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政区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五大连池市
Wu Da Lian Chi Shi
行政区划_十环网 tools.10huan.com


导航栏   概况  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乡镇简介  地图


概况


  五大连池市面积9800平方千米。总人口36万人(2004年)。www.10huan.com
  市人民政府驻青山街道。邮编:164100。代码:231182。区号:0456。拼音:Wudalianchi Shi。www.10huan.com



行政区划


  五大连池市辖1个街道、3个镇、8个乡:青山街道、龙镇、和平镇、五大连池镇、新发乡、兴隆乡、建设乡、太平乡、双泉乡、团结乡、兴安乡、朝阳乡。境内有:花园劳教所、永丰监狱、华山监狱、凤凰山监狱、五大连池原种场、元青山林场、三九六林场、小兴安林场、二龙山林场、朝阳林场、引龙河林场、焦得布林场、畜牧场、第二良种场、沾河林业局、莲花管理委员会、大庆农场、二龙山蚕种场、龙门农场、襄河农场、龙镇农场、二龙山农场、引龙河农场、尾山农场、格球山农场。www.10huan.com



历史沿革


  德都县名,为“德都勒屯”之简称,系达斡尔族的一个姓氏。设治时,简称“德都”。清代,为布特哈总管辖区。1910年(清宣统二年),隶属讷河直隶厅。中华民国成立后,1915年为克山县第四区,并设立德都镇,后改为第三区。1929年2月,根据黑龙江省长公署令,将克东设治局迁至德都镇,改为德都设治局。其辖区除原克山县第三区外,从讷河、嫩江、龙镇县各划入一部分地区。全境宽80里,长150里,总面积1.04万平方公里。德都设治局由黑龙江省直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10月1日,将德都设治局改为德都县。1934年12月1日,划归龙江省管辖。1939年6月1日,改隶北安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由黑龙江省管辖。1946年3月,为纪念在“德都事件”中牺牲的赵青山烈士,将县城德都街改为青山街。1947年将北安县第八区和第九区划归德都县,成立龙纳区。同年2月至9月,成立黑嫩联合省时,曾隶属第一专区管辖。1956年3月,划归绥化专区管辖。1958年9月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德都县,并入北安县。1963年6月29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德都县,仍管辖原并入北安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委员会驻青山镇。隶属黑河专区。1983年10月8日,将五大连池镇一带划出,设置五大连池市。
  1992年,德都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西南麓。南与北安市、克东县为邻,西与讷河市、五大连池市、克山县相连,北与嫩江县、孙吴县接壤,东抵逊克县境。全县总面积9080平方公里。全县共有15个乡、镇,另有7个国营农场。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3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8万人;满、蒙古、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9.7%。县政府驻地青山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www.10huan.com
  五大连池市,以湖得名。1719—1721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老黑山和火烧山喷发,岩浆堵塞了白河而形成5个串珠状堰塞湖,俗称“五大连池”。原属德都县,1976年设置五大连池镇。1980年3月,黑龙江人民政府决定建立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五大连池市(县级),以德都县的五大连池镇和双泉公社的龙泉、良种场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五大连池市隶属黑河地区。
  1992年,五大连池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西麓。北、东、南三面为德都县所环绕,西与讷河市毗邻。全市总面积740平方公里。境内五大连池火山群,是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之一。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2.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40人;满、蒙古、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www.10huan.com
  五大连池市因境内有著名的风景胜地一五大莲池得名。清嘉庆人西清所著的《黑龙江外记》中记载,“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墨尔根东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振四野,越数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五大莲池火山群,起伏嶙峋,千姿万态,蔚为奇观。 德都之名是蒙语“德都勒屯”的简称。德都勒屯系蒙族显贵官员的名字。
  此地远在唐虞三代为肃慎地;后属秽貊地;汉时分属秽地及乌桓地;后汉、三国时期属北扶余;晋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后魏、北齐时期届豆莫娄;隋代属靺鞨黑水部,唐属黑水靺鞨,辽为乌延部所据,金属蒲与路境;元为斡赤斤分地;明属奴儿干部司统辖的兀的河卫、兀的河所;清为布特哈正白旗地。民国年间,此地为克山县境的一个小镇,俗称德都镇,民国十八年(1929年)析克山县的部分行政区域设置德都设治局,直隶黑龙江省。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四月一日德都设治局升置德都县,仍隶属黑龙江省,为丁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德都县划属新设的龙江省管辖,康德六年(1939年)省制改革,新增设北安、东安两省,又将德都县由龙江省划归北安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新省区方案改东北为九省,将伪北安、黑河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德都县隶属于黑龙江省。
  www.10huan.com
  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五大连池市,以德都县部分行政区域(五大连池镇和双泉公社的龙泉、良种场)为五大连池市的行政区域,市人民府驻五大连池镇。
  1996年1月31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6]19号):撤销德都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五大连池市,五大连池市人民政府驻地迁至原德都县政府驻地青山镇。
www.10huan.com
  1999年,五大连池市辖:青山镇、龙镇、和平镇、五大连池镇、新发乡、兴隆乡、城关乡、讷谟尔乡、兴安乡、莲花山乡、朝阳乡、双泉乡、团结乡、建设乡、太平乡、四平乡。www.10huan.com

