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政区 > 河南省 > 周口市 www.10huan.com
www.10huan.com
导航栏 概况 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乡镇简介 地图
概况
项城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21′-115°40′,北纬33°03′-33°30′。西邻上蔡县、商水县,东连沈丘县,北与与淮阳县隔河相望,南与平舆县接壤,东南与安徽临泉县毗临。境域南北长49.5千米,东西宽35.25千米。总面积1083平方千米。总人口292811户、11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9177户,101.6万人;非农业人口23634户,16.3万人。有汉、回、壮、满、维吾尔6个民族,汉族占总数人口的98.6%少数人口民族占1.4%。人口密度为每方千米1088人。
市人民政府驻花园办事处,邮编:466200。代码:411681。区号:0394。拼音:Xiangcheng Shi。 www.10huan.com
行政区划
项城市辖6个办事处、12个镇、3个乡:花园办事处、水寨办事处、东方办事处、莲花办事处、光武办事处 、千佛阁办事处;南顿镇、孙店镇、李寨镇、贾岭镇、高寺镇、新桥镇、付集镇、官会镇、丁集镇、郑郭镇、秣陵镇、王明口镇、永丰乡、范集乡、三张店乡。农场、林场、原种场各1个。共有12个居委会、466个行政村,1674个自然村,4100个村民组。 www.10huan.com
历史沿革
项城在周初年为项子国。是西周时封疆划界分封的子爵。到东周春秋时,仍为项子国。鲁僖公十七年夏,鲁国灭掉项子国,从此项子国国名即被取消,仅存项地名。战国时期,楚灭鲁,项地即改属于楚国。楚襄王时,将楚都由郢徙于陈,以项为别都(即陪都)。秦始皇并兼六国,统一中国后,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改陈地为颍川郡,以陈为县。项地归属于颍川郡,只有项地名而无项郡或项县名。
秦末楚汉相争之后,楚败汉胜,汉高祖在项地设置项县,属汝南郡。到东汉时,沿袭西汉的地方行政区划而无变更,仍为项县,属汝南郡。三国时期,仍为项县,在曹魏统辖境域之内。项县隶属陈国。晋代行郡国制。项县名称未变,西晋时先属陈国,后改属梁国。
南北朝时,项县隶属州郡亦时变,县名称亦有变化。 南朝刘宋时曾改项县为项城县,增一“城”字,属于豫州陈郡。北朝北魏、北齐、北周均称项县,北魏时项县隶属陈郡,北齐时项县改属信州。南朝齐、梁也都仍称项县,梁时项县属因殷州。北朝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在项县侨立的秣陵县隶属北丹阳郡,项县仍隶属陈郡。
隋朝统一中国后,确定为项城县。五代时,项城县隶属陈州。金代时,项城县隶属河南府陈州。元代时,项城县隶属陈州。明代时,项城县隶属开封府陈州。清代,项城县隶属河南省陈州府,疆域无大变化,但与西邻各县有插花地。
中华民国时,项城县隶属河南省淮阳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淮阳沦陷,一九四五年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至项城项城县县城。解放战争后期曾先后建立沈项临县和沈项淮县,隶属豫东行署。解放战争后,结合土地改革和建立地方民主政权,与四邻各县进行边境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了与邻县间的插花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3年底,项城县城由老县城迁至水寨镇。1949年至1953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淮阳专员公署。1953年至1958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商丘专员公署。1959年至1961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开封专员公署。1962年至1965年项城县隶属河南商丘专员公署。1965年至2000年项城县(市)隶属河南省周口地区行政公署。1993年撤县设市。2000年6月,周口撤地设市,项城市由周口市代管。(以上摘自“项城市政府网站”,本站有改动) www.10huan.com
