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环网查询工具 >> 行政区划 >> 世界地名索引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十画[丿] 十一画[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

[四画·一]

   

王舍城  古城名。即“罗阅”。《大唐西域记》作曷罗阇姞利呬。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之南。古印度摩揭陀国悉苏那加王朝(公元前六至前四世纪)瓶沙王(也译频毗娑罗)建都于此。传说城西南佛陀伽雅为释迦牟尼成道之地。公元七世纪唐代玄奘去印度时,城已毁,但附近仍保存有许多古代遗迹。

友谊输油管道  世界著称的国际原油管道。由前苏联、波兰、前民主德国、前捷克和斯洛伐克、匈牙利共同铺设,是前苏联向东欧一些国家输出原油的重要管道。有两条线路:第一条从今俄罗斯的阿尔梅季耶夫斯克至捷克和斯洛伐克及匈牙利,建于1960-1964年,全长5,500公里,管道直径1,020毫米。第二条亦起于阿尔梅季耶夫斯克,向波兰、前民主德国输油,建于1972年,长4,412公里,管道直径1,220毫米。两条管道的年总输油能力近亿吨。

支笏湖  日本北海道西南部湖泊。在千岁市的西端,支笏洞爷国立公园的一部分。破火山口湖。面积77.3平方公里,周围41公里。水面海拔248米,最深处360米,次于田泽湖为日本第二深湖。冬季不冻,与洞爷湖同为日本不冻湖的最北限。湖中产红鳟  (1894年由阿寒湖移殖)。

支笏洞爷  日本国立公园。在北海道南部。面积986.6平方公里。以火山地貌为基础的公园。多火山、湖泊、温泉。有属于那须火山带的羊蹄山  (1,893米)、有珠山(727米)、昭和新山(407米)等活火山。湖沼亦多由火山活动后形成,著名的有支笏、洞爷两火口湖及登别、定山溪等温泉。每年游客达200万。

匹兹堡  美国东北部重要的重工业城市,宾夕法尼亚州西部河港。位于俄亥俄河南北两源的汇合点。人口40.3万(1984),大市区240.3万(1982)。1758年始建为要塞。铁路、水路交通中心。十九世纪后半期以来,利用附近所产的煤、石油,工业发展很快,全国最大钢铁工业中心之一,有“钢都”之称。石油加工、炼铝、玻璃、电气器材、矿山机械、化学、军火等工业也很发达。全市水道很多,桥梁达200座以上。有匹兹堡大学等多所大学、科研机构、美术馆等。

巨港  音译“巴邻旁”。印度尼西亚城市,南苏门答腊省首府,苏门答腊岛南部最大港口与贸易中心。在岛的东南部,跨穆西河下游两岸。人口90.3万(1983)。公元七世纪是室利佛逝王国发祥地。有大型炼油厂,以油管连接穆西河流域各油田和占碑;还有化肥、橡胶、造船、陶瓷、纺织、机械和咖啡加工等工业。出口原油及油制品、橡胶、胡椒、茶叶、咖啡、藤条、松香和煤炭。特产菠萝和虾饼。刺绣、金银细工、木雕与象牙雕刻有名。交通发达,万吨海轮随潮入港,公路、铁路通省内外各地,为新加坡与雅加达的航空中转站。

巨济岛  朝鲜半岛东南端岛屿。在朝鲜海峡北部。属韩国庆尚南道。西隔巨济海峡与忠武市相对,附近有许多小岛。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人口约11万  (1980)。地形以丘陵为主,海岸曲折,多港湾。亚热带气候,温暖多雨。经济林繁茂。半农半渔,产稻、麦和水产品。巨济、长承浦为渔港。玉浦为造船业中心。与釜山、马山、丽水有定期航线。

牙山  韩国西海岸城镇。属忠清南道,临牙山湾。古时为一繁荣小镇。农产品集散中心。沿岸地区与海上小岛联系的据点。牙山湾沿岸工业正在建设中。

牙律  即“加鲁特”。

牙买加  拉丁美洲岛国。位于加勒比海北部西印度群岛中的牙买加岛上,邻近古巴和海地。名称来自印第安语,意为“泉水之岛”。岛东西长234公里,南北最宽处为82公里,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235.5万(1987),黑种人占76%,黑白混血种人占15%,余为印度人、白种人和华裔等。英语为国语,克里奥尔语(一种法、西、葡语和本地语的混合语)也广泛使用,居民多信基督教。首都金斯敦。境内多山岭、石灰岩高原,占全岛面积四分之三以上,岩溶地貌发育。蓝山山脉呈东西走向,为东部山地主体,蓝山峰为全岛最高点,海拔2,256米。沿海有冲积平原,南岸较宽,北岸狭窄。河流多短小湍急,富伏流河和泉水。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7℃,降水丰沛,东北迎风山地达2,500毫米以上,南部平原地带约1,000毫米。森林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矿藏以铝土最富,还有铜、铁、钴、石膏、矽等。1509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655年被英国占领,1670年被正式确定为英国殖民地。十七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成为英国贩卖非洲黑人的主要奴隶市场之一。1959年取得内部自治。1962年8月6日宣布独立,为英联邦成员国。铝土业(包括氧化铝工业)、制糖业和旅游业是经济的三大支柱。热带作物种植业已退居次要地位。铝土矿产量居世界前列。铝土及氧化铝常占出口总值的70%以上,糖约占10%。输入以石油、食品、工业品、机械、车辆等为主。旅游业甚盛,是仅次于铝土业的外汇来源。

元山  朝鲜东部港市。江原道(北)首府。东临永兴湾,西有长德山、上峰、女玉山。人口39.8万(1980)。湾内水深,潮差小,是天然良港。1880年开港。1914年京元铁路开通后,为农、渔产品集散中心。朝鲜战争期间破坏严重。战后新建造船、机车车辆、化学等工业。渔业基地。有铁路与平壤和东北沿海各城市相通。设有元山农业大学、师范大学。东北海边松涛园为疗养胜地。海水浴场著名。

云山  朝鲜西北部城镇,云山郡首府。在九龙江上游。附近北镇金矿藏量丰富,矿脉长达2,500米。1895年开采,为全国最大的金产地。另有新发展的机械工业。

云壤  柬埔寨西南部港市。位于磅逊湾入口处附近,泰国湾的港口,可泊200吨的船只。磅逊港建成后,地位下降。4号公路连接金边。海滨休养地。

云顶高原  原称“珍丁”或“任珍”高原,为发展旅游改作现名。马来西亚吉保山脉中段东坡避暑胜地,位于彭亨州西南,文冬县境,海拔1,295米。西有朋布阿山(1,430米),东有森巴山(1,205米)。有紫色云斑石等宝石矿。山峦重叠,植被浓密,气候凉爽。有云顶湖、人工瀑布、高山缆车、温水游泳池、运动场、划船溪等旅游设施。跨山公路取道高原东南侧,有旅游直升飞机达吉隆坡。

五大湖  北美洲湖泊群。分布在美国与加拿大之间。*苏必利尔湖面积最大,依次为*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密歇根湖属美国,其余四湖均为两国共有。东西延伸1,370公里,总面积24.5万平方公里,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系古河谷经更新世冰川作用而形成。湖水汇经圣劳伦斯河注入大西洋,同哈得孙、密西西比等水系亦有运河相通。各湖联络水道多急流瀑布,水力资源丰富。五大湖周围地区富煤、铁、铜等矿藏,为钢铁、汽车等工业中心。沿湖有芝加哥、哈密尔顿、多伦多等重要港市。

五台山  朝鲜太白山脉主峰之一。海拔1,563米。由花岗岩组成。有月精寺和上院寺等古刹,风景秀丽。山顶平坦处辟为林地和耕地,种有牧草、啤酒花和薯类。

五岛列岛  日本九州西海岸外群岛。属长崎县。呈东北-西南向。包括福江、久贺、奈留、若松和中通5岛,以及附近众多岛屿  (多为无人岛),亦包括福江岛西南约60公里的鸟岛和男女群岛。总面积696.7平方公里。人口约16万。奈留岛以北为上五岛,以渔业为主,农业为副。久贺岛以南为下五岛,以农业为主,渔业为副。优质石材为列岛特产。旅游业兴旺。

五畿七道  古代日本的行政区划。五畿亦称“畿内”,指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五国”;七道即东海、东山、北陆、山阳、山阴、南海和西海。畿内为帝都所在地。全国以畿内为中心呈放射状通向各国  (地方行政单位)国府的交通联络地区,划为七道。当时六十几国分属于五畿七道。道名今仍沿用。

车岭山脉  朝鲜半岛中南部山脉。从太白山脉的五台山  (1,568米)分出,直抵海滨。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00公里,多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构成。有白云山、鸡龙山等残丘,近山麓有原州、镇川等盆地。

车车尔勒格   原名“赛音库伦”。蒙古中部城市,后杭爱省首府。人口1.47万(1979)。四面环山,塔米尔河流贯。1923年建省时定为首府。建于十八世纪著名寺院扎彦格根呼雷的旧址上。杭爱山东麓的经济中心,乌兰巴托通往西部的交通要冲。有农畜产品加工厂、动物标本制造厂等。

车里雅宾斯克  ①州名。属俄罗斯联邦。在南乌拉尔山东坡。面积8.79万平方公里。人口58.3万(1987),俄罗斯人占80%,次为鞑靼、乌克兰和巴什基尔人。首府车里雅宾斯克。西北部为南乌拉尔山北段,最高点努尔古什山海拔1,406米。西部为低山,中部是丘陵,东为西西伯利亚平原的西缘。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西和西北部山地为500毫米,平原及丘陵区为350毫米。有乌拉尔及米阿斯河等。富铁、煤、铜、锌、镍、铬等矿藏。俄罗斯主要的钢铁及铜、锌冶炼基地之一。重型机械、拖拉机、汽车制造、煤炭化工、电力工业也很发达。谷物及乳肉畜牧业较重要。重要城市有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兹拉托乌斯特等。②市名。俄罗斯乌拉尔地区最大的重工业城市,车里雅宾斯克州首府。在乌拉尔山东坡、米阿斯河上游。面积376平方公里。人口109.6万(1985)。1736年建为要塞。十九世纪末成为通往西伯利亚的门户和谷物贸易中心。大型铁路枢纽。中亚及秋明州北部有多条天然气管干线通此。工业以钢铁、机械制造、炼锌、化学和电力工业为主。全国主要的优质钢、合金钢、铁合金、钢管、电解锌、拖拉机、建筑机械、金属构件生产中心。附近产褐煤。有冶金及机械方面的科研、设计机构及高等院校7所。

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  旧译“切切诺-印古什自治共和国”。俄罗斯联邦行政区。在北高加索东南部。面积1.93万平方公里。人口121.3万(1985),主要为车臣人、印古什人和俄罗斯人。1934年1月15日成立车臣-印古什自治区,1936年12月5日改为自治共和国。1944年取消自治共和国,1957年恢复。首府格罗兹尼。南部为大高加索山,地势向北递降为里海低地。干燥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300-450毫米,山区可达1,200毫米。北部属半荒漠。捷列克河为主要河流。富石油和天然气。是老石油开采区,炼油厂年加工原油1,400万吨。还有石油机械厂。种植业靠人工灌溉,主产小麦、玉米。细毛羊养殖较盛。罗斯托夫至巴库的铁路横贯全境。

天山  亚洲中部大山系。东段横贯中国新疆中部,西段伸入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东西长约2,500公里,南北宽约250-300公里。主要由数列东西向的褶皱断块山组成。分为北、中、南、东、西天山等。著名高峰有托木尔峰(海拔7,435.3米)、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米)等。雪线北低南高(3,500-4,500米)。有7,700多条冰川,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托木尔峰周围有现代冰川400多条。南伊内里切克冰川为最大,长59.5公里。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等发源于此。最大湖泊有伊塞克湖。山间有费尔干纳、伊塞克、纳伦、焉耆和吐鲁番等盆地及伊犁谷地。北坡有云杉林,南坡多山地草原。植被、土壤垂直变化明显。有铜、铅、锌、锑、汞、银、锡、钨等矿藏。

天安  韩国西部城市。在忠清南道东北。人口13.6万  (1982)。农产品集散中心。曾为金产地。陶瓷、碾米、皮革工业发达。高速公路通车后,乳酪、蔬菜、水果等产品发展迅速。附近有温泉。

天竺  古印度别称。《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南数千里。”以后《晋书》、《魏书》、《新唐书》、《宋史》均沿称“天竺”。

天竺山  音译“奥尔岛”,意译“竹屿”,《武备志·航海图》作“东竹山”。马来西亚柔佛州东海岸外岛屿。岛上有两座山峰,海拔521及420米,远看呈鞍状,是海上天然航标。西侧有两座小岛,可避风寄碇。位置当中南半岛南海沿岸港埠与新加坡航线的要冲,交通地位重要。产椰子、柴薪和燕窝,附近海域富水产。

天桥立  在日本京都府西北部日本海宫津湾内。日本著名三景之一。因潮流和风力作用堆积的一条细长沙滩,从宫津湾两岸的江尻到对岸的文殊,长约3.3公里,最宽处约170米,最窄处仅15米。像一座天然桥。桥上松林茂密,约有6,300棵,多百年古松。智恩寺是文殊菩萨的发祥地,建于平安末期。还有祭祀八大龙王的神社等。四季游人络绎不绝。

天草诸岛  位日本九州西岸中部海上,隔八代海与九州相对。属熊本县。面积873.6平方公里。人口约20余万。由110多个岛屿组成,其中较大者有下岛  (567.2平方公里)、上岛(218.5平方公里)以及大矢野岛等。多断层,为九州山地延续部分。以天草五桥与九州本土连接在一起。气候温和,树木繁茂。农业以旱田为主,近年发展了蔬菜、水果。渔业、水产养殖业发达。有农产品加工业。本渡为经济中心。现为云仙天草国立公园一部分。在天草町大濑附近有海中公园,10多个岩礁中栖息有热带鱼和珊瑚。

不丹  亚洲南部内陆山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的南坡,西南接锡金,南连印度。面积4.6万平方公里。人口145.1万(1989)。不丹人占80%,余为尼泊尔人。居民多信喇嘛教。讲不丹语。首都廷布。地势北高南低,高山终年积雪;中部河谷地带人口集中;南部气候湿热,森林密布,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0%。境内多雷电霹雳。野生动物有豹、虎、鹿、犀牛等。矿产有煤、石膏、铜等。水力资源丰富。不丹王国是世袭的君主国。十八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侵入,1910年迫使不丹在对外事务上接受英国的“指导”。1949年印度同不丹签订条约,规定不丹对外关系接受印度“指导”。1971年9月加入联合国。90%的居民从事农牧业,产稻、玉米、小麦、大麦、青稞、虫胶以及苹果和柑橘等。工业有木材加工、纺织、造纸。手工业中金属制品、织布、织席等较重要,加工麝香和蜂蜡。主要运输工具为牦牛、骡、马及汽车。主要出口商品有木材、肉类、邮票和手工艺品,进口石油、交通工具和零件、丝绸和日用品等。

不来梅  ①德国北部的州,包括不来梅市和不来梅港等地。面积404.2平方公里。人口67.4万(1991)。②德国不来梅州首府,北部主要工业城市。位于威悉河下游,距河口80公里。面积326.7平方公里。人口53.58万(1984)。老城位于河东,河西发展较晚。八世纪末见于记载,商业中心,汉萨同盟成员之一。十七世纪因河口淤浅一度衰落。十九世纪起,随河道拓深和工业发展,成为北部重要工业和港口城市,1983年货物吞吐量达3,388万吨。铁路枢纽。工业多结合航运和贸易,主要有造船、汽车、电机、化工、钢铁、纺织、石油加工、食品等部门。设有沿海最大的钢铁企业。有高等院校多所。

不伦瑞克  ①德国中北部城市。属下萨克森州。濒中部运河。人口25万(1983)。重要交通枢纽。周围盛产谷物、甜菜,并有褐煤、石油、钾盐等资源。公元九世纪时为商业中心。十九世纪起工业逐渐发展,主要有汽车制造、精密仪器、光学仪器、机械、制药、食品等工业。②美国乔治亚州东南部城市、海港。在萨凡纳以南约133公里,濒大西洋岸的圣西门湾。人口1.7万。沿海航运停泊港。工业有海产品加工、纸浆、油漆、化学品、水泥制造等。海岸岛屿旅游地出发港。

不来梅港  德国北部港口。位于威悉河河口湾的右岸。船只出入可免受河道淤积影响。面积77.51平方公里。人口13.58万(1984)。建于1827年,逐渐发展为不来梅市的姐妹港。并有渔港。码头长14公里,1983年货物吞吐量达5,440万吨。工业有冶金、机械、鱼类加工、食品、化学等部门。

不列颠群岛  欧洲西北部的岛群。在北海与大西洋之间,东南以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包括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两大岛,以及附近的赫布里底群岛、奥克尼群岛、设得兰岛、安格尔西岛和马恩岛等,约5,000个小岛。总面积31.5万平方公里。海岸绵长曲折,海湾深入内陆,多良港。海洋性气候。最冷1月平均气温3℃,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较同纬度地区暖和;最热7、8月气温自北向南为13-18℃。降水集中在秋冬,以西部山区为多。主要河流有塞文、泰晤士、特兰特、乌斯等河。东部宽广的北海大陆架,是西欧最大的油、气储藏地,也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群岛上有两个国家:英国与爱尔兰。

不列颠哥伦比亚  加拿大西南部一省。包括温哥华岛、夏洛特皇后群岛和附近一些小岛。面积947,800平方公里。人口313.9万(1990)。省会维多利亚。除东北部为平原外,境内多山地、高原。有落基山脉、海岸山脉等,作南北走向平行分布,其间有肥沃谷地。主要河流有流贯中部和南部的弗雷塞河,东南部的哥伦比亚河等。海岸线弯曲深入。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沿海属终年多雨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向东大陆性逐渐加强。多森林,以产花旗松著名。富水力、渔产。有银、铜、钼、锌、铅、金、铁等矿藏。西班牙人寻找西北航线首先到此,嗣后皮毛商船不断前来。英、西通过几十年的斗争,由英占领。1849年、1858年温哥华岛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先后成为英国殖民地。1866年两者合并,1871年成为一个省。1885年横越大陆以迄温哥华的铁路线建成,农业、林业和矿业迅速发展。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和欧洲市场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加繁荣,人口迅速增加。工业以木材加工、造纸、采矿、金属冶炼和鱼产加工为主。沿海和南部落基山多夏季游览地。主要城市有温哥华、维多利亚等。

木浦  韩国西南部港市。在务安半岛顶端。背依儒达山  (228.3米),前临木浦湾,有双子群岛屏蔽,天然良港。人口24.87万(1987)。1879年开港。造船、酿造、橡胶工业发达。农、渔产品集散地。水陆交通枢纽。与釜山、仁川有定期航线。