  2000年,五大连池市辖4个镇、12个乡:青山镇、龙镇、和平镇、五大连池镇、新发乡、兴隆乡、城关乡、讷谟尔乡、兴安乡、莲花山乡、朝阳乡、双泉乡、团结乡、建设乡、太平乡、四平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33868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青山镇 33023 龙镇 17329 和平镇 11298 五大连池镇 13948 城关乡 3597 新发乡 12389 兴隆乡 9014 建设乡 12498 四平乡 10548 太平乡 16805 双泉乡 13279 团结乡 18419 兴安乡 3831 莲花乡 3680 朝阳乡 8976 讷谟尔乡 5782 沾河林业局虚拟镇 32553 花园劳教所虚拟乡 3507 永丰监狱虚拟乡 4102 华山监狱虚拟乡 8359 凤凰山监狱虚拟乡 6503 五大连池原种场虚拟乡 7373 二龙山农场虚拟乡 23636 引龙河农场虚拟乡 11374 尾山农场虚拟乡 8806 龙门农场虚拟乡 6626 襄河农场虚拟乡 7246 格球山农场虚拟乡 8322 龙镇农场虚拟乡 15663 大庆农场虚拟乡 203 www.10huan.com

  2001年,五大连池市辖:青山街道、龙镇、和平镇、太平乡、建设乡、新发乡、团结乡、双泉乡、兴隆乡、朝阳乡、兴安乡、五大连池镇(与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共管)。www.10huan.com
  2002年,五大连池市辖:青山街道、龙镇、和平镇、太平乡、建设乡、新发乡、团结乡、双泉乡、兴隆乡、朝阳乡、兴安乡;五大连池镇(与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共管)。www.10huan.com
  


乡镇简介


  



地图


  




附录:《德都县志》中一些相关资料
 (注:本站转载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使用,文字以原书为准。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

