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环工具网
天气 预报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生活查询
娱乐工具
行政区划
计算/学习
电脑网络
站长工具
交通查询
十环网
中国政区
政区沿革
地名索引
政区地图
历史政区
历史地图
中国帝王列表
历史地名索引
资源下载
工具网
外国政区
亚洲
欧洲
非洲
大洋洲
美洲
外国地名索引
各国国旗
区划代码
首页
>
中国政区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北安市
Bei An Shi
行政区划_十环网 tools.10huan.com
导航栏
概况
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乡镇简介
地图
概况
北安市面积6313平方千米。总人口47万人(2004年)。
www.10huan.com
市人民政府驻地邮编:164000。代码:231181。区号:0456。拼音:Bei'an Shi。
www.10huan.com
行政区划
北安市辖6个街道、5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兆麟街道、和平街道、北岗街道、庆华街道、铁西街道、铁南街道、通北镇、赵光镇、海星镇、石泉镇、二井镇、城郊乡、东胜乡、杨家乡、主星朝鲜族乡。境内有:通北林业局、北安分局、长水河农场、赵光农场、红星农场、建设农场。
www.10huan.com
历史沿革
北安市驻地,因地处海伦北部,取北部安定之意,命名为北安村,后改北安镇。清末,1910年5月(清宣统二年四月),黑龙江全省垦务总局决定,于龙门镇(又称“老龙门”,今德都县境内)设龙门招垦局,始放毛荒。隶属海伦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5月29日,临时省议会议决,将龙门招垦局改为龙门设治局,兼办招垦事宜。由黑龙江省直辖。1914年6月划归绥兰道管辖。1917年1月1日,依据省长公署令,将龙门设治局改升龙门县,为二等县。同年5月16日正式批准,并因与广东省龙门县重名,以其地原系龙门镇,改为龙镇县;县知事于7月14日启用龙镇县印,正式更名为龙镇县。后将县署迁至新龙门(今龙镇),由县名而取镇名,称“龙镇”。1929年2月,撤销绥兰道,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隶属黑龙江省。1932年12月,伪龙镇县公署迁至北安镇。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39年1月1日,将龙镇县改为北安县。同年12月,改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北安街为北安省省会。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黑龙江省管辖,省政府驻北安县。1947年2月,成立黑嫩联合省,隶属第一专区;同年9月,黑嫩联合省分开,归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3月6日,撤销通北县,并入北安县,同时将北安县划归新设之绥化专区管辖。1958年8月,改隶嫩江专区。同年9月,撤销德都县,并入北安县。1960年1月7日,撤销北安县,设置北安市(县级),由黑河专区管辖。1963年6月29日,撤销北安市,恢复北安县和德都县。北安县仍隶于黑河专区。1982年12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北安县,设置北安市(县级),并同时恢复通北县。批文到省又有变化,经请示国务院于1983年4月28日批准,又将通北县撤销并入北安市。1983年5月,将北安县正式改为北安市。隶属黑河地区管辖。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www.10huan.com
通北县
位于黑龙江省北安市境南部。中华民国初年设治,隶属黑龙江省绥兰道。 通北县,地居通肯河北岸,为“海伦所属北字段”,“清时皇家围场地”。清末,1908年8月(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清廷准奏,拟设通北县,知县驻通肯河北,定名“通北”。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9月,设置海伦府通北稽垦局,“专理垦务”。翌年,省署派员查勘界址后,奉令将龙门续放安古镇、天乙公司、八旗生计地三段荒地划归通北稽垦局。1915年5月14日,奉令将原通北稽垦局改设通北设治局,选定周家地房为城基修筑衙署。隶属绥兰道辖。设治局辖区,东至萝北县界160里,西至克山设治局界10里,南至海伦县界75里,北至龙门设治局界45里,总面积约4200平方公里,人口1.8万余人。1916年12月29日,黑龙江省长公署训令,规定龙门、通北等设治局于1917年1月1日“实行改升县缺”,为三等县,隶属绥兰道。委任原通北设治局设治员熊良弼为代理通北县知事。代理知事于1月22日启用“通北县印”。县知事驻今赵光镇前进村。