木尔坦  巴基斯坦东部城市,纺织工业中心,木尔坦专区、县行政中心。位于杰纳布河下游。人口73万(1981)。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贸易中心。工业发达。以棉纺业为主,其中科罗尼纺织厂为全国第二大厂,还有全国规模最大的阿拉伯化肥厂。其他工业有玻璃、制糖、榨油等。手工业以陶器、象牙、制革、地毡等著名。有天然气发电站。郊区产棉花、小麦、稻米、甘蔗等。交通枢纽,通全国主要城镇。有中世纪清真寺、城堡建筑。

木更津  日本本州东京湾房总半岛西岸港市。在千叶县西南部小柜川三角洲上。人口11.9万(1985)。面积138.4平方公里。1942年设市。古为上总,安房和江户联系的重要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海军航空队基地。现为工业港和军港,海上自卫队基地。工业以食品、机械制造为主。

木曾川  日本本州中部河流。源出长野县西南部钵盛山  (2,446米)。曲折西南流转向南流入伊势湾。长209公里,流域面积9,100平方公里。于美浓加茂市会飞騿川。在美浓加茂与犬山市间,水流湍急,峡谷景色优美。农田灌溉、城市用水、工业用水、电源、游览等综合利用。犬山以下流经浓尾平原,其地为重要工农业区。

木尼河省  一译“里奥莫尼”。原赤道几内亚一省。由大陆部分及近岸的科里斯科等3个小岛组成,面积26,017平方公里。人口21万,主要是芳人。首府巴塔。大部为海拔600-900米的高原山地,最高点1,200米;西部有宽15-25公里的沿海平原,海滨有红树林沼泽。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2,00-2,500毫米。森林占总面积80%以上。河流众多,多自东向西平行入海,下游可通小船。1843-1846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为西属几内亚的一部分。1959年被划为西班牙的海外省。1968年赤道几内亚独立后成为它的两个省之一。现又划分为中南、基埃-恩特姆、滨海、韦莱-恩扎斯4个省。农业主产咖啡,种植面积6万公顷;还产可可、橡胶、油棕、木薯等。沿海有渔业。木材采伐和加工业重要,出产奥堪美木、黑檀木等名贵木材,还有榨油、建材和食品等小型工业。

木骨都束  古国名。在今非洲东岸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见于《明史·外国列传》和《星槎胜览》。明代中国航海家郑和曾两次到此。七世纪时,阿拉伯人到此开港,同东方各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十世纪时,阿拉伯人和波斯部落曾在此结成联邦。十七世纪末,遭到阿拉伯酋长国阿曼入侵。十九世纪末期起,索马里中部被意大利殖民者占领,成为意属索马里殖民地首府。

木曾山脉  一名“中阿尔卑斯”。在日本本州中部、长野县西南部到岐阜和爱知县交界处。长约100公里,宽10公里,地垒性山地。高峰驹岳海拔2,956米。有冰蚀遗迹。高山植物丰富。自北而南有权兵卫等三个山口为横断山脉交通要道。

木萨米迪什  现名“纳米贝”。安哥拉港市,纳米贝省首府。在西南部,濒大西洋。人口2.3万。全国最大渔港之一。有冷藏库和鱼类加工、制盐业。大型现代化深水港,能接纳10万吨级海轮。输出以铁矿石为主,还有鱼类和畜产品。铁路通卡辛加铁矿区和南部诸省。有航空站。

犬山  日本本州中南部城市。属爱知县。在名古屋北,木曾川畔。人口6.8万  (1986)。1537年筑城后兴起,1954年设市。古制丝业有名。现有食品、金属加工、机械、电机、汽车、造纸等工业。游览业发达。有旧城址、世界猿类动物园、自然植物园、明治村(集明治时代主要建筑物与资料的博物馆)以及峡谷美景等游览胜地。市内有猿猴研究所。

太平  马来西亚霹雳州自治市。位于半岛马来西亚西北部。面积130平方公里,人口20万(1980)。曾为霹雳州首府。铁路与公路要站。霹雳州北半部的政治与文教机构集中地、土产集散中心。周围产橡胶、锡砂、棕油、木材和柴炭。渔产丰富,尤以螃蟹有名。郊外有橡胶、椰油、制板、造冰等工厂,新建有甘文丁工业区。有1883年建的国内第一座博物院,馆藏丰富。东北郊太平山,海拔731米,气候凉爽,避暑胜地。周围群山云雾迷漫,有“北马最美丽的山城”之誉。

太田   日本本州关东地方西北部工业城市。位于群马县东南部平原地区。人口13.1万  (1985)。面积97.5平方公里。1948年设市。旧军工工业中心,1924年设中岛飞机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摩托车、自行车,近年建电机、纺织和橡胶等工业。为东京都卫星城市。有天神山古墓、高山彦九郎宅迹及古寺院等名胜地。

太原  越南北部城市,北太省首府。钢铁生产基地。在求江右岸,南距河内76公里。人口13.8万  (1979)。太原及附近的槟榔寨铁矿资源丰富。1960年后建成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他工业有机械、水泥、造纸、发电等。交通枢纽,河内-太原铁路,太原-同登公路和3号公路,皆在此交会。

太特  莫桑比克西北部城市,太特省首府。在赞比西河南岸。建于1531年,曾是葡萄牙殖民者向非洲内陆扩张的据点。工矿、交通中心。附近开采煤、稀有金属,还有铁、铀和石膏矿藏。西北约100公里处有卡布拉巴萨大型水电站。铁路通贝拉。赞比西河下游段自此始航。运出棉花、牲畜、皮革。近郊有航空站。

太子港  海地首都、全国经济中心和主要港口。位于戈纳夫湾东南岸。人口55万(1988)。始建于1749年,曾屡遭地震、战争破坏。1770年取代海地角为法属圣多明各殖民地的首府,1804年为海地首府。港宽水深,外有戈纳夫岛屏蔽,为西印度群岛著名良港。吞吐量占全国十分之六、七。输出蔗糖、咖啡、可可、棉花、皮革、木材等。全国工业中心,有制糖、水泥、纺织、面粉、酿酒、制皂等工业。交通枢纽,国际航空线通加勒比海诸岛和美国、加拿大。游览业甚盛。

太巴列  ①湖名。以色列东北部、西亚裂谷中的湖泊,为约旦河的一段。又称加利利海或基尼烈湖。南北长约21公里,东西宽8-18公里,面积166平方公里。湖面比海平面低210米,最大深度44米。水量42.4亿立方米。对灌溉果尔地区具重要意义,但大部水量已引往西部地区。该湖周围早已开发,具有众多历史遗址,现为重要的农业区,种植香蕉、西红柿、葡萄、椰枣,并有家禽、乳畜与养鱼业。②以色列东北部城市。位于太巴列湖西岸,比海平面低200多米。人口2.9万(1982)。始建于公元前约20年,后成为犹太教的圣城之一。经济主要是商业与旅游业。太巴列湖地区的风景、温泉、古迹吸引了大批游客。

太平江  越南北部河流。发源于北太省西北部山区,上游称求江,普赖以下至河口称太平江。在海防南部注入北部湾。长69公里,河宽150-400米。水深5-15米。普赖以下有急流江沟通红河水系。

太平洋  世界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和岛屿最多的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南北最长15,800公里,东西最宽19,500公里。西南以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的东经146°51′经线与印度洋为界,东南以经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经68°04′经线与大西洋为界。北以白令海峡通北冰洋。面积17,967.9万平方公里  (一作17,868.4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8%。平均深度4,028米。约有岛屿1万多个,面积440多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海洋岛屿总面积的45%,主要分布在西部。大陆岛有:萨哈林岛(库页岛)、日本群岛、加里曼丹岛、新几内亚岛及新西兰的南、北岛等。火山岛分布广,如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琉球群岛、夏威夷群岛及萨摩亚群岛等。热带海域多珊瑚岛,如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土阿莫土群岛、莱恩群岛、汤加群岛和库克群岛等。海底地形复杂多样,海岭与海盆交互分布。东太平洋海丘长达15,000公里。为世界大洋中脊的一部分。中部绵亘着由帝王海岭、夏威夷海岭、莱恩海岭和土阿莫土海岭等组成的海底山系,总长约1万多公里。个别山峰露出洋面形成岛屿,如夏威夷及莱恩群岛等。主要海盆有:北、东、中和南太平洋4个海盆,大部深达4,000-6,000米。西部岛弧外侧有20条水深7,000米以上的海沟,超过10,000米的有:马里亚纳、汤加、千岛-堪察加、菲律宾及克马德克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11,034米(北纬11°20.9′,东经142°1.5′),为地球表面最深点。水深不足200米的大陆架面积93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边海,最宽达700-800公里。环太平洋为世界地震、火山活动最频繁地区,全球约85%的活火山和约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区。全洋平均水温4.7℃。赤道附近洋面平均水温为26-29℃,随纬度增加而递减。平均盐度34.58‰。海水在盛行风系的推动下,南北海域分成两大环流:北部环流顺时针方向运行,由北赤道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组成;南部环流反时针方向运行,由南赤道暖流、东澳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组成。两大环流之间为赤道逆流,由西向东运行。富海洋资源,盛产鲱、鳕、鳀、鲑、金枪鱼及蟹等。海洋渔获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秘鲁、日本北海道、朝鲜、中国舟山群岛、美国及加拿大西北部沿海都是世界著名渔场。海兽捕猎(海豹、海象、海獭、鲸等)也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以近海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最重要。深海盆地有丰富的锰结核层(含锰、镍、钴、铜),砂锡矿、金红石、锆、钛、铁矿、海底煤矿及铂金砂储量也颇丰。大洋航线通过巴拿马运河与马六甲海峡分别与大西洋和印度洋相通。海运量次于大西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占世界海上货运量的18%。主要航线有:日本-马六甲海峡(或龙目、望加锡海峡)-波斯湾,东亚-巴拿马运河-北美、南美及欧洲,日本-澳大利亚,阿拉斯加-美国西海岸及东海岸。主要港口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大连、上海、高雄、香港、新加坡、马尼拉、釜山、横滨、神户、北九州、悉尼、温哥华,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洛杉矶等。

太白山脉  亦称“大白山脉”。在朝鲜半岛东部,从元山沿东海岸蜿蜒到釜山,组成半岛的脊梁,延长部分形成对马岛。主要由前寒武纪片麻岩构成。大致呈南北走向,东坡陡峻,直逼海岸,西坡平缓。分成海岸山脉、中央山脉、岭西山脉三支。长500公里,平均海拔800米,山势北高南低。有最高峰雪岳山(1,708米)、次高峰金刚山(1,638米)和五台山(1,563米)、小白山(1,561米)四座名山;有广州、车岭、芦岭、小白山脉从东北向西南延伸,为南部各河的发源地。地下资源有煤、铁、铅、钨等。山麓种植药材、亚麻,还有养蚕和养蜂等。是东西交通的障碍,仅通公路。多为人烟稀疏的未开发地区。

丰川  日本本州中南部城市。属爱知县。临丰川河。人口10.7万1986)。旧为市镇。1939年曾设海军工厂。1943年设市。1966年后汽车、农机、电机、光学机械等工厂相继建立,成为工业城市。

丰中   日本本州中西部城市。属大阪府。在大阪市北。人口40.4万  (1986)。1910年后作为大阪市住宅地兴起。1936年设市。工业有电机、机械、化学、金属等,多属中小企业,为大阪北部工业地带(淀川工业区)的一部。有高等学校和研究所等。在千里丘陵(跨丰中与吹田两市境)建成千里新城住宅地。

丰田  日本汽车工业城市。在本州中南部爱知县境。市区位于矢作川中游举母盆地中。人口30.5万  (1986)。1951年设举母市,1959年改今名。古城镇。水运中转地,商业繁盛。二十世纪初制丝业发达。汽车工业始建于1938年。年产300多万辆,占全市工业产值的绝大部分。丰田汽车公司总部设此。

丰班  喀麦隆西北部城市。人口4.14万(1981)。建于十八世纪。为巴蒙王国古都,有古宫殿和博物馆。咖啡、可可、可拉果、烟草重要集散中心。铜、竹、藤、木制品手工业较著名。公路通杜阿拉。有航空站。

丰桥  日本本州中南部城市。属爱知县。人口32万  (1986)。旧名“今桥”,后称“吉田”,1876年改今名。十六世纪初筑今桥城。1888年铁路通达后迅速发展。临近养蚕地带,产优质丝有名。1906年设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丝业衰微。食品、运输机械、钢铁、纺织、电机以及木材等工业较发达。水产养殖业著名。铁路交通中枢。丰沙尔大西洋中葡属马德拉群岛首府、主要港市。在马德拉岛南岸,东北距里斯本1,045公里。人口4.4万(1981)。建于1421年。城沿海湾建在高于海面610米的山坡上,旧城区有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大教堂与狭窄陡峭的鹅卵石街道。气候温和,景色宜人,旅游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工业以制糖、酿酒为主,并有刺绣、编篮等手工业。输出葡萄酒、手工艺品和水果。有国际机场。海底电缆站和国际航运停泊站。

丰沙里  ①老挝省级行政区。位于国境最北端。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12.3万(1985)。省会丰沙里。山峦起伏,山峰高度都在千米以上,最高达1,985米。南乌江由北而南斜贯省境,沿岸有许多山间盆地,为老挝北部主要产稻区。坡地旱作玉米,谷地梯田种水稻。饲养牛、马、猪和家禽,有小织布厂和制糖作坊。②老挝北部城镇,丰沙里省省会。人口3,000。群山环抱,附近各地农林产品集散地。有锑、铜、煤与石膏等矿藏,岩盐开采历史悠久。

丰沙湾  老挝上寮地区山镇, 在查尔平原东北方10公里,7号公路经过。附近森林茂盛,有虎与孔雀等野生动物,居民稀少。

丰盛港  马来西亚柔佛州东北部渔港。在南海沿岸。背山面海,跨丰盛河两岸,有铁桥联系。附近海中大小岛屿罗列,为本州著名渔场。商业亦盛,多橡胶林。有公路经内地交通中心居銮西达马六甲海峡沿岸的巴株巴辖。离市区4公里的南海岸边,为旅游胜地。

丰迪拉克  美国威斯康星州东部城市。在密尔沃基城西北104公里,正当丰迪拉克河流注温尼贝戈湖入口处。人口3.5万。1838年成为居民点。1852年建市。工业有铁路工厂、机械工具、乳制品等,以干酪最有名。其他还有机械、野外运动设备、艇外发动机、冷冻装置、针织品、皮革制品等。游览地。

丰塞卡湾  中美洲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三国间太平洋岸的海湾。在萨尔瓦多孔查瓜半岛和尼加拉瓜利西圭纳半岛之间。长约65公里,湾口宽约40公里。面积1,800平方公里。湾内岛屿散布。有戈阿斯科兰河、乔卢特卡河、埃斯特罗雷亚尔河等注入。富鱼产。重要港口有拉乌尼翁(萨尔瓦多)、阿马帕拉(洪都拉斯)和莫拉桑(尼加拉瓜)。

厄巴纳  美国伊利诺伊州中东部城市。人口3.59万(1980)。1833年建市。经济与社会活动均与邻接的香彭紧密结合。铁路、公路交通发达,周围农业区的贸易中心。工业有铁路车辆、烟草、涂料、杀虫剂等。伊利诺伊大学所在地,有自1876年以来创建的各种农业实验研究机构。     

厄兰岛  瑞典东南海岸外波罗的海中的岛屿。卡尔马海峡把它同大陆分开。岛长137公里,宽3.2-12.9公里,面积1,347平方公里。人口2.2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产甜菜、裸麦、马铃薯。养牛业发达。有渔业。有炼铝、制糖、石灰岩开采和水泥制造等工业。西岸的博里耶霍耳姆为该岛重镇。著名的夏季旅游地。

厄瓜多尔  国名。位于南美洲西北部。地处北纬1°至南纬5°之间,赤道横贯北部,其国名西班牙语意为“赤道之国”。东北同哥伦比亚毗邻,东、南与秘鲁接壤,西濒太平洋。面积28.3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020万(1988),印欧混血种人占41%,印第安人占39%,白人占10%。西班牙语为官方用语。多信天主教。首都基多。安第斯山脉自北向南纵贯中部,把全国分成三个区:西部丘陵、沿海平原区,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下,大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3-25℃,其南部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中部山区,由东科迪勒拉山脉、西科迪勒拉山脉以及山间高原和盆地组成,平均海拔2,500-3.000米,火山纵列,地震频繁,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4,000米以上山峰终年积雪,峰顶覆有现代冰川,科托帕克希火山海拔5,896米,为世界最高活火山之一;东部为山麓地和亚马孙盆地,终年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23-27℃,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矿藏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还有铜、金、银、硫黄、铁等。森林占全国面积的70%,盛产各种贵重木材。沿海富鱼产。1532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22年独立后加入大哥伦比亚。1830年脱离大哥伦比亚成立厄瓜多尔共和国。经济以石油和农业为主。石油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石油及其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70%。农业主要种植香蕉、咖啡、可可、稻米、甘蔗、棉花等,中部山区主产牲畜。工业以纺织、食品、木材加工、水泥为主,还发展了机械、电器、钟表、汽车、钢铁等工业,80%以上集中于基多、瓜亚基尔和昆卡。1986年香蕉和虾的出口均居世界首位,此外还输出可可、咖啡、糖、木材等,输入车辆、机器、食品、化学品等。

厄尔巴岛  第勒尼安海北部岛屿。属意大利。位于亚平宁半岛西岸近海10公里处。面积223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多山,最高点卡潘内峰海拔1,019米。海岸陡峭、破碎,但多小海湾。气候温和。产大理石、葡萄酒和水果。渔业较重要。主要城镇费拉约港在北岸。东部有铁矿,大部分铁矿石供对岸的皮翁比诺钢铁厂。1814-1815年拿破仑曾放逐于此。

厄勒布鲁   瑞典南部耶尔马伦湖西岸的城市。厄勒布鲁省省会。人口11.7万(1982)。瑞典最古老城市之一,十三世纪起即为商业中心。1854年曾遭大火,损失颇重,后重建,多现代化建筑。为著名的制鞋和饼干业中心。铁路、公路和船运的交接点。建于十五世纪的王宫,保存完整,现供游览。十六世纪的堡垒,部分为博物馆。

厄勒海峡  也叫“松德海峡”。在瑞典南部同丹麦西兰岛之间,接通波罗的海和卡特加特海峡。长110公里,宽4-28公里,水深12-28米,是波罗的海最深的水道。萨尔霍姆岛分海峡为东西两部分。沿岸重要海港有丹麦的哥本哈根和瑞典的马尔摩。

