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环网查询工具 >> 行政区划 >> 世界地名索引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   十画[ 丿]   十一画[ 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

[六画·丿]

   

行田  日本关东地方中部城市。位于埼玉县北部刹根川和荒川间的冲积低地,有忍川等河流通过,水路纵横。人口7.9万(1985)。面积60.8平方公里。原为城下町,1949年设市。早期以生产袜子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最盛期曾占全国产量80%。战后建有服装、电机、橡胶等工业。埼玉古墓群为著名史迹。

旭川  日本北海道第二大城。位于中部上川盆地,石狩川及其支流流贯。人口36.3万(1986)。1898年铁路开通后逐渐兴起,1922年设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工业迅速发展。以食品加工(酿酒)、纸浆、造纸、木材加工等为主。北海道农林产品集散地。交通中心。设有天文台。

各务  原日本本州中部城市。属岐阜县。人口12.4万  (1986)。在木曾川北岸岐阜市之东。1868年以来为日本军事基地。1963年设市。工业以飞机、汽车部件、纺织、机械等为主。

危地马拉  ①中美洲国家。南濒太平洋,东临加勒比海的洪都拉斯湾,陆疆同墨西哥、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和伯利兹接壤。面积108,889平方公里。人口840万(1987),印第安人占43%,印欧混血种人占47%。居民多信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首都危地马拉城。全境三分之二为山地和高原。西部有库丘马塔内斯山脉,南部为马德雷山脉,西部和南部属火山带,有火山30多座,塔胡穆尔科火山海拔4,211米,为中美洲最高峰。地震频繁。北部有佩滕低地。太平洋岸有狭长的沿海平原。主要城市多分布在南部的山间盆地。位处热带,北部及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山地属亚热带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5-10月为湿季,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东北部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南部为500-1,000毫米。森林占全国面积的一半,佩滕低地尤为集中;盛产桃花心木等贵重木材。矿藏有铅、锌、镍、铜、金、银、石油等。古代玛雅文化中心之一。1524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9月15日宣告独立。1823年加入中美洲联邦。1838年联邦解体,1839年成立危地马拉共和国。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咖啡、棉花、香蕉以及甘蔗、玉米、稻米、豆类等。粮食不能自给,近年重视养牛业和沿海捕鱼。工业有采矿、水泥、制糖、纺织、面粉、酿酒、烟草等。输出以咖啡、香蕉、棉花、糖为大宗,输入日用工业品、机械、食品等。②危地马拉城。危地马拉共和国的首都,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在南部火山区的高原上,海拔1,493米。人口200万(1988),为中美洲最大城市。始建于1524年。因遭地震多次破坏,1776年迁现址。市内多低矮建筑物。1779年起为首府。1823-1838年曾为中美洲联邦的首都。咖啡、玉米、小麦等农产品的集散地。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工业,主要有水泥、木材加工、纺织、烟草、食品加工等。交通枢纽,铁路向东北、西南分别通达巴里奥斯港和圣何塞。设有大学(1676年建)、科学院、博物馆等。中美洲共同市场总部设此。城郊有玛雅文化古迹。

向风海峡  西印度群岛大安的列斯群岛中的海峡。位于古巴岛和海地岛之间,自古巴的迈西角至海地的圣尼古拉斯角,宽80公里,深约1,700米。西南延伸部分为牙买加与海地岛之间的牙买加海峡。为大西洋、美国东海岸通往加勒比海、巴拿马运河的重要航道之一。

向风群岛  音译“温德华群岛”。西印度群岛中小安的列斯群岛东部岛群的南部诸岛。位于加勒比海东南缘,北与背风群岛隔有多米尼加海峡。包括多米尼加、马提尼克、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达五个大岛及格林纳丁斯群岛(但按西班牙等国传统习惯,向风群岛系指小安的列斯群岛中面向信风的整个东部岛群)。面积3,239平方公里。人口约73万(1981),主要是黑白混血种人、黑种人和欧洲人。原为英、法殖民地,其中除马提尼克岛仍为法国的海外省外,格林纳达、多米尼加联邦、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均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获得独立。多属火山岛,有活火山。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8℃,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富森林。外侧风浪较大,商船多泊内侧。主产甘蔗、水果、海岛棉、香蕉、可可、椰子和香料等。工业以制糖、酿酒、水果加工、轧棉等为主。旅游业甚盛。

匈牙利  国名。在欧洲中部内陆,同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奥地利为邻。面积9.3万平方公里。人口1,060.4万(1988),马扎尔人(匈牙利人)约占97.4%,余为日耳曼人、斯洛伐克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等。官方语言为匈牙利语。首都布达佩斯。境内五分之四地区为平原和丘陵,多瑙河以东的匈牙利大平原,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还有西北部的小平原,大部海拔100-150米。山地不足五分之一,北部为喀尔巴阡山脉的一部分,海拔300-1,000米,凯凯什峰海拔1,015米,为全国最高点。西部外多瑙山地为阿尔卑斯山的余脉,一般海拔300-500米,最高科里什峰,海拔704米。包科尼山南麓的巴拉顿湖,为中欧最大湖泊。属温和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月18-23℃,1月-4--2℃;年降水量450-900毫米,自西向东递减。山区森林茂密,有栎树、山毛榉、椴树等;平原有大片草原,发育有肥沃的黑土。多瑙河及其支流蒂萨河流贯全境,境内多瑙河长约416公里(包括斯洛伐克、匈牙利边境150公里),是通向黑海的主要航道。铝土矿储量丰富,分布在外多瑙山地一带;还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锰、铀等矿藏。全境三分之二地区有地下热水蕴藏。公元896年,马扎尔游牧部落从乌拉尔山地区移此定居,后建匈牙利王国。十六世纪中叶起中部被土耳其人占领。1711年后,全境相继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1867年同奥地利组成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瓦解,1918年成立共和国。次年3月建立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同年8月,革命政权被颠覆,恢复君主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匈牙利统治者追随法西斯德国作战。1945年4月法西斯德国败退后全国解放。1946年2月1日废除帝制,成立匈牙利共和国。1949年8月改称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89年改称匈牙利共和国。工业以机器制造(机车、载重汽车等)、炼铝、钢铁、化学、电子仪器、纺织和食品加工较重要。葡萄酒酿造著名。全国轻重工业约有一半集中在布达佩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产小麦、大麦、玉米、马铃薯、甜菜、向日葵、豆类、家禽等。果园业发达,盛产葡萄、苹果、杏、梨等。畜牧业普遍,以养猪居多,也饲养牛、羊。全国有铁路8,900多公里,公路10万多公里。进口煤、焦炭、石油、铁砂、电力;出口起重机、拖拉机、机车、汽车、铝及其制品等。

匈牙利大平原  在匈牙利境内,北部山地以南,西起多瑙河,东抵国境。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是多瑙河中游大平原组成部分。地势平坦。可分为两部分:西为多瑙-蒂萨河间地,呈南北走向的宽广谷地和泛滥平原;中有沙质高原,平均海拔150米,黄土广布。东为蒂萨平原,开阔低平,海拔100米左右,河网密布,主要为蒂萨河及其支流流贯,多洼地、沼泽;东北部为尼尔谢格高地,海拔100-182米。属温和大陆性气候。农产富饶,有小麦、玉米、紫花苜蓿、大麻、亚麻,并饲养家畜。较高地区河流稀少,大片沙地已植树固土,多葡萄园及果树园。

匈牙利小平原  匈牙利西北部的平原。又称多瑙河中游小平原。在多瑙河以南,东延的阿尔卑斯山与外多瑙山地之间。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多瑙河右岸支流拉包河水系流贯。北部地势较平坦,海拔110-120米;近两侧山麓边缘,多丘陵,海拔150-200米。土壤肥沃,气候较温和湿润。产小麦、黑麦、大麦,玉米、甜菜、马铃薯、蔬菜、饲料等,全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合艾  泰国西南部城市。位于马来半岛宋卡西南。人口6.7万(1979)。重要商业中心。交通枢纽,铁路、公路通曼谷和西南地区各城镇。

合恩角  南美洲最南端合恩岛上陡峭的南角(南纬55°59′、西经67°16′)。海拔395米。属智利。1578年航海家德雷克首先到此,1616年抵达的荷兰航海家以其诞生地合恩命名。南临德雷克海峡,气候阴冷,多雾。终年盛吹强烈西风,岸外海面波涛汹涌。

会宁  朝鲜东北端边境城市,会宁郡首府。隔图们江与中国吉林省龙井市的三合村相望。铁路经钟城和南阳通中国图们。李氏朝鲜时代六镇之一,旧城尚存。自古以来为中朝贸易站。盛产木材、杂粮、褐煤。传统的陶瓷品有名。木材加工业发达,还有制糖厂、矿山设备厂、农机厂等。

会津  若松日本本州北部的城市,在福岛县西北部会津盆地。人口11.6万(1985)。面积286平方公里。1590年在市东南筑鹤个城,1899年设若松市,1955年与周围町村合并称“会津若松”。地方物资集散地。传统漆器著名。六十年代起工业发展,有电气、纤维、制材等。旅游业发达,附近有盘梯国立公园、猪苗代湖、古城旧址等名胜古迹。

全州  韩国西南部城市,全罗北道首府。在湖南平原的全州川沿岸。距黄海岸34公里。人口47.7万  (1987)。城郊陡崖环绕。著名古城之一,战略要地。以农业为主,有稻米、麦类、蔬菜、水果、烟叶和养奶牛等。工业以纺织、造纸、食品等较重要。传统的手工艺品韩纸、扇子、伞、竹制品颇有名。全州到汉城间有高速公路。有庆基殿、梧木台、寒碧堂等名胜古迹。

全罗北道  韩国西南部的行政区。西临黄海。面积8,052平方公里。人口207万  (1990)。辖5市13郡。首府全州。地势东高西低,芦岭山脉纵贯中央,东部为小白山脉,西部为湖南平原。锦江、蟾津江源于本道。气候温和,夏季多雨。地下资源少。农业发达,产稻、麦、棉花、水果、蔬菜等。湖南米著名。有纺织(丝、棉)、食品、烟草、造纸等轻工业。在蟾津江上游建有水电站。主要港市群山。

全罗南道  韩国西南端的行政区。西部与南部临海,多岛屿。面积11,799平方公里。人口252.3万  (1990)。辖5市22郡。首府光州。地势北高南低,大部为芦岭和小白山脉盘踞,西部沿海为平原。荣山江、蟾津江流贯。气候温暖多雨。有少量铜、铅、锌矿。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稻、麦、棉花、水果,还有竹、茶等。水产丰富。工业以水电为中心,纺织工业发达,还有炼油、化学、肥料等部门。水陆交通便利。主要港市丽水、木浦、顺天。

廷布  又名“扎什曲宗”。原为不丹的夏都,现为首都。位于西部的旺河沿岸,海拔约2,700米。人口1.2万(1982)。公路通印度及国内其他城镇。稻米、玉米、粟及马铃薯的集散地。有木材加工厂。建有水电站。全国军事要地。喇嘛教及其领袖驻此。有雄伟的王宫和喇嘛教寺院。

廷巴克图  即“通布图”。

廷加群岛  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海中的岛群。位于松巴哇岛北面100公里。由许多岛礁组成,以萨坦加尔岛最大。森林茂密。居民经营椰子和渔业。

延冈  日本九州东部城市。位宫崎县五濑川三角洲中心。人口14万  (1985)。面积287.4平方公里。1933年设市。古城下町。1923年设立日本氮肥厂,今为化学工业中心。有药品、化学纤维、化肥等工厂。在业人口的三分之二与化学工业有关。有旧城遗址、九州第一瀑布(行膆瀑布,高110米)等旅游地。

延布  沙特阿拉伯红海海岸港口,麦地那的出海港。人口3万。港小水深,有阿巴斯岛屏护。但无淡水,依靠积蓄的雨水及从内地经水管输送淡水,正建海水淡化厂。港口主要供朝圣者进出,以及输出附近绿洲的椰枣。已建为大型商港和油港。建有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为沙特阿拉伯东、西油管与液化气管的终点。还有大型水泥厂、建筑材料厂和海水淡化厂。

延迪  加纳东北部城镇。在塔马利东88公里。牛油果、牲畜、皮毛、谷物集散地。公路中心。有航空站。

延雪平  瑞典南部城市。滨韦特恩湖南端。人口10.7万(1982)。历史名城。初建于沼泽地,1612年被毁后重建。铁路枢纽。通过约塔运河与卡特加特海峡、波罗的海相连。从1844年起即为火柴工业中心,有世界最大的火柴厂。并有飞机、造纸、机器、制鞋等工业。

延盖马  塞拉利昂中东部城市。在塞法杜西南21公里。人口约1.5万(1974)。金刚石开采中心,在金伯利岩中平均品位1.13克拉/米2。1972年曾发现重达936.9克拉的大颗粒金刚石,被誉为“塞拉利昂之星”。公路通塞法杜。为运输金刚石特开辟空中航线至此。

色当  法国东北部阿登省城镇。距比利时边界仅14公里,位默兹河右岸。人口2.3万(1982)。国防要塞。历史上曾在此发生过几次有名战役。尤以1870年的普法色当战役最著名,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在此战败投降,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十六至十七世纪时因成为服装业中心而繁荣,其后纺织业随之发展,并有金属加工、制药、食品等工业。

色丹岛  在西北太平洋日本北海道东北,根室半岛纳纱布岬东约73公里处。呈东北-西南向,长28公里,宽9公里,面积255平方公里。丘陵性山地,海拔200-350米,多火山,最高点714米。多港湾。北岸的斜古丹与南岸的松滨为天然良港。居民大部采集海带和从事渔业。中心村落为斜古丹,是渔业基地并有水产加工业。原属日本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苏联占领,现为俄罗斯领有,日本要求归还。

色雷斯  地区名。在巴尔干半岛东南部。其疆域古今不同:(1)古代色雷斯。东濒好客海(黑海),北界多瑙河,南临爱琴海,西与伊利里亚和马其顿为邻。古代色雷斯人居此。公元一世纪为罗马人征服,划为两个行省:巴尔干山以南称色雷斯省(即今保加利亚南部,通称上色雷斯),以北称莫埃西亚省。1018年被拜占庭侵占。十四到十九世纪属奥斯曼帝国,统称鲁米利亚。1878年俄土战争后,上色雷斯称东鲁米利亚,1885年与保加利亚公国合并。(2)现代色雷斯。指古代色雷斯南部,即今爱琴海与黑海之间的地区。马里查河将其分为东、西两部:东色雷斯,即今土耳其欧洲部分;西色雷斯,现属希腊,包括埃夫罗斯和罗多波两个州。马里查河和登萨河流经全境。两岸低地是著名的农业区,产烟草、棉花等。

色楞格河  源于蒙古杭爱山北坡,流经蒙古北部,注入俄罗斯贝加尔湖。长992公里,蒙古境内593公里,总流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哈努依河和鄂尔浑河从右岸注入,德勒格尔河和额吉河从左岸注入。水流湍急,河床落差为720米。自河口可通航到苏赫巴托市。10-11月开始结冰,次年4-5月解冻。流经蒙古重要的农牧经济地区。

色楞格省  蒙古中北部的省。北邻俄罗斯。面积约为4.2万平方公里。人口8.69万(1989)。包括2市、13县。1931年设省。首府苏赫巴托。位于色楞格河及其支流鄂尔浑河流域。地势较低,海拔650米左右。温带大陆性森林草原气候,年降水量115毫米。铁、煤和森林资源较丰富。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工农业均居全国首位。以种植小麦为主,牧养牛、马、绵羊等。有发电、木材加工和食品等工业。工厂沿铁路线分布。

先达  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城市。位于马达高原东坡,海拔392米。面积12.5平方公里,人口15万(1980)。本岛东海岸铁路支线从直名丁宜通往此地,公路由此西通多巴湖,东达沿海各城镇。附近有广大的茶园、橡胶园和咖啡园,多瀑布和温泉。有农产品加工、卷烟、锯木及剑麻纱厂。

先知寺  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地位仅次于麦加的圣寺。在沙特阿拉伯麦地那。寺内东南角有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陵墓。始建于穆罕默德在世时期,以后多次扩建与重建,装饰富丽堂皇,为世界有数的雄伟清真寺。

