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政区 > 海南省 > 海口市

海口市
行政区划_十环网 tools.10huan.com


 导航栏  概况  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地图  龙华区 秀英区 琼山区 美兰区


概况

  海口市是全省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位于海南岛北端、南渡江出海口,西邻澄迈县,东及南接琼山市,北濒琼州海峡。陆地面积2304.84平方千米,海域面积830平方千米。2004年底,常住人口171.03万人;户籍人口143.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2506人。www.10huan.com
  市人民政府驻龙华区,邮编:570145。行政区划代码:460100。区号:0898。拼音:Haikou Shi。www.10huan.com
  属季风性热带气候,夏长冬短,终年无霜雪,雨量充沛。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海口市辖4个市辖区。

  海口市   面积2305平方千米,人口160万人(2002年)。www.10huan.com
  
龙华区   面积300平方千米,人口44万。邮政编码570105。区人民政府驻民声东路。
  秀英区   面积512平方千米,人口29万。邮政编码570311。区人民政府驻秀华路。
  琼山区   面积940平方千米,人口36万。邮政编码571100。区人民政府驻建国路。
  美兰区   面积553平方千米,人口51万。邮政编码570203。区人民政府驻振兴路。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4)》,人口截至2003年底。 *



历史沿革

  在汉代,现海口地面属珠崖郡玳瑁县(现琼山市前身)地,隋代以后划为琼山县地。到唐代,这里设白沙津(现海口市白沙门地方),为琼州城(今府城)的外滩,设有古渡驿站,是当时琼州与雷州海渡和贸易的港口。南宋时,这里设海口浦,范围包括今天的海甸与海口市区。浦,义为水边或河流入海之地。可知海口地名出于南宋,用“浦”字表示其地境。元代,海口浦便逐渐代替白沙津,成为海南渡海和物资进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明洪武27年(1395年)开始筑城,按兵制海口浦改建为所,称“海口所”或“海口区”。相传在今海口市的得胜沙路一带,古称外沙。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倭寇入犯海口,海府地区军民予以反击,经过激烈的战斗,最后得胜海贼于外沙,故得名“得胜沙”。清咸丰年间据《天津条约》海口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成为南洋群岛和大陆对外交通的道口。清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海口海关,并在白沙门建港,对外贸易更形成发展。由于侨民日增,商贾云集,海口日见繁盛。民国初期的1912年起,海口所改称海口镇。1926年脱离琼山县,开始建市。1950年4月23日海口解放,同年6月正式设市。1988年海南建省,定海口为省会市,升格为地级市。

  1995年底,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端、南渡江出海口,西邻澄迈县,东及南接琼山市,北濒琼州海峡。总面积237.5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8.6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8.30万人。辖新华、振东和秀英3个县级区,8个乡镇,14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37.5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8.6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8.30万人;农业人口9.74万人,非农业人口38.56万人;市镇人口38.56万人,农村人口9.74万人。。辖新华、振东和秀英3个县级区,8个乡镇,14个街道办事处。
  1996年底,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端,南渡江出海口,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总面积244.55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3.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0.3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9.93万人。辖新华、振东和秀英3个县级区,新埠、长波2个镇,城西、白龙、海秀、荣山、新海和丰南6个乡,14个街道办事处。
  1997年底,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部,南渡江出海口西侧,东和南与琼山市接壤,西连澄迈县,北濒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陆地面积244.55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4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1.7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1.41万人。辖振东、新华、秀英3个县级区,新埠、长流2个镇,城西、白龙、海秀、荣山、新海和丰南6个乡,14个街道办事处。
  1998年底,海口市陆地面积244.55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3.2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2.79万人。辖振东、新华、秀英3个县级区,新埠、长流2个镇,城西、白龙、海秀、荣山、新海、丰南6个乡,14个街道办事处。
  1999年底,海口市陆地面积244.55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4.8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4.38万人。辖3个县级区、2个镇、6个乡、14个街道办事处。
  2000年,海口市陆地面积244.55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3.0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7.34万人。辖振东、新华、秀英3个县级区,6个乡,2个镇,14个街道办事处,50个村委会,120个居委会。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海口市总人口830192人,其中:振东区356529人、新华区317508人、秀英区156155人。

  2001年7-8月,海口市将原有的6个乡、2个镇、15个街道办事处、120个居委会调整为3个乡、3个镇、17个街道办事处、11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原有居委会120个调整为100个,原在城区中的14个村民委员会改设为社区居民委员会。 新华区:中山街道办事处和新华街道办事处合并为中山街道办事处;划出城西乡管理区域中的工业大道以北部分增设金宇街道办事处。 振东区:振东街道办事处和博爱南街道办事处合并为博爱街道办事处;撤销白龙乡设白龙和国兴两个街道办事处;划出原海府路街道办事处管理区域中的机场路、机场西路、南航东路以南部分,增设蓝天街道办事处。 秀英区:撤销荣山乡、丰南乡,合并设立西秀镇。
  2001年底,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端,南渡江出海口西侧,东和南与琼山市相连,西与澄迈县接壤,北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陆地面积244.55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4平方千米。辖振东、新华、秀英3个县级区,新埠、长流、西秀3个镇,城西、海秀、新海3个乡,17个街道办事处,114个居委会,36个村委会。常住人口83.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0.2万人(总户数172491户、总人口6020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3720人)。

