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环工具网
天气 预报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生活查询
娱乐工具
行政区划
计算/学习
电脑网络
站长工具
交通查询
十环网
中国政区
政区沿革
地名索引
政区地图
历史政区
历史地图
中国帝王列表
历史地名索引
资源下载
工具网
外国政区
亚洲
欧洲
非洲
大洋洲
美洲
外国地名索引
各国国旗
区划代码
首页
>
中国政区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呼兰区
Hu Lan Qu
行政区划_十环网 tools.10huan.com
导航栏
概况
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乡镇简介
地图
概况
呼兰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南濒江与阿城市、宾县相望,东临巴彦县,西毗肇东市,北接绥化市、兰西县。总面积2186平方千米(简册)/2197平方千米(呼兰政府网)。总人口62万人(2004年)。
www.10huan.com
区人民政府驻南京路8号,邮编:150500。代码:230111。区号:0451。拼音:Hulan Qu。
www.10huan.com
呼兰区处在中纬度地带,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3℃,7月份平均气温23.1℃;1月份平均-19.4℃。年平均降水量505.4毫米。
行政区划
呼兰区辖4个街道、10个镇、3个乡:腰堡街道、兰河街道、利民街道、呼兰街道、康金镇、沈家镇、方台镇、白奎镇、石人镇、二八镇、莲花镇、大用镇、双井镇、长岭镇、许堡乡、杨林乡、孟家乡。
历史沿革
呼兰是黑龙江省最早开发的五城之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正式建呼兰城,距今已有271年的建城历史。建国后隶属松江省,1954年属黑龙江省,1958年划归哈尔滨市,2004年撤县建区,现为哈尔滨市八区之一。
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10号),调整哈尔滨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以原呼兰县的行政区域(不含乐业、对青山2个镇)为呼兰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呼兰镇南京路。
乡镇简介
(摘自“呼兰政府网”,数据统计年份不详)
【腰堡街道】 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东部,距呼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22千米。东依方台镇,西靠宾北铁路,北靠哈肇公路30千米处,南隔松花江与道外区东风镇、民主镇、阿城市巨源乡相望。2004年12月初成立。总面积154平方千米。辖6个村民委员会,13个自然屯。6523户,总人口26451人。
【兰河街道】 办事处成立于2004年12月,辖幸福、和平、民主、建国4个社区和富强、原野2个自然村,总面积15.5平方千米,居民14846户,54102人。
【利民街道】 办事处成立于2004年12月。辖治水村、利民村、玉田村、玉强村、玉发村、玉华村6个行政村,以及兴业社区居民委,位于呼兰区南端;东邻美丽松花江、西与松北区万宝、对青镇相接,南靠松北区万宝镇,北依富饶的呼兰河。幅员面积140.07平方千米,人口38678人。兴业社区位于利民街道中心,轄区面积3平方千米,共有居民1229户,3068人。
【呼兰街道】 办事处驻呼兰旧城区南北大街80号(原呼兰镇址),区域为南北大街向东至哈绥铁路一线,幅员面积30平方千米,总人口8.6万,辖6个社区、2个行政村。
【康金镇】 是1953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百个建制镇之一。位于北纬46°10′,东经126°50′,距哈尔滨市60千米,距呼兰区城28千米。幅员面积244平方千米,海拔151.6米,城区面积4平方千米。现有26个行政村,52个自然屯,1个街道办事处,8个居民委。总户数22428户,总人口88992人,镇内人口35100人。
【沈家镇】 位于呼兰区东北部,东经126°45′,北纬45°61′,镇政府所在地距呼兰15千米,距省会哈尔滨市45千米,西邻呼兰区新规划的呼兰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与腰堡街道、方台镇、康金镇、长岭镇和许堡乡相邻。是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建制镇。总面积108.5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其中农户6,691人,农业人口25,721人,辖12个行政村,23个自然屯。
【方台镇】 位于呼兰区域东30千米处,全镇幅员面积100平方千米。全镇共辖10个行政村,30个自然屯,总人口28100人。
【白奎镇】 地处松嫩平原南部,松花江北岸,距呼兰区城东北45千米,距省城哈尔滨市90千米。总面积136.08平方千米。全镇辖12个行政村,39个自然屯,全镇人口31600人,7460户,其中农业户数6110户。
【石人镇】 位于呼兰区城东北,距区城45千米,南与康金镇相邻,西北与大用乡、莲花镇、白奎镇相接,东与巴彦隔漂河相望。面积127平方千米,辖12个行政村,37个自然屯。总人口31419人。