厄立特里亚  国名。在非洲东部,东临红海。陆疆邻苏丹、埃塞俄比亚、吉布提。面积11.74万平方公里,人口332.3万(1991)。首都阿斯马拉。境内多丘陵高地,沿海有狭长平原。大部属热带干燥气候,草原和半荒漠广布。1557年后,被土耳其人占有。十九世纪属埃及。1890年沦为意大利殖民地。1941-1952年曾被英军占领。1952年起作为自治单位同埃塞俄比亚组成联邦,1962年改为埃国内的一个自治区。1993年5月24日正式宣布独立。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约三分之一居民从事游牧。主要农产品有苔麸、玉米、大麦、棉花、咖啡、阿拉伯树胶等。沿海产盐和珍珠贝。有纺织、食品、炼油、皮革等工厂。米齐瓦-阿斯马拉-阿科达特窄轨铁路长306公里,是交通干道。米齐瓦和阿萨布是主要海港。

厄加勒斯角  非洲大陆最南点。位于东经20°00′,南纬34°50′。在南非境内。

厄斯特松德  瑞典中部偏北的城市,耶姆特兰省省会。滨斯图尔湖西岸。人口5.7万(1986)。建于1786年。原为农业和旅游中心,现发展了工业,有化学、机器制造、家具和制革等。考古博物馆著名;并有露天博物馆,内有许多十五至十八世纪的建筑物。

厄尔布鲁士山  大高加索山最高峰。在俄罗斯境内。海拔5,642米。由两座死火山锥组成。库班河发源于此。雪线在海拔3,200-3,500米。有冰川50余条(面积134.5平方公里)。著名的山地滑雪场及旅游胜地之一。

厄尔布尔士山脉  在伊朗北部,伊朗高原北缘的褶皱山脉。从伊朗-土库曼斯坦边境开始,大部沿里海南岸伸展,长900余公里。平均宽24-120公里,海拔约3,000米。主峰达马万德山海拔5,604米,为伊朗最高峰。北坡多雨,切割严重,多森林;南坡干燥,多灌木。西部从伊朗-阿塞拜疆边境到萨菲德河谷的一段又称塔利什山。

井里汶  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东部港口。滨爪哇海。人口22.3万(1980)。附近盛产甘蔗和稻米,有食品加工、纺织、烟草、化工、肥料等工厂。输出蔗糖、咖啡和化肥。铁路与公路交会点。

开罗  埃及首都,非洲第一大城。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点以南14公里。市区跨尼罗河两岸,和河中岛屿有多座桥梁相连。人口588万(1983)。始建于公元642年。969年阿拉伯帝国法蒂玛王朝征服埃及,定都于此,命名开罗(阿拉伯语“胜利”之意)。十三世纪后发展为贸易和文化中心。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1798年为法国所占。1801年击败法国拿破仑军队后,逐渐发展为现代化城市。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工业集中于此。有纺织、食品、钢铁、化学、炼油、机械、汽车制造等部门。铁路通亚历山大、阿斯旺、苏伊士。重要国际航空站,有三十多条国内国际航线经此。有开罗大学等高等学校、伊斯兰教学府爱资哈尔清真寺(公元972年创建)、埃及博物馆、伊斯兰艺术馆、棉花博物馆等。清真寺达250所以上。

开城  朝鲜开城地区中心城市,直辖市。在北纬38°线南侧,南距江华湾约20公里,东南距汉城55公里。人口约24万。松岳等山脉环绕。公元919-1393年曾为高丽王朝都城。一名“松都”。传统的商业城市。今发展成轻工业中心,有纺织、陶瓷、橡胶等。市郊产人参著名。有松都政治经济大学等多所学校。演福寺内大梵钟为朝鲜名钟,另有历代王宫遗址等名胜古迹。城东8公里的板门店是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的地方。

开伯尔  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中央直辖部族特区。西邻阿富汗,面积2,577平方公里。人口28.2万(1981)。居民主要为巴丹人,多从事畜牧业。著名开伯尔山口在中部通过。历史上为南亚和西亚交通要地。产大理石。铁路、公路通白沙瓦。

开普省  全称“好望角省”。南非西南部省份。面积72.2万平方公里。人口896万(1980),霍屯督人和班图语系部族占58%,混血种人占27%。首府开普敦。1652年,荷兰人在此建立开普殖民地,十九世纪初被英国夺占,1910年成为南非联邦的一个省。西南部为开普山脉,沿海有狭窄平原,属地中海式气候。内陆高原气候干旱。农作物有小麦、烟草、葡萄、柑橘等。羊毛是主要畜产品。矿产有金钢石、锰、铁、石棉等。采矿、纺织、食品、炼油、机械、汽车制造和修配、船舶制造和修理是主要工业部门。沿海有开普敦、东伦敦、伊丽莎白港等重要港市,内地有金伯利等工矿业城市。

开普敦  南非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立法机关所在地,开普省首府。在国境西南端,临大西洋桌湾。南距好望角52公里,处于重要国际航线的交会点。人口96.8万(1984)。始建于1652年,是西欧殖民者在南部非洲最早建立的据点,长期是荷、英殖民者向内陆扩张的基地。工、商业发达。有大型纺织、酿酒、烟叶、炼油等工厂,还有化工、皮革、造纸等工业。港口优良,可同时停泊40多艘海轮,有世界著名的现代化大船坞。输出皮革、水果、纺织品等。有国际航空站。有大学、博物馆、艺术馆、植物园等。城市背山面海,风光绮丽,文物众多,旅游业兴盛。

开塞利  土耳其中部城市,开塞利省省会。人口35.2万(1984)。位于埃尔济亚斯山山麓,海拔1,043米。为科尼亚盆地农业区中的铁路交叉点。工业有榨糖、水泥、纺织、家庭用具、飞机零件等工厂,是土耳其最大纺织工业中心之一。并有金器,地毯等手工业。

开赛河  非洲刚果河(扎伊尔河)重要支流。发源于安哥拉隆达高原,流经扎伊尔西南部,在夸穆特注入刚果河。长1,940公里,流域面积90万平方公里。水量极丰富,下游平均流量8,000米2/秒。河网发达,支流众多,主要有菲米河、宽果河、奎卢河等。干流从河口上溯789公里通航,多数支流通航。上游多急流瀑布,富水力。

开卡博峰  在缅甸最北端,靠近中国边境,地理坐标北纬28°15′,东经97°45′。海拔5,881米,为缅甸的最高点。东北坡有冰川下垂,由此发源的河流都南下注入恩梅开江。

开曼海沟  又名“巴特利特海沟”。加勒比海最深海沟。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开曼群岛和牙买加岛之间。自西经75°沿北东东-南西西方向延伸至西经85°,最深处7,680米。

开曼群岛  西印度群岛中的英属岛群。在加勒比海西北部,牙买加岛西北约290公里。由大开曼岛、小开曼岛和开曼布拉克岛组成。总面积259平方公里(其中大开曼岛220平方公里)。人口2.2万(1988)。黑白混血种人占60%,白人和黑人各占20%。居民多信基督教,通用英语。首府乔治城。地势低平,珊瑚礁环绕。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4-30℃,年降水量1,200毫米。1670年沦为英国殖民地,属牙买加总督管辖。1962年牙买加独立后,由英国直接统治。经济以旅游业和海洋捕捞业(捕海龟、沙鱼等)为主。有金融业。农业不发达,种植杧果和柑橘。工业仅有一些砖瓦、面包和鱼类加工厂。输出海龟、海龟产品和绳索。除水产、水果、蔬菜外,其余全赖进口。3个岛上均设有机场。

开普山脉  南非西南部褶皱山系。与海岸平行伸延近800公里。分东西两褶皱带。西褶皱带包括一系列南北向伸延的山脉,最高点2,371米。东褶皱带包括三条东西向伸延的山脉,以南面的朗厄山和北面的斯瓦特山最重要。朗厄山与斯瓦特山之间是海拔400-500米的狭窄高原,称小卡鲁。斯瓦特山与大断崖之间是海拔600-1,000米的高原,称大卡鲁。

开普高原  南非开普省北部高原。介于瓦尔河、哈茨河、奥兰治河与卡拉哈里盆地之间。由白云岩和石灰岩构成。海拔1,130-1,520米。高原上有南北向伸延的库鲁曼山、朗厄山等蚀余山。

开伯尔山口  兴都库什山脉最大和最重要的山口。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之间,穿行开伯尔山,东口距巴基斯坦白沙瓦16公里。历史上为连接南亚与西亚、中亚的最重要通道。山口由发源于开伯尔山的两条小河的河谷组成。山口西北-东南走向,全长53公里,最窄处不超过600米,两侧山高60-90米。隘道最高点兰迪科塔尔堡垒,海拔1,067米。冬不封山,终年可通行。从白沙瓦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公路由此经过。铁路则从白沙瓦修到兰迪卡纳。

尤马  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南端城市。濒科罗拉多河。人口4.24万(1980)。1854年加利福尼亚采金热时期出现的科罗拉多河渡口村落,后因灌溉农业发展,成为农畜产品的贸易中心。1914年建市。附近有尤马印第安人保留地,市名由此而来。多印第安遗迹。市郊有海军航空站。

尤金  美国俄勒冈州西南部的城市。在威拉米特河上游,塞勒姆南100公里处。人口10.2万(1984)。1846年开始殖民。市区周围有以乳用畜牧为主的农牧业,并有丰富的国有林。木材加工和乳制品制造为主要工业部门。木材输出中心。有俄勒冈州立大学(1872年建)。

尤卡坦  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部一州。面积3.84万平方公里。人口111.1万(1982),多印第安玛雅人。首府梅里达。地形为石灰岩波状低台地,海拔200米左右。热带草原气侯,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5-8月为雨季。历史上玛雅古国一部分,有奇琴伊察、乌斯马尔、齐比尔查尔顿等遗址。1824年设州。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发展剑麻,五十年代成为墨西哥大宗出口物资,还产玉米、甘蔗、水果和豆类。工业以制缆绳、麻袋为主,手工业发达。主要港口普罗格雷索。

尤宁城  美国新泽西州东北部城市。位于哈得孙河口西岸,隔河与纽约市曼哈顿岛相对。与泽西市相连。人口5.5万(1980)。荷兰人最早来此。1925年建市。地处哈得孙河底林肯隧道入口处,实为纽约的近郊住宅区。工业以刺绣、装饰品和服装著名,此外有肥皂、化妆品等。

尤宁敦  美国新泽西州东北城市。在伊丽沙白和纽瓦克两市之间,属纽约郊外的住宅区。人口约5.5万(1980)。工业有机械、钢铁、涂料、药品等。

尤纳河  多米尼加共和国东部的河流。源出中科迪勒拉山脉南坡,向东北流入锡瓦奥谷地,在接纳其最大的支流卡穆河后折向东流,在桑切斯港西南注入大西洋萨马纳湾。全长160公里。河水主要为灌溉锡瓦奥谷地农业区。下游可通航。

尤蒂卡  位于美国纽约州的中部,临莫霍克河。是莫霍克河谷地中的最大工商业城市。人口7.56万,大市区32万(1980)。1825年伊利运河建成后发展迅速。水陆交通要地。周围园艺农业和乳用畜牧业的贸易中心。以传统的人造纤维工业著名,还有汽车部件、飞机部件、电子、机械器具等工业。

尤尔马拉  拉脱维亚疗养城市。在里加湾南岸。人口6.3万(1985)。  1959年底由里加市的凯梅里、斯洛卡和尤尔马拉、利耶卢佩等十一个海滨城镇合并组成,沿里加湾岸延伸33公里。电气化铁路贯穿市区。工业以木材加工和造纸等为主,还有赛艇制造厂。有广阔沙滩、海滨浴场,为疗养胜地。设有疗养实验研究所。

尤利安山  南欧东阿尔卑斯山的一部分。在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的边境上,向东南延伸,直抵卢布尔雅那附近。地中海和黑海水系分水岭的一部分。特里格拉夫峰海拔2,863米,是斯洛文尼亚最高峰。岩石嶙峋,挺拔高峻,夏季凉爽,为避暑佳地;冬季是登山滑雪场所。设有国家公园(面积2,146公顷)。

尤素菲耶  摩洛哥中西部城市。西距萨菲64公里,有铁路相通。磷灰石开采中心。矿区条件好,几乎全是干井。矿石运萨菲,大部供出口。

尤卡坦半岛  中美洲北部的半岛。介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包括墨西哥的坎佩切、尤卡坦和金塔纳罗奥州,伯利兹及危地马拉佩滕省大部,面积19.76万平方公里。人口171.1万(1980)。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不足200米,为一平缓起伏的石灰岩低台地。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各月平均气温20-29℃;年降水量500-2,000毫米之间,自南向西北减少。地表水多经石灰岩洞穴渗入地下。北部多热带草原,以出产剑麻闻名;南部富热带森林,出产硬木。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甘蔗、烟草、棉花、咖啡等。古玛雅文化的摇篮之一,有乌斯马尔、奇琴伊察、瓦哈克通、蒂卡尔等玛雅古迹。

尤卡坦海峡  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间的海峡。自尤卡坦半岛东北端卡托切角至古巴岛西端圣安东尼奥角之间,宽216公里。南较北深,最深达2,202米。南北赤道海流的一部分从东南通过海峡进入墨西哥湾。墨西哥湾和巴拿马运河间的航运要道。

尤伊斯特岛  一译“维斯特岛”。英国外赫布里底群岛的岛屿之一。在苏格兰以西,隔小明奇海峡与内赫布里底群岛相望。由北尤伊斯特和南尤伊斯特两岛组成。北尤伊斯特岛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27公里,海岸曲折。人口1,454(1981)。有牛羊饲养、龙虾捕捞与海藻加工等业。还有许多史前时期的遗迹,东岸重要村镇为洛赫马迪。南尤伊斯特岛南北长32公里,东西宽11公里。人口2,223(1981)。有公路桥可至北尤伊斯特岛。以牲畜饲养为主,龙虾、鲱等海洋捕捞亦较重要。有海藻、牛肉加工与化学、毛纺工业;东岸重要村镇为洛赫博伊斯代尔。建有导弹发射场。

尤松布拉克  即“阿尔泰”。

尤耶亚科火山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主要高峰之一。位于智利北部同阿根廷接壤的边界以西。海拔6,723米。熄火山。山顶终年积雪。其北约45公里的索孔帕山口(,3,858米),有安托法加斯塔-萨尔塔国际铁路穿过。

尤通黑门山脉  一译“约顿黑姆山脉”。挪威中部偏南的山脉。介于松讷湾顶和古特布龙斯达尔之间,长130公里。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高的山脉,突兀于平原上,海拔平均1,000米左右。最高峰格利特峰海拔2,472米,还有加尔赫峰,海拔2,468米。山南坡有草地为广大的夏季牧场。山区有许多传奇和传说,是剧作家易卜生创作《吉因老爷》的背景。著名的旅游地区。

切斯特  ①英国英格兰中西部港市。柴郡首府。位于迪河河曲处,北距利物浦29公里。人口11.6万(1982)。十三至十四世纪为较繁荣的港口,后因迪河河口淤塞和利物浦港兴起而衰落,十九世纪通铁路后再次成为商业中心。棉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达。多中世纪教堂。有英格兰唯一保留较完整的城墙(高4-12米、长3.2公里)、十三世纪造的迪桥等。旅游业兴盛。②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的城市。在特拉华河上,费城西南22公里处。人口4.5万(1980)。主要工业地区的贸易点和运输中心。有大型造船厂和干船坞。工业发达,有钢铁、炼油、机车、直升飞机、电子精密仪器、纺织品以及化学制品等部门。

切尔卡瑟  乌克兰中部切尔卡瑟州首府。在第聂伯河中游克烈缅丘格水库南岸。人口27.3万(1985)。1394年见于史籍,1795年建市。1961年水库建成后,轮船可上溯基辅。河港。铁路要站。工业以食品加工、机器制造(食品加工机械、建筑机械)、氮肥、化学试剂、人造纤维和甜菜制糖为主。有地志陈列馆。

切哈努夫  波兰中部城市,切哈努夫省首府。在华沙西北76公里的丘陵地区。人口3.5万(1982)。华沙到格但斯克的铁路干线经此。周围农业发达。有农产品加工业,甜菜制糖业尤著名。

切尔尼戈夫  一译“契尔尼戈夫”。乌克兰北部城市,切尔尼戈夫州首府。在第聂伯河中游左岸支流杰斯纳河畔。人口27.8万(1985)。公元907年见于史籍。十一至十三世纪为切尔尼戈夫公国都城。水、陆、空交通枢纽。工业以服装、制鞋、乐器、食品加工、合成纤维为主。有轻工、食品机械制造等研究所多所。还有十一至十二世纪的建筑古迹和历史博物馆。

切尔克西亚  一译“切克西”。古地区名。指库班河迤南直到大高加索山脉之间地区,西濒黑海,大致在今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原是切克西人居地。十六世纪五十年代臣属俄国。以后沿海地区被土耳其占领。1829年俄国战败土耳其,根据亚得里亚堡条约,黑海岸地区和港口均让给俄国。自1830年起至1864年,俄国全部占领了该地区。

切尔克斯克  一译“契尔克斯克”。1939年前称“巴塔尔帕申斯克”。俄罗斯北高加索卡拉恰耶夫-切尔克斯自治州首府。在库班河上游右岸。人口10.2万(1985)。1804年建为要塞。主要生产低压电器、冷藏设备、合成橡胶和水泥。有化工厂。有历史、语言、文学研究所和地志陈列馆。

切尔纳沃德  罗马尼亚东南部城镇。位于康斯坦察市以西51公里的多瑙河与多瑙河-黑海运河交汇处。人口1.6万(1983)。水陆交通枢纽,建有港口、船闸和铁路、公路大桥。有建筑材料、金属加工、炼油和食品等工业。正在施工建设罗马尼亚第一座核电站。

切尔诺夫策  1944年前称“切尔诺维策”。乌克兰西南部切尔诺夫策州首府。在东喀尔巴阡山麓、普鲁特河右岸。邻近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人口24.4万  (1985)。十四世纪属摩尔多瓦公国,十六世纪受奥斯曼帝国统治,1918年属罗马尼亚,1940年随北布哥维纳并入苏联。工业以棉纺织、缝纫、针织、制鞋和食品加工为主,还有石油机械和仪器制造、木材加工。有综合大学、医学院及地志陈列馆。

切列波韦茨  俄罗斯西北部沃洛格达州城市。在伏尔加河上游雷宾斯克水库北岸。人口29.9万(1985)。十四世纪为村庄,1777年建市。重要内河航运枢纽。钢铁、化学工业(氮肥等)重要,还有船舶修造和纺织工业等。建有地志陈列馆。

切列姆霍沃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工矿城市。在西伯利亚大铁道上,东南距伊尔库茨克130公里。人口7.3万(1985)。建于1917年。附近有丰富的煤炭。采煤工业发达,七十年代末年产动力用煤2,300多万吨。还有建筑机械厂和矿山机械修造厂。

