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环网查询工具 >> 行政区划 >> 世界地名索引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   十画[ 丿]   十一画[ 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

[十一画·一]

 

盛冈  日本本州北部城市,岩手县首府。位于北上川、霞石川、中津川的汇合处。面积398.7平方公里。人口23.3万(1985)。1889年设市。工业有食品加工、印刷、木材加工、机械修理等。印染、铁器等传统工业发达。铁路枢纽。有岩手大学等高等学校。

戛纳  法国东南部城市,位于尼斯西南约26公里。人口7.1万(1975)。濒地中海,气候温和,海滩阳光充足,海滨建有游泳场。棕榈树海滨大道沿海岸伸展,道旁多豪华旅馆。戛纳国际电影节所在地。为旅游地。

梵蒂冈  全称“梵蒂冈城国”。以教皇为首的罗马教廷的所在地,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在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除东边的圣彼得广场外,三面都有城墙环绕。面积0.44平方公里。人口约1万(1987)。官方语言为意大利语和拉丁语。梵蒂冈原为中世纪教皇国的中心。1870年教皇国的领地统一于意大利王国后,教皇退居梵蒂冈。1929年意大利政府同教皇签订《拉特兰条约》,承认梵蒂冈主权属教皇。有自己的货币、邮政、电讯、民政机构。在许多国家有大量的土地和投资,又有大量黄金和外汇储备,是一个庞大的国际金融托拉斯。境内有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等宫廷建筑,内有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梵蒂冈博物馆、图书馆与美术馆藏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珍贵文物和艺术作品。

球场  朝鲜北部球场郡首府。属平安北道。在妙香山西北麓,清川江中游左岸。东部出产无烟煤,为平安南道煤田的一部分。东南3公里处有著名的“龙窟”,1928年发现,洞顶钟乳石琳琅满目,洞底石笋林立,洞长1,463米,最宽150米,最高达60米,有可泛舟的水流。1954年在溯清川江而上的20公里处(大丰里),发现万年大窟,是世界闻名的最大洞窟之一,全长1,900米,分为迷路窟、山海窟等14个小窟,钟乳石、石笋、石柱,形状奇特,甚为壮观,有“神秘的地下宫殿”之称。为清川江流域交通中心。

琉球群岛  亦称“西南诸岛”。日本西南部群岛。在九州岛与中国台湾岛之间。呈东北-西南向。从北向南,包括大隅诸岛、吐噶喇列岛、奄美诸岛(  统称“萨南诸岛”,属鹿儿岛县),冲绳诸岛和先岛诸岛(统称“琉球诸岛”,属冲绳县)。面积共4,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0多万(1985)。多低山,最高点宫之浦岳海拔1,935米(在大隅诸岛的屋久岛)。亚热带气候,为常夏岛,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多台风。中国明朝时曾封琉球岛统治者为琉球王。1609年遭日本侵略。1879年日本灭琉球,同年设冲绳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美国占领。1953年美国将萨南诸岛归还日本,1972年亦将琉球诸岛归还。甘蔗和菠萝是两大特产,还产甘薯。猪、牛亦多。近海渔业发达。主要城市有那霸、名濑等。旅游业甚盛。

琅勃拉邦  亦名“銮佛邦”。老挝上寮重镇,琅勃拉邦省首府。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人口3 万(1985)。城市沿湄公河左岸延伸,依山傍水,气候凉爽。十四世纪澜沧王国在此建都,1975年前曾为国王驻地。老挝佛教胜地,有50多座庙宇,旧王宫1976年改成国家博物馆。金银饰品镶嵌、象牙雕刻、丝绸、制陶等传统手工艺著名。有水产养殖。附近有铜、锑、铅、锌和煤矿。上寮地区的水陆交通要冲和木材、柴炭、粮食、安息香与药材的集散中心。

埼玉  日本关东地方中西部内陆县。一级行政区。面积3,799平方公里。人口640.5万(1990)。大部为关东平原,仅西部为秩父山地。河流众多,从西北流向东南。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首府浦和市。旧武藏国一部分。包括39市。原为农业县,战后工业发展迅速。南部距东京仅50公里,形成东京都的居住地区。工业以运输机械、电机、食品、钢铁、纺织等为主。川口、浦和、大宫等为重要工业城市。耕地比重占全国第一位。东部平原为主要农业区,除水田、旱田外,蔬菜占重要地位,为京滨地区蔬菜供应基地。游览地有秩父多摩国立公园和8个县立自然公园等。

培拉特  阿尔巴尼亚南部古城,培拉特区首府。在托莫尔山西麓,奥苏姆河畔。人口3.7万(1983)。初建于公元前四世纪。古代战略要地。公路枢纽。城北11公里处有飞机场。烟草、葡萄、果品、甜菜等农产品的集散地。工业有纺织、木材加工、玻璃、制烟等。多中世纪文物,有古城堡、教堂、清真寺等,有“博物馆城”之称。

培雷火山  西印度群岛中马提尼克岛的活火山。位于岛北部。海拔1,397米。因顶部为光秃熔岩而得名。东加勒比海诸岛中活动最频繁的火山之一。1792年、1851年曾有小规模喷发。1902年5月8日猛烈喷发,其南6公里的圣皮埃尔全城被毁,喷发物覆盖了全岛六分之一的土地,全城3万居民几全部丧生。同年8月30日继续喷发,又毁灭两个村镇。1929-1932年期间仍有轻微活动。山坡平缓,覆有茂密森林,山麓土壤肥沃。

推罗  一译“提尔”。古国名。古代腓尼基南部奴隶制城邦,即今黎巴嫩之苏尔。约建于公元前二千年初。位于地中海东岸,由大陆沿岸地带和一个小岛组成,为腓尼基的良港和工商业中心。居民长期从事航海活动。公元前九世纪,从东地中海向西地中海发展,还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在海峡以西建卡迭尔城(今西班牙加的斯)。领土北及不列颠岛,南至亚速尔群岛,并在北非突尼斯建立迦太基城邦。公元前332年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率军占领。公元前64年并入罗马版图。

推卜角  旧称“邦角”。突尼斯东北部半岛。在突尼斯湾和哈马马特湾之间。平均宽32公里,长80公里。顶端推卜角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西西里岛相望,距离仅144公里,形势险要。大部为砂岩、石灰岩组成的丘陵。多肥沃平原,盛产蔬菜、柑橘、油橄榄、葡萄。有天然气开采。渔业重要。以海滨疗养地著称。

掸邦  缅甸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自治邦。位于缅甸中部的掸邦高原上。东北、东、东南分别与中国、老挝、泰国相邻。面积15.58万平方公里。人口371.9万(1983),大部分为掸人。首府东枝。原为数十个小土邦,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并为南北两掸邦,缅甸独立后又合为一邦。多柚木林。以种植水稻为主,还有玉米、小麦、烟草、茶等。北部南渡附近有银、铅、锌、铜等矿。内外交通不便,仅北部和西部有铁路,分别由腊戍和东枝通向缅甸中部。中国畹町到腊戍公路是中缅陆上交通的重要通道。东枝是避暑胜地,其西南的因莱湖为著名风景区。

掸国  古国名。一般认为在今缅甸东北一带。公元一世纪初掸族部落所建。公元97年  (东汉永元九年)与中国友好往来。公元120年(东汉永宁元年)遣使至中国访问时,有乐队和幻术队随同前来表演。十三世纪末期,蒲甘王朝衰落后,掸族向南推移,占据上缅甸,统治250年之久,史称掸族统治时期(1287-1531)。

掸邦高原  中南半岛最大高原(其北端一部分已不属中南半岛范围)。在缅甸东部,几乎包括掸邦和克耶邦全境,一部分在曼德勒等省。东与中、老、泰等国的山地相接。面积17万平方公里。居民多掸人。地势起伏,地面侵蚀剧烈,脊岭和沟谷交错。岩溶地形分布广泛。一般海拔900-1,100米,最高点琳峰(在腊戌东南)海拔2,675米。中部有萨尔温江南北纵贯,东西两侧有伊洛瓦底江和湄公河的众多支流,富水力资源。最大湖泊因莱湖。有山地森林,以柚木和橡树、松树为主。重要矿产有铅、锌、银、锑、钨、锡等。北部的包德温矿区是全国最大的铅、银、锌产区,并产宝石。西半部开发较早,城镇较多。东部交通不便,人口稀少。

雪山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山脉,为澳大利亚山脉最高部分。自首都直辖区西侧向南至维多利亚州界,绵延约96公里。最高峰科西阿斯科山。墨累河、图穆特河、雪河在此发源。雪山水利工程使流向东南海岸的雪河、尤坎本河河水折向西流,供大陆东南部地区电力和灌溉用。

雪兰莪  马来西亚的一州。位于半岛马来西亚西部中段,面积7,956平方公里。人口197.8万(1990)。首府沙阿兰。东部为吉保山脉,多森林;中部为低丘浅谷,有锡、铁和煤矿;西北部沿海沼泽平原垦殖为稻田,多椰林。河流大致自东往西流,注入马六甲海峡,富灌溉之利。有乌鲁冷岳水电站。沿河多橡胶园,其他农产品有油棕、咖啡、菠萝、茶叶等。工业有炼锡、锡器、橡胶制造、机械、油脂、电力等。干线铁路和公路南北纵贯全境,联系半岛马来西亚各地。西南有全国最大港口巴生港。南部有全国经济人文荟萃之区的巴生谷。

雪岳山  朝鲜半岛东部太白山脉最高峰。在韩国境内。海拔1,708米。主峰白青峰。一年有5-6个月积雪。森林、高山植物的集中地,登山者多。是金刚山的延续,有“南金刚”之称。

雪山山脉  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山脉。横贯中部,南北宽200多公里,包括约20条长短不一的并行的褶皱山脉,总称为中央山系。多石壁危崖和梯级瀑布,山间谷地宽广。有许多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峰,最高的查亚峰海拔5,030米。有4处冰川。北坡和缓,南坡陡峻。山麓是热带雨林,峰顶覆盖冰雪,垂直景观瑰丽。矿藏丰富。

黄海  太平洋的边缘海。在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南以长江口北岸到朝鲜济州岛一线同东海分界,西以渤海海峡与渤海相连。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流入的各河携带泥沙过多,近岸海水呈黄色,故名。全部为大陆架,平均深度44米,中央部分深60-80米,最大深度140米。盐度平均为31-32‰。表水温度夏季为25℃,冬季为2-8℃。透明度南部15米左右,沿岸3-5米。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朝鲜半岛西海岸曲折,多港湾岛屿。著名渔场,盛产黄鱼、刀鱼等。制盐业发达。

黄石河  美国西北部河流。源出怀俄明州北部落基山区阿布萨罗卡岭,北流经黄石公园至蒙大拿州南部,折向东北到北达科他州西部汇入密苏里河。长约1,080公里,流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在黄石公园地区形成黄石湖,湖北面峡谷景色极佳。靠雪、雨水补给,春夏之交涨水。在蒙大拿州境内广泛用于灌溉。

黄连山省   越南西北边境省份。北界中国云南省。面积14,125平方公里。人口103.2万(1989)。首府老街。地处山区,黄连山峰峦起伏,西北部番西邦峰,海拔3,142米,为全国最高点。森林占全省面积81%。红河与斋江平行,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本省。主要物产为木材和药用植物,还有棉花、茶叶等。河内-老街铁路直通首都, 13号干线公路通邻近各省。

黄金海岸  历史地名。①指加纳境内的几内亚湾沿岸,东起沃尔特河口,西至塔诺河口地区。因十五世纪葡萄牙人在此发现金矿而得名。②加纳共和国的旧称。

黄海北道  朝鲜北部的行政区。在半岛中西部。面积约8,007平方(1987)。辖2市14郡。首府沙里院。1954年由原黄海道分成南、北两道。东北部为阿虎飞岭盘踞,西南为丘陵性山地,其间有礼成江冲积平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左右。年降水量800-1,400毫米。矿产有钨、金、铅、锌、铝等。朝鲜北部钢铁工业基地之一,有黄海钢铁联合企业(在松林),还有建筑材料工业。开采钨(在万年)、金、银、铜(在笏洞、遂安)、萤石(在平山)、铅、锌(在觅美)等矿。农业以生产稻、麦、玉米为主,还有棉花、烟叶等。

黄海南道  朝鲜北部的行政区。在半岛中西部,西、南临黄海。面积8,002平方公里。人口191.4万(1987)。辖1市18郡。首府海州。1954年由原黄海道分为南、北两道。东西走向的灭恶山脉横亘中央。沿海北为载宁平原,南为延白平原,是朝鲜北部最大的平原地区。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0℃,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开采铁、铅、锌。有农机(拖拉机)、化学和建筑材料工业。主要农业基地,水稻产量占北部的四分之一,还有玉米、棉花、烟叶。鱼获量大。经济中心海州和载宁。

黄金海岸城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东南海岸城市。位于布里斯班与新南威尔士州之间。人口18.9万(1983,包括特威德赫德斯)。有库伦加塔、绍斯波特等美丽海滩,为著名海滨休养地。附近为农业和奶牛业地区。

黄石国家公园  美国国家公园。位于西部北落基山和中落基山之间的熔岩高原上,绝大部分在怀俄明州的西北部。海拔2,134-2,438米,面积8,956平方公室。黄石河、黄石湖纵贯其中,有峡谷、瀑布、温泉以及间歇喷泉等,景色秀丽,引人入胜。其中尤以每小时喷水一次的“老实泉”最著名。园内森林茂密,还牧养了一些残存的野生动物如美洲野牛等,供人观赏。园内没有历史古迹博物馆。

捷克  ①历史上原指捷克和斯洛伐克西半部(包括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中世纪时捷克人在此建立国家,又因古代有凯尔特部族的波伊人居住,故又名“波希米亚”。②全称“捷克共和国”。欧洲中部内陆国。同德国、波兰、斯洛伐克、奥地利相邻。面积约7.89万平方公里。人口1,030万(1991)。 94%是捷克人。官方语言为捷克语。首都布拉格。境内高地、丘陵和盆地相间。边境多山,最高峰苏台德山的斯涅日卡山,海拔1,602米。气候温和,年降水量平原450-600毫米,山区1,200-1,600毫米,坡地有混交林和针叶林。矿产有煤、铁,铅、锌、银、铀等。在伏尔塔瓦河上建有大型水电站。原为*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一部分。1993年1月1日独立。工业以燃料动力、冶金、化工机械制造、轻工、食品、纺织、啤酒酿造、制鞋、玻璃、陶瓷为主。农产品有麦类、甜菜、马铃薯、啤酒花、水果等。乳肉畜牧业和养禽业比较发达。公路网稠密。文教事业发达,古迹众多。主要城市还有比尔森、布尔诺、俄斯特拉发等。

捷斯  亦译“蒂埃斯”。塞内加尔西部城市。西距达喀尔64公里。扼佛得角半岛进入内地通道,地位重要。人口约12.7万(1979)。新兴工业中心。有铁路车辆厂、磷灰石选矿场和纺织、制鞋,食品等工业。商业发达,花生贸易甚盛。交通枢纽,全国铁路总调度中心设此。

捷列克河  俄罗斯北高加索东部河流。源出大高加索山,注入里海。长623公里,流域面积4.32万平方公里。三角洲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305米3/秒,年径流量11立方公里,主要供灌溉。凿有捷列克-库马河灌溉渠。有水电站两座。沿河大城有弗拉季高加索、莫兹多克等。

捷克林山  捷克同德国边境北段山脉。由西北向东南延伸80公里。主要由片麻岩、花岗岩和结晶页岩组成,顶部平缓。最高点切尔霍夫山,海拔1,042米。森林面积大,以松、杉居多。有泥炭地和牧场。山区有森林采伐和花岗岩加工工业。

捷尔任斯克  1929年前称“拉斯佳皮诺”。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州城市、奥卡河左岸河港。在莫斯科至下诺夫哥罗德的铁路线上,东距下诺夫哥罗德市32公里。人口27.4 万(1985)。  1930年建市。全国重要化学工业中心,生产磷肥、氮肥、酸类、化工设备、人造纤维原料、化学产品、多种焦油、有机玻璃等。尚有建筑材料和面粉工业。有地志陈列馆。

捷尔诺波尔  1944年前称“塔尔诺波尔”。乌克兰西部城市,捷尔诺波尔州首府。在德涅斯特河左岸支流谢列特河畔。人口18.2万(1985)。1540年建为要塞。1920-1939年属波兰,1939年划归苏联。铁路枢纽。工业以肉类加工、制糖、棉纺织、人造革、电气设备制造、汽车修理为主。有十六世纪和十八世纪的建筑古迹。设有3所高校。

