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政区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导航栏
概况 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乡镇简介 地图
概况
文山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部。县境东西最宽63千米,南北最长66千米,总面积2972平方千米(《简册》数据为3064平方千米)。总人口43万人(2004年)。www.10huan.com
县人民政府驻开化镇开化北路,邮编:663000。代码:532621。区号:0876。拼音:Wenshan xian。www.10huan.com
大部分地区属西风带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最高2991.2米,最低618米。
行政区划
文山县辖8个镇、7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开化镇、古木镇、平坝镇、马塘镇、德厚镇、小街镇、追栗街镇、薄竹镇、东山彝族乡、柳井彝族乡、新街乡、喜古乡、坝心彝族乡、秉烈彝族乡、红甸回族乡。www.10huan.com
历史沿革
清雍正八年(1730年)裁开化通判,设文山县。辖区为开化府所设开化、永平、安南、王弄、东安、乐龙、逢春、江那八里,后从乐龙分新现共九里,里下设甲、牌,均原三长官司所属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改马白同知为安平厅,分管逢春、永平、东安三里,文山县辖六里。
民国元年,成立县公署。二年(1913年)划分南区设靖边行政区。文山县地域西南抵干鱼洞接许六马以那么果河为界110千米,总面积6258平方千米。民国10年9月,文山县已全部组成。民国十八年(1929)年,公布《县组织法》。十九年改组县公署为县政府,组织区、乡、镇、闾、邻各级自治机关。廿一年划东区设砚山设治局,文山县辖区2935千米。全县改组为8个区,下辖11镇、21个乡。民国廿六年(1937年),为动员全面抗战,根据立法院通过的《保甲条例》,全县将区、乡、镇所属编为216保、1922甲。民国廿八年废除区制,扩大乡镇,县新编组为5镇、11乡、194保、1866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全县16乡镇调整为155保、1272甲。民国三十七年,又调整为134保、1061甲。
1950年1月全县解放,辖区未变。除县城两镇并为云威镇,太集(改永乐)、新平两乡直属县管外设平坝、马塘、秉烈、德厚4个区,辖3镇11乡。5月撤乡镇设5个区,全县编组为50个行政村、5个行政街,下辖自然村和村组。1951年10月,将中心区农村7个行政村及平坝区的布都、塘子寨2 个行政村并为攀枝花区,县城设城关区,全县共6个区。1952年土改结束,全县6个区建97个乡。1953年土改复查结束并为74个乡、3个居民委员会。1954年除城关区外,再调整为81个乡,全县共760个自然村、21条街组。
1957年5月,文山专区以文山县的鸣鹫、杨柳河、猛拉、舍所坝、秧草塘、白牛厂、老寨、古布龙等8个乡距县城较远,划入蒙自专区蒙自县。文山县总面积减为2634平方千米。全县6个区、73个乡和3个居民委员会。1958年9月,废区撤乡,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马关县的古木、八寨两个区划出12个乡并入文山县,总面积扩大到6844.55平方千米。1961年8月,恢复砚山县制,文山县总面积减为2867平方千米。
1987年12月,进行区乡体制改革,变区为16个乡(其中:5个彝族乡、1个回族乡)、1个镇,撤销公社建制。原设乡改为125个行政村公所,县属开化镇仍设5个办事处。全县辖1097个自然村,13个农村街集,47条城镇街道,共1707个生产队。拉白冲、拖嘎两个乡划归砚山县,文山县总面积减为2972平方千米,自此稳定未变。
1991年全县生产队改制为农业全作社。1993年全县乡镇、行政村、办事处未变,下辖1116个自然村,1481个合作社。
(以上沿革资料摘自“文山县政府网站”)
?年,文山县辖1个镇、16个乡:开化镇、攀枝花乡、东山彝族乡、追栗街彝族乡、古木乡、柳井彝族乡、平坝乡、新街乡、小街乡、马塘乡、老回龙乡、喜古乡、坝心彝族乡、秉烈彝族乡、红甸回族乡、德厚乡、乐诗冲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文山县总人口429639人,其中少数民族234975,占54.69%,农业人口258846人,占人口总数60.24%。各乡镇人口(6个镇、11个乡):
开化镇 62687
攀枝花镇 86453
古木镇 24285
平坝镇 34704
马塘镇 33418
德厚镇 34507
东山彝族乡 9382
追栗街彝族乡 10261
柳井彝族乡 14738
新街乡 14524
小街乡 22814
老回龙乡 19294
喜古乡 11510
坝心彝族乡 7056
秉烈彝族乡 22238
红甸回族乡 13042
乐诗冲乡 8726
2000年8月,全县设9个镇、8个乡,125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民委员会,1088个自然村,1531个合作社(生产队)。
2003年,文山县行政区划(9个镇、8个乡):
开化镇 辖:南桥社区、振华社区、兴隆社区、梁子社区、北桥社区、永通社区、大兴社区。
