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环工具网
天气 预报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生活查询
娱乐工具
行政区划
计算/学习
电脑网络
站长工具
交通查询
十环网
中国政区
政区沿革
地名索引
政区地图
历史政区
历史地图
中国帝王列表
历史地名索引
资源下载
工具网
外国政区
亚洲
欧洲
非洲
大洋洲
美洲
外国地名索引
各国国旗
区划代码
首页
>
中国政区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海伦市
Hai Lun Shi
行政区划_十环网 tools.10huan.com
导航栏
概况
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乡镇简介
地图
概况
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距省会哈尔滨市225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6°58′-47°52′,东经126°14′-127°45′。东部隔克音河与绥棱县为界,西部隔通肯河与青冈、明水、拜泉县相望,北部与北安市接壤,南部与绥化市、望奎县为邻。全境从东北到西南150千米;南北78千米,面积4551平方千米(当地政府网站)/4667平方千米(简册)。总人口82万(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海伦镇。邮编:152300。代码:231283。区号:0455。拼音:Hailun Shi。
www.10huan.com
在地貌上是由小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度地带,属松嫩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从东北到西南,由低丘陵、高平原、河阶地、河漫滩依次呈阶梯形逐渐降低。海拔高度最高471米,最低147米,一般为200米上下。境内无高山峻岭,除少量残丘外,大部分为波状起伏的高平原。在土壤上,大部分为黑土。海伦县位于中温带亚湿润气侯区,属大陆性季风气侯,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润。年平均气温为1~2℃,最高37.7℃,最低零下40.3℃,年降水量为500至600毫米之间。
行政区划
海伦市辖7个镇、16个乡:海伦镇、海北镇、伦河镇、共合镇、海兴镇、祥富镇、东风镇、前进乡、向荣乡、长发乡、东林乡、海南乡、共荣乡、乐业乡、福民乡、丰山乡、永富乡、百祥乡、联发乡、永和乡、爱民乡、扎音河乡、双录乡;林场公司、东方红水库地区、海伦绥化种畜场、海伦农场、红光农场。
www.10huan.com
历史沿革
海伦市,以海伦河得名。海伦,为“开凌”之音转,满语“水獭”之意。因海伦河中盛 产水獭,故名。海伦设治时便由此得名。海伦一带,为清皇室围场。先后为呼兰城守尉、呼 兰副都统辖地。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设置绥化厅后,归绥化厅管辖。1899年5月4日( 清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清廷批准于海伦河北增设通肯副都统,选“棒槌营”(采 参人住的窝棚,今海伦镇城北)修筑通肯城。1905年1月29日(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奏准设置海伦直隶厅。1906年2月15日(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裁撤通肯副都统 。同年8月11日(农历六月二十二日),海伦直隶厅署移驻原通肯副都统府第办公。1908年8 月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将海伦直隶厅改设海伦府,驻通肯城。隶属黑龙江行 省,领青冈、拜泉2县。翌年8月2日(清宣统元年六月十七日),委任王彭试署海伦府知府。 中华民国成立后,根据黑龙江省都督府1913年1月23日令,将海伦府改为海伦县。初由黑龙江 省直辖,1914年6月隶属绥兰道。1915年5月,将通北稽垦局辖区划出设置通北设治局。1916 年春,将海伦县南部地区划出设置望奎设治局。1929年2月,废道,由黑龙江省直辖,时为一 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管辖。1939年6月,划归新设之北 安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46年10月,以海伦县西 南部地区与拜泉县划出的部分区域合并设置通肯县。1947年2月至9月,海伦县隶属黑嫩联合 省第一专区,黑嫩联合省分设后,仍由黑龙江省管辖。1948年9月,撤销通肯县,原属海伦县 的行政区域仍划回海伦县。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由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3月, 将海伦县划归绥化专区管辖。1958年8月,改由松花江专区管辖。1965年6月,松花江专区更 名为绥化专区,海伦县隶属绥化专区。1989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海伦县,设立海 伦市(县级),以海伦县的行政区域为海伦市的行政区域,仍隶绥化地区。1990年1月11日, 正式撤县设市。