至1930年,通北县城“名为县城,实无城池”,县政府“房屋坍斜,院墙未筑”。东北沦陷后,始由黑龙江省管辖,1934年12月改隶龙江省,1939年6月划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46年4月,将拜泉县石泉区划归通北县,县政府迁驻通兴镇(后改通北镇)。1956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北县,并入北安县。 1982年12月18日,国务院根据黑龙江省政府的请示批准,设置北安市的同时,恢复通北县。批文到省未实行。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又根据黑龙江省政府的请求,同意撤销通北县,并入北安市。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www.10huan.com
原名龙门、龙镇。地处祖国的北疆,北安之名,含有祈祷或寄希望于“北方平安”的意思。
此地早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战国时期为貉地;汉代属秽地;后汉、三国时期为挹娄的属境;晋属寇漫汗;后魏、北齐属豆莫娄;隋属靺鞨黑水部;唐属黑水靺鞨;辽为生女真地;金属蒲与路境,明属奴儿干都司统辖的阿真国真卫;清属兴东道,为讷河厅辖境。民国三年(1914年)在龙门设置龙门设治局,后来龙门设治局开置为龙门县,并将县治移至其南的龙镇,民国五年(1916年)因与山西省龙门县重名,遂更名为龙镇县,属黑龙江省绥兰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废除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为三等县。伪满洲国成立之初,仍承袭旧制。大同二年(1933年)六月县公所由龙镇迁至北安镇,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本县划属新设的龙江省管辖,康德五年(1938年)龙镇县更名为北安县,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省制改革,新增设北安,东安两省,北安县由龙江省划归北安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北安县隶属黑龙江省。一九五六年将通北县并入,一九六〇年北安县升置为北安市,一九六四年北安市又降置为县,一九八三年经国务院批准再次复设北安市。
www.10huan.com
1903年形成北安村,1914年,北安村称北安镇。1932年,设北安县。1939年,伪北安省成立,管辖以北安为中心的现黑龙江省北部广大地区。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北安光复。11月24日,北安成为当时的黑龙江省省会。(本段摘自“北安市政府网”)
www.10huan.com
1982年12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北安县,设立北安市和通北县,以原北安县部分行政区域为北安市行政区域,以原合并于北安县的通北县行政区域为通北县行政区域。通北县人民政府驻通北镇。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北县,将该县行政区域并入北安市。
1992年,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松嫩平原边缘。东与绥棱县、逊克县接壤,南以通肯河与海伦市分界,西与拜泉县、克东县毗邻,北与德都县相连。全市总面积7194平方公里。全市共辖6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8个乡。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4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2万人,占总人口的46.8%;满、朝鲜、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近万人,约占2.2%。市政府驻地市区交通路南段路西。
(根据《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www.10huan.com
1999年,北安市辖:(6个街道)、通北镇、赵光镇、石泉镇、海星镇、二井镇、石华乡、杨家乡、东胜乡、胜利乡、城郊乡、自民乡、主星鲜朝族乡。
www.10huan.com
2000年,北安市辖6个街道、5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全市总人口44247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兆麟街道 30308 和平街道 36762 庆华街道 29978 北岗街道 22576 铁南街道 15867 铁西街道 10344 通北镇 35450 二井子镇 11094 赵光镇 26248 石泉镇 17698 海星镇 15379 城郊乡 11660 胜利乡 9772 东胜乡 15618 自民乡 12988 杨家乡 20483 石华乡 17558 主星朝鲜族乡 4302 通北林业局虚拟镇 28133 长水河农场虚拟乡 13922 赵光农场虚拟乡 28539 建设农场虚拟乡 12932 红星农场虚拟乡 13523 北安农业研究所虚拟乡 1340