先岛诸岛  日本琉球群岛中最南部的岛群。属冲绳县。由宫古列岛和八重山列岛组成,面积约800多平方公里。人口10万左右。用水多靠泉水和雨水。亚热带气候,多台风。以农业为主,种甘蔗和菠萝。平良市和石垣市为两个列岛的中心。与那霸市有航运联系。因保有古代遗风以及群岛的美丽景观,近年辟为旅游地。

朱巴  苏丹南部城市,南部自治区首府。在白尼罗河左岸。人口11.6万(1980)。重要商业和交通中心。白尼罗河航运起点,公路通扎伊尔、乌干达,是尼罗河中下游地区通往东非、中非的门户。有航空站。有农朱古贝宁西部城镇。在帕拉库西北约100公里,近多哥边界。棉花、花生、畜产品集散地。有小型轧棉、织席等工厂。公路通国内主要城镇和邻国多哥。

朱诺  美国阿拉斯加州首府,海港城市。在州东南沿海。人口1.95万(1980)。1880年因发现金矿兴建,1906年起为州首府。优良的不冻港。鱼类加工、采矿、林业等较盛。附近罗伯茨山曾是著名的金矿区,1944年已关闭。

朱巴河  非洲东部河流。由源出埃塞俄比亚的格纳莱河、达瓦河和沃伊卜河在多洛汇流而成。入索马里境,河道曲折,穿行于高原上。至基斯马尤以北注入印度洋。全长(以格纳莱河为上源)1,600公里,流域面积19.6万平方公里。流量变化大,洪水期在10-11月,枯水期在2-3月。卢格加纳内平均流量200米2/秒,最大流量800米2/秒。中下游无常年有水的支流注入,大量水分蒸发,愈往下游流量愈小。巴尔德拉附近有小型水利工程;以下可通行小船。

朱拜勒  ①沙特阿拉伯东部的港口与海军基地,濒波斯湾。人口约4,000。建有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包括炼油厂、乙烯厂等)、大型钢铁厂与海水淡化厂等。②黎巴嫩沿海城市,在贝鲁特以北40公里,为世界上连续有人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至少已有5,000年历史。腓尼基时期为主要港口。该城古称比布卢斯,世界上的纸草抄本大都出自该城。今日英语“书”与《圣经》两词即来源于该城的名称。

朱木拿河  即“亚穆纳河”。

朱纳格特  印度古吉拉特邦城市,在卡提阿瓦半岛南部。人口11.8万(1981)。附近有花生、棉花和小麦等农产品。有纺织工业。

朱夫拉绿洲  利比亚中北部一组绿洲,较大的有胡恩、沃丹等。处在索达山和沃丹山之间。主产椰枣、大麦等。主要居民点胡恩是当地农产品与牲畜、皮革贸易中心,有公路通米苏拉塔和费赞诸绿洲。

朱格朱尔山脉  鄂霍次克海西北岸山脉。在俄罗斯远东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北部。东北-西南走向。长约700公里。大部海拔800-1,200米,最高峰托普科山,海拔1,906米。西南部由片麻岩、花岗岩组成;东北部以页岩、石灰岩为主。冻土层广布。大部覆盖森林。东、西坡分别为以阿扬云杉和达斡尔落叶松为主的泰加林,上部有小片偃松林,顶部为山地苔原。

朱尔吉国家公园  塞内加尔自然保护区。地处西北隅,塞内加尔河曲与戈罗姆河之间,西南距圣路易60公里。建于1971年。面积160平方公里。属三角洲河湖沼泽区。多水禽,野鸭数量居非洲前列,还有鹈鹕、冠鹤、红鹤、鹭、春鹡等各种鸟类,有“水禽王国”之称。是鸟类、特别是候鸟的研究中心。非洲疣猪数量居世界之冠。园内多瞭望台,可乘马车、骆驼车或小船游览。

华沙  波兰首都、历史名城。第一大城市,工业、贸易和最大科学文化中心及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在中东部维斯瓦河中游西岸。人口214.8万(1989)。十世纪和十一世纪初已有居民,城市初建于十三世纪中叶,1596年成为首都。十八世纪初起受外国统治达二百多年,1919年起复为波兰首都。1920年人口即超过百万,为当时欧洲大城市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严重破坏,战后迅速重建。工业部门繁多,以机械制造业最著,包括电机、精密机械、机床、飞机、汽车、农机等部门。化学(药品、塑料、化纤)、纺织、食品加工等工业也很发达。又是全国最大印刷工业中心。设有波兰科学院、许多研究机构和学会,全国最大的综合大学等多所高等学校。以高度绿化闻名,市区绿化面积126平方公里,分布着大小公园67个。西北郊热拉佐瓦沃拉是音乐家肖邦的故乡。

华氏城  即“华子城”。《佛国记》作巴连弗邑,《大唐西域记》作波吒厘子。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公元前321-公元前185年)的都城。在恒河下游,约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拉附近。是古印度最大城市。据古史籍记载,华氏城长约15公里,宽约2.8公里,城周围环有宽阔壕沟,护城墙有570座城楼和64座城门。皇宫花园养着孔雀,绿树成荫。公元四世纪后,又曾为笈多王朝都城。七世纪唐代玄奘旅居印度时,华氏城已荒芜。

华尔街  美国纽约市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街道,因沿着旧荷兰人修建的城墙而得名。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大企业的办事处密集于此,成为美国和世界的金融、证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华尔街作为垄断资本的代名词。在其东北角矗立着古老国库的分库大楼(现为陈列馆),是在华盛顿发表就职演说的地点修建起来的。

华盛顿  ①美国西北部的州。北接加拿大,西临太平洋。面积17.65万平方公里。人口501.8万(1991)。首府奥林匹亚。最大城市西雅图。1543-1792年有西、俄、英、法等国的探险者进入该地。1818-1846年为英、美共有。1846年确定沿本州北境的北纬49°线为美、加国境线。1889年建州。西部为海岸山脉、喀斯喀特山脉及两山脉间的低地带。海岸山脉较低矮,仅北端的奥林匹克山海拔2,000多米。东侧的喀斯喀特山脉高峻,许多山峰海拔3,000米以上,冰雪覆盖,冰川垂挂,最高的雷尼尔山海拔4,392米。两山之间的低地带系沉降的地沟,北部形成普吉特湾,水深,多良港。西部气候温和多雨,人口密集,农业发达,山地多针叶林,别名“常绿州”。但喀斯喀特山脉以东为比较干燥的哥伦比亚台地。旱地农业(小麦、大麦、玉米、马铃薯)和畜牧(羊)为主。河谷便于灌溉之处,果树栽培很盛。在哥伦比亚河上建有全国最大的大古力水坝,提供丰富电力,为炼铝和军工服务,铝的生产量占全国半数。在铝的基础上发展了首要工业部门飞机制造业,西雅图是世界著名的生产喷气客机的城市。其他有海军造船厂和导弹工厂。木材、造纸、食品、化学等工业也很发达。沿海渔业很盛。旅游业发达。主要城市还有斯波坎、塔科马。②美国首都。临近大西洋,介于马里兰州与弗吉尼亚州之间,当波托马克河航运起点,小型海轮可达。正式名称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为纪念华盛顿和哥伦布而得名。面积179平方公里。人口59.8万(1991)。黑人约占60-70%。居民主要为联邦政府官员、雇员及其家属;勤杂人员几占30%(大部为黑人)。由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提议,1790年定为首都(1800年自费城迁此),1812年为英军占领,国会、总统府等均被毁。二十世纪以来建为现代化城市,成为美国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有美国国会(国会大厦)、总统府(白宫)、国务院、国防部(五角大楼)等和国会图书馆、国立博物馆、老国立美术馆、新国立美术馆以及乔治敦大学(建于1789年)、乔治·华盛顿大学(建于1812年)等文教机构。著名的纪念建筑物有华盛顿纪念塔、林肯和杰斐逊纪念堂等。旅游业及有关的服务性行业为主要经济部门。

华富里  一译“洛布里”。泰国南部城市,华富里府首府。在大城的北部。人口3.14万(1980)。历史名城。建于公元五世纪。1665年曾为大城王朝陪都。商业发达。有碾米厂。铁路、公路通曼谷、那空沙旺等地。名胜有建于公元889年的三峰塔和玉池、月眉山等。

华严瀑布  在日本栀木县日光市内。著名游览地。中禅寺湖水形成东端的大尻川,横切男体山,从700米高处流下形成瀑布主要部分,高99米。上部岩石向前突出,岩隙中流出12个小瀑布。秋季四周红叶漫布,景色幽美,为日光国立公园的游览中心。

华希内岛  太平洋东南部社会群岛的岛屿。在南纬16°45′、西经151°00′,塔希提岛西北130公里处。属法属波利尼西亚。陆地面积72平方公里。人口3,100。由两个相近的火山岛组成。是社会群岛中生产较发达的岛屿。西北岸的法雷是主要村镇和港口。西部有飞机场。产椰子和鱼等。

华沙公国  古国名。1807年,拿破仑击败第四次反法的俄普联军后,占领了波兰大部地区。依据《提尔西特和约》,在前普鲁士占领的布格河以西(包括华沙)地区,以及奥地利占领的波兰领土上成立华沙公国,作为法国的附庸。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国失败,华沙公国消亡。

华特林岛  即“圣萨尔瓦多岛”。

华盛顿山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中北部,白山山脉的主峰,海拔1,916米,是美国东北部的最高峰。旅游胜地,以冬季滑雪,夏季登山著名。有登山铁路。山顶有气象观测所。

华盛顿岛  现名“泰拉伊纳岛”。太平洋中部莱恩群岛北部岛屿。在北纬4°43′、西经160°24′。岛长4公里,宽2公里。人口420。土地属于芬宁岛种植公司所有,主要种植椰树,主产椰子。

华雷斯城  一译“胡亚雷斯城”。墨西哥北部边境重要城市。在布拉沃河南岸,与美国帕索隔岸相望,有铁路、公路桥相连。人口56.7万(1980)。始建于十七世纪中叶,原名北埃尔帕索;由于1865年前总统贝尼托·华雷斯曾在此设立反法斗争总司令部,1888年改现名。优质棉区和牧区产品的商业和加工中心。有纺织、面粉、榨油、畜产品加工等工业。1973年新建自治大学。泛美公路和国际铁路的重要枢纽,同美国有大量过境贸易。

华潘高原  老挝境内马江与琅勃拉邦之间的高原,海拔1,200米以上。起伏不大,河道弯曲,水流平缓;周边有悬崖和险滩。马江、朱江沿岸,高山深谷,形成峭壁夹峙的走廊,是老挝东北部历史上通越南的重要天然通道。有重要城镇桑怒。6号公路从桑怒往东北经芒陷通越南木州。内地交通线不多。草场广阔,适宜放牧。

华纳达尔斯火山  冰岛东南部的火山。东距大西洋24公里。海拔2,119米,是冰岛的最高峰。四周为厄赖法耶冰盖所环绕。

乔马  赞比亚南部城镇。西南距马兰巴168公里。人口1.8万(1980)。烟叶、谷物、牲畜集散地。有制烟、乳品加工等小型工业。卢萨卡-马兰巴铁路要站,煤矿专用线通曼巴。

乔洛  马拉维城镇。在南部希雷高原上,海拔945米。北距布兰太尔32公里,有铁路相通。农产品集散中心,烟叶、茶叶、桐油、剑麻、谷物等贸易颇盛。有制茶、桐油加工、制毯、制毡等工业。

乔斯  尼日利亚中部城市,高原州首府。在乔斯高原西北部,海拔1,295米。人口14.9万(1982)。锡矿开采中心,矿石在附近的马克尼冶炼后出口。亦产镍、钨、铌铁、钽等。工业有水泥、轧钢、轮胎、印刷、食品加工、制皂等部门。高山疗养、游览地。铁路通哈科特港。公路通卡杜纳、包奇等地。有航空站。有乔斯大学、博物馆(收藏诺克文化陶塑人像珍品)等。

乔乌湖  旧称“斯特凡尼湖”。埃塞俄比亚湖泊。在南部边境,查莫湖与图尔卡纳湖之间。为断层湖,湖面海拔518米。长24公里,宽16公里。面积因淤积大为缩减,大部已成沼泽。北岸有萨甘河注入,涨水期并接受查莫湖来水。水质咸。产食盐。

乔巴山  蒙古东部的古老城市和经济中心,东方省首府。位于克鲁伦河下游谷地。人口2.85万(1979)。早期为喇嘛教中心。曾名“克鲁伦”、“巴音图门”、“桑贝子”,1941年改今名。有热电厂、洗毛厂、肉类联合厂和汽车修配厂等。南部有煤炭开采。郊区农牧业发达。贸易中心。军事要地。1939年修筑铁路北通俄罗斯。公路枢纽。

乔治市  马来西亚槟榔屿州首府的英文名称,通称“槟城”。

乔治亚  一译“佐治亚”。美国东南部的州。面积15.25万平方公里。人口662.3万(1991),黑人占四分之一以上。首府和最大城市亚特兰大。自18世纪英国人进入后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经独立战争,于1776年成为独立十三州之一。州名来自英王乔治二世。地处阿巴拉契亚山脉南端,从北部海拔1,000米的蓝岭山脉,经皮德蒙特高原,南至低平的海岸平原,地势逐渐下降,平原面积占60%。沿岸低湿,多岛屿和三角湾。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1,300-1,600毫米。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本州中部是南部棉产地的中心,近年已向综合性农业发展。主要农作物为花生(全国第一位,1980)、玉米、烟草。沿岸有棕榈、山茶、柏树等。畜牧业以牛、猪为主。家禽饲养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森林约占全州面积的69%,盛产松和硬木等木材。北部是建筑用的大理石、花岗岩、高岭土的大产地。工业多为中小型轻工业,有棉纺织、食品、木材加工和造纸等。主要城市还有哥伦布、梅肯、奥古斯塔等。

乔治岛  亦称“乔治王岛”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岛。岛上有优质煤田。捕鲸船于夏季来往。阿根廷、巴西、智利、俄罗斯等国分别设有考察站。1984年12月29日,中国选定在乔治岛的怀尔德斯半岛(南纬62°13′,西经58°55′处)设长城站,该地三面环山,前临长城湾,海滩开阔,风浪较小。乔治城西印度群岛中开曼群岛的首府和港口。位于大开曼岛西岸。人口7,600(1980)。旅游中心,附近有海滨浴场和海龟养殖场。金融中心,世界主要大银行多在此设有分行。新建的深水港,输出龟壳、热带鱼、龟肉等。有食品加工、水泥、砖瓦、绳索、水产品加工等厂。离城3公里处有国际机场。

乔治敦  ①圭亚那首都,全国最大城市和港口。位于德梅拉拉河口右岸,北濒大西洋。人口18万(1988),占全国总人口的25%以上。始建于1630年。地势低佳,海拔仅2米,筑有防波堤和排水系统。沿海地区农产品和内地林、矿产品的集散地和加工中心,有制糖、酿酒、木材加工、家具、小型机械、水产加工、水果罐头和造船等工业。全国交通枢纽,有公路和铁路通沿海城镇和内地矿区。港口是潮汐港,外有沙洲阻碍,仅能停泊吃水6米的海轮。市内建筑多木结构;有博物馆、植物园和圭亚那大学。②冈比亚中部河港,麦卡锡岛区首府。在冈比亚河江心洲麦卡锡岛上。人口约2千。曾为安置奴隶据点。现为内河航运码头和稻谷、花生集散地。雨季吃水4米以下轮船可自河口到达。

乔治湖  乌干达西南部湖泊。在爱德华湖东北40公里,有卡津加河相通。长29公里、宽16公里,面积246平方公里。湖水浅,最深处仅3米左右。富渔产。沿岸多纸莎草沼泽。

乔哈尔  索马里中南部城镇。临谢贝利河。南距首都摩加迪沙约90公里,有公路相通。附近是全国甘蔗集中产区。建有大型糖厂以及酿酒、塑料等工业。乔鲁姆土耳其中北部城市,乔鲁姆省省会。人口7.6万(1980)。为一肥沃平原的中心,位于从安卡拉到黑海港口萨姆松的通道上。有手工纺织、铜器、陶器与皮革制品等部门。