攀枝花镇 辖:文新街社区、攀枝花社区、高登社区、红旗社区、西山社区、大以古村、里布嘎村、高末村、迷洒村、白沙坡村、塘子寨村、铜厂村、干河村。
古木镇 辖:古木村、纸厂村、布都村、莲花塘村、牛棚村、阿车村、阿富村、洒卡村、洗古塘村。
平坝镇 辖:平坝村、得白村、石洞门村、平地村、底泥村、长冲村、沙子洞村、土锅寨村、小坝子村、杜孟村、者安村、黄草坝村、腊窝村。
马塘镇 辖:马塘村、热水村、卡莫村、汤坝村、黑末村、荣华村、新开田村、法克村、干塘子村。
德厚镇 辖:德厚村、乐西村、朝阳村、乐龙村、水结村、铁则村、大龙村、感古村、明湖村、湖海村、以诺村、以奈黑村、亚拉冲村、菲古村。
小街镇 辖:小街村、者底村、石灰窑村、老君山村、朵白库村、白石岩村、麻栗寨村、腰店村。
老回龙镇 辖:老回龙村、新回龙村、幕诗冲村、摆依寨村、白租革村、落水洞村。
追栗街镇 辖:追栗街村、塘子边村、硝厂村、科麻栗村、大兴寨村。
东山乡 辖:前进村、荒寨村、合掌村、南林村。
柳井乡 辖:柳井村、新发寨村、梅子箐村、三角池村、奢都村、界牌村、斗咀村。
新街乡 辖:新街村、老寨村、上寨村、垭口寨村、草果山村、湖广寒村。
喜古乡 辖:喜古村、新寨村、小寨村、戈革村、以勒冲村、古那冲村、车期村。
坝心乡 辖:坝心村、他披村、陡舍坡村、高笕槽村、核桃寨村。
秉烈乡 辖:秉烈村、老安寨村、旧老龙村、舍舍村、务路村、小平坝村、卡作村、迷勒湾村、丫弋格村、倮家邑村。
红甸乡 辖:红甸村、小六寨村、茂克村、平坝寨村。
乐诗冲乡 辖:乐诗冲村、期路古村、老层基村、母鸡冲村、五色冲村、牛克村。
2004年1月12日,云政复[2004]04号批复:撤销文山县开化镇、攀枝花镇,设立开化镇,镇人民政府驻原攀枝花镇政府驻地。
2006年5月12日,文山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乐诗冲乡和老回龙镇行政区划的通知》: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砚山等八个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云政复[2006]25号),撤销乐诗冲乡和老回龙镇,设立薄竹镇,新设立的薄竹镇管辖原乐诗冲乡和老回龙镇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老回龙镇政府驻地。
地图
乡镇简介(以下主要“文山县政府网站”资料整理)
开化镇 位于文山县境中部延伸到东南部,镇政府驻文山新城区开化北路。全镇面积300.17平方千米,分城区、坝区、山区和半山区,坝区面积占全镇面积的30%左右,城市面积15.5平方千米。辖12个社区、8个村民委员会,111个自然村,310村(居)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傣、回等8个民族,总户数15535户,总人口159902人(其中,居民63688人,农民49714人,流动人口46500人)。辖区海拔在1097-1983米之间, 清康熙六年(1667)设开化府即开化城。雍正八年(1730)在此设文山县,未编入里甲,由府直属。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18年(1929)为文山县中区,辖城内外5段。民国19年(1929)为文山县第一区,辖云集、威远、佛寿、大兴4镇。民国26年撤区设云集、威远2镇,分辖城区5保和东、西山前后5保,地域含今追粟街、东山等地。1950年1月7日文山县城解放,两镇合并为云威镇,5月云威镇、攀枝花区合并为文山县中心区。1951年设攀枝花区、以县城专设城关区,1958年两区合并建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分出设县蔬菜农场(1961年改称城市人民公社,1963年复称城关区,1966年改称城关镇,1986年以古城名称开化镇),1963年分出设区,1966年撤区,划出追栗街、东山全部及平坝之一部称攀枝花公社,1984年改设区,下辖小乡,1987年撤区改乡,下辖行政村,2000年撤乡建镇,下辖村委会、社区居委会。2003年12月开化、攀枝花两镇合并,称开化镇。
平坝镇 位于文山县南部,距文山县城30千米,东与古木、攀枝花相连,南与马关县接攘,西与新街毗邻,北与喜古、小街相望。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657米。全镇面积260.7平方千米,辖13个村民委员会,132个自然村,15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742户,人口36284人,其中农业户7645户,农业人口34678人,镇政府位于平坝街上。
小街镇 位于文山县西南部,距县城45千米。辖者底、石灰窑、小街、老君山、朵白库、白石岩、麻栗寨、腰店8个村委会76个自然村。2004年末,5174户24256人,其中汉族20112人,占82.92%,农业人口23586人,占97.24%。
古木镇 位于文山县城东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古木村委会,距县城15千米。海拔1405米~1590米,大部分地区属于山区、半山区。全镇面积167.75平方千米,辖9个村民委员会,66个自然村,146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有5677户25849人。