捷克和斯洛伐克  旧国名。由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联邦共和国组成。在欧洲中部内陆。同波兰、乌克兰、匈牙利、奥地利、德国相邻。东西长770公里,南北最宽275公里,面积12.79万平方公里。人口1,544万(1984),捷克人约占64%,斯洛伐克人占31%,余为匈牙利人、波兰人和乌克兰人等。通用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首都布拉格。境内地势较高,多高地和中山,大部在海拔200-750米。西半部为捷克高地和盆地。边境有克鲁什内、苏台德、捷克林、舒马瓦等山脉。东半部主要为西喀尔巴阡山区,最高峰为塔特拉山的格拉霍夫峰,海拔2,655米。南部有小块多瑙河中游平原。全境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气候。平原1月平均气温-1-4℃,7月19-21℃;喀尔巴阡山区冬季达-10℃,夏季4-8℃。年降水量平原450-700毫米,山区1,600-2,100毫米。河网较稠密,但多水河流少,分属多瑙河(在捷境内长172公里)、易北河流域;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及其支流摩拉瓦河和瓦赫河,拉贝河及其支流伏尔塔瓦河以及奥得河。森林占国土面积的35%。矿产主要有硬煤、褐煤、铁、铅、锌、铀等。煤产量居欧洲前列。公元九世纪建大摩拉维亚王国。以后,捷克地区形成捷克王国,斯洛伐克地区隶属匈牙利王国。十六世纪初叶起先后隶属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奥匈帝国瓦解,1918年由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地区组成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39年被法西斯德国占领。1945年获得解放。1960年改称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90年又改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3年1月1日分解为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工业发达,以重工业为主,主要有冶金、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等部门。生产机床、动力设备、汽车、船舶、电力机车、冶金和化工设备及农业机械等,还有钢铁、纺织、毛织、化工、木材加工等产品,制鞋、啤酒酿造著名。农地(含耕地、草地、牧场等)占总面积的58%,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程度较高。种植麦类、玉米、甜菜、马铃薯、亚麻、葡萄等。畜牧业以养猪、牛为主。进口铁矿石、石油、棉花等工业原料和燃料。出口机械产品、车辆、钢材、铀及轻工产品等,机械及设备占出口额的60%,轻工产品和食品约占25%。铁路长1.32万公里(电气化铁路占20%以上)。水运以多瑙河、拉贝河和伏尔塔瓦河为主。旅游业较发达。

捷列克-库马运河  俄罗斯北高加索东部灌溉渠。长150.3公里。建于1952-1960年。每年将捷列克河的27亿立方米水(占该河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引入库马河,其中12亿立方米供库马-马内奇运河,主要灌溉库马河下游干旱区。1981年灌溉面积约10万公顷,蓄灌面积100万公顷。

捷克布杰约维采  捷克中南部城市,南捷克州首府。在南捷克盆地的中心,伏尔塔瓦河和马尔谢河汇流处。人口9.3万(1984)。建于1265年。重要运输枢纽。机械制造中心(电动机等)。还有铅笔、火柴、造纸、器皿、家具、服装、食品(啤酒酿造)等工业。有十三和十七世纪建筑古迹以及十六世纪的黑塔。

勒芒  法国西北部城市,萨尔特省首府。位于萨尔特河畔。人口约14.8万,包括郊区19.1万(1982)。工业以冶金、汽车、机械、化学、电子为主。重要的农产品市场。铁路中心。有一年一次的博览会。设有文理和法律等专门学校。有建于中世纪的教堂、古老的修道院等建筑物。

勒辛  纳米比亚西部铀矿区。在斯瓦科普蒙德东北39公里。铁路通沃尔维斯港。矿区长8公里、宽1.6公里。1976年投产。矿石品位低,但开采条件好。英、法等国在此兴建大型露天铀矿,年产5,000吨。

勒当山  一译“丽娘山”,又名“奥斐山”。相传因丽娘公主而得名。马来西亚柔佛州最高峰,海拔1,295米,接近马六甲与森美兰州边境,武弄山脉余脉。角闪花岗岩残丘,有第四纪冰期海浸遗迹,风化强烈。群峰环抱,峭壁巉崖,气势雄伟。地貌发育及生物分布方面均有科学研究意义。

勒克瑙  印度北部城市,北方邦首府。居恒河平原中心、临戈默蒂河中游右岸。人口连郊区100.6万(1981)。经济、文化中心。向以金银象牙细工、铁钢器皿、陶瓷和印花布等工艺品驰名。铁路和公路枢纽。农产品集散地。有食品加工、锯木、造纸、纺织、农机设备、化学药品等工业和飞机、车辆修理厂,铁路机车修配厂及精密仪器厂。市内多花园和公园,还有动物园,旅游业重要。

勒罗斯  挪威中部的村镇。在格洛马河畔,特隆赫姆东南105公里,距瑞典边境仅56公里。人口5,200。有铁路同其他城镇相通。附近为挪威最重要的黄铁矿中心。有冶炼厂,所炼的铜和铁,大都经特隆赫姆港转运。

勒波尔  印度洋西部法属留尼汪岛海港。在西北部加莱角,东北距圣但尼16公里。人口2.5万(1982)。人工港,建于1886年,可停泊大型海轮。全岛进出口物资大部经此,输出蔗糖、糖蜜、香精等。公路通圣但尼和岛上主要城镇。

勒威克  英国最北部的城镇。在设得兰群岛的梅恩兰岛东部。人口7,901(1981)。设得兰郡的首府。经济以渔业为主,盛产鲱鱼、龙虾等。有发达的冷藏及食品加工工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采北海石油以来,服务业和船舶修理业发展很快。城内多十七世纪的建筑。

勒拿河   俄罗斯大河之一。在中西伯利亚高原东侧。源出贝加尔山西坡,向北曲折纵贯伊尔库茨克州和雅库特自治共和国的森林与苔原带,注入北冰洋拉普捷夫海。长4,400公里,流域面积249万平方公里。上游(维季姆河汇合处以上)谷深流急,多险瘫;中游大部河段河谷展宽,水流减缓;下游河谷宽达30公里,水流平缓。河口形成宽广的三角洲(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维季姆河、奥廖克马河、维柳伊河及阿尔丹河等。河口处年平均流量1.7万米3/秒(最大为20万米3/秒,最小366米3/秒),年径流量488立方公里。春汛水位较高,夏季多洪水。每年入海的泥沙约1,200万吨。支流上建有多处水电站。涨水时卡丘格镇以下可通航,乌斯季-库特以下可定期通航。上游10月末到次年5月中,下游9月末到6月初封冻。航期约4-5个月。主要河港有雅库次克、基连斯克及奥谢特罗沃。产马克寻鱼、西伯利亚白鱼、聂利玛鱼、白鲑。

勒德兰  一译“拉特兰”。印度中央邦西部城市。人口连郊区15.6万(1981)。附近盛产棉花、小麦和油菜籽、甘蔗等。新兴工业城市,有纺织、制糖、酿造、陶瓷和纺织机械等工业。阿格拉-孟买铁路经过。

勒克勒佐  法国东部城市。位于索恩河和卢瓦尔河之间的凹地中。人口连郊区4.4万(1982)。十八世纪开始采煤后迅速兴起。有机械、冶金工业等。钢铁工业以生产特种钢为主。

勒阿弗尔  法国第二大海港。在西北部塞纳河口。人口19.9万,包括郊区约38万(1982)。巴黎工业区的吞吐口,年进口量的五分之四为石油与天然气。有长240公里的输油管通巴黎。还转运法国同南北美洲之间的货物。工业有造船、机械、石油化工、木材加工、电工器材、食品等。市西北有机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港口被毁,城市破坏严重,后重建。

勒拉芒坦  西印度群岛东南部马提尼克岛的城市和航空港。位于法兰西堡湾东北岸莱扎尔德河口,西北距法兰西堡5公里。人口约7,000。农业区的贸易中心。内地为岛上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盛产甘蔗、香蕉、可可等。工业有制糖、酿酒等,还有石灰厂。设有全岛最大的国际机场。

勒格默特  亦称“内格默特”。埃塞俄比亚城市,沃莱加省首府。在西部高原上,东距亚的斯亚贝巴230公里,有公路相通。海拔2,100米。人口2.2万(1978)。咖啡、牲畜、皮革、谷物集散地。附近河谷中有淘金业。

勒蒂群岛  印度尼西亚班达海南部的岛群。位于马鲁古群岛的南端,帝汶岛东部。由莫阿、拉科尔、勒蒂和其他小岛组成。各岛多山丘,热带森林茂密。产稻、烟草、椰子和鱼类。饲养黄牛。

勒德贝格  一译“勒贝克”。挪威南部村庄。在洛根河畔,努梅达尔谷地顶部,赫讷福斯西72公里。人口2,253。铁路终点。村南洛根河自海拔350米处泻入诺尔菲约尔特湖。建有大水电站,电力供应首都奥斯陆和膝斯贝克市。

勒德乌茨  罗马尼亚东北边境城镇。在苏恰瓦西北约32公里。人口2.7万(1983)。建于1415年。铁路要站。有食品、木材加工(家具等)、农业机械制造等工业。有博物馆和建于十四世纪的教堂等。

勒奇山隧道  世界著名隧道之一。在瑞士南部伯尔尼阿尔卑斯山,辛普朗隧道的西北。海拔2,690米,长14公里,建于1907-1913年。从坎德施泰格到戈彭施泰因,筑有铁路,通达伯尔尼和意大利的米兰。

勒谢什群岛  澳大利亚岛屿。在西澳大利亚州南海岸外印度洋上。东西向伸延193公里。岩岛。最大岛蒙德雷恩。地势低平,多沙土,生长灌木丛。无定居居民。

勒德纳吉里  一译“拉特纳吉里”。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濒阿拉伯海的港口。介于孟买与果阿之间。人口3.8万。有渔业与盐场。工业有小型制纸和食品加工厂。附近还有炼铝厂。

勒姆尼库沃尔恰  罗马尼亚城市。沃尔恰县首府。在南喀尔巴阡山脉南坡的奥尔特河右岸。人口8.6万(1983)。十四世纪时为城镇。铁路、公路枢纽。有化学、木材加工、皮革等工业。有建于十六世纪的教堂等。附近有奥勒内什蒂矿泉疗养地。

梳帮  亦译“首邦”。马来西亚城镇。位于巴生河谷中段,雪兰莪州新首府沙阿兰东侧。七十年代新建。地理位置适中,为巴生谷地居住、商业及文娱中心。人口3万。有公寓综合大厦、多层停车场和梳邦国际机场,建筑结构具有马来西亚各民族的特色。

彬马那  缅甸南部城市。在曼德勒南250公里,锡当河上游右岸。人口2万余。周围产甘蔗、芝麻等。有制糖厂。仰光-密支那铁路通过,另有铁路支线西北通向石油开采中心稍埠。

梭罗河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最大河流。发源于中爪哇省印度洋岸的塞武山脉,经梭罗往东北切穿肯登山流入爪哇海。全长560公里。肯登山脉以上段流经火山盆地,水势湍急泥沙量大;山脉以下曲流紊乱,多小湖沼,流域内林、农、牧业综合经营,人口稠密。通航约200公里,流送木材。中游南岸牙威县特里尼村曾发现爪哇猿人化石。

梭桃邑  亦译“萨塔希普”。泰国新建的深水港,海军基地。在曼谷湾东南,春武里的南端。人口1.38万(1980)。原为渔村。岸外有普拉岛屏障。1967年建成现代化港口,可停靠2.5万吨海轮。公路通春武里、罗勇和曼谷等地。

梅肯  美国乔治亚州中部城市。跨奥克姆尔吉河两岸,在亚特兰大东南125公里。人口12万(1984),黑人占三分之一以上。建于1823年。早期棉织业已发达,现除发达的纺织工业外,还有农机具、汽车和飞机零件、肥料、面粉、食品加工、陶器(附近产优质陶土)等多种工业。

梅洛  乌拉圭东北部城市,塞罗拉尔戈省首府。位于塔夸里河的支流孔本托斯河畔,靠近巴西边界。人口3.8万。建于1795年,初为西班牙殖民者建的军站。现为重要牧区的商业中心,与巴西南部有过境贸易。工业有制革、制酪、纺织、肉类加工和酿酒等。铁路、公路通蒙得维的亚;有航空站。

梅塔  哥伦比亚中东部一省。面积8.56万平方公里。人口47.4万(1985),多为印第安人,聚居于河流沿岸。首府比亚维森西奥。除西部为东科迪勒拉山和马卡雷纳山地外,多为平坦的热带草原和森林。气候炎热、多雨。北有梅塔河、南有瓜维亚雷河流经。1959年设省。农牧业经济。农业集中于山麓地带,主产稻、咖啡、甘蔗、玉米、烟草、油料、薯类等;草地粗放牛、羊。林产品有木材、树胶、香草和松脂等。有金、煤、石油、盐等矿产。工业以面粉、罐头食品、制革、锯木、制皂为主,多集中于首府及其郊区。交通依靠河运和空运。

梅斯  一译“麦茨”。法国东北部城市。近卢森堡边界,在洛林高原摩泽尔河和塞耶河的交汇口。人口11.4万,包括郊区18.5万(1982)。城市主要部分沿摩泽尔河伸展。罗马帝国时代建立城堡。中世纪为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的自由城,经济繁荣。法国东部的铁路枢纽,公路和空运中心。重要的工业中心,有钢铁、汽车、电工器材、机械、食品等部门。有大学、博物馆和中世纪教堂。

梅尔辛  又称“伊切尔”。土耳其南部最大港口,伊切尔省省会。人口21.6万(1980)。位于阿达纳平原最西端,港口优良。为阿达纳平原农产品(谷物、豆类、柑橘等)与土耳其东南部矿产品(铬、铜)的出口港。有纺织、食品、磷肥、玻璃等工厂,以及年炼油能力为450万吨的炼油厂。原油来自巴特曼油田与中东其他国家。

梅农盖  旧称“塞尔帕平托”。安哥拉西南部城镇。在库邦戈河支流奎贝河左岸。宽多-库邦戈省首府和贸易、交通中心。牲畜、皮毛、谷物集散地。铁路通大西洋港口木萨米迪什。有航空站。

梅坎博  在加蓬东北部,为附近大型铁矿区行政和贸易中心。近刚果边境。西南至马科库间160公里的山地丘陵带蕴藏大量富铁矿,储量10亿吨,平均含铁量64%。附近盛产咖啡、可可,还有橡胶市场。为开发上述资源,正在修建通往奥文多的横贯加蓬铁路。

梅杜尔  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西北部新兴城镇。梅杜尔水坝于附近截断科弗里河,潴成斯坦利水库。水电除供当地发展炼铝、纺织、化学工业,还供应塞勒姆,并逐渐把两地联成一工业区。

梅里达  ①委内瑞拉西部一州。面积1.13万平方公里。人口61.6万(1990)。首府梅里达。除西北部一狭长地带为马拉开波冲积平原外,全处于梅里达山区,其中玻利瓦尔峰海拔5,007米,为委内瑞拉的最高峰。热带山地气候,查马河自东北流向西南。有石油、云母、黄金、绿宝石、铅等矿藏。农牧业经济。河谷和西北部的狭长平原主要种植咖啡、甘蔗、热带水果、谷物等;北部饲养牛羊。有制乳、面粉、制革、制鞋、纺织等工业。泛美公路通过全州。②委内瑞拉西部城市,梅里达州首府。位于梅里达山脉北坡查马河畔,海拔1,641米,为委内瑞拉最高的城市。人口9.9万(1981)。建于1558年,1812年和1894年遭地震破坏。向为宗教和教育中心,有古老的大教堂、修道院和安第斯大学(1785年建)。西部地区的公路交通枢纽和工商业中心。有纺织、制糖、榨油、烟草、家具等工业,并以出产蜜汁水果、印第安斗篷著称。城市风景优美,附近有5座海拔4,600米以上的雪峰,一条长12公里的世界最高的悬空缆车通往其中的埃斯佩霍峰(4,836米),为滑雪、登山运动和旅游胜地。③墨西哥东南尤卡坦半岛最大城市,尤卡坦州首府。位于半岛石灰岩平原北端,海拔9米。人口34.4万(1980)。以印第安玛雅人为主。1542年建于古玛雅的蒂奥城原址。世界最大的剑麻产区中心之一。周围有大片剑麻种植园。工业以制缆绳、麻袋为主,并有食品、水泥、家具等部门。手工业发达。通过其北部的外港普罗格雷索输出农牧产品。交通枢纽。附近玛雅古迹甚多,为旅游基地。

梅里登  美国康涅狄格州南部城市,在纽黑文东北27公里处。人口5.7万(1980)。  1867年建市。主要有滚珠轴承、宝石类、电话机、信号设备、塑料等工业生产。银的精细加工业很盛。有世界最大的国际银器公司。

梅季希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卫星城之一。在亚乌扎河畔,西南距莫斯科19公里。人口15.1万(1985)。建于十五世纪。十九世纪末建车辆厂。1925年设市。工业以运输机械制造、光学仪器、电子计算机制造及人造纤维为主。美术工艺品著名。郊区农业发达。有人造纤维和蔬菜等研究所。设有2所高校。