1988年,南顿、贾岭、丁集、新桥撤乡设镇。
1996年,李寨撤乡设镇。1997年,付集撤乡设镇。1998年,官会撤乡设镇。 www.10huan.com
2000年,项城市辖9个镇、7个乡。总人口1052468人,各乡镇人口:
孙店镇 72451
贾岭镇 66207
新桥镇 57826
官会镇 67946
丁集镇 56187
南顿镇 71463
秣陵镇 10731
李寨镇 64815
付集镇 43400
永丰乡 57867
范集乡 59719
三店乡 46120
老城乡 46285
高寺乡 57985
王明口乡 60999
郑郭乡 60597
水寨镇(虚拟镇) 55389
城郊乡(虚拟乡) 9648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www.10huan.com
2001年,郑郭、高寺、王明口撤乡设镇。 www.10huan.com
2005年,项城市乡镇区划调整:撤销秣陵镇、老城乡,设立新的秣陵镇,秣陵镇政府驻北关居委会。截至2005年12月31日,项城市辖12个镇、3个乡:秣陵镇、南顿镇、孙店镇、贾岭镇、新桥镇、官会镇、丁集镇、李寨镇、付集镇、高寺镇、王明口镇、郑郭镇;范集乡、三张店乡、永丰乡。 www.10huan.com
地图
链接:乡镇示意图 www.10huan.com
乡镇简介 (以下摘自“项城市政府网站”,本站有改动) www.10huan.com
花园办事处:辖武庄、赵营、从营、张寨、潘庄、尚关、后高营(刘营)、后李洼、邝花园9个行政村,面积14.99平方千米,人口19235人。办事处暂租用莲花矿泉水厂的闲置办公楼。
水寨办事处:辖括孔营、任营2个行政村及南关、东关、西关、鼓楼、沙河、沙南、北关、小新庄、南郊、西郊、东郊11个居委会,面积6.4平方千米,人口102936人。办事处驻原水寨镇政府。
东方办事处:辖胡营、刘堂、东张营、董营、王集、杨楼(周公庙)、聂寨、孙营8个行政村,面积9.2平方千米,人口10519人。办事处暂驻市基金会清偿办公楼。
光武办事处:辖刘冢、蛤蟆寨、东风、荣楼、邝庄、解庄、郑营、邓湾、刘香庄9个行政村,面积19.4平方千米,人口23458人。办事处驻广东家俱广场东侧,原建材市场路一楼房。东风行政村按城区管理,由南顿镇政府代管。
千佛阁办事处:辖刘祖师庙、郭庄、刘菜园、霍营、尚营、袁张营、吕店、祁庄、狮子李营、大庙,朱洼、周集、老君庙、千佛阁14个行政村。面积21.5平方千米,人口26691人。办事处驻原城郊乡政府新址。
莲花办事处:辖王沟、韩老家、韩岭、刘庄寨、韩小庄、小张营、大张营、徐楼8个行政村。面积15.4平方千米,人口21764人。办事处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对面一闲置办公楼。
秣陵镇:人口1473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088人。是回族居住较多的乡镇。镇政府驻北关居委会。
“秣陵镇”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南北朝时期,在项城县立过“秣陵县”。明宣德三年(1428),项城县治从槐坊店(今沈丘县槐店)迁此,长达525年之久。民国时期为城关区,1942年称过一段秣陵镇。1950年,项城县人民政府驻地,亦称城关区。1953年冬,县政府迁水寨后,这里俗称老城。1982年改为县辖镇,定名秣陵镇。2005年,撤销秣陵镇、老城乡,设立新的秣陵镇。
南顿镇: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区6千米,东及东北邻城郊乡,南邻范集乡,东南邻永丰乡,西及西北与商水县接壤。面积71.72平方千米。全镇辖28个行政村,133个自然村,人口7.8万,是回族居住较多的镇。镇政府驻地南顿。
据《太平环宇记》载:“南顿,古顿子国,后逼于陈南徙,故号南顿,其城令尹子玉所筑。”汉置南顿县,晋惠帝置南顿郡,宋熙宁六年省为镇,入商水、项城。明省入项城,清设南集牌,民国时设区。建国后为第六区,1958年成立南顿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为南顿乡,1988年撤乡设镇。 www.10huan.com
