度尼西亚一级行政区。位于苏拉威西岛中北部,包括东北半岛(米那哈沙半岛)的西段、北半岛 及其两侧的托吉安和邦盖两群岛。面积69,726平方公里,人口171.1万(1990)。省会帕卢。境内高山深谷,有8座2,000米以上的高峰和2座3,000米以上的高峰,洛基拉拉基山最高达3,311米。多断层湖。海岸平原狭小,岸外多珊瑚礁。热带丛林密布,富柚木、婆罗双树、铁木和乌檀。农林产品有稻米、玉米、椰子、甘蔗、咖啡、藤条与树脂。工业有椰油、碾米、制药、草编与木雕。

中阿特拉斯山  北非阿特拉斯山脉西段西支。在摩洛哥中北部,平行绵亘于大阿特拉斯山西北面。平均海拔2,500米。顶部有火山口和熔岩流。东部受宽阔的谷地切割。摩洛哥境内降水量最多地区之一,海拔2,000米以上每年积雪5个月。多森林。乌姆赖比阿、塞布河等皆源出于此。

中科迪勒拉山  ①海地岛中部的山脉。在多米尼加西部。东南—西北走向,长500—600公里,宽130公里,平均海拔1,500—2,400米。由结晶岩、石灰岩、火成岩组成。山势高峻,最高点杜阿尔特山海拔3,175米,为西印度群岛最高峰。山地降水充沛,森林繁茂,为北亚克河、阿蒂博尼特河等重要河流的发源地。有铬、镍、铁等矿藏。山麓的锡瓦奥谷地是重要的农业区。②波多黎各中部的山脉。西起圣赫尔曼附近,东至马纳蒂河与普拉塔河的分水岭,长约80公里。蓬塔山海拔1,338米,为全岛最高峰。支脉有东南部的卡耶山脉及东北部的卢基略山脉。山地陡峭,降水丰富,并随高度上升而增多。卢基略山脉林木繁茂。

中俄罗斯丘陵  在俄罗斯平原中部。北起奥卡河谷,南至马克兰东北边境的顿涅茨山,长约1,000公里,宽500公里。海拔220—250米,最高点293米。地表起伏,多干沟,有岩溶地貌。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00—600毫米。有阔叶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带。以黑土著称。大部分土地已开垦。顿河、杰斯纳河、奥卡河源出于此。南有库尔斯克铁矿区,北有煤田。设有中央黑土自然保护区、中央森林自然保护区和滨奥卡河阶地自然保护区。

中通古斯卡河  即“石泉通古斯卡河”。

中斯洛伐克州  在斯洛伐克共和国中部。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人口161万(1991)。首府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大部为西喀尔巴阡山盘踞,间有许多盆地,属瓦赫河与赫朗河流域。有褐煤、菱镁矿和多种金属矿。发格河上建有水电站。工业发达。有钢铁和有色冶金、机械制造(摩托车、电气机车、车厢等)、食品加工等;还有化工、建筑材料、纺织、木材加工等。畜牧业发达,山地天然牧场饲养牛和羊。谷地种植黑麦、大麦、马铃薯。南部盆地和山前地带种植玉米、小麦、甜菜、烟草、葡萄等。山区有矿泉疗养地,如斯利亚奇等。

中西伯利亚高原  俄罗斯西伯利亚中部面积最大的高原。南起东萨彦岭、贝加尔湖沿岸和外贝加尔山地,北至北西伯利亚低地,西同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同中雅库特低地相连。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700米。西北部较高,海拔1,000—1,500米。最高点普托拉纳山海拔1,701米。叶尼塞河支流下通古斯卡河、石泉通古斯卡河、安加拉河、勒拿河及其支流维柳伊河、哈坦加河等流经。气候寒冷,大陆性显著。1月平均温度-20(西南部)— -44℃(东北部)。年降水量300—500毫米。除北部为山地苔原带、南部河谷地区属森林草原和草原带外,大部地区覆盖森林,以落叶松为主。水力资源丰富。有煤、铁、铜、镍、石墨、岩盐及天然气等矿藏。

见附  日本本州中北部城市。属新潟县。信浓川支流刈谷田川流贯。人口43万  (1986)。自古商业发达,河运便利。后纺织工业兴起,生产丝织品。1954年设市。以合成纤维制品、针织品等为主。市东南部有见附油田。