  2002年10月16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海南调整海口市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2]92号):一、同意撤销琼山市和海口市秀英区、新华区、振东区,以原琼山市和海口市原秀英区、新华区、振东区的行政区划设立海口市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美兰区。二、秀英区辖海口市原秀英区的行政区域和原琼山市的石山镇、永兴镇、东山镇以及遵谭镇以海榆中线公路为界的西侧地区,区人民政府驻秀华路。三、龙华区辖海口市原新华区的行政区域和原琼山市的龙桥镇、龙泉镇、新坡镇、遵谭镇以海榆中线公路为界的东侧地区以及府城镇的薛村、大样村,区人民政府驻民声东路。四、琼山区辖原琼山市的府城镇(薛村、大样村除外)、龙塘镇、云龙镇、红旗镇、旧州镇、三门坡镇、甲子镇、大坡镇和海口市原振东区的国兴街道以及蓝天街道的米铺居委会、道客居委会,区人民政府驻建国路。五、美兰区辖海口市原振东区的行政区域(国兴街道和蓝天街道的米铺居委会、道客居委会除外)和原琼山市的灵山镇、美兰镇、三江镇、大致坡镇,区人民政府驻振兴路。11月1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调整海口市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调整海口市行政区划。12月,海口市秀英、龙华、琼山、美兰4个区完成第一届党委、人大、政府领导人选举。2003年1月1日,海口市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美兰区正式挂牌运作。
  
  
2002年,海口市8个乡镇调整为5个。(1)西秀镇与新海乡的荣山寮村委会、新海村委会合并,设立西秀镇,镇政府驻原西秀镇;(2)长流镇与新海乡的镇海村委会合并,设立长流镇,镇政府驻原长流镇;(3)撤销海秀乡,设立海秀镇,其行政区划不变;(四)撤销城西乡,设立城西镇,其行政区划不变;(5)新埠镇原行政区划不变。
  2002年底,海口市设秀英、龙华、琼山、美兰4个县级区,辖24个镇(长流镇、新埠镇、城西镇、西秀镇、海秀镇、灵山镇、美兰镇、大致坡镇、甲子镇、三门坡镇、龙泉镇、龙桥镇、三江镇、云龙镇、红旗镇、大坡镇、旧州镇、龙塘镇、新坡镇、永兴镇、遵谭镇、东山镇、石山镇、府城镇)和17个街道办事处(博爱街道、白龙街道、国兴街道、蓝天街道、海府街道、白沙街道、海甸街道、人民街道、和平南街道、中山街道、大同街道、金贸街道、海垦街道、滨海街道、金宇街道、秀英街道、海秀街道),境内有东昌、红明、三江、桂林洋4个国有农场。陆地面积2304.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62.6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34.4万人。

  2003年底,海口市设秀英、龙华、琼山、美兰4个县级区,辖24个镇、17个街道办事处,境内有4个国有农场。陆地面积2304.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66.9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39.19万人(总户数375514户、总人口13919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60519人)。
  2004年底,海口市设秀英、龙华、琼山、美兰4个县级区,辖24个镇、17个街道办事处、136个居委会、248个村委会,境内有4个国有农场。陆地面积2304.8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71.0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3.07万人(总户数395972户、总人口14306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2506人)。
  


地图

  