乔普林  美国密苏里州西南部城市,在与堪萨斯州交界处。人口3.8万(1980)。铁路交叉点。小麦、家畜的集散地。有色金属(铅、锌)冶炼的重要中心。开采铅锌矿的坑道纵横于市区地下,时有道路塌陷事故。其他工业有食品加工、皮革制品、金属制品、下水管、木材等。乔戈里峰西方称为“戈德温奥斯丁峰”。在中国同克什米尔之间。喀喇昆仑山的主峰,海拔8,611米,世界第二高峰,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所构成。有巨大冰川。

乔卢特卡  洪都拉斯南部城市,乔卢特卡省首府。在乔卢特卡河左岸平原上,南距特古西加尔巴90公里。人口8.3万(1983)。始建于1537年。1845年设市。东南部农业区的工商业中心,主要集散咖啡和牛。有乳品、制革、肉类加工,水泥、锯木等工厂。泛美公路枢纽,有机场。

乔克里弗  加拿大安大略省东南部的村落。在乔克河畔,距首都渥太华西北153公里。人口约1,000。建于1954年。重要的原子能研究站。1945年建成重水反应堆。1945-1960年间又建成4个反应堆。1962年加拿大最早的原子发电厂在此开始发电。

乔利埃特  美国伊利诺伊州东北部城市,在芝加哥西南56公里处。人口7.8万(1980)。1830年前后建成镇,1852年成为市。铁路、高速公路交通枢纽;临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连接密歇根湖与密西西比河的运河)的河港。以铁路工业为主的重型机械很盛,还有化学、造纸等工业。附近有煤矿和石灰石矿。

乔治亚湾  北美洲休伦湖向东突出部分。中亘马尼图林岛和布鲁斯半岛。长约190公里,宽80公里。东岸切割较甚,有许多小港湾。沿岸港口如欧文桑德、帕里桑德、米德兰等均备有起卸机的谷仓。湾内运输繁忙。湾东南角以及曼尼托林岛和布鲁斯半岛之间的一些岛屿组成乔治湾岛屿国家公园。

乔斯高原  尼日利亚中部高原。介于尼日尔河及其支流贝努埃河之间。长400公里,宽160公里。平均海拔1,200-1,400米,最高峰谢雷山1,780米。索科托、卡杜纳、贡戈拉等河发源于此。高原面起伏平缓,有岛山和死火山锥点缀其间;四周受强烈切割,西部、南部边缘断崖耸峙,多瀑布和深谷。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毫米。热带草原面积广阔,为水草丰美的牧场。海拔900-1,500米处森林茂密。富锡及钽、铌等矿藏,并为世界主要产地。

乔鲁赫河  土耳其东北部河流。发源于梅斯奇特山,向东流,经穆尔古尔镇以后进入格鲁吉亚,在巴统以南注入黑海。全长369公里,其中位于格鲁吉亚境内的河段长24公里。乔鲁赫河与克尔基特河共同构成东西向的穿行于庞廷山地的通道。

乔治王子城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部城市。位于弗雷塞河和尼查科河汇流处,温哥华以北483公里。人口6.7万(1981)。1807年为皮毛交易站。1913年铁路通此,1915年建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一步发展,为林区、矿区、牧区主要集散中心,铁路、公路、航空交通枢纽。有较大的锯木厂、纸浆厂、化工厂、炼油厂等。

乔莱梅里克  今名“哈卡里”。土耳其东南部群山环绕的城市,哈卡里省省会。海拔1,670米。人口2.1万。为地方性牲畜和畜产品市场。

乔治·乔治乌-德治  罗马尼亚东部新兴工业城市。在东喀尔巴阡山脉东麓的特罗图什河谷地,巴克乌西南40公里处。人口4.9万(1983)。1953年后,随当地石油资源的开发而兴起。有大型石油化学联合企业和热电站。天然气管道自特兰西瓦尼亚中部通此。设有石油化学、机械学院等。

名古屋  亦称“中京”。日本重要港市,爱知县首府。在本州中南部浓尾平原上,临伊势湾。处于东京与京部之间。人口207.7万(1986)。十六世纪初叶筑城,后废置。1610年始建名古屋城。1889年设市。1886-1900年东海道干线等铁路通达,1907年定为通商口岸,工业逐渐发展,中京工业地带的核心。工业生产规模仅次于东京都、大阪和横滨居全国第四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棉纺织、陶瓷器等轻工业为主,战时军事工业、飞机制造业发展,战后重工业发展迅速,成为综合性工业区。以汽车、纺织机械制造、电机、钢铁、食品工业为主,传统工业纺织、陶瓷器在全国仍占重要地位,还有印刷、化学等工业。海、陆、空运输枢纽。全国第三大贸易港(次于横滨、神户)和世界大港之一。出口汽车、钢铁、录像机、陶瓷器等。进口原油、木材等。有名古屋大学等高等学校多所,还有旧城址等古迹。

名人公墓  位于法国巴黎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内,巴黎大学附近。建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1812年建成。初称圣珍尼薇教堂。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改名荣誉宫,用以埋葬“法兰西自由时代伟人遗体”。1851年归还给天主教。1885年起成为纪念伟大人物的建筑物。有十九世纪中期在此证明地球转动的实验装置。地面部分墙壁有珍贵的壁画,地下室为安放骨灰棺的地方。

多巴  乍得南部城市,东洛贡省首府。在东洛贡河右岸,西距蒙杜80公里。人口2.1万(1979)。轧棉工业和昏睡病治疗中心。公路枢纽,有干线通恩贾梅纳、萨尔赫、蒙杜和中非共和国。

多芬  加拿大马尼托巴省西部城镇,在省会温尼伯西北281公里。人口约9,000。建于1901年。在铁路交叉点上,是附近农林业地区的集散中心。附近的多芬湖和温尼伯戈西斯湖渔业很盛。

多里  布基纳法索北部城镇,萨赫勒省首府,近尼日尔边界。北部牧区的贸易中心。附近多放牧牛、羊,以产无角的图阿雷格羊著名,也产粟、高粱等。北面的坦包蕴藏锰矿。公路西南通瓦加杜古,东通尼日尔首都尼亚美。

多佛  美国特拉华州首府和商业城市。位于该州中部。人口2.3万(1980)。1683年建镇,1777年为首府。是附近蔬菜、水果、家禽等农畜产品市场和加工中心。有鸡肉、水果、蔬菜等罐头食品以及纤维、橡胶等工业。

多哈  卡塔尔首都。位于卡塔尔半岛东岸中部阿布·阿布德角以北。人口21.7万(1987),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原为一渔港与采珠船集中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本国石油业的发展而繁荣。已建有深水港、海水淡化厂、塑料制品厂、钢铁厂、电站与国际机场。居民中有许多为油田工作人员。

多索  尼日尔西南部城镇,在尼亚美东南约130公里。人口约1万(1977)。周围为谷物、棉花、粟和花生产区。农牧产品贸易中心,有花生加工、制砖和鞣皮等厂。交通运输枢纽。公路枢纽,尼亚美向东横贯国境的公路干线和南入贝宁和尼日利亚的公路均在此交会,并有飞机场。

多哥  国名。在西非中南部。南濒几内亚湾,陆疆邻加纳、布基纳法索和贝宁。面积5.66万平方公里。人口324万(1987)。主要是埃维人、卡布列人、米纳人等。居民大多信拜物教,余信天主教、伊斯兰教等。通行埃维语和豪萨语。官方语言是法语。首都洛美。国境南北狭长,海岸线短(55公里)而平直。南部为冲积平原,沿海有沼泽、潟湖和沙洲。中部为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有南北向山地纵贯,最高点鲍曼峰海拔986米。北部为奥蒂河平原。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年雨量800-1,800毫米,中部多,南、北少。十五世纪起葡、英、法等殖民者相继侵入沿海贩运奴隶。1856年德国势力侵入。1884年沦为德国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西两部分别划为法、英两国的委任统治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为托管地。1957年西部并入加纳。东部于1960年4月27日宣布独立,称多哥共和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80%以上。粮食主产木薯、薯芋,次有玉米、粟、高粱。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可可、油棕、咖啡等。北部牧区多羊、牛。采矿业重要,是磷灰石主要出口国之一,产量居非洲前列。还开采大理石。有铁、铝土、铬、石墨等矿藏。工业有纺织、炼油、制鞋、化肥、食品、金属加工、榨油和农产品加工等。与加纳、科特迪瓦合资的塔布利博水泥厂,年产水泥20万吨。设计最大年生产量可达240万吨。出口磷灰石、可可、咖啡、花生等。进口燃料、机器设备、食品、金属等。

多凡堡  现称“藻拉纳鲁”。马达加斯加港口。在东南端,濒印度洋。人口1.3万。建于1528年,是国内最早的贸易口岸之一。附近开采云母。有纺织、肉类罐头等工业。港口输出干鱼、云母、剑麻、木材、牲畜等。有航空站。

多巴湖  印度尼西亚最大湖泊。在苏门答腊北部马达高原,为断层谷中的火口湖。长约87公里,最宽26公里,湖面海拔906米,最深处529米,面积1,300平方公里。湖中有沙摩西岛,长约43公里,宽约19公里,有狭长的人工堤连接湖的西岸。湖边断层崖高达600米。环湖有许多新老火山,海拔2,000米以上。山坡松林茂密。有名的旅游胜地。环湖有公路联系高原各城镇,通往东、西海岸的棉兰和实武牙。湖滨西北头有东迎渔村。

多尔山  法国中央高原西北部山名。奥弗涅山地的最高山,其最高峰为桑西山(海拔1,886米)。北有多姆山、南为塞扎利埃山。由广泛的第三纪火山锥侵蚀残余组成。有许多火山口、火口湖和玄武岩流,并有温泉。

多列士  1964年前称“奇斯焦科沃”。乌克兰顿涅茨克州城市。人口8.8万(1985)。是顿巴斯采煤选煤中心之一。还生产电机、煤矿井下钢筋混凝土支架等。

多伦多  加拿大安大略省省会。全国第二大都市,仅次于蒙特利尔。位于安大略湖北岸,为主要优良湖港。人口59.9万,大市区299.89万(1981)。1750年法国殖民者建贸易港和要塞。1867年成为省会。铁路交叉点。国际航空站。圣劳伦斯航道建成后,成为货物集散中心。金融、商业、工业、教育和文化中心。工业由尼亚加拉水电站供应电力。主要有肉类加工、飞机制造、农业机械、印刷、电工器材等部门。教堂很多,有“教堂城”之称。电视塔建成于1976年,高553.3米,是世界最高电视塔之一。皇家安大略省立博物馆藏有丰富的中国古代美术工艺品。有全国最大的多伦多大学。

多多马  坦桑尼亚新定首都,多多马区首府。人口约20万。原为中部地区衣产品与牲畜贸易中心,有面粉、碾米等工业。交通枢纽,中央铁路与大北公路的交会点。地处内陆中心,1973年起计划建成新首都,城市建设已初具规模,政府机关已陆续迁来。周围地区进行打井供水和居民点建设。

多佛尔  英国英格兰东南部港市,滨多佛尔海峡。沿岸有32公里长的白垩崖壁。是通往内地的重要过道。人口3.3万(1981)。隔多佛尔海峡同法国的加来相望,为英国同欧洲大陆间交通和战略要冲。有轮渡与法国的加来、布洛涅、敦刻尔克和比利时的奥斯坦德等港口联系。是英国重要的客运港。有小型的轻工业。有海滨浴场。市内有罗马时代的城堡(高114米),晴天在法国的加来清晰可见。

多治  见日本本州中部城市。属岐阜县。距名古屋36公里。人口8.4万  (1986)。1900年铁路通达后作为陶瓷器制造和集散中心兴起。1940年设布。有瓷砖与食具、耐火砖等制造。瓷砖生产约占全国90%,行销国内外。

多格滩  在欧洲北海中部。高出四周海底约20米,系最后一次冰期的沉积物组成。西南-东北延伸260公里,最宽100公里,其中1.8万平方公里面积,水深在18和36米之间。西南部最浅处距海面仅13米。向为西欧重要的渔场,盛产鳕鱼等。

多瑙河  欧洲第二大河。发源于德国南部黑林山东麓,向东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等国,在罗马尼亚的苏利纳附近注入黑海。全长2,850公里。有支流三百多条,左岸支流有发格河、蒂萨河、奥尔特河、普鲁特河等;右岸支流有因河、德拉瓦河、萨瓦河、摩拉瓦河、伊斯克河等。流域面积81.7万平方公里。中游和下游有广大平原。河口年平均流量6,430米2/秒,排入海水量203立方公里。水力蕴藏量达3,500万千瓦。是中欧和东南欧的重要国际航道。

多巴哥岛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第二大岛。位于大西洋上,西南距特立尼达岛约33公里,有班轮、班机联系。长42公里,最宽处11公里,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3.95万(1980),绝大部分为黑人。首府斯卡巴勒。1493年哥伦布第三次航行抵此。以后相继为英、荷、法占领。181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888年与特立尼达合并。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500米,西南部地势平坦。海岸曲折,多珊瑚礁。热带雨林气候。森林茂密。经济以农业(可可、椰子、香蕉等)和游览业为主。西南沿海的布科礁以“海底公园”闻名;东北端的小多巴哥岛以蜂鸟栖息吸引游客。

多布罗加  旧地区名。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东北部,多瑙河下游和黑海之间,是从东欧进入巴尔干的走廊。居民北部是罗马尼亚人,南部为保加利亚人。原属奥斯曼帝国。1877年,罗马尼亚独立后占有多布鲁加北部大部分土地,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又获得南部多布鲁加部分土地。今中、北部属罗马尼亚,南部属保加利亚。

多贡杜奇  尼日尔西南部城镇。东南近尼日利亚边界。人口1万余(1977)。尼亚美通津德尔的公路由此经过。附近产花生、木棉,多山羊。

多恩比恩  奥地利西端城市,位于莱茵河支流多恩比纳河畔,布雷根茨山麓。人口3.9万(1981)。公元895年首见记载,1901年建镇。奥地利纺织业中心之一,并有酿酒、机器制造、塑料、铸铁等工业。有自然博物馆。每年在此举办国际贸易博览会。

多特蒙德  德国西部鲁尔区工矿业中心。位于莱茵河交流埃姆舍河畔。人口59.5万(1983)。公元九世纪见于记载,中世纪时为汉萨同盟成员,北德的商业城市。十九世纪中叶起,随煤、铁资源的开发而兴起。以采煤、炼焦、钢铁、重型机械制造、化工、啤酒和军工生产为主。鲁尔区东部主要钢铁基地,钢产量最高时占鲁尔区四分之一。啤酒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河港,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起点,由此可通北海港口埃姆登;经莱茵河-黑尔讷运河可与莱茵河相通。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破坏,后重建。市内有多所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

多瑙新城  一泽“多瑙瓦罗什”。曾名“斯大林瓦罗什”。匈牙利中部新兴工业城市。在多瑙河西岸,北距布达佩斯65公里。人口6.1万(1984)。河港。附近产煤。1950年因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包括机械制造、炼焦和化学工业等)而兴起。另有纺织、纤维(麦草做原料)、房屋预制件、食品加工等工厂。市区街道宽阔,有绿化带把住宅区与工厂分开。

多尔多涅河  法国河流。发源于中央高原西北部的多尔山南部,向西南和西流约480公里,在波尔多以北约23公里注入吉伦特河。自贝热拉克起通航。下游谷地种植葡萄。上游有水电站多处。左岸支流有吕厄河、马龙河、塞尔河;右岸支流有迪埃热河、韦泽雷河和伊斯勒河。

多佛尔海峡  法语称“加来海峡”。为英吉利海峡的东部,介于英国和法国之间。西南连大西洋,西北通北海。长30-40公里,水深35-55米,最窄处仅33公里。是国际航运要道,欧洲大陆去英国的最短海道。主要港口有多佛尔(英)、加来和敦刻尔克(法)。1856年英法两国首次计划在此开凿海底隧道,1987年英法正式开凿两条海底铁路隧道,1994年5月6日举行通车仪式。1588年英国同西班牙在此海战;1940年英法两国军队从敦刻尔克经多佛尔海峡退入英国。

多德雷赫特  荷兰西部城市和港口。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三角洲的汇合处。人口10.9万(1982)。1008年建立,1220年设市。十三世纪后期曾为荷兰边防战略要地。有造船、化学、电机和电子、机械、金属加工等工业部门。1572年在此设立荷兰第一个自由议会。水上运动中心。