贝宁  国名。旧称“达荷美”。在西非中南部,南濒几内亚湾,海岸线长125公里。陆疆邻尼日利亚、尼日尔、布基纳法索和多哥。面积11.26万平方公里。人口415万(1987),主要是芳人、阿贾人、约鲁巴人等。居民大部信原始宗教,余信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法语。首都波多诺伏。国土南北狭长。南部为沿海平原和高台地,最宽约110公里,多沼泽和潟湖,有石油蕴藏。中、北部为海拔200—500米波状高原,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多圆顶孤丘,西北部阿塔科拉山最高点海拔641米。高原山地蕴藏铬、铁、金刚石、钛、黄金等矿藏。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900—1,400毫米。北部各河属尼日尔河水系,南部各河分流入海。森林占全国总面积的20%。十五世纪葡萄牙侵入沿海贩运奴隶。十七世纪初南部形成 阿波美等王国。1851年起被法国逐步侵占,189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04年并入法属西非洲。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1日达荷美共和国独立。1975年11月改称贝宁人民共和国。1990年改称贝宁共和国。农业人口占90%。油棕林40万公顷, 还产花生、棉花、椰子、咖啡以及木薯、玉米、高粱、粟、薯蓣等。工业以榨油、锯木、纺织、麻袋等农林产品加工为主,另有水泥、日用化学、电力等小型工厂。石灰石、金矿已开采。出口油棕产品(占出口总值70%)、棉花、花生、咖啡、椰子、椰干,进口纺织品、粮食、机械、燃料。

贝永  美国新泽西州东北部城市,位于纽约港和纽瓦克港之间向南突出的半岛上。人口6.5万(1980)。  1656年成为荷兰人和英国人的殖民地。先后建立了火药厂、炼油业、造船业和军需工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700艘以上的潜水艇和驱逐舰在此制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是造船和军需品生产的中心。近年轻工业占重要地位。是美国海军补给基地。

贝伦   旧称“帕拉”。巴西帕拉州首府,亚马孙河最大港市。位于亚马孙河三角洲瓜雅拉河与帕拉河汇流处,距海约130公里。靠近亦道,地势低洼,终年高温多雨。人口75.8万,连郊区100万(1980)。始建于1616年。巴西北部最大的贸易中心。港口能停泊万吨海轮,年吞吐量400多万吨。有制糖、面粉、纺织、机械、造船、制革、化学、锯木等工业。建有大型炼铝厂。重要的文化中心,有大学、博物馆、植物园和古老教堂。有国际机场。

贝约  哥伦比亚西北部安蒂奥基亚省城市。在波尔塞河谷地内,海拔1  ,520米,南距麦德林10公里,有铁路、公路相通。面积139平方公里,人口13.2万(1981)。原为周围富饶农业区的贸易中心,现是大麦德林北郊的纺织工业中心,也有食品和其他轻工业。

贝劳  旧称“帕劳”。原称“帕劳群岛”或“帛琉群岛”。加罗林群岛的一部分。位于北纬8°、东经134°,由200多个火山岛和珊瑚礁组成。陆地面积488平方公里。人口1.5万(1986),主要是密克罗尼西亚人,多信基督教新教或天主教。通用密克罗尼西亚语,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科罗尔(在科罗尔岛上)。主岛巴伯尔图阿普岛(旧称帕劳岛)为火山岛,周围有珊瑚礁环绕,构成天然良港。产甘蔗、椰子和香蕉。西南端的昂奥尔岛富磷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3,000毫米以上,附近为台风源地之一,每年9—10月常有狂风暴雨。经济以渔业和旅游业为主,盛产鲔鱼和干贝。1899年为德国所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日本委任统治地。1947年成为美国托管地和军事基地,为“太平洋岛屿托管地”的一部分。1981年1月成立贝劳共和国自治政府。1994年10月1日宣告独立。

贝岛  马达加斯加岛屿。在西北沿海、莫桑比克海峡东北端。属安齐拉纳纳省。面积294平方公里。人口2.6万。属火山岛,气候湿热,土壤肥沃。因盛产华尼拉果和依兰依兰等香料作物被称为“香岛”。还产咖啡、椰子、甘蔗、胡椒等。有制糖、榨油、香料加工等工业。主要城镇埃尔维尔在南岸,是天然深水港。为游览胜地。有航空站。

贝拉  ①莫桑比克第二大城和港口。在中东部、蓬圭河口北岸,濒莫桑比克海峡。人口35万(1981)。1891年建立。仅次于马普托的全国第二大经济中心。有炼铁、纺织、制糖、电器、铝器、水泥、造纸、烟草、肉类和鱼类加工等工业。腹地宽广。航道水深,可停靠大型海轮。有矿石、糖等专用码头。有铁路通马拉维、津巴布韦、赞比亚,是各该国部分进出口物资的转口港。有输油管通津巴布韦的穆塔雷。 输出铬、铜、棉花、烟叶、剑麻等。有国际航空站。②一译“比拉”。巴基斯坦南部城市。位于博拉里河沿岸,卡拉奇之北。附近产小米、小麦、油菜籽、骆驼和羊等。农、牧产品贸易中心。公路南通卡拉奇,北连长拉特等地。