梅泽堡  一译“梅尔瑟堡”。德国东部城市。在萨勒河左岸,东距莱比锡29公里。人口4.8万(1984)。公元九世纪时为要塞。1188年建市。1656-1738年为萨克森-梅泽堡公国首府。铁路枢纽;河港。褐煤产区中心。工业有机械制造、炼铝、造纸、建筑材料等。附近的施科保有大型化工厂和火电站。设有化工学院。有教堂、宫殿、城堡等古迹。

梅漳河   俄罗斯北部河流。源出提曼岭西坡,曲折北流,经科米自治共和国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注入白海梅津湾。长966公里,流域面积7.8万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886米3/秒,年径流量26立方公里。雪水补给为主。主要支流有瓦什卡河、彼扎河。中游多险滩,河口多沙洲和岛屿。潮汐高达7-12米。潮水上溯64公里。通航里程371公里(春汛时650公里)。结冰期长达半年。

梅特兰  ①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部城市。位于纽卡斯尔西北27公里的亨特河岸。人口3.6万。附近有煤矿开采。市内有牛、羊、马市场以及烟草厂、毛纺厂等。铁路交叉点。②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约克半岛小城镇。在皮里港西南137公里。人口1,000。小麦、羊毛集散地。

梅塔河  哥伦比亚东部河流,奥里诺科河左岸重要支流。由发源于东科迪勒拉山脉东坡的乌皮亚河和瓜尤里瓦河在梅塔省汇合而成。向东北流经东部热带草原,自新安蒂奥基亚折向东流,成为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的界河,在卡雷尼奥港和委内瑞拉的帕埃斯港之间注入奥里诺科河。全长1,046公里。河道自洛佩斯港以下可通航,但沿岸人口稀少,航运价值不大。

梅鲁山  坦桑尼亚东北高地带活火山。在乞力马扎罗山西南70公里。海拔4,567米。火山口东壁被一次巨大的山崩和泥石流破坏。最后一次喷发在1910年,硫质喷气孔活动延续至今。有火山口湖与冰川遗迹。重要农业区。海拔1,100-1,80米处种植咖啡、香蕉、玉米、豆类等作物。

梅赫伦  比利时城市。在布鲁塞尔东北约22公里,迪勒河畔。都市区人口7.7万(1983)。十七、十八世纪起以花边和家具制作闻名,还有啤酒等制造业。种植时鲜菜果。大主教驻地。有十三世纪的大教堂、十四世纪的市政厅等著名建筑物。

梅德福  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波士顿西北8公里,是波士顿的住宅、工业卫星城市,人口约5.8万(1980)。美国最古老的聚落之一,1630年建,1892年成为市。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曾以造船业著名,现工业有机械、拖拉机车体、化学药品、客器、家具、玩具、印刷等多种部门。

梅尔尼克  捷克西部城市。在拉贝河与伏尔塔瓦河汇流处。人口1.8万。河港。有机械制造、制糖和化工等工业。

梅尔维尔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城市。人口5,000多。为附近乳牛业和小麦生产地区的供应中心。位于铁路干线和支线交叉点。有面粉、乳制品和铁路车辆装配等工业。

梅吉迪亚  罗马尼亚东南部城镇。在康斯坦察港以西29公里处。人口4.6万(1983)。铁路枢纽。多瑙河-黑海运河的河港。建筑材料工业发达,有水泥、耐火材料、砖瓦等厂;另有农机厂、食品厂等。有十九世纪的清真寺。

梅克内斯  摩洛哥北部古城。在中阿特拉斯山北坡,东北距非斯53公里。人口38.6万(1982)。建于十一世纪,十七到十八世纪曾为都城。伊斯兰教圣地;工商业中心。油橄榄、柑橘、葡萄重要集散地。有榨油、食品罐头、水泥、木材加工、纺织等工业。以织造精美地毯著名。皮革、制陶、阿尔法草编织等手工业亦盛。交通枢纽,铁路通拉巴特、丹吉尔、非斯。多古罗马时代的文物古迹和中世纪清真寺、伊斯兰教学院等。

梅克纳河  孟加拉国主要河流。源于印度的阿萨姆山区。上游有苏尔马和库西亚拉两大支流,于马尔库利汇合后,称加尔尼河,在巴吉特普尔附近再汇入两条支流后称梅克纳河。东北-西南流,最后汇入帕德马河,注入孟加拉湾。长264公里。下游河道分汊,河口总宽度152公里。水量充沛。

梅利利亚  城市名。在摩洛哥北部,濒地中海,西距直布罗陀海峡240公里。面积12.3平方公里。人口5.8万(1985)。古城堡建于出露海中的巨大岩块上,新市区分布于古城西面与南面的陆地上。1470年起被西班牙占领至今。有纺织、食品、鱼类罐头、船舶修理、建筑材料等工业。自由港;重要渔港。输出鱼类和铁矿石等。有轮渡每日来往于西班牙马拉加港之间。

梅拉伦湖  一译“迈拉伦湖”。瑞典东南部的湖泊。从斯德哥尔摩向西延伸。东西长120公里,宽1.6-40公里,面积1,140平方公里,最深64米。湖水向东通过狭窄的海峡,于斯德哥尔摩注入波罗的海。湖内有岛屿1,260个,面积488平方公里。是疗养区。沿岸有斯德哥尔摩、南泰利耶等大城市。湖东南有南泰利耶运河(长1.6公里),通波罗的海。

梅迪亚什  罗马尼亚中部城市。在穆列什河支流大特尔纳瓦河畔。人口7.1万(1983)。建于十三世纪。铁路、公路枢纽。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天然气产区和工业中心,有机械、玻璃、搪瓷、纺织、食品加工等工业。有十四至十七世纪的城堡遗址、教堂和著名的“号手之塔”斜塔。

梅恩兰岛  又称“波莫纳岛”。英国苏格兰以北,奥克尼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人口1.4万(1981)。海岸曲折,柯克沃尔湾深入北岸,将岛屿分为东、西两部分,最窄部分不超过3公里。湖泊养鲑鱼。农业发达,以养牛和家禽为主;饲料作物也重要。柯克沃尔是奥克尼群岛的首府。市内有圣·马格努斯大教堂和古宫殿建筑。西海岸的斯特罗姆斯是另一重要城镇。斯卡帕湾是英国重要的海军基地。

梅诺卡岛  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中的岛屿。在地中海西部。面积668平方公里。人口5.8万(1981)。主要为桌伏地和起伏山地,中北部有托罗峰,海拔358米。海岸北部呈锯齿状,多港湾;南岸较平直,有悬崖。主要城市马翁为天然良港。种植谷物、马铃薯、瓜类、石榴、无花果等。养殖牛羊;出口乳酪。鱼及龙虾捕捞业甚盛。有旅游业。

梅塞德斯  乌拉圭西南部城市,索里亚诺省首府。位于内格罗河南岸,距河口约50公里。人口3.5万。建于1781年,市内多殖民时期建筑。弗赖本托斯以东农牧区产品的集散中心。工业有纺织、造纸等。铁路、公路连接首都和西部的主要城镇,中小型船只可经内格罗河通往乌拉圭河与拉普拉塔河各港口。城内多殖民时期建筑,并以夏季赛艇、网球比赛著称。风景优美,游览业构成收入主要来源。

梅尔维尔岛  ①澳大利亚岛屿。位于北部地方西北海岸外帝汶海上,中隔克拉伦斯海峡。西隔阿帕斯利海峡与巴瑟斯特岛相邻。面积5,800平方公里。人口542(1976)。地势低平,有林木覆盖的山丘与红树林沼泽地相间。产珍珠贝、海参和木材。是土著居民保留地。②北冰洋上帕里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岛。长321公里,宽48-219公里,面积4.2万平方公里。属加拿大西北地区富兰克林小区。多丘陵。部分地区被冰覆盖。产麝香牛。有天然气田。

梅加拉亚邦  印度东北部的邦,于1972年从阿萨姆邦分出建立。西、南邻孟加拉国。面积22,429平方公里。人口176万(1991)。首府西隆。全境为东西横亘的卡西丘陵,平均海拔610米至1,830米。南坡正当西南季风之冲,为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平均年降水量7,196毫米。河流短促。林木有婆罗双、松、柳、白桦、竹子和藤属。矿藏有铝硅酸盐(占印度总产量90%以上)、石灰石、煤、刚玉、瓷土、铜、金、玻璃砂等。野生动物有象、虎、豹、野牛、熊、野猪和鹿。农业粗放,有水稻、马铃薯、玉米等。水果有香蕉、槟榔、橘子等。牲畜有牛和山羊。有织布、藤制品等家庭手工业,还建有热电站和水泥厂。

梅克伦堡湾  欧洲波罗的海西南部的海湾。位于德国的费马恩岛、瓦格林半岛同梅克伦堡海岸之间。深入陆地80公里,出口处宽约50公里,最深处27米。严冬时结冰。渔业繁盛。沿岸港口有罗斯托克、维斯马和吕贝克等。海滨浴场著名。

梅里尼亚克  法国西南部城市。在波尔多市之西。人口5.1万(1975)。有航空工业、钢板制造、玻璃业等。

梅里达山脉  又名“委内瑞拉安第斯山脉”。委内瑞拉西部最高大的山脉。哥伦比亚东科迪勒拉山脉的分支,由平行的梅里达山脉和库拉塔山脉组成,中间为一深谷。西起塔奇拉低地,大致向东北延伸至拉腊低地。长450公里,宽约80-145公里,海拔一般在3,000米以上,多横谷和山间盆地。山顶终年积雪,有冰川,博利瓦尔峰海拔5,007米,为委内瑞拉最高峰。奥里诺科水系和加勒比海水系的分水岭。有金、铜、云母、石油和煤等矿藏。

梅利托波尔   1841年前称“新亚历山德罗夫镇”。乌克兰南部城市。在莫洛奇纳亚河右岸。1841年设市。人口17万(1985)。铁路要站。工业以机械制造(机床、发动机、冷藏机械、压榨机等)为主,次为食品加工。近郊农业发达,盛产樱桃。设有2所综合大学。

梅迪辛哈特  加拿大艾伯塔省东南部工商业城市,河港。跨南萨斯喀彻温河两岸,在累斯布里季东北150公里。人口3.2万。原系修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工作区。1883年始有人定居。1902年发现大量天然气后,工业迅速发展。1907年建市。有面粉、橡胶、陶器、玻璃等制造工业。附近有煤和天然气开采。在天然气温室内培植大量蔬菜和花卉。

梅格列利亚  一译“明格列里亚”。旧地区名。位于高加索黑海东岸。今属格鲁吉亚共和国。原为独立公国。十七世纪末期,属奥斯曼帝国。1803年时被俄罗斯控制。1829年根据亚得利亚堡条约,整个地区和黑海沿岸割让给帝俄。

梅斯沃维采  波兰南部卡托维兹省城市。在普热姆沙河畔,卡托维兹东10公里。人口5.9万(1982)。有采煤、有色金属(锌)冶炼、机械制造(矿山机械等)、耐火材料、工业陶瓷以及食品加工工业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德、奥、俄三国疆界衔接地。

梅塞塔高原  也叫“中央卡斯蒂利亚高原”。占伊比利亚半岛的主要部分。分布于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境内。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海拔600-800米。最高点穆拉森山,海拔3,478米。高原地形向西南倾斜,有杜罗河、塔霍河和瓜迪亚纳河等流贯并注入大西洋。中央科迪勒拉山地分高原为南北两半,北梅塞塔海拔约800米;南梅塞塔海拔约600-700米。由于北、东、南缘高山环绕,内陆较旱燥,西缘降水较多。

梅尔维尔半岛  加拿大西北地区富兰克林小区向东北突出的半岛。介于福克斯湾和布西亚湾之间。长402公里,宽约160公里。半岛中部和北部多丘陵地,南部则有一系列连贯的湖沼。南海岸里帕尔斯贝有皮毛贸易站。

基尔  德国北部港市,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首府。在基尔运河东口。距海口11公里。人口24.8万(1983)。1242年建市,1284年加入汉萨同盟。十九世纪后半叶成为军港。重要的海军基地。随基尔运河的开凿,经济迅速发展。铁路枢纽。渔业基地。工业以造船和机械制造为主,造船业仅次于汉堡。此外有水产加工、化学、冶金、酿酒等部门。

基西  肯尼亚西南部城镇。北距基苏木64公里。农牧产品集散地。周围养牛业发达,并为全国除虫菊集中产区,还产谷物、咖啡、茶叶、金合欢等。有乳品和咖啡加工等工业。附近有皂石矿。公路通往纳库鲁-布泰雷铁路支线的隆布瓦。

基华  一译“希瓦”。十六世纪游牧部落乌兹别克人在中亚阿姆河下游花刺子模建立的封建汗国。定都基华城。实行贵族专政的封建统治,发展农牧经济,和中国、印度以及俄罗斯建立队商贸易。1740年波斯侵入。1873年成为俄国的保护国。1920年3月建立花刺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24年并入苏联乌兹别克和土库曼两加盟共和国。

基多  厄瓜多尔的首都和皮钦查省首府,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在赤道以南安第斯山区皮钦查火山东南麓的谷地中。人口155万(1988)。海拔2,850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3-14℃,为世界上温度年较差最小(仅0.6°)的地点之一。原为古老的印第安人城市。1533年为西班牙殖民者侵占。1830年厄瓜多尔独立后,成为首都。曾多次遭地震破坏和重建。全国重要工业中心,有纺织、食品、石油提炼和石油化学、金属加工、制药、制革、木材加工等工业,并以金银工艺品、象牙和木器雕刻著名。交通中心,铁路通瓜亚基尔和东北岸的圣洛伦索,附近有苏克雷国际机场。旅游业甚盛,市内多教堂、广场、纪念碑、博物馆、天文台、大学等著名建筑,反映出南美洲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城北24公里处建有赤道纪念碑。

基纳  埃及城市,基纳省首府。在上埃及中部,尼罗河右岸。人口8万(1976)。谷物、甘蔗、椰枣集散地。以陶器制造业著称。重要交通枢纽;开罗-阿斯旺铁路干线在此与通往红海岸塞法杰港的铁路交会;公路通东部沙漠主要居民点。

基辅  ①州名。在乌克兰北部第聂伯河中游。面积2.89万平方公里。人口193.3万(不包括基辅市,1985)。乌克兰人占十分之九以上,余为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犹太人。1932年设州,首府基辅。大部是平原,西南为第聂伯河沿岸丘陵。矿藏有泥炭、煤和钛。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7--5℃,7月17-18℃。年降水量500-600毫米。第聂伯河及其支流音里皮亚特河、杰斯纳河流经。建有基辅水库水电站。工业以运输设备和农业机械制造为主,还有甜菜制糖厂。农业主产甜菜、小麦;乳肉畜牧业发达。主要城市白采尔科维、瓦西利科夫等。②市名。乌克兰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在北部第聂伯河中游。人口260万(1988)。公元六至七世纪见于史籍。曾为基辅罗斯的都城。重要水、陆、空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市内有地下铁道。工业以机械制造(精密机床、飞机、计量仪表、电子计算机和医疗器械)著称。乌克兰最大轻工业中心,以丝纺织、针织、服装、制鞋等为主。化学工业亦发达。有18所高等学校、乌克兰科学院、乌克兰艺术博物馆以及建于,1037年的索非亚大教堂等古迹。

基塔  马里南部城镇。在巴马科西北160公里。人口1万多。农产品集散中心。周围地区产花生、牛油果、稻谷、玉米、薯类等。附近有铝土矿藏。铁路通巴马科、库利科罗和塞内加尔的达喀尔。

基戈马  坦桑尼亚西部城市和湖港,基戈马区首府。在坦噶尼喀湖东北岸。人口6万(1978)。历史上曾是贩卖奴隶的据点。现为渔港和稻谷、植物油,鱼品集散地。水陆交通枢纽,中央铁路终点,湖运联系布琼布拉(布隆迪)和卡莱米(扎伊尔),布隆迪大部和扎伊尔一部进出口物资经此转运。

基本古  卢旺达东南部城镇,基本古省首府。地方性农产品贸易市场。附近是新发展的花生产区。有小型榨油(花生)厂。公路通基加利和邻国坦桑尼亚。基布多哥伦比亚中西部城市,乔科省首府。位于太平洋沿海平原阿特拉托河两岸。气候炎热,尤以多雨著名,年降水量达12,450毫米。人口5.7万(1981),多为黑人。始建于1654年。1948年起为首府。淘金区的贸易中心,周围富产铂、金和银,有木材加工、食品、制药、金属加工、服装等工业。附近建有水电站,河港,输出木材、农产品和贵金属。公路枢纽,有飞机场。