切利诺格勒  意为“垦荒城”。1832-1961年称“阿克莫林斯克”。哈萨克斯坦北部城市,切利诺格勒州首府。在哈萨克丘陵北部,伊希姆河上游,哈萨克纵贯铁路和南西伯利亚铁路的交会处。人口26.2万(1985)。建于1824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为苏联哈萨克的垦荒中心。铁路枢纽。航空站。北哈萨克工业中心,有农业机械制造、车厢修造、食品和木材加工等部门。设有建筑工程、农、医学院及地志博物馆。

切柳斯金角  亚欧大陆最北点。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北部泰梅尔半岛的北端,临北冰洋。北纬77°43′、东经104°18′。附近建有水文气象站。1742年,俄国大北方探险队的成员切柳斯金首先到此。

切萨皮克湾  美国东部大西洋由南向北伸入内陆最深入的海湾。北半部在马里兰州,南半部在弗吉尼亚州。南北长320公里,东西宽6-48公里,最深106米。湾口北有查尔斯角,南有亨利角,宽19公里。萨斯奎哈纳河,波托马克河、詹姆斯河等河流注入该湾。湾岸曲折多岛,多重要港口。湾头的巴尔的摩和湾口的诺福克是著名的大港。诺福克同对岸的汉普顿、纽波特纽斯共同形成汉普顿通道,是美国重要的海军基地。湾口和湾内有两座长大的桥梁,沟通两岸的交通。沿岸多史迹。旅游地和疗养地。湾内养殖牡蛎和螃蟹。

切博克萨雷   俄罗斯楚瓦什自治共和国首府。在伏尔加河中游右岸,楚瓦什可注入处。人口38.9万(1985)。1469年见于史籍,1555年建城堡。河港。工业以机械制造(棉纺织机械、拖拉机、电机、仪表)和纺织为主。有数所大学。

切德尔布尔  一译“查塔尔普尔”。印度中央邦中部城市。在公路交会点上。人口5.2万(1981)。有漆器、铜器和软石雕刻等手工业。现代工业有玻璃制品与显微镜。

切霍齐内克  波兰中北部城市。属弗沃茨瓦韦克省,靠近维斯瓦河中游左岸。北距托伦20公里。人口近万。波兰悠久的著名疗养地之一,有疗效很高的矿泉,适于治疗风湿及呼吸道等各种疾病。另有精盐厂。

切尔斯基山脉  一译“切尔科沃山脉”。俄罗斯东北部山系。在雅库特自治共和国东北部和马加丹州南部。近于西北-东南向。长约1,500公里,宽400公里。以中、高山为主。最高点胜利峰,海拔3,147米。主要由石灰岩、页岩、砂岩等组成。山顶有350多条冰川,总面积157平方公里。高山灌丛。北坡海拔300米以下,南坡海拔1,100米以下长有稀疏的落叶松林。矿藏有金、锡及稀有金属等。

切维厄特丘陵  英国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延伸50多公里的高地。北为苏格兰南部高原,南为奔宁山脉。东部为火山岩,地势较陡;西部为砂岩和页岩,地势较缓,有冰川堆积物。最高点为切维厄特山,海拔816米。以养羊业为主。建有国家森林公园,为诺森伯兰国家公园的一部分。

切霍维采-杰济采  波兰南部城市。属卡托维兹省。在卡托维兹南40公里,靠近波、捷边境。人口3万余。通往捷克和斯洛伐克的铁路由此经过。采煤和采油中心,设有炼油厂。

切斯特菲尔德群岛  西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亚群岛最西的岛群。在南纬19°30′、东经158°。由一系列小礁屿组成。富鸟粪。附近海域有石油资源。

扎比德  也门共和国西部沿海平原上的城市。人口约1万。位于扎比德涸河谷地中,距海岸约25公里。始建于公元九世纪。地处重要农业区,周围产小麦、蓝靛、椰枣、棉花、水果与药材,并为沿海手工纺织业中心。也是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重要中心。

扎布热  波兰南部上西里西亚工业城市。在卡托维兹以西17公里。德国统治时期名兴登堡,1945年归还波兰后恢复十四世纪时的原名。人口19.8万(1984)。建于十三世纪。长期为一村镇,十九世纪始迅速发展。工业以采煤、炼焦、黑色冶金、机械、化学为主。电力工业基地。有医学科学院、博物馆等。

扎尔卡  ①河名。约旦西北部河流,长约130公里。发源于安曼以东丘陵区。上游为涸河,流经扎尔卡城。中游向西行,穿过西亚裂谷东侧高地。在达米亚城以西注入死海。②市名。约旦西北部城市,在安曼东北。人口27.7万(1985)。为磷矿中心。建有大型炼油厂与烟草厂。附近还产黄赭石。

扎达尔  克罗地亚西部港市。西临亚得里亚海。人口连郊区11.6万(1981)。公元前九世纪设有居民点。1920-1944年属意大利,名“萨拉”。1944年后属南斯拉夫(今属克罗地亚)。铁路终点、航空站。工业有鱼类加工、纺织、制革等。有考古博物馆、海洋陈列馆。多中世纪教堂和罗马建筑遗迹。疗养和游览地。

扎伊尔  国名。在非洲中部,西端以一狭长走廊通大西洋,海岸线长不足40公里。陆疆邻刚果、中非共和国、苏丹、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赞比亚、安哥拉。面积234.48万平方公里。人口3,352.6万(1987),80%以上属班图语系的刚果人、卢巴人、库巴人、蒙戈人等,余为苏丹语系的阿赞德人等。居民中约一半信奉基督教,余信原始宗教和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法语。首都金沙萨。大部属刚果盆地,底部海拔400米左右,最低305米。四周为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山地;东部米通巴山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边缘属东非裂谷带,多界湖。高原山地富藏金刚石和多种金属矿,南部加丹加铜矿带世界著名。赤道横贯北部,南、北纬4°之间,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4-25℃,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南、北纬4°以南以北属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东部山地属热带高原气候。刚果河(扎伊尔河)及其支流形成稠密河网,水力蕴藏量1亿千瓦以上,居世界前列。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黑檀、乌木、红木等热带珍贵木材资源丰富。十世纪  左右起,刚果河(扎伊尔河)流域陆续形成一些王国。十三至十四世纪是刚果王国的一部分。十五世纪末,葡、荷、英、法,比殖民者相继入侵。1885年沦为比利时国王私人领地,1908年改为殖民地,称比属刚果。1960年6月30日宣告独立,称刚果共和国,简称刚果(利),1964年改名刚果民主共和国,1971年10月27日改称扎伊尔共和国。矿产品占国民生产总值一半左右,其中铜占大部分。金刚石、钴、锗产量占世界首位,锡、锰、镉、铌、钽产量居非洲前列,还产铀、钨、金、银、锂、镭、铁、煤等。工业有水电、榨油、粮食加工、纺织、木材加工、化学、水泥等部门。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棉花、花生、油棕、咖啡、橡胶、可可等面向国外市场。粮食作物以木薯、玉米、水稻为主。出口农矿原料及其初步加工产品,铜、金刚石等矿产品占一半以上;进口机械、车辆、燃料、食品等。

扎里亚  尼日利亚中北部城市。人口26.7万(1982)。建于十四世纪,筑有城墙。曾为豪萨人部落王国首邑。现为北部文化教育和工商、交通中心。有全国最大的阿赫马杜贝罗大学、农业科研机构和昏睡病医疗研究所。花生、棉花、牛油果、烟草、皮毛的重要集散地。有纺织、轧棉、卷烟、榨油、面粉、建筑材料及印刷、车辆修配等工业。连接拉各斯、卡诺和卡杜纳的公路、铁路枢纽。有航空站。附近开采锡矿。

扎泰茨  一译“扎特茨”。捷克西北部城市。在奥赫热河畔,东南距首都布拉格72公里。人口2万。铁路枢纽。啤酒花和啤酒产区中心。有十四、十六世纪的建筑古迹。

扎勒乌  罗马尼亚西北部城市。瑟拉日县首府。在克卢日-纳波卡西北约60公里处。人口5万(1983)。建于十五世纪。有铁路支线和公路干线通此。位处农业生产地区中心。有木器家具、纺织、机械制造、瓷器、食品和化学等工厂。设有历史民俗博物馆。

扎维耶  利比亚城市,扎维耶区首府。在西北部,临地中海。人口22万(1984)。有较大炼油厂,石油制品经44公里长的管道输往的黎波里。还有小型橄榄油、面粉、啤酒、罐头食品厂等。沿海干线公路经此。正兴建为西部沿海的石油输出港。

扎黑丹  伊朗东部锡斯坦地区的绿洲城市。俾路支斯坦-锡斯坦省省会。人口16.5万(1982)。为道路交叉点。有公路北通马什哈德,南通阿拉伯海岸的查赫巴尔,西通克尔曼。另有铁路向东通在巴基斯坦。原名杜兹达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按锡斯坦古都之名改为扎黑丹。

扎赫勒  黎巴嫩中部城市,贝卡省省会。人口8万(1982)。位于黎巴嫩山东坡,海拔946米,为贝卡谷地的农产品市场与夏季休养地。产著名的葡萄酒。周围为葡萄产区。

扎门乌德  蒙古东南部边境城镇。距首都乌兰巴托550公里。早期是通往中国内地商队的要道。铁路线的最南站(中国与乌兰巴托铁路线进入蒙古的第一站),是重要的过境物资转运站之一。

扎布汗河  蒙古西北部内陆河,位大湖盆地。源于杭爱山,沿扎布汗地沟西流,接受哈拉湖和哈拉乌斯湖水,注入吉尔吉斯湖。长808公里,流域面积7.1万平方公里。春汛期与夏季水量大,多用于灌溉。经济中心在上游,有扎布哈朗特市。

扎尔扎廷  阿尔及利亚油田。在东部边境。1958年发现。1976年剩余可采储量7,000万吨。原油主要通过774公里长的输油管从突尼斯的苏海赖港出口。附近还有埃杰莱等重要油田。

扎伊尔河 扎伊尔对“刚果河”的称呼。

扎波罗热  ①州名。在乌克兰东南部,南临亚速海。面积2.72万平方公里。人口203.3万(1985),主要是乌克兰人,次为俄罗斯人、保加利亚人等。1939年1月设州,首府扎波罗热。地形大部平坦,东部有海拔200-220米的丘陵。矿藏有褐煤、铁、锰等。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4℃,7月22-24℃。年降水量300-400毫米。工业发达,以机械制造(电机、汽车和农机等)、金属加工、钢铁、化学、电力为主。农业高度机械化,是乌克兰重要商品粮(小麦、玉米、大麦)基地,肉乳畜牧业亦盛。主要城市有别尔迪扬斯克、梅利托波尔等。②市名。1921年前称“亚历山德罗夫斯克”  。乌克兰中南部城市,扎波罗热州首府。在第聂伯河下游左岸,河港。人口85.2万  (1985)。1770年建为要塞,1806年设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卡霍夫卡水电站(34.32万千瓦)建成后,发展为重要工业城市、水陆交通枢纽。乌克兰重要冶金工业中心,生产优质钢、铁合金等。还有汽车和飞机制造、电力(有核电站)、化学等工业。设有数所高等学校。

扎科帕内  波兰最南部城市。属新松奇省。在克拉科夫南85公里,塔特拉山北坡的河谷中,海拔800-900米。人口3万(1982)。是通向喀尔巴阡山区的铁路终点站。全国最大的冬季体育运动和登山活动中心。周围林木葱郁,多温泉。有列宁博物馆(1913-1915年列宁曾在此居住)、纪念碑等多种文物,是旅游胜地。

扎莫希奇  波兰东南部城市,扎莫希奇省首府。在卢布林东南75公里,人口4.9万(1982)。建于1580年。卢布林台地的农业中心之一,附近盛产小麦和甜菜。工业以运输机械、家具、服装、皮鞋和食品工业为主,利沃夫-卢布林-华沙公路由此经过。保存有十六至十九世纪文物遗迹多处。

扎维尔切  波兰南部城市。在卡托维兹东北40公里,靠近瓦尔塔河发源处。人口6万(1982)。上西里西亚黑色冶金工业中心之一,有炼铁、轧钢和锻造等,另有机械制造和纺织(棉纺)工业等。近郊产褐煤。

扎戈尔斯克  1930年前称“谢尔吉耶夫”。俄罗斯莫斯科卫星城之一。在莫斯科市东北71公里处。人口11.2万(1985)。建于十四世纪四十年代,为俄罗斯民族手工艺中心。现代工业以光学仪器、电机、汽车配件和农机制造为主。有历史艺术博物馆、玩具博物馆和玩具研究所、十五至十八世纪的著名建筑群--谢尔吉耶夫寺院以及莫斯科宗教大学。为旅游胜地。

扎布哈朗特  即“乌里雅苏台”。

扎伊尔盆地  即“刚果盆地”。

扎金索斯岛  希腊爱奥尼亚群岛中的岛屿,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以西。面积402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西部为荒凉的石灰岩山地(海拔200-500米),有许多下沉山洞和陡立海崖,最高峰弗拉希奥纳斯海拔756米。中央为肥沃平原,东部有低丘。主要城市扎金索斯位于东岸。南岸海湾深曲、悬崖峻拔。公元前五世纪已见记载。1815年为英国保护地。1868年归属希腊,文化和经济发展较快。无核葡萄干为著名出口物,并产橄榄油、葡萄酒和鲜果等。多地震,尤以1514年、1893年、1953年和1971年四次大震,损失甚大,已大规模重建恢复。

扎格罗斯山脉  伊朗高原西南部的褶皱山脉。宽400-600公里,长2,000公里,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绝大部分位于伊朗西南部,几占伊朗面积的一半;一小部分在伊拉克、土耳其东境。可分为三部分。北段位于加兹温-哈马丹-克尔曼沙赫一线西北,由一系列台地与陷落盆地组成,最高峰为海拔4,821米的萨瓦兰山。主体部分由西北-东南走向的众多山脉组成,从加兹温-哈马丹-克尔曼沙赫一线伸展到霍尔木兹海峡,最高峰为海拔4,547米的扎尔德山。扎格罗斯山-称常专指此主体部分。第三部分在主体部分以东,与之平行,称为库赫鲁德山,有海拔4,000米以上高峰。扎格罗斯山系中的众多山间盆地为重要的农牧业与工业中心,有许多重要城市。山区为伊朗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

韦兰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城市。在尼亚加拉瀑布西南19公里处,距离美国纽约州的布法罗城仅32公里,韦兰运河在此经过。人口4.5万(1981)。周围是著名水果产地的贸易中心。1917年建市。工厂林立,主要生产钢铁、钢管、铸铁、橡胶制品、化学制品以及化肥等。

韦岛  印度尼西亚西北部岛屿。位于苏门答腊岛北端外,扼马六甲海峡西部出口要冲。长16公里,宽13公里。多丘陵,北部海岸线曲折。东北岸的沙璜是海港。全岛人口2万(1980)。

韦帕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矿业港口城镇。位于约克角半岛西岸,黑伊河及恩布利河河口,濒卡奔塔利亚湾。人口2,880。1955年在此发现巨大铝土矿藏。附近有金、锡、钨、云母等矿。铝土矿开采中心。

韦索  刚果北部边境城市,桑加区首府。在桑加河与其支流恩戈科河汇流处右岸,近喀麦隆边界。北部地区贸易、交通中心。附近有可可种植园。公路通布拉柴维尔、苏安凯。河运顺桑加河下通莫萨卡,上溯中非共和国的诺拉。有航空站。

韦提  坦桑尼亚港口。在奔巴岛北部。人口1.3万(1978)。周围是丁香集中种植区,所产丁香经此运往桑给巴尔加工和出口。附近有恩格齐 林场和木材厂。定期班轮来往于本岛诸港和桑给巴尔之间。

韦瓦克  一译“威瓦克”。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北部沿海城镇和港口,东塞皮克区首府。位于塞皮克河口以西120公里。人口2.2万(1984)。港湾优良。附近沿海地区以种植椰子为主,近海渔业发达。出口椰干。

韦巴湖  波兰第三大湖。在北部斯武普斯克省。紧靠波罗的海,仅以带状沙丘地相隔。略呈三角形,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最深6米。南面接纳韦巴河河水,在韦巴附近注入波罗的海。多鱼产。湖区辟为国家公园。

韦尔斯  奥地利中北部城市。位于东阿尔卑斯山麓、特劳恩河畔。人口5.1万(1981)。史前期即有人类居住,公元776年建城堡,十二世纪设市。工业有钢铁、农业机械、服装、医药、食品等。每年在此举行盛大的农业国际博览会。重要的铁路枢纽。有十三至十四世纪建的哥特式教堂、市政厅、古塔等古建筑。韦尔森荷兰西部城市,阿姆斯特丹的外港。临北海运河。人口6万(1981)。钢铁工业中心,还有化工、水泥、肥料、造纸等工业。渔港。建有韦尔森隧道,长1,200米,在海平面以下23米,通行火车和汽车,联系北海岸和阿姆斯特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破坏。战后重建,有1965年新建的大市政厅。

韦尔道  德国东部城市。属萨克森州。在普莱瑟河畔。人口2.1万。1304年建市。工业有纺织和纺织机械、汽车制造(载重汽车)、精密仪器、化学、家具等。有建于十八世纪的教堂。

韦尼雪  一译“维尼西厄”。在法国里昂市东南郊区。人口7.4万(1975)。曾为罗马统治者的别墅所在地。现有冶金、化纤、汽车制造等工业。

韦廷根  一译“维蒂恩格昂”。瑞士北部城镇。在阿尔高州、利马特河畔。人口2万,讲德语。工业有金属加工、棉纺织、制鞋和水力发电等。建于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的教堂以精巧的彩色玻璃窗和雕刻著名。

韦伯恩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城市。在里贾纳东南104公里,苏里斯河畔。人口9,500。1892年始有人定居,1913年建市。为附近小麦、石油产区的物资集散地。有电线、电缆、塑料管等工业。有飞机场。

韦洛尔  印度东南部城市,属泰米尔纳德邦。位于帕拉尔河畔。人口17.4万(1981)。原为一古城堡,现为交通要冲,班加罗尔-马德拉斯铁路和公路以及马德拉斯去喀拉拉邦铁路在此交会。农业区中心,农产品有水稻、花生等。有医科大学。

韦恩堡  美国印第安纳州东北部莫米河岸工商业城市。人口16.5万(1984),大市区38.2万(1980)。原是迈阿密印第安人居住地,十八世纪白人建要塞,1794年取名韦恩堡。五大湖与俄亥俄河间水上交通要地;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周围农牧业地区的中心,工商业发达。有电气机械、农业机械、汽车等工业。

韦塔岛  印度尼西亚东南部岛屿。位于班达海南部,南隔韦塔海峡与帝汶岛相望。东西长128公里,南北宽37公里,面积3,640平方公里。人口约1.1万。多险峻山地,沿海陡壁悬崖,少良港海湾。富热带森林。盛产海参和龟甲。主要城镇是东南岸的伊尔瓦基。