贝城  美国密歇根州东部湖港和工业中心。在休伦湖畔,萨吉诺河口,距底特律约174公里。人口4.1万(1980)。  1831年始建,1865年设市。十九世纪为重要伐木、锯木中心。现有船舶、甜菜糖、汽车零件、起重机、电焊机等制造工业。附近多印第安人遗迹,有国立森林公园,为旅游胜地。

贝雅  葡萄牙南部城镇,贝雅区首府。在里斯木东南127公里的铁路线上。人口约1.6万。谷物、橄榄油、小麦、软木等农产品集散地,商业中心。工业以乳酪、纺织、皮革等为主。铁路枢纽。有机场。有中世纪教堂。

贝塚  日本本州大阪湾岸工业城市。属大阪府。人口7.9万  (1986)。市区分山地、丘陵、平原三部。中世纪兴起。十九世纪下半叶建立工业。1943年设市。有纺织、钢铁、电机、机械等工业与钢缆(占全国半数)生产。葛城山(市最高点)山毛榉原始林有名。丘陵地产柑橘。平原产稻、麦、蔬菜、花卉。沿海水产丰富。

贝专纳  “博茨瓦纳”的旧称。

贝卢诺  一译“柏卢诺”。意大利东北部城市。在多洛米切山南部谷地中,临皮亚韦河)。人口3.7万。农业与旅游业是经济收入主要来源。工业有皮革、食品、葡萄酒等。有十六世纪大教堂,1873年部分受地震破坏,后重建。

贝尔岛  ①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以南大西洋中的小岛。莫尔比昂省的一个行政区。长17.5公里,宽5—9公里,面积90平方公里。人口约4,400。平均海拔40米(最高点63米)。县行政中心帕莱是港口。有渔业及罐头食品等工业。旅游地,有海滨浴场。②加拿大岛屿。位于北美洲东北部纽芬兰岛北海岸外,贝尔岛海峡东端入口处,东临大西洋。面积39平方公里,为岩石小岛,最高点海拔213米。岛南端设有灯塔。

贝尔港  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外港,相距10公里,有铁路支线相通。濒维多利亚湖北部的默奇森湾。渔业重要。湖运联系恩德培、基苏木(肯尼亚)、姆万扎(坦桑尼亚)等港。运出咖啡、棉花、茶叶、烟叶、蔗糖等。

贝尔福  法国东部城市,贝尔福省首府。在孚日山南面、萨武勒斯河畔。人口连郊区7.5万(1982)。有机械、炼铁、电器、纺织、化学等工业。城堡下有纪念十三世纪的勇士贝尔福的塑像,还有十八世纪用红砂岩砌成的教堂。

贝宁城  尼日利亚城市,本代尔州首府。在尼日尔河三角洲西部,贝宁河上游。人口16.2万(1982)。建于九世纪。曾为贝宁古国首邑。现为全国橡胶生产中心和南部工商业中心之一。有橡胶加工、榨油(棕油)、锯木 、食品等工业。以传统的黄铜人像、象牙雕刻与金属工具等手工艺品著称。公路通拉各斯、萨佩莱等地。有贝宁大学和全国橡胶、油棕研究所。博物馆富藏贝宁古文物,并有古城墙和护城河遗址。

贝尼河  玻利维亚西北部河流。发源于拉巴斯附近的查卡尔塔亚山,上游称拉巴斯河和博皮河,在圣米格尔同卡塔长赫斯河汇合后称贝尼河。向北流经安第斯山东麓谷地和平原区,在里韦拉尔塔接纳马德雷德迪奥斯河后流至巴西边境,在贝亚镇与马莫雷河汇合成马瓦拉河。全长1,600多公里。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宽广,原始森林密布。河道大部可通航。12月至次年5月涨水期,轮船可从卡丘埃拉—埃斯佩兰萨上溯至安第斯山麓的鲁雷纳瓦克。为玻利维亚运输橡胶等热带林产品通向大西洋的航道。

贝尼省  玻利维亚东北部边境省。东邻巴西。面积21.35万平方公里,人口27.8万(1990),人烟稀少。首府特立尼达。大部为亚马孙河上游冲积平原,平均海拔200—300米。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26—27℃,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12月至次年5月为雨季,贝尼河、马莫雷河及其支流洪水泛滥。森林占全省面积38%,余为热带草原。1842年设省。经济以畜牧业和林业为主。牛头数占全国30%。主要农产品有谷物、甘蔗、咖啡、香蕉、可可;林产品有硬木、金鸡纳霜、古柯叶、巴西坚果和橡胶等。有金、锡、石油等矿藏。工业以制糖、酿酒、肉类加工、制革、锯木为主。交通主要靠河运和空运。