基布耶  卢旺达城镇,基布耶省首府。在西部,濒基伍湖。地方性农产品贸易市场。有印刷厂等。公路通基加利,湖运联系吉塞尼、尚古古。

基尔瓦  又称“基尔瓦基温杰”。坦桑尼亚南部港口。在马坦杜河口。附近所产椰干、咖啡、剑麻、棉花等经此运出。东南26公里处基尔瓦岛上的基尔瓦基西瓦尼是东非著名古城,建于公元975年,曾是僧祗帝国的统治中心,以后又曾是象牙贸易和奴隶买卖的市场。

基尔湾  欧洲波罗的海西南部海湾。在日德兰半岛南部的德国海岸同丹麦的兰格兰岛、洛兰岛之间。水深10-20米。水位变化较大,达3.2米。以基尔港为起点的基尔运河通北海。1895年起每年6月下旬在此举行“基尔周”,进行国际快艇比赛。

基加利  卢旺达首都。在中部高原上,居民散居在十多个山头上。人口20万(1987)。全国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和避暑游览胜地。咖啡、牲畜、皮革的重要集散地。有制革、制鞋、金属加工、食品、收音机装配等小型工厂。附近多锡、钨矿开采。公路中心,通国内主要城镇和各邻国。有国际航空站。

基达尔  马里东部城镇。在伊福拉斯高原南缘。地处牧区中心,周围多牛、羊、马等牲畜。北部沙漠地区运输中转站,公路北通阿尔及利亚,南达尼日尔河沿岸城镇。附近蕴藏锰矿。有航空站。

基伍湖  非洲淡水湖。在扎伊尔、卢旺达接界处。由断层陷落而成。湖面海拔1,460米。南北长96公里,东西宽48公里,面积2,816平方公里。平均深度240米,最深488米。湖水南流经鲁齐齐河注入坦噶尼喀湖。多鱼类和水鸟。湖底富藏沼气。群山环抱,湖岸陡峻曲折,湖中岛屿众多,为著名疗养地。重要湖港有布卡武和基塞尼。

基伦贝  乌干达铜矿区。在西南部鲁文佐里山东南麓。矿石含铜3-5%。1956年起开采。建有选矿厂,矿石精选后经卡塞塞运金贾炼铜厂。

基安布  肯尼亚中南部城镇。南距内罗毕8公里。周围地区盛产的咖啡及茶叶、金合欢、玉米等在此集散。有咖啡加工、制茶、食品等小型工业。

基苏木  旧名“弗罗伦萨港”。肯尼亚西南部城市和湖港,尼安萨省首府。在维多利亚湖卡维龙多湾北岸。人口16.7万(1983)。咖啡、玉米、花生集散市场和渔业中心。有鱼类加工、棉纺织、制糖、酿酒等工业。铁路通内罗毕和蒙巴萨。湖运联系乌干达、坦桑尼亚濒维多利亚湖诸港。有航空站。

基里瓜  玛雅古城遗迹。在危地马拉东部伊萨巴尔湖和莫塔瓜河之间。根据现有碑文资料,估计该古城建于公元195年,十四世纪被遗弃。建筑群以建有宏伟庄严的金字塔和庙宇的大广场为中心,周围绕以宫殿等建筑物以及刻有象形文字的石碑、方柱等,有的石碑高达11米,其中有公元771年雕刻成的六石柱重达65 吨。1975年发掘出一座太阳神的石像,并在进一步发掘中。

基林迪  肯尼亚蒙巴萨的属港。见“蒙巴萨”。

基奇纳  加拿大安大略省城市。在省会多伦多以西96公里。人口连郊区29.4万(1983)。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德国人于1800年到此,至今仍保留不少德国的风习。1912年建市。位于铁路沿线上,安大略省主要公路经此,并有国际机场,交通便利。是最早使用尼亚加拉瀑布水力发电的城市,与附近的滑铁卢合为工业中心。工业以家具、服装、食品加工、合成橡胶、汽车部件为主。加拿大最大的汽车企业布德汽车公司设此。

基拉尼  爱尔兰西南部城市。人口7,963(1981)。五十年代初在此建起重机厂。市镇区传统产品有鞋、矿泉饮料、花边等。冶炼业历史悠久,产品有铁门、钢轨和装饰铁器。并有毛织和印刷业。市西南2.4公里有基拉尼湖,景色优美,旅游业发达。

基金达  南斯拉夫东北部边境城市,邻近罗马尼亚。属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在诺维萨特东北约80公里处。人口3.7万。曾属奥匈帝国,1918年归南斯拉夫。铁路要站。位处天然气田中心,有天然气管通达潘切沃。工业有农产品加工、铸造和陶瓷等。小麦等农产品集散地。

基姆湖  德国东南部湖泊。在国境东南端特劳恩施泰因以西10公里处。地处阿尔卑斯山前地带,湖面海拔518米。长8公里,宽14.5公里,面积80平方公里。水深29-73.6米。冰蚀湖。北、南岸平坦,东、西侧岗陵起伏。湖水北流经阿尔茨河注入多瑙河右支流因河。盛产鲑、鲤等鱼类。湖中3个小岛上建有修道院等古迹。可通航。设有汽挺,为旅游服务。

基姆雷  俄罗斯特维尔州城市(西距特维尔市133公里),在伏尔加河上游左岸。1917年设市。人口6万(1985)。河港,铁路要站。从十七世纪起即以制鞋业著称,是全国重要的制鞋业中心。尚有金属加工厂、针织厂和木材加工机械厂。

基奎特  扎伊尔西南部城市,在奎卢河中游左岸。人口17.2万(1976)。班顿杜区经济中心。工业以木材加工、建筑材料为主。商业发达,有具典型非洲风格的大市场。奎卢河航运终点。公路通金沙萨和卡南加。有航空站。有恩博多学院等高等学校。

基律纳  一译“基吕纳”。瑞典北部城市。位于北极圈以北、罗萨湖东岸。人口3万(1982)。建于1900年。铁矿石外运始于1902年。1948年四周的矿村并入城市。世界大铁矿中心之一,以产高品位铁矿石(含铁率超过70%)著名。有铁路通波罗的海吕勒奥港和挪威的纳尔维克港。

基洛夫  古称“赫雷诺夫”。1780-1934年名“维亚特卡”。1990年复称“维亚特卡”。俄罗斯基洛夫州首府。在维亚特卡河左岸。人口41.1万(1985)。建于1374年。十四世纪为军事要塞。河港。铁路枢纽。工业以机械制造(铁路运输装备、机床、洗衣机、仪器、农机)为主,次为有色冶金、木材加工和化学工业。有3所高等学校和十七至十九世纪古迹。

基洛纳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城市。在奥坎纳干湖东岸,距美国边境130公里。人口5.9万。建于1905年。附近是水果、蔬菜、乳制品主要产地,工业以生产水果、蔬菜罐头为主,还有锯木、编织等。亦为旅游城市。

基特韦  赞比亚第二大城市。在中北部,铜带中部,东距恩多拉48公里,有铁路相通。人口连郊区31.5万(1980)。  1937年建。铜带最大的中心城市和技术服务中心,也是重要铜矿采炼基地。有采矿、选矿、冶炼、精炼等成套厂、场,还有炼钻、机修、锯木、电焊等厂。矿用铁路联系各厂、矿。公路四达。有航空站。

基特加  布隆迪城市,基特加省首府。在中部,西距布琼布拉61公里。人口3.5万(1982)。皮革、棕仁、咖啡的贸易中心。附近有金鸡纳种植园。有屠宰场、小型砖瓦厂和咖啡加工厂等。全国公路中心。

基桑图  亦名“基桑图因基西”。扎伊尔西部城镇。在因基西河右岸,东北距金沙萨120公里,有铁路相通。人口2万。全国最古老城市之一。有重要的农业和医疗训练中心、实验农场和各类学校。建于十九世纪末的植物园,栽培有热带植物并热带果木。

基塔莱  肯尼亚西南部城镇。在埃尔贡火山东麓,海拔1,900米。人口2.8万(1979)。外嗯佐亚农业区贸易中心。咖啡、除虫菊、剑麻、谷物集散地。有面粉、乳品和木材加工等工业。铁路通埃尔多雷特与内罗毕。攀登埃尔贡火山的出发地。有航空站。

基韦斯特  美国本土最南端的城市。位于佛罗里达半岛南端以南约96公里的基韦斯特岛上。人口2.4万(1980)。公路通达迈阿密。有雪茄烟制造和海产加工工业。著名休养地和重要的海军基地。旅游业和渔业甚盛。

基尔运河  也叫“北海-波罗的海运河”。在德国北部,横贯日德兰半岛。从易北河口的布伦斯比特尔科格到基尔湾的霍尔特瑙。沟通波罗的海和北海,是波罗的海通往大西洋的捷径,航程比绕道卡特加特、斯卡格拉克等海峡缩短685公里,为著名的国际通航运河。于1887-1895年开凿,  1907-1914年扩建。长98.7公里,河面宽103米,航道深11.3米,有船闸6座,可容吃水9米、宽40米的海轮日夜通航,近年年均通过商船6.5万余艘,其中60%属德国。运送货物以煤、钢铁、石油、矿石为大宗。

基尔库克  ①旧省名。在伊拉克东北部。面积19,543平方公里,人口53.5万(1977)。东部为扎格罗斯山山麓地区,西部属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石油业为主要经济部门。农业主产小麦、大麦、柑橘、苹果,饲养绵羊。附近的基尔库克油田,是伊拉克最大油田之一。1929年发现,藏量22亿吨,到1975年底已开采44%。原油大部通过油管在土耳其、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地中海港口输出。②伊拉克东北部城市,塔米姆省省会,人口约20万。为石油业中心与农、牧产品市场。有炼油厂与纺织工业。有5条输油管从此分别通向地中海岸的黎波里和巴尼亚斯。

基尔肯尼  爱尔兰东南部城市,基尔肯尼郡首府。临诺尔河。人口1万(1979)。为附近农区商业中心和铁路终端。城市主要部分以小河为界,分为英吉利人居住区和爱尔兰人居住区。有采煤、毛纺织、啤酒酿造、制靴、家具等工业。爱尔兰人居住区内有古教堂多座,古迹颇多。剧作家斯威夫特、康格里夫和哲学家贝克莱等人曾在该市的圣约翰学院(成立于十六世纪)攻读。附近产黑色大理石。

基里巴斯  前称“吉尔伯特群岛”。太平洋中西部岛国。由吉尔伯特群岛、大洋岛、菲尼克斯群岛中原英属部分和莱恩群岛中原英属部分组成。陆地总面积684平方公里。人口7万(1987)。首都塔拉瓦。曾为英国殖民地,1977年1月实行内部自治。1979年7月12日独立,称基里巴斯共和国。全国分塔拉瓦及北、南、中、大洋岛和莱恩群岛6个行政区。属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27℃。有椰子种植园并开采磷灰石矿。输出椰干、磷灰石、水果、鱼翅等。

基利马努  原名“尼格洛波利斯”。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西北端海滨城镜。隔巴厘海峡与爪哇岛东岸的外南梦有轮渡相连。1979年考古发现二千年前的墓葬,文物表明当时岛上曾有冶铜技术,先民捕鱼和养牛有一定生产水平。

基希讷乌  见“基什尼奥夫”。

基拉尼湖  位于爱尔兰西南部基拉尼附近。由3个相连的湖泊组成。上湖(面积174公顷)周围密林浓荫,东岸多石灰岩洞穴。有宽阔河道连通中湖(面积275公顷),内有30余小岛,因尼什福伦岛上有九世纪修道院。有水道连通下湖(2,024公顷,即莱恩湖)。下湖面积最大,内有许多岛屿,并有古城堡遗迹。最后有水道注入劳恩河以通大西洋。湖周群山环绕,是著名风景点,为旅游胜地。

基洛瓦坎    1935年前称“卡拉克利斯”。亚美尼亚古城。地处高山谷地,帕姆巴克河、坦德祖特河和瓦纳德佐里格特河交汇处,海拔1,350米。人口16.5万(1985)。铜器时代即建居民点。十九世纪末铁路通达后发展为亚美尼亚重要工业中心。以化学(化肥、化纤)、机械(气焊机、精密机床)、食品加工(肉类、油脂)为主。有公元前二千年的建筑古迹,设有地志陈列馆。为旅游疗养胜地之一。有师范学院。

基涅什马  俄罗斯欧洲地区中部伊万诺夫州城市。在伏尔加河上游右岸。建于十五世纪。人口10.4万(1985)。河港。纺织工业中心之一。以棉、亚麻纺织为主,次为木材加工、电器、造纸和林产化工,并有造纸机械厂。

基涅提山  苏丹最高峰。在南部边境山地中部,西北距朱巴约160公里,海拔3,187米。由火山作用形成。附近有温泉出露。地震活动频繁。

基桑加尼   旧称“斯坦利维尔”。扎伊尔城市,上扎伊尔区首府。在刚果河(扎伊尔河)中游、博约马瀑布群下端。人口约50万(1983)。始建于1882年。布区跨河两岸,以浮桥和轮渡联系。有纺织、水泥、食品、饮料、化工染料等工业。渔业颇重要。水陆联运枢纽。公路网中心。铁路绕过瀑布群通乌本杜,连接刚果河中、下游通航河段。旅游胜地。有国际航空站。有国立大学分校及农业、医学、师范等院校。

基辅罗斯  古国名。公元882年诺夫哥罗德王公奥列格征服基辅及其附近地区后建成。疆域包括第聂伯河到伊尔门湖之间的土地。是东斯拉夫人文化的发源地。十世纪初,不断扩张。版图东至伏尔加河口,经克里米亚半岛迄多瑙河口,北起拉多加湖,循波罗的海沿岸,南临黑海。初步奠定俄罗斯国家的领土规模。从十一世纪起,陷于封建混战,分裂为十八个公国。十三世纪二十年代,为蒙古金帐汗国征服。此后罗斯人的发展中心转移至东北部莫斯科一带。

基斯马尤  索马里南部港市。临印度洋,近朱巴河口。人口7万(1984)。建于1872年。南部地区商业中心。重要香蕉市场。有现代化屠宰场和较大肉、鱼类罐头厂及制革等小型工业。深水港,1968年完成扩建工程,可泊海轮。主要输出香蕉,还有牲畜、皮革、罐头食品等。公路通摩加迪沙。有航空站。

基奥加湖  乌干达湖泊。在中部。湖面海拔1,036米。面积2,590平方公里(一作1,216平方公里)。由维多利亚尼罗河流贯洼地形成,水深仅3-5米。岸线曲折,沼泽广布。湖中丛生纸莎草、芦苇与漂浮植物。主要鱼产地。可通行中型汽船,唯航道需经常清除杂草。

基督堂市  即“克赖斯特彻奇”。

基什尼奥夫  1991年改名“基希讷乌”。摩尔多瓦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在德涅斯特河支流贝克河畔。人口62.4万(1985)。1466年见于史籍。1812年并入帝俄。1818年设市。1918年划入罗马尼亚。1940年随比萨拉比亚再划入苏联摩尔达维亚。郊区园艺业发达,盛产葡萄。葡萄酒和罐头驰名。园艺拖拉机和精密仪器制造、电动测量仪、计算机、冷藏机、合成橡胶及人造革生产亦重要。有土壤、葡萄酒酿造及园艺等研究所。有建于十九世纪的钟楼、教堂等古迹。设有综合大学等数所高校和普希金故居博物馆等多所博物馆。

基纳巴卢山  东南亚最高峰,海拔4,102米。位于马来西亚沙巴州首府以东52公里,克罗克山脉北头。岩石裸露,土层瘠薄,年雨量3,000-5,000毫米。多矮树、灌丛、草被,有南北两半球及亚澳两大陆在此过渡的植物种,有猪笼草、杜鹃、越橘、菅草、兰、苔藓,还有东南亚特产蔓草花(亦译大王花),峰顶有更新世冰川遗迹。从古打毛律(或译“哥打贝卢”)起有登山公路,由赤道雨林带进入高山温带,景观垂直递变显明。辟有国家公园,范围达776平方公里。

基罗基蒂亚  塞浦路斯保存得最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东南部,利马索尔东北30余公里。遗址包括公元前六千年的若干居民点,房屋呈蜂窝状,地面以下有墓穴。

基洛瓦巴德    1804-1918年名“伊丽莎白波尔”。1918-1935年称“甘贾”。1990年复称“甘贾”。阿塞拜疆城市。在小高加索山东北麓、库拉河支流甘贾恰伊河畔。人口26.1万(1985)。建于七世纪。十二至十三世纪为重要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十八世纪为甘贾汗国都城。1804年并入帝俄。巴库至第比利斯铁路有支线抵达。以纺织工业(棉、丝、针织)为主,次为石油加工、仪器制造、化工及葡萄酒酿造业。市东45公里处有著名的“黑石脑油田”,所产石油有消炎、杀虫作用,可药用。有十四至十七世纪建筑古迹。设有数所高等学校。