解放后行政区划
  1945年8月,德都县解放后,全县划为5个行政区,一个分区,即:德都县区(今县城和城关乡)、东南区(今兴隆乡、城关乡东南部及新发乡)、西和区(今和平镇、四平、太平乡)、北和区(今双泉、团结乡),25号分区(建设乡)。区政权机构为区公所。
  1946年3月,奉黑龙江省政府令,将全县划为德都区、西和区、城西区、北和区、东和区、南和区,共6个区。
  1947年2月,《黑嫩省第一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训令》通知,将北安县所辖第九、十两区划归德都县管辖,编为德都县龙讷区。
  1948年6月29日,按照黑龙江省政府通令精神,将区辖的“乡”全部改为“村”。
  1949年5月19日,根据黑龙江省政府通令精神,县、区、村(街)政府一律改称“人民政府”。同年6月14日,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当时的7个区改为按数字排列,即德都区(城区)为一区,北和区为二区,城西区为三区,西和区为四区,南和区为五区,东和区为六区,龙讷区为七区。全县共划分为7个区,一个街,55个行政村,191个自然屯。
  1953年1月1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第二区建立新兴村(朝鲜族),成立民族自治村人民政府。
  1955年12月19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复,将德都县第一区改为青山镇(县辖镇),撤销其所属通义、勤俭、新文、德都四个村建置,变为街,街下成立居民委员会,由青山镇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1956年4月10日,根据中央撤区划乡的指示,将全县的54个行政村(包括原一区管辖的一 个镇)划定为14个乡(其中含县辖镇、乡级镇各一)。原一区仍为青山镇,二区划成双泉乡、胜 利乡、团结乡、三区划成建设乡,四区划成和平乡、四平乡、太平乡,五区划成德安乡、新 发乡,六区划成兴隆乡、凤凰山乡,七区划成讷谟尔乡、龙镇。同时撤销一、三、五、六区 ,保留二、四、七区。同年10月,取销区级机构。
  1958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德都县建制撤销,并入北安县。同年9月13日北安县全县 实行人民公社化,原德都县行政区划分为青山、双泉、、和平、龙镇4个人民公社。1959年初 ,按着“一县一社”的要求,将青山、双泉、和平3个人民公社合并为青山人民公社(也称青 山大公社),下设青山、新发、建设、兴隆、和平、四平、太平、庆民、双泉、团结等10个耕 作区(不久改为管理区)。龙镇人民公社分别划入龙镇、二龙山农场辖区。
  1961年4月30日,又将青山人民公社划成5个公社,原青山、新发、建设、兴隆4个管理区 划为青山公社,社址在青山镇;原和平、四平两个管理区划为和平公社,社址在和平;原太 平、庆民两个管理区划为太平公社,社址在太平;原双泉管理区划为双泉公社,社址在双泉 大队;原团结管理区划为团结公社,社址在永安村。青山镇设一管理区,由青山公社领导。 同年5月5日,管理区一律改为大队。
  1963年9月3日,德都县建置恢复,全县行政区内,设有县属人民公社8个,国营农场1个 ,国营林场3个,省属国营农场和劳改农场14个,林业局1个,部队农场5个,副食农场1个。
  1964年4月21日,经省人委批准,成立新发人民公社,将青山镇的新发、和民、胜利、永 和、德安、凤山、永胜等7个大队划归新发公社管辖,同年6月11日,省人委决定,撤销龙镇 建制,建立龙镇乡人民委员会。
  1965年11月6日,经黑龙江省人委批准在襄河种马场地区设置襄河乡的建制,同时撤销龙 山乡。
  1966年9月2日,经黑龙江省人委批准,将和平公社划分成和平、四平两个公社,将青山 公社划分青山、城郊2个公社。
  1972年6月27日,为加速山区建设,成立朝阳人民公社。
  1975年,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在药泉山下设立五大连池镇,1976年7月,正式成 立五大连池镇人民公社(政社合一)。
  1979年6月21日,成立兴安人民公社和莲花人民公社。