贝加河  蒂萨河左岸支流。发源于罗马尼亚西部的波亚纳—鲁斯克山麓,卢戈日以东约32公里处。向西和西南流经蒂萨平原,在南斯拉夫北部注入蒂萨河。全长约210公里。蒂米什瓦拉以下70多公里已运河化。贝加运河对罗马尼亚的航运有较重要作用。

贝加莫  意大利北部城市。在阿尔卑斯山南麓,米兰东北48公里处。人口12.1万(1982)。城建于公元前196年。 城市由旧城(上城区,在丘陵高地)和新城(下城区,在平原)两部分组成,两者通过缆车索道相联。工业与贸易中心。有纺织、金属加工、化学、皮革、乳酪、葡萄酒等工业。有铁路通米兰。绘画与雕塑研究院多意大利名家的作品。

贝辰加  即“佩琴加”。

贝克岛  太平洋中西部岛屿。位于北纬0°3'、西经176°31',菲尼克斯群岛西北。陆地面积2.6平方公里。珊瑚岛。1936年为美国占有,建为海军基地。产鸟粪。

贝沙尔  阿尔及利亚西部城市,贝沙尔省省会。北距摩洛哥边界58公里。人口5.6万(1977)。向以皮革制品和珠宝饰物等手工业著称。 牲畜、椰枣、阿尔法草集散地。交通枢纽。 铁路通乌季达(摩洛哥)、阿尔及尔、瓦赫兰。横贯撒哈拉公路经此。周围是重要煤矿区,还开采锰矿。

贝灵汉  美国华盛顿州西北部城市和港口。在美国和加拿大边界附近、西雅图以北129公里,临普吉特海峡的贝灵汉湾口。人口4.5万(1980)。 1852年始为居民点。1903年建市。附近家禽饲养、蔬菜、水果等生产发达。渔业也很重要,盛产鲑鱼。工业以造纸、水产加工、造船等为主。城东的贝克山是冬夏旅游胜地。

贝林加  加蓬东北部梅坎博铁矿区重要矿点。在奥果韦河支流伊温多河左岸,东南距梅坎博97公里。大型富铁矿床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5公里。附近还富森林资源,产咖啡。

贝拉里  印度南部城市,在卡纳塔克邦东部。人口20.6万(1981)。农业重要。有棉纺织、制糖工业与大型轧棉厂。附近的霍斯佩特铁矿,年输出大量铁矿砂,并建有钢铁厂。

贝济耶  法国南部城市。临地中海的利翁湾,在奥尔布河和南运河的汇合处。人口连郊区8.1万(1982)。金融中心。葡萄酒重要产地,有为发展酿造业而建立的化肥厂、拖拉机厂和大酒桶制造业等。还有机器制造、水果和饮料生产。铁路枢纽。有建于十二到十四世纪的教堂以及陈列馆等。

贝贾亚  旧名“布日伊”。阿尔及利亚港市。在地中海贝贾亚湾西岸。人口12.4万(1983)。向为文化中心和商业重镇。有食品、水泥、纺织等工业。五十年代末起成为重要石油输出港,有534公里长的输油管通哈西迈斯欧德油田,年输油能力为1,800万吨。还输出铁矿石、磷灰石、葡萄酒、橄榄油等。

贝柴摩  旧地区名。位于欧洲北部科拉半岛西北,北临巴伦支海瓦朗厄尔峡湾。十八世纪前,是瑞典控制下芬兰公国的领土。1809年俄瑞战争后,芬兰领土被俄国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芬兰独立,此地区仍属芬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4年被苏军占领。1947年根据芬苏和约,并入苏联,成为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州的一部分,改名佩琴加,旧译贝辰加。

贝恩堡  德国东部城市。在萨勒河畔,东南距哈雷40公里。人口4万(1984)。公元961年见于史籍。1311年建市。1251—1863年两度为安哈尔特—贝恩堡公国都城。工业有制碱、水泥、农业机械制造等。城郊有钾盐和食盐开采。设有作物育种、农业经济研究所和农学院。

贝桑松  法国东部城市,杜省首府。在杜河畔。人口11.3万(1982)。工业中心,以钟表、冶金、纺织为主,还有食品、精密仪器、陶瓷器制造、盐矿开采等部门。干酪和木材市场。设有大学(1485年创立)。多教堂、陈列馆,还有建于十七世纪的图书馆。旅游业发达。