基洛沃格勒    1924年前称“伊丽莎白格勒”。乌克兰中部城市,基洛沃格勒州首府。在南布格河左岸支流因古尔河畔。人口26.3万(1985)。  1754年建为要塞,1775年设市。全国机引犁生产中心,还有拖拉机配件、无线电器材、木材加工、建筑材料、食品加工工业。有农机学院及地志陈列馆。设有数所高等院校。

基菲索斯河  希腊阿提卡区的河流。从彭特丽孔向西南流,经雅典到法勒洛湾,长仅32公里。沿河有希腊历史古迹。希腊古史上亦多记载。

基什孔豪洛什  匈牙利南部城市。东北距凯奇凯梅特54公里。人口3.1万(1984)。在布达佩斯至贝尔格莱德铁路干线上。有制砖、食品加工(面粉、家禽)等工业,有传统家庭手工业--花边织造。西南的霍洛什湖,风景秀丽,为旅游地。

基纳巴唐岸河  马来西亚沙巴州最大河流。源于西部威提岭,横贯州的中部,东流注入苏禄海。长560公里,流域面积10,400平方公里,河口宽960米,深6-10米,口外有5.6公里长的沙洲横亘。全河通航320公里,其中小汽艇通航192公里,基纳巴唐岸县城拉马格以下可通吃水2.4米的大汽艇。南岸支流瓜穆河瓦塞马约瀑布,高6米,宽60米,是沙巴水量最大的瀑布。

基特曼斯胡普  纳米比亚南部城镇。人口1.3万(1983)。建于1898年。重要的畜产品贸易和皮毛加工中心,附近是卡拉库尔羊羔皮的集中产区。铁路通温得和克和南非。有铁路工场。有航空站。

基桑加尼瀑布  即“博约马瀑布”。

基隆贝罗谷地  坦桑尼亚南部巨大盆地。在鲁菲吉河支流基隆贝罗河中游。由断层陷落形成。海拔150-300米。地形平坦,水土资源丰富。每年汛期,基隆贝罗河及其支流同时涨水,泛滥严重。现有耕地分布于谷地边缘冲积扇上,是甘蔗和水稻重要产区。坦赞铁路穿过北部。

基斯洛沃茨克   俄语意即“碳酸水城”。俄罗斯北高加索矿泉疗养区著名旅游、疗养城。人口10.8万  (1985)。1830年设市。地处大高加索山北坡谷地,群山环抱,气候温润,1月平均气温-3.9℃,7月19℃。年降水量600毫米,冬季晴朗、少风。建有人工湖、矿泉疗养所、浴室和造形别致的建筑群。主要是心血管病患者疗养地。设有山地气象站。有电气化铁路通矿水城。工业以食品、轻工为主。

基谢廖夫斯克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南部城市。在库兹涅茨克盆地中部的阿巴河上游,东南距新库兹涅茨克58公里。人口12.6万(1985)。十月革命后由切尔卡索沃和阿弗尼诺两村合并成市。附近有丰富煤藏。三十年代初随库兹巴斯煤田的开发而兴起。主要采煤中心,还有采煤机械厂、洗煤厂及砖厂等。

基克拉泽斯群岛  希腊的岛群,在爱琴海西南。由24个岛组成为一个州。面积2,572平方公里。人口8.8万(1981)。首府埃尔穆波利斯在锡罗斯岛上。其中最大最肥沃的是纳克索斯岛,产水果、硬果和小麦,出口金刚砂。其他岛屿产鞣料、大理石、铁矿石、锰、硫和浮石等。许多岛屿,特别是季洛斯岛多古文物,富考古学价值。

基什孔费莱吉哈佐  匈牙利南部城市。位于多瑙河与蒂萨河之间,西北距凯奇凯梅特23公里。人口3.5万(1984)。铁路和公路枢纽。地处太平原农业生产中心,产小麦、玉米、烟草、水果等。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还有轻金属结构和地质勘探设备、制砖、食品工业设备制造、制鞋等工业。

菩萨  ①柬埔寨西部的省。西邻泰国。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22万。省会菩萨。西部的豆蔻山,占全省三分之一,森林茂密,拥有全国最大的天然保护林。北部和东部高度稍降。西部潮湿,东部稍干。产稻、豆蔻,有捕鱼、养蚕、酿酒等业。盛产大理石。丹永河横贯,6-11月高水位时,可以通航。金边至曼谷的公路和铁路通过东部地区。②柬埔寨菩萨省会。位于丹永河下游北岸,在磅清扬的西北方。人口1.4万。公路和铁路连接金边和马德望。有航空站。雨季时,吃水4米的船只,可自金边起航,经洞里萨湖至此。农、林产品和矿石的集散地。城南的丹永河是豆蔻山木材的流放渠道。

菲尔特  德国南部城市。在佩格尼茨河和雷德尼茨河汇流处,市郊东南同纽伦堡西北 郊相连(两市中心相距仅7公里)。人口9.9万(1984)。1007年见于记载。交通枢纽。曾是金箔业中心。工业主要有电机、精密仪器和光学器械、玻璃、家具、印刷等部门,还生产玩具、啤酒等。

菲安登  卢森堡东部城镇。在厄特尔布鲁克东北约13公里的乌尔河畔。近德国边界。人口1,500(1981)。建有水电站。有皮革制造业。地区农产品集散市场。有九世纪的城堡。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1863、1865和1870年曾流放于此。

菲英岛  丹麦第二大岛。介于日德兰半岛南部和西兰岛之间。面积2,984平方公里。人口45.2万(1979)。主要城市为欧登塞。岛上多数低地土壤肥沃。以粮食、水果和肉用畜牧业为主,并有渔业。有铁路桥连接日德兰半岛。也有火车轮渡与西兰岛相通。

菲林盖  尼日尔西部城镇。位于博博伊河干河床中。西南距尼亚美约150公里,有公路相通。人口6,000。有打制铁器、地毯织造等手工业。养牛业亦盛。

菲奇堡  美国马萨诸塞州城市。在波士顿西北72公里处。人口3.9万,大市区10.0万(1980)。1740年开始垦殖,1764年建镇,1872年设市。早期利用水力建立造纸、纺织、机械工业。现最大的部门是造纸,其次是纺织、涡轮机、军火、金属玩具、皮革制品等。有菲奇堡州立大学(1894年建)。

菲拉赫  奥地利南部城市。人口5.2万(1981)。位于与意大利接壤的卡林西亚阿尔卑斯山麓,滨德劳河。当维也纳-威尼斯、贝尔格莱德-萨尔斯堡铁路的交叉点,是奥地利南部交通枢纽。木材工业中心,中南欧水果、纺织品集散地。城南有温泉(水温26-30℃),是著名疗养区。

菲律宾  东南亚岛国。北隔巴士海峡与中国台湾省相望,西临南海,东滨太平洋,南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沙巴州隔海相望。面积29.97万平方公里。人口6,068万(1989),有他加禄、米沙鄢、怡罗干诺、邦板牙、比科尔人,还有华人和华侨等。居民90%信天主教,少数信伊斯兰教。通用他加禄语和英语。首都马尼拉。全国有7,107个岛屿,其中2,400个岛有名称,1,000多个岛有居民。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岛屿13个,共占全国土地面积的95.3%,其中吕宋和棉兰老岛共占三分之二。岛上山峦重叠,三分之二以上岛屿是丘陵、山地及高原。多火山,全国有52座火山,其中活火山11座;地震频繁。除吕宋岛中西部和东南部外,平原均狭小。海岸线曲折,总长1.8万余公里,多优良港湾。热带季风气候。月平均气温24-28℃,年雨量2,000-3,500毫米。米沙鄙群岛以北多台风。森林茂密,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0%以上。主要矿藏有铁、铬、锰、金和铜等。公元三世纪左右,同中国友好往来。1565年起,被西班牙殖民者侵占。1896年爆发革命。1898年6月12日宣告独立,成立共和国。同年美西战争后,又被美国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日本侵占。战后美国重占。1946年7月4日菲律宾共和国独立(1962年独立日改为6月12日)。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主要作物有椰子、甘蔗、蕉麻、烟草、香蕉、菠萝、杧果、稻、玉米等。稻田三分之一以上集中在吕宋中央平原。工业有食品、采矿、纺织、冶炼、汽车装配和化学等。刺绣工艺著名。椰干和椰油输出占世界首位,香蕉、杧果、木材、铁、铬等在世界市场上也较重要。进口粮食、石油制品、机器、纺织、金属制品等。

菲尼克斯  美国亚利桑纳州城市、首府。位于州中南部盐河北岸,在古印第安人城镇废墟上兴建。人口85.3万(1984)。  1881年建城,1912年定为州首府。周围有发达的灌溉农业。盛产棉花、蔬菜、柑橘类水果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发展恨快,有电子、飞机、炼铝等工业。干燥温暖的气候和周围美丽的山景,使本城发展成著名的旅游疗养地和国际会议的场所。市内多饭店、别墅和娱乐场,多大学和文化机构。

菲茨罗伊  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东北部市镇。位于金伯利高原南缘菲茨罗伊河畔,为肉牛饲养地区的商业中心。铁路通金湾畔的德比港。

菲尼克斯岛  太平洋中西部菲尼克斯群岛东部岛屿。位于坎顿岛东南128公里处。陆地面积仅0.5平方公里。海拔仅6米,有浅礁湖。无常住居民。有野兔,产鸟粪。

菲利普维尔  “斯基克达”的旧称。

菲罗扎巴德  印度北方邦城市。在阿格拉以东30公里,亚穆纳河北面,阿格拉至坎普尔的铁路、公路线上。人口20.2万(1981)。以家庭手工业著名,有纺织和制糖等。印度主要玻璃和玻璃制品工业的中心之一。

菲罗兹布尔  印度旁遮普邦西部城市。近巴基斯坦边境,萨特莱杰河左岸,铁路通德里和拉合尔。人口连郊区9.3万。小麦与棉花产区,有黄铜器皿制造业。

菲茨罗伊河  ①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东部河流。从上源道森河、马更些河汇流处向东经罗克汉普顿至阿尔马港注入太平洋,长约500公里,连同支流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自罗克汉普顿以下约50公里可通航深水船只。沿河为重要肉牛饲养地区,奶品业发达。有芒特摩根、斯普林休尔、埃默拉尔德等内地城镇。为运输羊毛、肉类、煤、铜等物资的重要水道。②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东北部河流。发源于利奥波德王山脉东坡,西流约500公里在德比附近注入印度洋的金湾。沿河为肉牛饲养地区。河口宽约10公里,以涨潮时高达数米的激浪著称。

菲律宾海沟  或称“棉兰老海渊”。位于菲律宾群岛东侧,棉兰老岛东北部。太平洋海底盆地,世界著名海底深渊。一般深度超过7,000米,最深处10,497米。南北延伸达1,200公里。西侧为深源地震带。

菲尼克斯群岛  又译“凤凰群岛”。太平洋中西部岛群。在南纬2°31′-4°30′、西经70°30′-174°30′之间。由坎顿、菲尼克斯等8个岛礁组成,陆地总面积28平方公里。由于连续干旱,1963年居民移居所罗门群岛,无常住居民。各岛均系低平珊瑚环礁。坎顿和恩德伯里岛自1939年起为英、美共管五十年外,余为英国占领。现为基里巴斯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产椰子、油棕等。

菲亚纳兰楚阿  马达加斯加城市,菲亚纳兰楚阿省首府。在中央高原南部。人口12万(1982)。工商业中心。稻谷、咖啡、牲畜重要集散地。有肉类罐头、碾米、榨油、木材加工等工业。附近开采石墨和云母。铁路通印度洋岸马纳卡拉港。有航空站。

菲耶特吕姆河  冰岛东北部的河流。源出瓦特纳冰原北缘,向北流约206公里,注入格陵兰海的阿赫萨湾。是冰岛第二条长河。沿河口上溯约48公里有代蒂瀑布,落差44米,为岛上最大水电资源。

菲盖拉达福什  葡萄牙西北部城镇与海港。在蒙德古河口,临大西洋,东距科英布拉39公里。人口约1万。重要渔港。谷物、水果、葡萄酒、橄榄油、软木与煤等的沿海贸易中心。工业以榨油、葡萄酒酿造、制盐、造船为主。输出盐等。旅游业是经济主要来源。港湾入口处有古堡;海滨风景优美,有延伸1,800米的浴场。博物馆藏有古代文物。

菲尔希纳陆缘冰  南大西洋威德尔海深入南极洲南部的陆缘冰。北起南纬70°-77°,最南达南纬83°。东为科茨海岸,骤向南折,切入内陆高原。沿岸为由砂岩构成的平顶断块山地,东为新期褶皱的高原山地,冰川发育。面积48.3万平方公里,规模仅次于罗斯陆缘冰。每年平均流速为1,260米,通行困难。

菲尔斯滕瓦尔德  德国东北部城市。在施普雷河畔,西北距柏林38公里。人口3.5万(1984)。1252-1253年建市。铁路枢纽;河港。工业有化学、橡胶(轮胎)、金属加工、车辆、纺织、木材加工等。设有化工和橡胶技术学校。有建于十五世纪的教堂,十六世纪的市政厅。

菲克斯堡布里寄  莱索托西北部新建城镇。在卡利登河左岸。对岸是南非境内开普敦-德班铁路线上的菲克斯堡镇,有公路相连。1971年起,陆续兴建一些工厂,形成小型工业区。

萨韦  贝宁中南部城镇。在帕拉库一帕胡铁路线上。贝宁-尼日尔公路起点。地方性商业中心。烟草、木薯、玉米、稻谷集散地。

萨瓦  ①法国旧区名。在东南部,相当于今萨瓦省和上萨瓦省。②法国东南部省名。东与意大利接壤。面积6,028平方公里。人口34.8万(1990)。首府尚贝里。地处阿尔卑斯山区,地势东高西低。东部的一些山峰海拔超过3,800米。山区峡谷成为天然的通道。大阿尔卑斯公路经过,但冬季多处不能通行。伊泽尔河谷地以西是全省经济中心。东部山区以畜牧业为主,有煤矿。

萨尔  ①旧名“阿尚博堡”。乍得第二大城,中沙里省首府。在沙里河上游左岸,近中非共和国边界。人口6.5万(1979)。南部地区经济、交通中心。周围是全国最重要的农业区。棉花、花生、柑橘、谷物和畜产品的贸易甚盛。有纺织、食品、轧棉、榨油、肉类加工等工业。沙里河涨水期航运起点。干线公路通恩贾梅纳与中非共和国。有航空站。附近多野生动物,有象、河马、长颈鹿、羚羊、狮、豹等。是著名狩猎区和旅游地。②德国西南部的州。面积2,571平方公里。人口106.5万(1991)。首府萨尔布吕肯。多丘陵。萨尔河流经西部。夏温冬寒,雨量充足。富煤藏。有采煤、钢铁、金属加工、机械、化学等工业,陶瓷业发达。林地占三分之一。谷地多栽培葡萄,其次为谷物、马铃薯、蔬菜、水果等。曾长期为德、法两国的争夺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和约》规定由国际联盟委托法国代管15年。1935年以全民投票方式为德国收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划入法占领区。1956年联邦德国同法国签订《萨尔条约》,规定萨尔在政治上(1957年起)、经济上(1959年底起)均并入联邦德国。法国则在25年内从萨尔获得9,000万吨煤,并由联邦德国替法国修建摩泽尔运河。

萨伊  尼日尔西南部城镇,近布基纳法索边境。临尼日尔河右岸。西北距尼亚美约50公里,是首都通往布基纳法索、贝宁、多哥和加纳等国公路上的要站。地方性农产品贸易市场。周围产阿拉伯树胶、稻米、木薯,有养牛业。附近发现富铁矿藏(品位45%)。八十年代初建起西非第一座伊斯兰大学。

萨那  也门共和国的首都。位于中部山区中, 海拔2,350米。人口42.7万(1986)。从四世纪以来就是政治、经济、宗教中心。1918年也门独立后成为首都。1948年首都迁往塔伊兹。1962年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成立后再成为首都。1990年阿拉伯也门与民主也门合并后仍为首都。位于群山环抱的肥沃平地上,气候温和,周围出产水果、蔬菜、鲜花。城区东部为行政与商业区,西部为住宅花园区。手工业有鼻烟场与织布作坊。新建有棉纺织厂。从萨那到荷台达港有现代化公路。

萨里  伊朗北部城市,马赞德兰省省会。位于里海南岸平原上的塔兼河畔,临德黑兰-土耳卡曼港铁路。人口12.5万(1982)。附近有稻米、柑橘、甘蔗等农产品以及森林资源。建有木材厂。

萨莱   中亚古地名。金帐汗国的首都。位于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三角洲上。1243年蒙古人建立。1393年被帖木儿军破坏。