附录:2002年7月26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海口市行政区划的请示》(琼府[2002]48号)
国务院:
  海口市是我省的省会城市,与省辖的琼山市相邻。海口和琼山的行政区划格局是1959年确定的。海南建省以来,两市的社会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海口市与琼山市政府驻地的府城镇已浑然一体,而海口市由于辖区面积小,已严重制约其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亟需对两市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一、海口市和琼山市基本情况
  海口市原是琼山县的港口镇,1926年从琼山县分出单独设市。1988年海南建省后定为地级市,现辖秀英、新华、振东三个区。海口市现有土地面积236.4平方千米,2001年末常住人口88.3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45.7亿元,财政总收入22.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8亿元)。其中,秀英区土地面积142.4平方千米,2001年末常住人口16.6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4.8亿元;新华区土地面积49.7平方千米,2001年末常住人口33.8万人,国内生产总值70.1亿元;振东区土地面积44.3平方千米,2001年末常住人口37.9万人,国内生产总值50.8亿元。
  琼山市原为琼山县,该县于公元627年设立,1958年整体并入海口市,1959年复置琼山县。1994年民政部批准撤销琼山县设立琼山市(县级),现辖19个镇。琼山市现有土地面积2068.4平方千米,2001年末常住人口71.4万人,国内生产总值48.8亿元,财政总收入5.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8亿元)。
  二、调整的必要性
  一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的需要。海口市与琼山市目前实际是“一个城区两市管理”。这种同城分治的行政区划格局,存在着许多行政管理矛盾和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如同一起交通事故,两市交警齐出动,一方扣车,另一方扣人;一市开展治安整治大行动,不法分子则闻风逃往同一城区的另一市。尤其是在公共汽车、出租车和摩托车的管理上,多年来两市经常出现互相扣车扣人等磨擦。这既牵涉了两市领导很多精力,又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由于两市各搞各的市政建设,互不衔接,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一条街道各管一段,出现不同的规格和风格,形成“一路两景”;排污管道是“一管两径”,琼山市的污水无法通过下游的海口市的地下管道排出。这些问题只有将琼山市并入海口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省群众和舆论界早就呼吁拆掉两市“城墙”。2001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刊载题为《各行其“市”不是市》的文章,就列举了海口、琼山两市“市政建设各自为政,城市管理磨擦频仍,规划布局南辕北辙”的种种不合理的怪现象,呼吁两市合并。
  二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需要。海口作为海南省的省会城市,土地面积仅236.4平方千米,发展空间过小,外围基本上被琼山市所包围,致使海口城市建设受到限制,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城市功能无法完善,各方面的发展受到区划的严重制约。加速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完善和提高城市功能,做大做强海口中心城市,对推进我省的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其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全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做大做强海口中心城市,首先必须解决发展空间狭小问题。因此,调整海口市和琼山市的行政区划,将琼山市并入海口市已势在必行。
  三是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的需要。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行政区划,有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调整海口市和琼山市的行政区划,把两市合并为一市,既有利于海口市的进一步发展,又减少了一个县级市建制,调整后的市辖区也不提格,减少了人员编制,减轻了财政负担,完全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要求。
  关于把海口、琼山两市合并为一市,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多次提出建议提案,专家学者也在多种场合提出同样建议并进行过论证,都认为合并非常必要而且可行。
  三、调整方案
  调整的原则是:有利于社会经济更快发展,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保持稳定,不增加机构,尽量利用现有政府办公场所与设施。根据上述原则,拟撤销琼山市,将其并入海口市,同时调整海口市市辖区行政区划,撤销原有3个区,设立秀英、龙华、琼山、美兰4个区。具体方案是:
  1.秀英区:辖海口市原秀英区的行政区域(秀英街道办事处、海秀街道办事处、西秀镇、长流镇、海秀镇)和原琼山市的石山镇、永兴镇、东山镇以及遵谭镇以海榆中线公路为界的西侧地区。土地面积511.5平方千米;总人口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万人。区人民政府驻该区秀华路(原海口市秀英区人民政府驻地)。秀英区依托粤海铁路、西海岸和火山口地质公园,主要发展加工业、仓储业、运输业和旅游业。
  秀英区的行政区域界线:从澄迈县盈滨半岛东边海岸起,沿南方向经澄迈县与原海口市西秀镇、原琼山市的石山镇、东山镇行政区域界线;沿东方向经定安县与原琼山市东山镇行政区域界线;沿西北方向经原琼山市东山镇与新坡镇、遵谭镇,拐向西北方向约2250米到海榆中线公路,沿海榆中线公路约3000米,沿原琼山市永兴镇与遵谭镇、龙泉镇、龙桥镇、原琼山市永兴镇与原海口市城西镇、海南农垦医院西侧围墙、原海口市海秀镇与城西镇、原海口市海秀镇与新华区、原海口市秀英区与新华区到秀英港码头东边海岸的行政区域界线;沿西方向经原海口市海秀镇、长流镇、西秀镇海岸线到澄迈县盈滨半岛东边海岸止。
  秀英区为海口市原市辖区名称,这次区划调整仍然保留原名称。
  2.龙华区:辖海口市原新华区的行政区域(中山街道办事处、大同街道事处、金贸街道办事处、海垦街道办事处、滨海街道办事处、金宇街道办事处、城西镇)和原琼山市的龙桥镇、龙泉镇、新坡镇以及遵谭镇以海榆中线公路为界的东侧地区、府城镇西边薛村一带。土地面积300.6平方千米;总人口43.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1万人。区人民政府驻该区民声东路(原海口市新华区人民政府驻地)。龙华区依托海口保税区、金盘工业开发区和原海口市新华老城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业。
  龙华区的行政区域界线:从秀英港码头东边海岸起,沿南方向经原海口市秀英区与新华区、原海口市海秀镇与新华区、原海口市海秀镇与城西镇、海南农垦医院西侧围墙、原琼山市永兴镇与原海口市城西镇,原琼山市永兴镇与府城镇、龙桥镇、龙泉镇,原琼山市永兴镇和遵谭镇境内海榆中线公路约3000米,拐向东南方向约2250米与原琼山市东山镇与遵谭镇行政区域界线交界处、原琼山市东山镇与遵谭镇、新坡镇行政区域界线;沿正东方向经定安县与原琼山市新坡镇行政区域界线;沿北方向经原琼山市新坡镇与旧州镇,原琼山市龙泉镇与旧州镇、云龙镇、龙塘镇,原琼山市龙桥镇与龙塘镇、府城镇行政区域界线;沿白水塘东边、薛村东边小路、原琼山市府城镇通往龙桥镇大车路,沿原海口市城西镇与原琼山市府城镇行政区域界线、海口市龙昆南路、龙昆南路与西沙路交界处、原海口市新华区与振东区行政区域界线至海口市新港码头;沿西方向经海岸线至秀英港码头东边海岸止。
  龙华区的取名缘于历史传说。相传很早以前,海口老城区的龙昆村附近有一深潭,潭中有一神龙,能保百姓风调雨顺。以龙华命名该区,既符合老百姓的意愿,又含有该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呼风唤雨,造福百姓的意思。
  3.琼山区:辖原琼山市的府城镇(未含西边薛村一带)、龙塘镇、云龙镇、红旗镇、旧州镇、三门坡镇、甲子镇、大坡镇和海口市振东区国兴大道(含在建部分)以南区域的国兴街道办事处。土地面积939.9平方千米;总人口35.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5万人。区人民政府驻该区建国路(原琼山市人民政府驻地)。琼山区依托原琼山市的经济中心和土地资源,主要建设琼台农业示范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养殖基地、花卉基地等高效农业。
  琼山区的行政区域界线:从龙昆南路与西沙路交界处起,沿南方向经龙昆南路、原海口市城西镇与原琼山市府城镇行政区域界线,府城镇通往龙桥镇大车路、薛村东边小路、白水塘东边、原琼山市龙桥镇与府城镇、龙塘镇,原琼山市龙泉镇与龙塘镇、云龙镇、旧州镇,原琼山市新坡镇与旧州镇行政区域界线;向东方向经定安县与原琼山市旧州镇、甲子镇行政区域界线,文昌市与原琼山市甲子镇、大坡镇、三门坡镇行政区域界线;沿西北方向经原琼山市三门坡镇与大致坡镇、原琼山市红旗镇与大致坡镇、三江镇,原琼山市云龙镇与三江镇、美兰镇、灵山镇,原琼山市龙塘镇与灵山镇、原琼山市府城镇与灵山镇、原海口市振东区与原琼山市灵山镇行政区域界线;沿西方向经海口市国兴大道(含在建部分)至龙昆南路与西沙路交界处止。
  琼山区的取名主要是考虑保留历史文化渊源。该区域是原琼山市的主体部分,琼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海南省惟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取名琼山区可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4.美兰区:辖海口市原振东区的行政区域(博爱街道办事处、白龙街道办事处、蓝天街道办事处、海府街道办事处、白沙街道办事处、和平街道办事处、海甸街道办事处、人民街道办事处、新埠镇)和原琼山市的灵山镇、美兰镇、三江镇、大致坡镇。土地面积552.8平方千米;总人口51.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3万人。区人民政府驻该区振兴路(原海口市振东区人民政府驻地)。美兰区依托东海岸、美兰机场、水产码头和城市腹地,主要发展商贸业、沿海经济和交通运输服务业。
  美兰区的行政区域界线:从海口市新港码头起,沿南方向经原海口市新华区与振东区行政区域界线、海口市龙昆南路与西沙路交界处、国兴大道(含在建部分)到南渡江、原海口市振东区与原琼山市灵山镇、原琼山市府城镇与灵山镇、原琼山市龙塘镇与灵山镇,原琼山市云龙镇与灵山镇、美兰镇、三江镇,原琼山市红旗镇与三江镇、大致坡镇,沿原琼山市三门坡镇与大致坡镇行政区域界线;向东北方向经文昌市与原琼山市大致坡镇行政区域界线;向西北方向经文昌市与原琼山市美兰镇行政区域界线;向西北方向经原琼山市美兰镇海岸线到海口市新港码头止。
  美兰区的取名主要是该区域内有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美兰机场远近闻名,取名美兰区有利于提高知名度。

海南省人民政府
2002年7月26日


部分资料出处
  《海南年鉴》(1996年~2005年)

本页更新时间2006年8月11日 行政区划_十环网(www.10huan.com)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