【二八镇】 位于呼兰区东部,松花江北岸,距呼兰城40千米,东与巴彦县及呼兰区杨林乡接壤,西靠方台镇,南隔松花江与宾县相望,北连康金镇。辖9个行政村,18个自然屯,共有5600户,人口2.4万,幅员面积168500亩。
【莲花镇】 位于呼兰区西北边境,距区城45千米,东、南、西三面与本区乡镇相邻,北面与绥化、巴彦两市、区隔河相望。全镇现有10个行政村,15个自然屯,居民6000户、共2.5万人口。
【大用镇】 位于东经126°43′,北纬46°16′。东南靠石人、康金两镇,南邻许堡乡、西依泥河水库,西北与绥化接壤,东北接莲花镇,距区城30千米。全镇幅员面积123平方千米,农业人口27000人。
【双井镇】 位于呼兰区城东部,距区城10千米,西、北部邻靠滨北铁路。总面积82平方千米,辖10个行政村,26个自然屯,人口2.72万。
【长岭镇】 位于呼兰区北部,距呼兰老城区9千米,与兰河街道、孟家乡、许堡乡接邻。总面积84平方千米,辖9行政村,19个自然屯,面积8.7万亩,总人口25622人。
【孟家乡】 距呼兰区9千米,西面与松北区乐业镇隔呼兰河相望,西北部与兰西县兰河乡隔泥河相连。总面积173.33平方千米,有13个行政村、44个自然屯、8581户、人口34400人。
【许堡乡】 位于呼兰区城北22.5千米。全乡幅员面积180平方千米。东西相距约21千米,南北相距13.5千米。
【杨林乡】 位于呼兰区东南部,距区城55千米,东及东北隔漂河,东南隔少陵河与巴彦相望,西及西北邻二八镇,南隔松花江与宾区相望。辖8个行政村,29个自然屯,居民2975户,27652人,其中农业人口27343人。
地图
相关网站:
呼兰区政府网站
呼兰县
(2004年已撤销)
【概况】 面积2620平方千米。人口68万人(2002年)。县人民政府驻呼兰镇,邮编:150500。代码:230121。区号:0451。拼音:Hulan Xian。
【区划】 ?年,辖:呼兰镇、康金镇、方台镇、对青镇、利民镇、沈家镇、二八镇、石人镇、白奎镇、莲花镇、乐业乡、腰堡乡、杨林乡、西井乡、双井乡、大用乡、许堡乡、长岭乡、孟家乡、台屯乡、李家乡。
【沿革】 呼兰县,以呼兰河得名。呼兰河,《金史》作“胡刺温水”,《明一统志》为“忽刺温 ”,到清代称作“呼伦河”、“霍伦河”,最后统称“呼兰河”。呼兰,一说是女真语“忽 刺温”的音转;一说是满语,意为“烟囱”。汉晋属夫余之地,唐属黑水都督府,辽属东京 道女真铁骊部,金属上京会宁府,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属奴儿干都司塔山卫。清属黑龙 江将军辖区,始于呼兰河口设卡伦,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拨兵驻防,编为八旗,设城 守尉1员。1736年(清乾隆元年),兵部复准,由齐齐哈尔副都统所属乌兰诺尔站起,至呼兰 地方止,设立驿站6台。咸丰年间(1851—1861年)放荒兴垦,进入呼兰河一带的流民日趋增 多,1862年12月(清同治元年十一月),奏准设置呼兰厅。翌年9月8日(清同治二年八月十 五日),呼兰厅理事同知到任,启用关防,与呼兰城守尉同驻呼兰城。据《呼兰府志》载: “同治元年,分呼兰城东北境设呼兰厅,……厅所属有巴彦苏苏十二段地,其稻、粱、菽、 麦、黍、稷六界地仍属呼兰城守尉。”1864年11月(清同治三年十月),呼兰厅署移驻巴彦 苏苏的中兴镇(今巴彦镇)新建衙署。1879年8月(清光绪五年七月),裁撤呼兰城守尉,改 设呼兰副都统,节制中(呼兰)、南(巴彦苏苏)、北(北团林子)三路。1885年(清光绪 十一年),于北团林子设置绥化厅。1905年1月29日(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奏准, 将呼兰厅升改呼兰府,移驻呼兰城,同时于原呼兰厅治巴彦苏苏设置巴彦州;于呼兰副都统 辖区东境设置木兰县;于呼兰副都统辖区西境设置兰西县,呼兰府领1州、2县。同年3月(清 光绪三十一年二月),黑龙江将军衙门委任官员勘查划定府厅州县属境及界线。1906年1月4 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初十日),呼兰府知府驰抵任所,启用关防任事。同年2月15日( 农历正月二十二日),裁撤呼兰副都统,呼兰府知府移驻呼兰副都统府第。中华民国成立后 ,1913年2月,将呼兰府改为呼兰县,并启用印信。1914年6月,实行道制,呼兰县隶属绥兰 道管辖。1929年2月,裁撤道区,由黑龙江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属黑龙江省,1934年12月 划归滨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同年11月呼兰县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哈 北专区管辖。1947年8月,哈北专区撤销后,由松江省直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 ,由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3月,划归新设之绥化专区管辖。1958年8月,划归哈尔滨市领导 。1965年6月,改归新设之松花江专区管辖。1983年9月,重新划归哈尔滨市领导。