多布罗加丘陵  一泽“多布鲁查”。多瑙河下游同黑海之间的地区。北部、中部属罗马尼亚,南部属保加利亚。是久经侵蚀的丘陵性高地。北部地势较高,多古老的坚硬岩层。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温和大陆性气候。多为干草原。牧场广布,养羊业发达。产玉米、葡萄和优质烟草等。建有防护林带、灌溉渠道和水库。主要城市康斯坦察(罗)等。

多米尼加海峡  西印度群岛中小安的列斯群岛的海峡。处在法属马里加朗特岛和多米尼加岛之间,宽约40公里,沟通大西洋和加勒比海。

多米尼加联邦  西印度群岛中岛国。位于向风群岛北部,瓜德罗普岛和马提尼克岛之间。岛长47公里,宽约26公里,面积751平方公里。人口8.12万(1988),黑种人占50%以上,黑白混血种人占30%,余为白种人和印第安人等。居民多信天主教。英语为官方语言。首都罗索。境内多火山,地势崎岖,最高峰迪亚布洛廷山海拔1,447米。中部为平原,南部有沸湖。气候炎热多雨。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山区迎风坡可达6,400毫米。各月平均气温25.5-32℃。全境河网密集。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80%。1493年哥伦布到达。十七世纪以来为法、英激烈争夺,1783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67年内部自治,1978年11月3日独立,称今名。是英联邦成员国。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占总面积的15%,盛产香蕉、柑橘类水果、椰子、可可等。有水果加工、锯木、榨椰油、酿酒和服装等工业。输出的香蕉占外汇收入75%以上,还输出椰子、果汁、可可、木材等;输入食品、烟草、纺织品和机械。旅游业在发展中。

多瑙河三角洲  大部在罗马尼亚东部,小部分在乌克兰境内。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多瑙河自图尔恰向东分成基利亚、苏利纳和圣格奥尔基3条岔流注入黑海,冲积成巨大的扇形三角洲。湿地、河汊、湖沼纵横交错,水陆面积约各占一半,海拔很少超过4米。大部地区芦苇茂密,是世界最大的芦苇区之一。鱼类、鸟类丰富。

多米尼加共和国  位于西印度群岛大安的列斯群岛海地岛东部,西邻海地共和国,南濒加勒比海,北临大西洋,东隔莫纳海峡同波多黎各相望。包括附属的岛屿总面积4.8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673万(1987),黑白混血种人和印欧混血种人占75%,余为黑人和白人。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还通用一种法语方言。居民多信天主教。首都圣多明各。境内多山地。中科迪勒拉山脉西北-东南向斜贯西部,最高峰杜阿尔特山海拔3,175米;山脉两侧多谷地,东南有较大平原。主要河流有北亚克河、尤约河。西南部的恩里基约湖,为拉丁美洲陆地最低点,湖面在海平面以下44米。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5-26℃,东北部和山地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以上;西南部不足1,000毫米。矿产有铝土、铜、铁、镍、金、银、石油等。1492年后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795年属法国。1808-1821年复归西班牙。1822年起属海地共和国。1844年2月27日脱离海地,成立多米尼加共和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半数人口从事农业。以种甘蔗为主,还产咖啡、可可、稻米、香蕉、烟草和牲畜等。工业以制糖、卷烟为主,并有采矿(镍、铝土、金、银)、水泥、纺织等。输出糖(占出口总值一半以上)、咖啡、可可、烟草、矿产品等,输入车辆、机器、化学品、食品、纺织品、石油等。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

多瑙河-黑海运河  在罗马尼亚东南部。西起多瑙河下游的切尔纳沃德港,向东南穿过多布罗加高原,经梅吉迪亚、巴萨拉比到康斯坦察以南的阿吉加港。全长64.2公里。使多瑙河自切尔纳沃德至黑海康斯坦察港的航程约缩短了400公里。运河自1975年动工,1984年5月26日正式通航。运河底宽70-90米,河面宽110-150米,水深7米,可通航吃水5.5米的船帕,年通过能力约8,000万吨左右。运河两端建有船闸和发电设施。运河还有灌溉和排水作用。

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  德国重要通航运河。从多特蒙德到梅彭,是鲁尔区到北海的通道、1892-1899年开凿。长266公里。水深2.5米,有船闸16座。1963年整治后可通航1,350吨位的货轮。西经莱茵河-黑尔讷运河、达特尔恩-哈姆运河同莱茵河相通。东由沿海运河、中部运河同威悉河相接。主要港口有多特蒙德、埃姆登、明斯特。

多瑙河畔茨文滕多夫  简称“茨文滕多夫”。奥地利东部新兴工业城镇。在多瑙河畔、下奥地利州中部。人口3,300(1976)。公元十世纪中叶成罗马城堡(1950年重建为名胜)。十一世纪时成主教驻地,有1700年建造的华丽的巴罗克式教堂。工业有化工、服装等部门。1972年起在此建奥地利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1976年发电能力达72.5万千瓦。

价川  朝鲜北部的无烟煤和铁矿产地。平安南道价川郡首府。镇东4公里的泉洞、龙源为铁产区,产于硅岩、粘板岩、石灰岩层,系褐铁矿和少量菱铁矿,储量约250万吨。无烟煤采于古生代地层中,为平安南道北部煤田的组成部分。有服装、日用品等工业。为西部通往慈江道内陆的门户,地方交通中心。

仰光  缅甸首都,最大城市,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仰光河左岸,南距莫塔马湾35公里,为缅甸最大港口,东南亚最大港口之一。人口270万(1988)。古称大光,原为渔村,1756年建为城市,更名为仰光。1852年成为英占下缅甸首府。1885年成为英属缅甸首府。缅甸独立后定为首都。有碾米、纺织、化学、造船、建筑材料、锯木等工业。对外贸易占全国绝大部分。出口以大米、棉花和柚木等为主。进口有石油制品、化学产品、机器和车辆等。交通枢纽,水路通伊洛瓦底江、仰光河和锡当河各河港,铁路通北方的密支那等地。市北15公里的敏加拉登国际机场,同东南亚,南亚以及欧洲各国都有空运联系。多佛教古迹,有瑞光大金塔、班都拉广场的白塔,还有昂山墓。

仰光河  缅甸南部河流。名为河,实系河口湾。介于伊洛瓦底江和锡当河之间,由源于勃固山东西两麓的勃固河和密马加河在仰光附近汇合而成,自此以下始称为仰光河,长约37公里,呈喇叭状,下注莫塔马湾。河水宽深,海轮可自由进出。西侧有端迪运河同伊洛瓦底江相通。

仰光省  缅甸南部省份。以首府仰光得名。南和东南濒安达曼海的莫塔马湾。面积1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97万(1983),以缅语族缅人和克伦人为主。全境基本由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东侧和仰光河流域构成,地势低平,河汊交错,绝大部分辟为稻田。工农业发达,加工和出口各种农矿产品(稻米、柚木、棉花、橡胶和铜矿石等)、并有造船和炼油等重要工业部门。交通便利,铁路、公路、天然河道和运河互相通连,还有国际机场。

休达  即“塞卜泰”。

休伦港  美国密歇根州的港口城市。位于休伦湖南端圣克莱尔河出口处,底特律东北88公里。人口3.39万(1980)。1686年建为法国殖民者堡垒。有铁路、隧道和桥梁同对岸加拿大的萨尼亚相通。主要工业有造纸、汽车部件、有色金属加工、造船、制盐等。夏季休养地。

休伦湖  北美洲*五大湖之一,美国、加拿大共有。介于安大略湖和密歇根湖之间,面积5.96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60米,最深处229米。湖面海拔177米。通过苏圣玛丽水道与苏必利尔湖相连,借麦基纳克水道与密歇根湖相通。经圣克莱尔等水道流入伊利湖。在五大湖中湖岸线最长,岛屿最多。湖东部半岛和岛屿斜贯另成一乔治湾。湖区附近有铀、金、银、铜等矿藏,是主要的工业区。主要湖港有美国的贝城、麦基诺城和加拿大的萨尼亚等。

休斯敦  美国南方第一大城。在得克萨斯州东南部,加尔维斯顿湾西北岸平原上。人口170.6万(1984)。1836年创建。1914年因通往墨西哥湾的休斯敦运河完成以及大规模油田的开发,工业发展迅速。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学工业发展水平很高,钢铁、电子和地球物理勘探仪器、水泥、棉纺织、肉类加工、碾米等工业也相当发达。通海运河兴建后,成为美国大海港城市之一。主要输出石油制品、棉花、大米、硫黄、木材等。东南35公里的克利尔湖畔是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最大的空间研究和发展中心之一,有“宇宙城”之称。有大学、科研机关、美术馆、图书馆等。市中心超高层建筑林立。伍伦贡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海港城市。在悉尼以南64公里,濒塔斯曼海。大伍伦贡地区行政和工商业中心。人口23.5万(1983)。乳品业发达。多煤矿开采。有炼焦、冶金、化肥、机械、毛纺织、服装等工业。输出煤、钢铁、木材、奶制品等。设有伍伦贡大学和理工学校。

伍斯特  ①英国英格兰中部历史名城。位于塞文河东岸,伯明翰西南40公里处。人口7.6万(1983)。面积32平方公里。1313年以前为塞文河的渡口。中世纪为羊毛集市,以制造手套著名。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开始生产瓷器,至今仍著名。主要工业还有手套、机床和小五金等。市内多艺术上著称的古代建筑,如建于1086年的伍斯特大教堂等。②美国马萨堵塞州中部工业文化城市。人口16万(1984),大市区37.2万(1980)。始建于1668年前后。向以生产各种金属丝、纺织品、玩具、毛毯等著名。美国有名的大学城,有克拉克大学(创于1887年)、伍斯特综合工艺学院(创于1865年)、圣十字学院等。有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

伍默拉  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新建市镇。位于奥古斯塔港西北187公里的内陆高地上。人口2,960。气候干燥,人口稀少。澳大利亚政府自1948年在此建立澳英联合导弹发射试验基地。市镇和基地均由联邦国防部管理。水源来自奥古斯塔港。

伍珀塔尔  德国西部鲁尔区城市。濒伍珀尔河,沿河陡岸延伸16公里。1901年建立了特殊的单轨悬空式铁路相联系。人口38.2万(1984)。1929年由埃尔伯费尔德和巴门等五个城镇合并组成。鲁尔区纺织工业中心,包括丝、丝绒、亚麻、人造纤维、地毯、壁毯等织造业。其他有钢铁、化学、橡胶、机械、工具、印刷装备及酿酒等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轰炸破坏,战后在河谷阶地上重建,多公园及植物园等。

伍德拉克岛  西太平洋所罗门海的狭长珊瑚岛。属巴布亚新几内亚。位于南纬9°、东经153°。岛长60公里,宽19公里,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人口约3,100。地形以低矮丘陵为主,林木繁茂。以出产乌檀木、黄金闻名。

伍尔弗汉普顿  英国英格兰中部城市。位于西米德兰都市区,伯明翰西北19公里处。人口25.5万(1983)。面积69平方公里。早期是一个农产品集散地,至今还保留有定期集市贸易的传统。斯塔福德的煤、铁资源开发以后,钢铁工业发展很快。还有汽车、车厢、油漆、轮胎和搪瓷等。有技术学院。

伦讷  丹麦博恩霍尔姆岛西部的港口城市。临波罗的海。人口1.2万。建于1327年。是工业、捕鱼业和旅游业中心。有花岗岩采石场。陶瓷业著名。有建于十四世纪的大教堂。

伦格  伊朗南部小港市,位于霍尔木兹海峡西口北岸。古代曾居重要地位。现为采珠业中心,有飞机场。沿海公路东通阿巴斯港,西通布什尔港,向北越过山区通设拉子。

伦敦  ①英国首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国最大港口,世界大城市之一。位于英格兰东南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口88公里,海轮可直达。由“伦敦城”(一泽“西蒂”)和32个市组成“大伦敦”,面积1,605平方公里,人口700万(1987);在伦敦城周围的12个市,相当于市区,称“内伦敦”,面积303平方公里,人口214.5万。始建于公元前43年。十六世纪都铎王朝时,海运很盛。十八世纪为世界最大的港市。十九世纪成为英国贸易、金融中心。伦敦城集中了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工业和贸易管理机构。西伦敦是王宫、议会、政府各部门所在地,也是大商店、剧院和高级住宅区,许多报纸的编辑部也设在这里。伦敦东区是码头、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英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城市,大伦敦的工业从业人员占英国从业人员的六分之一。以通用机械与电机著称;还有飞机、精密仪器、汽车、炼油、化学、服装、造纸、印刷、食品、卷烟等工业。英国最大的海港,年吞吐量6,200万吨,也是西北欧最大的集装箱港口。港区沿泰晤士河下游延伸约50公里。进口货物的约80%,由驳船驳至沿岸的码头和工厂。世界最大的航空站之一。设有皇家学会、伦敦大学、不列颠博物馆、不列颠图书馆(藏书700万册)等。1864年第一国际在此成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曾在此领导国际工人运动;海格特墓地有马克思墓。有许多著名的建筑物,如托威尔城堡(建于1087年)、圣保罗教堂(高110米)、白金汉宫、威斯敏斯特教堂等。城东南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为地球经度起算点。②加拿大安大略省伊利湖地区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在多伦多西南185公里。人口28.7万(1983)。1793年曾计划作为上加拿大首府,但直至1826年才开始有人定居。1855年建市。十九世纪中叶成为铁路运输中心,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工业主产电气器材、铜、钢、铁、皮革以及纺织品等。面包、酿酒以及乳制品亦重要。

伦巴第  意大利北部区名。北与瑞士相邻。包括贝加莫、布雷西亚、科莫、克雷莫纳、帕维亚、松德里奥、瓦雷泽、曼图亚、米兰九省。面积2.38万平方公里。人口889.4万(1982)。首府米兰。北部为阿尔卑斯山地,南部是波河中游平原。意大利最重要的经济区。灌溉方便,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稻米(各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甜菜与牧草。乳肉用畜牧业发达。全国最大的工业区,以钢铁、机械、汽车、化学、纺织为主,多集中于以米兰为中心的地带。产天然气。多湖泊,有加尔达湖等。阿尔卑斯山区旅游业很盛。

伦圭山  坦桑尼亚境内熄火山。在西南部、姆贝亚东北32公里。海拔3,175米。山区气候温和,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土壤肥沃,由火山灰形成。人烟稠密,农业发达。全国重要咖啡、茶叶产区,还产烟草、除虫菊。玉米、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城镇有图库尤等。

伦帕河  中美洲的河流。源出危地马拉奇基穆拉省的埃斯基普拉斯,流经洪都拉斯西南角和萨尔瓦多北部,然后向南流注入太平洋。全长320公里,为萨尔瓦多境内最大和唯一能通航的河流。在圭哈湖出水口附近筑有大坝和水电站。河谷南部盆地为剑麻主要产地。

伦内尔岛  西南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南部岛屿。位于南纬11°40′、东经160°10′。岛长80公里,宽13公里。人口约1,400。有大铝矾土矿。建有港口和飞机场。

伦敦东区  一译“东伦敦”。英国首都伦敦东部、港口附近地区。曾是一个拥挤的贫民区。街道狭窄、房屋稠密,多为十九世纪中期建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部分遭受轰炸破坏,后重建。是伦敦传统工业区有服装、制鞋、家具、印刷、卷烟、食品等工业。

伦敦塔桥  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的一座桥,也是自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建于1886-1894年。两端各有一塔。中间一段长60米,分上下两层。下层桥桁可以向上开启,供海轮通过;行人由上层过桥,上层桥面高于高潮水位约42米。

伦敦德里  ①英国北爱尔兰的区。北临大西洋。面积2,075平方公里。人口18.2万。首府伦敦德里。多山地与高沼泽地,最高点海拔683米。河谷地是主要农耕场所。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作物有燕麦和马铃薯等。沿海和内河渔业亦较重要。工业大部集中在伦敦德里附近。科尔伦港有亚麻纺织与大型纤维制品厂。斯图尔特港和卡斯尔罗克为旅游中心。②英国北爱尔兰西北部城市,伦敦德里区首府。位于福伊尔河口。人口9.6万(1983)。曾是海军基地。现为北爱尔兰第二港口。亚麻布和衬衫生产中心,还有毛纺织、食品和轻型机械等工业。