萨菲  ①约旦西部城市。位于死海以南,哈萨河河畔,靠近该河注入死海的河口,海拔-277米。附近藏有煤和岩盐。近年在该城与马兹腊之间建立钾碱场,并修筑萨菲-亚喀巴公路(长187公里)以输出钾碱。②摩洛哥港市。在西海岸中部,濒大西洋。人口26.7万(1982)。国内主要渔港和世界最大的沙丁鱼罐头工业中心之一,还有3个生产磷酸盐、化肥的大型化工联合企业以及纺织、修船、建材等工业。铁路通马拉喀什与磷灰石开采中心尤素菲耶。输出磷灰石、沙丁鱼及其制品等。

萨凡纳  美国乔治亚州大西洋岸港口城市。位于州东南部,萨凡纳河口。人口14.5万(1984),大市区23万(1980)。是乔治亚州东南部和南卡罗来纳州南部的经济中心。1733年始建。美国著名的棉花、烟草输出港。有棉纺、制糖、纸浆、造纸、食品、造船等工业。留有殖民时代古建筑。

萨马岛  又译“三描岛”。菲律宾第三大岛(仅次于吕宋、棉兰老岛)。位于米沙鄢群岛东部,萨马海和菲律宾海之间。南北长160公里,东西宽40-96公里,面积13,271平方公里。人口120万(1980,包括沿岸小岛)。多为萨马人和米沙鄙人。多山地丘陵,中部为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地。河流向四周辐射。海滨有狭窄平原。多港湾。年平均气温26℃以上,年雨量2,000-3,500毫米。夏秋多台风。森林茂密。盛行游耕农业。产稻、椰子、甘蔗、蕉麻、烟草、咖啡等。有铬、铁、煤、金、铜、磷等矿。工业以制药、制糖、木材加工为主。主要城市有卡巴浴甘、甲描育等。

萨马纳  多米尼加共和国东北部城市,萨马纳省首府。位于大西洋萨马纳湾北岸,西距桑切斯38公里。人口5,023  (1981)。始建于1756年。附近盛产稻米、可可、椰子和木材,沿海富鱼产。工业以制革为主。有海滨休养地。公路通桑切斯。

萨马拉  见“古比雪夫”。

萨马海  菲律宾萨马岛西部的海。北接吕宋岛东南的圣贝纳迪诺海峡,南连莱特岛,西邻马斯巴特岛。周围多港湾,有甲描育、卡巴洛甘和马斯巴特等港。菲律宾海和米沙鄢海间的主要通道。

萨马赖  巴布亚新几内亚最东南角米尔恩湾以南小型港市,位于距巴布亚陆地海岸约5公里的萨马赖岛上。人口1,740。是重要的种植园和矿业中心。在商业上和沿海航运上都有一定重要性。出口椰干、咖啡、可可、珍珠贝等。

萨戈达  ①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中部专区。面积44,276平方公里。行政中心萨戈达。地处旁遮普冲积平原,灌溉渠系发达。小麦、棉花、水稻主要产区。工业有纺织、化肥、罐头、皮革等。②巴基斯坦东北部城市,萨戈达专区、县行政中心。在拉合尔西北170公里。人口29.4万(1981)。工业有纺织、化工、肥皂、榨油、面粉等。农产品贸易中心。交通枢纽。铁路、公路连接费萨拉巴德和拉合尔及其他重要城镇。

萨比河  非洲东南部河流。发源于津巴布韦哈拉雷南80公里高地,先东南流,至莫桑比克境称萨韦河,折向东,在新曼博内附近注入莫桑比克海峡。全长640公里,其中莫桑比克境段约300公里。上游穿越高原山地,多险滩瀑布,富水力。中下游流经平原低地,建有多处灌溉工程;浅水轮船可自河口上溯160公里。

萨瓦卢  贝宁中南部城镇。在波多诺伏西北约160公里。棉花、烟草、花生、蓖麻等农产品集散地。有轧棉工业。公路通全国主要城镇和邻国多哥。

萨瓦金  苏丹海港。濒红海,北距苏丹港64公里,有公路相通。人口4,000。1906年建设苏丹港前,曾是苏丹主要通商口岸。水浅多珊瑚礁,只能接纳小船。主要输出棉花、牲畜和皮革制品。内地去麦加朝圣者常取道于此。附近发现天然气矿。

萨瓦河  多瑙河右岸最大支流。源出斯洛文尼亚西北端的特里格拉夫峰北坡,东南流经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至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汇入多瑙河。长940公里,流域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690米3/秒,为多瑙河各支流之冠。支流有库帕河、乌纳河、佛尔巴斯河、德里纳河等。上游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自克罗地亚锡萨克以下592公里可通航。谷地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萨巴岛  西印度群岛中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的岛屿。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北部,西南距瓜德罗普岛210公里。面积13平方公里。人口1 ,000(1981),半数为白人。火山岛。最高点海拔860米。海岸为悬崖峭壁,无港湾。雨量丰沛。风景优美。主要城市博坦位于火山口。1632年被荷兰占领。居民多往阿鲁巴岛石油企业工作,部分从事自足农业和畜牧业。

萨卡帕  危地马拉东南部城市,萨卡帕省首府。位于圣何塞河畔,海拔225米。人口3.6万(1983)。该城因修建巴里奥斯港至危地马拉城铁路而迅速发展。内地农牧业(甘蔗、烟草、玉米、豆类和家禽)和工商业中心。有烟草、乳品、草帽编织、酿酒等工业,尤以乳酪和雪茄闻名。温泉疗养地。铁路枢纽。

萨尔托  乌拉圭西北部边境城市,萨尔托省首府,全国第二大城。位于乌拉圭河左岸,同阿根廷城市孔科尔迪亚隔河相望,有渡轮往来。人口7.2万。全省农牧产品集散地和工业中心。腹地是饲养牛、羊的重要畜牧区,城郊环绕32公里长的柑橘林和葡萄园。工业以肉类加工、葡萄酒、橘汁饮料、制革为主。北郊新普韦布洛有大型造船厂。铁路、公路、航空连接首都和西部主要城镇;河运终点,为乌拉圭西北部和巴西部分地区物资供应港。城北20公里的乌拉圭河上有瀑布,于1983年建成装机容量189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城北6公里有矿泉,为旅游、疗养地。

萨尔河  欧洲河流,摩泽尔河右岸支流。上源白萨尔河和红萨尔河出自法国孚日山脉北段山麓,北流入德国境,在孔茨汇入摩泽尔河。长246公里。流域面积约7,400平方公里。支流尼德河、布利斯河和普里姆斯河。弗尔克林根以上河道经整治成运河,有萨尔运河沟通莱茵-马恩运河。迪林根以下可通航。河谷地带葡萄园遍布。中游是萨尔工业区中心。河港有萨尔格米纳(法)和萨尔布吕肯(德国)等。

萨尔塔  ①阿根廷西北部边境省。西邻智利,北同玻利维亚、巴拉圭接壤。面积15.47万平方公里。人口86.4万(1991)。首府萨尔塔。西部为高大的安第斯山区和阿塔卡马荒漠高原,东部是大查科平原。山区气候寒冷干燥,平原炎热,年降水量约70毫米。主要河流有贝尔梅霍河和萨拉多河。经济以农业和采矿业为主。农业主产甘蔗、烟草、葡萄、棉花、谷物等。有石油、天然气、铅、银、铜、铀等矿产,以石油开采最重要,输油管从杜兰油田敷设至圣洛伦索和罗萨里奥,输气管通至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有制糖、酿酒、锯木等工业。铁路通往智利和玻利维亚。旅游业甚盛。②阿根廷西北部城市,萨尔塔省首府。在安第斯山东麓莱尔马谷地内。人口26万(1980)。始建于1582年。周围灌溉农牧区的贸易和工业中心。有肉类加工、制乳、卷烟、制糖、葡萄酒酿造等工业;部分产品经铁路输往智利和玻利维亚。海拔1,187米,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市内多殖民时期宏伟建筑,附近有温泉和印加文化古迹,为西北部著名的旅游中心。

萨尼亚  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休伦湖畔的重要工业城市和湖港。与美国密歇根州的休伦港隔圣克莱尔河相望,有桥梁和铁路隧道相连。人口约5万(1981)。建于1833年,原名拉皮德,1836年改今名。交通便利,最繁忙的湖港之一,有许多船坞、谷物仓库和面粉厂。加拿大石油化工业最集中的城市,有许多炼油厂,还有纤维玻璃、合成橡胶、乙二醇的生产。汽车零件也是重要工业产品之一。

萨吉诺  美国密歇根州中东部工业城市。萨吉诺河河港。人口7.7万,大市区22.8万(1980)。十九世纪初以木材加工业而发展。现属底特律工业圈,有以汽车部件为主的机器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附近岩盐、石油、煤蕴藏丰富,化学工业也有发展。

萨地亚  印度阿萨姆邦东北部城市。人口6.4万。地当迪汉河、迪班河、卢希特河的汇合处。邻近中、缅两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中印公路的起点。工业有制茶与锯木业。萨迈拉伊拉克中部城市。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筑有萨迈拉堰,为伊拉克最重要灌溉设施之一。人口6.2万。城址已有数千年历史,公元九世纪曾为伊拉克都城。为伊斯兰教什叶派圣地。筑有铜穹窿顶的清真寺。

萨贡托  西班牙东部城市。在帕兰西亚河西岸,背负帕哈里托山,面临地中海;介于全国主要港口巴伦西亚和卡斯特利翁之间。人口5.4万(1981)。铁路从港口穿山隘通达萨拉戈萨等地。轻工业发达。出口矿产和水果。公元前二世纪时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同罗马人屡战争夺之地。存有罗马卫城、月神狄安娜和女神维纳斯的庙宇。

萨克森  德国州名。在易北河上游流域。1952年民主德国将萨克森分为莱比锡、德累斯顿和卡尔·马克思城3个专区。德国统一后恢复萨克森州。面积1.8万平方公里。人口490.1万(1991)。首府德累斯顿。萨杜河葡萄牙南部河流。源出于贝雅区丘陵地,自南向北,再折向西北形成宽阔的河口湾,经塞图巴尔注入大西洋。全长175公里。下游平原富灌溉之利。

萨利马  马拉维城镇。在中东部,利隆圭河北岸。农产品集散地和交通枢纽。烟叶、花生、谷物、牲畜等贸易颇盛。纵贯铁路始点,南通莫桑比克贝拉港;铁路支线和公路通利隆圭和赞比亚;还有航空站。中、北部地区和赞比亚部分物资经此转运。东面马拉维湖沿岸,岗丘起伏,湖光山色,风景甚美。是游览地。

萨沃纳  意大利西北部港市。濒利古里亚海的热那亚湾,东北距热那亚40公里。处在盛栽葡萄的山冈与沿海橘林之中。人口7.5万(1981)。全国主要钢铁工业中心之一,还有造船、机械、电机、化学、铁路器材与纺织等工业。铁路、公路枢纽。有高速公路通热那亚与都灵。皮埃蒙特和中欧地区通海口岸。1887年遭地震破坏。有罗马式大教堂与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式建筑。

萨武海  马来群岛东南部海域。位于努沙登加拉内外岛弧之间,北有弗洛勒斯、阿洛诸岛,南为印度洋,有松巴、萨武、罗地、帝汶等岛,西有松巴海峡,东为翁贝海峡。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平均深1,700米左右,东北最深3,475米。

萨佩莱  尼日利亚南部港市。在尼日尔河三角洲西部,贝宁河东岸,距河口158公里。人口10万(1983)。橡胶、油棕产品和木材集散地。有大型锯木-胶合板联合企业及棕油厂,产品多直接输出。还有制鞋、陶瓷、塑料、化工等厂。近郊多橡胶种植园。公路通瓦里、乌盖利和阿萨巴。轮渡至对岸公路通贝宁城。

萨姆松  土耳其黑海沿岸最大港市与铁路终点站。萨姆松省省会。人口14.5万(1984)。处在克孜勒河三角洲与耶席尔河三角洲之间。港口良好并有天然屏障。是当地烟草、羊毛等衣产品与内陆铁矿的出口港和转运港。有卷烟、磷肥与纺织等工业。出口优质烟草,因此萨姆松烟草已成为土耳其型烟草的代号。

萨莱纳  美国堪萨斯州中部的城市。在维奇托以北,托皮卡以西。人口4.1万。建于1858年。1870年发展成市。位处农牧业地区。有面粉、肉类加工以及电梯、面粉机、农业机械、飞机等制造工厂。并有谷仓设备。

萨莱诺  意大利南部港市。滨第勒尼安海的萨莱诺湾,西北距那不勒斯48公里。人口15.7万(1982)。城建于公元前197年。工业以金属加工、纺织、造船、化学、食品和陶瓷为主。重要海港,有铁路通那不勒斯。有建于十一世纪的大教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与德军在此激战。

萨莫拉  西班牙西部城市,萨莫拉省首府。在杜罗河北岸,近葡萄牙,有河运相通。人口5.4万(1982)。八至十一世纪时为战略和交通要地。有十七世纪所建的16孔跨河桥,还有八世纪的萨莫拉宫、十一世纪的罗马式教堂等名胜。是农产品贸易中心。

萨格尔  印度中央邦中部城市。人口连郊区20.7万(1981)。公路交通中心,并有铁路站。市内有萨格尔湖,风景优美。工业以锯木与榨油为主。设有大学。

萨勒河  易北河左岸支流。在德国东部。源出菲希特尔山,流经图林根盆地,在马格德堡东南29公里处汇入易北河。长427公里,流域面积2.37万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100米3/秒。瑙姆堡以下175公里可通航。沿河主要城市有耶拿、哈雷等。

萨勒特  约旦西北部城市,拜勒加省省会。人口3.3万(1979)。位于安曼-耶路撒冷公路线上,为农产品贸易中心。建有制药厂和服装厂。附近产鞣料、葡萄干、酒、高岭土。

萨萨里  意大利城市。位于撒丁岛西北岸,石灰岩丘陵的边缘。人口12万(1982)。农产品集散地。工矿业以机械、铸铁、食品与采石为主。有铁路、公路连接托雷斯港、奥尔比亚与卡利阿里。有大学(建于1562年)、巴罗克式大教堂等。

萨赫勒  ①阿拉伯语意为“沙漠之边”。指非洲苏丹草原带北部一条宽320-480公里的地带,是由典型的热带草原向撒哈拉沙漠过度的地带。跨毛里塔尼亚、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冈比亚、乍得、苏丹、布基纳法索等国境。年降水量自南向北由700毫米递减至250毫米。植被上,南部是荒漠化热带草原,北部是半荒漠。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农牧业,种植稻谷、高粱等谷类作物,经济作物中花生最重要,还是世界阿拉伯树胶主要产区。牲畜有牛、绵羊。由于降水变率大,经常出现持久干旱,给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不适当的砍伐树林和过度放牧导致撒哈拉沙漠南移,吞没大面积农田和牧场。1973年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先后成立抗旱委员会和萨赫勒之友俱乐部,协同开发水利,克服旱灾带来的困难,恢复生产。②突尼斯东部沿海平原。在加贝斯湾与哈马马特湾之间。长128公里,宽16-40公里。广阔平坦的沙质低地,多湖泊。农业集约化,是全国油橄榄集中产区,以质地优良著称,还种植棉花、高粱等。有斯法克斯、苏塞等重要港市。

萨凡纳河  美国东南部河流。由源出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塔加卢河和塞尼卡河汇合而成。长505公里。自西北向东南流,构成乔治亚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的州界,经萨凡纳市注入大西洋。靠地下水和雨水补给。春季水量最大,夏季最小。平均流量336米3/秒。自河口可溯航至奥古斯塔。

萨瓦兰山  伊朗西北部扎格罗斯山的最高峰,海拔4,821米。为一火山锥,顶部终年积雪。山区有温泉。

萨瓦伊岛  太平洋中南部西萨摩亚最大岛屿。在南纬13°35′、西经172°25′。陆地面积1,820平方公里。人口4.2方。岛上多火山,中部的毛加西利西利山海拔1,858米,为西萨摩亚最高峰。西北部为平原。西北端的阿绍于1966年建有深水码头。产椰子、香蕉、可可、咖啡等。

萨瓦德尔  西班牙东北部城市。位于巴塞罗那正北。人口18.4万(1981)。原为伊比利人和罗马人居民点,称阿拉贡纳,后为阿拉贡王国领土,十二世纪改称今名。1373年合并附近村落,扩大范围。十九世纪起成为纺织工业中心,还有冶金、化学、电器、皮革等工业。