贾岭镇:位于市境南端,东邻安徽省临泉县,西邻李寨镇,南邻平舆县,北临三张店乡、老城乡、新桥镇。面积87.6平方千米,辖34个行政村,112个自然村,7.6万人。镇政府驻地贾岭。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此处有一道山岭,呈西北、东南走向,名十字岭,又名金鸡岭,林木丛生,豪强出没。当年吴楚两国通婚,吴香女嫁到楚国曾经过此岭,留下一段故事叫做“金顶轿换银顶轿,吴香女换马丫环”。之后,有户贾姓在此落户,更名贾家岭,简称贾岭。1958年建贾岭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贾岭乡,1988年撤乡设镇。
孙店镇:位于市境西南部,西与上蔡、商水为邻,南邻三张店乡、李寨镇,北邻范集乡。辖34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7.5万人,面积70.8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地孙店。
据传,明朝末年,孙姓由山西洪洞移民虹河湾处定居。因此处是虹河上的一个埠口,孙姓为谋生计,在此开设店铺,后成村名孙湾店。清同治元年(1862),监生尹雪城,军功张方坤倡捐创修寨,名孙湾寨,有集。后寨废,称孙湾店。民国时期简称今名。民国时期属孙店乡,1948年为孙店区,1958年成立孙店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孙店乡,1988年撤乡设镇。
丁集镇:位于市境北中部,东与王明口镇壤;南至曹河与高寺镇相连;西与永丰乡交界;北至人民沟与城郊乡毗邻。面积63.71平方千米。辖30个行政村,116个自然村,人口5.9万人,是回族居住较多的一个镇,镇政府驻地丁集。
据传古时候,这里有个村叫丁村,村头有集,名丁村集。后来选在集东谷河上建桥,丁村集随之迁移,后来,做生意和逃避匪患的人迁居丁集者越来越多,丁集便逐渐发展起来。1958年建立丁集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丁集乡,1988年撤乡设镇。
官会镇:位于市境东部,东至直河与沈丘县交界;南至汾河与傅集镇、新桥镇为邻;西与高寺镇、丁集镇接镶;北与王明口镇毗连。面积72.48平方千米,辖27个行政村,138个自然村,人口7.25万人。镇政府驻地官会。
据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项城、沈丘、铜城三县知县,为解决水利纠纷于此会晤,故名官会。1958年建官会人民公社地,1983年为官会乡。1998年撤乡设镇。
新桥镇:位于市境南部,为豫东南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付集镇、西邻老城乡,南邻安徽省临泉县,东南临沈丘县,西南邻贾岭镇,面积74.5平方千米,辖29个行政村,112个自然村,人口6.5万。镇政府驻地新桥。
据传:此处泥河上原建有木桥,名称无考。明弘治(1488--1505)年间,泥河南岸双千顷王家,与泥河北岸八百顷孙家联姻,为行走方便,将原桥向西移七百米,另建新桥,故名。1958年成立新桥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新桥乡。1988年撤乡设镇。
付集镇:位于市境东南部,东及东南邻沈丘县,西及西南邻新桥镇,北邻官会镇,面积47平方千米,辖21个行政村,104个自然村,人口51863人。镇政府驻地刘庄。
据传宋朝曹娘娘乘船在运粮河上游玩。船行此地,看到南岸一片茂密的丛林,景色宜人,便弃船登岸游玩,见几户人家生活都很富裕,便说这是富集(富户集中的意思);到了明初,傅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移民来此定居,先居傅墩,后从傅墩迁此,傅族财大势大,将富集更名为傅集。1965年由新桥官会两公社划出部分大队建立傅集公社,因公社驻地傅集故名;1970年公社机关由傅集迁到刘庄,仍称傅集公社。1983年改称傅集乡,1997年撤乡设镇。
李寨镇:位于市境西南边缘。东邻三张店乡,东南邻贾岭镇,西、南邻平舆县,西北邻上蔡县,北邻孙店镇。辖27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人口7.07万人,面积67.5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地李寨。