伏龙芝  1926年前名“比什彼克”。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1991年2月名“比什凯克”。吉尔吉斯斯坦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在楚河谷地,吉尔吉斯山北麓。海拔750-900米。人口60.4万(1985)。原为浩罕汗国要塞。1878年建市。陆运交通枢纽。从乌兹别克有天然气管道通达。航空要站。工业以机械制造(农业机械、仪器、自动化器材、计算机)、食品加工(肉类、葡萄酒)和精梳毛纺为主,还有建材、化学、木材加工和印刷等。设有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高等院校多所,以及吉尔吉斯历史博物馆。

伏尔加河  欧洲第一大河。俄罗斯内河航运干道。源出瓦尔代丘陵,流经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注入里海。长3,530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河口处年均流量7,710米2/秒,伏尔加格勒8,060米2/秒。年径流量254立方公里。三角洲面积1.9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卡马河、奥卡河等。通过伏尔加河-波罗的海运河连接波罗的海,通过北德维纳水系和白海-波罗的海运河通连白海,通过莫斯科运河可抵莫斯科,通过伏尔加河-顿河列宁运河沟通亚速海和黑海。干、支流通航里程3,256公里;货运量占全国河运总量的半数以上。主要货流以石油、木材、粮食、机械为大宗。结冰期11月末至次年4月。通航期7-9个月。建有雷宾斯克、下诺夫哥罗德、萨马拉、萨拉托夫、切博克萨雷和伏尔加格勒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重要河港还有特维尔、雅罗斯拉夫尔、喀山、萨马拉和阿斯特拉罕等。

伏尔加格勒  ①州名1961年前称“斯大林格勒州”。在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面积11.31万平方公里。人口256.4万(1987),俄罗斯人占90%以上,余为乌克兰人、哈萨克人和鞑靼人等。1936年设州,首府伏尔加格勒。伏尔加河右岸为低丘,左岸为平原。矿藏有石油和天然气。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12--8℃,7月23℃。草原带占全州80%以上,东南部属半荒漠带。年降水量从西北至东南递减(450-270毫米)。建有伏尔加河-顿河运河、伏尔加格勒及齐姆良斯克两水库。为俄罗斯欧洲部分东南水陆交通要冲。工业半数以上集中在伏尔加格勒,以电力、冶金(钢铁和炼铝)、机械制造(拖拉机、电机、船舶等)、石油与天然气的开采和加工、化工为主。耕地约占土地半数,牧场和草场占30%以上,盛产麦、玉米和肉乳畜产品。主要城市尚有伏尔加斯基、卡梅申和米哈伊洛夫卡。②市名。1925年前称“察里津”。1925-1961年名“斯大林格勒”  。俄罗斯名城,重要河港。伏尔加格勒州首府。在伏尔加河下游。人口97.4万(1985)。建于1589年。十八世纪起为军事要塞。水陆交通要冲和贸易中心。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凿通后,成为俄罗斯欧洲地区东南部水陆交通枢纽。1918-1919年和1942-1943年在此进行著名的察里津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工业以机械制造(拖拉机、船舶、石油设备及建筑机具)、电力、优质钢冶炼、炼油(年加工能力800万吨)及石油化工为主。还有炼铝、木材加工等。有7所高等学校和多处科研机构。

伏尔加斯基  俄罗斯伏尔加格勒的卫星城。在伏尔加河下游左岸,西距伏尔加格勒25公里。人口24.5万(1985)。1951年因建伏尔加水电站(254.1万千瓦)设居民点,1954年建市。河港。工业以电力、石油、天然气化工和钢管为主。还生产滚珠轴承、石棉制品和管道钢管等。有地志陈列馆。

伏尔塔瓦河  捷克西部拉贝河左岸最大支流。源出舒马瓦山地海拔1,172米处,流向东南,再转向北,经捷克-布杰约维采盆地,横切中捷克高地,形成深而窄的狭谷;通过布拉格,在梅尔尼克附近汇入易北河上游拉贝河。长446公里。流域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布拉格附近年平均流量142米2/秒。主要支流有卢日尼采河、萨扎瓦河、奥塔瓦河和贝龙卡河。有春汛,夏季枯水。河口与布拉格之间建有十二道水闸,保持水深2.1米,什切霍维采以下至河口可通航84公里。上游可流送木材。在布拉格和捷克-布杰约维采附近建有水库和水电站。

伏伊伏丁那  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北部的自治省。东、北、西分别邻接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克罗地亚。面积2.15万平方公里。人口203.5万(1981),55%是塞尔维亚人、24%为匈牙利人,余为克罗地亚人等。首府诺维萨德。地处多瑙河中游平原南部,大部为地势平坦的黑土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50-750毫米。多瑙河、萨瓦河、蒂萨河流经本区。建有一系列水利工程,为重要的农业区。小麦、玉米、向日葵和甜菜产量均居全国重要地位。还产麦类、烟草、苎麻等。畜牧业发达。工业除开采煤、天然气、石油外,主要有食品加工、纺织、农业机械、仪表、化工等。重要城市还有苏博蒂察、松博尔等。

伏尔加顿斯克  俄罗斯齐姆良斯克水库西岸的港市。人口16.5万(1985)。随伏尔加河-顿河运河的开凿及齐姆良斯克水电站(装机容量20.4万千瓦)的建立而兴起,1956年设市。有原子能设备厂(生产100万千瓦以上的核反应堆,供发电用),还有石油化工、食品加工、建筑机械及木材加工厂。

伏尔加格勒水库  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水库。因修建伏尔加格勒水电站(254.1万千瓦)而形成。沿河延伸540公里,最宽处17公里。面积3,117平方公里,平均深10.1米,库容315亿立方米,有效库容87亿立方米。1950年始建坝(长600米、高48米),1958年发电,为伏尔加河最大水电站。发电量半数以上供莫斯科。兼有调节径流、航运、灌溉、渔业及城市供水之利。沿岸重要城市尚有萨拉托夫、恩格斯城、卡梅申和伏尔加斯基等。

伏伊伏丁那平原  南斯拉夫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境内的冲积平原,为匈牙利平原南延部分,纵横都约150公里。海拔100米左右。河间的黄土台地,高出平原约30-70米。德拉瓦河、萨瓦河、蒂萨河等在此汇入多瑙河。兴建有巨大的多瑙-蒂萨-多瑙河水利工程,灌溉便利。土壤肥沃,为黑钙土。盛产小麦、玉米、向日葵、甜菜、烟草等。农业和食品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是南斯拉夫主要产粮区。

伏罗希洛夫格勒  ①州名。1958-1970年称卢甘斯克州。1989年复称卢甘斯克州。在乌克兰东部。面积2.67万平方公里。人口282.8万(1985),主要是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还有白俄罗斯人、犹太人和鞑靼人。城市人口占86%。首府卢甘斯克。1938年设州。北部为岗丘起伏的平原,南部是顿涅茨山地(海拔200-300米)。富煤藏。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7℃,7月23℃,年降水量350-520毫米。北顿涅茨河流经。乌克兰重要重工业区之一。以煤炭、钢铁、机械制造(运输设备、煤炭机械、冶金和化工设备)和化工为主。盛产小麦、蔬菜和乳肉畜产品。重要城市有利西昌斯克、卡季耶夫卡、红卢奇、北顿漫茨克等。②。原名“卢甘斯克”,1989年复名“卢甘斯克”。乌克兰顿巴斯城市,卢甘斯克州首府。在卢甘河畔。人口49.7万(1985)。建于1795年。十九世纪末因建立兵工厂和机车制造厂兴起。铁路和公路枢纽。是全国最大内燃机车制造中心。还有钢管、采煤机械、木材加工和食品工业等。附近建有大型火电站(230万千瓦)。有机械制造学院等数所高等学校及艺术品博物馆。

伏尔加-乌拉尔油气区  旧称“第二巴库”。俄罗斯次于西西伯利亚的第二大石油工业区。在伏尔加河中游同乌拉尔山脉之间。总面积70万平方公里。十八世纪即发现油苗,1929年开始工业开发,五十年代后期起大规模开采。共发现800处油田,500处气田。主要油气田有:罗马什基诺、奥伦堡、杜伊马兹。七十年代中,石油探明储量在30亿吨以上。1985年采原油约1.4亿吨。建有多座炼油厂和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敷设多条输油管道,向莫斯科及东欧国家供油。

伏尔加河-顿河列宁运河  在俄罗斯欧洲部分东南部,连接伏尔加河同顿河。西起卡拉奇南侧,东至伏尔加格勒以南25公里处的红军城附近。长101公里(其中45公里是天然河道和齐姆良斯克水库)。有船闸13座,伏尔加河一侧9座,船泊水位抬高88米;顿河一侧4座,船泊水位抬高44米。三大扬水站把伏尔加河水通过此运河调往顿河。建于1948-1952年。可通行5,000吨以下轮船。

伏尔加河-波罗的海列宁水道  旧称“马林水系”。俄罗斯西北部重要航道。在伏尔加河上游的雷宾斯克水库同奥涅加湖间。自南向北由舍克斯纳河、别洛耶湖岸运河、科夫扎河、马林运河及威捷格拉河组成。经奥涅加湖、斯维尔河、拉多加湖及涅瓦河,与波罗的海相连,并经北德维纳运河及北德维纳河通巴伦支海,全长1,100公里。其中切烈波韦茨至奥涅加湖航道长368公里,设5处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十九世纪上半叶,屡经疏浚,深度在4米以上,可通行5,000吨级船舶。

伊卜  也门共和国西南部城市,建在舍马赫山的一个山嘴上,海拔2,050米。人口3.4万(1980)。周围地区有肥沃火山土,在灌溉梯田上种植小麦、大麦、小米、水果和咖啡等。手工业有制革、马具等行业。城市具山区古城堡特色。

伊丹  日本本州中西部城市。属兵库县,为大阪卫星城。在大阪平原的西部。人口17.9万  (1986)。1920年京阪神电气铁路伊丹支线通达后工业发展。1940年设市。有钢铁、电机、机械、化学、纺织、皮革等工业。造酒自古有名。果树、庭树等园艺业发达。有大阪国际机场,为阪神地区空中门户。

伊巴  菲律宾港市,三描礼士省首府。位于吕宋岛西部,临南海。人口2万。城西的伊巴锚地,为优良避风港。公路连接西部、西北诸省及马尼拉。稻米贸易中心。

伊东  日本本州东南部伊豆半岛东岸温泉城市。属静冈县。临相模湾。人口7.1万  (1986)。原为村落,十九世纪下半叶因温泉而逐渐兴起。1938年铁路通达后迅速发展。1947年设市。1950年定为国际游览温泉城市。市域以游览设施为主。产业工人三分之一从事服务行业。现有泉源370多处,为游览、休养胜地、工业仅食品较重要。郊区农业以柑橘为主。沿岸渔业发达。

伊卡  秘鲁西南部城市,伊卡省首府。位于伊卡河右岸。人口7.7万(1981)。建于1563年。盛产葡萄、棉花的伊卡各地的贸易中心。有轧棉、榨油、纺织、酿酒、皮革等工业,以酿制优质白兰地酒驰名;产品经铁路运往皮斯科出口。泛美公路经过,并有飞机场。钦查文化的发祥地。曾两次遭地震破坏。

伊利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北部城市和港口,临伊利湖岸。人口11.7万(1984),大市区27.9万(1980)。1753年法国人建要塞,1795年为美领有后建镇。现为渔业基地。木材、煤、石油、铁矿等的输出港。以机械(锅炉、引擎)、电力机车、化学、造纸、食品加工等工业为盛。伊沃尼日利亚西南部城市。西南距伊巴丹40公里。人口25.5万(1982)。十六世纪建城。重要的可可集散中心,棕油、棕仁、玉米的贸易也盛。有棉纺织、印染以及可可与油棕加工工业。拉各斯-卡诺铁路经此。伊林英国大伦敦的一个区。位于伦敦以西13公里处。面积55.3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建于1965年。过去为皇家游览区(如贝德福德公园)。进入本世纪后发展很快,有日用消费品、机动车辆制造、精密仪器、玻璃、塑料、化学等工业。

伊势  日本本州中部城市。属三重县。位于志摩半岛北侧,宫川、伊势川流贯。人口10.6万  (1986)。旧称宇治山田,1955年改今名。1906年设市。商业发达。工业以运输机械、电机、纺织、食品为主。特产珍珠制品、漆器、伞等。郊区产稻米、蔬菜和烟草。沿岸渔业、水产养殖业发达。林产有杉、桧等良材。游览业发达。有伊势神宫(皇室的宗庙)等名胜古迹,为伊势志摩国家公园的门户。

伊费  尼日利亚西南部城市。在伊巴丹东75公里。人口20.9万(1982)。建于十二世纪,为约鲁巴人宗教中心。可可、棉花、棕油、薯类、可拉果集散地。向以精美的青铜器和赤土陶器闻名。现为金矿开采中心。有纺织及可可、油棕加工工业。有伊费大学和国立图书馆。公路枢纽,通伊巴丹、贝宁城等地。

伊朗  国名。曾名“波斯”。国土绝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同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相邻,南临波斯湾和阿曼湾。面积164.8万平方公里,人口5,154万(1988),近半数为波斯人,阿塞拜疆人约占五分之一,库尔德人约占十分之一,还有巴克台里人、洛雷人以及阿拉伯人、俾路支人等。国语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首都德黑兰。西南部是宽阔的扎格罗斯山山系,约占国土面积一半。北部为厄尔布尔士山与科彼特山,东部为加恩-比尔兼德高地,中部为盆地,有卡维尔荒漠与卢特荒漠,平均海拔1,000余米。仅西南部波斯湾沿岸与北部里海沿岸有小面积的平原。西南部扎格罗斯山麓至波斯湾头的平原称胡齐斯坦。大都属于亚热带荒漠和草原气候,年降水量除西北部山区与里海沿岸超过1,000毫米外,一般在50-500毫米之间。西南部地区与波斯湾中富有石油与天然气,藏量居世界前列;另有铜、谋、铅、锌、重晶石、锰、硼砂等。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具有四、五千年历史,公元前六世纪建立过强大的波斯国家。蕴育过灿烂的波斯文化。从公元前二世纪与中国有友好交往,著名的“丝绸之路”便横贯伊朗北部。七世纪以后,曾遭外族(阿拉伯人、蒙古人、阿富汗人、土耳其人等)先后入侵。十八世纪以后又为英、俄争夺目标。1921年建立巴列维王朝,1979年王朝被推翻,建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经济以石油开采业为主,胡齐斯坦为石油工业区与重要出海门户。也发展炼油与石油化工,以及钢铁、机械等工业部门。里海沿岸为暖湿农业区。农业多靠灌溉,主产小麦、大麦、棉花、甜菜、水果、羊毛等。地毯生产历史悠久,名闻世界。输出石油(占出口总值90%)、棉花、羊毛、地毯等,输入机器、钢铁、粮食、车辆等。主要城市有德黑兰、伊斯法罕、设拉子、马什哈德、克尔曼、大不里士等,各地有众多古迹。

伊塔  巴拉圭南部中央省城镇。位于阿尔托斯山脉南侧。人口连郊区0.9万(1982)。始建于1536年,为巴拉圭最早的要塞之一。附近产烟草、水果、甘蔗、棉花等。有酿酒,榨油、制革等工业。公路通巴拉圭河畔的维列塔,并与铁路相联。

伊万里  日本九州北部城市。在佐贺县西部,伊万里湾内。人口6.3  (1985)。面积254.7平方公里。1954年设市,新兴的工业中心。湾口有鹰岛、福岛为自然屏障,湾内水深且风平浪静。陶瓷器的输出港。在久原港区,以木材、石油为中心建造临海工业地域,有石油化学等工业。

伊夫尼  摩洛哥南部沿海的一个地区。在小阿特拉斯山西面,苏斯河与德拉河之间。长56公里,宽24公里,面积1,482平方公里。人口约10万(1982)。1934年被西班牙占领。1969年收回。属荒漠和半荒漠,除少数绿洲种植大麦、椰枣等外,其余大部为牧区,饲养骆驼、羊。