韦尔切利  意大利西北部城市,皮埃蒙德区韦尔切利省省会。在米兰以西56公里,临塞西亚河。人口5.2万(1981)。工业中心,以食品加工(面粉)、纺织(麻与人造纤维)与机械为主。灌溉农业区著名的稻米市场。铁路枢纽。有十三世纪的大教堂、珍藏古书的藏书楼与著名的绘画学校等。

韦尔科姆  南非城市。在奥兰治自由邦北部。人口18.5万(1983)。建于1947年。处于五十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金矿带中心。北面15公里处的奥登达尔斯勒斯是主要矿区。铁路通约翰内斯堡、开普敦。

韦尔维耶  比利时城市。在阿登高原的韦斯德勒河畔。人口5.6万(1981)。比利时重要的毛纺织业中心。还有皮革、造纸、化学、冶金等工业。有纺织学校。是欧洲大陆上第一台机械纺丝机的诞生地。

韦兰运河  在加拿大安大略湖和伊利湖之间。1829年开凿。二十世纪初因人口激增和工业发展需要而重加疏浚,于1932年完工。全长44.4公里,深8米,宽61米,从克伯尼港至威乐港共有8个水闸,可供较大轮船通行。货运以铁矿、小麦、煤、玉米、钢铁、大麦为主。

韦伦采湖  匈牙利中部湖泊。属费耶尔州。在布达佩斯西南约50公里处。长8公里,宽1.6公里,现面积不足27平方公里。深1-2米。湖面一半滋生芦苇。盛产鱼类。夏日水暖,宜于垂钓。为旅游和休憩地。北岸有韦伦采镇。

韦林格勒  保加利亚西南部城镇。位于西罗多彼山脉山凹中的盆地西部,海拔750-800米处。人口2.5万。1948年合并3个以矿泉著称的村落而建市。林业和森林化学工业中心。有木材加工、家具、麻制品和化学工业,并有著名松脂厂。附近有巴塔克水利工程系统。有著名的自流泉,部分供城市用水。为山区疗养中心。

韦特恩湖  瑞典第二大湖。位于瑞典中部偏南地区,介于延雪平和阿斯克松之间,呈东北-西南向延伸。长129公里,最宽处26公里,深118米,面积1912平方公里。湖水向东经穆塔拉河注入波罗的海。是耶塔运河组成部分。湖水以险流著称。湖内岛屿面积约25平方公里,有居民1,000多人;是古墓地,有十七世纪的城堡和教堂。

韦斯特蒙  一译“韦斯特芒特”。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市区中的一个城市。行政上是一个独立的市,但实际上为蒙特利尔的住宅城市。面积仅2.46平方公里。人口2万(1981),主要讲英语。原是一个村落,1873年建镇。1908年建市。有许多美丽的公园,还有学校和研究机构。

韦韦特南戈  危地马拉西部城市,韦韦特南戈省首府。在库丘马塔纳斯山脉(南侧的高原上,海拔1,890米。人口3.7万(1981)。古代印第安人城址。矿业中心和山地印第安人手工艺品的集市。附近开采铅、铜、银等矿藏。有面粉、纺织、制革、建筑材料等工业。公路枢纽。城北有玛雅文化遗迹。有飞机场。

韦尼格罗德  德国中部城市。在哈茨山北麓、霍尔特默河和齐利尔巴赫河汇流处。人口3.6万(1984)。1112年见于史籍。1229年建市。1267年参加“汉萨同盟”。铁路要站。工业以机械制造、化学和制药、铝制品、玻璃等为主。附近开采黄铁矿、石灰石。疗养地。有建于1213年的城堡(今为博物馆)和十五世纪的市政厅。

韦克斯福德  爱尔兰东南部城市,韦克斯福德郡首府。临大西洋的圣乔治海峡。人口1.1万(1981)。1317年建市。港口宽阔,但有大滩阻挡,1906年在罗斯莱尔开辟人工港,以铁路和本市连系。有农畜产品加工(如腌肉)和轻工业(如酿啤酒等)。捕捉鲑鱼等的渔业基地。多古堡及古修道院等建筑物。是旅游中心。

韦拉克鲁斯  ①墨西哥东部一州。临墨西哥湾。面积7.28万平方公里。人口621.5万(1990)。首府哈拉帕恩里克斯。东部为狭长沿海平原,海拔约100米,西部为东马德雷山脉,有帕帕洛阿潘等40多条河流注入墨西哥湾,沿海多沙洲、潟湖、珊瑚礁。平原气候湿热,年降水量1,500毫米;山区温和湿润。1824年设州。农牧业发达。农作物以甘蔗、玉米、水稻、咖啡、烟草和热带水果为主;饲养牛、猪和家禽。水产以大虾闻名。拥有图斯潘、波萨里卡等油田。有石油开采提炼和冶金、化学、纺织、食品、烟草、水泥等工业。主要城市还有奥里萨巴、利尔多瓦。②墨西哥东岸最大港市,工商业中心。位于墨西哥湾南部坎佩切湾西岸平原上,海拔15米。人口约30.5万(1980)。始建于1519年。战略重镇,历史名城,素有“东方门户”之称。有冶金、机械、造船、化学、石油加工、纺织、水泥、食品等工业。输出农、矿产品。铁路枢纽,国际航空中继站。

韦塔斯基温  加拿大艾伯塔省中南部城市,在省会埃德蒙顿南64公里。人口约9,600  (1981)。1906年始建。位于肥沃的农业地带。附近有石油开采,为新形成的货物集散地。有加拿大西部拓荒者博物馆。韦斯特林山德国西部莱茵片岩山脉的东南段,在兰河和齐格河之间。西起莱茵河右岸,向东延伸约80公里。主要由粘土质片岩和砂岩组成。最高点富克斯考滕山,海拔657米。多泥炭沼泽、灌木丛。矿藏有褐煤、铁、粘土矿。

韦斯特罗斯  瑞典东部城市,西曼兰省省会。滨梅拉伦湖和斯瓦特河口。人口11.8万(1982)。中世纪贸易、文化中心。重要的内陆湖港。电力工业中心。有机器、玻璃、木材等工业。建有水力发电厂。有十二世纪的城堡,哥特式大教堂。

韦斯特峡湾  挪威西北部峡湾,大陆与罗弗敦岛之间的水域,是挪威海伸入陆地的部分。长161公里,湾口宽80公里,向内陆渐变窄。主要汊湾有东北部的奥福特峡湾和东南的蒂斯峡湾。韦莱比特山脉南欧迪纳拉山脉的组成部分。在克罗地亚西岸,沿亚得里亚海伸延约160公里。最高峰瓦甘山海拔1,758米,在戈斯皮奇以西约21公里处。山势陡峻,紧逼海岸,山岭间只有少数羊肠小道。主要由石灰岩组成。多岩溶地貌。沿海有约128公里的狭长海峡和海湾。西与帕格等岛隔海相望。

韦斯特菲尔德  美国马萨诸塞州西南部城市。位于斯普林菲尔德西15公里。人口3.64万(1980)。1660年创建,1669年自斯普林菲尔德划分出来设镇,1920年设市。过去以制造滑车装置有名,现有自行车、锅炉、机械、造纸、预制住宅、卷烟等工业。韦斯特罗伦群岛 即“西奥伦群岛”。

韦斯特曼纳埃亚尔  ①冰岛西南海岸外的火山群岛。由14个小岛组成,面积约21平方公里。各岛海岸陡峭,海拔约300米,地面岩石裸露,很荒芜,唯一有居民的为赫马岛,亦为群岛中最大岛,长约6公里。经济以捕鳕鱼为主,并稍有耕作业。②冰岛西南海岸外韦斯特曼纳埃亚尔群岛上的城镇。位于群岛中唯一有居民的赫马岛上。人口4,657(1982)。渔业甚盛。有鱼类加工厂。

戈马  扎伊尔东部旅游城市。在基伍湖北岸,近卢旺达边界。人口约1.5万。海拔1,500米,气候温和。背山面湖,风景优美。北面维龙加火山群中的尼亚姆拉吉拉和尼拉贡戈活火山尤为壮观。西北面莫科托等湖野生动物丰富。附近有咖啡、茶叶、香蕉等种植园。公路通布卡武、布尼亚。有国际航空站。

戈巴  埃塞俄比亚城镇,巴莱省首府。在中南部高原上,贝累山北麓。海拔2,511米。人口2.3万(1984)。牲畜、皮革、蜂蜜、蜂蜡等的集散地。公路通亚的斯亚贝巴和吉尼尔。附近有温泉。

戈雷  埃塞俄比亚城镇。在西南部高原上,东南距季马150公里,有公路相通。海拔1,907米。原为伊路巴博省首府(现已南移默图)。重要咖啡市场。西南部地区部分咖啡在此集中、加工、分级后,经甘贝拉转苏丹出口。有航空站。

戈尔韦  爱尔兰西部港市,戈尔韦郡首府。在科里布湖通戈尔韦湾入口处。人口4.7万(1986)。旧市区仍保持十三世纪风格,新市区扩至滨海疗养地。是西部的经济中心。有农产和水产品加工、纤维、缝纫机、木材加工、机械制造等多种工业。渔业发达,以捕捞大西洋的鲱、鲑鱼为主。贸易和旅游业重要。天主教主教区,有1320年建造的圣尼乔斯拉大教堂。设有爱尔兰国立大学分院。

戈尔巴  一译“科尔巴”。印度中央邦东部矿业城镇。人口8.3万(1981)。在赖布尔东北170公里,有铁路支线与公路通默哈讷迪河畔的钱帕。附近有煤与铝土矿和大热电站。印度重要的煤矿区之一,煤和电力供应比莱钢铁厂和其他城镇。并有炼铝工业。

戈尔甘  (伊朗北部城市,位于厄尔布尔士山南麓。人口11.4万(1982)。旧称阿斯特拉巴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改今称。距里海东南岸的沙赫港37公里,有铁路相通,另有公路东至马什哈德。当地农产品的集散地,买卖柑橘、芝麻、烟草、亚麻、稻米。有地毯工业。

戈亚斯  巴西中部一州。面积64.2万平方公里。人口434.7万(1984)。首府戈亚尼亚。地处巴西高原中部,南部高地为亚马孙河、圣弗朗西斯科河、巴拉那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亚热带气候,年降水量1,700毫米,4-9月为旱季。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因开采黄金而殖民。1889年设州。经济以农牧业和矿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稻、玉米、豆类、棉花、咖啡等。南部牧养牛、羊和猪。巴西首要的钛矿、镍矿和结晶岩产地,还有金、锰、铬等矿产。有农牧产品加工业。南部交通方便,有铁路通圣保罗等沿海城市。

戈芝马  柬埔寨东南部城镇,湄公河东岸河港,西南距磅湛32公里。附近多硬木森林。公路交通便捷,北通桔井,南达金边。周围产棉花、烟草、玉米、花生等。有酿造厂。

戈佐岛  马耳他的第二大岛(次于马耳他岛)。位于地中海中。岛长14公里,宽7.2公里,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2.1万(1980)。有科尼卡尔山,多峭壁。土地肥沃,产水果、蔬菜、葡萄、牲畜,捕鱼业亦重要。农村花边业著名。主要城市维多利亚。古迹有甘蒂亚巨石神庙废址。

戈罗卡  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北部中央山脉北坡新兴的市镇。东部高地省区的行政中心。位于莱城西北约200公里,海拔1,560米。人口1.5万(1980)。附近有咖啡种植园。高地省商业中心。有锯木、砖瓦、屠宰和咖啡加工等工业。气候温和,为避暑游览胜地。

戈梅利  一译“哥美耳”。白俄罗斯城市, 戈梅利州首府。在第聂伯河左岸支流索日河畔。人口46.5万(1985)。1142年见于史籍。河港。铁路枢纽。青贮饲料收割机产量居全国首位,机床、电器、车辆、修理、泥炭机械制造及磷肥、玻璃生产亦重要。有综合大学、铁道学院等高校和建于十八至十九世纪的宫殿、教堂。

戈雷岛  西非塞内加尔沿海小岛。达喀尔港东南屏障,相距2,000余米。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火山岛,由玄武岩组成。1617年后曾相继被荷兰、法国占领。原是西非奴隶贸易据点之一,留有奴隶关押所、古城堡和炮台遗址。旅游胜地。

戈巴比斯  纳米比亚东部城镇。位于卡拉哈里沙漠西北缘,濒黑诺索布干河。人口约5,500。紫羔皮贸易市场。铁路支线终点站,通温得和克。

戈尔甘河  伊朗北部河流。发源于阿拉山,向西注入里海东南部。长约300公里。上、中游有许多发源于厄尔布尔士山东段的小河作为支流。是伊朗北部的重要灌溉水源。

戈尔菲托  哥斯达黎加蓬塔雷纳斯省港市。在太平洋杜尔塞湾东岸,西北距科尔特斯港64公里。人口3万(1983)。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内地香蕉种植园的输出港,吞吐量占全国对外贸易的五分之一。铁路通科尔特斯港和巴拿马公路连接泛美公路,有飞机场。

戈兰高地  叙利亚最西南部的高地,位于约旦河谷地东侧。东到鲁加德涸河,南到耶尔穆克河,北到赫尔蒙山的东坡。最高点海拔2,724米,位于赫尔蒙山坡上。北部地区为牧场,南部有农田。1967年的中东战争中被以色列侵占。

戈亚尼亚  巴西中部现代化城市,戈亚斯州首府。位于巴西高原梅亚蓬蒂河谷地,海拔760米。东北距巴西利亚180公里。人口70.3万(1980)。1933-1937年按规划设计建设,1942年取代戈亚斯成为州首府。周围农牧业和矿业区产品的贸易中心。有农牧产品加工业和建筑业。公路交通枢纽,铁路通圣保罗。全市分三个区:中央区为商业区,北区为工业区,南区为住宅区。城西为绿化的娱乐场所。

戈里齐亚  意大利东北部城市,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区戈里齐亚省省会。临伊松佐河,南距的里雅斯特44公里。人口4.5万。原属奥地利,1919年归属意大利。战略要地。工业有棉纺织、铸造、化学、木材、纺织、机械与水泥等。有教堂、古城堡等建筑。戈纳夫岛海地岛屿。在太子港西北戈纳夫湾内。岛长56公里,宽12公里,面积743平方公里。人口约2.7万。全岛多山,最高点海拔700米。主要由珊瑚石灰岩构成,东南部有第三纪沉积岩。年降水量800毫米。经济以渔业为主,只有少量农业,主产玉米、豆类、剑麻等,饲养猪和牛。

戈纳夫湾  海地西岸加勒比海的海湾。在圣尼古拉半岛和蒂布龙半岛之间。湾口最宽处达165公里,湾内有戈纳夫等岛,阿蒂博尼特河等注入。主要港口有太子港、圣马克和戈纳伊夫。

戈纳伊夫  海地共和国西岸港市,阿蒂博尼特省首府。位于戈纳夫湾东北岸,东南距太子港110公里。人口3.4万(1982)。1804年1月1日在此宣布海地共和国独立。阿蒂博尼特平原区商业中心和集散地。港湾优良,主要输出咖啡、蔗糖、香蕉、棉花、木材等。交通枢纽,铁路通埃纳里;公路南通太子港,北达海地角。

戈拉布德  一译“科拉普特”。印度奥里萨邦南部城市。在萨巴里河上游左岸。以林产品为主,有铁路枕木、虫胶、竹制品和碾米、面粉工业,还有印刷厂。

戈特霍布  一译“戈德霍普”。格陵兰首府和最大城市。位于格陵兰岛西南岸,濒临大西洋。人口约9,000(1980)。早在九至十五世纪即为挪威的殖民据点。丹麦人于1721年在此建居民点。设有行政机关、学校、气象台、无线电台等,郊外有飞机场。附近港湾不封冻,有利于经济发展,有石油储存站。以捕鱼和鱼产加工为主。

戈梅拉岛  在北大西洋加那利群岛中,属西班牙圣克鲁斯-特内里费省。东距特内里费岛32公里。面积约380平方公里。人口2.4万(1981)。火山岛。地势崎岖,最高点海拔1,482米。气候温和干燥。农业集中谷地,引山溪灌溉,产香蕉、蔬菜、葡萄、谷物、烟叶、水果等。产腌鱼。

戈斯福德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部城镇。位于布罗肯湾北岸,悉尼东北50公里。人口7.3万(包括沃伊沃伊,1976)。为悉尼市郊区,附近综合性农产区。柑橘类水果种植中心,有水果加工、奶制品等工业。布里斯班水湾游览地中心。

戈德亚姆  一译“科特亚姆”。印度喀拉拉邦南部城市。在文巴纳德湖东南侧。人口6.4万(1981)。公路与铁路交通方便。附近盛产水稻、椰子、荳蔻、茶、胡椒、木薯等。工业以水泥、橡胶及化学制品为主。

戈龙戈萨山  莫桑比克中部山地。东南距贝拉180公里。由火山活动形成,孤立耸峙于中部高原上,海拔1,868米。连同周围地区辟为戈龙戈萨国家公园,是全国最大的野生动物园,占地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多狮、斑马、象、羚羊、河马、野牛、豹等动物。

戈尔哈布尔  一译“科拉普尔”。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南部城市。人口35.1万(1981)。重要的甘蔗、烟草集中地。制糖工业发达,还有棉纺织业与皮革加工业。附近开采铁锰矿。城南有希瓦吉大学。曾以宫殿、寺庙著名。

戈尔洛夫卡  乌克兰中部顿涅茨克州城市。在北顿涅茨-顿巴斯运河畔,西南距顿涅茨克45公里。人口34.2万(1985)。建于1867年。1932年设市。公路和铁路枢纽。顿巴斯重工业中心之一,以煤炭采选、炼焦、化学和机械制造为主。次为建材工业。

戈达瓦里河  一译“哥达瓦里河”。印度德干半岛中部河流。导源西高止山北段东侧,东南流,入孟加拉湾。全长1,450公里,流域面积28万平方公里。上游支流众多,左岸支流多且长,有本根加河、瓦尔德河、韦恩根加河等,右岸仅曼吉拉河较重要。干季河水枯浅,有的断流。建有水库。拉贾蒙德里以下构成三角洲,河口段与克里希纳河口三角洲相连,构成复合三角洲。

戈勒克布尔  一译“戈拉克普尔”。印度北方邦东北部城市,在拉布蒂河左岸。人口30.6万(1981)。交通枢纽,是与尼泊尔交通联系的中心之一。铁路枢纽,有航空站。谷物、甘蔗、黄麻贸易甚盛。有大型铁路工厂与具有全国规模的化肥厂,还有机械、制糖、棉纺织、食品加工等工业。