贝鲁岛  太平洋中西部吉尔伯特群岛南部环礁。属基里巴斯共和国。位于南纬1°19'、东经176°。陆地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2,220。塔布金贝鲁是主要居民点。

贝鲁特  黎巴嫩的首都,地中海东岸最大海港。人口约150万(1983)。该城建在黎巴嫩海岸中部的一个三角形小半岛上,傍吉尔吉斯湾,背靠黎巴嫩山,港口可容纳大型海洋船只。长期为西亚中部地区的西方门户,过境贸易与金融业居重要地位。有国际航空站。工业以纺织、服装、制鞋、食品与印刷等轻工业为主。

贝内文托  意大利东南部城市。在沃尔图诺河上游贝内文托盆地中,西南距那不勒斯60公里。人口6万。农产品集散地。工业以食品、农业机械、炼硫与火柴为主。有八世纪教堂、古罗马剧院等古代遗址。

贝贝拉蒂  中非共和国西南部城市,上桑加省首府。人口10万(1982)。金刚石和木材的重要开采中心。橡胶、咖啡、棕油、棕仁贸易亦盛。公路通班吉和邻国喀麦隆。有航空站。

贝龙卡河  捷克共和国西部伏尔塔瓦河左岸最大支流。由源于西部边境捷克林山和舒马瓦山的姆热、拉德布扎、乌赫拉瓦和乌斯拉瓦)诸河汇流而成,在布拉格以南8公里处注入伏尔塔瓦河。长246公里。流域面积8,855平方公里。河口处年平均流量36米2/秒。有春汛,可流放木材。沿河城市有比尔森和贝龙。

贝卡谷地  黎巴嫩中部南北走向的谷地。西为黎巴嫩山,东为前黎巴嫩山,长约120公里,宽8—14公里。奥龙特斯河与利塔尼河发源于此,分别向北向南流经谷底。占有黎巴嫩全国耕地约一半,但位于雨影地区,多为旱作。主要作物有蔬菜、玉米、苹果、柑橘、梨、葡萄、棉花、小麦、大麦,并有养蚕业。主要城市为扎勒与巴勒贝克。

贝尔图阿  喀麦隆东部省省会。人口1.8万。商业中心。油棕、木材等集散地。有花生榨油厂。公路通雅温得和邻国中非。建有飞机场。

贝尔莫潘  中美洲伯利兹首都。在伯利兹河中游平原,海拔70米,东北距伯利兹市80公里。人口约3,694(1988)。原首府伯利兹在1961年遭飓风和洪水严重破坏,1966年始建新城,1970年成为政府所在地,1972年首府正式迁此。市内有国民议会大厦、政府办公大楼、住宅区和市场。公路通伯利兹。有飞机场。

贝尔高姆  印度南部城市,在卡纳塔克邦西北部。人口30万(1981)。重要的农业地区,有栋格珀德拉灌溉工程。附近产稻米、甘蔗、棉花。有炼铝、制糖、丝、棉织工业以及手工棉纺织业。铁路、公路交通中心之一。

贝尔维尔  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南部工矿城市。位于东圣路易斯东南22.5公里处。人口4.2万(1980)。建于1819年。1828年煤矿的发现吸引了许多德国移民,因有“德国城”之称。工业有矿山机械、锅炉、农业机械、服装和食品加工等。

贝尔谢巴  以色列内盖夫地区中心城市。人口11.4万(1984)。 城址位于一个宽约5公里的山口中,为内盖夫的北方门户,有道路通往死海南岸、亚喀巴湾与埃及的西奈半岛。设有内盖夫各企业公司的总部、沙漠研究所、内盖夫大学、卡车运输总站与修理站。工业多依靠内盖夫的原料,有化工、瓷器、砖厂,还有大型纺织厂。交通位置重要,历史上长期为军事重镇。

贝尔赫姆  位于比利时北部。是安特工普市的东南郊区。人口4.6万(1981)。原为城堡,二十世纪初发展迅速,成为工业区。有照相机制作和造船业,精密仪器、食品等工业也发达。重要的铁路中转站。1830年比利时独立战争的重要战场。

贝尔潟湖  旧译“贝勒湖”。法国地中海沿岸的潟湖。在罗讷河口省。四周为石灰岩低山包围。通福斯湾的谷地有一长约6.5公里的运河。湖长约21公里,宽5—13公里,面积156平方公里。湖滨有果园、橄榄树和盐场。

