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政区 > 吉林省 > 通化市 > 通化县
导航栏 概况 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乡镇简介 地图
概况
通化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西南麓。东经125°17′~26°25′,北纬4l°19′~42°07′。全境环绕通化市区,东与白山市交界,西与辽宁省新宾县和桓仁县毗邻,南与集安市接壤,北与柳河县相连。总面积3729平方千米。总人口24万人(2004年)。www.10huan.com
县人民政府驻快大茂镇,距通化市区18千米,邮编:134100。行政区划代码:220521。区号:0435。拼音:Tonghua Xian。www.10huan.com
行政区划
通化县辖16个乡镇。www.10huan.com
历史沿革
通化县建县于清光绪三年(1877),隶属盛京兴京府(今新宾县)。中华民国时期属东边道。1945年8月后属安东省、辽宁省、辽东省。1954年8月划归吉林省,隶属通化专区。1960年撤销通化县,并入通化市。1962年恢复通化县(驻通化市)。1968年成立通化县革命委员会。1969年11月,通化县党政机关迁至快大茂镇。1980年改为通化县人民政府,隶属通化专区行政公署。1985年通化市升为地级市,通化县隶属通化市。
1945年9月,成立安东省通化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并建立通化市、通化县民主联合政府。通化县辖6个区,78个村。
1946年2月7日,成立通化省分委,通化县隶属于通化分省委。
1947年5月22日,通化第二次解放。市、县合署办公,隶属于辽东省。辖9个区、27个街,92个村,165个自然屯。其中通化县辖快大茂、大泉源、英额布、六道沟、二密、热水河子6个区,90个村。
1948年1月,从二密区划出7个村,成立光华区。11月,市、县分署,热水河子区划归通化市,通化县政府迁至快大茂。隶属于安东省通化专区,辖6个区、86个村。各区、村有变动(大泉源、光华区各村未变)。
1949年9月,通化县政府迁至通化市内北山。隶属于辽东省通化行署,辖6个区,106个村。
1950年1月,各区名改用序数排列命名,并将市属热水河子区划归通化县。全县辖7个区,124个村。
1951年10月,将四区的七道沟、七区的铁厂、一心、团结划归通化市。全县辖7个区.120个村。二区的佛爷庙更名为爱国。
1952年6月,撤销通化专员公署,所辖市、县归省直辖。
1953年7月,柳河县五区的大荒沟村划入通化县六区。全县辖121个村。
1954年8月,通化县划归吉林省管辖。成立通化专区,市、县第二次合署办公。市内辖6个区,30个街;县辖7个区,4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22个村(七道沟村于10月又划归四区辖)。
1955年6月,各区取消用序数排列命名,改称地名。8月,市、县第三次分署。市属铁厂区划归县辖,辖六道沟区的七道沟村。二密区的马当村又划归市辖。热水河子区改称四道江区,全县辖快大茂等8个区,121个村,2个街,建立108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2月,各区改乡,下辖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8月,撤销快大茂等4个区,保留六道沟、英额布、光华3个区,建立铁厂镇。全县辖3个区,1个镇、40个乡,110个高级社。
1957年10月,将金厂乡(4社,其中新建3社)、长流乡(4社,其中新建青沟社)划人通化市,将市辖马当、七道沟2个街道又划县辖,并成立马当、七道沟镇。全县辖3个区、3个镇、38个乡、124个高级社,其中新建高级社20个。
1958年6月,撤销英额布、六道沟、光华3个区,由38个乡合并为23个乡,马当、七道沟、五道江为3个乡级镇,铁厂为区级镇。9月,成立7个人民公社分社,乡社合一,辖132个管理区。撤销马当、七道沟、五道江、铁厂镇。改设街道办事处,分属各乡所辖。
1959年3月,市县第三次合并,人民公社分社改称人民公社。7月,区划调整.调整后全市辖5个城市人民公社,8个农村人民公社。
1961年5月6日,将管理区改为生产大队,原县辖区划分20个公社,143个大队。
1962年,市、县第四次分治。将原县辖的四道江(13个大队)、铁厂(4个大队)和五道江、七道沟、马当划入通化市;其余原县属行政区仍归县辖,并将原市属环城的葫芦套、孤砬子与二密的青沟子合并成立葫芦套公社,原四道江的大安等5个大队成立大安公社。全县辖20个公社,129个生产大队。
1963年1月18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市辖的马当,七道沟重新划归县辖,并分别成立马当、七道沟镇。调整后全县辖20个公社、2个镇,131个生产大队。
1964年11月13日,撤销果松人民公社,并人六道沟人民公社。
1966年,全县生产大队增加5个、更名3个。全县辖19个公社、2个镇,136个生产大队。