戈斯蒂瓦尔  马其顿共和国北部城市,在首都斯科普里西北48公里处的瓦尔达河畔。人口10.1万(1981)。农、畜产品以及木材的集散中心。手工业发达。

戈尔诺普利河   一译“卡尔纳普利河”。孟加拉国东南部河流。源于缅甸的若开山脉,向南和西南,穿过吉大港丘陵,在吉大港以南16公里处注入孟加拉湾。长270公里。多峡谷和险滩,上游卡普泰村建有戈尔诺普利水库,下游河道宽200-330米。海轮由河口可进入吉大港。河口平均流量4,560米2/秒。

戈尔诺普利水库  一译“卡尔纳普利水库”。孟加拉国最大水库。在东南部戈尔诺普利河上游的卡普泰村。为灌溉、发电、航运综合工程。1962年建成。面积658平方公里,坝长640米,高40米,溢洪道长227米,可灌溉40万公顷土地,发电能力12万千瓦。

戈壁阿尔泰山脉  在蒙古的中南部,阿尔泰山脉向东南延伸部分,格奇格奈山脉以南的地段。由几条被宽广河谷切割的山脉组成。长500公里,一般海拔在1,500-2,500米之间。地势向东南逐渐下降,山坡较缓。最高峰伊赫博格山海拔3,790米。气候干燥,河流稀少。有些草地可供放牧。

戈尔诺-阿尔泰斯克  旧名“乌拉拉”、“奥伊罗特-图拉”(1932-1948年)。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南部城市,阿尔泰边疆区戈尔诺-阿尔泰自治州首府。在鄂毕河上游卡通河及其支流迈马河汇流处附近。人口3.8万。建于十九世纪初。距比斯克火车站及河港96公里。公路枢纽。有肉类加工、窗帘、家具、制鞋、电气仪表及钢筋混凝土制品等工厂。

戈拉尔戈德菲尔兹  一译“科拉尔戈尔菲尔兹”、“科拉尔金矿区”。印度南部矿业城市。在卡纳塔克邦东南。有铁路通班加罗尔。人口4.3万,包括金矿区则为11.9万。市西8公里有科拉尔金矿区,为印度最大的采金地,产量约占全国65%以上。是世界最深的金矿区之一(深达3,000米以下)。近年产量在减少中。

瓦乌 苏丹南部城市,加扎勒河省首府。在朱尔河左岸。人口11.6万(1980)。棉花、花生、芝麻、牲畜集散地。有罐头食品、榨油、酿酒、麻袋等工厂。重要交通枢纽站,朱尔河航运起点,铁路通喀土穆,公路四达,有航空站。

瓦尔  法国东南部的省。南临地中海。面积5,973平方公里。人口70.8万(1982)。首府土伦。除河谷和沿海地带外,均为山地丘陵。森林占全省面积的一半。高原谷地种植葡萄等果树,北部高地发展灌溉农业,种植水果和蔬菜。花卉生产著名。重要的铝土矿产地。有葡萄酒酿造及兵工厂、金属制造、化学等工业。海岸曲折,土伦是著名的军港和商港。冬季温和,夏季晴朗。有海滨浴场,著名的旅游胜地。

瓦达  中非共和国东北部城镇。在科托河支流皮皮河峡谷右岸,扼东北高原交通要冲。公路南通布里亚、班达,北通比劳。附近产金刚石。有航空站。

瓦城  加纳西北部城镇。在培马利西北184公里。附近农牧区所产牛油果、玉米、皮毛等在此集散。有航空站。

瓦茨  匈牙利北部城市。在多瑙河左岸,南距布达佩斯30.4公里。人口3.5万(1984)。建于罗马时代。铁路枢纽、河港。商业中心。有金属板镀锌、照相用品、暖器装置、测量仪器、家具、纺织等制造业,还有电子、造船、水泥等工业。城内有十八世纪大教堂。夏季旅游胜地。

瓦萨  1917年前称“尼古拉城”。芬兰西部瓦萨省省会。在波的尼亚湾畔,东南距赫尔辛基354公里。人口5.4万(1981),几乎有一半人操瑞典语。建于1606年,1852年为火焚毁。1860年重建。海港,输出木材和原料,有定期班船去瑞典。铁路终点。航空站。有渔业。工业有木材,棉布、针织和面粉等。

瓦什姆  沙特阿拉伯内志高原东部的地区,属利雅得埃米尔区。为一绿洲群,南北长约160公里,东西宽约145公里。共有20个居民点,以舍格拉为首府。

瓦布耶  旧称“布罗德里克瀑布城”。肯尼亚西部城镇,南距卡卡梅加35公里。棉花、花生、玉米集散地。附近有埃尔贡火山天然林及埃尔多雷特、图尔博等处人工林。建有大型纸浆与造纸工厂。蒙巴萨-乌干达铁路干线经此。瓦尔纳1949-1957年曾名“斯大林城”。保加利亚东北部城市、全国最大海港。瓦尔纳州首府。临黑海瓦尔纳湾北岸。人口29.5万(1983)。公元前572年色雷斯人在此建奥德索斯城。长期为商业要镇和海军基地。1899年瓦尔纳-普列文-索非亚铁路通车,港口扩大。与乌克兰敖德萨通轮渡。工业有造船、机器(内燃机)制造、纺织、面粉、食品加工等。输出以牲畜、谷物和食品为大宗。捕鱼和鱼类加工业发达。有博物馆、海洋和水产科学研究所与海军学校。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有海滨浴场和疗养地。

瓦尔河  南非奥兰治河的北支流。发源于德拉肯斯山脉西坡,西南流,在金伯利西南注入奥兰治河。全长680公里。纳沃尔赫河、哈茨河等支流。河水用于向威特沃特斯兰德地区工矿业城镇供水和灌溉。河上建有水库,最大的是弗里尼欣以东的法尔水库。

瓦尔德  挪威东北城镇。位于瓦兰格湾北、巴伦支海中的瓦尔德于岛上。不冻港。渔业中心。曾是同俄国和芬兰进行贸易的要地之一。1893年南森于此开始北极探险,1896年重返于此。

瓦西特  伊拉克东部一省。面积17,308平方公里。人口56.5万(1987)。省会库特。大部为平原,底格里斯河自西而东横贯中部,为一重要灌溉农业省,主要农产品有椰枣、小米和稻米。

瓦列沃  南斯拉夫城市。在塞尔维亚西部,贝尔格莱德西南72公里的铁路线上。人口2.8万。有金属加工、制革、木材加工、食品等工业。

瓦列霍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部的城市。曾一度是州的首府。在圣弗朗西斯科东北40公里处。人口8万(1980)。以果树栽培和饲养牲畜为主。美国西岸最老和最大的海军造船厂设此。

瓦伊河  英国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中威尔士高地,普林利蒙山东麓。长210公里。东南流,绕布莱克山北麓进入英格兰境,至赫里福德附近转向南流,注入布里斯托尔湾。产鲑鱼。沿河主要城市有比尔斯韦尔斯、赫里福德、罗斯)、蒙茅斯等。瓦米河坦桑尼亚东部河流。发源于基洛萨以北的滕迪戈沼泽,向东北转东流208公里,在萨达尼注入印度洋桑给巴尔海峡。最大支流基尼亚松圭河。流域总面积4.15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大部为高原;中下游有几处狭窄平原,旱涝频繁,交通不便,人烟稀少。

瓦杜兹  列支敦士登公国首都。在莱茵河上游谷地中。人口4,980(1982)。1322年首见记载,1499年在战争中被毁。1905-1916年按十六世纪风格重建。有葡萄酒酿造和纺织等工业。以印刷精美的邮票著称。有著名的邮政博物馆与美术馆。旅游业中心。

瓦努科  秘鲁中部城市,瓦努科省首府。位于瓦亚加河上游左岸一凉爽干燥的山间盆地内,海拔1,912米。人口5.3万(1981)。原城于1539年建在今城西56公里处,后迁至现址。殖民时期以传教活动和反殖民统治斗争闻名。周围地区农产品的贸易中心;有轧棉、制糖、纺织、食品等工业。城内有古教堂和大学,附近有古迹,为游览地。利马-普卡尔帕公路通过。

瓦拉塔  毛里塔尼亚东南部城镇。在阿瓦纳沙漠西南,瓦拉塔陡崖下。人口约1,300。附近是考古重点地区之一,发掘出史前石器、动物骨胳、壁画以及完整的古代城廓遗址。

瓦胡岛  夏威夷群岛中第三大岛,美国夏威夷州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面积1,554平方公里。人口76.3万(1980)。全州80%的人口集中于此。火山岛,岛上有两条东南-西北走向的山脉,群峰耸立,最高点达1,228米。海岸曲折,但沿岸多珊瑚礁。火奴鲁鲁在其南岸,是州首府所在地。岛上盛产甘蔗、菠萝、香蕉等。工业有制糖、水果罐头、水泥、钢筋、炼铝、服装等。旅游业发达。西部的珍珠港是美国在太平洋的重要海空军基地。岛上建有波利尼西亚文化中心。

瓦哈卡  ① 墨西哥东南部一州。南临太平洋。面积9.54万平方公里。人口302.2万(1990),以印第安人为主。首府瓦哈卡。大部为海拔2,000米左右的南马德雷山脉和高原,仅东北部和南部有平原。热带山地气候,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产玉米、烟草、甘蔗、热带水果和牛羊。有金、银、锑、石油等矿产,工业以纺织、食品为主。有著名的印第安人米斯特克-萨波特克文化遗址*米特拉和蒙特阿尔万。交通不便。主要城市还有商港萨利纳克鲁斯。②全称“瓦哈卡德华雷斯”。墨西哥南部城市,瓦哈卡州首府。位于阿托亚克河畔,海拔1,546米。人口15.7万(1980)。始建于1486年。南部农牧区和矿区的贸易中心。有面粉、榨油、纺织等工业,手工业较发达,尤以毛毡斗篷、珠宝首饰著称。著名印第安人总统华雷斯的故乡。多殖民时期建筑,附近有米斯特克人和萨波特克人的古文化遗址,为旅游胜地。有华雷斯自治大学。

瓦埃勒  一译“瓦伊勒”。丹麦日德兰半岛东部的城市和港口。在瓦埃勒湾顶部,东北距奥胡斯64公里。人口4.3万(1982)。城建于中世纪。工商业中心。铁路枢纽。输出畜产品。有造船、机器制造、纺织、铸铁等工业,渔业发达。有圣尼古拉依教堂(十三世纪建)。西北14公里有十世纪时的国王及王后陵墓。

瓦莱塔  马耳他首都和政治、经济中心。全国最大的港口、国际航空线要站。在马耳他岛东北岸。人口1.4万(1983)。位于狭长半岛的顶端,两个天然良港之间,市区在谢贝拉斯山麓地带,街市成格状布局。1566年建城。1798年为法军占领,1800年为英国占领,1814年后为英国在地中海海军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严重破坏。战后修复。1964年马耳他独立后定为首都,城市扩建。海军基地转作商港。造船和修船业发达。是地中海大转口贸易中心之一。有圣约翰大教堂、骑士团团长宫、马耳他国立图书馆、美术博物馆等建筑。游览业甚盛。

瓦朗斯  法国东南部城市,德龙省首府。位于罗讷河左岸。人口6.6万,包括郊区10.4万(1982)。繁盛的水果和蔬菜贸易市场。铁路枢纽。有罐头食品工业,还有精密机械、农业机械以及首饰业等。

瓦普岛  太平洋东南部马克萨斯群岛中部岛屿。位于努库希瓦岛以南37公里。马克萨斯群岛中人口最多的岛屿。岛长14.5公里,宽13公里。人口1,590。东北部的哈卡哈乌是主要居民点,人口1,000。有石像等古迹。产椰子。

瓦雷泽  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山麓城市,近瓦雷泽湖。人口9万(1983)。有飞机、铸铁、食品、造纸与皮革等工业。有铁路通米兰。著名的旅游中心,有教堂、钟楼等十七世纪建筑艺术。

瓦赫兰  亦名“奥兰”。阿尔及利亚第二大城和海港,瓦赫兰省省会。在地中海瓦赫兰湾南岸。人口89万(1984)。建于公元十世纪。是中世纪商业中心。有石油化工、造船、纺织、酿酒等工业。港口输出石油制品、葡萄酒、早春蔬菜、阿尔法草、皮革等。铁路东通阿尔及尔,西通摩洛哥。输气管通哈西鲁迈勒气田。有1965年创办的瓦赫兰大学。

瓦赫河  一泽“发格河”。多瑙河左支流。由源出西喀尔巴阡山脉的黑瓦赫河和白瓦赫河汇流而成,曲折流经斯洛伐克西部山地,下游经多瑙河中游平原,在科马尔诺附近汇入多瑙河。长433公里。流域面积1.96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52米2/秒。用于供水、灌溉和发电。建有梯级水电站。上游可流送木材,下游塞雷德以下可通航。沿岸主要城市日利纳。

瓦德瑟  挪威北部海港。滨巴伦支海的瓦朗厄尔峡湾。人口5,995(1983),部分是芬兰人。因暖流所经,为不冻港。渔业发达,是驯鹿皮、肉交易场所。有鱼油和鸟粪肥加工工业。

瓦尔格拉  阿尔及利亚中部城镇,绿洲省省会。北距图古尔特144公里。人口4.2万(1977)。建于十世纪。曾是法军哨所。重要农产品集散中心。周围绿洲以出产优质椰枣出名,还产蔬菜、水果等。有地毯织造、篮篓编织业。公路枢纽,通北部沿海和南部诸绿洲。有撒哈拉博物馆。

瓦尔塔河  欧洲奥得河最大支流,流贯波兰中西部。源出卡托维兹省东北部,东南-西北流,经大波兰平原,在科斯琴注入奥得河。全长808公里,流域面积5.4万平方公里。自科宁以下407公里可通航,并借戈普沃-瓦尔塔运河经支流诺泰茨河与维斯瓦河相通。沿岸主要城市有琴斯托霍瓦、波兹南等。

瓦尼诺港  俄罗斯太平洋岸港口。在鞑靼海峡瓦尼诺湾西北岸,南距苏维埃港约10公里。贝阿铁路的终点。冬季结冰不厚,借助破冰船可全年通航。人口1.6万。建于1944年。重要的木材出口港,大陆同萨哈林岛(库页岛)和干岛群岛间客、货运的转运港。1979年货物吞吐量约900万吨。主要出口木材。同萨哈林岛(库页岛)的霍尔姆斯克间有长150海里的复线火车轮渡。

瓦加杜古  布基纳法索首都和最大城市。在国境中部。人口约68万(1991)。建于十五世纪,曾为莫西王国都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机械修配、轧棉、制革、碾米、啤酒、制鞋等小型工厂。花生、棉花、畜产贸易甚盛。铁路西南通阿比让(科特迪瓦),是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公路通国内主要城镇和加纳、多哥等邻国。有国际航空站。有莫西王莫尔霍·纳巴的故宫、博物馆和高等学校。

瓦休甘河  鄂毕河左支流。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源自瓦休甘沼泽,在卡尔加索克镇以下11公里处注入鄂毕河的汊河。长1,082公里,流域面积6.18万平方公里。沿岸地势低平,沼泽广布,有宽广的河漫滩,下游多岛屿浅滩。主要支流奇扎普卡河。河口附近年平均流量345米2/秒。11月至翌年5月封冻,结冰期5-6个月。格拉勃措维镇以下有886公里可通航小船。流城内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瓦希古亚  布基纳法索西北部城市,北方省首府。人口3.4万(1980)。西北部畜牧和商业中心。附近还产牛油果、高粱、粟、花生。公路南通瓦加杜古,北通邻国马里。

瓦罕走廊  阿富汗东北部的狭长领土。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东端与中国接界,北面以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与塔吉克斯坦为界,南面以兴都库什山山脊与巴基斯坦为界。为1895-1896年英俄两国划出的“缓冲”地带。

瓦努阿岛  西南太平洋斐济第二大岛。在南纬16°33′、东经179°15′。维提岛东北30公里处。陆地面积5,556平方公里。人口10.6万。火山岛。岛上多山地、瀑布、温泉。主要河流为西北恩德雷凯蒂河,椰子生产中心,还产甘蔗。主要城镇兰巴萨。东部和南端各有一飞机场。

瓦努阿图  原称“新赫布里底”。西南太平洋的岛国。在南纬12°-21°、东经166°-171°之间。由圣埃斯皮里图、马勒库拉、埃法特、埃罗芒加和塔纳等12个大岛和70多个小岛组成。陆地面积11,880平方公里。人口14.3万(1989),主要为新赫布里底人,讲皮钦语。首都维拉港。大部为火山岛,火山活动频繁。属热带雨林气候,年降雨量2,300毫米以上。有锰、镍等矿藏。1878年被英、法两国宣布为中立地,1887年设联合军委会管理,1906年起成为英、法共管地。1980年7月30日独立,称瓦努阿图共和国。有大规模椰子种植园,还产可可、咖啡、香蕉及白檀、乌木等珍贵木材。捕鱼业较发达。椰干、冻鱼和锰是三大出口物资。

瓦英阿普  一译“哇英加普”。印度尼西亚松巴岛东北端良港。临萨武海。人口约1.3万。优良锚地,船舶可全年停靠,有定期班船与国内各港通航。有飞机场。是松巴岛良种马的主要输出港。

瓦拉日丁  克罗地亚北部城市。在德拉瓦河畔,西南距萨格勒布约60公里。人口3.4万。铁路要站。工业有纺织、皮革加工、金属加工等。葡萄种植区商业中心。特产火鸡。有古老教堂和现为博物馆的城堡。城东南13公里的瓦拉日丁-托累斯为疗养地。

瓦拉纳西  旧名“贝拿勒斯”。1957年改今名。印度北方邦东南部城市,在恒河中游新月形曲流段左岸。人口连郊区79.4万(1981)。著名的印度教圣地,有庙宇1,500座以上,金庙为印度教重要庙宇,伊斯兰教有奥朗则布大清真寺。每年朝拜和下恒河沐浴者达二、三百万人。市西北10公里的鹿野苑,据传是释迦牟尼首次讲道处。1882年建成恒河第一座桥梁后,商业更形发达。文化中心,印度大学设此。铁路、公路与河道的交通枢纽,有航空站。丝绸、刺绣、地毯、铜器和金属细工等手工艺品均驰名于世。工业有棉纺织、碾米、榨油、皮革和机械、电机、化学、水泥等厂,内燃机车厂具有全国意义。

瓦朗加尔  印度安得拉邦北部城市。与德里、马德拉斯和海得拉巴有铁路联系。人口33.6万(1981)。始建于八世纪。交通和商业重要,农产品集散地。有棉织、制革、榨油等工业,还有羊毛地毯编织。中世纪建筑的千柱庙,吸引大量游客。有工程学院、医学院。旧城哈南孔达有希瓦庙废墟。

瓦斯卢伊  罗马尼亚东部城市。瓦斯卢伊县首府。在锡雷特河支流伯尔拉德河畔,北距雅西约60公里。人口5.7万(1983)。1475年摩尔多瓦公国斯特凡大公曾率领4万军队,在此击溃12万土耳其军队。铁路要站。有食品加工、服装、砖瓦等工厂。有十五世纪的王宫遗址和教堂、斯特凡大公纪念像。