贝汉布尔  一译“贝兰普尔”。印度奥里萨邦南部城市。人口16.3万(1981)。公路枢纽,临加尔各答—马德拉斯铁路。商业贸易中心。有烟草与碾米工业。

贝宁王国  一称“阿波美王国”。西非尼日尔河下游三角洲的古国。公元八世纪初建国,首都贝宁。鼎盛时期,疆域大体相当于今贝宁共和国。居民以务农为主。擅长工艺美术,特别是青铜制品和雕塑独具风格。贝宁城为继伊费之后的西非艺术中心。十五世纪后,葡萄牙、英国、荷兰殖民者先后侵入,掠夺黄金和奴隶,国势日衰。十九世纪末沦为英国殖民地。贝宁古城现为尼日利亚西南部本代尔州首府。

贝尼萨夫  阿尔及利亚西北部港口。濒地中海。南距特莱姆森48公里,有铁路相通。人口1.9万。建于1881年。 重要矿石输出港,还输出农产品和阿尔法草。周围是全国主要铁矿开采区,还开采锌、大理石。有渔业和鱼类罐头厂。

贝加尔湖  中国古称“北海”,曾为中国北方部族主要活动地区。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高原南部。由地层断裂陷落而成。湖面海拔456米。湖长636公里,平均宽48公里,最宽79.4公里,面积3.15万平方公里。平均深730米,中部最深1,620米。蓄水量23,000立方公里,约占世界地表淡水总量的五分之一。有色楞格河等336条大、小河川注入,汇水面积55.7万平方公里。叶尼塞河支流安加拉河由此流出。可通航。湖中有27个小岛,最大的是奥利洪岛(面积约730平方公里)。冰期长约5个月(1月至5月)。湖中有植物600种;水生动物1,200种,其中四分之三为特有品种,如贝加尔海豹、凹目白鲑、奥木尔鱼等。

贝里奥港  哥伦比亚中部安蒂奥基亚省东部城市和河港。位于马格达莱纳河畔,西南距麦德林约128公里。面积1,213平方公里,人口2.4万(1981)。始建于1875年。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太平洋铁路和大西洋铁路中转站。转运咖啡等农产品和麦德林的工业品。周围盛产可可、稻、玉米和牛。工业以食品加工为主。附近有水泥厂和大理石开采。哥伦比亚中部和北部油田的输油管通此。有飞机场。

贝沙赫尔  伊朗北部城市。位于戈尔甘潟湖西南岸。建于十七世纪。有棉纺织厂。

贝阿沃尔  印度拉贾斯坦邦城镇,在德里—孟买铁路线上。人口9万(1981)。阿杰梅尔南面的卫星城。有纺织工业和铁路工厂。

贝阿铁路  全称贝加尔—阿穆尔铁路。俄语缩写为巴姆。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与太平洋沿岸的第二条铁路。西起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泰舍特,经勒拿河畔的乌斯季库特、贝加尔湖北端 的下安加尔斯克、赤塔州的恰拉、阿穆尔州的滕达、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州的乌尔加尔、共青城,迄于苏维埃港。全长4,275公里。其中共青城至苏维埃港、泰舍特至乌斯季库特段分别于1947和1954年建成通车。1974年起修建的乌斯季库特至共青城段长3,145公里。大体位于西伯利亚大铁路北侧180—500公里。对减轻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输负担,开发沿线地区丰富的煤、铜、铁、铅、锌、钼、石棉和森林资源,加强远东区经济和战略地位有重要作用。1984年底竣工,1985年通车。经三条支线同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接。

贝努埃河   尼日尔河最长支流。源出喀麦隆东北部阿达马瓦山地,西流入尼日利亚境,在洛科贾注入尼日尔河。长约1,400公里,流域面积33.7万平方公里,每年汇入尼日尔河水量约1,000亿立方米。上游山高流急,富水力;中、下游河谷宽广,两岸洪泛平原是优良农耕地。喀麦隆加鲁阿以下全年通航小船,雨季可通汽轮。

贝林佐纳  瑞士南部城市,提契诺州首府。位于提契诺河畔。人口1.6万(1980),讲意大利语。公元八世纪是宗教要地,十四至十五世纪城市繁荣。有小型工业。旅游业发达,1882年圣哥达隧道通车后,游客激增,为该城重要经济收入。有3座十五世纪的堡垒,现辟为博物馆。

贝莱德文  索马里中部城镇。在谢贝利河中游右岸。地方性谷物、牲畜、皮革集散地。向为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公路要站,贝莱德文—布尔奥公路建成通车后,交通位置更重要。