伊瓦拉  厄瓜多尔北部城市,因巴布拉省首府。在东科迪勒拉山因巴布拉熄火山山麓,海拔2,221米,西南距基多80公里。人口6.1万(1983)。始建于1606年。1868年受地震严重破坏。伊瓦拉盆地农业区的商业中心。有制糖、纺织、木材加工、酿酒等工业。基多-圣洛伦索铁路中枢站,泛美公路经此北通边疆城市图尔坎,有飞机场。有仁慈圣母神殿、卡兰基人遗址和亚瓜科查湖等名胜古迹。

伊瓦格  哥伦比亚中部城市,托利马省首府。位于中科迪勒拉山脉东坡孔巴伊马河畔。海拔1,250米。人口36万(1981)。始建于1550年。1854年曾一度成为首都。咖啡产区的贸易中心。处马格达莱纳河谷和考卡河谷之间,周围盛产咖啡、可可、烟草、稻、甘蔗等。全国重要工业城市之一。有咖啡加工、制糖、面粉、酿酒、烟草、冶金、机器制造、建筑材料、制革等工业。附近开采煤、银、硫黄等矿藏,并有温泉。陆、空交通枢纽。设有大学和音乐学院。

伊巴丹  尼日利亚第二大城,奥约州首府。面积130平方公里。人口106万(1983)。建于十八世纪末叶,周围筑有城墙。西南部工商业重镇和文化、交通中心。老城区有蔬菜、水果种植业,新城以中部商业区格巴基为中心,建有高层商业建筑群。以精细的手工纺织品、染布和金属工具著名。服装、制鞋业发达,还有化工、食品、锯木、橡胶、车辆修配等工业。可可、烟草、花生的贸易甚盛。拉各斯-卡诺铁路要站。公路枢纽。有航空站。市内伊巴丹大学是非洲著名高等学府之一。并有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

伊尼德  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北部城市,在俄克拉何马城以北110公里处。人口约5万。铁路枢纽。是谷物、家禽和牲畜加工工业的中心。附近还有石油加工厂和石油装备厂。有空军基地。

伊弗东  瑞士西部城市。在纳沙泰尔湖南岸、蒂耶勒河口。人口2万。工业有铁路设备、机器制造、精密仪器、卷烟等。最早为罗马时代军营,现尚有古城墙遗迹和废堡等。

伊西罗  旧称“保利斯”。扎伊尔东北部城市。西南距基桑加尼370公里,有公路相通。人口6万。地处热带森林边缘,是油棕、木材的重要集散地。有较大的肥皂厂和啤酒厂。铁路通本巴,与刚果河(扎伊尔河)水运相接。有航空站。

伊西翁  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港口,位于拉科尼亚湾的西北。人口4,054(1981)。港外有小岛屏障,形势险要。古代为斯巴达的港口和武器库所在地。今出口油橄榄和橄榄油、生丝等。有罗马时代的废墟和圣殿遗迹。

伊利甘  菲律宾港市。北拉瑙省首府。位于伊利甘湾东南。人口18.2万(1984)。1896年菲律宾革命的发源地。公路可通达沃和三宝颜。棉兰老岛北岸主要港口,与宿务通航班船。重工业城市。利用马里亚克里斯提纳的水电,建立钢铁、化肥、水泥、铁合金以及胶合板等工厂。周围产椰子和谷物。

伊利斯  古希腊城邦。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北部。公元前三世纪,参加希腊各城邦反对马其顿的埃托利亚联盟。南境奥林匹亚为古希腊著名的奥林匹亚竞技场所在地。

伊利堡  加拿大安大略省东南部的城镇。正当尼亚加拉河自伊利湖流出的出口处。和美国纽约州的布法罗城有桥相通。人口2.4万。有钢材、电气器材、油漆、药品等工业。原伊利碉堡在城南,现已成为军事博物馆。

伊利湖  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湖。面积2.57万平方公里,仅大于安大略湖。平均深度仅18米,最深64米,在北美洲*五大湖中最浅。湖面海拔174米,比休伦湖低3米,高出安大略湖99米。承受休伦湖及苏必利尔、密歇根湖湖水,通过尼亚加拉河倾注安大略湖。韦兰运河、伊利运何等人工运河修建后,水运畅达。但湖畔工厂林立,污染严重。沿湖重要港口有托利多、克利夫兰、布法罗、底特律等。

伊纳里  芬兰北部城镇。位于伊纳里湖西南岸。人口7,500余。是拉普人的商业中心,有捕鱼业。俄罗斯境内佩琴加到罗瓦涅米的北极公路通过这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普人由*佩琴加迁居于此。

伊林加  坦桑尼亚南部高地重要城市,伊林加区首府。北距多多马176公里。人口5.7万(1978)。全国主要烟叶生产和贸易中心之一,谷物与牲畜集散地。公路通多多马、达累斯萨拉姆。

伊势崎  日本关东地方西北部工业城市。位于群马县东南部平原地区。人口11.1万  (1985)。面积65.8平方公里。1940年设市。江户时代著名纺织业城市,养蚕业发达,为丝绸工业中心。近年汽车、电机、毛纺、合成纤维工业有所发展。

伊拉甘  菲律宾城市。伊莎贝拉省首府。位于吕宋岛卡加延河中游。人口6.6万。公路可达马尼拉。卡加延河只能局部通航。周围盛产稻、烟草、玉米。

伊拉克  国名。位于西亚中部,东邻为伊朗,西、北面有土耳其、叙利亚与约旦,南为沙特阿拉伯与科威特。出海口仅在东南端位于波斯湾头的一小段海岸。面积43.84万平方公里。人口1,628万(1987),约80%是阿拉伯人,20%弱是库尔德人,还有少数波斯人和土耳其人,讲阿拉伯语。绝大多数信伊斯兰教。首都巴格达。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平原为国家的重心地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两河下游会合成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平原南部地势低洼,多湖泊与沼泽。平原以东为扎格罗斯山系的西部边缘。西南部为阿拉伯高原的一部分,分布有叙利亚沙漠。除扎格罗斯山地有较多降水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历史悠久,美索不达米亚为世界文化摇篮之一。后曾被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等侵占。公元七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十七世纪被奥斯曼帝国侵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英国委任统治地。1921年成为独立的伊拉克王国。1958年7月14日王朝被推翻,成立伊拉克共和国。经济以石油业为主,农牧业也占重要地位。北部油区通过油管在黎巴嫩、叙利亚与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输出原油,南部油田通过油管至沙特阿拉伯的红海岸延布油港输出原油。有炼油与石油化工以及纺织、食品、烟草、水泥等工业。两河平原的灌溉农业已有数千年历史。主要农产品有小麦、黑麦、大麦、稻米、棉花、烟草、温带水果与椰枣等。椰枣输出量居世界首位。畜牧业偏重在东北部地区,养值牛、羊、驴、马,西南部干旱高原上有游牧业。

伊凯贾  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的卫星城,拉各斯州首府。在拉各斯西北14公里的铁路线上。人口6万余(1983)。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为掠奴据点,二十世纪为拉各斯城农业腹地,后发展为首都的住宅与工业区。有大型棉、毛纺织厂及塑料、造纸、食品加工、钢铁制品、坦克、橡胶、造船、水泥等厂。设有拉各斯州立科技学院。有国际机场。

伊凯雷  尼日利亚西南部城市。在阿芬迈高地上,南距阿库雷26公里。人口17.7万(1983)。可可、棕油、棕仁、烟叶、棉花的重要集散中心。谷物、薯类的贸易亦盛。有纺织、油棕加工、木材加工工业。公路南通伊巴丹-贝宁城线上的阿库雷,北接阿多埃基蒂。

伊洛林  尼日利亚西部城市,夸拉州首府。西南距奥博莫绍55公里。人口34.4万(1983)。十八世纪末建城。地处中部粮食产区,薯芋、木著、玉米、稻谷以及胡椒、花生、牛油果、可拉果、棉花等贸易极盛,设有大市场。有榨油  (油棕)、卷烟和火柴厂。以精制手工艺品著称。有伊洛林大学。拉各斯-卡诺铁路要站。公路枢纽。有飞机场。

伊莱沙  尼日利亚西南部城市,在阿芬迈高地上,西南距伊巴丹96公里。人口17.3万(1983)。约鲁巴族最古老的居民点之一。十九世纪为重要军事据点。可可、油棕重要集散中心。附近开采金矿。有纺织和可可、油棕加工工业,并生产地毯、啤酒等。公路枢纽。设有州立教育学院。

伊莱拉  尼日尔西南部城镇。在塔瓦以南50公里。人口7,400。农牧产品集散地。附近产花生、粟,并有养牛业。公路通比尔尼恩孔尼接连尼亚美-津德尔干线。

伊莱博  旧称“弗朗斯基港”。扎伊尔西南部港市,在开赛河右岸。人口约4万。首都金沙萨和沙巴区间水陆联运的重要中转站。铁路通卡南加与卢本巴希。河运经开赛河通往刚果河下游地区。伊基克智利北部太平洋岸港市,塔拉帕卡区和伊基克省首府。位于阿塔卡马沙漠北部的关塔哈亚山麓的一个半岛上。气候干旱(年雨量2.5毫米),曾出现连续14年无降水的记录,被称为世界“旱极”。城市用水经96公里长管道从皮科绿洲输入。人口11万(1982)。始建于十六世纪。几经地震毁坏又重建。硝石贸易繁荣时期曾为重要出口港。现为智利北部最大渔港。工业以鱼粉、鱼油、鱼罐头为主。输出鱼类产品、硝石、鸟粪、碘和盐。有北方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海滨优美,旅游业较盛。

伊犁河  亚洲中部内陆河流。上游在中国新疆境内。源出天山,由特克斯河和巩乃斯河汇合而成。中、下游在哈萨克斯坦境内。自汇流点起向西流,在中国雅马渡附近有喀什河注入,以下河谷变宽。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后,经卡普恰盖  峡谷,折向西北,流经萨雷-伊希科特劳和塔乌库姆沙漠,注入巴尔喀什湖。长1,001公里。从特克斯河源算起,长1,439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下游形成三角洲(面积9,000平方公里)。由冰川和雪水补给。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凯耶尔甘处年平均流量386米2/秒,河口处329米2/秒。结冰期4个月。两岸多支流。从中国伊宁到哈萨克斯坦巴卡纳斯可通航。有灌溉之利。建有卡普恰盖水库和水电站。

伊斯纳  埃及城镇。在上埃及南部,尼罗河西岸。有陶器制造、毛纺织等工业。附近发现丰富磷灰石矿藏。有托勒密王朝神庙遗址。

伊瑟隆  德国西部城市。在绍厄兰山地和丘陵地间,西北距多特蒙德市23公里。人口9.1万(1984)。公元十一世纪首见记载,1237年建市。中世纪时以生产兵器和轻金属制品闻名。有金属加工(金属丝、弹簧等)、机械制造、化学、造纸、食品等工业部门。

伊儿汗国  古国名。成吉思汗孙旭烈兀的封地。1258年,攻克巴格达后建立。都城低廉  (今伊朗大不里士)。疆土以伊朗为中心,东自阿姆河,西到地中海,北起高加索,南至阿拉伯海,成为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后又西进叙利亚,南侵埃及。十三世纪六十年代,蒙古帝国分裂,伊儿汗国成为独立国。十四世纪中叶国土分裂。1388年为帖木儿帝国所并。伊儿汗国位于欧洲和中亚之间,在沟通两地经济文化上起桥梁作用,继承了伊斯兰的传统文化。

伊万诺沃  ①州名。在俄罗斯俄罗斯平原中部,伏尔加河上游。面积2.39万平方公里。人口132.1万(1987)。俄罗斯人占97%。1929年设州,首府伊万诺沃。大部为平原,西南部有丘陵。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12℃,7月18℃,年降水量约600毫米。矿藏有泥炭和磷灰石。森林占全州面积三分之一。工业集中在西北部,纺织工业在俄罗斯各州中居前列,棉、丝、麻、毛织物产量均多。纺织机械制造业亦盛。城郊农业发达。主产蔬菜、马铃薯、粮食和亚麻,畜牧业以乳畜为主。主要城市有基涅什马、舒亚和维楚加。②市名。1932年前称“伊万诺沃-涅兹先斯克”。俄罗斯重要纺织工业中心,伊万诺沃州首府。在莫斯科东北乌沃季河畔。有运河通连伏尔加河。人口47.4万(1985)。十七世纪即为著名手工业村镇。1871年建市。二十世纪初纺织工业迅速兴起,以棉、麻纺织为主,还有纺织机械、重型机床、实验仪器制造等。有纺织学院等7所高等学校。

伊凡格勒  旧城市名。即今波兰的登布林。位于华沙东南,维普希河与维斯瓦河汇流处,自古为战略要地。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被帝俄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复归波兰,并恢复波兰语原名。

伊尔门湖  俄罗斯西北部淡水湖,在诺夫哥罗德州内。湖面海拔18米。面积982平方公里,随水位变化而变动,最高水位时,面积2,090平方公里,最深11米;最低水位时仅733平方公里,最深3米。湖底平坦。沿岸多沼泽。11月至次年4月结冰。有50多条小河注入。沃尔霍夫河从北岸流出,注入拉多加湖。鱼产丰富。夏季可通航。

伊尔比德  约旦北部伊尔比德省省会。位于约旦河谷地东侧山地的东麓,安曼以北,海拔约585米。人口14.1万(1985)。为一公路交叉点和农产品市场。有公路通往叙利亚与黎巴嫩。周围地区产小麦、大麦、瓜类、西红柿,油橄榄、无花果。建有面粉厂,计划建为一个工业中心。

伊加尔卡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下游港市。距河口673公里。人口2.2万。1931年建市。港区河宽水深,8,000吨级海轮可直达。结冰期长,通航约4个月(6月中-10月中)。重要的木材输出港,木材占港口吞吐量的90%以上。有木材加工及鱼类加工厂。

伊达尔戈  墨西哥中南部一州。面积2.09万平方公里。人口188.1万(1990)。首府帕丘卡。地处中央高原东南部,除东北部为山区外,西南部为相对平坦的高原台地,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热带高原气候,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下。古代印第安文化发祥地之一。1869年设州。矿产丰富,主要是金、银、汞、铜和铅。工业以汽车、化工、纺织、食品、造纸、水泥为主。农产品有玉米、稻米、咖啡、龙舌兰、烟草、苜蓿、柑橘等。天然牧场占面积的三分之一,以放牧牛羊为主。主要城市有图兰辛戈等。

伊列乌斯  巴西东部大西洋岸城市。在巴伊亚州东南部卡舒埃拉河入海处,北距萨尔瓦多市210公里。气候炎热多雨。人口7.1万,连郊区13.2万(1980)。始建于1530年,为葡萄牙早期殖民据点,1881年设城。巴西最大的可可输出港,公路通萨尔瓦多以及伊塔布纳等内地城镇。有飞机场。市西北有水电站。海滨风景优美。

伊延普山  玻利维亚西部雷亚尔山脉的高峰。处南纬15°50′,西经68°34′,位于玻利维亚高原北部,西临的的喀喀湖,东南距拉巴斯90公里。山势高峻,海拔6,550米。峰顶终年积雪,高山冰川发育。与其东南的汉科乌马山合称索拉塔山。1928年有人首次登上峰顶。山麓河谷有砂金。

伊克塞勒  也叫“埃尔塞讷”。比利时中部城市,大布鲁塞尔南郊的城镇。人口7.6万(1983)。工业发达,有金属制品、机械、化学和纺织等部门。设有军事制图学院、艺术学院、无线电-电视学院。有中世纪的修道院等。

伊豆半岛  日本本州东南部突出于太平洋的半岛。在相模湾与骏河湾间,属静冈县。旧伊豆国,故名。南北长50公里,面积1,500平方公里。大小火山林立,温泉众多。以天城山  (1,406米)与达磨山(982米)著名。有热海、伊东,修善寺等温泉和富士箱根伊豆国家公园。气候温暖多雨,为避寒胜地。盛产柑橘和蔬菜。东侧旅游业发达。