萨巴里湖  阿富汗同伊朗交界处的湖泊。与伊朗境内的赫尔曼德湖、阿富汗境内的普扎克湖一同分布于锡斯坦低地的底部,三湖水源主要依靠阿富汗的赫尔曼德河、法拉河等河流。湖区每年春季涨水,3个湖泊连成一片,5月水面最大,达,000平方公里,并通过沙拉克河向阿富汗境内的济里盐沼排水。5月以后水位下降,3个湖泊逐渐分离,向盐沼的排水也逐渐终止。向盐沼的短期排水使3个湖泊都保持为淡水湖。湖区每年浸水的陆面于湖水退落后一部分成为沼泽,一部分成为牧场。已有计划恢复与改造古代的灌溉设施使该湖区重新成为农耕区。

萨巴津比  南非最大铁矿区之一。亦名铁山。在德兰士瓦省西部。开采条件好,接近威特沃特斯兰德工矿业区。铁路通比勒陀利亚和吕斯滕堡。

萨尔瓦多  ①中美洲国家。北邻洪都拉斯,南濒太平洋,西接危地马拉,东临太平洋丰塞卡湾。面积2.12万平方公里。人口539万(1988),印欧混血种人占92%。中美洲面积最小,人口最密的国家。西班牙语为国语,多信天主教。首都圣萨尔瓦多。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多火山,圣安娜活火山海拔2,385米,为全国最高峰;北部为伦帕河谷地;南部为狭长的沿海平原。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5-28℃,山区年降水量1,800毫米以上,沿海地带约为1,000毫米,5月-10月为雨季。河流短小湍急,多火山湖。矿藏有石灰石、石膏、金、银等,地热和水力资源丰富。1524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9月15日独立。1823-1838年参加中美洲联邦。1841年成立萨尔瓦多共和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咖啡、棉花、甘蔗为三大经济支柱,次为稻、玉米、可可、剑麻以及牛、猪等。工业较发达,有制糖、纺织、肉类加工、酿酒、水泥、卷烟、制革、炼油、机械等工业。输出以咖啡为主(占外汇收入一半以上),次为棉花、糖和木材;输入石油、机械与车辆、化学品、粮食等。重要港口有阿卡胡特拉、拉利伯塔德、拉乌尼翁。②旧称“圣萨尔瓦多”、“巴伊亚”。巴西大西洋岸重要的天然深水港,巴伊亚州首府。位于托多斯(桑托斯)湾东岸。人口149.1万,连郊区177.2万(1980)。巴西最古老城市之一,始建于1549年。1763年以前曾是葡萄牙美洲领地的首府。为综合性工商业城市。附近坎德亚斯油田生产石油。工业有石油提炼和石油化学、汽车、食品、烟草、纺织、造船等。海陆交通发达,市郊有飞机场。港口开阔水深,能停泊远洋巨轮和超级油轮,出口纺织品、烟草、咖啡、石油等。市区建在伸入大西洋的半岛上,分高低城,有升降机和索车联系。多殖民时期建筑和教堂,并有大学和博物馆。海滨风景优美,为旅游胜地。

萨尔茨堡  ①奥地利西北部的州。面积7,154平方公里。人口48.4万(1991)。境内大多为山地及丘陵,多瑙河支流萨尔察赫河流贯。首府萨尔茨堡市。中世纪属萨尔茨堡大主教管辖,十九世纪初归奥地利。旅游及冬季运动胜地。工业中心为萨尔茨堡及哈莱恩,有化工、冶金、食品等部门。耕地占全州一半,种黑麦、小麦、水果。林地占三分之一,木材及纸张供出口。②奥地利西北部城市,萨尔茨堡州首府。滨萨尔察赫河。人口13.8万(1981)。史前时代已产食盐,1077年建城堡,长期为天主教大主教驻地。现为奥地利北部工业中心。工业有冶金、纺织、化工等。音乐家莫扎特的诞生地,有其故居及纪念碑,每年举行国际音乐节活动。老城在萨尔察赫河左岸,建有许多意大利式建筑,有“北方罗马”之称。铁路、公路枢纽,有国际机场。全国重要的旅游胜地及国际会议中心。

萨尔蒂约  墨西哥北部城市,科阿韦拉州首府。位于中央高原北缘佩斯克纳河畔,海拔1,609米,气候冬干夏凉,为避暑肚地。人口28.5万(1980)。始建于1575年。商业和工矿业中心。工业以毛纺织、针织品、面粉、农业机械为主,并以编织毛围巾著名。附近有金、银、铅、锌、铁、煤等矿产。铁路枢纽。

萨尔温江  中南半岛的大河。发源于中国西藏唐古拉山南麓,上源称桑曲,继称那曲,自比如县以下称怒江。先东南流,转而南流,经中国云南,流入缅甸境,称萨尔温江。穿过掸、克耶、克伦和孟等邦,在毛淡棉附近注入安达曼海的莫塔马湾。缅旬境起算,长1,660公里,流域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极小部分在泰国境内)。下游长约128公里的河段构成缅甸和泰国的天然国界线。交流较少,大部河段奔流在深邃的峡谷中,落差大,流势急,多瀑布、险滩,仅中游部分河段和下游不足160公里的河道可通航。为缅甸东西交通的重大障碍,富水力资源。浮运柚木的重要水道。

萨兰斯克   俄罗斯莫尔多瓦自治共和国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在伏尔加河中游支流因萨尔河畔。人口30.7万(1985)。  1641年建为要塞,1780年设市,1928年为莫尔多瓦民族边区首府,1930年改为自治州首府,1934年为自治共和国首府。铁路和公路枢纽。工业以照明电器和汽车制造、仪器、电缆、食品和大麻加工为主,还有合成橡胶、制药和建筑材料业。有光源研究所,莫尔多瓦语言、文学、历史、经济研究所和大学。

萨尼科莱  利比里亚东北部城镇,宁巴州首府。近几内亚边界。北部地区棕油、棕仁、可拉果、牲畜的贸易中心。附近宁巴山为富铁矿及金刚石、高岭土开采区。公路通甘塔。铁路连接宁巴铁矿山和布坎南港。

萨列马岛  波罗的海东南部莫昂宗德群岛中最大的岛。属爱沙尼亚。面积2,714平方公里。主要由石灰岩组成,局部有冰碛。地势低平,最高点海拔54米,北、西部多丘陵。以天然牧场为主。也经营农、渔业。有堤坝与木胡岛相连。沿岸常栖息众多的海鸟。最大居民点金吉谢普为疗养地。西部设有维杜米亚埃自然保护区。

萨坎沙漠  在马里北部,南靠尼日尔河,属撒啥拉沙漠的一部分。平均海拔300米左右。主要由一系列东北-西南向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组成。气候干燥,年降水量50-250毫米,多干谷,少植物。游牧区。有井泉处产椰枣。西有公路和商路北通陶代尼,南达通布图。

萨利纳斯  厄瓜多尔西岸港口。在圣埃伦纳半岛彭蒂亚角附近,东距瓜亚基尔125公里。人口7,100。远洋捕鱼基地,附近产盐、石油和硫黄,敷有输油管。有石油提炼、制盐、鱼类加工等工业。海滩优美,为游览地。铁路、公路通瓜亚基尔。

萨希瓦尔  旧名“蒙哥马利”。巴基斯坦东部城市。位于木尔坦的东北部。人口15.2万(1981)。工商业繁盛。有棉纺、毛毡等工厂。郊区盛产棉花。铁路、公路通拉合尔、木尔坦等地。西南郊哈拉帕村,1920年发掘出体现印度河谷文明的古城遗址。

萨纳加河  喀麦隆主要河流。由源出阿达马瓦高原东南部的杰雷姆河与洛姆河汇合而成。流向西南,在杜阿拉以南注入几内亚湾。全长918公里(以杰雷姆河上源起算),流域面积13.5万平方公里。河口平均流量2,156米3/秒,是非洲水量丰富的河流之一,富水力。在埃代阿建有大型水电站。河口至埃代阿瀑布60公里及瀑布上游85公里河段可通航。

萨武萨武  南太平洋斐济瓦努阿岛东南岸城镇和港口。位于萨武萨武湾东岸。人口2,300。椰干生产中心,附近盛产铝矾土。有飞机场。

萨武群岛  印度尼西亚努沙登加拉群岛的南支。位于松巴和罗地岛之间,包括萨武、赖朱阿、达纳等岛。萨武岛最大,长约40公里,宽20公里,海拔400米以下。东西两岸有萨武及塞巴等村镇。有环岛公路。牧牛业为主。

萨拉韦里  秘鲁西北部太平洋岸港口。位于特鲁希略以南14公里。人口约6,000。港湾优良,可停靠2万吨以上海轮。特鲁希略外港。主要输出糖和矿石。公路通内地120公里处的基鲁维尔卡铜矿。

萨拉戈萨  ①西班牙东北部的省。面积17.252平方公里。人口82.8万(1982)。北为比利牛斯山脉,地势由北向南和缓倾斜。埃布罗河自西北向东南穿越中部,与其支流哈隆河,灌溉本省。年降水量约380-460毫米。居民点都在灌溉河谷。产小麦、大麦、阿尔法草、甜菜等。工业集中于首府萨拉戈萨。②西班牙东北部城市,萨拉戈萨省首府。在埃布罗河南岸。人口连郊区60.8万(1982)。公元前一世纪末,罗马人建工商业及军事要站。公元五世纪后,先后为斯维比人、西哥特人、摩尔人等夺取。十二至十五世纪前期为阿拉贡王国都城。铁路枢纽,周围农产品的集散中心。每年10月开始,全国贸易博览会在此举行。西北的阿拉贡水坝供应电力。是从罗塔港开始的输油管线的终点。有中世纪哥特式和文艺复兴时期古教堂多所。

萨拉瓦特  俄罗斯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南部城市。在卡马河支流别拉亚河中游左岸。人口14.9万(1985)。1954年建市。附近开采石油、天然气。有输油管同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区相连。邻近的伊希姆拜是重要炼油及石油化工中心,生产各类油品、硫酸、氮肥、石蜡、塑料、合成橡胶及洗涤剂等多种化工产品。还有建筑机械、石油设备、玻璃及建筑材料厂。

萨拉托夫  ①州名。在俄罗斯优尔加河下游。面积10.02万平方公里。人口264.6万(1987),俄罗斯人约占十分之九,余为乌克兰人、楚瓦什人、莫尔多瓦人和鞑靼人。1934年设州,首府萨拉托夫。伏尔加河右岸是丘陵,左岸为平原。矿藏有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钾盐等。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12℃,7月22℃。年降水量250-450毫米。大部属森林草原和草原带,东南为半荒漠。工业以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机械制造(飞机、机床、电车、农机、柴油机、冷冻机)为主。农业盛产小麦、黑麦、玉米、向日葵和烟草。伏尔加河上建有水库和水电站。主要城市有巴拉绍夫、沃利斯克、恩格斯城等。②市名。鞑靼语意为“黄色山城”。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右岸城市,萨拉托夫州首府。人口89.9万(1985)。建于1590年。帝俄时代为著名的粮食贸易及锯木工业中心。河港。铁路枢纽。机械制造(机床、柴油机、飞机、石油化工设备等)及食品加工工业发达。附近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有年加工能力800万吨的炼油厂以及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有谷物研究所、车尔尼雪夫斯基故居博物馆。

萨拉多河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重要河流。发源于圣菲省界附近的查尼亚尔湖,大致向东南流,经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北部,在彼德拉斯角西南处注入大西洋的萨姆博龙冯湾。长约650公里。河床曲折,洪水期经常泛滥,经整治,水患有所缓解。下游地区有灌溉农业。

萨拉热窝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在中部萨瓦河支流博斯纳河上游附近。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古城。人口37.5万,连郊区44.9万(1981)。建于1263年。1914年6月28日奥国王储在此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死,这个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陆运交通枢纽。工业有动力设备、汽车制造、金属加工、化学、纺织、陶瓷、食品加工等。旧市区中心以产东方特色的铜、银手工艺品著名。设有大学、科学院、博物馆等。市中心保存土耳其时代的旧建筑。城郊有帕莱、伊利扎疗养地。

萨拉曼卡  西班牙中西部城市。人口连郊区16.7万(1981)。位于托尔梅斯河北岸。著名的历史古城,原为伊比利人聚落,迦太基和罗马时代经济发达。八至十一世纪时为基督教徒和摩尔人的战场。1087-1102年间,基督教徒重新聚集。1253年至十六世纪末,一直为文化中心。多宏丽建筑、历史文物,有建于1140年的罗马式旧教堂、1513年的罗马式新教堂,新古典主义的阿纳亚学院、丁香塔、贝壳宫等。是旅游胜地。

萨拉普尔   俄罗斯乌德穆尔特自治共和国城市。在乌拉尔以西、卡马河下游右岸。人口11万(1985)。建于十六世纪末。1780年设市。铁路要站,河港。十月革命前是皮革、制靴中心。现以机械制造(石油及天然气钻机等)为主,还有木材加工、建筑材料和农产品加工厂。

萨图马雷  罗马尼亚西北部边境城市。萨图马雷县首府。在索梅什河畔,距匈牙利边境13公里。人口12.4万(1983)。十三世纪见于史籍。铁路、公路枢纽。有矿山机械、纺织、食品加工等工业。

萨姆斯岛  一译“萨姆索岛”。丹麦日德兰半岛和西兰岛之间的岛屿。位于卡特加特海峡中,东近西兰岛。长24公里,面积114平方公里。人口5,000。主要城镇特兰纳布亚埃尔格,有人造奶油和机器制造业。

萨南达季  伊朗西北部城市,库尔德斯坦省省会。人口17.2万(1982)。公路交通中心,北通雷扎耶,南通克尔曼沙赫,东通哈马丹。有织毯与细木工等手工业。附近地区产小麦与烟草,饲养羊、牛。

萨哈林岛   中国传统名称为“库页岛”。太平洋沿岸俄罗斯最大岛屿。西隔鞑靼海峡同大陆相望,南隔宗谷海峡(即拉彼鲁兹海峡)同日本北海道相对。南北长948公里,东西宽6-160公里,面积约7.64万平方公里。人口69.3万(1985)。北部地势低平,沿岸多潟湖。中、南部绵亘着东、西萨哈林山脉,最高峰洛帕季纳山海拔1,60)米。温和的季风气候。冬季寒冷,1月平均气温南部为-6℃,北部这-24℃;夏季凉爽多雾,8月平均气温相应为19℃和10℃。降水较丰富,平原地区约600毫米,山地可达1,200毫米。特米河及波罗奈河纵贯该岛中部。多森林资源及石油、天然气、煤等矿藏。工业以煤、石油、天然气开采、伐木与木材加工、制浆-造纸及鱼类加工为主。水产业发达。主要城市有南萨哈林斯克、霍尔姆斯克及奥哈等。原属中国,十八世纪中叶后,俄日相继侵入,俄占北部,日占南部,俄称萨哈林,日称桦太。1875年俄日签订条约,俄以千岛群岛18岛交换日占南部,全岛遂归俄。1905年日俄战争后,俄将南部(北纬50°以南)割让于日本。1945年苏联根据《波茨坦协定》又将南部收回。

萨洛尼卡  即“塞萨洛尼基”。

萨莱尔岭  一译“萨拉伊尔山”。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南部山脉。在库兹涅茨克盆地以西。长约300公里。海拔一般200-500米,最高点基夫达山海拔621米。西北-东南走向,南部近于南北走向。主要由石灰岩、砂岩、凝灰岩、花岗岩组成。西南坡平缓,为白杨-冷杉和白桦-白杨与高草组成的森林草原带。东北坡较陡,属以白桦-白杨、落叶松及松林为主的森林带。矿藏有铜、铅、锌等。

萨莫科夫  保加利亚西部城镇。位于里拉山北麓伊斯克尔河畔,西北距索非亚45公里。人口2.6万。古代即为亚得里亚海到色雷斯的重要通道。十八世纪为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以炼铁业和绘画著称。后衰落。有毛纺织、棉纺织、麻纺织、木材加工、电机等工业。农业中心,产麻、麦类、马铃薯。饲养奶牛。

萨格勒布  克罗地亚共和国首都。在西北部,跨萨瓦河两岸。人口76.9万,连郊区117.5万(1981)。1093年见于史籍。十九世纪建城。重要交通枢纽,航空港。全国最大工业中心,有动力设备、机床制造、冶金、纺织、化学、印刷、制革等工业。设有萨格勒布大学(1669年创办)、科学艺术院、艺术宫、现代艺术陈列馆、原子能研究所、图书馆、考古博物馆等。每年4月和9月在此举行国际博览会。

萨索尔堡  南非工业城市。在奥兰治自由邦北部、约翰内斯堡西南。人口7.5万(1977)。周围煤矿资源丰富。有世界最大的从煤中炼取燃料油的工厂,并用副产品生产化肥、乙烯、合成橡胶等,形成大型化工联合企业。