贝特谢安  以色列东北部城镇。位于贝特谢安谷地东口,靠近约旦河,地势低于海平面120米左右。人口1.3万(1982)。为棉产区的中心,有纺织厂。

贝内贝拉克   以色列中西部城市。人口10万(1984)。为特拉维夫—海法城镇群的一部分,位于特拉维夫东北。该地在古代原有贝内贝拉克城,其遗址尚未找到。今城始建于1924年,原为犹太人的定居点,以种植柑橘和饲养乳畜为主。后发展成为工业中心,有食品、纺织、电话装备与钻石琢磨等工厂。为犹太教的研究中心,有神学院。

贝尔岛海峡  北美洲加拿大纽芬兰岛和拉布拉多半岛之间的狭窄海峡。长约50公里,宽16—24公里。贝尔岛恰位于大西洋与圣劳伦斯湾的交接处。是圣劳伦斯湾通往大西洋最靠北的通道,也是从欧洲到圣劳伦斯地区最直接的航道,冬春两季常冰封。

贝尔法斯特  英国北爱尔兰的最大城市和港口,行政、商业、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爱尔兰岛东北、拉根河注入贝尔法斯特湾处。人口32.3万(1983)。面积65平方公里。1888年建市,1920年起为北爱尔兰首府。十七世纪时曾为世界最大的亚麻工业中心。十七世纪末港口和造船业兴起。重要工业有造船、飞机、亚麻纺织、石油化工和食品加工等。城西有航空站。有建于1845年的皇后大学贝尔法斯特分院。

贝尔格莱德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萨瓦河同多瑙河交汇处。人口93.6万,连郊区147万(1988)。原名“欣吉杜奴姆”,公元九世纪改今名,意“白色城堡”。1882年起即为塞尔维亚王国的首都。重要铁路枢纽,最大航空站和河港。机械制造工业中心,生产农业机械、汽车、飞机、电力设备、内河船舶、机床、仪表等;还有化学、纺织、印刷、食品等工业。有贝尔格莱德大学(1863年创办)、塞尔维亚科学院、图书馆和国立博物馆。有卡莱梅格丹古城堡等中世纪遗迹。南郊20公里处阿瓦拉山上有无名战士墓。乌日策大街有已故总统铁托墓。

贝尔梅霍河  南美洲巴拉圭河西岸重要支流。发源于玻利维亚普纳高原东缘塔里哈附近,东南流经阿根廷查科平原,在福莫萨西南70公里处注入巴拉圭河。全长1,600公里。水位季节变化较大,平均流量355米2/秒。上游水流湍急,挟带大量红色泥沙,在流经查科平原时淤积,使河道曲折易变、水流不畅,沿岸多沼泽洼地。1869年改道,在德森搏克决口,冲入特乌科河,经400公里后与古河道复合,故中游又名特乌科河。可通航。

贝兰加山脉  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北部的泰梅尔半岛。东东北—西西南走向。长1,100公里,宽200多公里。由皮亚西纳河和泰梅拉河分成西、中、东三段,一般海拔600米左右,西段较低,最高点在东段,海拔1,146米。大部由辉长岩、辉绿岩组成。东部有冰川(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大部为石质苔原和北极山地荒漠。动物有旅鼠、北极狐、驯鹿等。

贝尼迈拉勒  摩洛哥中西部城市。在中阿特拉斯山西麓,西北距达尔贝达176公里。人口25.6万(1982)。塔德莱平原贸易中心,周围多果园、桑园和油橄榄树。有水果罐头、榨油、木材加工等企业。南面25公里的阿比德河上建有全国最大的宾维丹水电站。

贝尼苏韦夫  埃及东北部城市,贝尼苏韦夫省首府。在上埃及北部,尼罗河西岸,濒易卜拉欣米耶运河。人口14.6万(1983)。棉花、甘蔗、谷物、椰枣集散地。有轧棉、羊毛加工、制糖、制鞋、烟草工业。附近产建筑石料。铁路枢纽,通开罗、阿斯旺和法尤姆洼地。

贝加尔山脉  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西北岸。东北—西南走向。长约300公里。一般高1,700—2,000米。最高峰切尔斯基山海拔2,572米。主要由结晶片岩、石英岩、石灰岩和花岗岩组成。东坡陡峭,海拔1,400米以下为落叶松林;西坡海拔1,400米以下是以暗针叶林(云杉、冷杉等)为主的泰加林。其上均为偃松和山地苔原。

贝齐布卡河  马达加斯加中北部河流。源出塔那那利佛以北高地,西北流,纳伊库帕河等支流,注入莫桑比克海峡。长520公里。流域内多雨,水量丰富,但季节变化显著。上游流经山地,坡大流急,富水力。下游平原宽广,土地肥沃,是稻谷、棉花重要产区。河口水道纷歧,有小型三角洲和三角港,北岸马哈赞加是全国第二大港。下游206公里段可航行浅水轮船。