  1979年末,全县行政区内有青山镇、五大连池镇2个县辖镇,城郊、建设、和平、四平、 太平、兴隆、新发、团结、双泉、朝阳、兴安、莲花山、龙镇13个人民公社。县良种场、种 畜场、蚕场3个县属国营农场、蚕场。引龙河、朝阳、小兴安、三九六、焦得布、药泉山、元 青河、固东河8个县属国营林场。全行政区内建有:省属沾河林业局一个;华山、花园、凤凰 山、二龙山、永丰、五大连池、尾山、格球山、引龙河、龙镇、龙门、襄河、七星泡、长水 河等14个国营农场和劳改农场;八一二七七、八一四二五、六四○九、八一三六七、八一二 六六、八一一二三、八一六九六、八一三八九、八一三○一、八一○七六、八一一一二、八 一八八二、八一三七八、八一○五四、省军区、大连陆军学校等16个部队农场;大庆石油管 理局、大庆石油化工总厂、抚顺铝厂、抚顺钢厂、沈阳拖拉机厂、一○一厂等6个企业副食农 场。
  1980年10月,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撤销龙镇公社,恢复龙镇建置。设置讷谟尔公社, 将原龙镇人民公社所辖的讷谟尔、长胜、自富、双阳、东方红、务本6个生产大队归讷谟尔公 社管辖。
  1981年8月12日,城郊公社改名为城关公社。
  1983年5月11日~6月30日,在新发人民公社进行了德都县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试点 工作。实行政社分设,建立乡政权。此后,“人民公社”一律改成“乡”。
  1983年11月13日,成立五大连池市,将原德都县所属的五大连池镇、焦得布林场、双泉 公社的龙泉大队、良种场大队划归五大连池市管辖。同时又将五大连池农场、大庆石油管理 局农场、尾山农场的一个分场和八一一一二、八一三○一部队农场划归五大连池市的行政区 域。
  1985年5月9日,经黑龙江省民政厅批准,撤销和平乡,设置和平镇。
  截止1985年末,全县设有3个乡级镇,12个乡,119个村,223个自然屯;3个县属国营农 牧厂、7个国营林场。行政区内,建有省属林业局1个,国营农场9个,劳改农场4个,部队农 场14个,企业副食农场4个。
www.10huan.com
县界演变
  1929年(民国18年)3月,德都设治局成立。局址在德都镇,在省城齐齐哈尔东北450公里 处的讷谟尔河南岸,旧称德勒屯或称德都大屯。所辖区域除原有克山县第三区外,又从讷河 县、嫩江县、龙镇县各划一部分并入。同年6月5日,讷河与德都划界。又将红霍尔基南段地 45285.37垧地划归德都设治局。此时县域、东至龙镇县界,南至克东设治局界,西至克山、 讷河县界,北至嫩江县界,全境宽80里,长150里,总面积10400平方公里。
  伪满洲国时期的辖域同民国时期一样,基本没变。
  1945年8月19日德都解放后,1947年,黑龙江省政府调整县界时,将原北安县所辖第九、 十两区划归德都县,改为德都县龙讷区。
  957年,黑龙江省土地管理局受省民政厅委托确定和划定了全省县界,德都县总土地面 积为10020.6平方公里。
  1958年9月5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德都县建制,归并于北安县。
  1961年,经讷河县与北安市协商,将原德都县团结乡团结村青龙岗41平方公里土地面积 划给讷河县建立种马场。
  1963年9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北安市,恢复德都县建置。
  1979年3月10日,按照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龙革发〔1978〕4号文件《关于调整孙吴、德 都两县行政界线的批复》,两县签订了划界协议书。将德都县行政区划内的土地划给孙吴县 159.6平方公里。
  1983年11月1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政函〔1983〕39号文件通知:“根据国务院(83)国 函字213号文件批复”设立五大连池市(县级),隶属黑河地区领导。以德都县的五大连池镇及 德都县境内的五大连池农场、焦得布林场,双泉公社的龙泉、良种场大队等为五大连池市的 行政区域。
  1983年11月13日,根据省人民政府黑政函〔1983〕39号文件精神,由黑河行署副专员刘 公平召集德都县、五大连池市领导办理移交手续。将德都县原管辖的五大连池镇、焦得布林 场、双泉公社所属的龙泉大队、良种场大队移交给五大连池市。
  1987年7月7日,黑河地区行政公署黑行字〔1987〕64号文件裁定了德都县与五大连池的 界限,共划给五大连池市土地面积748平方公里。