萨索斯岛  希腊北部岛屿。在爱琴海北端。面积378.8平方公里。人口13万(1981)。主要为结晶岩块,最高峰伊普里翁海拔1,203米,在东北海岸。主要城市萨索斯在北岸。古腓尼基人即在此采铜、锌、银、金。公元前681-前628年希腊人移入,建有堡垒,文化发达,1862-1863年曾发掘古迹。1981年起在岛北海岸外开发普林诺斯油田,为全国最重要的石油产地。利曼内里奥有锌矿。工业还有造船、食品加工等。博物馆多公元前遗物。旅游业发达。

萨朗山口  阿富汗中部,兴都库什山主脉上的山口,海拔3,660米。1964年开凿一隧道,缩短了喀布尔通向阿富汗北部地区的路程。

萨桑德拉  科特迪瓦西南部港市,萨桑德拉省首府。濒几内亚湾,在萨桑德拉河口。人口1万余(1980)。建于1951年。稻米、椰子、棕仁集散中心。有锯木、榨油、水果加工、香料等工业。渔业较盛。1971年西南面的圣佩德罗建为深水港后,地位相对下降。公路通国内主要城镇。有航空站。

萨菲德河  伊朗北部最大河流。由注入里海的萨菲德河溯源侵蚀,切穿厄尔布尔士山,袭夺克孜勒乌赞河与沙赫河作为上游而形成。从克孜勒乌赞河源头算起,总长785公里。流域面积5.8万平方公里。萨菲德河峡谷为德黑兰到吉兰平原的主要通道。

萨斯卡通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中南部城市。跨萨斯喀彻温河两岸,里贾纳西北约240公里。人口15.4万(1981)。居民原聚居于河东岸,1890年第一条铁路建于河西岸,东西两区于1906年合并为萨斯卡通城。谷物和畜牧业生产区、贸易中心。公路、铁路、空运集中点。工业以面粉和肉类加工为主。在其东南113公里的拉尼根有钾碱厂。

萨斯尼茨  德国东北部港市。属梅克伦堡- 福尔波门州。在吕根岛亚斯蒙德半岛东岸,临波罗的海。人口1.4万。1896年建港。1945年后发展为渔业中心。水陆交通枢纽。同瑞典的特雷勒堡之间有铁路轮渡相通。有鱼类联合企业。城郊有白垩开采。海滨疗养地。

萨德伯里  加拿大安大略省东南部矿业城市。在休伦湖乔治亚湾北岸,多伦多西北约370公里。人口9.1万(1981)。  1930年建市。1883年发现大镍矿,并有铜、金、银、铅、锌、白金等矿藏。工业以金属冶炼为主,西南6公里的科珀克利夫有大型熔炼厂。还有木材加工、纸浆以及矿山机械制造等工业。

萨摩斯岛  希腊岛屿。在爱琴海东部,和小亚细亚只隔窄狭的萨摩斯海峡。面积476平方公里。人口4.1万(1981)。主要城市瓦锡,位于岛北的深水湾岸。有蒂加尼港,附近发现早铜器时代遗物。并有公元前五世纪的赫拉神庙和殿堂遗址。哲学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此出生。多森林。最高峰克尔克托斯,海拔1,433米。土地肥沃,产葡萄、油橄榄、棉花、烟草、生丝等。

萨默维尔  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古老的工业城市。在波士顿正北。人口7.7万。建于塞文山上。火药厂和磨房在1703年已建成。工业有汽车零件、纸盒和多种食品加工。碉堡上有纪念1776年1月1日首次升起的美国国旗的石碑。

萨默塞特  一译“萨默西特”。英国英格兰西南部的郡。北临布里斯托尔湾。面积3,451平方公里。人口45.9万(1991)。首府汤顿。东、南、西三面为丘陵所环绕,中部为开阔的平原。有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地。西萨默塞特区有国家公园。乳用畜牧业和乳酪业发达,猪、禽蛋的产量大,高地有养羊业。园艺业亦很重要。工业以传统的手套、针织与丝麻纺织等著名。1965年在海滨建成一座核发电站。旅游业发达。主要城市还有韦尔斯、布鲁顿等。

萨默塞德  加拿大东南部城镇。位于爱德华王子岛南岸,夏洛特敦以西约64公里。人口7,800。贵格会教徒丹尼尔·格林于1780年首先来此定居,故曾称作格林海岸。1840年后改今名。农业地带的中心。养狐业发达。

萨卡里亚河  土耳其小亚细亚西北部河流。发源于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曲折西北流,下注黑海,长约600公里。上游盆地和下游平原都是重要的农业区。中游流经几个峡谷,为安纳托利亚高原西北部东西往来的主要通道。

萨卡特卡斯  ①墨西哥中北部一州。面积7.5万平方公里。人口127.8万(1990)。首府萨卡特卡斯。西部和南部为西马德雷山及其支脉,海拔约3,000米;东北部为平坦高原,海拔约2,000米。地处背风内陆,气候温和干燥,年降水量仅300毫米。无较大河流。墨西哥重要矿业州之一,主要开采银、铅、锌、铜、金等,也产铁、锰和汞。畜牧业有牛、羊和猪。农作物以玉米、甘蔗、龙舌兰、苜蓿为主。养牛也占重要地位。工业有小型金属冶炼、制糖、酿酒、纺织等。有铁路纵贯南北。②墨西哥中北部矿业城市和商业中心。萨卡特卡斯州首府。位于狭长的深谷内,海拔2,495米,气候温和干燥。人口8.01万(1980)。始建于1548年,1585年设城。附近开采金、银、铅、锌、硫黄等矿。有金属冶炼和食品等工业。手工业以编结花围巾著名。交通枢纽。城西南45公里处奇科莫斯托克有古印第安人遗迹。

萨尔布吕肯  德国西南部边境城市,萨尔州首府。在萨尔河畔。人口19万(1983)。建于古罗马时代。全州工业、文化、商业中心。铁路要站;河港。以钢铁工业为主,并有酿酒、制鞋、印刷、机械、光学仪器、服装、水泥等部门。附近采煤业重要。

萨尔达尼亚  南非港口。在开普省西南部,濒大西洋,南距开普敦88公里。港湾优良,长期因缺乏淡水影响发展。原为渔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用作护航舰基地和海军训练场地。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为出口赛申的铁矿石和内地所产的煤,扩建为现代化大型海港,可接纳25万吨级货轮。新建钢铁、炼铝等厂。

萨尔达运河  在印度北方邦萨尔达河右岸。1928年开通的灌溉渠。萨尔达河于亲尼塔尔县出喜马拉雅山区,在班巴萨引灌溉渠东南行,支渠众多,灌溉戈格拉河与恒河之间土地79.5万公顷以及包括皮利比塔地区的土地20万公顷。

萨尔茨吉特  德国北部下萨克森州城市。位于哈茨山麓,汉诺威市东南。人口10.8万(1984)。原名萨尔茨吉特-巴登。中世纪时为一商业中心。周围蕴藏着全国最大的铁矿。1937年起,在此建立铸铁、炼钢工业。以后将附近城镇连接成市。面积200余平方公里,其中五分之三为农田和矿区。炼焦、化学、纺织、机械、无线电、电子、交通车辆制造业亦发达。是著名矿泉疗养地。

萨尔费尔德  德国中东部城市。在图林根林山东北麓、萨勒河畔。人口3.3万(1984)。公元1200年始建。1680-1735年为萨克森-萨尔费尔德公国都城。铁路要站。工业有钢铁、机械制造(精密机械、光学器械、电气器材)、纺织、颜料、造纸、印刷等。有建于十三世纪的修道院(今为博物馆)、十四世纪的教堂、十六世纪的市政厅、十七世纪的城堡。

萨尔普斯堡  挪威东南部城市。在格洛马河畔,奥斯陆东南72公里。人口1.3万。铁路枢纽。造纸中心。有水力发电站和纸浆、纤维、木材加工、电器、化工等厂;其西部的桑松村是格洛马河海运起点,也是海港所在地。

萨尼亚蒂河  津巴布韦北部河流。由乌姆尼亚蒂河(长360公里)和乌姆富利河(长240公里)在奇诺伊以西汇流形成。主流长160公里,流向西北,注入赞比西河上的卡里巴水库。流域内奎奎附近是新的冬小麦产区。

萨列哈尔德  旧名“奥布多尔斯克”(1933年前)。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北部城市,秋明州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首府。在鄂毕河口附近右岸。人口2.6万。建于1595年。河港,木材转运基地。夏季同对岸的拉贝特南吉火车站有小火轮、冬季有公共汽车相通。有鱼罐头厂、木材加工厂及建筑零件厂等。

萨伏依公国  古国名。在今法国东南部地区。中世纪意大利封建割据时期的一个小公国。十一世纪起,由萨伏依伯爵统治。1416年阿玛都斯八世执政时成为公国。疆土一度扩展到法国、瑞士境内。后渐衰。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为撒丁王国所领有。1858年,撒丁和法国缔结反奥军事同盟,约定法国出兵协助撒丁把奥国势力逐出伦巴第和威尼斯,撒丁则将萨伏依和尼斯割让给法国。1859年,撒、法对奥战争胜利,萨、尼两地并入法国。

萨克拉门托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城市、首府。位于州中北部萨克拉门托河上。人口30.4万(1984),大市区101.4万(1980)。建于1839年,1848年因采金热而迅速发展。1854年成为首府。萨克拉门托河航运起点,铁路、公路交通枢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大集散地。有食品、金属加工、印刷等工业。生产火箭发动机和燃料。近郊有三大空军基地。有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

萨拉马蒂峰  缅语称“内毛峰”。那加山脉的最高峰。耸立在印度和缅甸边境上,海拔3,826米。山体呈对称的圆锥形,常绿林满山覆盖,景色秀美、壮观。

萨哈兰普尔  印度北方邦西北部城市。在上亚穆纳河与恒河之间的河间冲积地北端。人口29.6万(1981)。附近产稻米、甘蔗等农产品。工业有制糖、纸浆、造纸、锯木、碾米、制烟和机械等。木雕工艺驰名。东朱木拿运河的起点。

萨莫特洛尔  俄罗斯最大油田。在西西伯利亚秋明州东南部、鄂毕河右岸的萨莫特洛尔湖附近。油田的四分之三处于沼泽和深达6米的湖泊区。1965年发现。探明储量16.6亿吨(1977)。原油埋藏深度900-2,600米,油质佳,含硫率低,单井日产量高。1969年开始采油,八十年代初最多年产原油1.55亿吨。是世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加瓦尔的第二大油田。经萨莫特洛尔至阿利梅季耶夫斯克和安热罗苏任斯克的两条大口径输油管通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区、鄂木斯克、安加尔斯克等地。

萨特莱杰河  印度河主要支流。发源于中国西藏高原的兰戛错湖,在中国境内称象泉河。进入印度喜马偕尔邦,称萨特莱杰河。入巴基斯坦后,在潘季纳德与杰纳布河汇成潘季纳德河,注入印度河。长1,450公里,流域面积39.5万平方公里。水力资源丰富。上游出喜马拉雅山口在巴克拉建大型水坝,用以发电。中游哈里克建拦河坝,引水渠灌溉旁遮普平原与拉贾斯坦平原。

萨桑德拉河  科特迪瓦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几内亚高原东部,上游称坚巴河。从北向南流,在萨桑德拉注入几内亚湾。全长650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河口平均流量425米3/秒。大部分河段水势湍急,多滩险。小船可自河口上溯航行约80公里。

萨摩亚群岛  太平洋中南部岛群。在南纬13°-15°、西经168°-173°。由萨瓦伊、乌波卢和图图伊拉等16个大小岛屿组成。陆地总面积3,147平方公里。人口18.5万,主要是波利尼西亚人。以西经171°线为界,西为已独立的西萨摩亚,东为美国占领的东萨摩亚。

萨巴拉纳群岛  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海中的岛群。位于苏拉威西和松巴哇岛之间。由许多礁岛和珊瑚礁组成,其中最大的是萨巴拉纳岛,长3.2公里。种植椰子。

萨卡特科卢卡  萨尔瓦多南部城市,拉巴斯省首府。位于海岸平原北缘,西北距圣萨尔瓦多40公里。海拔230米。人口7.9万(1980)。1932年遭地震严重破坏。周围农业区的商业中心。附近产甘蔗、棉花、咖啡、谷物、豆类和牲畜等。有纺织、卷烟、制革、水泥等工业。公路枢纽,圣萨尔瓦多-拉乌尼翁铁路线中转站。

萨兰加尼群岛  菲律宾棉兰老岛南端的岛屿。位于苏拉威西海东北。面积93.6平方公里,包括萨兰加尼、巴卢特和其他小岛。以火山岩为主。多草原及野生鹿。产蕉麻及椰子。有硫黄矿。主要城镇有图曼瑙。

萨克拉门托河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河流。源出该州北部沙斯塔山附近。向南流与南来的圣华金河汇合后注入圣弗朗西斯科湾。长约640公里,流域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冬季和春夏之交涨水。在萨克拉门托的平均流量约650米3/秒。自河口以上288公里可通航。为防洪、灌溉、发电和城市用水,沿河修建了“中央谷地工程”。重要的水坝有沙斯塔水坝和凯齐克水坝。河流所在的中央大谷地是美国最著名的农业区之一。

萨利纳克鲁斯  墨西哥南部自由港。临太平洋特万特佩克湾。位于特万特佩克河畔,纵贯地峡铁路和输油管终点。人口约4万。石油转运港和渔港。转运地峡北端米纳蒂特兰的石油产品到墨西哥太平洋沿岸各港。有石油提炼和鱼罐头工业。

萨莫色雷斯岛  希腊岛屿。在爱琴海北部。面积178平方公里。人口2,871(1981)。由花岗岩、粘土和火山物质软土构成,土地肥沃。北部有热泉。中部芬加里峰,海拔1,600米,是爱琴海最高峰。约公元前700年希腊人在此建有万神殿,并有公元前四至前二世纪古希腊建筑遗址多处,还发掘出有翼胜利女神像。为旅游胜地。

萨特普拉山脉  印度德干半岛西北部的山脉,东西长约950公里。大体蜿蜒于中央邦之间。有900米以上的山峰多座,杜普加尔峰海拔1,350米。森林茂密。为纳尔马达河与塔普蒂河的分水岭。东段延伸为卡利比蒂丘陵、马哈德奥丘陵和贝图尔高原,雨量较多,垦殖面积也广。山间的布尔汉普尔山口有铁路通南印度。

萨基亚阿姆拉  西撒哈拉境内最大河流。当地语意为“红色水道”。间歇河。源出东北部法尔西亚,自东向西穿过北部,在阿尤恩西注入大西洋。长450公里,流域面积6.5万平方公里。平时干涸,雨后水流迅猛,下游河床宽达4公里。常因流沙吹入造成河道壅塞。两侧是主要耕作区,在小片绿洲中种植大麦、小麦、蔬菜、油橄榄等。

萨斯奎汉纳河  美国东海岸最长的河流。源于纽约州南部的奥齐戈湖,穿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和皮德蒙特高原,注入大西洋切萨皮克湾。长990公里,流域面积7.2万平方公里。春季涨水,9-11月为平水位,12月末结冰,3月末到4月初解冻。在哈里斯堡市的年平均流量为963米3/秒。河水用于发电。下游可通航。

萨斯喀彻温河  加拿大中南部河流。源出落基山东麓,主要上源有二,即北萨斯喀彻温河和南萨斯喀彻温河。两河均向东流,经艾伯塔省,在萨斯喀彻温省艾伯特王子城以东40公里处相会后,向东北流,又转向东南流,在马尼托巴省注入温尼伯湖。从南萨斯喀彻温河主源起算,全长1,930公里。流域面积38.3万平方公里,是加拿大主要农业地带。河水多用于灌溉。1960年在埃尔博地方,南萨斯喀彻温河上建成一大型水电站。

萨斯喀彻温省  加拿大西部的一省。介于艾伯塔省和马尼托巴省之间,面积65.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1990)。省会里贾纳。1905年设省。南部是波状起伏平原,北部三分之一的地区属于加拿大地盾。主要河流有丘吉尔河,南、北萨斯喀彻温河等。农业高度机械化,产小麦、大麦、亚麻等。矿藏丰富,铜、锌、煤、金、石油、天然气等开采业很发达。工业以屠宰、肉类加工、炼油、乳制品、面粉和制作麦片等工业为主。主要城市有里贾纳、萨斯卡通、穆斯乔等。

萨隆加国家公园  扎伊尔自然保护区。地处中部平原,面积广达3.6万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属热带雨林区。1970年为保护赤道森林环境建立,是世界最大的森林公园之一。分南、北两大片,管理处设在蒙科托。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特产矮黑猩猩。

一画 二画[ 一 丨 丿 ] 三画[ 丿 ] 四画[ 丿 ] 五画[ 丿 ] 六画[ 丿]
七画[ 丿] 八画[ 丿 ] 九画[ 丿] 十画[丿] 十一画[丿]
十二画[ 丿 ] 十三画[ 丿 ] 十四画[ 丿 ] 十五画[ 丿] 十六画以上[ 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