马塘镇 位于县城中部偏东北24千米,属半山区,东接攀枝花及砚山县盘龙乡,南与喜古、坝心毗邻,西与老回龙、德厚接壤,北与红甸、秉烈相连。全镇面积272.89平方千米,辖9个村委会,98个自然村,110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7203户,人口34023人,有汉、壮、苗、彝、回等民族,其中汉族 6421 人,占 18.7 %,
德厚镇 位于文山县西北部,东接红甸乡、马塘镇,南连老回龙镇、乐诗冲乡,西接蒙自县的老寨、鸣鹫乡,西北与砚山县的阿舍乡、平远镇接壤。全镇总面积305.51平方千米,坝区占总面积的40%。全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96个自然村,143个民小组,2005年共有7575户35752人。
追栗街镇 位于云南省文山县东南部,东接砚山县八嘎乡,东南连西畴县莲花塘乡,南接本县柳井乡,西邻本县开化镇,北接本县东山乡。镇政府距文山县城17千米。全镇面积97.43平方千米,辖5个村民委员会、36个自然村、48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镇共2287户10587人。
薄竹镇 2006年,撤销乐诗冲乡和老回龙镇,设立薄竹镇,新设立的薄竹镇管辖原乐诗冲乡和老回龙镇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老回龙镇政府驻地。
新街乡 位于文山县境西南部,距县城文山50千米,东与平坝镇接壤,北与小街镇毗邻,南与马关县的浪桥乡交接,西与屏边县的白云乡为邻,海拔618~2214.6米之间。辖新街、老寨、牛么底、垭口寨、草果山、湖广寨共6个村委会,60个村民小组。全乡面积142.85平方千米,大部分为山区,2004年末人口16430人。
喜古乡 位于文山县境中部。距县城24千米,全乡海拔1350~1430米。辖喜古、新寨、小寨、古那冲、戈革、以勒冲、车期7个村委会,43个自然村54个村民小组。全乡面积89.57平方千米, 大部分为丘陵半山区。2004年末人口12691人。
坝心乡 位于文山县西北部,距文山县城45千米,东临喜古乡、南接小街镇,西与北与老回龙镇和马塘镇接壤。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2684米,平均海拔1720米。全乡总面积87.05平方千米,辖5个村委会,40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四种民族,2004年末人口7707人。
柳井乡 位于文山县东南部,北纬23°12′至23°18′、东经104°24′至104°38′之间,距县城30千米,东面与西畴莲花塘接壤,南面、西南面与马关县坡脚乡、大栗树乡相邻,北面、东北面与本县的开化镇、古木镇、追栗镇相连。全乡面积172.8平方千米,辖柳井、梅子箐、三角地、新发寨、界牌、斗咀、奢都7个村委会,105个自然村,11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傣五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5%。2005年末全乡共有3410户,15506人,其中农业人口15016人。
东山彝族乡 位于文山县东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岔路坝距县城5.6千米,全乡总面积128.3平方千米,辖4个村民委员会,42个自然村,有2169户,9876人,居住着彝、苗、汉、壮4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0%(彝族占72.3%)。 东山彝族乡原为攀枝花社(区)的一部分,1950年为两个行政村,1952年土地改革时划5个乡,土改结束后并为两个乡,1958年为红旗公社的两个管理区,1963年属攀枝花区,为两个小公社,1966年由攀枝花划分出来成立公社,起名为前进人民公社,划为8个大队,1968年并为4个大队,1982年由公社改为区,1985年更名为东山区(因其位于文山城盘龙河东面,与西山对称而得名),1987年4月由区改乡,现为东山彝族乡。
红甸回族乡 位于文山县境内西北部,地处东经108°56′-104°51′,北纬23°35′-23°42′之间,距文山县城50千米,东与秉烈乡接壤,南接马塘镇,西邻德厚镇,北与砚山县稼依镇接壤。辖红甸、小六寨、茂克、平坝寨4个村委会,25个自然村,3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回、彝、苗、傣、白等七种民族;2005年全乡有3078户13699人,汉族人口3152人,占23%,少数民族人口占77%。
秉烈乡 位于文山县境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秉烈街距县城45千米,东部和北部与砚山县维末乡接壤,南与马塘镇毗邻,西邻红甸乡,北靠323国道,最高海拔1600米,最低海拔1380米,平均海拔1460米,属山区和半山区。全乡面积293.49平方千米,辖秉烈、老安寨、旧老龙、舍舍、务路、小平坝、卡作、迷勒湾、丫科革、倮家邑10个村民委,54个自然村,87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全乡人口22285人,其中,汉族人口1120人,占总人口的5%;壮族人口12508人,占总人口的56.1%;彝族人口8454人,占总人口的37.9%;苗族人口201人,占总人口的0.9%;傣族人口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