瓦瓦乌群岛  太平洋南部汤加王国北部岛群。由瓦瓦乌等34个岛屿组成,陆地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1.6万(1980)。其中瓦瓦乌岛最大,陆地面积89平方公里,人口1.3万。南部的内亚富是群岛行政中心,汤加第二大港。岛上多石灰岩溶洞,其中一个洞高30米,周长60多米。

瓦乌布日赫  波兰西南部城市,瓦乌布日赫省首府。在苏台德山北麓,距波、捷克边境约20公里。人口13.8万(1984)。下西里西亚煤田中心,波兰苏台德地区最大工业中心。以采煤和炼焦为主,并有电力、炼钢、机械制造、化学、玻璃、陶瓷等多种工业。波兰西南地区的铁路、公路枢纽。近郊有山地疗养所。

瓦尔代丘陵  在俄罗斯西北部,为伏尔加河上源同西德维纳河及伊尔门湖的分水岭。由瓦尔代、奥斯塔什科夫和维什涅沃洛茨克三岗丘组成,长600余公里。西北坡较陡,东南坡平缓。一般海拔150-250米,最高点343米,为茨纳河  源地。矿藏有煤、泥炭。受第四纪冰川作用,丘陵、谷地相间,多沼泽、湖泊。为旅游区之一。瓦尔达尔河巴尔干半岛南部河流。源于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边境的萨尔山东坡,先北流经马其顿北部,后折向东南,经斯科普里、铁托韦莱斯,入希腊国境南流注入爱琴海萨洛尼卡湾。全长420公里,大部分在马其顿境内。流域面积2.84万平方公里。下游年平均流量151米2/秒。河谷沿大断裂带发育,峡谷深陷,北连摩拉瓦河谷,为巴尔干半岛南北交通孔道之一。上游水流急湍,富水力。中游河谷地带盛产棉花、稻、葡萄和蔬菜。沿岸主要城市有斯科普里、铁托韦莱斯。

瓦尔讷明德  德国东北部罗斯托克市外港,行政上隶属于罗斯托克市。在波罗的海南岸瓦尔诺河河口,距罗斯托克11公里。十三世纪建港。同丹麦法尔斯特岛的盖瑟之间有铁路轮渡相通。有造船厂和鱼类加工厂。海滨疗养地。

瓦尔迪维亚  智利中南部城市,湖区瓦尔迪维亚省首府。位于瓦尔迪维亚河畔,西距太平洋18公里。人口10.2万(1982)。始建于1552年。十九世纪中叶大批德国移民进入后开始发展。富饶农牧业区的贸易和工业中心。有食品、木材加工、造船、制糖、酿酒、制鞋等工业。进出口通过河口的科拉尔港。河心有小岛,景色秀丽,旅游业甚盛。

瓦尔帕莱索  南美洲太平洋岸重要海港,智利阿空加瓜区和瓦尔帕莱索省首府。位于瓦尔帕莱索湾南岸,东南距圣地亚哥约130公里。人口27.6万(1982)。始建于1536年。屡遭海盗、风暴、大火、地震毁坏,现市区大多为1906年地震后重建;1971年又遭地震破坏。港湾开阔,筑有坚固的防波堤以及现代化的港口设施。智利最大贸易港,其中输入占全国进口总值的半数以上。工业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有纺织、金属加工、化工、炼油、制糖、服装、制革、油漆等。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为旅游胜地。设有大学和博物馆。横贯安第斯山国际铁路的西部终端站,与首都有电气火车相通。

瓦尼科罗岛  西南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东部岛屿。在恩德尼岛东南120公里。岛长48公里,宽16公里。火山岛,有熔岩流动的痕迹。产椰子、考里松等。

瓦休甘沼泽  又名“瓦休甘平原”。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额尔齐斯河同鄂毕河之间。南界为巴拉宾草原。地势低平,大部海拔40-60米,最高点166米。河流众多,排水不畅。湖沼广布,占总面积的48%。南部及高地有森林(云杉、冷杉、松、桦等)。石油、天然气和铁矿资源丰富。鄂毕河沿岸为秋明油田区的一部分。

瓦伊加奇岛  北冰洋沿岸俄罗斯岛屿。在巴伦支海和喀拉海间。南隔尤戈尔斯基海峡(长40公里,宽3-16公里,深13-40米)与大陆相望,北以喀拉海峡与新地岛相对。属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涅涅茨自治区。面积3,383平方公里。中部为两条平行的、海拔140-170米的低山,四周地势低平,多湖沼。属北极苔原带。有少量涅涅茨人,以渔猎为生。

瓦伊图普岛  太平洋中西部岛国图瓦卢最大岛屿。位于南纬7°28′,东经178°41′。面积5.6平方公里。南、北各有一礁湖,可停靠小船。人口1,270。瓦利斯群岛太平洋中南部岛群,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的一部分。位于南纬13°17′,西经176°10′。由乌韦阿岛和22个小岛组成,陆地面积159平方公里。人口8,084(1985)。火山岛,周围珊瑚礁环绕。首府马塔乌图在岛的东岸。1842年被法国占领。1959年改为法国海外领地。产椰子和木材。

瓦迪哈勒法  苏丹北部边境城市。在尼罗河右岸。喀土穆纵贯铁路终点站和重要河港;苏丹、埃及间物资交流大部经此。人口1.1万。牲畜、棉花、水果、椰枣、谷物等贸易甚盛。有铁路工场和金属加工、制革等小型工业。纳赛尔湖(水库)兴建后,部分城址遭淹没,已在旧港南数公里处建设新港。河西有瓦迪哈勒法古城,寺院建筑辉煌,今已废。

瓦隆布罗萨  意大利中北部村镇。位于普拉托马尼奥山北坡,西北距佛罗伦萨25公里。建于十一世纪。著名的修道院所在地和避暑胜地。

瓦德迈达尼  苏丹城市,杰济拉省首府。在青尼罗河下游左岸。人口14.1万(1983)。森纳尔水库灌区重镇;棉花、阿拉伯树胶、花生、谷物集散中心。有轧棉、榨油等小型工业。附近有水稻试验农场。铁路通喀土穆。

瓦拉几亚公国  古国名。今罗马尼亚瓦拉几亚。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北,摩尔多瓦之南,东濒黑海,介于喀尔巴阡山和多瑙河之间。1324年当地居民打败匈牙利人后取得独立,建立公国。1411年,沦为奥斯曼帝国藩属。1859年和摩尔多瓦合并为多瑙公国。1861年,称罗马尼亚公国,宗主权仍属土耳其。1878年俄土战争后根据《柏林条约》取得独立,于1881年成为罗马尼亚王国。

瓦拉几亚平原  亦称“多瑙河下游平原”。在罗马尼亚南部。北至喀尔巴阡山前地带,南至多瑙河,南北宽约120公里,东西长达400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约从200米逐渐降至10米。温和大陆性气候。多瑙河支流奥尔特河、雅洛米察河等流经。多肥沃黑土和栗钙土。重要农业区,种植玉米、小麦、向日葵、甜菜、葡萄、水果等。盛产石油。重要城市有布加勒斯特、普洛耶什蒂和克拉约瓦等。

瓦朗厄尔峡湾  一译“瓦兰格尔峡湾”。北欧东北部峡湾,是北冰洋巴伦支海深入内陆的水域,大部分在挪威东北境,其东南一角则滨俄罗斯的科拉半岛。长79公里,宽约5-56公里。湾北岸有瓦德瑟(挪威),南岸有佩琴加(俄)。

瓦斯卡兰雪山  秘鲁的死火山。西科迪勒拉山脉的布兰卡山脉的主峰。海拔6,768米,为秘鲁境内最高峰。山顶终年积雪,并有冰川。1908年首次被登上顶峰。1962年发生雪崩,数村镇被埋,死3,500人;1970年的强地震再次引起雪崩,使兰拉伊尔卡和永盖等十多个村镇受害,数万人罹难。登山及游览胜地。

瓦西里升天教堂  旧译“瓦西里布拉仁教堂”。俄罗斯最著名的教堂和建筑古迹之一。在莫斯科红场的南部。1553-1554年为纪念伊凡四世战胜喀山汗国而建(由7个木制小教堂组成)。1555-1561年改建为9个石制教堂,造型别致,多奇异雕刻,主台柱高57米,为当时莫斯科最高建筑。现为俄罗斯国立历史博物馆分馆。

瓦科阿-菲尼克斯  印度洋西部岛国毛里求斯的城市。在毛里求斯岛中部,由瓦科阿、菲尼克斯两城不断扩大联结而成。人口5.6万(1985)。公路中心,分别通路易港、卡特勒博尔纳和居尔皮普。有制糖厂和制造公共汽车、卡车车身的工厂。

瓦拉达里斯州长市  巴西东南部米纳斯吉拉斯州城市。位于多塞河左岸,西南距贝洛奥里藏特240公里。海拔166米。人口17.4万(1980)。1937年设市,1939年以前称菲格拉。农牧产品的贸易中心。有锯木、制糖、制革、榨油、肉类加工等工业。附近开采云母和绿玉。巴西最著名的宝石贸易中心之一。交通枢纽,贝洛奥里藏特至维多利亚铁路和里约热内卢至萨尔瓦多公路的中途站。有飞机场。多塞河航运的终点港。

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  太平洋中南部岛群。在斐济和萨摩亚群岛之间。由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组成,陆地面积约153平方公里。人口13,600(1986)。首府马塔乌图,人口560。1842年和1888年先后被法国占领,沦为保护地。1959年改为法国海外领地。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6℃,年平均降雨量约2,000毫米。产椰子、芋头、木材和鱼类等。近年旅游业有所发展。

比尔  瑞士西北部城市。在伯尔尼西北比尔湖东北端和苏楚河交汇口。人口8.4万(1982)。居民三分之二讲德语,三分之一讲法语。1275年设市。有钟表、珠宝、机器制造、汽车装配、金属丝等工业。西北有铁路可通侏罗山疗养地。用铁索道和周围山地联系。有哥特式教堂(建于1451年)、市政厅(1534年建)等古老建筑。

比劳  中非共和国东北部城市,瓦卡加省首府。处沙里河上源乌卢河左岸的沼泽低地,近苏丹、乍得边界。畜产品贸易中心。通苏丹达尔富尔高原的商路要站。公路通班吉。有航空站。

比耶  旧称“席尔瓦波尔图”。安哥拉中部城市。在比耶高原东部。比耶省首府和贸易中心。稻谷、咖啡、花生、玉米、牲畜重要集散地。有肉类加工、锯木等小型工业。铁路通洛比托、卢祖。有航空站。

比绍  几内亚比绍首都和港口。在大西洋岸热巴河口的比绍岛上,有堤道连接大陆。人口20万(1988)。1446年起沦为葡萄牙殖民据点和奴隶贸易市场,建有碉堡。1869年辟为自由港。1941年取代博拉马成为首府。现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有榨油、碾米、锯木等小型工业。输出花生及其制品和椰干、棕油、木材。渔业较重要。有国际航空站。

比莱  印度中央邦东部的钢铁工业城市,临加尔各答-孟买铁路。始建于1956年。与杜尔格组成一工业区。人口49万(1981)。比莱钢铁厂在布东南。附近有拉杰哈拉的优质铁矿(相距80公里),楠迪尼的石灰石,希里的白云石,科尔巴和贾里亚运来的炼焦煤,戈尔巴热电站的电力,巴拉加特的锰,均为比莱钢铁厂提供有利的物质条件,因而成为印度最大的钢铁基地之一。生产钢铁及其他多种钢铁制品。副产品有煤焦油、硫酸、苯、硫酸铵等。

比通  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省港口,石油储运港。位于米那哈沙半岛东岸,西距万鸦老约50公里;外有伦贝岛屏蔽,伦贝岛外即马鲁古海峡。为太平洋西部海域与印尼东部海域间重要航线的港口。公路纵贯全岛,可通西南头乌戎潘当。

比萨  意大利中西部城市。临阿诺河,曾是利古里亚海岸港口,现已离海10公里,东距佛罗伦萨68公里。人口10.5万(1982)。工业有金属加工、机械、纺织、陶瓷、玻璃、化学、制糖等;还产大理石与雪花石膏雕刻品。铁路、公路枢纽。设有比萨大学(建于1343年)。多中世纪建筑艺术。著名的比萨斜塔(因奠基不慎,致塔身倾斜)高约55米,塔底直径15.24米,建于1174-1350年;现塔顶南倾已超出垂直平面5.3米,斜度为5°6′。还有罗马式大教堂、博物馆与图书馆等。旅游业发达。比尤特美国蒙大拿州西南部矿业城市。位于落基山区。人口3.7万(1980)。1864年发现金矿后始建。1882年改以采铜而大发展。附近有生产全美国铜产量8%的铜矿山,还产铅、锌、锰。夏季旅游地。比卡兹罗马尼亚东北部城镇。在比卡兹河和比斯特里察河汇流处。人口约1万(1983)。  1960年建有比卡兹水库和列宁水电站。铁路、公路通此。生产水泥和石棉制品。西郊有雄伟壮观的比卡兹岩溶峡谷。东喀尔巴阡山区的旅游中心。

比卢岛  缅甸岛屿。在莫塔马湾东侧,萨尔温江口。北与莫塔马港、东与毛淡棉港相望。中部的昌桑是岛上最大的居民点。

比尔廷  乍得东部城镇,比尔廷省首府。在瓦达伊高原西麓,南距阿贝歇80公里,有公路相通。通往恩内迪高原和利比亚的商路要站。牲畜、皮毛和粟、高粱、花生的贸易市场。

比尔森  捷克西部城市,西捷克州首府,重要经济、文化中心。在比尔森盆地中心,贝龙卡河的一些支流汇合点上。人口17.4万(1984)。1292年建市。十四至十五世纪为手工业和商业重镇。十七世纪末是捷克民族文化中心之一。交通枢纽。附近有煤、铁矿。全国重工业主要中心之一。有1842年建的啤酒厂和1859年建的机械制造厂。机械制造业享有盛名,生产动力机械、冶金设备、电力机车、原子工业设备等;还有食品、造纸、陶瓷、玻璃、制革等工业。啤酒酿造业驰名。有医学、机械、电力和师范等高等学校。多中世纪的建筑艺术古迹。

比托拉  马其顿共和国南部城市,邻近希腊边境。人口7.3万,连郊区13.8万(1981)。1014年见于史籍。工业有金属加工、食品、皮革、纺织和冷藏设备制造等。设有师范学院。有清真寺多所。

比托姆  波兰南部上西里西亚地区第二大城。属卡托维兹省,在卡托维兹西北13公里。人口24万(1984)。古老矿业城市,早在十一世纪即以采矿(铅和银)闻名。现为波兰南部主要采矿和冶金工业中心之一。以采煤工业为主,次为采铅、炼铁、炼焦、化学、电力等工业。有西里西亚博物馆。

比克山  喀尔巴阡山南延部分。在匈牙利东北部。西起陶尔瑙河,东抵绍约河,延伸50公里,南北宽约32公里。为强烈褶皱和断块山脉。中央核心是比克高原,海拔800-900米,长20公里,宽6-7公里,为全国最大最美的石灰岩台地。边缘洞穴有旧石器时代“比克文化”遗迹。最高峰伊什塔洛什克峰海拔950米。山地断层线上多泉水(包括温泉)。夏季徒步旅游和冬季滑雪运动盛行。

比利时  国名。在欧洲西部,同荷兰、德国、卢森堡、法国接壤,西北临北海。面积3.05万平方公里。人口986.5万(1987),北部的佛兰芒人约占半数以上,讲佛兰芒语;南部的瓦龙人约占十分之四,讲法语。居民90%信天主教。首都布鲁塞尔实行双重语言制。地势从东南向西北渐降,四分之三地区是平原;东南部为波状起伏的阿登高原,最高峰博特朗日山海拔694米。中部是丘陵,西北部的佛兰德平原一直延至海边,沿岸沙丘连锦,岸外沙洲密布,离岸10公里,水深才达10米左右。主要河流有斯海尔德河和马斯河。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全年盛行西风,受来自大西洋温暖而湿润的气团影响,冬温夏凉,常年有雨。月平均气温:1月0-4℃;7月15-18℃。年降水量平原地区750-900毫米,高地丘陵900-1,200毫米。主要矿藏有煤、铁、石灰石等。森林占陆地面积五分之一,主要的大森林分布在阿登高地。历史上曾长期为外来民族分占。1830年脱离荷兰独立,建比利时王国。为君主立宪政体。次年伦敦条约确定为中立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侵入,战后不再为中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又被法西斯德国占领,战后恢复独立。工业发达,以钢铁、有色冶金(铜、铅、锌)、机械、汽车、炼油、化学、纺织等为主。但工业原料80%靠进口。乳肉用畜牧业发达,占农业总收入的四分之三,以饲养牛、猪为主。主要作物有小麦、大麦、甜菜、马铃薯、亚麻等,粮食不能自给。交通运输业相当发达,铁路线长3,930公里(1981),高速公路以首都布鲁塞尔为中心向四面伸展,内河航线密布,水上运输占全国总货运量的四分之一。旅游业也很重要。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对外贸易占国民总产值一半,出口以钢铁、化学品、机械和汽车为大宗;进口以石油、煤、工业原料、粮食为主。

比灵斯  美国蒙大拿州南部的城市和州首府。临黄石河。人口6.7万(1980)。1882年因修筑北太平洋铁路而创建,1885年建市。畜牧和灌溉农业地区(肉用畜牧、饲料、糖用甜菜)的工商业中心。主要工业有食品加工(乳制品、肉类、制糖)、石油加工、农用机械等。附近的印第安遗迹,有著名的洞窟雕刻。

比拉克  菲律宾港市。卡坦端内斯省首府。位于吕宋岛东南卡坦端内斯岛南部,临卡布高湾。人口4.7万。沿岸和远洋航运的要港,船只进出频繁。蕉麻和椰干的贸易中心。

比哈尔  ①印度东北部的邦。北邻尼泊尔。面积17.4万平方公里。人口8,633.9万(1991)。首府巴特那。北部为恒河横贯的平原,河网密布,年降水量900-1,500毫米,是重要农业区,产稻米、小麦、豆类和甘蔗、黄麻等。农村聚落分散,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不多。南部为焦达讷格布尔高原,有丰富的煤、铁、云母、铜、铝土矿和水力、森林资源,经济较北部发达,是印度的一个重要工矿业地区,有采矿、水电、钢铁、机械、炼铜、炼铝等重工业。轻工业有制糖、造纸、丝织、碾米、烟草等。手工业也重要。②印度比哈尔邦中部城市,原为该邦首府,后为巴特那所代。人口15.1万(1981)。公路交通中心,铁路支线通巴特那。有织绸与毛纺织工业和金、银制品。多伊斯兰教古迹。