1992年,呼兰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东北部。东南与巴彦县接壤,北与绥化市以泥河分界,西与兰西县、肇东市毗连,南与哈尔滨市为邻,东南与阿城市、宾县以松花江分界。全县总面积2611平方公里。全县共辖8镇、13乡。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63.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5万人;满、回、朝鲜、锡伯、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县政府驻地呼兰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呼兰地名是以地濒呼兰河而得名。“呼兰”是满语,为“烟筒”之意。清初在呼兰河设置了八处卡伦,此地便是其中之一,后设治时,取呼兰为名。沿用至今。
此地在远古时为息慎地;周秦为肃慎国的属地;汉代为挹娄的西境;魏属勿吉国黑水部;隋代归属黑水靺鞨;唐代为黑水部北栅地,隶属黑水军(靺鞨黑水分为十六部,部又以南北为栅在讷河北为北栅,讷河南为南栅);五代附属契丹国,号生女真(据《呼兰府志》记载;五代时契丹尽取渤海地,黑水靺鞨附属于契丹,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真,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真);金属上京会宁府;元属合兰府水达达等路,为东北诸王的封地;明归属娘儿子都司统辖,为兀者卫所在地;清初为索伦部,隶属黑龙江将军管辖,当时,于呼兰河设置了八个卡伦(即哨所);雍正十二年(1734年)筑呼兰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吉林将军于呼兰城迤东江北地设五驿;同治元年(1862年)分呼兰城东北境设呼兰厅,治所于巴彦苏苏(今巴彦县);光绪五年(1879年)设呼兰副部统,归黑龙江将军管辖;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副部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呼兰厅升为府,并移治干呼兰城,隶属黑龙江省;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改称呼兰县。民国三年六月东北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制,本县划属黑龙江省绥兰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呼兰县隶属黑龙江省,为一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呼兰县仍隶属于黑龙江省,为甲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东北划分为十四省,呼兰县属滨江省所辖,在此以后的历次行政机构改革中,本县均属滨江省;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呼兰县划属嫩江省所辖。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呼兰县又划归黑龙江省所辖。
清初,呼兰属黑龙江将军所辖。1734年12月28日(清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正式设呼兰城守尉。1879年8月(光绪五年七月),设呼兰副都统,所辖呼兰城、呼兰厅(巴彦)和绥化厅,称“呼兰城”。
1905年1月29日(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设呼兰府,辖巴彦州、木兰、兰西两县。1913年(民国二年),改名为呼兰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呼兰为伪滨江省所辖。1936年9月5日,呼兰、阿城、双城3县并入哈尔滨特别市。1937年7月1日,撤销哈尔滨特别市,呼兰仍划回滨江省。
1945年11月13日和平解放。1946年4月,成立松江省,呼兰为其所辖。1954年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呼兰归其所辖。
1956年3月6日,呼兰划属绥化专区。1958年8月25日,呼兰划属哈尔滨市。1965年6月14日,呼兰划属松花江地区。1983年9月3日,呼兰、阿城两县划属哈尔滨市。
链接:《呼兰县志·历史沿革》
2000年,呼兰县辖14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63220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呼兰镇 128936 康金镇 48271 石人镇 27100 白奎镇 26931 大用镇 23578 莲花镇 21889 二八镇 20182 方台镇 25311 沈家镇 25425 双井镇 27755 腰堡镇 26540 长岭镇 23292 利民镇 33286 对青镇 22062 许堡乡 25431 西井乡 17166 杨林乡 25821 盂家乡 31563 乐业乡 22838 台屯乡 15120 李家乡 13707
www.10huan.com
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以原呼兰县的行政区域(不含乐业、对青山2个镇)为呼兰区的行政区域。同时将乐业、对青山2个镇划归哈尔滨市松北区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