伊豆诸岛  亦称“豆南诸岛”。日本本州岛伊豆半岛东南部岛群,属东京都。由伊豆七岛  (大岛、利岛、新岛、神津岛、三宅岛、御藏岛、八丈岛)和八丈小岛、青岛、鸟岛等岛屿组成,绵长约540公里,是富士火山带的新旧火山岛群。面积约297平方公里,人口3.4万多。海拔最高点在八丈岛(854米)。附近海深2,000米以上。大岛的三原山和三宅岛的雄山为活火山。附近的海底火山1901-1946年间曾爆发四次。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有暖流通过。常绿阔叶树茂密。居民多半农半渔。与东京有空运联系,大岛和八丈岛等属富士箱根国立公园,为游览地。

伊丽莎白  美国新泽西州东北部工业城市和港口,临纽瓦克湾。人口10.7万(1984)。1664年创建的古老城镇。与纽瓦克、泽西城、帕特森等同属纽约大市区的一部分。同曼哈顿有高速公路相通。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最盛,还有钢铁厂、炼油厂、服装厂等。

伊里安岛  即“新几内亚岛”。

伊利运河  美国纽约州西北部运河。从伊利湖岸的布法罗,经莫霍克谷地,到哈得孙河岸的奥尔巴尼。长581公里,宽12米,水深1.2米。1817年始建,1825年竣工。以后曾数度扩建,从1909年起经改建后,运河长544公里,宽45米,水深3.6米。成为纽约州通航运河系统的主要水道,对美国中西部的经济开发和纽约市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

伊利里亚  ①古地区名。在今欧洲巴尔干半岛西北部,包括亚得里亚海东岸及其内地,大致相当于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部分地区。最早居民为伊利里亚人,形成松散部落联盟。公元前35年至公元前33年被罗马征服,成为罗马的一省。②美国俄亥俄州北部城市,位于伊利湖以南12公里处,克利夫兰西面36.8公里。人口5.7万。1817年初建。1892年设市。以重工业为主,有电动机、飞机零件、钻床、卡车制动器等工业。国际残废儿童组织于1915年在此成立。

伊利诺伊  一译“伊利诺斯”。美国中北部的州。西界密西西比河,南界俄亥俄河,东北濒密歇根湖。面积14.98万平方公里。人口1,154.3万  (1991)。首府斯普林菲尔德。十七世纪后期,法国人在伊利诺伊河和密西西比河沿岸建立一些殖民点,1763年被英国领有,美国独立战争后,于1818年建州。地势平缓,西北部最高处海拔仅300多米,向南缓倾。地表覆有厚层的第四纪冰川冰碛物。开拓前为大草原,土壤肥沃。湿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800-1,100毫米。工农业发达,多大规模的煤田和油田。机械制造(特别是农业机械)、钢铁冶炼、食品加工、电气机械等生产均居国内前列,主要集中于芝加哥地区。农业以畜牧为主,牛  (乳、肉用)、猪的饲养很盛。全国重要的玉米、大豆产地。铁路网稠密,交通运输方便,具有全国交通枢纽的位置。最大城市芝加哥。

伊希姆河  额尔齐斯河左岸支流。源自哈萨克丘陵北缘的尼亚兹山。长2,450公里,流域面积17.7万平方公里。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上、中游支流少且短,大多为季节性河流;流入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河谷展宽,两岸多沼泽。沿河建有水库,广泛用于灌溉、供水。距河口215公里的维库洛沃年平均流量56.3米2/秒。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上溯270公里和维库洛沃至河口可通航小船。11月至次年4、5月为结冰期。

伊庇鲁斯  一译“埃庇鲁斯”。古希腊地区名。在今希腊西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南部,临爱奥尼亚海。初由科林斯统治,公元前四世纪曾与雅典结盟。公元前四、前三世纪之交,为皮洛士王国的一部分。公元前198年附属于马其领。罗马战败马其顿后,公元前146年并入罗马版图。中世纪时,先后为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征服。

伊纳里湖  芬兰北部湖泊,靠近俄罗斯和挪威边界。湖面海拔118米。长80余公里,宽1.6-40公里,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水深约60米。西南有伊瓦洛河注入,通过帕次河北流入北冰洋。湖内有3,000多个小岛。湖岸陡直,多岩石岸,上覆森林,吸引游人前来垂钓。西南滨有伊纳里镇。

伊泽拉山  在捷克、波兰之间的苏台德山脉西北部。长约40公里,最高1,127米。山体主要由花岗岩和结晶页岩构成。顶平、坡陡,有针叶林。

伊泽拉河  捷克西北部河流。源自波兰和捷克边境苏台德山脉的伊泽拉山,大部分流经北捷克平原,汇入拉贝河。长163公里。流域面积2,200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24米2/秒。上游为山地,河岸陡峭。在图尔诺夫以下流经平原,河床宽阔。有水电站。可流送木材。沿河主要城市有图尔诺夫和姆拉达-博莱斯拉夫。

伊兹米特  土耳其西部城市,科贾埃利省省会,马尔马拉海的港口。位于伊兹米特湾东端。人口19万(1980)。始建于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前二世纪曾为俾斯尼亚国都城。工业有水泥、磷肥、石油化工、炼油(年炼油能力550万吨)、轮胎、纺织、化学药剂、造纸等部门。纸产量约占全国一半。

伊兹梅尔  乌克兰敖德萨州历史名城。多瑙河下游港口,距黑海80公里。人口8.9万(1985)。十六世纪为土耳其要塞。十八世纪末并入帝俄。1918-1940年属罗马尼亚。1940年6月划入苏联乌克兰。工业以船舶和汽车修理、食品加工(鱼、肉、榨油及罐头)为主,船舶修理业亦重要。为重要海军基地及多瑙河旅游客运港。有土耳其要塞遗址。

伊兹密尔  土耳其第二大港,伊兹密尔省省会。旧称“士麦那”。人口86.1万(1984)。位于爱琴海伊兹密尔湾湾头,为天然良港。附近为重要农业区,有河谷通往内地。输出以无花果、棉花、烟草、蔬菜、谷物、地毯、丝织品为主。工业以纺织、食品、成衣等轻工业为主,近年还建有机械、拖拉机、炼油、轮胎、造船等工厂。附近有以弗斯和拍加马等古迹与休养地,为旅游中心。

伊班山脉  马来西亚沙捞越州与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的边界山脉。东北-西南走向。包括伊兰、尼文汇、卡普阿斯、吉令康四段山体。边界两侧各河分水岭低,有许多垭口,是两侧边民往来的通道,但东头边境地势陡峻,难以通行。

伊朗高原  在亚洲西南部,包括高原本身及四周山地。占有伊朗大部,东部在阿富汗,东南部属巴基斯坦。高原西南有扎格罗斯山,南部有莫克兰山,东部有基尔塔尔山与苏莱曼山,东北部有兴都库什山,北部有科彼特山与厄尔布尔士山。各山都很高峻,山脉与谷地交错排列。高原内部有卡维尔、卢特与雷吉斯坦三个荒漠。大部属热带荒漠气候,水源大都来自高山降水。农业、居民点、交通线受地形与水源的限制,大部集中在山麓地带与山谷中。中等高度山地为夏季牧场。地处南亚、印度洋的阿拉伯海、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高加索、里海、中亚与帕米尔高原之间,古代为众多文化中心所怀抱,近代又处在国际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

伊基托斯  秘鲁东北部的城市,洛雷托省首府。位于亚马孙河畔。东距大西洋3,700公里,小海轮可溯亚马孙河抵达,为世界上海轮抵达最远的内陆港之一。人口17.9万(1981)。原为一印第安人渔村,1863年设市。为附近橡胶等农产品的主要集运港。秘鲁亚马孙地区新兴石油工业的中心及秘鲁东部的经济、文化中心。有纺织、石油提炼、锯木、造纸、橡胶加工等工业。1980年辟为自由港。热带原始森林风光绚丽,旅游业兴盛。有大学和机场。

伊萨尔河  多瑙河右岸支流。在德国东南部。源出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东北山地,东北流,在代根多夫东南4公里处汇入多瑙河。长283公里,流域面积9,000平方公里。河口处年平均流量185米2/秒。河浅、水急,不通航。夏汛,可流放木材。建有水电站。

伊维萨岛  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中的岛屿。面积572平方公里。人口6.1万(1981)。山地起伏,阿塔拉亚峰海拔475米,多岩洞。北部海岸陡峭,海拔200余米。低地和梯田农业发达。出口杏仁、无花果干、盐等。腓尼基和迦太基时代,即已为居民点。冬季气候温和,海滩漫长,有旅游业。主要城市伊维萨市。

伊塔比拉  巴西首要铁矿产区的中心。在米纳斯吉拉斯州东部埃斯皮尼亚索山脉南端,西南距贝洛奥里藏特50公里。人口4.3万。附近伊塔比拉铁矿世界闻名,矿体宽64公里,长192公里,储量约35亿吨,含铁量高达60-70%,矿层接近地表,便于露天开采。现已开采的矿山有考埃峰和孔塞桑峰,产量占全国五分之四;矿石部分经铁路运往维多利亚图巴朗港出口,部分南运供应沃尔塔雷东达、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的钢铁工业。还有锰、次宝石和石墨开采。周围产咖啡、烟草、棉花、葡萄等。

伊斯兰堡  巴基斯坦首都,全国政治中心。位于国境东北部海拔540米的山麓平原上,北靠马尔加拉山,东临拉瓦尔湖,西南距拉瓦尔品第11公里。人口36万(1989)。1959年巴基斯坦决定建为新首都,1961年开始兴建,1970年基本建成。市区面积907平方公里,多现代化建筑,并具有传统的伊斯兰特色。分行政、使馆、居民、工业、商业、绿化等区。四边各有一条高速公路。有汽车车厢制造业和一些中小型轻工业。有真纳大学、伊克巴尔函授大学、核子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大首都区除伊斯兰堡外,还包括古城拉瓦尔品第及伊斯兰堡南占地220平方公里的伊斯兰堡公园。

伊斯法罕  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省省会。人口92.7万(1982)。伊朗第三大城。位于一山间盆地的边缘,扎因代河畔,海拔1,590米。始建于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多次成为王朝首都。历史上为南北来往所必经之路,著名的手工业与贸易中心。现有铁路通古姆和德黑兰,又为公路交通中心。附近农畜产品的主要市场。市区以多花园与清真寺等辉煌建筑物著名。长期为轻工业中心,纺织工业居全国首位,包括棉毛纺织与丝织,还有果干、造纸、榨油、火柴等工厂。手工艺著名,有银器、铜器、陶器、地毯业等。并发展了重工业,有伊朗第一个钢铁厂,还有石油化工、炼油、水泥等工厂以及兵工厂等。

伊斯莱岛  一译“艾莱岛”。英国内赫布里底群岛最南端的一个岛屿。位于苏格兰西岸近海。面积605.8平方公里。人口5,743。有农业、渔业、酿酒(威士忌酒)等经济活动。主要城镇有埃伦港、萨奈格莫尔。

伊奥尼亚  即“爱奥尼亚”。

伊塞克湖  中国古称“图斯池”、“热海”或“清池”。在北天山,吉尔吉斯斯坦东北部的伊塞克湖盆地。为高山不冻湖。湖面海拔1,608米。长178公里,最宽60公里,面积6,236平方公里。平均深278米,最深702米。有50多条小河注入。湖面年平均降水量为289毫米,而年蒸发量达820毫米。湖水水位下降。湖水微咸,盐度5.8‰,不能饮用和灌溉,可定期航运。有雷巴奇耶港。沿岸有疗养区。周围是伊塞克湖盆地,面积2.3万平方公里,为重要产粮区和畜牧区。

伊塞奥湖  意大利北部湖泊。位于中阿尔卑斯山南麓,科莫湖与加尔达湖之间。南北长24公里,东西宽5公里,面积62平方公里。最深250米。海拔186米。湖周群山环抱。湖中心的蒙特岛,面积8平方公里,是意大利最大的湖中岛。多湖鱼。湖滨栽有油橄榄、葡萄与各种水果。南端的伊塞奥是避暑胜地。

伊赫拉瓦  捷克东南部城市,在南摩拉维亚州伊赫拉瓦河畔。人口5.3万(1983)。建于1227年。中世纪以来附近为银产地。铁路枢纽。食品工业中心之一。有机械制造(车辆、精密仪表)、亚麻、毛纺织、烟草和木材加工企业。有十三至十六世纪建筑古迹。

伊德利卜  叙利亚西北部城市,伊德利卜省省会。人口5.1万(1981)。位于连接阿勒颇平原与阿西河河谷的肥沃谷地中,为阿勒颇-拉塔基亚交通线上的农产品市场。有纺纱厂与橄榄油厂。

伊卡卢伊特  弗罗比舍贝的现称。见该条。

伊瓜苏瀑布  南美洲最大瀑布。在巴西与阿根廷国界伊瓜苏河下游,距该河与巴拉那河汇流点约23公里。伊瓜苏河从巴西高原玄武岩崖壁陡落入巴拉那河峡谷时形成275股急流和瀑布,洪水期连成一道高大的马蹄型瀑布,宽3-4公里,落差60-82米。年平均流量约1,750米2/秒。雨季流量达12,735米2/秒。瀑布跌落声远及25公里,浪花飞溅,形成30-150米高的雾幕,在阳光映射下形成光怪陆离的彩虹,蔚为壮观。巴西和阿根廷都辟有国家公园,为南美著名游览胜地。

伊尔别海峡  在波罗的海东南部,介于爱沙尼亚萨列马岛南端和拉脱维亚西北岸之间,连接里加湾同波罗的海,为里加湾的西口。长65公里,最窄处宽33公里。深10-20米。冬季严寒时结冰。

伊尔库茨克  ①州名。属俄罗斯。在东西伯利亚南部,贝加尔湖以西。南同蒙古相邻。面积76.79万平方公里。人口278.4万(1987),俄罗斯人占87%,次为乌克兰、白俄罗斯、鞑靼人等。辖乌斯季奥尔登斯基布里亚特自治区。首府伊尔库茨克。大部为山地,平均海拔500-700米。北、中部为中西伯利亚高原的一部分。西南为东萨彦岭,东为贝加尔湖沿岸山脉和斯塔诺夫高原。安加拉河、勒拿河及其支流维季姆河流经。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由南部的-15℃到北部的-33℃;7月为17-19℃。年降水量350-430毫米。煤、铁、有色金属、森林、水力资源丰富。1937年建州。工业以采矿(煤、铁、金、云母、石膏、滑石、岩盐等)、电力、炼铝、炼油及石油化工、矿山机械、木材加工及纸浆-造纸为主。畜牧业以牛、羊为主。种植业集中在南部铁路沿线,农作物以麦类为主。西伯利亚大铁道及贝阿铁路在泰谢特交会,水运较发达,秋明油田输油管终点。主要城市还有安加尔斯克、布拉茨克、乌索利亚(西伯利亚)等。②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第二大城,伊尔库茨克州首府。在伊尔库特河和安加拉河汇流处,东南距贝加尔湖66公里。人口59.7万(1985)。1686年建为要塞,十九世纪成为帝俄同中国贸易的重要转运点。河港,铁路和国际航空要站。工业以机械制造(重型机械、机床、电缆)、机修为主,还有建筑材料、食品和云母加工。市东南郊建有水电站。市西南18公里的舍利霍夫建有大型炼铝厂及电缆厂。有多所高等学校及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东西伯利亚分部。

伊尼亚里梅  莫桑比克东南部城镇。在波埃莱拉湖北岸。棉花、咖啡、谷物集散地。有鱼类加工等小型工业。短程铁路通伊尼扬巴内。公路通马普托。

伊尼扬巴内  莫桑比克东南部港市。在莫桑比克海峡伊尼扬巴内海湾东岸。伊尼扬巴内省首府和经济中心。有较大制糖厂及腰果加工、制陶、肥皂等工业。港口输出糖、棉花、木材、花生,椰干、腰果等。短程铁路南通伊尼亚里梅。公路通马普托。有航空站。

伊尼扬加山  莫桑比克与津巴布韦边境山地。在穆塔雷以北,南北向伸延约80公里。属中南非高原边缘山地的一部分,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主峰伊尼扬加山海拔2,592米,是津巴布韦最高峰。有茶叶、果树、松树、金合欢等种植园。