比哈奇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西北部城市。在乌纳河畔。人口2.4万。建于1260年。铁路终点。工业以木材和食品加工等为主。有古代土耳其城堡。市郊有水电站。

比特岛  一译“比尤特岛”。英国苏格兰克莱德湾中的岛屿。与陆地仅隔一条狭窄而弯曲的水道。长24公里,宽3-8公里,面积122平方公里。人口约7,960。最高点海拔279米。岛上大部分为耕地。多古老的小教堂。罗斯西是主要港口和旅游中心。

比通托  旧称“布通图姆”。位于意大利南部阿普利亚巴里省。为罗马古城,是古罗马时代的一个自治市。人口4.3万。主产葡萄酒。有十二世纪建筑的罗马式大教堂和诺曼人的堡垒。

比塔姆  加蓬北部城镇,近赤道几内亚和喀麦隆边界。可可生产与集散中心。公路通利伯维尔和邻国喀麦隆。有航空站。

比斯克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边疆区城市。近鄂毕河上游支流比亚河同卡通河汇合处。人口22.6万(1985)。建于1709年。阿尔泰铁路终点;通往阿尔泰山区和蒙古西部公路的起点;河港。工业以机械制造(锅炉、食品工业机械)、轻工业(亚麻联合企业、缝纫、制靴等)、化工(油漆颜料等)和食品工业(肉类及乳类加工、制糖等)为主。

比温巴  卢旺达北部城镇,比温巴省首府。南距基加利38公里,有公路相通。地方性牛与咖啡贸易市场。有小型乳品加工厂等。

比塞大  亦称“宾泽特”。突尼斯港市。在地中海南岸。东南距突尼斯城96公里,有铁路相通。人口9.5万(1984)。非洲大陆最北的港口,扼地中海东西航运要冲。古代著名商港。1890年法国殖民者扩建为军港,1963年被迫撤出。由外港和内港(比塞大湖)两部组成,其间有运河相连。输出铁矿石、酒、皮革、橄榄油等。工业居国内重要地位,有炼油、有色冶金、水泥、榨油、船舶修理等部门。也是渔港。有航空站。比比亚尼加纳西部城市。在敦夸西北80公里的丘陵地带,有公路通库马西和敦夸。加纳主要金矿开采中心之一。附近盛产可可、木材。

比什凯克  即“伏龙芝”。

比卡内尔  印度拉贾斯坦邦西部城市。在塔尔沙漠内的干河谷中,靠井水供水。人口连郊区2.8万(1981)。年平均有18个尘暴日。附近产豆类、小麦、大麦、玉米和牛、绵羊、骆驼等牲畜。地区商业中心和羊毛贸易中心。矿藏有石膏、褐煤等。开采大理石。工业有毛织(羊毛、驼毛)、木器、玻璃。公路中心,有铁路对外联系。

比尔根杰  一译“伯甘杰”。尼泊尔南部的重要门户,特赖平原中部重镇。邻近印度边境,与印度的拉克索尔仅一桥之隔。人口1.3万。和印度有窄轨铁路相通。与首都和国内主要城镇均有公路连接。有轧钢厂及全国最大的糖厂,还有火柴、农具和卷烟等厂。周围产稻、小麦、玉米、黄麻。有规模较大的养鱼中心。商业繁荣。

比尔詹德  伊朗东部的绿洲城市。人口3.1万。海拔1,455米。马什哈德-扎黑丹公路由此经过,另有公路南通阿巴斯港。生产地毯、毛织品、火柴与植物染料。

比亚里卡  巴拉圭南部城市,瓜伊拉省首府。位于巴西高原西缘。人口2.1万(1982)。1576年建于巴拉那河畔,1682年迁现址。重要的商业、工业和宗教中心。为柑橘、葡萄、棉花、马黛茶、烟草和畜产品的集散地。有锯木、纺织、面粉、制糖、酿酒、制革、制茶等工业。市内大教堂和神庙,每年吸引大量朝拜者。铁路、公路通亚松森和恩卡纳西翁。

比劳山脉  旧名“丹那沙林山脉”。中南半岛南部主要山脉之一,沿缅、泰两国国界及其毗连地带延伸。为西注安达曼海和东注曼谷湾各河的分水岭。包括几条南北纵列的山脊,最高点1,531米。中间有深谷交错。多森林,有钨、锡等矿。

比沙涸河  沙特阿拉伯南方省最大涸河。长约450公里,从赛拉特山地向东通到达瓦赛尔涸河。比沙涸河谷地为重要农业区,有50万株枣椰,并种植多种谷物与蔬菜。谷地中的比沙堡历史上是阿拉伯半岛队商贸易的重要中途站,有战略意义。

比耶高原  安哥拉中西部高原。包括比耶省、万博省和本格拉省东部。由花岗岩、片麻岩构成。海拔1,500-2,000米。地表起伏,多岛山,深受宽扎河、库内内河、库邦戈河等切割。西部地势高峻,莫科山海拔2,620米,是全国最高峰。多铁、铜、铀等矿藏。热带草原气候。盛产玉米、烟叶和阿拉伯种咖啡。

比罗比詹  俄罗斯远东区南部城市,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犹太自治州首府。由附近的比拉河和比詹河而得名。铁路要站。人口7.8万(1985)。建于1928年。工业以轻工(针织、缝纫、制靴)、机械制造(农机、变压器)和木材加工为主。

比洛克西  美国密西西比州东南部商港。位于比洛克西湾与密西西比海峡之间的半岛上,濒墨西哥湾。人口4.9万(1980)。1699年法国人始建居民点,1722年前为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首府。1896年设市。工业以制造水产罐头(主要是虾蠔)和造船为主。著名旅游地。附近有空军基地和民用飞机场。

比莱吉克  土耳其西北部城市,比莱吉克省省会。人口1.5万(1980)。位于萨卡里亚河支流河谷中。历史上曾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其东南面的索乌特是奥斯曼帝国第一个首都。

比贾布尔  印度南部城市,在卡纳塔克邦西北部。人口14.7万(1981)。附近利用克里希纳河上游堤坝等工程和井水灌溉,主产花生,次为棉花、甘蔗。有榨油、纺织、轧棉和玻璃、水泥、糖等工业。还有手工棉纺织业。

比特利斯  土耳其东部城市,比特利斯省省会。人口2.7万(1980)。位于比特利斯河峡谷中,海拔约1,400米。控制从凡湖盆地通往美索不达米亚的交通要道,具重要军事意义。居民多为库尔德人。工业有制革、烟草等。

比得哥什  波兰中北部城市,比得哥什省首府。在维斯瓦河左支流布尔达河同比得哥什运河交汇口。内河运输重要枢纽,北部的最大河港,波兰两大河系--维斯瓦河和奥得河在此沟通。人口36.2万(1984)。建于1346年。工业以机械制造(船舶机械、冷冻机械等)、化学工业和木材加工为主,轻纺工业也较发达。

比斯开湾  北大西洋东部的大海湾。在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和法国布列塔尼半岛之间。南北长约550公里,东西宽400公里,面积22.3万平方公里。东北浅,西南深,最深处5,872米。有卢瓦尔河、加龙河、阿杜尔河等注入。盐度约35‰。常有风暴。沿岸海港有桑坦德、希洪、圣塞瓦斯蒂安(西)和拉罗谢尔(法)等。

比斯克拉  阿尔及利亚东北部城市,比斯克拉省省会。在奥雷斯山南麓,撒哈拉沙漠北缘。人口7.7万(1977)。建于1844年。曾是法军哨所。现为比斯克拉绿洲农产品集散地,附近盛产椰枣及水果、谷物、油橄榄等。著名冬季疗养地,有温泉。铁路通君士坦丁,窄轨铁路通图古尔特。

比奥比奥  智利中部一区(八区)。东界阿根廷,西临太平洋。面积3.7万平方公里。人口167.4万,仅次于圣地亚哥首都区。1974年建区,由纽夫莱、比奥比奥、康塞普西翁、阿劳科四省组成。东为安第斯山(平均海拔2,000米),西是沿海山地,中为中央谷地(北宽南窄)。有全国第二大河比奥比奥河横贯。居地中海气候区南缘,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种植谷物、葡萄、豆类、甜菜、蔬菜等;山地饲养牛。矿产以煤、铜为多。 有钢铁、炼油、木材加工、纺织、面粉、鱼罐头、制糖、造纸等工业。

比奥科岛  旧名“费尔南多波岛”,1973年改称“马西埃岛”,1980年改今名。非洲几内亚湾最大岛屿,属赤道几内亚,隔海与尼日利亚和喀麦隆相望。面积2, 017平方公里。人口约10万,主要是布比人。系火山岛,地势崎岖,最高点斯蒂贝尔峰海拔3,007米。 热带雨林气候, 年降水量2,500毫米。多森林。十五世纪末葡萄牙侵入,1778年后曾受西班牙殖民统治近两个世纪,1968年赤道几内亚独立后成为它的两个省之一(现分为北 比奥科省和南比奥科省)。全国主要可可产区,种植园面积共达5万公顷;还产咖啡、香蕉、烟叶、木材、油棕、薯类等。有木材加工、榨油、可可和咖啡初步加工业。

比拉斯布尔   印度中央邦东部城市,在赖布尔东北100公里。 人口连郊区18.7万(1981)。铁路与公路交叉点。地区性农、林、矿产品集散地,工商业发达。有开采石料、白云石和锰矿业。工业有碾米、榨油、棉纺织、柞蚕丝、虫胶和锯木业,还有铁、钢和铜等金属器具制造业。

比科尔半岛  在菲律宾吕宋岛东南端。面积12,070平方公里。死、活火山广布。以马永、武路、怡沙劳等山较著名。地热资源丰富。冲积平原广布,气候终年湿润,为全菲重要农耕地区之一。 有金和少量煤、铬等矿。产椰子、稻米、蕉麻。有渔业和代木、锯木等业。铁路通马尼拉,比科尔河可局部通航。主要城镇黎牙实比、那牙等。

比特费尔德  德国中东部城市。在穆尔德河畔。人口2.1万(1984)。  1143年建市。铁路枢纽。重要的化学工业中心,还有重型机械制造、炼铝、金属加工、陶器等工业及颜料、胶片、纸板厂等。有大型火电站。附近露天开采褐煤,还产铝、镁、石墨。

比基尼环礁  太平洋中西部马绍尔群岛北部的珊瑚岛。在北纬11°35'、东经165°25'。由36个礁屿组成,中为潟湖,长35公里,宽17公里。1946年美国把居民移到南部的龙厄里克岛和基利岛,将本岛作为核武器试验基地。

比勒陀利亚  南非首都和德兰士瓦省首府。在东北部,跨林波波河支流阿皮斯河两岸,由12座桥梁连接。海拔1,378米。人口82万(1989)。建于1855年,  1910年后是白人种族主义者统治中心。有大型钢铁厂、机械厂和化工厂,还有纺织、金属加工、肥料、纸张、食品等工业。附近多金刚石、铂、金、铬、煤等矿产开采。铁路枢纽。有国际航空站。南非最大文化中心。有比勒陀利亚大学、南非大学、天文台、动物园以及一些博物馆和研究机构。

比勒菲尔德  德国西 北部城市。人口30.8万(1983)。十一世纪见于记载,曾为汉萨同盟成员。十六世纪已为重要亚麻纺织业中心,还有丝和长毛绒织造。机械制造也重要(以生产工具、缝纫机、自行车等为主),其次有服装、制药、造纸等工业。

比萨拉比亚  旧地区名。位于欧洲多瑙河下游北岸,介于普鲁特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东南临黑海。面积44,400平方公里。公元六世纪斯拉夫人开始进入这一地区。十四世纪中叶属摩尔多瓦公国(今罗马尼亚)。十六世纪前期同摩尔多瓦一起并入奥斯曼帝国。1806-1812年俄土战争后,被帝俄吞并。1918年归还罗马尼亚。1919年《凡尔赛条约》承认罗马尼亚对此地区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40年被苏军占领。在1947年和约中,比萨拉比亚划给苏联,与摩尔多瓦自治共和国合并,成为摩尔达维亚加盟共和国(今摩尔多瓦)。沿黑海部分地区划进乌克兰。

比斯特里寨  罗马尼亚中北部城市。比斯特里察-讷瑟乌德县首府。在索梅什河支流比斯特里察河畔,西南距克卢日-纳波卡约80公里。人口6.7万(1983)。建于十二世纪。有铁路、公路通此。工业有食品、木材加工、纺织、机械等。城郊盛产苹果和葡萄。有建于十三世纪的教堂、十五世纪要塞遗址等古迹。

比奥比奥河  智利中南部河流。发源于安第斯山脉的加耶图埃湖和伊卡尔马湖。 向西北流经肥沃的中央谷地和海岸山脉唯一的大横向谷地,在康塞普西翁附近注入太平洋阿劳科湾。长386公里,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为智利第二大河。河中多沙洲。可供平底船通航130公里。河水主要用于灌溉。 智利国土中部、南部的划分,一般以此河为界。

比雷埃夫斯  希腊的重要港口和海军基地。首都雅典的外港,在雅典西南8公里,临萨罗尼克湾。人口19.6万(1981)。港口山环岛屏,形势险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港口遭破坏,后重建。工业有机器制造、化学、造船、冶金和纺织等。铁路枢纽,有电气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达首都。博物馆内多希腊、罗马时代的古物。有海军研究院。

比扎戈斯群岛  几内亚比绍沿海岛群。在热巴河口外。面积约600平方公里。人口连博拉乌岛2.6万(1979)。岛屿众多,较大的有奥兰古、福莫萨、卡拉韦拉、罗沙等岛。地势低平,多沼泽。主产椰子、稻、热带水果。布巴克是最大居民点。

比尔尼恩孔尼  尼日尔南部城市,近尼日利亚边界。人口1.5万(1977)。 尼日尔主要农业区之一,向为谷物、豆类、花生、牛等农牧产品的集散地。公路中心。尼亚美-津德尔和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两干线在此交会,向南有公路通尼日利亚西北重镇索科托。有简易机场。东北35公里的马尔巴扎,有水泥厂。

比尼亚德尔马  智利中部太平洋岸城市。南美著名的游览城市之一, 西班牙语意即“海边葡萄园”。广种花木,以“花园城”闻名。位于瓦尔帕莱索东北郊,相距9公里。人口28.6万(1982)。建于1875年。城内多豪华的饭店、旅馆、夜总会、赛马场、公园、剧院等旅游设施。海滨浴场优良,夏季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有纺织、食品、炼油、油漆等工业。海边峭壁顶有总统夏宫。电气火车和高速公共汽车通瓦尔帕莱索。

比亚韦斯托克  波兰东北部最大城市,比亚韦斯托克省首府。位于波德拉斯卡平原北部,靠近纳雷夫河。入口24.5万(1984)。十九世纪即发展为纺织工业中心,现为东北部经济、文化重镇和交通运输枢纽。纺织工业发达(毛纺织最著),另有农业机械等工业。1320年建市。1795年起被普鲁士占领,1807年属帝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归波兰。曾是波兰犹太人聚居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占全城人口五分之二的4万犹太人,半数遭法西斯德国杀害。

比亚埃尔莫萨  墨西哥东南部城市,塔瓦斯科州首府。位于格里哈尔瓦河右岸低地,海拔10米。人口连郊区25万(1980)。始建于1596年。内地农牧产品的集散地和加工中心。 附近盛产石油、天然气。有制糖、酿酒、木材加工、碾米、烟草等工业。有规模宏大的考古博物馆。1959年设华雷斯自治大学。铁路通首都,并有机场。

比亚维森西奥  哥伦比亚中东部城市,梅塔省首府。在东科迪勒拉山脉东麓梅塔河畔,西北距波哥大约80公里。海拔500米。人口16.2万(1981)。始建于1840年,以独立运动先驱安东尼奥·比亚维森西奥名字命名。海拔500米,气候炎热,是东部平原和热带雨林区的经济中心。集散大量活牛、稻米、香蕉、咖啡、玉米、橡胶和兽皮等。有酿酒、马具、制皂、碾米、咖啡加工等工业。公路枢纽,有飞机场。

比那尔德里奥  古巴西部比那尔德里奥省省会。东北距哈瓦那160公里。海拔60米。人口10.5万(1981)。 始建于1775年。1830年后随烟草工业发展而兴起。附近烟草、牲畜产区的重要商业中心。工业以雪茄、卷烟、家具为主。中央公路的终点站,铁路通首都哈瓦那。

比利牛斯山脉  欧洲西南部最大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主干西南延伸部分。东西走向,为西班牙和法国的界山。长435公里,宽80-140公里,一般海拔2,000米以上。东、西段山势较低,中段群峰林立,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有5座,最高峰阿内托峰海拔3,404米。加龙河、阿杜尔河、埃布罗河发源于此。有现代冰川覆盖,面积约40平方公里。2条铁路隧道和6条山道越过山脉;另有2条铁路线绕经东、西海岸。安道尔即在此山脉中。北坡有山毛榉林,针叶林和草地;南坡植被为地中海硬叶常绿树和灌木丛。矿产以铁、锰、铝土、褐煤、硫等为主。多温泉。是冬季体育活动中心和旅游胜地。

比拉德讷格尔  一译“比拉特纳加尔”。尼泊尔东南部城市,科西大区的行政中心。位于特赖平原东部。人口约5万。窄轨铁路通印度;公路联系广泛。有全天候机场。尼泊尔重要的新兴工业中心。有黄麻、火柴、制糖和纺织等工厂,还有碾米和榨油作坊等。近年来又建成尼龙、塑料、钢铁等工业。东部地区的商业中心。

比特鲁特山脉  美国西北部落基山脉的支脉,位于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交界处,构成大陆分水岭的一部分。 南半部又称比弗黑德山脉。最高峰加菲尔德山,海拔3,341米。

比得哥什运河  波兰中北部人工水道。起自比得哥什,西至诺泰奇河畔的纳克沃,全长27公里。1774年开凿,沟通中欧两大河流--维斯瓦河和奥得河。

比斯特里寨河  罗马尼亚东部河流,锡雷特河右岸支流。长272公里。流域面积7,900平方公里。源出东喀尔巴阡山脉的罗德纳山。大部分流经山地丘陵,流量大,水力丰富。建有多座水电站,以比卡兹的列宁水电站为最大。沿河有皮亚特拉-尼亚姆茨和巴克乌等城市。

比尔德莫尔冰川  东南极洲大地垒山地中的外流冰川。导源于多米宁山脉。从海拔2,100米的谷地流出,宽约19公里,长约160公里。以冰瀑布形式落入罗斯陆缘冰。

比亚瓦-波德拉斯卡  波兰东部       边境城市,比亚瓦-波德拉斯卡省首府。临克日纳河左岸,西距华沙约140公里,铁路干线经此,通往白俄罗斯的布列斯特。人口约3万余(1983)。初建于十五世纪。有木材加工、农机制造和日用品生产等工。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十画[丿] 十一画[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