附:孙吴、德都两县边界协议书
  为了贯彻落实华主席、党中央的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加速我省 商品粮基地建设,德都、孙吴两县本着加强领导,合理规划,有利团结,有利生产的原则, 按照省龙革发〔1978〕4号文件《关于调整孙吴、德都两县行政界线的批复》,调整段两端仍 按省“五七”行政边界走向,(参照1967年出版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共同议定边界走向如下:
  西起科洛河三岔口的嫩江、德都、孙吴三个县交点,沿交点顺沟向东北经二小沟交点, 奔小兴安岭山脉顶峰四五六高地,直到莲花山,由莲花山沿小兴安岭山脉顶峰经五八一点六 、五四一高地,过龙门山、五二八高地到五○八高地。该段走向为“五七”线行政界线。从 五○八高地直奔五里桥河,顺河向下经三九八,过五里桥、三四四、三四三地形点,到三六 九高地西沟沟口,顺沟向上到沟顶,奔四二一高地,折向东南小境向下入辰清河两支岔交三 五九点,再由三五九点顺沟向东下到沟顶,过岗顺东小河(常青河)支岔向下到三五一(即七五 线与该沟交点)。这段界线走向即龙革发〔1978〕4号关于孙吴、德都两县行政界线调整线。 从三五一起向东延伸750米,折向东南400米,穿过东小河入辰清至毛兰河林场公路,沿公路 延伸1500米,入水线,沿水线过三五四、三四一向东延伸至毛兰河林场东南水线拐弯处(由此 点至三四一距离2200米),再向东南延伸300米入西毛兰河,到孙吴、逊克两县交界点。上述 边界线以南为德都县,以北为孙吴县,界线清楚,无有争议。
  德都县革命委员会 (盖章) 代表 刘国汉 (签字) 孙吴县革命委员会 (盖章) 代表 刘宝臣 (签字) 1979年3月10日