1968年3月4日,撤销通化县人民委员会,成立通化县革命委员会。3月19日,经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车岭背人民公社(5个大队)、三棚甸人民公社(4个大队)合并、将二密人民公社正岔大队划入,成立四棚人民公社,辖10个大队。全县辖18个公社、2个镇,136个生产大队。
1969年lO月24日,通化县政府迁至快大茂镇。
1976年1月25日,经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快大茂人民公社的快大茂、东安、立新、向前4个大队和赤柏松大队一、二队划出成立快大茂镇(赤柏松一、二队于1977年经地区批准又划回赤柏松大队)。3月15日,成立快大茂镇革命委员会。全县辖18个公社、3个镇.136个大队。
1977年,快大茂镇的快大茂、立新划出设立新茂大队。全县辖137个生产大队。
1978年,增设9个生产大队。全县辖146个生产大队。
1980年,通化县辖3个镇、18个公社。146个生产大队。911个生产小队。
1982年,全县命名、更名3个公社、18个生产大队、1个街道办事处、15个居民委员会。通化县辖156个生产大队。
1983年4月,人民公社政权体制改革。于三棵榆树开始建乡试点。8月。将全县的公社改称乡、大队改称村,各乡设党委、人民政府和农工商联合公司,村设村民委员会。7月29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原二密公社建制。设立二密镇和干沟乡。将原二密乡的二密、德胜、恒德、庙东四个村划归二密镇管辖,划原二密乡的北甸子、大连川、干沟、西岔、八道沟和四棚乡的正岔、迎门岔等七个村新建干沟乡,驻地干沟;将原二密乡的曙光村划归马当镇管辖。12月27日,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9月26日批复。将原金斗乡建为金斗朝鲜族满族乡。全县辖4个镇、18个乡(其中包括1个民族乡),156个村。
1985年3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化专区,实行市管县体制;通化市升为地级市,通化、集安两县划为通化市管辖。
1988年9月,通化县辖5个镇、16个乡。161个村。
1989年5月13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通化县大泉源乡。设立大泉源满族朝鲜族乡。
1992年9月8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通化县兴林、英额布乡,设立兴林,英额布镇。
1993年9月30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通化县光华、三棵榆树乡,设立光华、三棵榆树镇。
1994年11月14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通化县石湖、江甸子、大安3个乡,设立石湖、江甸、大安镇。
1995年12月,先后撤销7个乡,新设7个镇,通化县辖12个镇、9个乡。39个居民委员会、161个村民委员会。 (以上资料摘自吉林省一些网站,本站略有改动。但没有和最原始出处进行核对,可能有错误,敬请注意)www.10huan.com
2000年,通化县辖12个镇、7个乡、2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5516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快大茂镇 58297
七道沟镇 7042
马当镇 8053
二密镇 11468
果松镇 14929
石湖镇 4651
大安镇 9089
光华镇 11579
兴林镇 8605
英额布镇 11332
三棵榆树镇 13892
江甸镇 16950
大川乡 10628
大都岭乡 10851
富江乡 8590
四棚乡 9636
干沟乡 7671
东来乡 6872
葫芦套乡 2344
大泉源满族朝鲜族乡 14946
金斗朝鲜族满族乡 7738 www.10huan.com
2002年,通化县辖12个镇、7个乡、2个民族乡。总人口24.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万人。以汉族为主,有满、朝鲜、回、蒙古、苗、土家、白等8个少数民族。
2003年,通化县辖:快大茂镇、七道沟镇、马当镇、果松镇、二密镇、英额布镇、兴林镇、三棵榆树镇、江甸镇、石湖镇、光华镇、大安镇、大川乡、富江乡、东来乡、葫芦套乡、干沟乡、大都岭乡、大泉源满族朝鲜族乡、金斗朝鲜族满族乡、四棚乡。
www.10huan.com
2005年,通化县由21个乡镇调整为16个,乡镇平均幅员面积为233.03平方千米,平均人口为15270人。
www.10huan.com
乡镇简介www.10huan.com
地图www.10huan.com
本页更新时间2006年8月12日 行政区划_十环网(www.10huan.com)制作
|