伊皮亚莱斯  哥伦比亚西南部纳里尼奥省边境城市。位于安第斯山脉卡尔奇河畔,与厄瓜多尔的图尔坎相距4公里,有公路相通。附近火山环绕,被称为“三座火山之城”,海拔2,890米。人口4万(1981)。始建于1585年。周围地区农牧产品的贸易和加工中心。有毛纺、棉纺、麻制品、食品、啤酒、煤气、制革等工业。城郊有飞机场。泛美公路通过。

伊伊马尼山  玻利维亚最高峰之一。位于南纬16°39′、西经67°48′,在拉巴斯东南40公里处。有两个山峰,最高海拔6,882米,为雷亚尔山脉的最高峰之一。峰顶终年积雪,以发育热带地区高山冰川闻名于世。1898年有人首次登上顶峰。

伊丽莎白港  南非港市。在最南部,濒印度洋阿尔戈阿湾西岸。人口64.9万(1984)。始建于1799年,由军事堡垒发展为城市。南非最大的羊毛市场。连同西北面的卫星城埃滕哈赫组成南非重要工业区之一,有大型汽车制造和装配厂、轮胎厂,还有皮革、纺织、机械、化工等工业。输出锰矿石、铁矿石、羊毛、皮革、谷物等,还经营津巴布韦的转口业务。铁路通布隆方丹。有航空站。

伊里安查亚  旧名“西伊里安”。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东经141°以西部分。印度尼西亚一省,包括附近的实珍群岛、亚彭岛、卫古岛、米苏尔岛等,面积42.2万平方公里。人口164.1万(1990),主要是巴布亚人。首府查亚普拉。内地雪山山脉横贯,赤道附近有4座冰峰,查亚峰海拔5,030米,为全国最高峰。山区气候良好,为重要农耕地;南部为广大沼泽平原,雨林茂密;北部为低山和平原。沿海有珊瑚礁和沙嘴,多天然港湾。多地震。西部鸟头半岛为全省经济开发较多的地区,油田及主要港口集中于此。全境75%面积为热带森林,地下有石油、铁、锡、铜、镍、金、银、煤等矿。南部海岸附近的科克瑙开采铜矿。农林水产品有椰干、藤条、木材、鳄鱼皮和海参。工业有食品与木材加工、船舶修造。

伊利诺伊河  美国密西西比河左岸支流。源出伊利诺伊州东北部,由德斯普兰斯河和坎卡基河汇合而成。流经伊利诺伊州,在圣路易斯市北注入密西西比河。长437公里,如以坎卡基河源算起为653公里。流域面积8.2万平方公里。两岸低平,洪水常漫溢,形成众多湖沼。靠雨水和雪水补给。上游有通航运河与密歇根湖相通。是五大湖与墨西哥湾间的重要连接水路。

伊希姆草原  又名“伊希姆平原”。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南部、额尔齐斯河同托博尔河之间。主要是小岗丘和浅凹地地形,地势低平,海拔120-140米。多湖沼。伊希姆河纵贯全境,并用于排水。主要为草甸草原,间有小片桦林。以黑钙土和灰色森林土为主。南部已多辟为农田。为西伯利亚主要农牧区之一。

伊拉克利翁  希腊克里特岛中北部城市,北濒爱琴海,是该岛最大城市和港口。人口10.2万(1981)。是古希腊的米诺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主产葡萄、油橄榄。工业有榨油(橄榄油)、化肥和皮革等。有威尼斯人所建宏伟古城墙、古宫殿遗迹,博物馆多珍贵古物,旅游业设施完善。多地震,以1664年、1856年和1926年为最甚。

伊拉苏火山  哥斯达黎加中部活火山。在圣何塞以东约35公里。海拔3,432米,为中央山脉最高峰。主要由玄武岩和安山岩组成。1841年、1920年、1963年曾喷发过,留有三个火山口。山高林密,风景秀丽,为旅游胜地。火山口有公路通卡塔戈城,约20公里。

伊拉普阿托  墨西哥中南部瓜纳华托州城市。位于莱尔马河支流伊拉普阿托河畔,海拔1,724米。人口16.9万(1980)。始建于1547年。灌溉农业区农产品和牲畜的集散中心。附近以出产草莓著称,还有玉米、小麦、豆类、牲畜。有制鞋、食品、钟表、玩具等工业,城郊开采金、银矿。铁路、公路枢纽。

伊姆罗兹岛  土耳其最大岛屿。位于爱琴海东北部,距格利博卢半岛南端21公里,靠近达达尼尔海峡南口。面积279平方公里。岛上多山,最高点海拔597米。伊姆罗兹城位于东部,人口3,300。衣产品有谷物、橄榄油、葡萄。

伊洛瓦底江  亚洲中南半岛大河之一,缅甸的第一大河。中国古称大金沙江和丽水。源于中国西藏察隅县境伯舒拉山南麓,称独龙江。东南流经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境,然后折转西南,进入缅甸,过贾冈南流,称恩梅开江,在密支那以北45公里处与南下的迈立开江汇合,始称伊洛瓦底江。南流到兴实达附近散成多条分流入安达曼海。全长2,150公里,流域面积43万平方公里。整个流域受西部山地和掸邦高原的夹束,呈南北长条状,河口段为扇形三角洲(3万平方公里)。右岸主要支流有亲敦江、模河和蒙河,左有大盈江、瑞丽江、南渡河、荣河等。缅甸内河运输的大动脉,自密支那以下1,730公里间皆可通航。河谷平原为缅甸最重要的农业区,中游地区有油田,下游三角洲中盛产稻谷。干流沿岸主要城市密集。

伊洛瓦底省  缅甸南部的省。主要由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组成,西北包括若开山脉的余脉,西濒孟加拉湾,南和东南临安达曼海。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499.1万(1983)。首府勃生。缅甸人口最稠密、耕地最集中、通航河道最稠密的省份,又是主要稻米产区和主要渔区。主要城镇有兴实达、坚景和毛淡棉遵等。

伊洛潘戈湖  中美洲萨尔瓦多中南部的火口湖。在圣萨尔瓦多省、拉巴斯省和库斯卡特兰省之间,西距圣萨尔瓦多12公里。长约13公里,宽约9公里,湖周53公里,面积10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42米,平均水深7米。1879年,湖水突然上升泛滥,接着喷发出熔岩和火山灰,湖面上出现一些火山岛。1928年湖水又一次漫溢,冲毁沿岸许多房屋。四周丛林环抱,景色秀丽,为游览胜地。湖内富鱼产。设有水上机场。伊热夫斯克俄罗斯乌德穆尔特自治共和国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在乌拉尔西部、卡马河下游支流伊日河畔。人口57.4万(1981)。建于1760年。1918年设市。铁路枢纽。十九世纪为帝俄武器制造中心。现为俄罗斯重要的小汽车和摩托车制造中心。轴承、建筑和道路机械、石油机械、造纸机械、优质钢冶炼以及轻工、食品工业亦较重要。有机械、医、农学院等。

伊特鲁里亚  古地区名。公元前八世纪伊特鲁里亚人居住在意大利半岛西北部。公元前七世纪,组成约有十二个城市参加的奴隶制自治城市联盟,从事海上贸易。公元前六世纪达于极盛,控制范围北达阿尔卑斯山,南及拉丁姆。前六世纪末,逐渐衰弱,公元前三世纪为罗马征服。

伊萨瓦尔湖  一译“伊萨巴尔湖”。危地马拉最大湖泊。位于圣克鲁斯山脉和米纳斯山脉之间的西南-东北走向的构造洼地内。长约48公里,宽24公里,面积590平方公里。水深21米。湖水由波洛奇克河补给,东经杜尔塞河注入洪都拉斯湾。富鱼类,以鳄鱼著名。附近多玛雅文化古迹。伊萨菲厄泽冰岛西北部城镇。在韦斯特菲亚尔达半岛上。人口3,352(1980)。渔业和商业中心。鱼品加工业发达。有航空线通连雷克雅未克等地。

伊曼德拉湖  俄罗斯西北端构造湖。位于科拉半岛西南部。湖面海拔126.7米。面积812平方公里。南浅北深,最深处67米。蓄水11.2立方公里。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多湖湾,岛屿140多个,以叶尔姆岛最大(26平方公里)。周围多小湖泊。有20多条小河注入,其中尼瓦河从南岸流出,注入白海。地处北极圈内,气候寒冷,结冰期12月至5月。盛产鱼类。湖西设有森林带拉普兰自然保护区。西北岸有蒙切戈尔斯克市。

伊斯克尔河  多瑙河右岸支流。在保加利亚西北部。源出里拉山,北流经萨莫科夫和索非亚盆地,切穿巴尔干山脉,形成著名的伊斯克尔峡谷(长70公里)。在基根注入干流。长368公里,流域面积8,646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54米2/秒。不宜通航。利于灌溉,水力丰富,流域内建有水库和水电站。

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最大的城市、海港与工商业中心。伊斯坦布尔省省会。公元前658年始建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位于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地岬上,称拜占庭。公元330年改建为罗马帝国首都,名君士坦丁堡,别称新罗马。1453年土耳其人作为奥斯曼帝国首都后,始称伊斯坦布尔,但西方国家仍习称君士坦丁堡。1923年土耳其迁都安卡拉,伊斯坦布尔成为正式名称。现市区已包括海峡中、南段两岸以及与之相连的马尔马拉海北岸地段,包括海峡东岸的于斯屈达尔,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城市。全市人口293.1万(1984)。1973年筑成跨越海峡的博斯普鲁斯公路桥。有纺织、食品、陶瓷、玻璃、机械、汽车制造、船帕修造等工业。也是重要渔港。有苏里曼尼耶清真寺等名胜古迹。

伊斯肯德伦  旧名“亚历山大勒塔”。土耳其东南部第二大港。位于伊斯肯德伦湾东岸,阿马诺斯山麓。人口12.5万(1980)。苏伊土运河通航前为从地中海进入西亚与印度的口岸。现为土耳其海军基地。有化肥厂与钢铁厂。

伊斯帕尔塔  土耳其西南部城市,伊斯帕尔塔省省会。人口10.9万(1984)。以产玫瑰油与地毯著称。

伊斯基亚岛  第勒尼安海中岛屿,属意大利。位于那不勒斯湾西北部,与意大利半岛的米塞诺岬隔海相望。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约3.2万。火山岛。最高峰埃波梅奥火山海拔788米,末次喷发在1301-1302年。1883年北岸的卡萨米乔拉镇曾受地震的强烈破坏。火山土肥沃,主产葡萄、小麦、油橄榄与柑橘。以葡萄酒著称。气候温和,景色秀丽,多温泉。有旅游业。伊斯基亚镇是行政中心。有轮船与那不勒斯、波佐利往来。

伊斯梅利亚  埃及城市,伊斯梅利亚省首府。在苏伊士运河中段提姆萨赫湖西北岸,距地中海和红海各约80公里。人口44.7万(1983)。建于1863年。街道宽广,呈网格状,多花园与绿树环绕的广场。1956年前,苏伊士运河公司管理总部设此。现为运河航线上的中继港,仓栈码头等设备良好。有造船、食品、水泥等工业。铁路通塞得港、苏伊士和开罗。

伊奥尼亚海  即“爱奥尼亚海”。

伊普斯威奇  ①英国英格兰东部港市。位于奥韦尔河北岸,西南距伦敦103公里。人口12万(1982)。面积99平方公里。从中世纪至十七世纪,是英格兰东部棉、毛纺织品的输出港。农业机械在十九世纪中叶得到迅速发展。有排灌、起重与挖掘机械制造,还有服装、纺织、面粉、啤酒、食品加工、印刷与卷烟等工业。现为萨福克郡农产品销售市场和服务中心。

伊赫拉瓦山  捷克东南部山脉。在捷克-摩拉维亚高地的西南部。主要为花岗岩和片麻岩构成。呈长方形块状山,顶部平坦。最高点亚沃日采山海拔837米。有有色金属和贵重金属矿。开采花岗岩。有云杉林和草地。山麓已辟为耕地。

伊赫拉瓦河  捷克东南部河流,迪耶河左岸支流。源自捷克-摩拉维亚高地的伊赫拉瓦山,先东北流经长160米的谷地,后折向东南,下游经平原,注入迪耶河。长184公里。流域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3月春汛。沿岸主要城市有伊赫拉瓦和特热比奇。

伊比利亚半岛  又称“比利牛斯半岛”。欧洲第二大半岛。在欧洲西南部,西靠大西洋,东濒地中海,北临比斯开湾,东北以比利牛斯山脉同法国相接,南以直布罗陀海峡同非洲相望。面积约58.4万平方公里。人口4,500余万。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和英属直布罗陀。海岸平直,多高原、山地;西和西南部有低地。中部的梅塞塔高原平均海拔600米,占半岛面积的60%。穆拉森山海拔3.478米,为半岛最高峰。有杜罗河、特茹河、瓜迪亚纳河和埃布罗河等。属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湿,夏季干热。铁、钨、锡、黄铁、汞、铀等矿藏丰富。工业有采矿、冶金、造船、纺织等部门。农产以小麦、玉米、油橄榄、柑橘、葡萄等为主,多集中在有灌溉系统的沿海平原和河谷低地。中央高原多旱作谷物和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

伊丽莎白维尔  “卢本巴希”的旧称。

伊萨尔科火山  中美洲萨尔瓦多的活火山。在松索纳特省,距松索纳特市约16公里。海拔1,965米。1770年首次喷发,此后火山口一直不断喷发出火焰和火山灰,最近一次喷发在1980年。经过附近的航船晚间都能见到火光,故称“太平洋灯塔”。

伊斯肯德伦湾  地中海东北角深水湾,属土耳其。为小亚细亚、地中海、美索不达米亚、黎凡特之间的战略要地。东岸有土耳其港口伊斯肯德伦,北岸的尤穆尔塔勒克为伊拉克-土耳其油管的终点油港。伊斯肯德伦湾发现有海底石油。

伊奥尼亚群岛  即“爱奥尼亚群岛”。

伊福拉斯高原  在马里东北部边境。是阿尔及利亚南部阿哈加尔高原的延续,南北长350公里。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海拔600米,最高890米。西部属撒啥拉沙漠;东部间有丘陵山地,是许多间歇河的发源地。蕴藏锰矿。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公路南通加奥,北达阿尔及利亚。

伊诺弗罗茨瓦夫  波兰北部城市。属比得哥什省。在比得哥什东南45公里。人口6.7万(1982)。岩盐开采中心,化学工业亦发达。还有冶金和机械  (农机制造)工业。著名矿泉疗养地。有含碘和溴的矿泉,可用以热水治疗、盐疗和泥疗。

伊萨贝利亚山脉  尼加拉瓜北部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其西南段为亚利山脉,长约60公里,地势和缓,高度不大,覆盖针叶林,有粗放畜牧业。东北段为耶乌卡山脉,长约200公里,山势陡峭,多热带森林。最高峰萨斯拉亚山,海拔1,994米。有森林采伐业。

伊斯帕尼奥拉岛  即“海地岛”。

伊斯梅利亚运河  埃及的灌溉通航运河。西起开罗以北的本哈,东迄苏伊士运河中段的提姆萨赫湖,长178公里。在伊斯梅利亚以西向南、北分支,分别称苏伊士淡水运河与阿巴西耶淡水运河。1860年修建,作为向苏伊士运河开挖工程供应饮用淡水的水源。现主要用于灌溉尼罗河三角洲东南部农田。

伊丽莎白女王群岛  加拿大北冰洋上最北的岛群,包括埃尔斯米尔岛(面积最大)、斯弗德鲁普群岛、帕里群岛等许多小岛。总面积41.4万平方公里。呈三角形,底边沿着北纬75°,顶点在北极以南约800公里。岛群属西北地区富兰克林小区。地近北极,气候严寒,植被稀疏,尚少开发。

伊万诺-弗兰科去斯克  1962年前称“斯坦尼斯拉夫”。乌克兰西部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州首府。在东喀尔巴阡山北麓。人口21万(1985)。建于1662年。1919年归波兰,1939年划入乌克兰。工业以仪器制造、针织、制革和食品加工(肉、面粉、酿酒)为主,次为仪器制造、木材加工(家具)、化工(染料)、光学器材及汽车修理。有数所高等学校及十七世纪建筑古迹。

伊塔佩米林河畔  卡舒埃鲁卡舒埃鲁的全称。见该条。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十画[丿] 十一画[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