德都县、五大莲池市关于五大连池镇等四个单位移交书
  根据省人民政府黑政函〔1983〕39号文件精神,由黑河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刘公平同志 召集德都县、五大连池市双方领导同志协商同意,对原德都县的五大连池镇、焦得布林场、 双泉公社的龙泉大队、良种场大队移交给五大连池市领导。有关问题议定如下:
  一、五大连池镇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给五大连池市,现有职工、干部及财产 、设备、一律实行冻结,在上级业务部门的主持和监督下,清点财物,办理移交手续。
  二、焦得布林场的人员及一切资产全部移交给五大连池市,具体移交事宜由地区营林局 、德都县林业局、五大连池市负责办理,在移交中对原发生的一切债权债务,一次结清。
  三、双泉公社龙泉大队、良种场大队全部移交给五大连池市,大队学校的公办教师一律 冻结。
  四、关于移交后的几个具体问题:
  1、龙泉大队、良种场大队1983年集体和社员应摊拿的各种社会负担和费用,要如数上缴 双泉公社。 2、双方越界的耕地,仍由原生产队耕种,不得任意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3、德都县人民政府原在五大连池保护区内划给集体和社员两荒,已发林权证,予以承认 ,已划荒尚未发证的,由五大连池市酌情处理。 4、允许德都县附近社员进入保护区内打柴打草,但要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规定, 服从管理,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5、双泉公社在二池子的渔业生产点,可继续进行渔业生产,但必须遵守国家渔业管理条 例,不经允许不准增加船只和网具。 6、德都县修建的石龙灌区仍归德都县所有,由双泉公社管理,市县双方共同使用。 7、小孤山火山灰资源由五大连池市管理,要满足德都县对火山灰的需要。 8、德都县在五大连池市区内的县良种场、农民技术学校仍隶属德都县领导。
  上述协议,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移交单位代表:德都县 曹庆国(签字) 接收单位代表:五大连池市 吴克(签字)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三日
www.10huan.com
黑河地区行政公署文件黑行字〔1987〕64号关于落实五大连池市边界及有关问题的通知(摘录,全文见原书)
  五大连池市、德都县人民政府:
  省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批准设立五大连池市的文件〔(83)国函字213号〕下发后,行署曾于1984年派工作组现场踏查。提出了贯彻意见,但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完全落实。最近,行署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五大连池市行政区域范围,充分考虑两县(市)的意见和历史状况,从全局利益出发对有关问题裁定如下:
  一、五大连池市的行政区域要认真执行国务院〔83〕国函字213号文件。石龙一带的界线应以龙泉村西南,距村最近的石龙干渠最窄处为两县(市)的边界(详见附件)。
  三、鉴于历史状况和建市时五大连池管理局与德都县签定的协议,为照顾德都县发展建 材工业,决定对五大连池市行政区域内的小孤山以其东西中心线为界,划分南北两片资源。 南片归德都县经营使用,北片归五大连池市经营使用。
  (二、四~七 略)
  上述决定由行署民政局牵头,会同行署土地管理局、林业局组织双方落实。望有关县(市)顾全大局,维护团结,互谅互让,采取极积措施,认真执行。
  附:五大连池市行政区域走向说明
  黑龙江省黑河地区行政公署(盖章)
  一九八七年七月七日
www.10huan.com
五大连池行政区域走向说明
  五大连池行政区域走向:由西南角323地形点开始(河流交叉处)逆北去的小河经大庆水库,到小河上源地后,奔422地形点(公路拐弯处),沿公路到433地形点,再由此点沿讷河县界转西北到427高程点,由此点顺团结公社界到200高程点(河叉处),逆五池子支流向北绕过小洪山,沿该支流奔321高程点,由此点向东与346.2水准点连线后,沿公路向东经尾山鹿场、尾山七分场作业站到340高程点转东南,沿固西河支流入固西河,顺固西河而下入引龙河,到五大连池市预建公路后,经275高程点,沿公路转西,经352.2水准点南(约650米至路口)到大连陆军学校农场西320米处(十字路口),沿大车道转西,经焦得布林场北场、333地形点、336高程点到346高程点(路口),再转西到327高程点(路口),由此点顺洼地向西入河沟,顺河沟西去穿过距龙泉村最近最窄处石龙干渠,到龙泉大队西南小沟岔,再奔公路交叉口,沿公路西再拐向西北的大车路到271地形点(路口)。转向西再沿路到309高程点(路口),往北到710米处(小道和大车道交叉口),再沿小道转西北到396地形点,由此点向西直奔小河,顺小河而下与起点323地形点闭合。闭合圈内为五大连池市行政区域,总面积748平方公里。
www.10huan.com
青山镇(摘录,全文见原书)