据建寨碑文记载:清道光(1821--1850)年间,后韩庄韩万益和小李庄李红,协议建寨。李姓献出自己村庄作为寨址,韩姓负担建寨一切费用。寨建成后,名韩李寨。李寨原名韩李寨,1948年6月,属月潭区,1951年6月增设十区(韩李寨),1961年7月,并入孙店区,1965年7月,复名韩李寨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为李寨乡,1996年11月撤乡设镇。
郑郭镇:位于市境东北部,于沈丘、项城两城之间,北隔沙河与淮阳县相望,西邻城郊乡,南邻王明口镇。面积65.5平方千米,辖39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人口6.7万人。镇政府驻地郑郭。
郑郭名称由来,有几种说法。其一种说法是《项城县志》“杂事志·异闻”篇:据传,该村郑、郭两姓结亲,郑夫早亡,郭姓媳妇侍奉牙齿俱落之婆母,以乳汁养之数年,感动上天。清顺治三年,此处刮起特大旋风,飞沙走石,大木皆拔,村中房舍千余间尽被损毁,唯独郭寡妇四间草房安然无恙。事后,“郭家贤孝女、郑家好媳妇”,广为流传。郑郭集因此得名。1958年建郑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郑郭乡,2001年3月撤乡设镇。
王明口镇:位于市境东部,紧靠洛界公路和漯阜铁路。总面积75平方千米,辖26个行政村,142个自然村,6.5万人。1965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2001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设镇。
高寺镇:位于市境中部,东邻官会镇、新桥镇、西邻范集乡,南邻老城乡,北邻丁集镇、永丰乡。面积64.7平方千米,辖26个行政村,106个自然,人口6.6万。镇政府驻地高寺。
古代,此处有一高丘,名高阳丘。《太平环宇记》载:“应 、南顿人,兄弟俱有名,自比高阳氏才子,故号高阳丘也。”后在丘上建寺,名高丘寺。后,清同治元年修寨,名高丘寺寨,简称今名。1965年由新桥、老城、丁集三个公社划出部分大队成立高寺公社,1983年改为高寺乡,2001年撤乡设镇。
三张店乡:位于市境南部,东邻老城乡,西邻李寨镇,东南邻贾岭镇,西北邻孙店镇。辖25个行政村,80个自然村,全镇面积61.55平方千米,人口5.127万人。乡政府驻地三张店。
据传,明朝,由太康县西南张庄迁来张姓在此开盐店;由孙店南虹河沿章庄迁来章姓;由县城(今秣陵镇)西北迁来臧姓,共居一村,因名。1965年,由李寨、贾岭、孙店、城关四个区划部分大队,成立了三张店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三张店乡。
范集乡:位于市境西部,为两市三县交界地带,北邻南顿镇,东邻永丰乡、高寺镇,西邻商水县。南与孙店镇、老城乡隔河相望。辖28个行政村、85个自然村,总人口6.4万人,总面积58.12平方千米。乡政府驻地范集。
据传: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后,项羽军师范增隐居此地。建有府舍、花园、亭台楼阁,颇为壮观。后起集,名范亭集。清咸丰11年(1861)赵作宾倡捐修寨,名范亭集寨(又名集成寨)。1947年,拆寨,简称范集。1946年属项城县娄堤乡第六保,1947年属项城县第七区,1951年改为范集区、范集小区,1958年成立范集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范集乡。
永丰乡:位于市境北中部,东邻丁集镇,西邻范集乡,南邻高寺镇,北邻南顿镇,城郊乡,面积56.6平方千米。辖29个行政村,99个自然村,人口62670人。乡政府驻地永丰。
永丰原名百家冢铺。清宣统三年(1911)修案,更名“永丰”,取永年丰收之意。1965年由范集、南顿、丁集三个乡划出部分大队,成立永丰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永丰乡。
行政区划_十环网·www.10huan.com·本页编辑:lanweixing·最近更新时间 2006-12-4
行政区划_十环网·www.10huan.com·本页编辑:lanweixing·最近更新时间 2007-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