贝里亚尔湖  一译“佩里亚尔湖”。位于印度德干半岛南端,喀拉拉邦与泰米尔纳德邦之间的丘陵山地中。海拔850米,面积30平方公里,上源集水面积为622平方公里。已利用水力发电,供应上述两邦电能。经人工改道东引至韦盖河上游。贝里亚尔—韦盖工程可灌溉12万公顷土地,周围种植水稻、粟、豆、油料、棉和甘蔗。

贝里斯拉根  瑞典中部的一个矿区。以富铁矿著名。自十三世纪即陆续开采。还有铜、铅、锌等矿。开采中心有格兰耶斯贝格、法格什塔、阿沃斯塔、海德穆拉、卢德维卡和菲利普斯塔等。

贝凯什乔包  匈牙利东南部城市,贝凯什州首府。在大平原东部克勒什河的小支流畔。人口7万(1984)。建于十二世纪。十八世纪发展为城市和交通中心。公路和铁路枢纽。有机床制造、纺织、服装、面粉、烟草和肉类食品加工等工业。古老文化中心,有十三世纪罗马教堂等古迹。

贝莱普群岛  西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亚北部岛群。在南纬19°41'、东经163°19'。由阿尔特、帕特等一系列岛礁构成。阿尔特岛是其最大岛礁,陆地面积55.6平方公里。人口550。乌伊拉镇是主要居民点。

贝斯基德山   西喀尔巴阡山的一部分,系波兰南部以及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边境上一系列山岳的统称。东西总长6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波兰境内的分为贝斯基德山 和小贝斯基德山;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边境上的又分为西贝斯基德山和东贝斯基德山。最高峰巴比亚山,海拔1,725米。所有河溪南北分流,构成多瑙河和维斯瓦河的分水岭。气候夏季干燥,冬季多雪。山脉西段有铁矿,东段有石油和天然气田。各国均在山区辟有旅游—疗养地和冬季运动场地多处。旅游胜地。

贝克斯菲尔德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央谷地南端的城市。在洛杉矶北180公里,临克恩河。人口13万(1984),大市区40.3万(1980)。1899年克恩河流域发现大油田后发展迅速,成为开采石油、天然气和亚热带灌溉农业地区的贸易中心。有石油加工、食品加工、化学、金属加工等工业。

贝希特斯加登  德国东南端边境城市。位于三面被奥地利领土环绕的深谷中,临阿赫河畔。人口8,100(1982)。十二世纪起开采盐矿,建于1300年。有中世纪教堂、修道院、城堡以及夏宫(今为博物馆)等古迹。地处拜恩阿尔卑斯山区,有雪峰、冰湖、盐泉,是登山和滑雪运动中心,著名疗养和旅游胜地。经济以旅游业为主。高于此城500米的上萨尔茨堡曾有希特勒和纳粹首领们的别墅,1945年毁于空袭。

贝纳迪尔平原  位于索马里南部印度洋沿岸。由砂砾质海相沉积层和河流冲积层组成。自内陆向海岸低降,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气候炎热干旱,大部地区年降水量200—500毫米。风力强劲,形成平行的垄岗沙丘。局部有沼泽。属游牧与绿洲农业区。朱巴河与谢贝利河谷地是全国主要农耕地带,盛产香蕉、高粱、棉花、芝麻等。沿海渔业重要。有摩加迪沙、基斯马尤、马尔卡等港市。

贝洛奥里藏特  巴西第三大城和工业中心,米纳斯吉拉斯州首府。位于巴西高原东部埃斯皮尼亚苏山脉西南缘。海拔830—930米,气候温凉,景色秀丽。市内街道呈辐射状,多新型建筑,为巴西第一个规划城市。人口144.2万,包括郊区254.2万(1980)。始建于1893年,  1897年取代奥罗普雷托成为州首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迅速。周围农牧业(植棉、养牛)、矿业(铁、锰、金、金刚石等)发达,有著名的伊塔比拉大铁矿。工业产值仅次于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有纺织、钢铁、无缝钢管、水泥、石油提炼和加工、汽车、电气、机车车辆、金刚石琢磨等工业。建有原子能发电站。铁路和公路交通枢纽,北郊有国际机场。有3所高等学校和艺术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

贝吉施—格拉德巴赫  德国西部鲁尔区城市。在科隆市东北。人口10.1万(1984)。建于1856年。工业以造纸最为重要,还有仪器、机器制造、电器设备、玻璃、纺织、铸铁工厂等。地处下莱茵谷地,岗陵起伏,多林木,为旅游休养地。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十画[丿] 十一画[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