  位于县域西南部,德都设治以来历代县政府所在地,是德都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座标为北纬48°30′,东经126°11′。东邻城关乡,南邻新发乡,西邻建设乡,北以永丰农场南大坝为界。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居民9158户,总人口28529人。其中男14447人,女14082人。镇内居民以汉族居多,占总人数的98.5%,其次是满、蒙、回、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
  1945年8月,德都县解放后,全县划为6个区,镇内为德都区公所所在地,下设一街五村。1946年3月,区公所改称区政府,街、村改为公所。同时,为纪念在“德都事件”中牲牺的人民自治军独立营副营长赵青山烈士,将德都街改为青山街。1949年5月19日,区、村(街)一律改称人民政府。同年6月14日,将德都区(即城区)改为一区人民政府,下设一街五村。1955年12月19日,经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第一区改为青山镇(县辖镇),同时撤销其所属通义、勤俭、新文、德都4个村建置,改划为1个街,街下成立3个居民委员会,6个农业村,由青山镇人民委员会统一领导。为了统管下属村,仍保留一区的建置。1956年4月,根据中央撤区划乡的指示,撤销了一区。1958年9月,德都县撤销,合并于北安县。并将青山镇改称青山人民公社,地址设在原县政府,辖今青山镇、城关乡、兴隆乡、建设乡。1959年初,按照“一县一社”的要求,建立青山人民公社(亦称青山大公社),下辖10个管理区。原青山镇变为青山管理区。1961年4月30日,北安市又将青山人民公社划成5个公社,青山公社下辖4个管理区,社址未变。同年5月5日,管理区一律改称大队。1963年复县后,全县设有8个人民公社,其中青山人民公社辖区包括今新发乡、城关乡。镇内设3个街,8个居民委。农村设10个生产大队,42个生产小队。1964年4月21日从青山公社划出6个生产大队,26个生产小队,建立新发人民公社。1966年9月2日,将青山公社所辖的4个农村生产大队,16个生产小队划出,建立城郊公社。青山镇下设3个街,8个居民委员会。1967年“造反派”夺权,成立青山镇革命委员会。1980年8月,召开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青山镇人民政府,下辖3个街,26个居民委。
  青山镇历史久远,早在1636年~1643年(明崇祯年间),黑龙江、精奇里江(今结雅河)流域的达斡尔索伦部归服明朝后,陆续迁至讷谟尔河两岸。各族逐水草挨次落居村屯,牧猎生活。在今青山镇内建立两个村屯,西部为德都勒屯,东部为温察尔屯。隶属明朝奴儿干都司所属兀的河卫兀的河所辖区。清初,为布特哈所辖达斡尔索伦部打牲部落。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黑龙江将军派东布特哈总管开始出放讷谟尔河沿岸荒地,此后,大量汉族人进入德都勒屯。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属东布特哈正白旗旗丁生计地。1910年(宣统二年)改属讷河直隶厅辖区。
  “自入民国满汉融化,该处水性纯良,汉人日聚日多”。汉族多居住在德都勒屯,达斡尔人则陆续迁往温察尔屯或外地达斡尔人住地。当时由于汉人误认达斡尔族为蒙古族,将达斡尔族人居住的温察尔屯称为“蒙古大屯”。1913年(民国2年),德都勒屯和温察尔屯划归讷河县警察第四区辖区。1915年(民国4年)5月,克山设治局成立,德都勒屯和温察尔屯划归克山设治局辖区。同年7月,克山设治局升为县后,在德都勒屯设立德都镇,此为设镇之始。辖区东至今城关乡;南至新发乡、兴隆乡、四平乡;西至太平乡;北至团结乡、双泉乡。同时划为克山县警察第四区,设区官1人,警察10人,管理地方行政治安事务。1921年(民国10年),德都镇下辖村屯43个。
  1929年(民国18年)3月1日,德都设治局成立,德都镇为设治局所在地。全镇居民215户,总人口1293人。设治局成立初期,局境内未进行行政区划。1930年(民国19年)经清乡局在整顿散在保卫团时,将东、西、南、北四乡划为四个区,德都镇划为城区。1931年(民国20年),德都设治局重新进行区划,将局辖境按数字顺序划为5个行政区,德都镇为一区。人口增至4356人。城内设有县公署、警察分局……
  1933年(伪满大同2年)4月1日,德都设治局改升为县。同年12月开始推行保甲制度,境内进行行政区划,德都镇划为城区,为第一保甲公所,所辖各屯为甲。1937年(伪康德4年),废止保甲制,实行街村制,德都镇第一保甲公所撤销。1938年(伪康德5年)8月1日改为德都村公所,辖7屯128牌。1942年(伪康德9年)3月1日,全县街村规划将西和村李孝堂屯全部、庞家窝堡屯北部、南和村王会东屯北部划入德都村辖区。全村辖德都勒屯、裕民屯、温察尔屯、育德屯、文德屯、文化屯、新街基、王才屯、育才屯、李孝堂屯,共10个屯,下设173牌。城内设有县公署、警察署等。
  新中国成立后,青山镇仍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www.10h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