www.10huan.com
2001年,北安市辖:(6个街道)、二井镇、石泉镇、赵光镇、海星镇、通北镇、主星朝鲜族乡、杨家乡、东胜乡、城郊乡。
www.10huan.com
2002年,北安市辖:(6个街道)、二井镇、石泉镇、赵光镇、海星镇、通北镇、主星朝鲜族乡、杨家乡、东胜乡、城郊乡。
www.10huan.com
乡镇简介
地图
相关链接:
北安市政府网
附录:《北安县志》中一些相关资料
(注:本站转载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使用,文字以原书为准。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
中华民国时期,龙镇县的行政区划是:第一区北安镇,包括北安镇、乌裕镇、安古镇,21乡、75村;第二区县城厢,包括龙门镇、公安镇,4乡、10村。
伪满时期,大同2年(1933年)12月22日公布暂行保甲法,实行保甲制,龙镇县共分4保、40甲、477牌。4保是:北安镇保、孙船口保、龙镇保、孙吴保。北安镇保为30甲:东方甲、万顺甲、天成甲、日满甲、东松甲、道德甲、镇兴甲、衙门甲、保安甲、西松甲、天头甲、天二甲、天三甲、天四甲、天七甲、天八甲、天九甲、天十甲、天十一甲、天十二甲、天十三甲、天十四甲、务头甲、务二甲、财二甲、训一甲、训二甲、农头甲、农二甲、孝二甲。孙船口保2甲:河口甲、大连甲。龙镇保5甲:东街甲、西街甲、南街甲、北街甲、四乡甲。孙吴保3甲:南街甲、北街甲、二站甲。
伪康3年(1936年)开始实行《暂行街村制度》后,龙镇县改为1街5村,即北安街(现北安镇与城郊公社大部分、胜利公社全部);齐永生村(现自民公社大部分生产大队,村公所所在地自和一队)、徐海村(现建华公社,村公所所在地建华大队)、河东村(现东胜公社,村公所所在地东安大队)、孙家船口村(村公所所在地讷莫尔)、龙镇村(村公所所在地龙镇)。北安街下设六个区,即天成区、新兴区、东方区、向阳区、协和区、厚生区。各村下设屯,屯下设牌,区下设组。
1945年“八·一五”解放后,建立民主政府。北安县的行政区划是设10个区。即:一区(中央大街以西)、二区(中央大街以东)、三区(南下坎)、四区(自保、自卫、自富、自繁、自强、自荣、新维大队)、五区(现胜利公社)、六区(现自民公社)、七区(现建华公社)、八区(现东胜公社)、九区(讷莫尔)、十区(龙镇)。1947年省调整县界将九区、十区划归德都县,将一、二、三区合并为一区(城区),四区新胜村并入新二区,其余六村并入新三区。将五区改为二区、六区改为三区、七区改为四区、八区改为五区。1953年又将一区改为北安镇,二区改为胜利区、三区改为城西区、四区改为镇北区、五区改为河东区。
1956年通北县并入北安县后的行政区划由于撤区划乡,北安片的河东区划为东胜乡,胜利区划为胜利乡,镇北区划为建设乡,城西区划为自民乡、自和乡。北安镇没动。通北片的石泉区划为石泉乡、长发乡、石华乡。海星区划为海星乡、幸福乡。新兴区划为新兴乡、和平乡、解放乡。赵光区划为前进乡、赵光乡,通北镇没动。全县8个农村区划为15个乡,下辖78个行政村(北安片45个村,通北片33个村)。另有北安、通北两个镇。通北镇有2个村:通北村、忠信村。报请地区批准时又从海星乡划出一个主星乡(朝鲜族自治乡)计16个乡。1958年从赵光乡划出一个福安乡。
附:
1958年8月1日德都县并入北安县有青山镇、双泉乡、团结乡、建设乡、和平乡、太平乡、新发乡、兴隆乡、龙镇乡。省将国营农场、地方国营农场(劳改场)交给县管辖。成立了花园、二井子、凤凰山、福安、建设、二龙山、格球山、尾山、永丰、苏家店、襄河、七星泡等12个农场乡。1958年9月13日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后,全县的行政区划是,成立政社合一的红旗、青山、通北、双泉、和平、龙镇、新兴、海星、石泉、石华、赵光等人民公社。1958年11月1日又并成三个大公社,即红旗、青山、通北公社。两个农场公社赵光、二龙山公社。
1959年根据中央整顿人民公社的精神,全县划为红旗、青山、通北、前进、龙镇、庆华等6个人民公社;两个国营农场赵光、二龙山,14个地方国营农场福安、北安、凤凰山、永丰、苏家店、花园、龙镇、龙门、尾山、格球山、襄河、引龙河、长水河、良种场,3个县营农场五大连池、四棵桦、县种畜场。还有通北、沾河两个林业局。
1960年1月7日建市后与1959年的行政区划没有变动。
1963年撤市分县以后,北安县的行政区划是:北安镇、通北镇、建华、胜利、东胜、城郊、自民、赵光、新兴、新民、石华、石泉、主星、海星等14个人民公社。还有东风、自联、兴东3个县营农场、1个县营种畜场。还有胜利、四0四、三0三、缸窑、幸福等5个县营林场。1971年4月2日从幸福和三0三林场中划建一个自治林场,从胜利林场划建一个二井子林业站。1977年二井子林业站改为建华林场。1979年将7个县营林场划归地区营林局直接领导。1980年又下放给县领导。境内还有赵光、长水河、红星、建设、北郊、良种场、福安等国营农场和通北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