1992年,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是由小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东与绥棱县为 邻,南与绥化市、望奎县接壤,西以通肯河与青冈、明水、拜泉县分界,北与北安市毗连。 全市总面积4551平方公里。全市共辖7镇、22乡。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78.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7万人,占 17.4%;满、回、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3.3%。市政府驻地海伦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海伦县原名(1)苏尔沁咀子(又称索伦箐嘴子),(2)通肯。通肯名称的由来。据《满洲地名考》记载:此地开拓时所管辖的地域很广,便设置了副都统管理此地,由于通肯河旋绕其境,故名。“通肯”是满语,其意,一说为“鼓”之意,另一种解释为“散”之意。海伦地名是於光绪末年裁通肯副都统,设置直隶厅时所启用的名称,其来源,是以城址位于海伦河附近命名。“海伦”亦为满语,即“水獭”的意思。
此地很早以前本无人居住,故清以前的历史沿革不详,至前清时曾为皇家围场地,禁止百姓采樵游猎,而只有索伦族人可以进入禁地,他们以捕猎为生,水草为居,没有固定的房舍。在此期间,绥化已设通判理旗民事,而此地仍为围场。土人称此地为索伦箐嘴子。由于此地草木丰茂,土质青腴,富於农作,所以光绪中叶,黑龙江将军屡次奏请放荒地,但都被驳斥。不但不能放荒,反而更加严厉限制垦荒,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才开始设副部统兼辩垦务,大概因通肯河旋绕其境而命名为通肯副都统。这时期被视为旗官治理时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黑龙江将军达桂、齐齐哈尔副都统程德全开始奏请旗民兼垦,并对垦民加倍奖赏,三十一年(1905年)我通肯副都统设海伦直隶厅同知,三十四(1908年)升补为海伦同知。宣统元年(1909年)升厅治为府治,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改府为县;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划属黑龙江省绥兰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海伦县直属黑龙江省,为一等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海伦划属滨江省;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在第二次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六省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东安、北安两省,海伦又划属北安省所辖;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公布了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当时的伪北安与黑河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海伦随之归属黑龙江省。沿续至今。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始建通肯副都统衙门,海伦县境域即为其所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裁通肯副都统,设通肯协领署;宣统元年(1909年),海伦直隶厅改为海伦府;1912年(民国元年)海伦府改为海伦县;民国6年(1917年)1月设望奎设治局,从此,海伦、望奎分治,恢复海伦县;1932年,日本入侵后,海伦县归属伪滨江省。1945年8月15日,伪满洲国覆灭,全县人民获得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同年11月,建立了人民政府,至1949年建国前夕,海伦县曾先后归黑嫩省、黑龙江省管辖。1949年10月1日建国后,海伦县一直属于黑龙江省管辖。
(出处)
至1985年,县境内共有7个镇,10个街道;22个乡,360个村,1,667个村民小组,1,255个自然屯;6个农牧场,6个林场。海伦镇为县人民政府驻地。全县总户数为164,418户,人口为799,838人。境内民族99.5%是汉族,还有朝鲜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达翰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黎族、彝族等。
1989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海伦县,设立海伦市(县级)。
2000年,海伦市辖7个镇、22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全市总人口72000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海伦镇 108787 海北镇 27823 伦河镇 31979 东风镇 15669 祥富镇 25790 海兴镇 28022 共合镇 29688 建城乡 7953 同心乡 14883 前进乡 16600 向荣乡 24450 长发乡 17978 东方红乡 19026 护林乡 11957 南兴乡 11971 海南乡 20316 共荣乡 25553 乐业乡 17279 福民乡 20811 丰山乡 24449 永富乡 21694 新兴乡 15763 百祥乡 16882 联发乡 21080 永和乡 29241 爱民乡 23754 爱国乡 20049 扎音河乡 24057 双录乡 24328 国有林场虚拟乡 3477 红光农场虚拟乡 8842 海伦农场虚拟乡 9857
www.10huan.com
海伦市辖7个镇、16个乡:海伦镇、东风镇、祥富镇、海兴镇、伦河镇、共合镇、海北镇、前进乡、向荣乡、长发乡、东林乡、海南乡、乐业乡、共荣乡、福民乡、丰山乡、永富乡、百祥乡、联发乡、永合乡、爱民乡、扎音河乡、双录乡。共362个村,1753个村民小组。
乡镇简介
地图
站外链接
相关链接
:
海伦市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